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哥的文化广场

山哥的见闻和人生感悟,与华语世界的朋友们分享
个人资料
山哥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与激动人心的八十年代

(2013-03-02 06:17:33) 下一个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与激动人心的八十年代

 

回首八十年代的中国及其象牙塔大学校园生活,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应该是其最具有影响力的篇章,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托夫勒出生于1928年美国纽约一个波兰犹太人家庭。他从装配线上的普通工人干起,逐步成为美国著名记者,出版人和未来学者。当他1970年出版成名作《未来的冲击》时,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之中,对外部世界的动态浑然不觉。

 1980年托夫勒发表《第三次浪潮》,清楚地总结到人类社会在经历第一次浪潮-数千年农业革命(从1万至8千年前的亚非开始),第二次浪潮-数百年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的欧洲开始)到最近的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美国开始)。美国1980年已经拥有30万台电脑,互联网的概念已经出现。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已经比工业产品的生产更为重要!

 八十年代初,处于解冻时代的中国知识界代表性刊物《读书》以翻译家冯亦代为副主编,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1981年首次向《读书》主编沈昌文大力推荐美国畅销书《第三次浪潮》,并赠送了一本她购买的英文本。《读书》杂志的年轻编辑朱志炎等随后开始翻译工作,在《读书》上选载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1983年3月,《第三次浪潮》中文版首次以“内部发行”的名义出版。现在山哥看到了两种说法,一说是3千册,另一说是10万册。无论如何,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特权”读到。
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非常赞赏此书,下令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读这本书。大概是有老赵的大力推介,《第三次浪潮》迅速冲击古老的神州大地,“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生物技术”等,一时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新名词。

中国科技界学术界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巨大的经济科技差距。拿钱学森的话来说,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都已经进入了第三次浪潮社会,即信息革命时代,而中国还处在工业化时代的中期,即一次半浪潮水平。
与此同时,把持中国当时高校党政领导的主流人物依然是一些老红军老八路出身的半知识分子,他们的僵化意识与年青学子们积极向上的热情极为抵触。八十年代一波又一波的汹涌学潮,极大地冲击了高校系统的领导层,一些拥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型学者型领导,开始主导中国高校的改革。即使后来发生8964悲剧,其变革也不可逆转。

相关博文:六四改变了一切(1)

  · 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消除贫困的成绩到

 · 1987年驻长空军士兵殴毙大学生事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菜丝 回复 悄悄话 我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看后心潮澎湃,当时中国还非常封闭,为其深远的见解和气势所震撼,回到宿舍赶快告诉室友,没人不被其思想的解放所触动。到美国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那部电影带给我的冲击,可是奇怪为什么不见关于作者的报道哪,我是把他看成伟大的思想家的。他过世了?终于有一天找到了与作者的资料,他倡导在邻里之间换妻,具体的名称记不清了,后来,艾滋病泛滥(或还有其他原因,也记不清了),他的名声就不好了。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我们是部里单位,更牛,83年在北京大观园还看了《第三次浪潮》电视录像片。书我也看了。主要印象是:1。四大科技革命:计算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2。以后的产品和服务是个体化,不是批量生产。
CMOS 回复 悄悄话 我记得那个时候整个社会思想很开放。连我一个初中生班上老师都敢说河殇,民主...。可能老百姓最喜欢的国家就是美国和日本。电视台每个星期都在播引进的电视剧。
确实很怀念那个时候,像梦一样。
alexren 回复 悄悄话 I am the one who translated his another book Future shock into Chinese,printed almost half million copies. I got $1647RMB, I think my Chinese future shock has more impact than the Third Waves.
mikeoz 回复 悄悄话 1.80 元, 广告是发在参考消息上的, 邮购了一本。可是也没有看出个1234来。3000 册的可能性大的。不知道还能在家里找到这本书吗。
谢谢你的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