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如玉耀古今 吕孟申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以其恢宏卓越的华彩乐章傲然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光辉历程,这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繁衍哺育出千千万万热血肝胆的炎黄子孙,他们身上秉承了先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血脉风骨,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气节,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赤字之心,一代代一辈辈的先贤仁人志士,高擎着壮我中华的旗帜,前赴后继为民族复兴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只是到了近现代以来,灾难深重的我文明古国,屡经内忧外患,以致造成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被列强觊觎为盘中餐,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然而,有血性有抱负的中华儿女何曾甘心沦为亡国奴,泱泱中华岂无舍身成仁慷慨赴义的血性男儿? “莫道浮云总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无数贤达志士,自觉肩负起民族兴衰存亡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国家的独立,一个和平民主正义公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追求和向往。 勇敢善良勤劳的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族群,他们乐善好施,从不争强好斗,只要有一口饭吃,有衣穿,就感到满足。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偌大的中国不知何时陷入了国民丧失“诚实品质、礼仪、礼节、正义感及对他人的问题关心”,善良的人们面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举国上下唯钱权是竞的商品社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那种忠厚老实只知凭本事凭力气干事的人不再吃得开了,那种投机取巧溜须拍马看颜色行事的人只要跟对了人,找到了靠山,就立马成了手眼通天的的权贵。 那些自称“人民公仆”的掌权者,任意挥霍劳动人民的血汗,为了达到一己一家、小团体的利益,公然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养情妇,包“二奶”,成了司空见惯官场一景。更有“官二代”、“富二代”之流骄奢淫逸,作威作福,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究其根源,是当政者长期漠视了中国优秀产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以致造成国民信仰虚无,缺乏敬畏之心。本应该敬畏大自然、敬畏客观规律、敬畏法律、敬畏祖先,对他人至少要保持起码的礼节、尊重,平等相待。 当今社会充斥着动荡浮躁的戾气,一步步滑到道德沦丧,仔细想想,其实就是从失“礼”开始的,不论白道黑道,捞到钱权就是正道。那“礼”还值几个钱?没了“礼”哪来的道。不是说盗亦有道吗?可如今堕落到偷车贼连两岁的孩子都要杀人灭口。 思想空虚,缺乏道德底线,人的贪婪和欲望成了无底洞。整个社会造就了对价值观的偏执,对权势无限的崇尚和追求,人性最美的东西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习性已代替了本性,人们追求物质的表象越来越多,膨胀的虚荣心让人迷失了自我,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伤害别人,可以不顾他人的死活,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如果仅仅为了获得物质的满足,失去道德和良知,再成功再富有也不会让人敬畏,只会落个不仁不义的骂名。 营造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世人,所致力谋求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当今社会,西风日盛,功利炽然,诚信脆弱,道德沦丧,以致灾祸频繁,世局混乱,家庭不和,人心惶惑无依。究其根源,实由废弃圣贤教育,无有智慧,没有信仰,不信因果报应之理,不能敦伦尽分所致。所谓是“人不学,不知道”,故《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首重德行教育,做人根本的法则是什么? 唐代一代圣君开明皇帝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记载无数圣贤志士嘉行懿德,堪为后代效法学习的楷模,正是这些俊杰人物的涌现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旗帜。历史不会湮灭英雄豪杰如玉的风骨,他们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根和精神支柱。 季剳挂剑:季剳,又称公子丸。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剳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剳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剳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剳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剳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剳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剳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剳的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剳为王。不得已之下,季剳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剳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剳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剳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剳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剳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剳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剳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剳。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剳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剳,但被季剳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剳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公元前544年(即鲁襄公二十九年、吴馀祭四年),季剳受聘出使鲁国,他带着随行人员从吴都出发,一路北行,当他进入徐国地界时,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暗暗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徐君素以仁义著闻,今得见矣。"于是决定拜见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吴国贵公子季剳来访,心中特别高兴,盛情相待。在交谈中,徐君看到了季剳身佩的宝剑,非常喜爱,几次欲言,又不便启齿。