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发表一点心得看法,转贴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已结婚的人学佛,难如在火里面种莲花!——释本幻法师

(2015-03-24 09:35:26) 下一个
已结婚的人学佛,难如在火里面种莲花!——释本幻法师 [引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d784b01016no4.html
 
惭愧僧释本幻按:鑫居士,于今年除夕之夜,写此一文,请本幻为作鉴定修改。本幻阅之,深觉此文大有益于修行之士。然见其间有一二字句不顺,本幻不避愚陋,略为之改正。唯愿见此文者,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


都说在家人单身修行如同“水中莲花”,结婚的人修行如“火中莲花”。为什么这么说呢?水中的莲花由于生长条件比较好,可以日日增长,而火中的莲花朝不保夕,一不小心就会被烧掉。所以啊,这就说明在家学佛人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般结婚了的居士虽说发心学佛,但是有三样是很难做得到。一是断淫,二是断除对儿女的牵挂,三是断除声色货利。如果是单身修行又无儿无女的,就容易避免这三大难题了。


在印光大师鉴定过的《学佛浅说》一书中提到:“‘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淫欲已除,倘使意淫未尽,仍不能超出尘凡。所以楞严经说:‘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又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但是欲断淫心,谈何容易?平日不见女人的时候,也知犯淫不是一件好事;一旦美貌当前,暖香触体,此心便不能自主。试问坐怀不乱,把握得定的,能有几人?目睹美色,心不起念的,更能有几人?这不是女人的魔力大,实在是自己的业力深。因为众生多世多生,沉沦在情欲海里,薰染不是一天;到今日要一刀斩断,难上加难。”


有不少已婚的同修,在讨论戒淫的话题时也提到过,自己小孩也十多岁了,也想和妻子断掉淫欲之事。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分房睡,只能在同一个房间里分床睡。但是有时候,因为同一个房间换衣服什么的,都会看得见。因此又起了淫心,由于很难克制就又发生了夫妻之事。假设分房睡或是单身的话,这些缘分就不会出现,然后再加克制之心就能熬过去了。还有一个同修他说,经常和妻子睡一起的时候,因为有身体接触就会起念头,念头一起就会克制不了。由于是夫妻就想着又不是邪淫,做了就做了,就会任由自己去放逸。哪里知道,就算是合法夫妻,都不能过度行淫。本幻师父在博客中提到:“在《印光大师文钞》中,印祖是劝夫妻之间要克制行淫的。大师指出,如果没有儿女想要的人,可以半年或一年行一次,平时要清心寡欲,这样容易得小孩。如果天天行淫,反而精薄不容易得小孩。有了儿女后,如果夫妻都能学佛,那就最好不要行淫了。如果夫妻有一方不学佛,怕另一方生怨气,那就四个月行一次,或半年一年行一次房就好了。不能常常行淫。这是印光大师的意思。大家看过《文钞》自然会知道。在古时候,只要子女一结婚,父母就不能再行淫,要永绝男女之事。凡是儒家的正人君子,都会这样做,这是礼节。而做为学佛的居士,如果你想这一世就了生死,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听祖师的话,不要相信现在某些世俗法师的话,说什么夫妻正淫没有关系了,可以多做。”


近代律宗大德慈舟大师在《开示录》中讲过:淫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淫。淫为生死根本,究竟断淫,方免轮回之苦。淫念轻则上升,淫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淫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淫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色界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淫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戒淫难,还有一样恐怕更难,那就是对儿女的牵挂。曾经看到有一些居士在听经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家里小孩子生了一点小病,就经也不听了,急急忙忙跑回了家。为了照顾儿女,宁愿放弃听经的机会。有时候师父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来听经,都是因为忙,而拒绝了师父的好意。末学的一个姑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本来约好姑妈去寺院供佛,但是由于那天她的孙子要期末考试,结果她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说要在家里等着孙子考试回来。当时末学听到这个理由很是想不通,他在学校考试回来已经是中午了,那个时候我姑妈也能从寺院回家了。又何必要在家等着孙子回来呢?不是多此一举吗?事后想想这都是牵挂太深啊!平时她们四个老人,加上我表哥夫妻,一共六个人,照顾她孙子一人。简直当成了宝,对他寸步不离,一点小病急得不得了。为了他学习回家方便,还特地在他学校旁边买一套房,子让他回家比较近。简直是一辈子心思,都花在了儿女和孙子身上了。这样的牵挂,临终的时候不知道会去哪?福报好点,可能会做她孙子家里的蟑螂和苍蝇什么的。福报差点呢?那就去鬼道、甚至地狱。因为这是贪心的显现。有因必有果,因果不虚,随业流转。可悲可悲!即使是修净业的同修。也要在这方面极力克制。


净土宗十代祖师截流大师,洞悉净业行人虽终日念佛,往生成就者鲜少的原因。对症投药,婆心切切。大师指出往生未保的原因是,爱桩未拔,情缆犹牢。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但情爱一分疏淡,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
省庵大师示吕居士偈: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当观此身体,臭秽难具论,内外及中间,无一清净物。
己身既如此,他身亦复然,深生厌恶心,慎勿生贪著。
  当观极乐国,纯是莲华生,不假父母胎,寿命原无量。
  一念念佛时,莲华即化生,若能无间断,决定生安养。

由此可见,牵挂太重实乃障道因缘,修行者不可不慎重对待。

有人可能会问:前面两样符合,但是最后一样和单身好像没有直接联系吧?假如你没有妻子儿女,就不会有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世人往往因为有家庭,而不得不去营生获利。现在的社会,各个行业竞争都是相当厉害。基本属于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时代,如果你没有技术、又不懂做生意,收入少就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因此压力巨大,整天就会想着怎么样去赚钱,怎么样赚更多的钱。迫于压力,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佛。末学就听到过好多次,有学佛的居士这样说,钱赚不到,饭都没得吃了,还怎么学佛啊?总要让家里人都能过得不愁吃穿了,才能安心学佛嘛!此种心态,末学本身也有过。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世人大多数,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不少人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待久了,很容易就被名利污染的环境所转。多数初发心很勇猛的居士,由于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最后都被屈服于压力之下,能挺得过去的寥寥无几。可见结婚带来的弊端,是何等之大?

