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一个人知户晓的节日,小区里第一天晚上就布置了活动室,张灯结彩,挂上了五颜六色的小彩旗,在灯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当天一大早就在小区的前门和后门挂上了大红灯,在活动室门口贴出了“相约在元宵”的通知。看见的人相互通告,一大早就使人领悟到了节日的气氛。
下午1点,活动室里早已挤满了欢乐的人,中间二张桌围着裹汤团的妇女们,像要竞赛似的,主持者大声喊着话,“别急,慢慢做,主任先讲话,大家听着”,妇女们哪有听的心思,迫不急待的就做了起来,他们一展身手,翘着小手指,转着粉团,也有小孩子们,在大人的胳膊肘下拿着小粉团,在学做汤团。还没等主任大人把元宵节的来由、做团子的意义及猜谜语的目的等等讲完,大粉团就产生出了一排一排的“小天鹅”。小孩子们东窜西藏的、有90几岁的老干部,也有抱着孩子的,他们沿墙边坐着、有拿着相机选好镜头拍照的。谜语字条悬挂在小彩旗中,随着人头的攒中,随着人头的攒动,在人们的头上飘动着,像在向人群招手,又像在发问,“欢喜我吗?”有猜谜语的,有听谜语的,欢声笑语连篇,热闹非凡。小区里的一个快餐师傅托着盘子打算把“小白鹅”赶下河去了,一会儿工夫,变成了“浮园子”,欢乐的人群拿着碗,我拿着勺,四个、五个、六个的,忙的不可开交,嘴里念念有词“别急,别急,有的是!”我想我又不是鲁迅笔下的孔一己分茴香头“多乎者,不多也”,人们吃着团子,小区干部不时地向大家问好祝愿,“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边吃着汤圆,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我方知字音的妙用,难怪美梦不成真的袁世凯听到他的一个姨太太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挨了袁世凯的一个耳光,原来“元宵”与“袁消”谐音。
最后,几个年纪稍大点的大妈,在收拾盘、碗、筷子,有人在抹桌子,有人在擦地板,谁在操作?配合得如此默契!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过!我感受到了民间文脉,这种文化的张力,
几个年纪稍大点的大妈,在收拾盘、碗、筷子,有人在抹桌子,有人在擦地板,谁在操作?配合得如此默契!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过!我感受到了民间文脉,这种文化的张力,积沉在人民的心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拿着一张“岁寒三友”的成语故事,领取了一支“高露洁”牙膏,愿坚固的不仅是牙齿,是人心、是国力;清新的不仅是口气,是空气。
愿和谐社会代代相传,万古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