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为何被打倒
欧阳龙门
陶铸在文革初期曾显赫一时。在1966年八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中,陶铸是第四。与此同时,陶铸还担任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办主任,中宣部部长。不过这些都比不上在当时更为重要的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当时人们都说: 林是毛的接班人, 陶是周的接班人。
陶铸被打倒以后,老毛曾说:“陶铸这个人,是邓小平介绍给中央的,我说陶铸不老实,他说还可以 。” 其实,邓小平也是揣摩了老毛的意向之后才推荐的。
老毛在文革之初起用陶铸可谓“智者千虑”:第一,各大局书记中陶铸,柯庆施长期与刘少奇有矛盾,是公开的,众人皆知。柯庆施此时已去世。第二,陶铸工作积极,有干劲,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长期偏左,加之什么 “忠心说”, “节妇说”, 都挺符合老毛心意的。第三,陶铸也是林彪所能接受的。除此之外,邓小平与陶铸相互之间,也有欣赏之意,诸如陶铸“愿拜邓小平为师”之说。在此之上才有邓小平之推荐,老毛之首肯。然而一下子提拔到如此高的位置, 连陶铸自己都感到惊奇。这里可以看出老毛对陶铸期望是很高的。如果陶铸以后的所作所为如了老毛之意,则有可能如康生一样成为党的副主席。
然而,“智者千虑”仍难免“必有一失”。陶铸到中央以后的举动令老毛大失所望。陶铸再怎么左,脑子里也还是有党的规矩在。陶铸再怎么对老毛忠,也没能完全猜透老毛的心思。老毛虽然说刘少奇是“犯了错误,还可以改”,而骨子里是要彻底打倒。陶铸不察,尽管和刘有矛盾,仍然按规矩,按“人民内部矛盾”对待之。对邓小平甚至抬举之(见附录:换头术)。老毛嘴上说的是“要文斗,不要武斗”,而实际上要的是“天下大乱”。陶铸不察,到处去维护已有的安定,防止过火行为。林彪则完全迎合老毛,说什么“好人打好人误会,好人打坏人活该…”。老毛也批评中央文革小组包括江青的过火行为,而实际上在背后支持怂恿,然后自己又出来作好人。陶铸不察,听信了老毛的表面话,也对中央文革小组提出指责,甚至和江青对抗,认为是他们违了老毛的旨意。周恩来则完全理解老毛的心思,从不把老毛对中央文革小组和江青的批评当真话。有关这些, 周恩来也曾劝过陶铸。
由此看来,陶铸并不是象老毛说的“不老实”而是“太老实”了。
随着文革的进一步展开,动乱的范围越来越大,陶铸思想深处也和周恩来一样,希望把动乱局限于尽量小的范围,打倒的人尽量少一些。这就和刘,邓前期的想法类似了。而老毛此时还认为“没有乱够”。于是,陶铸与中央文革小组和江青的矛盾就越来越深,老毛对陶铸也越来越不满意,已经在考虑拿下陶铸。陶铸不察,还以为只是和江青的矛盾,而不知道江青“只不过是毛主席的一条狗”(江青自己说的)。也不知道是误解了老毛的什么暗示,陶铸还在对红卫兵说:“我基本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江青听了岂有不偷笑之理。
陶铸的最后一博,是提出了 “除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以外,可以怀疑一切”。这事一直被人垢病,直至陶铸平反以后。究其本意,其实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想把文革祸水引向中央文革小组。其逻辑是:既然你可以怀疑任何人,我如何不能怀疑你?可惜老毛是何等人,当江青还在纳闷“这保皇派如何也唱起了造反派的调子”的时候,老毛一下子就识破了这等把戏。于是加快了陶铸的倒台。
由此看来,老毛说的“陶铸不老实”也确有所指。
老毛并不赞成打倒陶铸的时间,为此批评过陈伯达。
陶铸被打倒以后,次于刘邓,成为排名第三的走资派。
试想:陶铸当初要是不去中央,仍然留在广东,那么文革中肯定是作为“走资派”被打倒。日后必然复出,其结局必将类似李井泉,刘澜涛。
又试想:陶铸当初到了中央以后,若能象周恩来那样与中央文革小组和江青虚与委蛇。即使有矛盾,也要避免对抗。则其结局则有可能类似吴德。搞好了也有可能类似李先念。
再试想:陶铸当初到了中央以后,若能处处迎合老毛,与中央文革小组和江青同流合污,则其结局有可能类似康生。当然,搞得不好也有可能象陈伯达那样,中途被老毛一脚踢开。
如果陶铸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会选哪种?或者他仍重复当初的选择?
陶铸于1969年11月30日在合肥去世, 一说死于胆囊癌,也有说死于自杀.
附录:换头术
在“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电影中邓小平的位置离老毛较远,而陈毅的位置较近。陶铸当时是中宣部部长,负责审查影片。为了凸显邓小平,陶铸指示制片人员在剪辑时将邓小平的头换到陈毅身上。此举当然不能说是光明正大,以后成为被打倒的口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