季剳从徐君的举止神态上,看出了他的心思,欲将宝剑赠送给徐君,但转念一想,佩带宝剑出使别国,这是一种礼节,现出使鲁国,没有宝剑怎么行呢?季剳在心里许诺:待从鲁国回来,一定把剑赠送给徐君。 辞别徐君,季剳来到鲁国,鲁襄公请季剳观看了一场极其隆重的高水平的"周乐"演出,这位来自"蛮夷区"的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 在鲁国一年多时间,季剳出使返回。他与随从从鲁国又途经徐国,决定再次拜访徐君,告知聘鲁的收获,并将宝剑赠送徐君。当他来到徐国,听说徐君已经去世,季剳非常悲痛、后悔,他将宝剑赠给徐国嗣君,嗣君答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从者谏说:"这是吴国之宝,何况徐君已死,又何必赠呢?"季剳说:"我上次未赠,是因为出使需要,但心中已将宝剑默默地许给了徐君。怎么能因为徐君不在,就违背自己原来的心意呢?再说,作为一个吴国的使臣,不讲信用,邻国会如何看待我们吴国呢?"因徐国嗣君一再坚持不受,季剳即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飘然而去。 杨震拒金: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少孤贫好学,通达博览群书,当时很多儒生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邓骘举荐他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有一次路经昌邑时,杨震原先举荐的王密在此当地方官,夜晚王密怀揣十斤黄金非要送给他,感谢知遇之恩。杨震勃然变色,严厉地对他说:“古人知你,你为何不知故人是何道理呢?”王密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夜晚无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无有知者呢?”王密很羞愧的将金子拿回去了。 杨震不仅自己勤政爱民不贪不奢,而且对子孙要求也很严格,他的子孙都能遵守家训,常疏食步行,忠厚待人,绝不扰民,克勤克俭,名满乡里。亲朋故交有人劝他置买产业传给子孙,杨震说:“使后世的老百姓称为清白官的子孙,以这样美誉留给子孙不是也更有意义吗?” 纯仁助麦:宋代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给他的大儿子取名叫纯仁,期许孩子有一颗纯洁的仁慈之心。纯仁性宽简,牢记父训,为官清廉。尝言:“我平生所学得忠厚二字,一生用之不尽。”每戒子弟:“苟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致圣地耶。” 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命纯仁将五百斛麦子运往老家苏州吴县。船行到了丹阳境内,遇到了父亲的老朋友石延年,延年说:家中遇到了三起丧事,无钱安葬,女儿还未出嫁。面露难色,一副尴尬。纯仁二话不说,立即把五百斛麦子卖掉,钱给了石延年。石又说两个女儿待嫁,无钱置买嫁妆,纯仁索性又把装麦子的船也卖了,这样就解决了他父亲老友的困难。 后来他就回京城跟父亲讲了此事,说:“我把五百斛麦子卖掉以后,钱还是不够。”他父亲抬起头来对他说:“那你把船也卖掉吧!”纯仁说:“父亲,我已经把船卖掉了。”所谓真正是父子同心,忠厚传家长呵。麦子卖掉了,船也卖掉了,仁德之风传了八百多年未衰,就是最丰厚的回报。 师生情谊:明朝有个忠臣叫左忠毅,左忠毅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到一座古庙。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在桌子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签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锹,装做打扫脏东西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后来左公去世了,史可法担任国家要职,待兵在外,常常身先士卒,克尽职守。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着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就轮番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老师教诲要念念为国家,史可法确实不敢忘怀,所以回馈师长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确实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少穆精忠: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先会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情深不渝。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厦门的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见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开扩视野。其任内他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张师诚招他成自己的幕僚。 张师诚为何选林则徐为幕僚的说法不一,依照林氏家族后人传说,张师诚翻阅各地呈交给他的贺启,发现林则徐的贺启写得最好。那时正值除夕,惯例都要各地官员向皇帝呈拜折。于是将林则徐召来代草拜折,途中诸多刁难,整夜在他居所外连放爆竹,又改动拜折,要林则徐重抄一遍。张师诚观察林则徐的修养和态度,只见他认真誊写一遍,深感欣赏他人品及才华,就请他纳入幕僚。 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织、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年)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道光十八年(1837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筹募壮勇守卫广州,反对钦差大臣琦善畏敌求和。继而向主持粤战的奕山上防御建议,不被采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在浙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旋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黄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伊犁。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 道光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 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 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挽联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像一座丰碑,一直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让梦想插上理想的翅膀,闪耀着道德的光芒。一个人不能只有物质的梦,更要有精神的追求。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人类普惠的共同理想,不讲道德,那么,他至多只能成为一个穷得只有“钱”的人。 一个社会不但看你标榜什么,更要保证全体国民的机会平等,那些身居高位手握权钱的既得利益者,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力量,那些自以为得计可以任意愚弄欺诈民意的人,该清醒清醒了,该到了以史为鉴的时候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你能阻挡的了吗? 一个社会理应照顾老幼贫弱,提倡合理的收入差距,抑富济贫。同时更要创造机会平等,要让每一个人以自强不息为荣,以依靠父母等的优越感为耻,劳动光荣,不劳动不得食;好人会有好报,做了坏事必受惩罚,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