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电影《隐入尘烟》是一部有争议的片子,
故事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西北乡下的马有铁和曹贵英,他们曾被被各自家庭抛弃,经人介绍相识了,他们从素不相识,到相识,到最后相伴的故事。
影片上映后,人们议论纷纷,一部分人说它抹黑过去,一部人说它反映了真实。
我平时看电影很少,因为电影总要等国内影院放映完了,还得过段时间,咱们才能有机会看到,而那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内容,加上是电影,本来就很简单,所以看的热情就不那么高了,即便原本很想看,因为手里有电视剧追着,也就很快淡忘了电影的事儿了。
这部电影,我也看到了大家相关的争论,最近听说这部电影下架了,好奇心,找来看了看。
看着这部电影,就像看着慢镜头,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的表演,都是慢节拍的。幸亏去过农村,住过农民家里,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虽然短暂,不然真以为农村就是那样的,农民就都是这样的人呢:)
贫困的表现,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模糊了。也许因为现在的编剧和导演演员们都很少深入生活了,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演员的饰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真实的现象。
马有铁和曹贵英,都是没有父母的,他们跟着兄弟住在一起,尤其是马有铁,他是家里的老四,他跟老三住一起,但侄子要结婚的时候,人家的条件就是要老四搬出去。
马有铁认识了曹贵英,两人无奈地生活在了一起,结婚的当晚,曹贵英就尿了床,她坐过的板凳,站起来也常常下边就是尿液,得赶紧擦。
两人一起养猪、养鸡、一起牵着自己的驴子种麦子、收麦子,卖粮食,做饭,一起吃饭睡觉,过着自己的日子。
马有铁是个正常人,曹贵英不但尿失禁,手也总是哆哆嗦嗦的。其实照她的形象应当是什么都做不了的一个人,但干起活儿来还是非常行的。
如果说她和马有铁贫困,倒也看着还好,家里一锅接一锅的蒸着大白馒头,屋不漏雨,有被子盖、有棉衣穿,算是生活还说得过去的。因为自己家养着不少鸡,他们家经常有鸡蛋吃。
这部电影,如果说真实,那就是他俩的感情相互依靠的那股劲儿,演得是非常真实的。
记得我以前写过在国内的时候,我家一个邻居,女的是精神病,家里给她在农村找来一个男人,两人结婚了,婚后还生了个儿子。
我看见过他俩在院里,坐在路边两人就像马有铁和曹贵英那样,女的靠在男人的肩上,相互依偎着。看得出来他们的互相依靠,他们是有感情的。
曹贵英一直身体不好,后来病情加重了,一个劲地咳嗽。但一直坚持跟着马有铁,一直还操持着家。
她每天要数家里那几只鸡,有时候少了,马有铁会去找回来,还能把下到别处的鸡蛋也捡回来。其实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农村的生活,农民的生活真的也就是这样的。
记得马有铁刚刚跟曹贵英结婚的时候,自己做土坯,土坯我都做过的,把黄土和草绳和在一起,使劲和,然后放到模子里,填满弄实、弄平,然后把模子拿走,等晒干了就成了土坯。
他们做的土坯赶上了晚上的大雨,农民是会看天的,在农村我特别佩服的就是农民会看天。我们在地里干活儿,农民说赶紧回家马上要下雨了,我们看看天说晴天呢下什么雨,人家农民早跑了,我们慢慢腾腾最后一路被淋,到家都成了落汤鸡了!
马有铁应当也会看天吧,怎么能让大雨把土坯都浇了?两个人在外边挨淋看着土坯,土坯倒没有被浇塌。
没有人追究细节。
村子里要拆迁了,让他们都搬到楼房里去住,本来也不是谁都能搬进去住的,但因为马有铁曾经给村里的张有福献过血,张有福得了重病,他的血型特殊,只有马有铁能给他献血,而如果张有福死了,他欠村里人的钱就没人给了。
所以,村里人需要他活着,而马有铁是唯一能救他命的。
张有福的儿子,因为马有铁给父亲献血,对马有铁还可以,他看到马有铁想给曹贵英买件呢子大衣,而自己的钱不够,就给他买了送给他,但马有铁说算借他的钱,以后还上,后来交麦子的时候,还真是他就当场还给了马有福儿子钱。80呢,也很贵的。
所以,故事的年代应当没有那么遥远,80块钱那时候得什么人有?80块一件的呢子大衣得多高级?
