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无边,有生命。人是动物,也是狼。来自远方的狼,在想啥呢?
个人资料
大江川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胡希恕

(2020-05-16 09:37:32) 下一个

胡希恕讲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二00八年六月 概  论
就说是这个书啊!前圣后贤。这个书是圣贤留下的,张仲景也算医圣了吧,这是一种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古典经文哪。那么又有一种看法呢,说这个书叫《伤寒论》,那么主要就是论述伤寒了,不能治杂病。你像李东垣说(伤寒论)是不能治内伤。说张仲景长于治外感,认为就是不长于治内伤了。还有的说《伤寒论》所载的方剂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们还有人提这个问题。这些说法呀,统统是错的。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呢,就得对这个书怎么来的(进行了解)。那么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看待的方法,那么这就不能不谈中医的发展的问题了。中医的发生、发展呢,比较久远。这个书在张仲景这个时候,距现在快到两千年了,一千六七百年过去了。那么这个书有这么完整的体系,可见中医的发展那还早的多。由于那么早,所以中医的这个辨证施治这套东西不是在某一个基础理论上研究出来的,像西医那样,它绝不是。因为什么呢?当时的时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限于科学水平它不可能,而且又没有什么好的器具,想要对病变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人身的反映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证候吧,在这个上面想办法治病,中医的开始它是这么来的。这么来的,你们想一想这是很不容易了。那么这个时间的经过它相当的长久,是经过多少个人体,很长一个时间,逐渐的观察,逐渐的实践,他也在这个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规律,这个规律呢就是一般的规律。那么什么是一般的规律呢?咱们这个书就要讲了,这个六经就是的,他说六个类型嘛。(还有)八纲,这都是一般的规律。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有一般的反映。那么古人呢经过很长的时间,他得出很多的结论,尤其首先得出的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结论,那么在这种一般的规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当然那个时候也是实验,那个时候就是先从实验来的,他逐渐的实验来实验去,做出了一种很可靠的结论。在以前记载这些结论的书最较早的就是《汤液经》。
《汤液经》这个书出的尽管晚,但是发展最早了。叫《伊尹汤液经》,说这个书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啊,这个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就是以前旧社会呀,封建时代作书的人也不知道中医是谁搞出来的。那时候结论是很清楚了,很有了啊,那么只能说是圣人,就像咱们这个《本草》呀弄到黄帝身上了。咱们讲《内经》,说是岐伯和黄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这一帮人。他们是天呀!生而知之嘛!这是错误的,这是歪曲历史。实质的作书人呢,他也不准是反动,可是他的确也不知道,他不是一个人。所以中医的发展呀,不是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某一个人了。无论是伊尹,或者张仲景,他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从经验来的,所以中医学简单的说就是经验医学,就是从这个疾病斗争中搞出来的。那么张仲景这个书呀,它是从《汤液》来的。这个在《甲乙经》中就有,他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同时在这个书,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里,全把王叔和那套东西给拿掉了。他这本书有《伤寒例》,《伤寒例》是由王叔和作的。王叔和搜集仲景的旧论,他搞了这个书。那么他也说是“仲景旧论,脉证声色,真方,有神效者”,他就是基于这些东西“拟防世急也”,就是这个时候就有的。那么仲景他也不是杜撰的,他是对《汤液经》,说他论广,他有所发挥,这是肯定的。
那么我们想象《汤液经》这个书,它就好像《本草》,比如说桂枝汤,桂枝汤底下就有了太阳病什么情况之下来用它,是这么一种德行(情况)。(汤液经)总是以方剂为主的,一听这个名呀,叫《汤液经》。那么张仲景呢他就不是用这么办法了,他是把方剂搁到一个病上,你像这个《金匮要略》就是的。像“水气病”啊,“痰饮”啊,针对一种病,那么这种病里头需要哪个方剂,他就把这个方剂拿来。可是方剂的这种应用啊,依本《汤液》,方法不一样。那么我们这个《伤寒论》也是,它是治伤寒。我们中医说的这个“伤寒”,它是不局限于伤感外寒,它是广义的,凡是这样热病之属,都叫伤寒,我一会讲你就知道了。他是拿出这么一种病,而用《汤液经》各个方剂,征引很多。那么中医它是通过实验来的,一切的方法规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说的这个是“真方,有神验者”,有神效者。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实践的结论,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古时候是这样的,现在还这样,它是客观存在,它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它不变的。我们讲这个干什么呢?所以现在学这个还可以用吗,不像他们说的古病(古方不能治今病)。
它是注重这个只要合乎这种事实,你用它就有效,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中医辨证主要是以张仲景为代表的。那么它是根据一般的规律,你想想根据一般的规律找出的方法,它就是治一切疾病的方法,它不是专对某一个疾病。因此我们对《伤寒论》总要有这么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这里头一点不诡辩呀。咱们根据发展的时代,尤其我们这几年的应用,在我个人身上,我这几十年,我所用的方剂都是根据古方,并没有说适于古病,不适于今病,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杂病,这一切我们根据实践证明,都可以把它反驳了。不是!的确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当,确实有神验。那么我们对于《伤寒论》,应该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仲景用的汤液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前头这个《序言》:“撰用《素问》……”等等的,与皇甫谧这个说法根本是矛盾的。那么根据我们看呢,当然根《内经》也是毫无关系。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 jiang,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充血,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
这我也查找西医书了,他就是这个样。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证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顶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个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我们可以拿一本书看一看,这个人身体对(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药…。所以没用…。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所以身体呢它就不能够(抵抗)。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好了,这一节先讲到这。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臭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
“脉缓”,缓者和紧脉是对脉,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这个烟卷就是缓了,你按着软不大的,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脉缓,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的风邪了,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
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像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对于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
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是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可是表虚……(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他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古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个病。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乘着这个虚,它就往里面去,到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里面,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叫发表了,这是第二条。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太阳病证啊是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的时候,有的人一有病了头疼等等的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呢,可它转手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也是,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
“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你象桂枝汤证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轻,所以也有干呕啊。而麻黄汤证他一点汗也不出,气息一点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呕逆。
那桂枝汤证身体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轻,那血管不是缓了嘛。这个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哪面充血都比中风重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
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脉,非常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名词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明显显著,所以他就叫伤寒了……(音频缺失),那么古人管这个有汗的叫做中风,没汗的叫做伤寒。这个古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我们现在就不应该这认识了,还要说什么风伤哪了,寒伤哪里,这明明白白的,现在都是常识了,不是什么科学专门的事了,还要那么讲就是错了。
可是这个“伤”和这“中”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这样。他起个名字,你看“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这个(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想发汗就好了,他就是人体的病邪浅,这叫做伤寒。
这三条,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由于这个汗出和无汗,这个证候就不同了。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
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那么不外乎在脉证。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类情况。你看他胸胁满闷,柴胡证这就来了,这个病较为重。那么二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像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像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它里头有热。里热的这种病啊,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
它也身热,身上不是不热,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太阳病,身上热,加大外边差距,他要恶寒的,这个是不恶寒。这里热是很强烈的,人身上的这个条件反射啊,这是巴甫洛夫弄得,这个我认为很好。
这种刺激过于兴奋,那一种刺激就被抑制。他是个实验,这个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那个狗呀,用很热的电线烫这个狗,这个狗当然叫唤了,甚至咬他,那时候喂它什么它也不吃,可是呢他每要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过的日子多了,狗一见到他拿电线,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实实的。后来都给烫破了,它也不动弹,直撂滚了。为什么呢?它这个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反到抑制了。这也是的,这个里热啊刺激相当厉害,要不阳明病的人说都胡话,谵语烦乱,它这个刺激相当强烈的,尤其对于大脑。所以这个恶寒他到不恶寒了,他是光恶热了,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了。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你看这个地方还这样,与上面的“中风,伤寒”的文法就不一样,那个“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
那个中风、伤寒都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它是对等的看法。这是另一种病,叫温病。所以他(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要细心读就能够知道了。那么既然是温病,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了。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他越热,象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了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像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风温这个字怎么起的,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盛啊。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
那么,它的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像头前那个中风证一样,他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他是热。
“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事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
“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辨》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上边隐伏这个身重,就告诉你辩证了,中医就这个东西,不辨证不行。“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嘛,湿还盛嘛,你为什么给他吃泻药啊?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的太甚了。吃下药为什么也伤津液?下药这个东西就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可不就是丧失津液了。所以下、发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时眼睛也发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同时这个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大便秘,下而不伤人的。里头不实,下的脏气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还就拉了,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这是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的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所以说要被火呀,这个人顶轻了,这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疸,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就是一阵一阵的发惊恐,时常的抽,身上的颜色就不只是发黄了。“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过那个颜色,所谓黄褐色了,就是熏肉那个颜色。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泻下和火攻,这个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了,有很多种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针,再如把地用火烧得非常热,人躺到上头,也就是捂大汗,这也是火攻的一种。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热东西敷,这都叫做火攻,这个火攻是必须大汗。“一逆”是指误下,人还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个样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那么这一段呢,有人就讲张仲景不讲治温病,这段很清楚。所以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火攻与吃凉药都是对待的看法了,温病能到这样子,就得清了,没别的办法了。可见这个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那么这个《伤寒论》里讲不讲温病呢?讲的。这一段在太阳病中提出来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太阳病来治疗,后来我们在阳明篇里就有了。阳明篇里讲“外证云何”呀,那就是指温病了。“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就是温病,就与这个一点不错嘛。那个用什么治,就用白虎汤,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参。他讲的这个都对的,怎不讲温病啊。这个读书,你得前后看。但是太阳病里头没有温病,温病不属于太阳病。也有把中风,伤寒,温病放到太阳病里边,这就错了,根本不是太阳病,不是在表呀,所以特意拿出一节来,讲的是太阳病啊,恐怕医家也拿这个当太阳病来治,一治这就坏了,辨证主要的一点呢,就是“渴而不恶寒”,“不恶寒”就与提纲冲突了。前头说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为了)加重恶寒的语气,才搁了个“而恶寒”。那么这个不恶寒,就不是太阳病。那么所谓的提纲啊,是太阳病的起码证候啊,他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尤其这个恶寒。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一段也很重要,它讲太阳病啊。太阳病是表证,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那么差别在哪呢?
少阴病偏虚偏寒呐,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那就指太阳病,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呀。没有热,一味是恶寒,那不是太阳病是少阴病了。就是说疾病的一始有这么两类表证,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的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个约略之词。
真正的伤寒病啊,我也得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一家子,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厉害,老太太都知道,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这个时候也减轻,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这个病就没问题了。那么这个书呢,也是约略之词。那么至于下面他说的“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一种符会之言。古人有拿这十个数,一二三四五,这几个谓之生数了;六七八九十,叫成数,这是五行学说。你们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头,六七八九十在底下,一对六,二对七,不就这样子嘛。这个“一”呀是奇数,属于乾,乾坤的乾,就是天。偶数属于阴,属于地。他说天一生水,“一嘛”,属于天了,阳嘛,天一生水。你看看对应的是六,地六成之,这六是地呀,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他是这么看的。他说天生则地成之,地生则天成之。数一摆就看出来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个“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该是地了,八,地八成之。“三”过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他这个五行啊,是瞎造的,这么捣出来的。
那么阳数七,阴数六啊,就是根据这个,这是瞎说,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个数字。这个没什么意思,但是头前的那几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一种约略之词,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那么,这个根据上面的“七日愈”。那么太阳病啊,七天愈了。那么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经尽故也”,到时候了。就是行其经尽的缘故啊,他就不再传了。假设要传呢?针足阳明,那就足三里穴了。
这个也不一定,这个就是在这个太阳病啊,在六七天的时候是要传里的时候多,那么在五六天、四五天他传少阳的时候多。他是隔个七日,一般在这个时候呢传阳明的时候多,所以他说针足阳明。那么六七天他也有时候传里的,也有啊,那你针足阳明就没什么用了,这也是就一般人倾向来说的。说这个太阳病啊,在这个七八天的时候,这是传阳明的时候,如果病不好,有传阳明的可能,那么这时候呢,你针足三里,那么可以使他不传。那么在仲景后边治疗,他不用这个法子,这也是古人有这么一种说法的,是属于针灸的,可以作参考,这个也不一定。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没有什么理性。这个巳啊,巳时到未,正是天中的时候,午时嘛这个正当中,那么午时的前边就是巳时,午时的后边就是未时,在这个期间呢阳气最盛,在这个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来看的。这个太阳病,他是旺于那个时候,热的最厉害呀,那么就在这个从巳至午这个时候,正在这个旺气的时候要好的,要好就在这个时候,这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一个,大概我想仲景,就是出自仲景手,这也根据《汤液经》上的一个照例的文字,也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事实也不一定,可也没人体会这个病是不是准在这个时候好,据我看也不一定的,这也没有什么意思。他这个中医啊,什么他都要解释,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这个五行啊,拿这个臆测啊,再嘛拿现象解释。你看我这随便举个例子吧,你看就像这个六七天这个好,那么在西医不算什么,西医他什么病都有个周期性,这什么时候要减轻,什么时候要好了,这个病啊大概的意思,他就是一个病他这个本质上的一种这个进退的变化,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中医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释不可,他解释不出来道理啊,他就像阴阳五行什么都上来了,他就是这个事,这个用不着解释的。那么这个病必好于什么时辰,因为这个时辰正他旺的时候,这哪对啊,这个就不合理是吧。还有这个,你像这个几日传变他都要解释。伤寒里头是不对的多,那么这个“巳至未上”,这个东西这个靠不住的。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犹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这也是约略之词了。有的样子呢,这个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当然他在自己消了,他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药了,但是一般说来呢,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这都是就一般说的,实质上这个病,伤寒病病多少日的都有啊,那么后头就有了,这都是就一般。
第11条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这样的,看着外边是热,而里是真寒,看着外边是寒,而里是真热。这得举个例子,也不是每一种病这样的,有的时候遭遇到这个可能,你看头一个嘛,他说这个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这是里头是真热,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么这一类呢,白虎汤证就有这个情形。这不是厥深热深嘛,外边手脚都凉,可这个人呢他是啊,烦渴饮饮啊,不愿衣被啊,正是大热。他这个寒是个假象,这人是吃了白虎汤他这个厥逆就都好了。
还有一种病里头是大寒,这个人这点浮热啊都跑到外头来了,这也了不起了,这都是大病,你像这个四逆汤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也有。那么这里头那么样的虚寒,外边呢反不恶寒,脸还有时候发红,这像是外边有热的,其实一点热也没有。他就里头那个大寒哪,他把人的一点虚热啊反倒都跑到外头来了,所以这个大夫也知道,也应该知道。我们在临证哪,不能够只就表面上看我们就来确定寒热了这也不行。他这也是举个例子,后边这个具体的情形有的是呢。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了,这就是说上边解说,然后你看太阳病的时候,你要详细的观察,那么然后他就看出形似太阳病而实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温病,这个呢不要错当了太阳病来治疗,那样治疗就坏了,不能发汗,发汗不行吃泻药,这是一般大夫常干的事啊。那么先汗后下,这是庸俗的一种套法,这更不行,他虽然里热,(但是)没到那个时候不能下,这个温热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使人卒死啊,“再逆促命期”嘛!那么,然后他又说这个疾病在太阳病的时候得加小心少阴病。有两种表病,看着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试验体温哪都有体温,不是少阴病没体温哪也有体温,可是他这个证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发热但恶寒,这个发热就人感觉热,那么这个要注意。言外呢少阴病有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就在这里就提醒了,他单有一篇论少阴病的。那么然后呢,他又说一般的情形,他说太阳病一般好啊,都在六七天,时辰呢,大概都在巳时到未时上。这个啊,也有靠不住啊,他这里我们这样来理解他也可以嘛,是吧。那么最后啊,他又提到这个有真寒假热,假热真寒,这一句在临床上要注意的。中医得讲辨证,他根据证候的反映来辨证啊。以假当真,你把人家给治坏的,是吧,所以这一个也要注意。所以他讲到这个地方呢,都讲的太阳病原则的问题,那么底下呢,太阳病应该怎么治啊,原则是要发汗的啊,怎么发汗呢,他要根据具体情形,他底下就要讲了,我们下次讲呢,就要讲到这些具体的情形。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咱们头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证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阳浮而阴弱”,指这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
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比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铣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是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嘛。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也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洁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还脏,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证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桂枝汤这个药物啊,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呀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这个去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呀,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音频缺失)。这就是十六两一斤的,它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可是古人的一付药开的一付单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克”计算就是 9 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啊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呢,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 9 克,那么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它这个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 12 枚,把它掰开。
那么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最好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啊,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那,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那,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
在《评热病论》那,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这个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与“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约略言之。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躯壳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躯壳。《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在这一块斗争。那么这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老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
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头前那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他是胃消化水谷啊。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了,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当能食”。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不再热了,这就是说机体的机能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那么,“阴阳交”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邪盛也,就是这个发烧还是邪在那儿呢。那么那个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那个外边出去的汗呐,是这个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说如果人再不能吃,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呢。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
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啊就这个中风证啊,他并不是阴阳交,还能吃啊,没到那个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这个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而还有热,那么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了,他不足以驱邪,他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对这个汗出呢?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么一种病。这么一种病怎么治疗呢?
