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2025 (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复杂难学。
我们从小就学呀学,从1234到大小多少,再到唐诗100首。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自己的文化之旅,文明之旅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记住了优美的文字,赞美人的词语,也有人专精反面。
当然,就是再能的人,也未必不写错字,不说错话,不发错音。
会写多少字,会读多少字,当然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志,但会写错多少字,会读错多少字就不一样了。
普通人就不用说了,犯错人人都会,无一人能幸免,办事儿是这样,说话是这样,写字读书也是这样。
写到这里,想起来在国内的时候,那时候还年轻,记忆力好,加上那时候没什么文化娱乐,平日里大家互相传点笑话,也成了快乐。
记得有个孩子,在某学院的教研室偷了东西,被保卫科侦破了,都是职工的孩子,也没想怎么样,但教育还是要的。
保卫科的人把孩子叫来,让他自己说做了什么,那孩子吓得一五一十讲了经过。
说自己是怎么偷了家长的钥匙,然后怎么开门偷了"金匾教研究室"里的东西。
其实那是"金匮教研室"。"匾"和"匱"孩子没分清。那件往事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发错音的字,也许早就从人们的记忆力里消失了。
后来又有一个娃,在医院走廊,看着门牌挂着的科室标志大字,读到:"内料","外料"。那个"科"字和"料"字没有分清。还有人把报告结果的"冠心病"读成了"寇心病"。
这些看似笑话,却实实在在是读书没有认真,读字也不认真的结果。当然,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会经常发生的像"哭"和"笑""乒"和“乓”好多好多的。那是因为我们正在学习阶段。
当我们成人了,走上工作岗位了,尤其再有了职位,还需要跟文字打交道,有些问题就成了素质的标志了。
最近北大校长把字给发错音了,网上的热门话题又多了一个。很多人说太丢人,也有人说很正常,谁都有读错字的时候。
我个人认为,无论谁都会有闪失,但错了之后的态度,却应当是这个人素质和人格的体现。
其实,谁错了都不愿意承认错误,无论是自尊心还是面子都要求自己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找借口,找理由,让自己的不好影响降低到最小。实属正常。
北大校长读错字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现在,差不多的人都有个秘书,代理,甚至写手。
刚上网的时候,我也关注过一些明星,但后来发现,他们的博客也好,微博也好,根本不是自己在打理,都是专门有人写和回复的。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关注名人了。我喜欢看无论是谁,都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那是真实的。
北大校长的失误,如果看了视频的人都会发现,他在读到那里的时候,是犹豫了一下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根本在这之前没有读或者说没有好好读这篇发言稿。
日理万机的人,现在太多,各行各业,各个圈子里都有,而且越来越多。所以,秘书缺,写手缺。
说到这里也得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班子,写东西都得对发言人负责。像有些容易读错,发错音,发错声调的字,写的时候标一下。
要说呢错了就错了,写了道歉信又怪文化大革命。
有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点儿背不要怪社会”。文化大革命也不是少数人经历了,那是几亿人的十年的经历,十年的特别人生。从文革走出来的人都找这样的理由去搪塞自己的错误,那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要我说,不如好好检讨自己没有好好读发言稿,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大家也不会不原谅的。本来一个读发言稿的失误, 既不耽误飞机上天,也不影响航母下水的,结果还整得跟多大事儿似的。
还有一句话,叫"越描越黑"。
一个大家庭,家长是门面,一个小家庭,老婆是门面,一个学校,校长是门面... ...
做人,最重要的是遇到事儿得有担当。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干部还是百姓。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都一样。
你的担当就是你的素质,就是你的人品!
有点事儿,有个热闹就先追究别人的责任,实在说不过去了就怪制度,怪领导,怪自己生不逢时,回头再怪老婆,孩子,怪手下,怪看热闹的不出头,怪看热闹的起哄... ...