截流大师开示:“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著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阿弥陀佛刹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故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大师的开示,确实点出了末世净业行人的通病。真信愿与欣厌心具内在同构,无真信愿生不起欣慕净土厌离娑婆之心,无欣厌心亦不能圆满真信愿心。大师激扬行人欣厌心,令其强固信愿,成办净业,用心可谓良苦。
附:
自称“湛山老人的倓虚大师是中国佛教界盛传的三虚之一,于民国初年开始,弘法东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最后渡海南来,在香江讲学,缁素受益者甚众。倓虚大师中年出家,多在北方各地讲经说法,重修、兴建道场无数,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北京法源寺。一生致力于僧伽教育,认为佛法弘扬本在僧,若无人弘法,不待外人摧残,佛教本身就会消灭,故在每个道场完成后,皆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大师在《影尘回忆录》第六章 出家的前前后后,选段:

不过这一次走,和平素出门,心里确实两样滋味!觉得百端交集,万感杂投,有些酸楚凄凉的情绪,自念:先前因为父母在堂,自己没有三兄二弟,舍不得去出家。后来又为妻子受累,熏染了一些世俗习气,熏得挺厉害,仍然不得出家,所以心里很难过。又想:假如我现在死了,不也就能成了吗?这一次就算我得了个急症死去,借此机会去出家参学,然后再回来,度脱妻子,这有什么放不下呢?所以我在路上走着的时候,虽然很难过,而心里却作死想,以为是自己死后的灵魂在前行。
  继续地想:现在我下面已有一个姑娘已出门了,五个男孩,大的才十四岁,小的刚会走,又没人教养他们。三四十年来东跑西奔,没有一点积蓄,全靠这个小药铺吃饭。我走了之后,药铺无人照管必定歇业,将来全家挨饿,流离失所,这怎么办呢?然而;又一想:天下流离失所的人太多了,许别人的眷属流离失所,就不许我的眷属流离失所吗?

  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后,到各地去参方,在路上遇见了我的孩子正在讨饭,这时我管他不管呢?唉!天下讨饭的孩子太多了,许别人的孩子讨饭,就不许我的孩子讨饭吗?这件事也不足深虑!

  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语一声去了之后,她领着五个孩子,生活上一定很为难。如果她要嫁给别人,这不是于我很难看吗?以后我听说;或者在一个村里遇见她,将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寻思,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谁能保险她不改嫁呢?况且许别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许我的女人改嫁吗?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谁的女人?来生又要变成谁的女人呢?这事也不足挂在心上。如果真的为了妻子的事情,而连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实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远沉沦下去了!这样,不但不能度脱妻子,同时也无法度脱自己。如果我现在能够毅然决然的出了家,潜心佛典,得到真实的修行,将来遇见她们,也劝他们念佛修行,了生脱死,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还有…………………唉!
  放下吧——放下吧!
  虽然是心里千头万绪,想这样想那样,这都是感情作用,也是熏染的一些世俗习气太深的缘故。架不住我在路上一边走,一边用理智来抑制它,结果也都放下了,觉得一无牵挂,万缘皆空。
因此才决然走到了天津的清修院!



莲池大师出家的故事
莲池大师(公元15231615),明代僧,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亦称云栖大师。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著称。出家后博学经教,融通禅净二宗,以禅理疏《弥陀经》。制定水陆仪文,瑜伽焰口法,以济幽冥之苦.著作甚丰, 有《云栖法汇》刊行于世, 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
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妻子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师和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
古大德们为学佛法能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末学写此文章并非劝人离婚,也并非劝人出家。因末学看到有年轻学佛者,在单身与结婚中徘徊不定。更有大龄未婚学佛者,急切盼望结婚。还有已经离过婚的居士,还想再次结婚。特写此文章真诚奉劝,人生应以学佛为第一大事。如果有其他事情成为学佛的障道因缘,都应死心放下。唯有念佛求生西方一事为首要任务,临终如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方不负佛菩萨以及祖师一片良苦用心。方能救度历劫以及现世父母,尽虚空界所有众生。此乃第一大孝也。望各同修共勉之!
惭愧学子志西
二零一三年腊月除夕
本文作者:鑫居士(法名志西)
释本幻师父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hs011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花甲老翁 回复 悄悄话 同修好,我完全同意文章的說法,佛佗也要離開皇宮,方能修行,
未能出離社會,尤如說食不飽,我持珠唸佛也有十多年了,總是
心猿意馬,如瀑布下瀉,但我記著一個字是[積],只要間中有一句
唸得清淨,便得一句,這樣子想才能不會放棄唸佛,陳健民瑜伽士說;
打座要入定,正如繩鋸樹斷那樣子難,而他有彩色的舍利子放在台灣舍利塔內.
(大雄力)
歷刦修行原非假, 繩鋸樹斷事可為,
迷時方有百千刦, 證覺無非南柯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