我们根据《内经》上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力不足以驱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这个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
咱们讲太阳病也是,他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哪,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
那么这个病,中风的病啊,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虚下来,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其实他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他这个苦,这个桂枝生姜,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让他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他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时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他这个寒嘛。那么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他既是发汗、解热药,这个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精气虚,亢进卫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后边它的煎服法来说,搁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他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了。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象我们现在吃一回药一样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象小茶杯那么一杯。他们有考据的,大概是不是现在还有那么东西,他们以前还有看到的,汉时候的一升,就像咱们现在那个大酒盅,东北那块叫(…)的那种酒盅,大,个也是很大,但是没有碗大,他就那么大。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这个水就搁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搁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去。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这个汽油,煤气。
这火,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应该是要用微火,早些时候这个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你看我们要炒个菜,火候要不对头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更厉害了,要治病的。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生活条件变了,这个微火也是比较难。要是用那个风窝煤火也行,小一点呀,慢慢煎,那水就可以少搁。否则,这水就要多搁,时间就要跟上。那么这个药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服这个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要一升余,以助药力。
你看看这个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这个精气是要能盛,这些都是挺要紧的。这才足以驱邪,再一有汗,这个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要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现在两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两钟头。“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顶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发潮糊糊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阳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这个发汗伤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它尽剂是三服药,一服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得变变了。“后服小促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半天,要“令三服尽”。那么现在呢,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 24 小时,古人就是 12 个时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 24 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完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剂,一剂就是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这说都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配合这个药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了不起的药。
因为现在呀,把这个桂枝看的都是热的不得了。就我们这里也是,你开桂枝呀,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伤寒论)是吃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这是发汗之中讲(究)养胃增津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了。所以他告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就不每一个方剂都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桂枝汤呀,现在也有这个陋习,都不敢用。
在陈修园那时候就有过这个情形,福建,陈修园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陈修园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后来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咱的,大家还敢用。陈修园在闽候,闽候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那边对桂枝后来就不怕了。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个一定,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呀(认为)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
第14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赵开美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旁的应该照旧就对了。那个葛根汤啊,桂枝和芍药都减量了,这个书啊把葛根汤搁这个地方了,这不叫桂枝加葛根汤了,所以这个是错的。在书上应该把它改了,麻黄去掉,芍药搁三两,桂枝还是搁三两,那么这个方子的煎服法与桂枝汤一样,但是不必喝稀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同时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它是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这个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呀,应该另一段,这个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
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
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你经过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而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证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很重要这句话,它是一贯全书这句话。
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是,随证治之嘛。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他说还有一个同是太阳病,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咱们说那个阳浮阴弱啊,在桂枝汤,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第17条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这个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你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桂枝汤它是解热,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
“得之则呕”,里头有热,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啊,他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而不喜甘温。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要用它呢,怎么样子,反助其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这个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啊,这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那以热及热,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啊,应该戒之用这个地方,第一个提出来,就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那么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那是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我们这个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所以他头前明说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要是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哎呀!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错误的,这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没有,不是太阳病,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么他患了桂枝汤证,你打算也给他作桂枝汤服之啊,可他平时就喘,当然他得外感还是喘,这你对这个喘也得照顾,所以用桂枝汤那是必然的了,你还要加厚朴杏子才好呢。………(音频缺失)。
你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呀,他这也举个例子,他比方说吧这个喘家,那么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头前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朴、杏子较为好。
第19条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里热反倒更助热。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他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那么底下他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他说头一个从发汗,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啊,都是伤津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他伤其津液,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这个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那么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这个你们回头看看那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这个就是在这,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往上呢,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那么如果他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那么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啊,这个危害呀相当严重啊。这个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况且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与“桂枝本为解肌”那节正是相反的,那个是桂枝汤不能用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那个麻黄汤证。这个呢,它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这里含义是这样的,它这个书上倒没明写啊,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
怎么知道它是这个意思,就从一个“遂”字,这个“遂”字是一个褒贬组词法,古人用字他净在字上琢磨,“遂”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这个发汗是错误的呀。太阳病不应该发汗吗,但桂枝证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的,所以发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阳。“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根头前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光(只的意思)恶风寒了,他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证了,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难”。这个体液大量亡失,小便没有,所以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痉挛。而屈伸费劲,难以屈伸,就是弯回来,伸出去,一曲一伸嘛,这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枯燥才有这个情况,这个肌肉马上就有拘挛这种情况。
这就由于这个病发汗过了,应该用桂枝汤,用了麻黄汤了,虚极就变成阴证了。那么这个汗多体温下降的当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那么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就不行,得加附子。这个附子这个药啊,他是个辛温,是个热药,他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在临床上体会,他能够复兴这个代谢机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说下利清谷,四肢逆厥,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那么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这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后来要讲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这个法度,这里也是。这个汗漏不止还直门出汗,这个发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这么样子虚,而现阴寒的状态,你使用桂枝汤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这个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陈衰机能也能恢复。所以附子这个药啊,有这些作用。那么这个可见也是少阴病范围,但是少阴病里头,。。。。。。,也就是桂枝汤证,而现阴虚证(此处指阴证)的话,加附子。
阴虚证表证阴虚还是一种少阴,这个表证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表阳证;一种是少阴,表阴证。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证而现于阴证,就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就是这么一个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
那么我们来应用呢,比方说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证,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这个应用的标准,就是桂枝汤证而现少阴病。当然了本段的说法也可以作参考嘛,汗漏不止哪,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哪,恶风的厉害,不发烧。发烧也不一定不发烧,但人不发热。
第21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个脉促,这个各家的注解我认为都有问题,都根据王叔和的说法,说是“数中一止,谓之促脉”。就是快脉,有时候一止,我认为欠通,这个不对。凡是“一止”,脉跳跳一止,就叫作结脉。无论数中见之,或迟中见之,都叫作结脉。结脉有数有迟,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这个促脉,就是促与上,与外的意思,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上头就是寸位。所以只是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种脉象。尤其这一段,更注意说明这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一段,他说下之后,我们头前讲的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是今天讲的。
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虚其里。那么可见上实,气冲的关系,下虚。脉也应之,浮见上头下边就虚。所以这个脉与证是相应的,绝不象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就烧起来了,不是,促,都是热,他这个不是,他由于气上冲,那么上边,所以这个脉,他浮在关以上,叫寸。
而由于泻下的关系,腹气虚,所以这个下脉沉,关以下沉,应该是那个脉。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同上边桂枝汤一样,由于这个浮,虚了,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他把芍药三钱增到六钱,腹满时痛要加芍药。在这把他去了你想什么道理?腹虚,不但不满,而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药大量用,这个下腹满他就起作用,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虚的厉害了反倒,那就要去芍药,这不就这个道理。那么底下虚,上头实,所以脉也应之上浮而下沉,这不很对嘛!决不是数中一止。
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了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那么这个方剂的体会呀,就是桂枝汤证气冲比桂枝汤较为厉害一些,而胸满,脉促者,我们根据这个来用它,没问题。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桂枝汤去芍药,这个方子加减也挺管用,以这个方子为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桂枝汤把这个大枣生姜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汤,这是桂枝汤又一个变化,桂枝汤有这么三个大阶段。这是一个,这个就是胸比较满,桂枝治气上冲,那么他又是腹气比较虚,所以把芍药去掉。
第22条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段和 21 条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他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他给改成“微恶寒”,“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的话,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门子附子呀?“微寒”是对的,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微寒,没有那个恶字,赵开美本是对的,在《玉函经》是“微寒”,不是“微恶寒”,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运用很多,后头的《痉湿暍病》风湿相搏里就用这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胸满上冲比较剧胜一些,而满脉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这是一节,这一大条分成三节。头一节,他说太阳病呀,在八九天的时候,真正的伤寒病在八九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关口。这个病好也在这个时候,危险期过去了。可是病的恶化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八九天是这么一个阶段,在伤寒病里。假如这个病有了这么一种变化,“如疟状”,发疟疾大家都知道,定时发作,“发热恶寒”,有定时的发热恶寒,而且“热多寒少”。这个表证呀以恶寒为主的,所以我们以后有很多的这个解(释)的段落,(如)“恶寒者表未解”。如果这个病要是去表,这个恶寒就要少,没有表证的就不恶寒。所以每每的这个表证呀,我们以恶寒的轻重多少而来验证表证之进退有无。那么这一节就说明这个,这个人变成现在这么一个情形,定时发寒热,可是热多寒少,是不是这个病转变了呢?他底下又接着说了,“其人不呕”,他要转变这个少阳病呀,心烦喜呕,他非要呕不可,这个人不呕,证明他没传少阳。“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没传阳明。阳明,大便燥结,小便黄赤,也没有。所以这个病即没传少阳,又没传阳明,只是一天二三度发,就是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这么一个病。
看看脉吧,“脉微缓者”。这个微缓不是又微又缓,是微见其缓,微微的缓,脉不数急,脉也不紧,见着他缓弱,这个缓弱说明这个病现在平静。咱们开始就讲“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脉若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说明这个病正在发展变化,脉微见其缓弱,说明这个邪已经衰了。可是这个病现在来说是没好的,他还是发热恶寒如疟状嘛,而且热还偏多一点,但是这个热多脉应该快呀,应该数急,脉反倒微缓,挺缓弱,意思也就是当然不是快了。那么根据这个脉与这个热多寒少比较看,这个热不要紧的,不久将好了。因为这个脉见到缓弱,是邪衰的一种反应。是的,尤其这个急性病,一来这个脉来都数急呀,而且应手带紧,这个紧脉不是好现象。假若这个脉也不紧了,缓弱了,也不快了,那么这个病也就停止了往前进展。尤其缓弱,邪气已衰了,这个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说这个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这是头一段。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又是一段。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是如疟状,一天两天都发,那么他不是热多寒少,他是只恶寒,一味的恶寒。而脉微,脉微是不足的脉了,这个脉微者为亡阳啊,他是没津液呀,这是表里俱衰啊。这段也可以这么讲,就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没有如疟状以下这些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这个人是只恶寒而脉微,这是表里俱虚,陷于阴寒症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够再发汗、再吐、再下了。这么讲也可以,没有这个如疟状,不搁到上头。总而言之,他这第二段不是这一段所论述要说的,主题在下面。头一段所说的,欲愈者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寒热,热多寒少,而且脉微见其缓弱,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这一段说到八九日的时候,脉微而恶寒。无热而恶寒,这脉已深陷于里,阴寒的一种证候,所以他叫表里俱虚,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了。怎么办呢?就是用温补的法子了,用什么药呀?随证治之,后头他有,后头有的是,治这个病,现在不是主要治这个。那么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又反过来到头前了,把他太阳病八九日…。。。(音频缺失)(第四讲)。那么那个欲愈,他不会颜面赤红啊。他说如果这个人面色反有热色,热色就是红啊,面色缘缘正赤啊,要是这样的话这个病还不是要好的。为什么呢?这个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拂郁在面,阳气拂郁在表嘛。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证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体呀发痒,要出汗它出不来,那么水份含在皮肤里头,人发痒,你问问他准痒。那么这样子所以他用小发汗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你看看啊,这是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极小。为什么呢?你看那个证候我给你们分析分析你们就明白了。所以这个合方啊,是两个病合并到一起,你得有个认识。你看这段说的很好,如疟状,那就是定时发寒热,不过这个他写到头前了,后头有这个,说是啊,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时发热汗出,时发热就是定时发热,而汗出,这就是桂枝汤证。古人叫营卫不调啊,营卫不谐啊。那么这一段你们看一看,如疟状,就是定时发寒热了,定时发寒热他象桂枝汤证又不是整个桂枝汤证,定时发热汗出才是桂枝汤证,他这个虽然定时发热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汤证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么呀,不得小汗出,出不来汗,麻黄汤证的一半嘛,是不是。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合方啊,你对这个方证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这个即有桂枝汤证时发热这么一个问题在里头,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完全是桂枝汤证就不用麻黄汤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这么一种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他只能够发汗,它不能够治时发热,如疟状它不能治。所以这两个方证啊都具备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疗。但是这个病非常的轻,一日二三度发寒热而且脉微缓,这是欲愈的一种情况。就由于浮郁在表,表还没完全解,得个小汗就能解,所以这个方剂药用的非常的轻。你们看一看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一两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点啊,这都是古制啊,一两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两是四分,这是古时候度量衡的制度。不到二两,二十四株一两,十六株。底下都一样了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你看一两拿三除,古制才三钱挂点零,古制一两合现在三钱,那很轻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几分的药,很轻很轻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这是一个定则,煎药的法则,麻黄这个药啊,它这个沫子缠脑袋,所以煎麻黄都要先煮一两开,把沫子撇一撇,这现在还是应该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内诸药”,再把其他的要搁里头,煮取一升八合。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药,他不但药量轻,吃的也轻,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们头前吃桂枝汤,一回吃一升,这地方咱们在临床上都要注意了,这个轻病不但药量轻,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这是个方法,在这个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轻,量小,要少用。温服六合,三六一十八。“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这个方子本来是这么说的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他把桂枝汤也煎出来,麻黄汤也煎出来,这个里头倒三合,那个里头倒三合,三合就是 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 1/3 吗,然后两个搁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十合为一升,顿服,源起呀这个方剂呀是这么注明的。那么现在呢?张仲景就把它放到一个方子里了,它就是这个分量了。那么这个方子是小发汗的方,这个发汗很轻很轻的。底下林艺他们给算这个分量,根据源起是怎么搁的,但是这两个方子的比例数,还是搁 1/3,两个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们现在来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汤取 1/3,麻黄汤取 1/3,但是相重的药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汤有甘草,麻黄汤也有甘草,把两个药加起来也不行,合到一起,这个共有的药味呀,就根据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 1/3 取 1/3的量就行。你象桂枝、麻黄原先都是三钱呐,各取一钱就行了。再少你还可以再轻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这个东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们在临床是呢,根据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少取,就是麻黄一钱,也没有大发汗的,这不足以大法汗。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种事情不常遭遇的,本来他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侯啊,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这个桂枝汤证不是不烦,烦得并不厉害,吃了桂枝汤了,汗出身和,应该不烦了。而这里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烦而表又不解。这个不是桂枝汤有了毛病,是邪盛气滞,咱们说肌不和了,在肌肉这一层啊比较实,所以这个药力受阻,那么这个时侯呢可以用针灸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的这个方法,这也不可不知的。本来这个病人他是桂枝汤证,我们也给他用的桂枝汤,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这个作用就不好解决了,知道这个问题,哎!用针灸,刺完风池风府再用桂枝汤那就得好了。那么这种事在临床上我一生都没遭遇到,但是古人这么说就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的。
