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20)
2010 (91)
2011 (115)
2012 (56)
2013 (65)
2014 (92)
2019 (1)
2023 (2)
最近我有个朋友因为大学同学从国内访美,作为地主做东陪同了一两天。这样年纪的人和这样的时候,自然对人生的成就做了一番有意无意的期中总结。她的这个大学同学可是有点不得了, 40 岁出头就是教授级人马,被称为知名心理学家,做心理咨询 500 大元一小时。然后年薪十几万,再加上其他的收入和几套房子,来美国期间又大肆采购名牌,林林总总的,一时间让我的朋友羡慕不已。
既然是大学好友,朋友自然就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去一起吃饭,有三个,两男一女。席间说起恭维话的时候,那位大学好友说了一句,“。。。真羡慕你啊,。。。你有三个,我就一个(小孩)都没有”。原来这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虽然已经 45 岁,但却仍未生养,离过一次婚,至今仍然单身,连单亲妈妈都算不上。
人生其实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跑,一直到死亡的那天才是真正的终点。期间有时候你领先,有时候她领先,只要没到终点的那一天都是胜负难料。作为一个人来说,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做到这点,拥有子女是必须的条件,而且越多越好。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受国内政府计划生育的宣传影响,觉得有没有孩子不重要,又或者当时自己根本就是孩子,心态没有准备好,所以推迟了生儿育女的大事。
但是过了三十岁,人近中年的时候,身体不再年富力强,身体开始有病痛的时候,心态自然就会起变化。人到中年,先不说自己身体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就连你的父母也开始要求频频照顾,这个时候你就恨不得有多几个兄弟姐妹帮你分担照顾父母,如果你是独生子女,而又移民海外,父母又不在身边和你同住,那你可真是头疼了。当然,国内现在钱淹脚目,你父母可能会有足够的财力请护工或保姆,但是钱能够买到职业的 ,却买不到贴心的亲情。如果你的父母已经移民过来和你同住,那你也很麻烦,本身三十多四十正是要打拼的时候,自己的工作都弄得一头焦的时候,要照顾言语不通年老多病的父母更是吃力。当然,在美国老年人可能可以申请家庭护理或老人院之类的服务,但还是那句话,钱能够买到职业的看护,却买不到贴心的亲情。
前一段时间有个研究,试图计算出家庭主妇到底付出了多少价值的劳动力,结果发现,全职的妈妈承担了相当于十个不同的专业工作,包括家庭帮佣,洗衣店,司机,托儿所老师,总务,厨师等等,这十个不同的工种如果按照市场价值计算,总计是 14 万美元一年。我相信这只是保守的估计,还有大量琐碎的工作其实还没有算进去。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亲人照顾的价值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如果没有亲人的照顾,把所有照顾老人的工作都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实现的话,美国必定会破产 — 尽管美国现在差不多已经是破产。如果你恰好是中产阶级夹心阶层,收入不上不下,没有资格领福利,那你也很难撑得住这巨大的护理费用。所以这个社会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必须要靠亲人的无偿奉献来承担的。没有亲人就靠义工,但义工始终不是亲人,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照顾得太周到。
中国人早已经把这个现象总结为一句话,叫“养儿防老”,这句话仍然有它的价值。以前的中国社会没有政府办的养老福利,所以养儿防老是绝对真理。现代社会普遍有社会福利,多了一个选择,自己的儿女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可以依靠社会福利,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不靠自己的儿女,你就得依靠别人的儿女,你难道还能依靠机器人不成(以后的科技进步说不定也真的可以发展到用机器人来照顾老人,但人类的情感交流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吗?)?如果人人都少生或不生,别人的儿女自己的父母都照顾不来还能照顾你?所以生儿育女其实是人生最大的投资和保险,而不是你的房子和人寿保险或社保金。中国能有今天的高速经济发展,其实正来源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正如人口学家所说的人口红利,庞大的人口不但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还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容量,从而带来海外资金来投资发展。
所以不要老是觉得以前的东西是守旧的,封建的。现代的就一定是好的,进步的。有些价值观念是永恒有效的。封建王室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英国和日本都是有王室贵族而又发达富裕的国家对吧?宗教迷信也不一定就是坏的,美国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里最宗教化的国家是不是?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很合理说法。无后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儿女的照顾,往小里说是造成国势低落,往大里说间接会造成人类社会的消亡。人是最重要的,钱财和社稷都是身外物。美军是世界上最注重军人生命的军队,很多军人得到紫心勋章并不是因为他们作战勇敢,而是他们英勇抢救负伤的战友。他们的理念就是,人是最重要的,只要人在,国家(社稷)亡了可以再复国。人都没有了,那还要国家有什么用?那只是一堆荒废的历史遗迹罢了。
以前我一直不打算要生孩子,但最後還是隨緣生了。而且我覺得有兄弟姐妹的存在時必要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快樂;在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更容易對付;在父母離去的時候更堅強。
我承認,我不打算生的時候確實是出於為我自己的理由,因為沒有孩子的負擔確實輕鬆快樂。但有孩子后也感受到另一種的快樂——幸福。
至今我依然覺得生與不生對於個人來講都不是什麽大事,只是一種選擇,只要自己開心。但對於社會來講,還是應該有合理數量的後代才是正道。
完全支持, 单靠技术升级是不能挽回地球环境恶化的趋势的,人类的总人口数必须减少.
