个人资料
正文

全球野心 (ZT)

(2014-12-07 15:11:38) 下一个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一)全球野心

自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这个东方邻国就成为了中国面临的巨大威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使这片土地饱经战火,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战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面对这段历史写下的各种回忆和论述也充满了激愤与悲凉。

本文却试图暂时抛开对军国主义罪恶的种种控诉,以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就日本当时的发展战略作出粗浅分析。对战争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考量进行初步探讨。期待能抛砖引玉,引发对这次战争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美国、德国、日本逐渐崛起为强大的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却又处处受到英法等老牌强国的掣肘。苏联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红色政 权的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资本主义国家集体的围追堵截,在国际上非常孤立。这也成为后来德、日两国对外扩张时英、法、美采取 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已是事实的第一强国,但远离亚欧大陆和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再加上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使其虽然以门户开放政策为抓手向英、法传统 势力范围渗透,但对干涉国际事务依然显得比较谨慎,军事预算也一直不高。德国在一战时因不平等条约,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希特勒上台后推行法西斯统治, 大力恢复经济、强化军备。但各种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受到英、法的全面限制。日本作为东亚岛国,虽军力高速发展,且已占领朝鲜和台湾,资源依旧非常匮乏。 特别是石油和钢铁几乎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而其在中国和南洋的扩张却受到英、法、美、苏等各方的联合掣肘,举步维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油已成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区分布在北欧、罗马尼亚、外高加索、中东和南洋群岛一线以及美洲。外高加索油田属于 苏联。中东和南洋群岛产油区为英荷所控制,但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得了中东和南洋群岛各石油公司的大量股权,并和英荷成为这些地区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时 期,德日通过大量进口,每年的石油获得量在数百万吨左右,苏联的石油获得两在2000万吨左右,而美国的石油获得量在20000万吨左右,占全世界石油产 量的70%,是毋庸置疑的石油霸主。美国为了和英荷共同维护南洋群岛的石油利益及保护菲律宾殖民地。在珍珠港、关岛、瓜达尔卡纳岛等地建立了军事基地。从 太平洋方向(英国从非洲印度方向)保持该地区的军事威慑。

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地位以及处处掣肘的国际形势,使德国和日本极力想打破传统的世界格局,谋求匹配甚至超过自身国力的国际地位。而这一诉求一定程度上和 苏联、美国也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虽然我们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英法苏美对日德两国的战争。而实际上却是德日苏美共同挑战英法两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只不 过由于战争取向和战略手段的不同,使苏美两国笑到了最后。中国在当时还没有真正完成自身的地缘和政治整合。因此还不具备成为国际博弈主角的能力。但中国的 地域和人口体量以及其数千年的文明积累依然不可小视。由于谁也没有能力将其彻底征服,反而使中国成为了各个大国在远东的博弈场所。一战以后,美国和苏联逐 渐成为了能对中国实施最大影响力的国家。

德国在欧洲处于四战之地,这也使他有了四个扩张和对抗的方向。其中东部从罗马尼亚到外高加索一直到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决定了这是德国最主要的扩张方向。 但德国在这个方向上的扩张直接威胁到苏联本土和其势力范围。因此必然和苏联发生大规模冲突。同时在中东还会触犯英、美的利益。德国在东部的扩张还有一个目 的是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如果能接受波兰甚至苏联的欧洲部分,将使德国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从中心国家变为更有地缘潜力的边缘国家(地理上的边缘是一种优 势而不是劣势)。当然,已经拥有了这种战略纵深的苏联也将成为德国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欧洲南部和北非,关系到从地中海至中东的出口(苏伊士运河),这个方 向上德国和法国的利益存在冲突。事实上德国并不直接滨临地中海,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意大利是德国在这个区域的利益代表。欧洲北部也有一定的资源,德国和英 国在这里存在利益交集。欧洲西部的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德国海上和陆上邻国不但关系到德国在大西洋的出口,还事实上是德国崛起最大的地缘威胁。德国在向东线和 南北线扩张的时候不可能无视英、法两国的军事存在。因此,德国和英、法的军事对抗再所难免。

和德国四战之地的地缘特征不同的是,日本处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只有向西这唯一的一个扩张方向。另一个和德国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是岛国,德国是大陆国家。日本有深刻的土地忧患意识而德国并没有。土地面积的狭小和地震火 山频发,使日本有着岛国特有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承载不了足够的人口规模而使国内市场容量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和德国相同的是,日本的资源也很匮 乏,外部资源的获取一样受到各个大国的掣肘。日本向西部扩张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从海洋国家向大陆国家(或者说海洋陆地双重属性的陆洋国家)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起不依赖于外界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日本的大东亚战略。