第25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杏仁十六个(去皮尖)大枣五枚(擘)生姜一两六铢(切)甘草一两二铢(炙)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这个头一节啊,“脉洪大”是错的,这个讲到后头就知道了,他这应该是脉浮,洪大呀改个浮就对了,后头有。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这个洪大是错的。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像,白虎汤证下边有啊,恐怕抄写的时侯他把下面那个脉写到这里了,这是错的。脉浮,脉浮他病在表嘛。那么已经服过桂枝汤了,服的不合法。我们头前讲桂枝汤啊,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离病必不除嘛,这个就是犯这个(弊)病了。那么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啊,人出了一身大汗,这个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脉浮者可以吃桂枝汤如前方,还像以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那么这一段,这里头也说明一个定法啊,如果是表证我们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这也是一种定法,所以桂枝汤看起来是一个平稳的药啊,它这个伤津液不重的。那么下之后也是,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那么下也伤津液啊,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这桂枝汤我们以前讲了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呢它也是安中养液,所以那个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脉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他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一阵冷一阵热的,一天啊再发,两次,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呢?他这个地方啊,说如果吃完桂枝汤之后大汗出之后,他不出汗了,而是变成疟疾似的,一天两次发寒热,这个定时发热这是桂枝汤证,咱们没讲到这个地方,头前也有了,桂枝麻黄各半汤咱们也说了,可是他没有汗,这就是麻黄汤证。但是他这一段啊桂枝汤证多,与上面那个是身必痒,那个汗啊吃药出不来那个样子,而且面有热色,那个麻黄汤证啊就要比这个汤证多一点,所以古人这个用药严的很呐。那么这个形似疟,他也没有汗,可是麻黄汤证呢上面那个对着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个少,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那个没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没有,所以这样子麻黄更少了,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呐,要拿着这个书看呐严的很,所以这样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桂枝二麻黄一这个方剂啊,也是一个极轻极轻的。你看看后头它那个方子的解释就知道,他说“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他说本来啊,他是这么一个对药物的用法,桂枝汤用二份,麻黄汤用一份,共计喝多少呢,共计喝两升,这个合法呀他古人是这么个办法。麻黄汤也煎好了,桂枝汤也煎好了,那么随便拿一个东西也行啊,拿一个匙子也行纳,你舀二匙子桂枝汤,舀一匙子麻黄汤,往另一个器皿舀,共计舀两碗,那么他们俩还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来的本云,就是这个方子仲景以前呐,是这么个办法,就是把这两个药方,桂枝汤取二麻黄汤取一,取到二升,然后分成两份服。那么现在张仲景呢,他就把这个方子啊,药物合成一方了,将息如前法,将息就是面肉五辛那个禁忌呀什么的,但是这个不要喝稀粥了。根据药物的分析啊,他这说桂枝汤取5/12,桂枝汤份量根据原方的和法啊取5/12,麻黄汤他取的是这底下也有,取的是2/9,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 比1。他这个取法呐药量更轻了,轻的很了,所以这个方子吃下去并不大出汗,稍捂一捂、盖一盖也就是微微的透表而已。
所以桂枝汤,得的桂枝汤证,服用不合法呀,也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这个脉还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么还可以与桂枝汤,像以前的那个饮服法,如果病变成这么一个病,就像疟疾似的,定时发寒热,一天发两次,那么这个时侯啊应该少发汗,它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节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第26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十六啊,这一段,就冲着这一节说的。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之后,这个变症多端啊。那么由于丧失津液,最容易,津液丧失,阳明内结,也是常有的事情。二十六呢就说这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你看这才是脉洪大呢,“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它是由于服桂枝汤,这个都不是错用药啊,都不是误治啊,这就说明,这个表证这个期间是桂枝汤证,那么服桂枝汤,服桂枝汤不应该大出汗,就是这个护理人呐没搞好,大捂大盖,他是大汗出。这个大汗出啊,这个病绝对不好的,由于丧失津液太厉害,那么反倒造成胃不和这个里热,所以大烦渴不解。这个“大烦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没有了,可这个由于津液丧失,它就动了里热了。
“大烦渴不解”,烦躁也厉害,渴得也厉害,这时候脉呢洪大,脉洪大是里热的情形,所以上边那个“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是错的,那么这也看出来了,那个应该是脉浮。这个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这个白虎汤证啊,不一定渴。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这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是津液太伤,他就要渴了。津液伤他渴的时候啊,你必须加人参兼以健胃。这个要是热,津液伤了,咱们后世就不这么治了,后世认为这个呀,都得滋阴。究竟是胃气不复,你这个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汤这个基础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响胃,所以必须加健胃的东西。咱们现在也说呀,这个人参是补气的,补气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参这个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这个胃,胃虚有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你吃人参就对头了,后面有的是加人参的这种方剂,那好理解的。一般对这个白虎汤啊,大家都知道这个石膏是个解渴药,其实它是除热药,它不一定渴,主要的这个(治)渴的是人参,这个我们在这个书上就可以看出来,凡是白虎汤没有一个说渴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连《金匮要略》带这个《伤寒论》,是加人参都是渴,“欲饮水数升”啊,“渴欲饮水”啊,象这个“大烦渴”啊,全要加人参,可见这个人参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后世说的补气呀,古人这个气分,在他的书上就是津液。这是这一段,服桂枝汤,由于大汗出,那么上边说呢,要是脉浮,还在表,可以与桂枝汤,如果“形似疟”,这个也在表,也在表不过它是桂枝(汤)麻黄(汤)共有的证候。那么定时发寒热,这是桂枝汤证,可桂枝汤证呢,它要有汗出的,“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那后头就有的,这个他不汗出,不汗出呢当然有麻黄汤证,由于桂枝汤证明显,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它这个麻黄汤少搁,桂枝汤多搁。那么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方剂,我们要用它,怎么用呢?我们遇到一个病,是桂枝汤证比较多,麻黄汤证比较少,也需要解表,让他微汗,可以用这个方子,他只能够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还能够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动了里热,而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就是大烦渴,脉洪大,就是我们方才讲的这一节。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这个方剂呢,看后头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频缺失)。
但是这个药确实还得有,烦躁,这个知母去烦躁,那么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这个石膏更寒了,那么这个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搁粳米、甘草,这两个药啊,它都是一个甘药啊,咱们说甘药补脾嘛,其实那也不光补脾。它这种甘药啊,尤其这个粳米,咱们这个一般拿这个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种胶粘质,那么西医说它这个是种粘滑药了,甘草也是,这个搁到一起煎,我们吃下去,它能把这个胃使它不吸收,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这个粘滑药,就起这个作用的,它能保护胃,它对这个知母石膏这么个大苦寒的,对胃没什么毛病,所以古人这个药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搁大量的甘药。那么如果他渴,那么你光用甘草粳米这个药,也不足以济事了,你非搁人参。这个人参它是健胃的,那么它配合甘草、粳米,那么这个胃气才能够复健起来。这两个药去热,这三个药健胃生津嘛,所以这个大烦渴,这个津液亏到这么一个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参不可。
我们一般用呢,当然是,要是不烦渴,只是口舌干燥,人烦躁,脉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汤,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参。这个药的这个煎服法,这个书说的还挺好,那么这五味药,煮米熟,这个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那么这个是这种药它煎的时间都长,它以水一斗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药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独这白虎汤它搁一斗,它就煮长时间。那么米熟了,这个汤也成了,这时候把渣子去了,温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们要是对有石膏配伍的这种方剂,那么也要多用点水,时间要它长一点,咱们现在也常常地把这个石膏单煎,也可以的,先下锅。
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一节,一般的讲的也都是错的多。
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把这个发热恶寒,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较比多而寒较比少,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证候啊。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啊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那么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发汗药呢但是它不大发汗。这个越婢汤啊,在这个《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啊《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啊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热半陷于里了,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不到那个,所以无大热呢。无大热啊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蒸蒸发热啊,那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搁麻黄。越婢汤这个麻黄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那么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啊,他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这个桂枝汤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吗,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呢,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
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啊,我们在临床上这个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啊,它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他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啊,他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啊,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啊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呢,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嘛。这个十八铢不到一两啊,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啊,药量非常的轻。那么吃了这个药啊,要是表里都有点热,可以用,但是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啊,“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的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个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啊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讲到这,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咱们头前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这两个证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桂枝二麻黄一汤呢,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这个方子尤其小发汗。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在这个地方你就看出来了,他这个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地轻,脉微弱也就是邪轻的一个问题了,同时啊这个人津液也虚。这个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热,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象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说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是这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唉!这个象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一点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
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个里边呀,他这个是古人的临床经验看出来,里气闭塞,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无论是发汗,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辩证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这里发汗呀或者下之呀,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证是有表证,你要兼利小便。他“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他肯定这是表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这个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脉促胸满,他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呀。
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还有表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这个不会“心下满,微痛”,他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那么他气上冲的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他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仍然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汤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
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这个表绝对不会解的。那么他该用哪一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这个小便不利才行的,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时解释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他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吗。他这个健脾啊,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冲血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这个茯苓这个药呀,在水气里有个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像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段是个大段。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是头一段,你看他开始就搁个伤寒,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无汗,反自汗出,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数,即自汗出小便又数,他这个书说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呀,就是频数。这个可以与上边参着看,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无汗了。那么这个小便数,它影响自汗出,虽然是伤寒,他小便数,他也汗出,他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内,这个书上没有明说。这个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大概是胃虚。咱们后世这个医书里有呀,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胃属土嘛,土虚不能治水。其实这个有道理,这个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就是虚脱那个样子,脱水那个样子,小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他这个伤寒本来是应该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数,所致津液竭于内,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自汗出”,汗出多为太过。伤寒没有汗,发汗,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太过者,阳竭于里,阳也指的津液了,那大便要干,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他这种脾约他不要紧,他是虚证,就是虽然十日无大便,无所苦也。所以这个脾约证你不能吃承气汤了,只能吃些麻仁滋脾什么的。他这个病呀就类似这个情况,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面汗自出,一方面小便频数。“心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微恶寒”,你看他搁个“微恶寒”,这个“微恶寒”呀,他说明这个,他虽然冠个伤寒,这个表要解,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恶寒”要加重这个恶寒。如果这个表征,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这个表要罢。但是这个心烦,这个里热要升。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津液丧失。或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个更不可发汗,所以他说,“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这时候你再攻表,再让它丧失津液,“此误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这是头一段。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这个小便数啊,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小便数绝不可以发汗。这个在《金匮要略》里的《水气篇》他讲过。像我们方才讲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水,是水气在表,都可汗出。惟独小便数者,他有这么一段,他说:“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这个要注意。这个小便数呀,大概都是里即虚而津液不守,你再发汗再亡失津液,这个发汗最亡失津液了,这是逆治。那么,他这段也就是说明这一点。自汗出虽然像桂枝汤证,脉又浮,但是小便数,这个津液亡失以至脚挛急,而且表证轻微之极了,微恶寒而已呀,这个病在这个时候啊,这个书上后面有,就应该这个时候吃芍药甘草汤,先治脚挛急观察观察,你看看这里头一点热都没提,他也不发热不什么的,你吃哪路桂枝汤啊,所以根本就是错误。“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第二段。
这个药用对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错了他立竿见影,马上就给你个样看看。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吃了桂枝汤马上四肢逆冷,这是什么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时这个胃也虚,这个津液达不到四末,这个手脚离心脏都远呐,所以血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方了,他就凉,这个在内经上有了,它说:“脾为胃行津液”,到脚上脚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么这个因为发汗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远处的地方啊,达不到,所以他厥冷。那么在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烦躁,吐逆,胃也不和。烦躁,比心烦还加重了,原病只是心烦而已啊,这是又烦又躁,他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一种表现。而吐逆,这都是胃的关系了,这吐逆呀,这个病根本一开始胃就虚。胃虚不能治水嘛,所以小便数。那么,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既有热,虚呀他胃里头还有些停水,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手脚逆冷,“得之便厥嘛。把这桂枝汤一吃了,马上这种情况,所以他说”甘草干姜汤与之“。这个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了,这个甘草这味药头前咱们讲过了,它也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那么,这个病相当急迫了。这个干姜呢,干姜甘草搁到一起,就是健胃,治呕,它这不是吐逆嘛。我们这个理中汤什么的都是由这个甘草干姜汤上来的。甘草、干姜再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啊。
四逆汤也是啊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那么吃甘草干姜汤干什么呢?以复其阳,这个以复其阳啊是复津液,这个不是让他再发热,他根本就热了,他这个时候胃太虚又有热,你主要得恢复胃气,他这个甘草、干姜啊他是温中、健胃、缓紧迫的这么一种药,但是干姜用的量非常轻,这跟我们头前白虎加人参中讲的人参健胃生津液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胃要是不恢复,这个津液是不会恢复的,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来治疗。这个病我想要用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一吃一个死,一看这个人,咽比较干,就是津液太虚了,用点滋阴药,这个不行,他这个胃根本是不好的,也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嘛,同时用大量的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我们头前说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气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自然就温了。”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他若吃了甘草干姜汤,当然呕逆、烦躁都止了。那么“厥愈、足温”,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达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凉了。这个时候啊,脚挛急没好啊,“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这个芍药啊它是个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在桂枝汤里都是大量的用芍药再加上饴糖啊。这个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那么再给他芍药甘草汤,缓他这个挛急,其叫即伸。我说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开始他这个就是亡失津液,那么由于已经到了脚挛急的这个情形。这个芍药甘草汤这芍药这个药啊,它是苦而微寒的这么一味药,它也能够对这个,我们桂枝汤里搁芍药,它与甘药合之它也是养液的。那么开始用这个药就没有这个乱子了,这个时候啊更作芍药甘草汤,吃这个药他脚就好了。底下这个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他这个里边的胃不和不是个重要的,实际上开始心烦,他就是小便数,他是虚,这个不是阳明实结的那个厉害,经过上边的这种治疗,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之后一切病都好了。这个人呐还有说胡话,胃气不和,谵语,这个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只能少少用,以调其胃气就好了,所以“少与调胃承气汤”。这个用药啊,不是说一个方子怎么样,以量来调治这也是一个方法。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病,头前那几个方子都是啊,你像麻黄各半汤啊,才刚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啊,这种表邪非常轻,你不要用大剂药,少少给一点。那么这个调胃承气汤,虽然是一个整个方子,要少少给他一点就行,这就是调其量以适应这个疾病。这也是一个方法,不能说我们开个调胃承气汤让你整个还是一回吃那些,那他人就受不了了,他这里头不是那个实法,虽然谵语,谵语大便就干了,这个大便干是由于亡津液,不要那么攻,所以他说“少与调胃承气汤”。底下这个他是反过来说的,他说假若“重发汗”,就是说咱们给吃这个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糊涂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数,还给人吃麻黄汤,他是假设说的,假设这个病,他是亡失津液,这是个主要的,你还大发其汗,而又加烧针迫急其汗,这个出汗也最轻了,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要是这么来呀,这个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的了,那非陷于阴证不可。这个虚极呀,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阴寒重证了,那你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呢。这个是个假设,后面这一段比这解释得好,我们把方剂再看一看,然后咱们再研究下面这一段。你们看看这个甘草干姜汤,甘草是四两,干姜才二两啊,这个干姜大概都用炮姜。这个四两啊,拿着这个十六两的秤,应该是四钱,啊,这个多了,这个药分一煎两剂,他煮取一升五合嘛,分温再服,匀两次,匀两次这个量就大了,古人一两合现在三钱,十六两秤,三四一十二,拿二除呢,还六钱啊,所以这甘草,拿十六两的枰啊就是六钱。那么干姜呢,它是为它(甘草)的一半了,那个六钱,干姜就是三钱了,他以甘草为君药,为主药的。这个甘草又缓急迫,配合这个(干姜),所以辛甘并用啊,它配合干姜又是温中健胃,所以他是主要地扶胃气,养津液,治这个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没陷入阴证,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是用甘草干姜汤还不行,你还得加附子,他说这个四逆汤啊就是这个。这个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数,你可知道,所以这个小便数呀,遗尿呀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这就是说胃虚不能治下嘛,就是方才所说的这种情况。
这是个温中养液的药。芍药甘草汤,这个“白”字用不着,搁个“白”字当然也行了,旁的书上没有“白”字。芍药、甘草各四两,这个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那么对于这个下肢软,它也治,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啊又叫做“去杖汤”,去杖就是拐杖那个杖。脚,下肢软而无力,这个芍药甘草汤有治疗的机会。这个拘挛,我们这段讲的拘挛,拘挛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芍药主要是缓挛的,缓拘挛的。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加甘草。你们看这个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们这三个承气汤啊,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搁个甘草,所以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大黄、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那么搁上甘草叫调胃,所以这个甘草看起来呀,起码有护胃的作用,保护胃的作用。就像我们讲的白虎汤(的粳米)是一样的,它是甘味的一种粘滑药,所以这个泻下它不重,你要配合厚朴、枳实呀,就是不搁芒硝,这个泻下也挺重,小承气汤也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什么呢?你看它(小承气汤)没有甘草,所以古人这个配伍啊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理解。
甘草呢,据说也没有那么大作用,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所以咱们少气呀什么的都要用甘草,也许与它这种缓急迫作用也有关系,从急迫证候也可以解释得通的。你看挛急也是的,脚,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啊,冷丁就是由于丧失津液,脚发挛急,这也是一种急迫证候,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这个甘草同芍药量是一边大的,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都是18克了。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体会这个,这个甘草啊,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这个人有浮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不利,你看依着这个前后这个病啊,都挺适应的,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他本来是太阳伤寒,不应该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频数,影响他汗出,这个小便数在这一段是个主要的证候。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甘草干姜汤也是的,这个小便失禁呐、遗尿啊,这个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我们后头还要讲这个苓姜术甘汤,就是甘草、干姜,再加上苓术,这个也治腰痛,治遗尿,都有用的机会。这个芍药甘草汤也大量用甘草,所以甘草不利于浮肿啊,要是浮肿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响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他由于小便数呢,这个甘草要用。但这个病都好了,他和那开始都一样,就由于心烦,微恶寒,表欲解,而阳明有内结的情形,他多少地有点谵语不愈呀可以给调胃承气汤。那么后头这个四逆汤是假设的,没有那么治的,假设你要是那么治了,那就变成一个阴寒的一种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汤不可。
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在这药量都轻了,不像上边用得重。四逆汤在后头三阴篇当中单独讲得最多了。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啊偏于治下,像这个下利呀,那么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它是入肾了,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它是偏于治下。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都要用姜,不用附子。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呢,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那么古人也有这么说的,说这个附子啊,有了干姜,它才真热。那么就是这两个药配伍起来,这个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所以在三阴篇里头对这个四逆汤我们要着重讲的,现在理解到这就行了。在这一段,也不是用它来主要进行治疗。下边这一段,这个前后啊,又是像一节,又不像,但是后边的我认为解释得好,后边呢就把这个四逆汤抹去了。