每次马有铁去献血都带着曹贵英,马有福的儿子都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的,让他们吃。马有铁有时候还趁机跟马有福儿子说,要他还给乡亲们钱。
马有铁和曹贵英走进他们即将入住的楼房里,记者采访他们,问他们要搬家了有什么感受,马有铁说,我住这里,我的驴子、猪、鸡它们住哪儿?这让人想起了《山海情》里的乡亲,也是这样的问题,种地咋办,不种地吃什么,拿什么养活自己。
曹贵英终于病重了,一次在地里干活儿头晕倒在水里,等马有铁把她捞上来,她已经没气了。
马有铁舍不得曹贵英,心里很难过。他还了借人的10个鸡蛋,把粮食都卖了。也放走了自己的驴子。
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喝下了农药,又吃了个鸡蛋,看着挂在墙上的曹贵英的照片,他慢慢地摆好枕头,躺在了炕上。
马有铁拿着曹贵英编的草驴子,慢慢地等待,等待走上去找曹贵英的路。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农民和麦子在一起!
农民的一生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都要劳作一生,要有人陪伴,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感情。
马有铁对曹贵英非常非常不错,他对马有福也非常好,一直为他献血,对他家老三,虽然被老三赶出了家门,但老三的儿子结婚他帮着拉那么多趟的家具,连婚宴老三都没叫他去吃。
他心里没有怨、没有恨。
他不要马有福儿子给买的大衣,他还给乡亲借给他的十个鸡蛋,他平平淡淡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一心一意地待着曹贵英和需要他的所有人,而最后还是喝了农药去找曹贵英了。
曹贵英是他的寄托,是他的依赖,也是他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曹贵英走了,他觉得自己活着没劲了。所以,他也追她去了。
这部影片的演员不多,就那么几个,海清演得非常不好。人物拿捏得太差了。
本来就觉得她演剧有太多的演的成分,这部电影是她的败笔,曹贵英是她演得最差的一个人物。
说抹黑其实我感觉没有,农村本来就是这样生活着的,只是马有铁和曹贵英这样的结合比较少,他们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也不见得是普遍现象。
现在不少人对农村的现状有怨言,真正跟农民打过交道的,起码过去的农民是没有那么多抱怨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有规律地生活着,他们在这样生活着的时候,并不是像电影里 演得那样,沉重、阴森、恐怖,都是亮亮堂堂地生活着的。
我们下乡跟着农民学种地,农民们都是高高兴兴出工,乐乐呵呵回家的,对我们他们是看不上的,我们都是跪在地下干活儿,农民非常看不上我们,说,你们这样干活儿一年得穿坏多少条裤子?起来,蹲着!
哎呦,我们哪儿蹲得住啊,蹲一会儿就得站起来,不然再蹲一会儿就站不起来了。
像曹贵英那样往车上装麦子,我们都干过的,是不太容易,但找好了劲儿女生也一样杨得上去,因为他们那个叉子特别好用,不重,但能使得上劲儿。
打麦子都有机器了,半个世纪以前的事儿了,现在扶贫阶段了,应当比以前好多了。那时候我们在乡下哪儿来的白面馒头吃?窝窝头就咸菜都吃不饱,到了晚上,男生还去食堂偷窝窝头呢。
看见马有铁大口地吃着白面馒头,还给了曹贵英一个,然后嘱咐又一锅馒头蒸上了,让曹贵英看着点。
我就想,这想表现什么呢?是啊,扶贫是近些年的事儿了,吃点白面馒头应当不是什么难事儿了。
所以说,这样看起来,不存在抹黑的问题,因为这不是过去很久远以前的事儿。农民都能搬到楼里住了。
这部电影我感觉有点渲染的成分,本来黑天就是黑天,白天就是亮着天的,结果白天也弄得灰呼呼的,暗乎乎的,那能长粮食吗?