生物的本性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生育超过自己数量的后代,才能保障至少有同样数量的后代可以成年,可以成功的繁殖.人类社会虽然死亡率很低,但因为身体或心理疾病,有15%不会生育,还有15%左右只会生育一个.这就需要大多数人生育3个以上孩子,才能保障生育率在2.1-世代更替水平.
很多人提倡不要孩子,或者一个就够了,这很正常,他们属于那15-30%被淘汰的部分.世界的未来不属于他们.未来属于珍惜生命,珍惜后代的人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唤醒大部分人的觉悟,让他们在失去生育能力之前意识到生命延续和扩大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种群的生育率,让我们种群世代繁荣昌盛.
不要上西方国家的当-在他们宣扬世界人口爆炸,资源不足的同时,拼命鼓励自己国家提高生育率,而希望其它国家减少人口.当别的国家和民族都在鼓励生育的时候,认为自己减少后代可以为地球减轻压力的想法,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他后来当医生,接触到一些走到生命最后一程的不同阶层的人,部分人生活阅历深,喜欢探讨人生方面的话题,不管人们信或不信神、或是信不同的神、享尽天下荣华富贵或灾难重重,绝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上,最深的意识里都共有这样一个千古不变的信念:后代是生命的最重要部分,其中有些人是在无生育能力之后才悔恨地醒悟到这个道理。
他说, 生命个体不管能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其本身在宇宙历史长河中,只象是一块小陨石。人们往往在感到自己弱小和无奈时,才领悟和定位到生命的份量:人于天地中,似蝼蚁千万。 人生的意义,在于尽量地应用自己生命的功能,并作出尽量多的遗传,创造条件和教育好后代,让后代能履行同样的使命。
可能每一个人都会给你建议, 但是大凡来讲,每一个人的建议都是出自于自己的经历和感触, 所以就不能不有局限性,而且有的人一直不会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其实,人的一生的成长就是要克服自己局限的过程。二姨大你二十二岁,没有什么经验传送给你,有的是一个教训,那就是书读得太少,太晚了。
读书少的人是在用自己的双脚行走人生;读书多的人是站在其他人的人生的基础自上,是踩着他人的,或者说是踩着几代先人的肩膀去生活。 古今中外,尽管一个人的生存的环境不一样,但作为人的共性是相同的。我们读书就要寻找到那种能从纷繁复杂的环境和情节中概括出人的共性的作品。读这样的书会使你思考,睿智,从而在生活中不会被一些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为小事而烦恼,冲动,忧伤。。。 例如,在上山下乡的时代,有多少年轻的女孩为了回城而屈从大队书记,这些女孩回城后的命运如何?即使现在二奶盛行,但一个人的生活只有物质的满足吗?两个不同时代女性,为了物质生活而付出代价的出路是一样的,对她们的心灵上的影响是否也是相同的。如果一个女性要从这种影响中冲脱出来,她们要有什么样的改变。。。
Agree! Good! "...每一个人的建议都是出自于自己的经历和感触, 所以就不能不有局限性..."
可怜我女儿只好孤零零一个了。不过现在人那么多,我少生几个也是做贡献,实在不行就回中国领养去。
我妈一直在唠叨她一生的英明决定,只生了一个孩子,年轻时一点也不辛苦,我老爸离开她后,她一直吃定我,我甩也甩不掉,因为没人可以接手。她同年龄的朋友生2个,两个孩子都不愿意和父母同住,踢来踢去,每个都说你去找另一个。每次听到,我妈都得意不已。
所以她总觉得我生了2个累死了。
不过原来如今还有不少人要多多的生,实在让人想不到。
是啊,道理都明白,可是为了一张嘴奔波,
糊里糊涂的就错过了最重要的事。
不过在这里认识您,经常得到指导已经是三生有幸了。
对了,祝您节日快乐!迟到的问候,太晚了。感恩节快乐。
健坛斑竹说各位医生高人都过节去了才明白您那里过节了。
呵呵,哪里哪里,不敢不敢,只是希望各位网友不要耽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