第30条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个 30 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这是一段,这是故意设一个问答,他解释前边这个问题,这个阳旦啊,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他是根据那个证候像阳旦,像桂枝汤,那么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剧,变成“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两胫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脚挛急呀,而人也说胡话。这个呀,我们上边他是搁个,若胃气不和谵语,他是搁后头了,这个可见,开始就是经过服过桂枝汤之后,这个谵语就发生了。这一段是这个样。那么当时呀,就是这个先生这么说的,说到夜半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那么后的结果呢,同这个先生说的话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它这个病开始呀它就是个虚证,他说寸口脉浮而大,我们这个前一段只说浮了,这个浮大其外,而内里头它是没有的啊。作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说浮为风,大为虚。这个大脉呀,如果这个脉大,按着里头滑,那是实热了,是啊,脉大。它这个里头当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那么呢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那么由于虚呢,指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嘛,两胫发挛。这个病形啊由于这个脉浮、汗出,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那么就是由于他这个汗特别多呀,头前不有一个吗,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有那么一节,他就也因为那一节,他说桂枝汤他这个津液太虚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这都是错的,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桂枝配合附子,这个附子本来它是一个温经药了,那么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阳了,亡阳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
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就实在的实啊,所以他谵语烦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这里头它是简说的,没说呕吐啊。那么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他主要由于虚啊,这个虚,津液特别虚,使的胃不和,那么这个时候还是救津液要紧的,讲阳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说这个,就是这个脾约了,他古人说脾约什么意思啊?古人他是这么看的,脾为胃行津液,说胃呀光消化了,这个津液往外送啊它没这个本事,它得脾(帮助)。那么如果胃里头啊,没有津液可输送了,所以这个脾呀受了制约了,古人这么看的,这个看法当然是不一定对了,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它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这个你不要先治胃,你还是要想法子调胃而滋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汤,这个谵语都得管。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这个两足应该温了,这个“夜半阳气还”这句话呀也要不得,这古人的看法这都是,古人认为呀,一过了这个。。。。。。。。。。(音频丢失)。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好病,两足当热。那么但是这个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只是把这个四肢厥冷治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尔乃”就是不久,这个脚就好了。那么这时候这个谵语烦乱不止啊,这时候你再稍用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这与头前那个“少与”一样的意思,微微地呢大便稍稀一点,你别让他大泻下,则止其谵语,那谵语就好了。他说由于上边的这个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这个病它是可以好的。这一段它说明呢,比上一段说明得好,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小便数,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这个在临床上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这个问病啊非详细不可,你说人闹感冒,他是憋不住尿,那么频数地很,你就这个我们常遇到,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拿现在病名说,小便非常频数,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小便频数就好了。你先给他吃猪苓汤,你就先别管他那感冒。你先要是发汗啊,那非越来越坏。他这个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
至于它这两段,也都针对桂枝汤讲的,所以我们这个辨证啊,不能片面看问题。这个桂枝汤,它是治发热汗出的,但是还有旁的证候,你都得全面看问题,你不能一遇到这个发热汗出你就用桂枝汤,这也是往往治成错误的。所以他有个小便数,造成这个自汗出,虽然脉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汤,尤其他要是有了这个明显地这个津液竭于里的一种反应,那你更不能用了。你像这个脚挛急呀,心烦啊,这里它已经由于津液的枯燥,他胃不和都已经有了嘛,你还给人家攻表那还行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病啊搁在我们现在看,你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那么脚挛急先就应该使芍药甘草汤。要是不好呢?不好这个病啊,有用这个,你像咱们后头就要讲了,像用这个你看桂枝汤加芍药加人参,有用这个机会,他要有表证仍不解,那个它是治里虚的。也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病人如果他要渴呢?他里头热相当盛了,你白虎加人参(汤),这个石膏啊也治小便数啊,也治自汗出。所以张仲景他为什么在头前他不给你明说呢?他不注重这个。那么我们关于这些的方剂的治疗在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一节呀后世的医家也都说应该用什么,大家直打架。他这个有很多,它就是在一个可戒之点就是不能够发汗,它主要的这个,讲这节的这个用意,不是说这个证候应该用什么药,还没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也能够所谓育阴生津啊这个,他有甘草这个药嘛。那么,这个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张仲景这个书不注重这一点,他注重后头。他这一点提出来的最好,你像甘草干姜汤。
那么这里这个津液虚,是由于胃的关系。这个时候你不理胃呀,你光滋阴,越滋阴这个胃越坏。咱们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你越滋阴,尤其生地,它碍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会生的,哪来呢?他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只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证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那么这一段他讲得较比好,明明是津液大虚,他用甘草干姜汤,这在后世上数不尽的,尤其《医宗金鉴》上也说,他说这个津液虚,还用辛甘药。其实这个辛甘药用得是对的,你得看什么时候,你比如咱们常说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你非用甘温不可。你比如桂枝汤就是呀,咱们这个桂枝汤讲不少了,后头还有。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它有一个条件,这个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那是百试百验。随便一个大热,你像白虎汤证也是,你像大青龙汤证也是,那个他脉浮紧而无汗,你吃上桂枝汤就坏了。所以“以甘温除大热”这句话就是有毛病,它得遇到它这个适应证,是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你用它就是对了,否则就是害人。你比如说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这个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呕吐,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嘛。烦躁,他一现就现这个急迫的情况,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而且这个原病小便数始终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数,你用它不是蛮好嘛。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尤其这个书,那严得很,不像咱们随便,(大)原则上地看个问题,就来自己想方子用药是不行的。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拘急,这个“几几”是一个状词。这就是脖子(头颈)全身左右运转不自由,项背拘急的历害。这个字本来是形容小鸟学飞的时候,羽毛未丰呢,他飞不起来,伸着脑袋那个样子。就叫“几几”那个形状。那么太阳病就是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这一类的太阳病,如果项背强有“几几”的样子,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他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加葛根。本来他是个桂枝汤证,所以他恶风呢。我们用这个方剂的时侯也这样子,他这个恶寒特别历害,恶寒特别历害当然他也是恶风了。由于他没有汗所以他加麻黄,由于他项背强加葛根,它就是这么一个方剂。
那么这一段和前面那一段回头一看就知道了,那个讲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就根据这一条,这本来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应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这是葛根汤证。那个呢他不是用葛根汤,他用桂枝汤加葛根,那么桂枝汤它是发热汗出恶风。那么他那个”项背强几几“呢,就”项背强几几“来讲应该是葛根汤证。可是葛根汤证呢,他是无汗恶风,所以那一条啊搁个”反“字。他这个”反“字啊就为这两个方剂的一个鉴别点,所以他这个文字啊,我们上次讲也提到了,随便一个字都不是轻易用的,他每一个字啊都是有所指的。
那么,这个葛根汤这个方剂啊,也属于一个解表方剂。你在临床应用呢,你看他特别提出恶风、恶寒的特别历害,而且葛根这个药它是解肌,这个肌肉,尤其在这个颈背部发痉挛,这个葛根是有特效。这个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这个热伤津液嘛,津液枯燥,这个组织营养失调发痉挛,也有由于这个热。那么葛根这个药呢,他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它治那个肌肉痉挛。那么冲整个这个方剂啊,它(肌不和)是由于停湿停水的关系,这个湿也能够使肌肉发痉挛。因为他用的是麻黄汤,这个麻黄他就能够使之发汗驱水气,那么配合葛根呢,他又能够解肌,所以这个”项背强几几“啊他是可以好的,他是从这个方剂讲。
在《金匮要略》有一种痉病,痉病就是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了,不光是项背强了,全身都往后使劲了,这个拘急的相当历害了,那个就叫做痉。这个痉病里头也有用葛根汤的机会,他得现太阳病,因为这个方剂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那么这个方剂最常用了,我们在临床上啊无论是感冒啊或者流感啊,没有汗这个人恶寒特别历害。那个项背强啊,有的他就不明显,有的非常明显,无论明显不明显,要是无汗特别恶寒,有考虑用葛根汤的机会。那么这个方剂呢,就很清楚了,刚才我讲了,它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葛根麻黄,我们上面那个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那个是有汗出,这个是没有汗。
第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的应用不止是(上条)这么一个狭窄的问题,(这一条)就把它的面扩展了。他这个“必自下利”是个倒装句,他本来应该这个样子来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而且这种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
那么怎么叫做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的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呀,这个里就是胃肠之里呀。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那么这个他用葛根汤了,他是一种阳性证。他所以叫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这个里阳证与这个表阳证同时发作。那么,在这个书里头他有两个合病与并病的分析。就是表病与里病同时发作,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就是前一个病并到后一个病而发病,那就是并病。同时发作的那就是合病,这个是同时发作,就是说他既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所以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那么这种合病也是变化多端呀,如果自下利,这个用葛根汤主之。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这是常遭遇。这个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以太阳里反应出来了,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啊。
所以中医讲辩证呀,不是我们说用葛根汤就治下利,我们不要这样看,他是下利而现表证的话,如果无汗,可以用葛根汤。他这个病呀,我们头前讲太阳病,这个病,这种机制,在生理上抗御疾病的机制大致从表解。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发生太阳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实就是表证。为什么用葛根汤呢?葛根这个药呀,我们方才讲一面,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当然是,你用其它的发汗剂就是不如葛根了,因为葛根同时有作用于下利,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以发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医学解释它解释不了,西医认为用发汗治下利很奇怪。他也不是随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证,要现无汗的话,大概葛根汤。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汤了,我们后头有,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宜桂枝汤”,跟这个可以同时互参,我们讲到那时再说吧,现在不要说的太多了。那么这一段呀,主要讲的是这个下利而现太阳病的话,宜发汗为主治,用葛跟汤,古人管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必自下利”呀,不要这样来理解,说太阳阳明合病一律得下利,这是不对的。你看这第二段,他自己就说了。
第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他说个不下利,所以上面那个“必自下利”,那就是不对头了,不是吗?他是个倒装句,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这才能用葛根汤。所以下一段他这个就又说了,这个葛根汤呀他还可以加味,也是表里同时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而是“但呕”,呕就是呕吐。那么这个用葛根汤呢,就得加半夏,半夏治呕。当然这个呕也是以表证出现,以太阳病出现,也就是和我们解释上一段一个意思,就是这个病呀打算从表解。
古人把这个呕也看作里边,属阳明,所以也说是太阳阳明合病。那么我们通过临床的实践证明,这个葛根汤加半夏不止治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如果也下利也呕怎么办呢?也用这个,也行的。因为这个葛根汤呀,他就治下利而现太阳,同时如果有呕,加半夏就行了,根据这个加减的规律,也可以这么样子理解,事实呢也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呢,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个葛根汤不是治下利嘛,不过葛根这个药呀,他这个方剂是用他为主呀,量也大。这个葛根呀是一个寒性的,它是甘寒,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治身大热,消渴”,它起这个作用的。这个药于胃不这么合适,我们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这个半夏能够去水,这个胃虚爱停水的,同时它是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的时候就要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这个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这个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知道的这种问题。
那么这个葛根汤加半夏的煎服法根上面的葛根汤是一样,我们凡是有麻黄要煎的话,都是要先煮麻黄,这个葛根这个药同样先煮的,因为葛根这个药它不好在水里溶解的,所以同时与麻黄一起煎,然后把上头的沫撇出去,然后再加旁的药,凡是用麻黄都是要注意这一点。这个方剂就不用细解释了,知道葛根汤了,这个葛根加半夏是个加味的办法了,半夏治呕咱们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这个葛根汤证而呕者,我们这个样子来领会这个方剂的应用就可以了。
第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这个太阳病呀,本来是桂枝证,你看这个书,它提出个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呢?桂枝汤证。所以这个书里头呀,这一个方剂的应用,他有他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某个方剂的适应证,就叫做某方剂之证,他简言之,比如桂枝汤证就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什么适应证?我们头前讲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病就是应该用桂枝汤。这个太阳病呀,他本来是桂枝汤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太阳病,那么治病的这个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汤,而反用下法,给吃泻药,这错了。一吃泻药呀,他里边本来没病,一吃泻药呀里边就虚了,那么这个外边这个外邪乘虚就进里头去了,所以就发生“利遂不止”。这个外邪呀就是热邪呀,古人管这个叫协热利。协同下药,这个热协同下药而做下利不止,这叫协热利。那么他这个是误治造成的了,由于误治不但造成协热利,利遂不止,同时呢这个表也没解,所以这个脉促。
脉促咱们讲过了,这个寸脉浮,这个《金匮要略》上有,脉浮在前,其病在表呀。这个表证的时候,关以前的脉是要浮的。所以这个促脉呀,咱们上次讲了,他又迫近于上又迫近于外,就是寸脉独浮这么一种脉。那么现在这个脉促,这证明表还没解。他误治了,本来应该用桂枝汤汗以解之,这个大夫给吃泻药,一方面引邪入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也未解,所以脉现促。
“喘而汗出者”,这个表里俱热呀,这个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这个汗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里头热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汤证就没解,也是出汗。那么这要怎么治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们方才说了,这个葛根这个药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时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这个由于里边的热,所以。。。。。。。(音频缺失)。这个是补胃的一个收敛药,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葛根配合这个黄芩黄连呢,一方面去热,一方面治利。这个黄芩黄连咱们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
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栀子就不行,所以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黄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药了,所以苦寒药咱们也得分析。那么这个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黄芩黄连来治邪热下利,那么这甘草呢,咱们常说它是调百味,其实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们看看这个症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状,这个病现急迫之情,这个时候都用甘草,急迫啊。所以这个方剂,表不解,里有热,下利不止,它这个有里热,是热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么这个方剂,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为主药,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黄芩、黄连而治邪热下利。那么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黄去沫子是因为麻黄这味药这个沫子啊,有点副作用,上面这个沫子,使人头晕,所以用麻黄的时候要去沫子。葛根这个药呢,溶解于水的时间比较久一点,所以它先煮。这个方剂在一般治痢疾的时候,要有表证不可以用葛根汤,这种下利有用葛根芩连加甘草的机会,尤其是小儿痢疾的时候用这个方子的机会挺多。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那么,到这就开始学习麻黄汤的应用了。那么这太阳病,无汗,它与这个桂枝汤证啊,就是一个有汗无汗的关系,它也发热,头痛发热和桂枝汤是一样的。它就因为无汗,体表的水份相当的多,由于水份多,这个热也重。那么对身上的压迫,对神经的这个刺激呀是无处不疼啊,所以“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无处不疼。那么桂枝汤证它疼不疼呢?也疼,但是轻。桂枝汤证出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一部分,对外边的水份的压迫也轻,存在的毒素也比较的少,所以它疼不这么重,而且也不上波及到肺,它也不喘。这麻黄汤就不然了,它一点汗也没有,所以麻黄汤它脉紧呐,这个脉紧就是血管里有充分的液体呀,就是水份,咱们叫津液,那么它这个不但到处疼,而且它必要波及于肺的,所以“恶风,无汗而喘”。
那么就由于我们人体表啊也排泄废物啊,它这个一点也不汗出,应该由体表排泄的废物啊,都担负到肺上了,所以肺受废物毒素的刺激,它是要喘的,所以古人用麻黄汤治喘呐很有点道理,但是要没有表证这个喘古人不用麻黄的。不像这西医,一遇到喘的就爱用麻黄素,中医不是的,中医得讲辨证嘛。它无汗而喘,有太阳病的征候的话,那你用麻黄汤就对了。这个麻黄汤这个药非常简单,麻黄这个药配伍桂枝啊,发汗相当的厉害,那么配合杏仁呢,它定喘,这个杏仁咱们都知道了,起下气定喘的作用,这个甘草呢也缓急迫,喘病本身就是急迫的征候啊,那么尤其这个疼,身上无处不疼,这个甘草也缓痛啊。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太阳病,要是也发热,头痛,身疼,骨节疼痛,没有汗而喘”的话,这样的太阳病,必须要用麻黄汤,这与前面的桂枝汤是截然不一样的。咱们一般说呢,桂枝汤叫表虚证,是阳虚,阳证中的虚证,那么麻黄汤呢,叫表实证。这个麻黄汤的煎服法,也是要先煎麻黄,把上沫子去了,煮这么一两沸就行,然后把旁的药搁里头再煮。这个发汗相当有力量了,不像桂枝汤。
第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你看看这个也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吧,要冲那句话:“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所以这个“必下利”是个倒装句,我也不敢在那一段上就说它是倒装句,就因为看全书。这个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这个也不会不下利,它不是,可见那个“必下利”是个倒装句。所以读这个古人书啊,光在片段上看问题就是不对的,所谓断章取义嘛,你要整个看它就不是了。这个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病和这个满,咱们阳明篇没讲呐,阳明篇就是胃家实嘛,当然是腹满,那么这个是胸满,或者他有大便干燥,这两种病也同时发作的,所以它也叫合病,不过它另有用意呀,等我讲完了。
“喘而胸满者”,太阳病有喘,阳明病也有喘啊,阳明病这个喘呐,它由下及上,比如说胃里头实的厉害,大便不通,胃要是实,实就是停蓄东西多了,讲阳明篇有得是了,所谓宿食这一类的,它往上压迫,胃要是满了它不往上压迫嘛。压迫哪呢?横膈膜,人这个呼吸,肺是这么呼吸,横膈膜上下配合的,你要一吸气,横膈膜它往下,一呼气,横膈膜往上,肺一张一闭它与这个相配合的。那么如果底下顶上了,它吸不了气了,横膈膜往下压不下去了,所以“腹满而喘”,这是阳明病,这我们后头有的,“腹满而喘”。
那么这个是“喘而胸满”,不是阳明病,它是由于喘,这个呼吸短促,使这个胸部的内压增高,这么造成的胸满。那么这个是由于表不解,气不得旁达,往上来,波及到肺这个喘,不可下。“喘而胸满”啊,是以喘为主,由喘而造成胸满的,不是腹满而造成这个喘的,这个与阳明病没有关系,可不要下,就是大便干,也不要吃泻药,“宜麻黄汤”,应该以麻黄汤来解表。那么这段搁个太阳阳明合病是有用意的,就让你鉴别这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喘啊是表里共有的一个病,这在临床上很重要啊,他由里实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黄汤发汗,越发越厉害,要由表造成的喘,你越下越坏。咱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个表证吃泻药,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内,这个变化更多了,那就造成坏病了。他就有这个用意,让你注意鉴别。这个麻黄汤证这个喘,是以喘为主,以满为客,由喘造成胸满,它可不是往下边去。这个里实证这个喘呢,它是先满,由腹满往上压迫而后喘。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问病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看这个人喘来了,你随便给吃麻黄汤是不行,你得好好问问他,甚至于他喘,不但里边没有实证,而且大便还溏泻,你就更不能给吃承气汤了,当然是麻黄汤证,他这个书啊不是随便这么说。那么这一节看起来没有合病的问题,它就是满与喘同时发作,他特意给你搁个太阳阳明合病,就让你辨证的时候,要弄清究竟是太阳病之喘呢,还是阳明病之喘。认为太阳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胸满。阳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是腹满。但是这两个病啊主要鉴别点,是喘与满哪个为主,要搞不清就容易弄错,所以他特意搁一个太阳与阳明合病,根本呢它不是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
第37条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这个“已”不是那个“以”这个《伤寒论》本子上是错的。这一条啊我们在临床上最多见了。那么得这种这个感冒,不一定得十日已去,据我个人这个观察呀,三四天就有这个事,表没有了,但是这个脉呀还是浮,浮可是细。这个细就是津虚血少了,脉浮细就是在表的这个津液也虚了,血液也不足了,它是在表,这个人呢同时也嗜卧。
这个嗜卧呀,是这个半表半里,尤其是这个少阳病的一个特殊证候,少阳篇里他都没提,尤其他是个柴胡证,这个一会儿我们可以慢慢地讲。这个在临床上常见的,看到脉细,你再给吃发汗药就不对了,这是“外已解”呀。因为什么?脉浮细。人啊,病入里了,人就是困倦无力而嗜卧,假设又同时发生“胸满胁痛”,胸满胁痛柴胡证啊,胸也满,两胁也疼,这个我们讲到柴胡汤就明白这个了。
柴胡汤里他说是血弱气尽腠理开,他说这个病开始在表,那么人患病的这个机体打算发汗,所以把这个体液都输送到体表来了,你看我们讲桂枝汤讲麻黄汤都是这样子,就打算出汗。可是这个阶段过去了,那么这个疾病在表,(正气)支持不了了,它还与疾病不断斗争啊,但是不能在表了,就打算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就是借助这个肺呀,肾脏啊,就是各种脏器协和的力量吧,由呼吸道啊、泌尿系啊,或者是再由汗腺啊,各方面排出这个病。那么这时候这个表面上啊血弱气尽,我们讲柴胡汤就有了,血也弱,气也尽,它都撤这个防线啊,加强里头防线啊,就像打仗的话。所以在表啊这个津液血液都少,所以“脉浮细而嗜卧”就在这个时间。我们在柴胡汤证里头讲啊,讲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个邪往也就是里头走,就在这个胸胁的部位,结于胁下,所以咱们一得这个少阳病,胸胁苦满嘛,正邪在这个地方纷争。我们这段就说的这个,本来在太阳病的时候脉不细,脉虽浮但不细。脉一见细了,虽浮,在体表的这个津液血液都不足了,这个病就有入内之势,如果人再嗜卧,它波及到内脏了,人就困倦了,“外已解”,这是外头这个表证完全解除了。那么这时候看是不是柴胡证,光一个嗜卧还是不行的,如果再胸满胁痛,这柴胡证是具备了,那就是“与小柴胡汤“。
他这个书啊又怕你误于这一点,说十几天了就这样子,这不一定。他说“脉但浮者”,十几天也好,再日久也好,这个脉但浮,不细,而且也没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外证,就是嗜卧呀,胸胁满呀,都没有,那你该解表还得解表,没有汗,还是用麻黄汤,这后头也有。所以在临床上啊,不能有主观,说十几天,这个表证应该没有了吧,他就有吗,就有你还得解表。但是前边这种情形很普通,十几天表不解的也有啊,他怕你固执这个“十日已去“。那么如果”脉浮细而嗜卧“,这肯定是病传变了,这个病都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或者由表传里,仲景这个书是这样的,与内经上不一样啊。
内经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又跑到少阳去了,他这个书不是的,你们看就看出来了。这个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那么这个人呐高烧不退,可是摸这个脉啊有点细,虽浮而细,这个人困倦无力,这个时候差不多他要这些病都来了,恶心,胸胁满,也有时候往来寒热,这都是柴胡证。这个时候用柴胡汤为主,没错的。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还要加石膏,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是常见着,所以这一段书挺重要,我们常遭遇的事情。那么有的,近几年好了,大概我刚到学院的时候,用柴胡,大家还都不同意,不敢用呢。那阵儿都说这柴胡啊,升散,都怕用它,现在一般人都没有这个(想法)了,所以这个在临床上有的时候遇到这个事他不知道用柴胡汤,可是这个病始终不好,有一般的这种高烧,多少日子不退,全是这个问题,就是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这类的情况遭遇的最多。那么这个柴胡汤,主要以柴胡为主药了,你看看他用的量是半斤,这古人半斤,就是一剂分三付的话,每一付还得八钱呢。黄芩与柴胡这两个药,全是苦寒药,解热去烦。这个柴胡这个药啊,在本经上说的很清楚,它就是主心腹肠胃间结气邪气。
结气,就是结于胁下这个结,所以它治胸胁苦满,它从胸到心下就是胃到腹,胃肠中结气邪气,推陈置新,它的作用就是这个作用。所以柴胡配合黄芩,即能解热,它又能够去胸胁满和痛。那么底下呢,他用些健胃药,人参、甘草、大枣、生姜,都是健胃的,搁上半夏止呕,因为这个柴胡证啊,它是少阳病,它是必呕啊,这个书这一节还没提,但是常有恶心。他为什么搁这些健胃药啊?就是我们方才所说这个脉浮细,津虚血少了。这个津液虚,血少也是液啊,不是咱们那个现在都知道血球了,不是血球少了,血液,血里面那个液体,津液少,血里的液体它也少。那么津液的生成由哪来的呢?由胃来的。咱们讲桂枝汤讲了,所以我们这个外邪所以进里,就因为这个津液在外边不足以驱邪了,所以这个邪才往里头走。那么这个时候啊,趁着没入里,他健胃生津,还得想法来对付疾病啊,所以早先徐灵胎他说这个小柴胡汤妙在人参,就在这一点。可是这病已经进里了,这人参要不得,就不能够再健胃了。他里边已经病进来了,你把门关上了,那就是关着门抓贼吗,那还行了?它没进来,外边的气血已经虚,健胃,就是补中益气这种意思了,所以他在这个小柴胡汤里头啊,他特别用健胃有力的人参。那么另外呢有半夏配伍生姜它止呕的,这个后头讲柴胡证啊咱们再详细讲,这里略略地提一提。所以这个方剂,它即是个解热剂,同时也是个健胃剂,健胃止呕。那么小柴胡汤证啊大概都是胃不好,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常见,为什么他呕呢?所以他这个书也是,不呕就是没有少阳病,不渴没有阳明病,阳明病准渴,少阳病准呕,后头再详细讲啊,这个咱们先撂到这块。
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很不好理解,他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方才咱们讲过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关键在一个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什么应该汗出?中风应该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发烦躁,那么这是就文字上来分析了,实际他这个。。。。。。。。。。(音频缺失)。生姜、大枣,这不是桂枝汤没芍药吗。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杏仁,这就越婢汤,它这个方子啊就是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麻黄汤越婢汤合方,它这两个方子合方,就是说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啊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那么这个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由于这个越婢汤啊,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啊,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那么这个越婢汤的主治呢,是身热不断汗出。它这一段啊,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从越婢汤这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啊,由于他这个病啊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那么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它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大青龙汤证啊,只所以搁个太阳中风,这两个字啊,那么他这个证候呢,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这是就这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它要是一个麻黄汤证,他只是无汗他不烦躁,那么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那么你看看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来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啊,那么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这里头他在文字上有所区别,同时他也不写,身重是伤寒,他搁个太阳中风,他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这个方剂里头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这个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啊,“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那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大青龙汤主之”,这是在头前有了。