这部影片的音乐和摄影都不错,但衬托着的是这样的故事,就有点显得比较灰色。调调就不对了,加上演员故意的演,失去了真实,尤其是海清,眼睛转来转去的,神情体态,动作,都不怎么符合曹贵英这个人物。
除了演技的问题,也是现在的演员很少深入生活的原因,把自己涂成这样就觉得已经很苦了,差得太远了。
要反映过去的真实生活,一定要有过硬的演员,否则就成了渲染,抹黑。就像海清的脸,农民的脸我见过的,真的不是那样的。
那时候城里人都很苦,更别说农民了。但那时候的农民活得很有兴致,他们有思想也有觉悟,对我们都很好,瞧不上我们干农活儿,但没有瞧不上城里人,也没有羡慕城里人。一点都没有。
俺家亲戚现在他们的家人还有在农村的,但生活得一点不比城里人差,小楼,小院,对面一望无际的麦田,家里摩托车、汽车都有。
当然不是所有农民都过着这样的日子,但就是电影中的农民的日子,如果仔细打量也算可以的。不饿肚子是第一重要的。
如果把摄影的光线调亮一点,如果马有铁和曹贵英的动作都拍得正常了,这部电影是不需要下架的。如果真像他俩这样,吃不上白面馒头了。如果仔细看这部片子,也会发现,他们有时候动作还是挺灵敏的。
不是故事有问题,而是编剧导演要表现的东西有问题。
不是一片黑暗就是问题,有了太阳,人活泛着就是形势一片大好,无论人间怎样折腾,太阳照样天天升起,蓝天白云下的黑暗,不是靠摄影技术表现的。
天该怎样蓝,太阳该多温暖,这是没有人能改变得了的。
中国现在还有近6亿的农民,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群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我特别反对那些貌似同情农民的人,总把他们说成是社会底层的人,底层的人,有,但不光是存在于农民之中。
没有农民,大家吃什么?没有吃的活得成吗?种地不是埋头干就行的,那是有学问的,有技术的活儿。
现在很多人都在自己琢磨着种地,有几个人种得漂亮的,很少。为什么?没有掌握真正的技术。以为自己学做农民很容易呢?所以,千万别滥发同情心,有些就是歧视。
我心目中的农民一向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所以,当年的学工学农劳动,真的非常锻炼人也教育改造人。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通过那些锻炼得到的感受。
这部影片要想说,要想表现的,不如说,人不能没有伴儿。这一点无论对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一样的。
从被原生家庭抛弃,马有铁,曹贵英走到了一起,终于能轻松地生活在一起,不用受人欺负了,他们成了相依相伴的伴儿,这种需要和由此产生的感情,是任何其他关系都无法替代的,也正因为这样,曹贵英走了,马有铁感觉生活失去了曹贵英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才选择了跟着曹贵英上路。
农民的思想是朴实的,他们中有很多人,为谁而活就是为谁而活,奸诈狡猾的人也不少,但朴实,实在的人更多。
看这些文学作品,看影视剧,要往阳光的方面去看,看它要表现出来的正面的东西。编剧、导演和演员,都要拿捏准人物,要真实地把人物展现好,这样才能让观众真实地了解你要表达的东西。
涂上黑色,刷上红漆,都不能反映真实的现实。起码天是蓝的,白天是亮堂的,农民做工不饿着肚子,应当是有力气的,动作应当是协调而正常的。
有意渲染,有时候适得其反,尤其关于过去,关于生活的贫困与富裕这样的事情。
就像现在很多影视剧,年纪轻轻都是CEO,都是精英,家里都是一个人住着上百平米的房子,甚至有保姆,出出进进都是豪车,从来不用做饭洗碗。动不动收入都是七位数以上什么什么的。
这也是一种渲染,不是说没有这样的年轻人,但不多。
那么这部影片要反映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想要消灭这些东西,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需要时间。
就像过去我们吃粮,吃肉,吃油都得凭票,买布也要凭票,甚至有钱有票都没有东西卖。物质缺乏到那种程度,现在这样的事儿还有吗?
有时候我就想,还应当恢复以前的供应凭票,只是量可以多一些,这样能减少很多浪费,像我这样好吃的人,估计就能少吃点,长胖的机会也会减少很多:)
时代在进步,多看进步的因素,日子越过越好是正常的,也是来之不易的,不是你待着就应得的。天上掉馅饼砸到的都是个别人。
我们多数生活在海外的人,刚出来都有一段不容易的日子,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迎来好生活的,不少人还没等好日子到来就走了,也有人经历了让别人都难以相信的苦。
现在不少网友追读的一个80岁老人记录的,她50多岁来美国至今的日子,就被大家议论着。她的经历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也是从没经历过的。但我相信是真实的。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反映的故事,有,但不是普遍现象。如果出国、移民都像这位老人这样要经历这些,那真是太难了。但,也正像这部电影反映的一样,这位老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很多人说她这样那样,要我说,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让我们去经历,也许早就完了,活不到今天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能力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大家对这部影片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它还是不错的一部影片,值得一看。就像海清,不少人说她演得不好,也有不少人说她演得太好了。
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所以,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无论如何,还是要看了才能说。
《隐入尘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这里演员演得还行,缺乏深入生活。
是,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