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的故事:六 发烧,兼答
(2010-04-19 12:24:24)
下一个
很多年以前看到港台的杂志上有一种称谓“发烧友”,很久以后才明白是“迷恋地头脑发热”的意思。有很多种发烧友:音像,摄影,集邮,甚至目前还有 iPhone,家庭影院的发烧。好久以来发烧友又被戏称为“发骚友”!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每天在讲什么。
这么多年以后,就音响而言,我不以为我是发烧友,原因有几个: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的耳朵很厉害,指挥家的耳朵可以听出半个音的区别,甚至是绝对音高;多数人的耳朵只能听出来相对的区别和一个音的高低。并且,25岁以后听力岁年龄下降得很快,特别是高音段。很多小年轻使用高频的手机铃声,大人根本听不到!还以为家里有个乖乖宝,从来不乱打电话呢!到了能够讲究器材和品悟音乐的年纪,耳朵没有背就不错了!那么几个大男人讨论着自己根本听不见的声音还去比较好坏不是很搞笑么?!也许这就是“发骚”的又来吧。
第二,如上所述,相对的好坏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够把不同的器材放在一起的机会很少,音像店的环境和家里面大相径庭;在家里搞个喇叭比较,很快就会陷入欣赏疲劳,不知好坏了。我的几次评比会的结论是B&W比更大路货的确实好。呵呵,fitwxc不认为B&W发烧,但是一般听听也确实不错了。我的喇叭从架子上摔过一次,没有发现大的纰漏!很快,这种相对的好坏使我失去了兴
第三,NAD确实去听过,也借来摆过,但我的结论是我的播放器太烂,没能比较出来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还不足以扔掉Yamaha。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可以从功率的角度来比较器材的好坏。很久以前,甲类功放是线性最好的,但也是最耗电的。胆管是线性最好的,MOS,BiPolar完全比不上去,更不要提集成的了。很多的家庭影院使用数字功放省电,省钱,但完全没有线性可言。THD等等之类忽悠忽悠大众而已。因此如果不看峰值功率的话,NAD的100瓦,胆管的50瓦效果上比峰值300瓦的集成AV功放好得太多了:绝对的,或相对的。问问集成AV功放的平均功率?对了,RMS功率多半也不灵。可惜呀,NAD也出AV Receiver了,形势比人强啊,这个HiFi发烧友是做不得了。
第四,很多人把器材看得很重,但实际上声音是最重要的。“用户名被占了”讲的很对,听起来好的就成。这也是我后来才明白的。同样是CD,质量上差了很多。比如动态范围,烂的CD范围小,感觉需要放很大的音量才能听得见,这个累!演奏呵录音的质量更是重要。好的还是比坏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第五,关于MP3的评价。如今的我已经可以接受MP3的声音了,但是的是好的。与CD一样,不同的压缩方法导致的结果差别很大。lame是公认的好方法了,这个差别还很大很大。有一段时间国内的网站上随便下歌,找个扒站的软件下个上万首歌也是可以的。问题来了,两个网站上的同一首歌,歌名一致,留哪一个呢?
开始,留下的都是尺寸大的,也许干掉了很多不该干掉的。后来,两个名字相同,尺寸一致的留那个呢?只能一个一个听了,看看有没有假唱,翻唱,缺头少尾的。有一天突然发现,正如同彩色照片晒了太阳退色一般,差别是如此明显和如此不能接受!虽然我用的只是计算机的很普通的喇叭!
当都是使用lame时,能够达到CD的效果吗?至少我已经听不出来128Kbps以上码率的区别。用192或者168已经足够了。
最后,使用品酒的比喻。很多的葡萄酒有这样的评论“...A clean, citrusy wine with a hint of exotic spiciness.– A semi-dry blend with the aroma and flavor of strawberry and cherry.”搞什么搞!葡萄里面有草莓?声音也是如此,可以意会,很难言传。和摄影艺术不同,声音是没法讲出来的。这像是一个绕口令,但没办法将出别人听不出的感觉。这和解释构图,采光完全不同。如果最后成了自娱自乐,也就没有必要“天天向上”了。
综上,只要听起来自己高兴就成了,没法勉强,没法分享。当然,还是有底线的。如果一对喇叭出点声音就劈,时不时地得调整音量,没别的,这个系统不灵。
对于家庭影院,我的看法还是“比不上影院的就凑合吧”,动画片也不需要5.1是吧。布线,挂喇叭,用无线喇叭最后受宜的是厂家和GDP.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