那么这个方剂,头前我们已经讲了,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主要的呢,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了。这个大青龙汤发汗最厉害,你看看这个用量就知道了,麻黄是六两,一剂是三付,古人开的一剂是三付药,这个六两就是六钱了,我们现在用六钱,这麻黄够重的了,同时这个麻黄配合桂枝,我们方才讲了,那是发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这都容易发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热,这个石膏啊阻碍麻黄发汗,所以麻黄配伍石膏是不发汗,但是麻黄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这个麻黄不能轻用,轻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那么这个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术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但是这个方子呢,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我也听人讲的,我也没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我们方才讲葛根汤了,那么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啊,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么就是恶寒特别轻,我那个时候给自己开的(方子),我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错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还回来,我吃了这个烧退了,第二天还有,这么两三天,我自己也是最后吃这个大青龙汤好的。大青龙汤这个麻黄非多搁不可,其实我要是开始吃大青龙汤啊,我不会后来得那么重,我住院住了二十来天。这个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这在临床上,有一个小儿的肺炎的,这个是一个学生治的,他姓刘,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推出来了吗,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这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第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依他这文章啊,给后世造成口实,他这个脉浮缓他弄个伤寒,这个伤寒冲着无汗说的,由于这个病啊他是个水气病,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所以他身不疼,而但重,人这个组织里头啊,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那么身不疼但重,但是没有汗,他也叫太阳伤寒,但是脉内不是那么样子达到充血程度,所以脉是浮缓而不浮紧,它是这么一个病,他搁个太阳伤寒。因为这句话呀,后世注家说大青龙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所谓鼎足而三嘛,桂枝汤是治风邪的,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这个大青龙汤治营卫俱伤,搞出这个来了,其实一点也不对,你们看这段也不是伤寒,哪来的伤寒,它是水气病,所以在底下他分析身不疼。真正伤寒达到那么样子充血,压迫身上一定疼。他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它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沉,挪到旁处去了,这个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无少阴证这句话,也是与旁的节目有关了,这与这个《金匮要略》有关,《金匮要略》有这么一条,说“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脉沉小”,我们讲少阴病的时候就知道了,少阴病脉微细啊。浮者为风,脉要是浮啊就是风,就是我们说越婢汤那个风,所以这个水气呀,有属于少阴的,有属于风邪的。要是没有水而光胀,虚胀者为气,要是水肿发汗就好。但是少阴病,属于少阴病脉沉小,应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要脉浮,而不小,不沉小,就应该用杏子汤。你们回去看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这一段。
那么治水气呀,要是脉沉小这个方剂用不得的,他说的这个杏子汤就是大青龙汤。但是《金匮要略》的注家都不这么说的,因为他们都不对着的看,也有说麻黄汤加杏仁的,也有说麻黄甘草汤加杏仁的,《医宗金鉴》就这么说的,也有说麻杏石甘汤,都不对的,应该是大青龙汤。这大青龙汤去水后边有,治溢饮嘛,溢饮这个指水饮溢于外谓之溢饮。那么这个治水气病,大青龙汤发水气是最好呀。那么主要你治水气的话,你看他有没有属少阴的这种情况。那么要真正要是少阴病的这种水气病的,你不能够用大量麻黄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那个量都小的很。我们讲少阴病,就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了。现在咱们讲到这个地方,不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怎么个事情,现在咱们先不说这些费话。所以他治水气病,特别提出来了,尤其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发汗的力量也重,解热的力量也重,真正阴寒的虚证,那用这个药是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药死不可,所以他特别提出个少阴病。“无少阴证者”,那你吃大青龙汤是没问题的。这不再是脉浮缓浮紧的问题了,这是水气,你看看这节,哪是什么风伤卫,寒伤营呀。所以这个注家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名,那个叫中风,这个叫伤寒,其实仲景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太阳病无汗者他叫伤寒,有汗者叫中风,那么上边这个没有汗也叫中风,他那个意思应该有汗,而这个汗不汗出,他特意这么提出来。由于不汗出,什么不汗出呀,由于里热,总而言之就是里热。这个里热应该汗出而不得汗出,还有个表实,所以这两个方剂要喝的,一个有热应该出汗吃越婢汤,一个表实汗不得出就是麻黄汤,所以他把这两个方剂合用。这个地方挺要紧,而且都不好理解。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他这里头有桂枝。
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那么由上一段的水气,这个 40 条继续他又谈到水气。这个与我们头前讲的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与那节有关系。那节我们讲了,里头是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他“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你们看看那节,这节呀就由这上来的,他说这个心下有水气呀,虽然发汗而表不解,他开始是无汗,伤寒嘛。这个表不解他就是,他搁个表不解干什么,他就是由于心下有水气,一般药发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
他怎么就没去水气,那么这个,不但表不解,由于这个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他就变动百出了。“干呕”,那么在这个《玉函经》里头没有干呕,就是咳而发热,干呕也行的,他里有水饮,逆于上他就干呕嘛。“发热而咳”,表不解他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或渴”,这个里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谢如何,如果小便不利,里头停水非渴不可。这个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们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后头咱们讲五苓散就有了。这个渴呀就咱们书上说的水不化气,水停不化气,你光喝到里头他不解渴,甚至于消渴。
“或利”,或者这个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或噎”,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或小便不利”,那么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这个征候。小便不利呢,少腹一定满。人的这个膀胱不就在这个少腹嘛,少腹就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里蓄水,这个小肚子就胀满。“或喘者”,那么这个喘,他一般麻黄汤里都有了。尤其在里头有痰饮,这个表不解,他都往上来,射于肺,不但咳而且还要喘啊,小青龙汤主之。
上边这个一切的情况,那么他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这是肯定的,这个应该用小青龙汤。那么底下这个“或”已下,或有或无,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龙汤。咱们这个书呀,每个方剂后面要有这个“或或”呀,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个不对的,所以我向来也不这么用。你们看到后头林亿也注了,这恐非仲景意。他弄的错了,你看我再找个说一下就知道,“若咳去半夏,加瓜篓根三两”,这都是错的,他这个主证呀,他这个咳不是瓜篓根治的,这个瓜篓根治这个咳他是一个燥咳呀,是津液虚那么一种咳,水不化气这个咳他不行。尤其他这个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更瞎闹了,根本这是一个解表的方剂呀,他是伤寒表不解,你去麻黄你解谁去?所以这个书后头加减方呀,每一个都这样,都不要信。用不着的,我们用小青龙汤是常用来治咳治喘,无论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所以他后头这个加减呀,不要信,也不要这么用,他根本是一个表不解为主的,由于这个一般我们辩证来说呀,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内有饮,内里头有水饮,就这么一个病,他外邪激动里饮,他这个征候有些或然的症状。看这个饮多饮少呀,人的身体强弱呀,他这个症状百出,不一定,尤其这个里饮这个水饮这个病呀,他是最没有一定。你看底下头晕呀,恶心呀,呕吐呀,这个水饮这个心悸呀,水饮的这个证候多去了。我们只要依证去水就行,那么有表证的当然宜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这个方剂呀,他是以麻黄芍药甘草来解表,其它的药都是一些温中去饮的这么一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也去饮也治咳。饮逆,你看半夏也去水,这个五味子也去水,咱们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个去水的这种镇咳药,他有收敛作用。那么细辛干姜都是温中去饮的药。那么里头去饮,你这个麻黄桂枝才能发挥解表的作用。如果里头不去饮,那伤寒表不解,那你吃这种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所以这一篇呀和我们头前那个一样。
但是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一点,它必须是偏于寒,尤其咱们说的饮呐,它是一种寒饮,那么起码这个病它不渴,这个“或渴”呀,是由于误治啊,我们给吃了麻黄汤了,他激动里饮,有这些特殊(情况)。一般不渴,因为里有水饮它不渴,同时呢口舌也不会干的,要不然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但是真正的老人这种痰喘,用这个方子的机会还是非常的多,他痰呐没有黄痰,白痰而且是沫痰,这种情况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这种痰饮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少。要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呢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这个药加石膏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了,我们方才大青龙汤不是不汗出而烦躁吗?那么小青龙汤要烦躁呢,一样加石膏。
第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就说明小青龙汤的应用,主要的证候是不渴。那么伤寒没有汗,这类的表证太阳病病型上来讲,它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气,咱们《金匮要略》里面的水肿,他就叫水气病。水是这样,津液在仲景的书里常叫做阳气。因为这个水它能化气,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阳气,后面有慢慢的讲到那再说吧,现在说多了让人更糊涂。
他说伤寒,心下有水气的病,咳而微喘,伤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里头再有饮,这个外邪冲动里饮,它咳逆微喘,这是很常见的病。发热有表证了,里头有水饮它不渴。“服汤已渴者”,服汤已就是吃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去饮,表解了饮去了,它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啊,饮没有了,他感觉胃中干他渴。这个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一个效验的表现,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几句话,“此寒去欲解也”。这个“寒”指寒饮,这个水气去了,这个病要好了。这个“小青龙汤主之”啊,应该在“发热不渴”之后。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不是吃完药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龙汤主之,这是一个叉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吃完小青龙汤了,这人渴了,这是服药有效之验了,那寒气欲解也,它是这么一个文章。
头前这几节是由麻黄汤开始,讲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那个柴胡汤啊是讲麻黄汤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它叉这么一节,它主要讲的是解表剂。他由桂枝汤讲到葛根汤,然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都是解表剂。你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那也是解表。那么在四十一条个以下,在解表两个主要方剂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他主要要分析这两个方剂的应用。
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外证其实就是表证了,他这为什么搁个未解呢?这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啊,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这个表还没解,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外证和表证是两码事,在他这个书上,这个表证啊只是不得汗出,在体表那里呢。麻黄汤的表不解常说表不解,这个桂枝汤呢,咱们头前讲的桂枝汤,本为解肌呀,它这个病在肌肉这一层,他比表深,可也在人体的外,体表、体外,所以他叫外证,桂枝汤证他常叫外证,他与表证作一个区别。
所以这一段就是这样,太阳病它外证还没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黄汤,太阳病还没解,这就叫做“外未解”。这个“脉浮弱者”,脉拿手一诊呐,虽然浮,这个脉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内的这种脉。这个还应该以汗解,应该“宜桂枝汤”。这个桂枝汤的应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丧失,再用桂枝汤,不然的话应该用麻黄汤。那么桂枝汤这个方剂,我们头前有个桂枝加葛根了,所以当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与桂枝汤证有些出入呢,就要加减了,他底下就说的是一个加味方。
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不应该吃泻药,那么这个大夫啊,误用下法,那么这个病人是“微喘者”,这个喘啊,我们头前有这么一段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这个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反映,这个气往上冲,表未解,这个邪热也拌着往上冲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们说的哮喘那个喘,这个微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表现,所以还用桂枝汤,还是表不解,那么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由于微喘,与桂枝汤证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朴、杏仁消胀定喘。这就是所说这个治病,你就用桂枝汤行不行,这个也对,也不能坏,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这个效验啊也绝不如桂枝汤再加厚朴、杏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这个病不恰好这个方子,他有些与这个方证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这个也是这样的。头前有那么一段我记得,“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也是一样。这个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这个喘非厉害不可,他是桂枝汤证,那么桂枝汤证呢也要加厚朴、杏仁才好呢,同这一样,所以这个厚朴、杏仁呀有消胀定喘的作用,在这看得很清楚。那么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我们现在应该这么来看,就是桂枝汤证微喘者,可以治这个病,但是无汗而喘不行的,那还是麻黄汤证,是不是?
第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个他把外证啊特别提出来了。他说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指桂枝汤证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头前有一个桂枝证,医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么一节吗。那么这个给桂枝汤作总结,把前后都说了。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叫“外证未解”。凡是有这种情况,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如果要给吃泻药,这就是治疗的逆治,这是错误的。那么外证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汤,外证就指桂枝汤证说的。
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那么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只所以没好的原因,到底根据现在证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那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子了。“脉浮者不愈”,你吃泻药的时候看看脉呀,脉还浮,外不解,那应该吃桂枝汤就对了,所以先发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这个大夫没这么来,他(给)吃泻药了,吃泻药的时候,脉浮者不愈,根本就脉浮,外不解,吃泻药是误治,这个病是不会好的。什么道理呢?底下他解释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这个病还在外嘛,到里边治去了,吃泻药不是治里吗,所以这个病它不好。那么现在发汗了,又泻了,这阵儿再看看这个脉呢,还浮,所以这个病仍然在外。那么在外,你就“当须解外”就好了嘛,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这里头你们看出来了没有,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
桂枝汤可见是最平稳不过的药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解,还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挺重要。就是我们给人家发过汗了,用麻黄汤,然后你再用银翘散也不行,这个薄荷还是发汗的,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经发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这个地方挺重要。这我们就看出来中医对这个外表呀,外表就是咱们普通得了感冒,这里头不是随便,现在咱们讲立个法吧,就是辛温发汗吧,我们讲这些都是辛温发汗,应该用哪个方剂呀?他提出桂枝汤证、桂枝证,就是要辨方证,原则上应该用辛温发汗,它是太阳表证嘛,所以是各个不同。我们还没讲完,这太阳篇还早呢,因发汗就是这么样子复杂。应该用葛根汤的,你要用了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用麻黄汤也绝对不行,不但无效,而反有害。所以这个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们看这个书也看出来了。这个书上方子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他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你这样才能治病。究其实这个很好明白,又好学,不是难学,你记住这个就能治病啊,记不住不行,你光谈论这些理论不行,我们看到这就看出来了,你看这个解表方剂,你看这几个都不一样。你看大青龙汤那个,很像麻黄汤证,那个证候你要用麻黄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后面说这个“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那个根本就是个水气病了,那用麻黄汤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说那个中风,他特意搁个中风,怕你用麻黄,他那一段那个语句很好啊,所以后世注家,他越好越给人走邪路,说又治风又治寒,他给这么看了,风伤卫,寒伤营,大青龙汤就治营卫两伤,哪有这些事呀,不是的,他这个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可是有麻黄汤证,同时有越婢汤证,他就是这个,你要分析这个方剂,就能明白这个,你要不分析方剂,你就不清楚。
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段啊,它就是这个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也有多日不解的。头前刚刚有一个,“太阳病,十余日,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一般说呀,它要是这个病由表传里,或者是传半表半里,这个八九天,大概都传里的多,可也有例外,这条讲的就是的,本来就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啊,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那么如果经过八九天,这一系列的证候啊不解,经过我们审察呢,表证仍在,他这个“表证仍在”不是一个废话,他这里头啊虽然说是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是个表实证,但没有恶寒,你看这里头,那么必须恶寒才是表证完全没解呢,他里头搁个“表证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说经过详细审察确认是太阳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了,而仍然存在的话,那么这样子呢你不必顾虑日数多少,仍然可以发汗。那么在这一句话后头啊就是麻黄汤主之,这麻黄汤就吃在这个时候。
那么吃过这个药之后,“服汤已”嘛,“微除”,这个病一时地感觉轻快,所以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时呢,可是这个人就发生“目瞑、发烦”,发烦就是发烦热呀,烦躁不安而闭着眼睛,死不瞑目啊说死了都闭不上眼睛,这个他当时就是闭眼睛。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病比较重,时间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那么这个要是吃药中病,常常地发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状态,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话呀,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这是《尚书》里的一句话。说假若吃药之后,没有这个瞑眩的反应,这个药好不了他的病,这是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这临床上经常见到、遭遇的,那当时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人吧,睁不开眼,闭着眼睛发烦躁,折腾不安,这个就像这个药啊不对头似的,其实这个病是必好。“剧者必衄”,他就说的瞑眩的这种情况,要如果再厉害的话,鼻子也要出血,但是这个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这个病就要好了,那么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发烦目瞑,这种瞑眩状态发作,这在临床上这个病非好不可,这个咱们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这个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应该汗出而不汗出,那么他有这种情况反应,再不然人身体素虚,得一种急性病,那么他要发生咱们说这个战汗等等的,有的是,后面咱们这书里头也有的是,那么他没明说,这个也就是瞑眩状态,就是吃药中病,一种有验的反应,就是这个药有效验的一种反应,这个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过这个事情,半夜让人去砸门去,也就是这么个事,我给他吃本来是治下利的一种药,他吃完了是下利无度。半夜砸我门去一问,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我说你回去吧,我说再连下吃就好了,这个药治下利的,它不会更下利,不过来这个人他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这个人厉害得很。后来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这个小孩子就好多了,是个小孩。后来我说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这个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剂,也不是个个方剂有这个情形。这个麻黄汤啊,如果是人体虚,病久,常发生这种情况,何以呢?底下那个所以然,为什么这个人他要这个样子呢?要有这个瞑眩状态呢?。所以这种这个体液啊充斥周身,脉也充血,所以脉紧嘛。这个说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发瞑眩,所以出血也是这种原因。他这个外边这个浅在动脉充血达到一个高度,鼻子这个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这个阳气呀,古人这个阳气,不一定就指的有热,后世不就都搁上热了,不对的。他是认为这个气分和血分分成阴阳的,凡是气分,体液也是属于气分的,古人说这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这个我们讲到后头我们再说,那么这个不是热,就是由于这个太阳病,咱们开始讲了,就是人患病这个机体啊,太阳病它这个发作呀,就是想用体表达到发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这么一种病理状态,咱们开始讲了。那么老也达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这个体液充斥体表是越来越重,越重他越发不出汗来,越不能出汗,那么这个时候一汗出的时候,咱们给他用药帮着了,由于这么样子阳气重,他要发生瞑眩而衄血的,他这个解释就是如此。咱们可见这个古人说的阳气就指的精气,精气指的什么呢?就是血液、津液,脉外的津液,脉内的血液,都叫做精气,就是养人的精气啊,以前咱们讲过了,至于这种他叫做阳气。
第47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他说也有这个情形,这个太阳伤寒啊,太阳伤寒根本就是体表充实津液了,脉浮紧嘛。也有认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说这个衄,鼻出血,是红汗,其实这话似是而非,它是这个血管里头充斥的水分相当地多,所以脉浮紧,它越实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这个体表,表气松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这个在临床上也遇到过,就是古人呢,说一个人半身不遂啊,摔一个跟头,把脑袋呀磕到石头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这事情有的是。我们头前讲这么一节,“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有这么一节,你们回头看看,那么这个同这一样,他这个太阳中风啊,吃桂枝汤是没错误的,他就由于这个病邪啊,比较深、实,阻碍药力呀反倒达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风池、风府呢,也像这个似的,同自衄一样的,使的血液舒通,这个药力反倒发挥了。那么这个呢也有这样的,太阳伤寒是表实证啊,由于鼻衄而好的,这个也有。
那么我们遇到太阳伤寒,发热脉浮紧,这类的病,那么这个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给人吃药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该吃药还得吃药,后头有。这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这一段,他说不止于多少日子太阳病不好,吃了发汗药,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这样的。根本就没吃药,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为吃药,也有这样的。这是说这个鼻衄啊,与这个病的进退好坏,有的时候有关系的,那么一般说呢,要是表实证衄血,有好的。总而言之给邪气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第48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这是一段,那么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二阳并病。那么什么叫做并病呢?仲景这个书讲表里相传,由表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那么这一段二阳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阳明,这是表里相传,由表传里。那么传里,表证还没罢,里证发现了,这就叫做并病。先表后里,表未罢,里证有了,这个就叫做并病。这个并,就是兼并的并,咱们说“秦并六国”,就这个并,吞并的并。那么头一个病,并于后面这个病而发病,所以叫做并病。
那么二阳并病,指的太阳阳明并病,那里头有个解释了,他说“太阳初得病时”,开始得的太阳表证,当然表证要发汗呐,可是发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没好,这个“不彻”就指的病没除,彻当除字讲,就是病没愈,因而转属阳明。那么这个不是说不应该发汗,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如果这个重的表证啊,你发汗合法,能减其病势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轻病那没问题了。你像我们遇到这个感冒,太阳病轻病,你喝点姜水也好,稍稍出点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来用药,有时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紧呐,多是在半表半里,在里这个阶段要好的。这个就是讲了这个情形,他说原来得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啊,发了汗了,但是病并没有好,因为这个样子呢,这个病由表进里而转属阳明。