凡事儿都事出有因。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对于在某些岗位上的人来说,有些错是最好别犯的,犯了就最好放下架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做不到这样,还强词夺理,那就更丢人了。
平日里,我们不慎读错字,写错字,用错了词,都会后悔 毕竟那是自己的门面。但作为普通人,过去了,下次注意就好了。而对于有些位置上的人,尤其北大校长这个位置上的人,出这样的错,应当算是丢人的。
这跟其他领导甚至领导人不能相提并论。北大是中国教育的标志,是中国教育和学府的门面。校长不是学中文的,不认识的字可以咨询别人,可以查字典!
很多人说北大现在这样了,那样了,跟哪国比怎样了。无论怎样,北大都还是北大,它不是某工大,也不是某农大。无论谁,考上北大还是光荣的,值得骄傲的!
那么身为北大校长呢?应当不辜负这个职位,这个称呼,因为你是北大的校长!
从中我们也看到,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得好好提高自己。万一我们有一天也出名了,人家说,哇,就这人?年轻时候就错字连篇,乱点标点。哈哈,我是不是在说我自己呢:)
祝大家周末愉快!
对了,还是看看本农民今天打理的草地吧。那个小红旗是给种树人准备的,下星期来给我种树。怕他们碰到我的自动喷水头:)
这代肥料给松松看,杀野草的。早点上管用,现在也行,就是需要时间。
昨天晚上我那不识几个中国字的儿子也给我发来一篇中文文章,问我那是不是关于林建华,可见北大校长闹的动静不小。那篇文章是位跟林建华都住在蓝旗营的人写的,以无比平淡的笔触说了说林建华身为学者的敬业和身为重庆大学与浙江大学校长期间的作为。在中国浑浊的官场,若能保持一份所谓的“初心”真是不容易呀,特别是做北大校长,他首先必须是有造诣的学者,同时还不能被暗黑的党文化淘汰出局。数学家丁石孙,物理学家陈佳洱,他们一定都知道在校长位置上的煎熬吧。在目前这种万马齐喑的局势下,也许学者还是做自己的学问更好些。不过,我特别想看看,未来的北大校长是什么样子?
文革开始时,林校长读小学五年级,这个不假。但他的道歉信在写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读小学五年级”之后,紧接着说“几年都没有课本”,就是故意想诱导别人相信他读中学时也没课本,所以把字念错了。
这属于春秋笔法,文过饰非,其目的就是嫁祸他人(文革),实在是人品低下,怎么为人师表?
这个林校长随后的辩道歉信(辩解信),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实在是太掉价了。当然,为官为宦的人想问题和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大概不同,坦诚地知错认错也许有较大风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
这种话题居然被删
那边是几个意思啊?
~~
网上的信息我没求证过:他以前就把“莘莘学子”念成“京京学子”过。如果他早一点认识到他代表的是啥,这次很可能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
莘莘学子
菁菁学子(就是念京京啊~~)
俺也没求证过是哪个~~
问好!
问好园姐!
+1
看到杀野草的肥料了,谢谢晓青分享,问好!
园,你讲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我是再同意不过了,就是关于结尾的那一段,纯粹是续貂的话。质疑和焦虑本身就是进步的序曲,不质疑,实干从哪里下嘴呢?
这几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就是“凡是真的了解这位林校长的,大多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我听到的知道内情的人的说法,一致口碑是这位林校长确实专业好,人品也好。这个让我很有感触:一个人的道德非常重要,先做人,再立说,我完全同意。问题是,一个重口皆碑的好人念的错字,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念的错字,是否有不同的错处?这就好比“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沉”的命题,是伪命题呀。错了就是错了——如果承认错了,那别人“宽容”与否根本与命题无关——我们中国文化里这个泛道德化的评介角度是非常误人的。
这个事情还让我想到一个以前的经历。我们学校每个学院在学年开始的时候,都由院长在大会上介绍新招进来的老师。我自己是新人的那次,院长开场白就说:今天我要介绍五十几位新同事,请大家耐心点!然后,他就一一介绍。后来我听说,院长从前一天下午就开始核对名单,一遇到不会念的名字,就给各个系主任打电话,在电话里现学。他把我的名字的发音处理得很好。我说这个,绝不是厚彼薄此,就是想说明,只要认真,错误是可以最大化避免的。北大校长的讲稿,请几个文字功底好的同事听你自己事先念一遍,能费多少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