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科学界的“海归”们 “我深切体会到自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我一直期望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特别是当自己在国外什么都有了的情况下,灵魂深处更在不断反思,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顾行发表示。
顾行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1978年,他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幸运儿。1986年,他入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预备班赴法国留学。“那时,我国的经济状况不是非常富裕,但国家还是拿出专项经费,资助青年学子出国深造。这更加深了我要学成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最终,在2004年,顾行发彻底放弃了法国农科院终身研究员的职位和法国国籍,回到祖国,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
“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新的学成归来或者在国外曾经生活过的归侨侨眷越来越多了。”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组织与统战工作部副部长李浩然介绍,“很多人就像顾行发这样,20世纪80年代到海外留学,在国外学成之后,一直想找机会报效祖国。”
但对新的海外归国人员也不乏争议。一些人认为,他们从国外回来,要么是在外面呆不下去了,要么是想回来抢夺科研资源。
“并不完全是这样。”顾行发表示,“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情况更是多元的,不排除有些人是出于种种个人利益的考虑,但有的人的自我是大我,他的目标是把为祖国、为社会作出切实的贡献当成自己的一种幸福和追求,这种利己是高尚的利己。”
顾行发说:“人还是有精神追求的,否则,很多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而据记者了解,不少新侨在国外已经事业有成,对他们来说,回国意味着“抛家舍业”,有些人回国后的年薪不如在国外的月薪多,有些人甚至长时间与家人分隔两地,其生活状态有些令人难以想象。
“统战工作的内容之一是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做好他们的工作。从侨联的工作角度,怎么样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李浩然说。
中国科学院侨联以前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老科学家的,比如解放前出国,或是上世纪50年代出国又回来的那批华侨,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
“但对我国侨务工作来说,新侨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对待也是一个新问题。从中国侨联以至整个国家,目前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生活上的帮助可能要更大,工作上主要是希望给他们创造更好的交流平台。”李浩然表示。中国侨联现在每两年举办一次归侨侨眷创业成果交流会,以对他们的工作成果作一个展示。
“回来的海外归国人员,基本上都是研究所的科技骨干。”李浩然说。
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目前,承担“863”、“973”等重大国家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有一半以上是海外归国人员;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海外归国人员分别占66.67%、40%和30%以上。
顾行发表示,正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研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配套保障;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海外学子报效祖国、发展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广阔的天地。
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看,从1847年容闳迈出国门留学海外算起,中国留学的历史经过了160年。这160年也是中国人对留学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不断推动留学事业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
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也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经过努力,他推动中国于1872年~1875年期间先后组织了4批共120名幼童留学美国。
容闳发起的幼童留学计划,被认为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开创了百年留学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批富国强兵的栋梁之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1894年的甲午战争被誉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其后出现第一次留学潮,直接为辛亥革命作了人才和思想舆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