这个阳明病啊,他搁个“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证的反映,我们后头讲到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是胃肠里边有热,热结于里嘛。热结于里,蒸发于外,所以老出汗。“续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绵绵不断地出汗,这就是转属阳明病了。那么既然并病,太阳病还存在啊,所以我们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泻药,如果我们看太阳病还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恶寒还有啊,这个就是不可下,下之为逆。你这阵儿别光看阳明病了,应该下,可是表证在,不能下,这是定法。那么必须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错了。那么这个应该用什么药发汗呢?当然用桂枝汤,它可小发汗,他“续自微汗出”嘛,咱们讲桂枝汤讲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的这种表证,全要用桂枝汤。他这个书上没说,但是言外之意告诉你用桂枝汤。这是第一段。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这又一段。他说在太阳病期间,发汗之后,有的转属阳明而为二阳并病。这也不一定都二阳并病,他底下有这么一段,这以前都学过的。他说假如这个人“面色缘缘正赤”,就是整个的面色都红,这还是表不解的现象啊,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还是不得汗出的一种问题,这与二阳并病没关系。“当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发汗法来解之,我们头前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这种情况。也可以熏之,古人啊为达到那个小发汗的方法,也有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身上覆盖了,熏,也可以出点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剂的(发汗药)发汗的方法,来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这不关乎里边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点汗就好,这个病不要紧的。这又一段。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那么这一段呐,根本就是发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这个“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那(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佛郁在表)是个微末的表证不了了的小病了,这个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说这是阳气怫郁不得越,这个要重得多了。这是当汗不汗,还应该发汗。你看这个人他也是躁烦。躁烦,以躁为主了。这个说明表不解而发烦躁得厉害,就是当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没有定处,这是表证,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时候在四肢,有时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么由于表不解,不得汗,这个气往上涌,所以“短气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着气上不来,这个热往上涌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形呀就得再发汗,“不解之薰之小发汗”都不行。这个情形咱们看出来是大青龙汤证,肯定要用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嘛,这就是咱们头前讲的那个大青龙汤就是。那么怎么知道这是汗出不彻呢?由于他这个“脉涩故知也”。这个脉涩呀大家都是根据这个经文呀,这个脉的不及,有的因为这个邪盛阻碍这个血行,而不流利,而发生涩,这是大家一般的解释,可是叫我看这个脉涩呀,总是有些问题。他这个脉涩不可发汗,你还怎么发汗,而且这个涩脉是一个关于血液在内的流行的一种反应,凡是涩脉都是虚。真正实而见脉涩的还真少,是不是这个脉涩呀应该是脉紧呀或是脉浮,我看是较对的,也许是错字,但是现在大家都是根据这个条文的解释,说是实的太厉害,当汗出不汗出阻碍了血行流畅,这也有涩的现象,但这种涩它绝对是有力的。这是各家都这么解释,这么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但是事实上我没遭遇到这种情况。拿我个人的经验,真正的这种表实证而脉现涩的,在理论上讲,讲不通,恐怕这个应该是脉浮,因为他这个脉浮还在表嘛,再不就是脉浮紧,这个是比较对的。这个脉涩,这个书里的错字很多,这个暂时先搁在这个地方,你们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头前说的那个,就由于表实的厉害,不得汗出,这个血在这个脉里头反到受了阻碍了,这么一种涩,他把这个涩呀,不按着一般涩者为血虚,津液少,不是那个解释法,我认为这是敷衍古人的论说了,这个不一定是对的,但这个不关乎重要。这个头前这种情况,不汗出而烦躁,一点汗也没有,那么这类的情形再发汗就好了,也不关系二阳并病,他这二阳并病呀就是指头一节。那么开始太阳病,后来也依法治疗,发过汗,虽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么这样子呢,因而转属阳明。表证没去,阳明病就有了,所以续之为汗出,就是一个阳明病的外证了。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治这个并病呢?并病当然是表证没好先解表。就看这个并病里证如何。他这个二阳并病,它是太阳病与阳明病的并病,如果他外边有表证,里头他是一种虚寒的这类的,你看少阴病与太阴病的并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么也有太阳病传到太阴的,也有的。那么里虚寒,你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头前有过。那么下利青谷,可是身体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治疗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也表没罢。这在他这个书里头呀,在临床上都挺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定法,咱们在临床上也是,这个人多少日不大便,他这个里实呀很清楚,很明显,但是他还发烧怕冷,这表证没罢,你不要先给他吃泻药,还要先给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给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呀,说是“下不厌迟”,说是该下的病,缓了没什么大害处。如果里边要是个虚寒的病,就是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这在临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这个办法呢,那就是为逆,那就不会好病的,这个咱们要知道。至于这块这个脉涩呀,要我看应该是个错字,可是各家都不说他错,就那么个解释法。说是太实了,血液受阻,所以脉也涩,这么个看法。
第49条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的脉,这应该是表证呀。依法当汗出而愈,根据我们治疗的这个方法呀,应该发汗,汗一出就好,这是一般的表证呀。脉浮数,浮为在表,数为有热,这个表有热的病呀就是太阳病。那么大夫不给吃发汗药,而吃泻药,若下之,这是逆治了。那么这个下之则病变多端,这是取其一例。
如果误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发汗了。那么这个头前我们讲很多了,下之后,其气上冲呢,那表证还存在,还是要解表,还要用桂枝汤了。他这都是反复地说,你不要守定一个,拿着个别情况当全体就是不对的。也有这样的,下之后,伤了里了,虚其里了,所以外边这个气郁之而为湿,身重,就是这里头有些湿,水份,停水了。咱们人身上这个营卫在体表老流行,那么停水就变成湿,身上有湿就沉。那么里虚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养心就悸就跳。
这个心悸与心下悸不一样的,这个书里心下悸都指着胃那个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们头前也讲了,心下有水气,就是有停饮了,这是在《金匮要略》上的,所以这个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这个留饮少气短,他这个压迫这个,往上压,横隔膜受阻碍,人就短气。这个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这个他说的不是心下悸,说的是心悸,就是心脏跳。这个血通于心呀,由于虚其里,这个胃气虚呀,这个津液血液都要虚的,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嘛。他要是一坏就不行了,这个是给他吃泻药,里头没病给他吃泻药,虚其里,不但外边湿郁于表而体重,而且血虚于内而心悸。这样子不要吃发汗药了,不可发汗。
“当自汗出乃解”,这个他要津液逐渐回复,他自然就出汗,这个病就要好的。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这个下之后了,“尺中脉微”,这个微是气血不足,具不足,这个脉微。“此里虚”,他是里虚造成的。“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须,当自汗出,他又一个须,当、须虚这都是含蓄的语意。是不是当大夫的就等着他自己恢复呀?也不是的。他这里头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发汗了,你要在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虚了,主要的他里不虚了,他就表里自和。所以他搁个当自汗出,须表里实,这个里头呀都有一个让你斟酌治疗,可是这个征候呢他只是指一个身重心悸,这么一种征候,当然他没举全了,这两个说明由于里虚造成外有湿郁,内有心悸,血不足。那么这个治疗后头有的,你像这个时候应该用这个,大概小建中汤比较好,小建中汤治心悸烦啊,也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后头也有。总而言之得想办法实里,里虚。补虚扶正的话,他这个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复的,那后头有,所以在这只是告你不要再发汗了,应当使他津液复,须表里实,他就好了。
第50条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那么就是脉浮无汗者,它起码有个无汗,那么这类的表证必须用麻黄汤发汗,这是简文,这书里面很多。
第52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话,要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这和上面是一样的。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同时这个人恶寒。那么这两条呢,它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那么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但它这个含在里没有明说,他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头前讲过了,在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呢,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都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简约言之。
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那这就是单独一个证了,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个汗出啊,就是咱们头前开始讲的中风证,阳浮而阴弱呀,按到脉里面才弱。那么这个汗出,这是由血管里头伤于营啊,他说此为荣气和,虽然关系到脉内之营,但是这个毛病啊,在营没有什么责任,责任应该在脉外之卫,由于这个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这是什么意思,在这我把这个气、血、营、卫跟大家说一说。
古人那,是这么来看人身的体液的,这个体液古人只能看到这么一点,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饮食入胃,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过胃消化之后,它要进血管,古人这个他知道。那么化而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进血管就是红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气,这个血与气呀都来源于饮食,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现在的意思呢,就是我们饮食入胃了,营养成份那,血管给它吸收出来了,然后输送到人的周身,这个就是拿现在话说就是营养成份。那么古人给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精气,这个精气呀就是养人的精真之气,人非它不能养,这古人也说的挺好,这个东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说的有点问题的,他说脾为胃行津液,输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东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说,饮食入胃,在血管里头色赤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头在血管外头,那叫气,古人这么看。
那么气是什么样呢?我说的这些都是《内经》上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灵枢营卫篇》上就有。这个气如雾露之盖,就像下雾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润泽皮毛,也都是气的作用。如雾露之盖,那就是指的津液。不过它不在血管之内,在血管外头。古人也知道这两个东西它互相起作用,这《内经》上也有啊,说: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内外通透,这个他知道的很,你看你发汗大了血也没有了,失血的人也没有汗,再不能发汗。那么他说的营卫是什么呢?他说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营,营以周身嘛,也叫做荣,咱们这个书上是荣。那么血管外气的作用呢,他叫做卫。所以就这个本体上说,就是血与气。就作用上来,就是营与卫。就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不要有四个,它就是气血,在基础上就是气血,就是我们饮食水谷化合物。当然在《灵枢》上讲,也吸收天气了。所以怎么这个气来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说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着天气。王冰那个注他说先天,搞到肾上去了,不对的,那在生理上也讲不通的。古人也知道这个气的成输,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气的氧气,这与现在讲的生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是它不够细致,不像西医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养人的,作用在血管外头的气的作用叫做卫,在血管内的作用叫做营,古人这么个看法。
那么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而自行于脉内。这个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
古人说那个协调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没明说,说得不像现在西医解剖生理学那么仔细。那么这段呢就说明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常自汗出,他说营气本来是没毛病的,这是外不谐,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出,由小便排出,这种液体废物。古人对这个也知道一些,不是一点不知道,但是这个话说的呀非常笼统,不够细腻。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调和了。它在脉外,咱们讲营卫这个阴阳啊,古人讲的很好,他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他没说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说这个来说明,但是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所以中医就应该参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释得非常细腻、具体,明明这段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对生理上的情况更细致地了解,我们应该看看解剖生理学。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这是头一节,说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类的病啊用桂枝汤可以解决的,这是由于卫气不和。
第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个病最常见了。
脏无他病,就是指的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现在的话说,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这么一种证候,“时发热自汗出”。这个“时”呀就是定时,定时发热自汗,那么经久不愈。“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也同上条一样,也由于卫气不和。那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好的。先其时者,他定时嘛,假设说一天两点钟,下午两点左右,要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厨子,二十年,就是这个病,就是到时候发烧,完了出一身汗,过去(以后)像好人一样。他那个时候啊也研究一点中医,他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回头高兴极了,他说这回可好了。这种病,二十年也太多了,这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那么现在呢大家有这么一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我在农村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到 4~5 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烧,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长时间了。这还是在那边我给看的这个病。我给她开三付药,吃了两付药就好了。这个很多,要注意这个。这就说明桂枝汤啊,不止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调理营卫,营卫不和呀,他举这么两个例子,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这两种情况全是营卫不协、营卫不调,那么这个书说是卫不和。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那么用药的方法呢?他那个不定时那个没办法了,那还是根据一般,早晚吃了。他这个有定时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为这个地方你们回头看看咱们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第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这同上边啊,“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那一条可以对照着看。那么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就由于不发汗而致衄,那么这个血管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头前那条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该吃麻黄汤还得吃麻黄汤,这个就是,这个就补充那条的不足了,那条这不是在这呢“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不是个决对的,我方才讲也这么讲的,所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种表实证,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么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发汗,那么他这个充血是越来越盛,里头就阳气重了,越不发汗,阳气越重,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自衄,这由于不发汗所致呀。那么这个时候啊,病虽然衄而不自愈,你还要用麻黄汤治疗。这两节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没有一个它是一个,它不是固定的,这个病它是瞬息万变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办呢?该治还得治。这个就是补充那条。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的,那么这个,他说这个原起是伤寒啊,就是表实证啊,就是无汗这种伤寒,已经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这个头痛有热呀,大概就是里实的问题了。这个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们饮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这个样子,它不知道有毒没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头痛的。他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么头痛有热,按着常规上看,这是里实证,与承气汤。这个“与承气汤”,他也不是说“主之”啊。他这个书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与之”,比这个“宜”的口气更轻,“宜”就是当,应当,也不是“主之”。这个“与”是大有商量余地的,“与承气汤”,这个承气汤也多种啊,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的吧,可以与承气汤,就是你根据他这个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着用吧,它是这个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热,那个小便呀它要红赤的,这个是很要紧的,这是辨证的法子了。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不但阳明病有,太阳病也有。那么如果阳明病,他里热,里热了小便红赤。那么“小便清者”,色不变,“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么这个虽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这个不大便,这还是表证,它要是阳明病,小便绝对变色。“当需发汗”,那么这个呀你还是要发汗的。这就是这个病啊有疑似之间,我们找这个特别的鉴别的一种方法,尤其这个表热里热鉴别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们在临床上要问,不问不行。
那么这个表热里热,最容易辨的莫过于小便,你问问小便怎么样,小便一点颜色也不变的,里头没有热,你别给人吃承气汤了,这还仍在表,当须发汗。这个发汗,可能它是麻黄汤,他说的是发汗,而且开始他用的是伤寒,没有汗。“若头痛者,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他必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的主要的证候,所以治头痛啊,这个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可是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啊大概(用)桂枝汤的多。他说无汗,你不能吃桂枝汤,先要吃麻黄汤,可吃了,头痛还仍然不好,那个就是与桂枝证上冲有关,不但头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汤”,那么这个时候啊应该用桂枝汤,再小发汗就好了。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这个验其小便以知表里,这个汗下异法呀,这个很重要,该发汗的吃泻药不行,那么真正阳明病发汗也不行啊,越发汗,里头热结得越厉害。那么假若发汗,不好,脑袋疼得厉害,鼻子出血,你以为解表解错了,也不是的。那是因为久不得汗出,阳气重一方面,同时气冲得也厉害,气往上冲,这时候你再更发汗,这个表还是没解嘛。
第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个他就接着上边一节,怎么头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汤呢?这也是定法。这个头前我们讲过了。本来他是太阳伤寒,发汗已解,但是半日许呢复烦,他这个表解了人就不烦了,烦就是有热才烦呢,还是热没除,他又烦,这时候你看他脉啊还浮数,还是表热呢,可更发汗,这个时候啊再发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黄汤了,宜桂枝汤。
这就是说,我们讲了这些,全是对于麻黄(汤)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应用方面反复地来申明。他说麻黄汤吃过之后,如果病不解,这个病还在表,那你还得解表,还得发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在这他特别地郑重其事地点出来,头前都没说明啊,可是我讲了。那么上边那个也是,本来他是头痛有热,小便清这是表证,可是他是伤寒,没有汗的病,当然先用麻黄汤。可是使麻黄汤也对呀,但是头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么这个时候脉当然也还是浮数的,你再吃桂枝汤就行了。这是定法,这在临床上也是一样的,这个麻黄汤不能连续用,凡服过麻黄汤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汤。你服过桂枝汤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还得使桂枝汤。这是定法,所以桂枝汤这个药啊最平和不过的,绝不象后世这个说法,他就用一句话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那正说明麻黄汤证,这个头前有了,说桂枝本为解肌嘛,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这种太阳伤寒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我们上边方才讲这个,阳气重的这种病,阳盛则毙就是指阳气盛,他这个表实证,不得汗出。这个桂枝汤怎么个药呢?桂枝汤,它是甘温,虽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这么一种作用。他已经是体液充实体表了,你还增液,你还让他,实上加实了嘛。所以这个麻黄汤证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这个阳盛指着阳气盛于表那个阳盛,不是有热,桂枝汤(麻黄汤)哪个不治热病啊,都治热。
后世给曲解了,凡是热就不能吃桂枝,这都是错的。桂枝汤这个药啊非常平稳的药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钱这么用,怎么也不怎么的,哪有那回事呀,该用你就得用,不该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么这是一种定法。他说伤寒发汗,本来是药对证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过它又来了,脉还浮数,还在表,你就换个发汗的法子,用桂枝汤就好了,不能用麻黄汤。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一下就是发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问题。他这个是个泛论,无论什么病,我们治疗啊汗、吐、下这是一个攻实去病的一个大法,在中医上说,汗吐下都是攻实去病,可是用不得当,都足以害人,起码是亡血、亡津液。这个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么这个汗法,发汗最亡失体液得厉害。那么这个吐下也是一样的,他本来吃些东西,胃消化之后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泻药下去了,身上体液也是不能够补益,不能够继续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指着表里,表里没有他病,我们经过发汗,或者吐、或者下,损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里自和,这不要紧,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乱治,“必自愈”。那么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里不和的现象发生呢?那你得治疗,没有(不和)不要紧的。所以人的这个身体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坏的,但是这个是不合法的发汗吐下,损失人的津液体液,亡津液亡血液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后,吃的这个重下剂了,尤其巴豆这类的下剂,病不好而复发汗,这有这样的大夫吗。这个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没有这个先治里,大泻之后还有表证的,很少了,就有表证也不能再发汗,那个发汗起码也是要用这个解肌这类的药物,像桂枝汤这类的,不能再用麻黄汤,他这个说的是用麻黄汤。那么这个汗下倒置,这种治疗啊没有个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体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呀。
这是误治,这就告诉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临床上不能(见)一个症状(治一个症状)。我们遇到小便不利,当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体液造成的这个结果小便不利,他没有水分,(你如果治疗)反倒为逆了,所以他说是“勿治”,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复,小便自然利的。这一节就是承着上节说的,就是阴阳自和,表没有什么病,里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这个大下、复发汗,体液亡失太多了,造成这么一种情况,没有其他的关系,这个你不要瞅着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据这个阴阳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个不和呀?这个不和没有关系,还算自和之内的,所以这个不要治,他这个津液会恢复的。如果不恢复怎么办?当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这个 59 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种种的疾病变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是顶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那么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都是加减的方子。那么回头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头得有个体会,因为桂枝汤它是解肌,它既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他这里头甘温嘛,这个胃是喜甘、喜温、恶寒、恶湿的这么一个脏,所以桂枝汤这个甘温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它是这么一种发汗药,所以我们用桂枝汤啊必须以津液丧失为先决条件,你像我们头前讲的这个开始有这个表证,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自汗者就丧失体液,我上面给引征内经那一段,阴阳交,本来这个表证就是人体利用这个精气,想达到出汗的目的把这个病邪驱除出去,就是这么一种病机,我们根据这个症状分析也是这样的,可这个桂枝汤证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证他这个精气呀力量不足,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阴阳交那么一个严重的状态,他能吃,没到那个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紧,但是我们治疗啊可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养津养液的桂枝汤,这是桂枝汤。这个麻黄汤呢你看正相反,麻黄汤治表实证,由于表实,体液一点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压迫人身上哪都疼,头、项、关节、腰,无处不疼,桂枝汤也疼,他比桂枝汤严重得多。同时,由于表气一点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这两个方剂在太阳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汤,里头既有桂枝汤,又有麻黄,所以葛根汤(证)一定恶风,因为有桂枝汤的关系,他也恶寒特别厉害,他有麻黄汤的关系。所以葛根汤这个方剂是一个清凉性、滋润性的一种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汤的问题了,同时葛根这味药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项背强几几。太阳病也头项强,但是背不强,所以葛根汤能治痉病,如果这个项背强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这个人就要抽,叫痉病,这个葛根汤也治,那是刚痉了,在《金匮要略》里有的。这个方剂呀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没有汗,恶风寒得厉害,觉得怕冷得厉害,无论他项背强几几还是不项背强,都可以用葛根汤。第四个就是大青龙汤了,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他这个方剂就是不汗出而烦躁,要不怎么咱们方才讲那个二阳并病,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我怎么说是个大青龙汤证呢?就因为这一点。本来应该出汗,而汗不得出,这个人就烦躁,这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是大发汗药,麻黄用 6 钱啊,恶寒也相当的凶。大青龙汤与葛根汤这两个方剂的主证啊,全是表实无汗,而恶寒较比严重,可是这两个好辨,一个有石膏,这是大青龙汤证,必烦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内热,这葛根汤没有。葛根汤有项背强,大青龙汤没有。这两个方剂啊全是恶寒较比厉害。这个小青龙汤证就是咱们平时所说那个外有风邪、内有痰饮的病,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嘛。那么这个方剂偏于温,它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些药,他有咳喘,咱们说这个痰饮咳嗽这类的病。同时大小青龙汤都能发水气,那么这也治溢饮那,这个是在《金匮》上。我们讲完这些,(就知道)所以中医这个发汗啊,你拿这几个方剂(来讲)是各个不同,所以在临床上错了,错了就不行,你像我们方才讲这个二阳并病,他也先发汗,他用这个发汗方法不合适,所以还有大青龙汤证发现,他那个病可见开始就是大青龙汤证,他也许用桂枝汤了,也许用其他的方剂,都是没达到目的,所以这个汗出不彻,与一般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还出大毛病。这是我们上面讲这些发汗剂里头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剂,这几个主要的方剂你心里要有个数,那么其他几个加减方剂你就容易理解。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自和这就自愈,上次这个 59 条啊,就是一个自愈的一个例子,说“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则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这个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这就是 60 条。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这个汗下乱用啊,那么下之后没有再发汗的。那么一般的要是个太阳病,如果吃了泻药,表不解,那么气上冲者嘛,那是表不解了,还可以吃桂枝汤,但是不能用麻黄汤。那么这条说的就是用麻黄汤发汗,他这个书说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可是下之伤其里,就是里虚了。复发汗,又虚其表。那么这样子治疗啊使表里俱虚,所以“必振寒,脉微细”,这是个倒装句。那么表里俱虚了,表虚,这个表虚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颤颤,他说打颤颤地怕冷,这就是虚得厉害。脉微细就说是里虚的情况。那么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后头就有了,这个在原则上说,他说下之后复再发汗,往往造成表里俱虚,这个人起码要振寒,而脉微细的。他这个书啊,因为我们讲的太阳病,太阳病的治疗呢依法当发汗,他讲的这些。那么就是虽然讲的是太阳病,如果要是这个人汗下失法,或者是发汗不当,这都属于误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谓逆证呀,就是治坏的病啊,那么这个呢我们研究太阳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这一系列方子并不都见于太阳病,这个我们要理解。底下就说了关于表里俱虚的治疗。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这就是接着上一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个他没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个脉,脉沉微。那么这种的病就是,这条主要的意思,让你学辨证,正面的反应太少,所以从正面来辨这个证啊比较困难,(所以)他从侧面来,那么西医的办法了,这个除外,那个除外,那就是他了。这段讲的就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讲烦躁的。咱们讲烦躁,三阳病都有烦躁,这个三阴病也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栀子豉汤这个烦躁的话,那么他不会夜而安静,是昼夜全是那么烦躁,所以这个就说他不是栀子豉汤证。