日本对西部的扩张还可以细分为苏联、中国、南洋三个战略方向。中国有着广袤的土地,巨大的人口规模,丰富的粮食和煤炭资源。一直是日本大陆国家梦想的执着 目标。可称作中国战略区。日本向中国的扩张会受到苏、美的阻挠,但由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成为中国的宗主国,再加上中国缺乏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地缘上又 有很强的封闭性,不会直接影响到西亚和欧洲的地缘格局,所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南亚,特别是南洋群岛有着丰富的石油、有色金 属等,是现代工业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可称为南洋战略区。日本向东南亚的扩张直接威胁到英、法、美的殖民地。并且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东南亚有着广泛 的利益存在。因此日本和英、法、美(严格说还有荷兰),特别是英美在这一地区有着巨大的利益冲突。苏联的亚洲部分,包括外蒙古,虽然还没什么重要资源,但 却是中国北部最大的地缘威胁,且具备无可比拟的广阔纵深。历来是中原政权的北方大患。要想建立起稳定的大东亚秩序,东亚大陆的北方安全边界必须作出调整。 这部分可称为苏联战略区。向苏联的扩张也将直接威胁苏联本土,因此必将遭遇苏联强烈的军事对抗。但日本对苏联的扩张目的和德国并不相同。日本主要的目的是 解除北部威胁,而德国的目的是资源和纵深。相比之下,日本对苏联的扩张更类似于德国对欧洲西部英法的扩张。而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的扩张却类似于德国对苏联 的扩张。这种地缘利益的微妙差别将对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能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这三大战略区,日本已 经是东亚大陆上的最强者。在南部,印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经不可能再由远洋势力控制。进入日本势力范围是迟早的事。中部的中国现有边界是数千年地缘博 弈形成的结果,因此将中国全境纳入日本势力范围是日本的既定战略目标。至于北部,除蒙古和外东北外,西伯利亚部分最好的结果是一直向西扩张,在乌拉尔山脉 和德国的势力范围达成地缘平衡,完全占有苏联的亚洲部分。退而求其次的话(关键看德国的扩张能力强弱),至少要将具有整个东西伯利亚作为最高战略目标。此 外最好能够将战略边界适当突出到中亚,以建立后大东亚时代日德之争的桥头堡。

在这三个战略区中,中国战略区无疑是日本的重中 之重。中国的土地和人口规模所具备的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是其他任何战略区无可比拟的。他将直接决定日本是否可能真正成为世界性强国甚至霸主。看看英国的 日落黄昏和美国的扶摇直上,不难体会这其中的巨大区别。直到今天,中国和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市场和经济发动机。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决定于人口和土 地,但绝对和人口及土地的规模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常为人所忽略。此外,中国虽然没有石油,但煤炭等其他资源也很丰富。在讨论日本二战的战略选择时,人们往 往热衷于探讨南进还是北进,并用对南进北进的影响来评估中国战场的意义。其实中国本身就是日本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形成“日满华牢固核心”,是日本整个大东 亚战略的基本立足点。这一点是不以是否进攻苏联,是否进取南洋为转移的。另一方面,中国由于地处远东,暂时是一个国际势力博弈的薄弱环节。任何世界强国对 中国的渗透及在中国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中国自身国力又处于历史低 点。和完全成为大国殖民地的南洋战略区,及早已成为苏联国土一部分的苏联战略区相比,要容易欺负得多。至于南洋战略区和苏联战略区选择的先后顺序,从大战 略的角度来看,由于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圈是日本扩张的根本目标,因此南洋战略区无疑比苏联战略区重要。更何况苏联战略区涉及到苏联这一军事强国的固有领 土,而南洋群岛只是英美荷的殖民地。但从对资本主义的赤化威胁,以及对美国的资源依赖来看,在战斗序列上也不是不可以根据形势作出适当的战术调整。关于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北进和南进的选择,将在后文详述。

由于德、日的扩张都会影响到英、法传统强国和苏、美新兴强国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德、日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天然的盟友关系。两国确实存在战略协同的可能。 但因分居亚欧大陆最东最西两端,二者的战略协同更多体现在互相为对方提供军事牵制,以助力彼此的战略扩张上。那么是否存在受到热议的日德“中亚会师”、 “中东会师”后联合开展军事行动的可能呢?从《二战日本面临的世界形势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德国来说,扩张到中亚和中东是顺利成章的事,而对于日 本,无论北线还是南线,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是上万里的奔袭作战。即使日本能够打到中亚和中东,也已成为强弩之末。假设日德最终获得战争胜利,日本也不可能 具有和德国在中亚、中东讨价还价的地缘辐射力。这种万里奔袭的结果,只会是给德国人作嫁衣。日本能够获得的地缘利益很有限。另外,维持如此漫长的后勤补给 线,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一旦本土受到威胁,回援更显得鞭长莫及。综合来看,日本并不具备冲到中东、中亚甚至欧洲去四处扫荡的动机和能力。而对德国 来说,如果日本能出兵北线牵制苏联或出兵南线牵制英美军事力量,就很不错了。却并不希望日本到中东甚至欧洲来抢夺自己的地缘利益。因此,能利用德国牵制 英、法、苏、美,使自己有机会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战略区、南洋战略区和苏联战略区,去完善自己的“大东亚战略”构想,才是日本比较现实的战略选择。丘吉 尔曾说过,感谢中国拖住了日本,才使日本没有与德国在中东会师,否则会对二战结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其实看看英国的殖民地就知道,如果日本西进到中东,英 国在西亚和远东的利益将会丧失殆尽。对于一个靠殖民地支撑着过活的岛国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因此,丘吉尔此语符合英国的利益,却未必符合二次大战的战 略态势。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如果日本打到中东,英国就可以宣布正式出局,二战的结局将仅由德日苏美四国共同决定。

日本的大东亚战略构想是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产生的。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到东亚本身时,又会发现更多的特点,需要作出更细致的战略部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