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的作品中《文化动物》是个透彻的艺术符号;地上摊满了线装书,两头猪剃光了毛,全身打印着汉字和拉丁字母,正在全神投入地交配。当观众围观这雕塑装置时,观众也就成了文化动物。窥视隐私本身就是“文化活动”。
恩格斯说人类是动物进化来的所以也总有兽性,这句话其实我们的孔老夫子早就讲明白了——“食色性也”。人和动物都必须饮食和交配,不然就断种绝代了。不同之处是,人还要“文化活动”一下。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动物是不能够称为生活方式的,因为动物没有语言和社会,更不懂反省反思,追求极终价值。
把文化旁生出成“伪文化”“真文化”其实是没搞清楚什么是文化这个基本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文化动物,继续干些打着文化旗号,纵谈些人和动物共有的欲望。
我也是个文化动物,四年前上了火凤凰网后就更加有“文化”了。“食色性也”当然还得继续下去,只是码了字,凑了不少貌似有点文化的汉字。好在心里还明白文化和动物这两个基本概念。散文、小说写过,美术、音乐评论也发过。都是一时兴致,邢恬编辑《纽约风景线》散文集来征稿时我就谢绝过,不料终于成了白纸黑字记载的文化动物。
陈丹青写了本《陈丹青音乐笔记》,营造了些音乐文化的氛围,绕了不少圈子就是不进入音乐本身。画家对音乐本非内行,但他对审美是高手,又确实聆听了音乐,据他说一本《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都翻破了。所以他的音乐笔记可读性蛮高,一版再版。
写美术音乐随笔或者评论,首先要进入美术和音乐自己的语境,这是不容易的,一来得符合自己的天性,二来必需有这个环境,光靠读些传记故事,资料文章是绝没有用的。文字上的功夫其次,重要的是对乐曲或者绘画本身有感受,自己特定的感受。不然我们只能够写些,文化动物的本能和欲望,最多再加上些文字的渲染。
“文化动物”这四个字不是骂人,也非都是贬意。它是我们后现代文化的艺术招牌。
肖邦在古典音乐家中是很特殊的,他比不上巴哈、贝多芬的伟大,也比不上莫扎特的才气,甚至对忧郁悲伤的描叙都及不上柴可夫斯基的深刻。他的特殊在于旋律的天赋,独特的和声感觉,以及对形式直观的创造性。这些是学不到的,天生的。他的历史地位在于他有个地地道道的艺术家气质,对于当时音乐社会上的“庸俗的”趣味不屑一顾,希望保持真正艺术价值不受腐蚀,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敏感而唯美的艺术境地。肖邦对艺术的虔诚历来被形容为孤傲的心灵,出于他的本性和好奇,不断探索着风格以外新的未知形式。他是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主要创造者,他影响从对同时代的李斯特,一直到下溯到20世紀調性的範圍內。簡單的说他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终结者。
然而,硬要把肖邦看成“文化动物”也是可以的,他是人,就要“食色性也”,要交异性,要谈情说爱,宠他的贵族女人就想闹点花边新闻。但是这些与作曲家肖邦没太多关系,不是肖邦之所以成为肖邦的主要因素。肖邦之所以成为肖邦在于他的艺术个性,而非人与动物的共性。
肖邦独特而内涵丰富的《夜曲》,共写了21首,可是被“文化动物”一言概之——《夜曲》是献给某女人的。肖邦死在于长期肺结核,又被“文化动物”概括成死于情场失意。
肖邦写过很多曲子都是即兴式的受到人和事的刺激,包括他妹妹的死亡。他的乐思是极其宽广的,感情的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他的音乐思想内容丰富而独具个性特色的。
但是“文化动物”喜欢说肖邦的音乐就是献给女人和爱情的。我看,这也难说有没什么不妥。一样的酒席佳肴,可是,各人长着自己的舌苔味蕾呢。
鱼迅说巴佬就是太认真,还特地指明过敏“关于奶子研究的文章”。其实我并不对“奶子文章”过敏。我过敏的是专从文化中挖掘人与动物共有欲望的那些雅文。多维网上曾宣传过一本书《毛泽东和他的女人们》,看了这个题目可以猜到是本什么书,也就没兴趣找来读。因为毛泽东是革命家、思想家,而非莫泊桑笔下的《漂亮朋友》。这类雅文大多是扒了名人的裤子,为自己扬名或者赚钱用的。名人裤子里未必比小老百姓更有“文化”财富,文化动物要想找乐子何须专找名人开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