不呕,这个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是要呕的,那么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不渴,里头有热,人是要渴的,阳明病啊,他不渴,所以这个烦躁啊也不关乎阳明。无表证,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他没有表证,尤其是脉沉微,身无大热,这个大热呀有两个看法,一个就是表热,表热我们头前讲过了,“淅淅发热”,感觉这个热呀笼罩体表而不开,这么一种热。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他这个无大热呀,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这个纯阴证啊有时候外边带点热,我们后头学四逆汤证的时候就有了。
那么他这个呢一样一样都给除外了,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也不是,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
这阴证的这个烦躁最坏了,那么古人这个看法全是说这个阴阳绝离,这是个术语,就是正不胜邪了,就是脏器胜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烦躁,这个还是躁多而烦少,躁者乱也,这个在阴证里头最危险的一个证候,所以他用这个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他这个书从多方面给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证候太少,就是一个脉沉微,一个发烦躁,发烦躁这个病症啊关系方面太多,那么当时确诊不了啊,怎么用药呢?所以他就从侧面(了解),正面反应太少。所以他一样一样(排除),是不是虚烦啊,是不是少阳病啊,是不是阳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么说明什么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虚阴寒证,这么一种烦躁。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他是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着虽然一两干姜,但是这回是顿服,就一剂,一剂 1 两那么合后世 1 两就是 3 钱,3 钱干姜配合 1 枚附子,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汤都重。所以阴寒的证候见到烦躁不宁,这不是好现象,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这就是精气欲脱的这么一种反应,所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他的这个病啊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的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搁甘草。你象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证候,用甘缓的药,搁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都搁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现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论个了。一个没法考据的,大个的附子都 1 两 8 钱的,小的 3~4 钱 2~3 钱,我们现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们得另学用,同时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这个原方是生用,咱们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药不死人啊,不能说药死人,但折腾人,常常使人头眩,头眩冒,常有这种情况。大量用也能死人的。这是一节,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下之后再发汗,没有这个治法,没有不虚人的。虚到极点了,就转变阴证,那么脏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个在《玉函经》上没有分量,也没有新加两个字,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这本书搁上这个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都可以通。“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了,那么发汗之后,身还疼痛,那么表没解呀。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是不是,但是呢那个脉可是浮,脉沉迟者不行,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加芍药生姜,照原量再加 1 两,另外加 3 两人参。你们看看头前这个 50 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个脉不足啊,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不是这个脉迟,它准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那么这个发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虚了,这个虚你不能够再(发汗),所以我们头前也讲很多了,假设说要有里虚证,也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那么这个里虚不太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他的证候。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丧失人的体液,夺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所以这得知道变化,那么这怎么办呢?
我们讲桂枝汤,桂枝汤这个方剂呀就是安中养液,就是鼓舞胃气,那四味药都与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几味药鼓舞胃气不够了,用人参大力而来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参,加上 3 两这个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这个生姜,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合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芍药是育阴,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样的,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它是养阴,那么这个血少就是阴不足啊,后世这个说法了。所以这个脉沉迟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条说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脉迟。这样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这个用药讲丝丝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汤还是不要紧的,如果你要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你再大发其汗,他本来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这个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对,用桂枝汤也不行,你还得想办法健胃,这个胃,我们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我们寻常说这个津液虚、血液虚,都要壮水嘛,滋阴、养液,都用这个法子。这个在临床上咱们得看,他这个,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证啊,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生地、麦冬就往上上,那么见到这个见到寒呢就阳虚,就附子、肉桂,这是错的。他这个书啊,真正的津液虚、血液虚,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了,这个时候津液虚,那个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复,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总而言之就是健胃。这个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这个在后世的医书里呀,这一点不谈,一看到阴虚就想办法滋阴,那就错了。他这个书就是这样,这所以搁个脉沉迟,脉沉迟虽然说是营气不足,血少,在他的书上这么说的,但是也是虚寒,里边多少是虚寒,要不这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这样我们就不能够用解热滋阴的药,那个根本就是不对的,所以他用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啊,但是这个脉沉迟,由于发汗,里头津虚血少而有些虚寒的反应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参,而且还要加生姜,生姜这味药是温中,是一个温性药啊。所以这个方子,他叫个新加汤,就是这个意思,还得用桂枝汤,需新加这几种药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另外呢把芍药、生姜都增量,我们看这个方子就治桂枝汤的原方证而胃更比较需,加生姜,里头也有恶心,张仲景这个书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一般都不提,其实这应该有呕,应该有恶心,这里的人参也不是万能的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证候,这个书后面大概有,理中汤我记得就有,什么时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说得明白,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的证候,它治胃虚,胃虚到什么程度上呢?我们讲泻心汤的时候就有了,胃虚呀,这个邪气,客热邪气,都往胃这块来,客气动膈嘛,膈就指着心下胃这块了,这样子胃就硬了,无论是水饮或者是邪热之气,都跑到胃这了,这就合乎《内经》上说的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块虚,邪就往哪块去,你用下或者发汗,虚其胃了,那么这个邪气就往胃这块跑,于是胃、脾,脾这块感觉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着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这阳明篇就有了。那么我们用人参呢要注意这一点,人参不是万灵的,当然人参与附子啊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拿现在话说就是代谢机能沉衰了,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真正现虚寒的这种证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呐,他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要是没有这个证候呢,用着是有害无益,用什么药都这样。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第63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个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这个发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汤,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汤不是治汗出嘛,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用桂枝汤了,那么这个喘呢?我们头前也讲了,喘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如果有气上冲的反应当然可以用桂枝汤了,唯独这个不行的,这个什么道理呢,咱们好好把它解释一下。
这个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那么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这不跟这个意思一样嘛。其实他这个意思不是,他这个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啊,这个汗出是这个汗多得很,而且这个汗相当地稠、粘,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这个表不解,表邪也盛,这个热往上壅得厉害,他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我们讲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嘛,是蒸汗外出。这个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所以这个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这个汗臭味也重,咱们闻着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较比稠、粘。这个喘最厉害,麻杏石甘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假设这个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无大热我们上头也讲了,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情形蒸蒸发热,那非用承气汤不可了,不到那种程度,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这样子呀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这个里热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就是根据麻黄汤一种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这个方子咱们也常用,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够用一次,你不能连续用,假设这个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热没完全去,这时不要一直搁麻黄,变其他解热清肺的药还是好的。这个方子是最常用了,我们一般治这个哮喘也有时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确实里有热。他这个方剂后头,本云,后头,黄耳柸,这个大概是错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说明这个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这么一种话。他弄个黄耳柸,这个黄耳柸,有注家说它是个器皿。要是个器皿,这个本云黄耳柸就没有意义了,大概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搁个黄耳柸。这个书的错误是有的,你象这个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那么前边两个全是发汗药物,这不一定是误治你可知道,那么发汗后,这个病重,他当时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汤。那么看他有些虚象,就是这个津虚血少啊,脉沉迟啊,可以用新加汤。那么也有病人内热素盛,虽然表证发过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热壅,这个麻杏石甘汤证了现这个证,这个也有。这都是不一定是治错,这种情形也可以发的。
那么底下这个呢,就是发汗不得法了,这是错误的,发汗过多,所以咱们讲桂枝汤,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们用麻黄汤也是一样,不要大捂大盖,你把人弄得大汗流离,这个病不会好的,而且这个伤人体液太甚。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发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这个就是单说这的,这就由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着心下这个部位。
那么发汗太多啊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啊,尤其咱们吃药啊,这个发汗,上体部这个水分呐骤然间丧失太多了,这个上下体的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这是准的,这个就是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他这个叉手自冒心啊,一个是心悸,一个是这个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那么这个呢,当然就用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这个桂枝这个药啊,它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这个我们在治心脏病啊,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你要用个三钱二钱一点不顶事,你看看这个方子用多少,你看看,这个桂枝他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它是顿服啊,顿服这个量大着了,这个桂枝就顶一两二,拿到现在度量上,这个甘草是六钱了,这个桂枝我一两是用过,就是这种心脏病啊,特数的这个特殊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咱们现在把它形容得,简直是了不起的一个大热药,简直动不得,不是这个事,你看这个就看出来了。这只是一个发汗过多,造成这个心悸,加上心下这气往上冲,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这个时候呢赶紧降冲气,治心悸。这个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们对这个心脏病常用的法子。你看这甘草大量用,也是搁六钱,它就是急迫,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都用这个,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样的,该多用他真多用。这个主要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用这个单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这个发汗过多,这个表还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汤你们看看方后语就有,说如果大汗流离啊,病必不除,他表还不解。那么这个方子呢倒不能发汗了,没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个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搁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这桂枝甘草(汤)也治身疼痛。后来,你象这个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协热下利,后头也有。这就是桂枝汤的最简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这么大量,这非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可以用这么大的量。你们遇到这个心悸,你们试验试验,这个桂枝用到六七钱,一点问题没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个也由于气上冲,同时这个发汗,他里头有停水的话,只是发汗不行,咱们头前,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那一条你可以参看。那么这一段也就是这个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这时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这时候你发汗就是错的,所以发汗之后,这个病不是不可以发汗的,表病吗,可是马上就出来了其人脐下悸者,脐下就是关元膀胱部位了,那么这个地方跳,这就是水之欲动的一个貌了,一个应证了。欲作奔豚,这就要发作奔豚证了。
这个奔豚是怎么个情形呢?这是《金匮要略》上的一个病名,他说这种病啊,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它这个往上冲啊,那么这个人当时就是受不了,发作起来人反倒要死,可是复还止,它一会儿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样,定名一个奔豚病。那么由于这一段后头就给定了明堂了,说这是肾气往上来,其实也不光是肾气,哪光是肾气呢。这个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么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气上冲,只是气上冲,那也是奔豚,携带水上冲也是奔豚。这个就由于误发,虚损人的病,误汗,那么这个呢应该利水表自解,就是你这个解表的药里头合用利尿的药,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这个,就用发汗药,激动里饮那是病变百出,这是一个,那么我们方才讲了,由于发汗导致气上冲,这个气上冲也能诱导着水往上冲,所以心下悸也是个预兆,这就是水伴着气要往上来了,所以他搁个“欲作奔豚”,那么就真正发作奔豚,这个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气冲,桂枝甘草,这个也是桂枝甘草这个方剂了,另用茯苓、大枣以利水。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所以这甘草不行。这个桂枝虽然也用 4 两,甘草也用 2 两,这个方剂可不同于上个方剂,上个方剂是顿服,这个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这是 3 剂,这个量不大了,这个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钱,这个心的悸动不像上边那么厉害。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脐下悸,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那么真正奔豚,脐下悸或者腹挛痛,这个方子也好使,这大枣也治肚子疼,也治挛痛。这个方子煎法用甘澜水,什么叫甘澜水呢,他底下有个注解,“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了,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气总是用甘澜水好,其实现在这个药谁也不这么做,用不着,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这么一种(方法)。古人的方剂里有一些言语习惯吧,认为甘澜水较比好,它在水的上头,是泡,使水化气呀,这个水好,其实不然的。
这一段讲的是误发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发这样人的汗不行。我们遇到里头有水饮,在上头这类的,你象咱们说这个小青龙汤吧,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那么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搁利水药不可。谈到心下有水气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当然是用半夏、干姜、细辛这类的温性药,不然的化这个病也好不了。这个地方都很好,帮助临床啊,你象咱们临床遇到一个感冒,小便不利,这时候发汗白发呀。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那么他又有个泌尿系感染,他同时也有感冒,这时你别管他感冒,你就给他吃猪苓汤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对了,这个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这振儿要发汗准错,这个要注意。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来,撒一点一点的,次数挺多,没有大泡尿,窝臊子挺疼,里面也有热。他水不行,你发汗没用。
第66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这个地方啊有几种原因,一种这个人由来脾胃虚,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发汗呀,发汗之后常余留下来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所以不用大黄,不是实满。这个方子治这种病非常地好,这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他因为原来消化不良,那么发汗,我们说了这个津液来源于胃,可是你大量丧失津液也影响胃,互相影响,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响胃虚,他本来胃就不好,由于发汗之后,产生虚胀虚满发生。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参、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气健胃,去水饮,另外再加厚朴消胀,是这么一个方剂。这个方剂呀,这个病也有时候遇到,不是说发汗之后遇到这么一种虚胀虚满用这个方子,不是的,在临床上常有的,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你按他腹啊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咱们说这是气胀。我是遇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上海来咱们这来看的,这已经好几年了,那还有个石家庄白求恩医院西医大夫跟着我。那个人是上海人,来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寻思有腹水呢,我让跟着我实习的人,你看看这个人有腹水吗,他检查半天说没有,就是气。我就给吃的这个药。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这个方剂呀是健胃消胀的药,当然是多少有恶心,你看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他是腹胀满不欲食,有些欲呕,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非常好使。我们方才说了人参是健胃的,这个人参用的量并不大,因为不明显,在胃的这种证候,这个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胀。他吃了    3付药,他的腰围下去相当显著,吃几付药就好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
这个挺多这种病。不必发汗后,发汗后影响这个呢当然也更行了。所以中医就讲辨证嘛,有这种情况就可以这么用,你象我们方才上面讲这个,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个药,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凡是脐下悸,或者是少腹挛痛而有奔豚的这种情况,你用它就好使。这个临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这个书啊,这些方剂,那么他讲的是伤寒论了,在这个伤寒治疗的过程上,有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介绍,这是一.二一样呢这种方剂呀不在这种情况之下,合乎这种方剂的适应证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汤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得病来就是这种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们读这个书啊不要死于句下。
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他搁个伤寒,伤寒就是无汗的这种太阳伤寒了,依法当发汗呐,是吧,不能够吃吐下的药,“若吐、若下”都属于误治。那么这种误治,表不解,气上冲。那么里有停水呢?那么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原来是太阳伤寒,你吃泻药,他表不解,气上冲,所以气上冲胸。那么携带着水,那么心下,就胃这个地方呀逆满。
你这个吐下,我方才讲了,都伤胃气呀,胃虚,这水就往胃上来,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这逆满这两个字搁得很好啊,满是满,逆是从下往上来。“起则头眩”,一动作脑袋就要晕,这是胃有停水一个主要的证候,胃停水呀头晕头冒,脉沉紧,这就是里有水呀脉沉紧,咱们讲《金匮》就有了,说里有水饮,这个脉大概都沉,脉搏如沉,当责有水,就是进胃里头。紧呢?紧也主饮主痰。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本来这个病啊也是里头有停水,那么大夫在伤寒这个阶段给吃泻药吃吐药,这全错误的,那么影响气上冲,水也伴着气上冲,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个证候。
这个病怎么治呢?就应该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就是桂枝甘草降冲气呀,咱们头前这个方子。加茯苓、白术呢就是利尿,就治了。“发汗则动经”,这更不能发汗了,你看这个他也照顾这一点,我们方才说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他这个本来是伤寒,他吃了吐药吃了泻药,气上冲,说明什么呢?表没解。表没解得解表,不是吃发汗药嘛?可是这个情形啊不能吃发汗药,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应该后面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吃这个就对了,哎,这再发汗啊错上又错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气冲,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发汗的话,则动经,使着这个水毒,咱们说水邪了,动悸经脉。这怎么讲呢?我们发汗,也是夺脉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们身上内里头有水,水借这个机会也渗透到脉管里去,你要不发汗这个问题不大,咱们讲这个调协营卫呀,营卫不和,一发汗使它们符合。那么假设有停水的话,一发汗,那么使着水毒啊必乘虚而入到经脉里头去,就指着血管说的,所以说发汗则动经,动经就是动悸经脉。
“身为振振摇者”,动悸经脉了,就是身上振振摇,就是战振而摇摆,“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怎么治呢?也得用这个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个同上面那个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的,那个加茯苓、大枣,这个加茯苓、白术,那么这个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个有力量,因为有白术了。但是治这个悸烦不跟上面,上面那个茯苓用量是独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个茯苓是半斤,这个茯苓才 4 两。可这个就因为头眩晕得厉害,胃蓄水多,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据西医说也是有一种刺激性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不是这个健胃药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这个是胃有停水而气冲、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种情况,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发汗后,不是吐下后,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子,尤其心跳,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显,那么这个方子再加上泽泻挺好。
如果他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还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的情形,你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也行啊,当归芍药散合这个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啊,经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单独守这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你要是加上泽泻呢,那么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嗯……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下面也是,

