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70)
2010 (102)
2012 (90)
2013 (60)
2014 (43)
2015 (39)
在考察当代中国学人海归与海不归运动时,我们不可忘却几个著名的经典案例。前北大物理系学生,中美李政道项目卡斯比亚学者卢刚于1991年11月1日在爱荷华大学制造的枪杀6人(包括他自己),重伤一人的惊天血案,在过去将近20年后,依然令人记忆犹新。
卢刚本科刚毕业那年便金榜题名,高中万人瞩目的理论物理留美博士生奖学金。在经过六年寒窗苦读后荣获博士学位后,却发现毕业即失业。来自首都北京的卢刚认为来自南方农村的中国科大毕业生山林华得到导师和系,校方偏爱,在晚于他2年入学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取得博士学位并获优秀博士论文奖。卢刚在经历幻灭的痛苦后购枪杀人自杀,成为美国万鬼节大惨案。
在枪击案频繁发生的美国,卢刚案虽名噪一时,但毕竟很快过去。对华人社区的冲击却犹如石破天惊,至今余波难平。
那时山哥正在国内申请赴美留学,因此对卢刚事件报道及评论基本上每篇必看。国内也有一些评论,但不是关注重点,海外华人学生学者的看法则格外重视。印象中除个别留学生对卢刚的处境表示同情外,多数人都批评卢刚“冷血”,“文革暴力文化熏陶的结果”,“一贯自私,冷酷”等等。
也有人提到卢刚属于公派留学生,却没有丝毫责任感,不打算回归报效祖国。
卢刚从计划杀人到实施超过半年,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在万念俱灭后的绝望行动。
卢刚为何宁死不归?
20年来,我一直认为,卢刚个人的缺陷是明显的,但把卢刚逼上绝路的除了当时美国的经济萧条,工作机会缺乏以外,卢刚从事的是冷僻的天文物理,就业门路狭窄;而当时1989年六四事件刚刚过去两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还没有进行,国内“反和平演变”,“社教”等左倾回潮势头很凶猛。国内外学人对中国前途忧心忡忡,海归人数比率急剧下降。
而从卢刚写给《纽约时报》等媒体的遗书中,其实也流露了卢刚个人政治态度的蛛丝马迹。如他依然记得因为在幼儿园称呼斯大林为“秃子”遭到处罚,中学时因为拒绝悼念毛泽东而遭撤销班干部等,都表明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厌恶。
20年过去了,中国完成了经改的私有化过程,共产党也因吸收资本家入党而演变成了粉红色。社会精英只要不公开挑战党国,便可名利双收。海外学人尤其是科技经管人才多数回国受到重用。不少人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多数海归人员日子似乎过的不错。
但中国在经济社会大谈“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政治上却依然高唱“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的高调。
对于海外学人而言,中国现行政治体制“doesn’t matter”还是“does matter”?
看看万维文学城就知道大家已经没有共识了。山哥本该为此忧虑。可是看到身边那些与卢刚当年处境类似的学子昂首海归,不由得少许内心宽慰一些。
但愿中国永远告别20年前那个时代,海外再没有卢刚传人。
根据楼主分析,卢刚本来就向往美国,对美国制度期望太高,所谓爱之逾深,恨之逾切。把希望都寄托在美国了,失望之时就是信仰破产,万念俱灰。从小就对东方阵营意识形态抵触,来的美国竟然也不是一片净土,大失所望。
后来的受益者能体会到这一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美国持枪自由的唯一正面效果。
唐骏当年借去美国开学会的机会滞留那里。宁可去野鸡大学买文凭也不拿日本老牌帝国大学的学位,就是为了逃离大使馆的监视。他们那批公费生,大使馆监督的很严。他不敢说出,中国政府也不追究了。
ding,是这理。想归也不易。
公司工作的人想归,人家要你吗?不要。
拿个PHD不是TOP10的有人理你吗?中国现在要什么人都有,如果你在学术界工作,你就会知道发展趋式成什么样子了。
还有一点就是,海外华人有种特别的心理,就想看到中国不好,归的人不好,没好命,以求心理平衡。你看看中国一出点儿事,这海华中的一些人闹腾得欢得跟过节似的,作为海华一员,真是有点丢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