 

 

 

 

 

 

 

 

 

 

 

 

 

 

 

 

 

 

 

 

 

 

 

 

 

 

 

 

辞旧迎新:全民皆医与中医之源、流、法、术 


本王将秦氏全民皆医论视为本世纪TCM研究的最大新成果,于是在2020年到来之前隆重推出,并坚定地发表了! 
当中国首先实现全民皆医(中医/西医),则中国必将坚定地崛起,完美地崛起,中国必首先步入自己的天下大同。若世界接受TCM秦定理,则世界将会快速进入天下大同之境,而TCM是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愿TCM秦定理更美好,愿世界更美好。 
李灿辉? 
为秦版上古天真论喝彩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王能否续论医生在全民皆医社会中的担当新角色? 
卢医生? 
秦王十分可愛。天下大同的定义是什么?医非上工能用,见《内经》。亦常人可为之。读了几页书,全民皆医,天下大乱?梦一场? 
谌春亮? 
全民上古天真 
丁志伟? 
这不是和世界潮流反着吗? 
曹曙光 
原卫生部长高强现10点5分正在讲话,指出传承中医精华,淘汰糟粕,守正创新,绝不是守旧。坚持中医正道推动创新,真正走向世界不是开几个诊所,而是要与西医并列的主流医学。 
丁志伟? 
@曹曙光加拿大安大略注册中医针灸师?说的有道理,中医人应该携手把中医做成主流医学 
叶明柱? 
用“守旧”二字欠妥。旧中有精华,有糟粕。“新”也不一定对,其中有正确的,也有缪误的。譬如“量子针灸”,新是新了,正确吗?@郭松鹏-针灸梦工厂? 
秦宝贵 
中医理论上含天文,下含地理,中含人事(生命,人类,相关项),所以,中医理论以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诸学科知识多维立体地探索生命,探索疾病的真相,中医学所遵,只有1道,道是宇宙之存在,同时,道是宇宙运作之规律。当代的科学,也不过是对宇宙存在之承认,同时,也不过是人类对宇宙运作规律之认识,之实证。科学,也不过如此。 
谌春亮? 
如果哪一天,宇宙的所有暗物质都破译了,我们可以自由穿越去骑霸王龙遛弯了,那医学就不需要中医经典的宏观方向指引,才可以形而下至上自由发挥而不犯方向性的致命错误。 
秦宝贵 
而人类对宇宙存在与运行规律(宇宙,生命之真相)的认知是无限的,因为宇宙无限。。。所以,人类总是不断认知宇宙与生命,又总是存在着未知,推出我的未知论。 
而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认知也是无尽的,生命永远存在未知。。。人类永远好奇自身生命的真相与存在,人类因此永远在不断获取已知,但是,正当人类探索宇宙与生命彻底接近真相,完全获知真相之时,将在某1天文时刻遭遇到群体灭绝,如同遭遇恐龙群灭事件1样。恐龙灭绝的真相,本师将在下1章揭露。 
即使恐龙群灭灭,即使人类群灭,宇宙依然存在,并坚定地毫无疑义地按照既定规律继续运行。。。 
谌春亮? 
西医的临床指南一错再错最后全错、抗药再抗药、费用高上加高最后倾家荡产、目中无天无地的狂妄与中医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证、没有耐药抗药、绿色环保、防治并重、亲近自然…形成了巨大反差。 
丁志伟? 
@谌春亮福建?别胡说,太low。 
谌春亮? 
@丁志伟?胡说?请举证。 
丁志伟? 
还用举证啊。ct磁共振你不做啊手术你没有听说过啊 
谌春亮? 
请问CT磁共振是谁的功劳?科学技术是西医专有的? 
丁志伟? 
你有本事做一个技术,做不出来就不要总是国师一样的指点江山 
谌春亮? 
爱因斯坦大赞本草纲目,从中获取许多启发,他没有你伟大? 
孔子看到《周易》,赞,一个字都不敢改,用十只通俗语言作翅膀作《十翼》,你比孔子更博学? 
凭什么科技被西医独占?中医人就不配坐高铁飞机了?不配用手机了? 
丁志伟? 
你别说态度,而是说一个技术或者做法。谈点具体的路径,而不是总做思想教育工作 
这是中医科学群,是思想上认可中医的人的群,你应该去方舟子的群,解决方舟子的思想认识问题。 
谌春亮? 
问题是我们的中医理论体系夯实了吗? 
丁志伟? 
那你去做一个系统的出来啊。你在群里说这些,不如去做一个系统中医出来 
谌春亮? 
其实很佩服你和帅锅群主的皮穿支研究 
丁志伟? 
我问一个比较绕、一直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希望群内有人能够帮我解答。一年四季,分五行。肝是春天。但是如果把一天分五行,根据子午流注,为什么肝要在早上3点,然后就是肺。为什么不是早上六七点是肝,然后心,中午是脾,傍晚是肺,半夜是肾哪。 
傅杰英? 
不要费脑子在这些问题上了 
丁志伟? 
子午流注,肝胆属于木,肺大肠属于金,木克金。但是为什么接下来是火哪。 
曹曙光 
@谌春亮福建?建议你那一天也和其他大伽一样做个专题讲座与大家分享。这里不需要太普通的中医扫盲说教! 
秦宝贵 
全世界都在封杀,除了中国! 
没搞明白的事件,请不要滥说。中国已经被崩溃n年了,目前有崛起之象,中医也被西方崩溃着,依然存在着。全世界都在封杀中医,因为中医不是医,除了中国!只有中国认为中医是国宝,中医学是医学,中医西医都是医。中国因此更伟大,中国因为有了中医,将会更美好! 
上文被反复转贴,貌似专业,科学,数据化。。。但是,太多的漏洞,太多的不确定说法。。。其目的是以讨论医学与医药毒性的方式达至攻击中医,抵制中医的目的。。。如果你是转贴者应当自己去判断,去批判,去指出他的有辱专业精神,去批判他的伪论。。。这是专业人士的责任。转贴引用别人的论点,这是需要立场的,而自己又不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与学术观点,是不负责任的,如果被转贴的文字有诈,是谬论,转贴者不加分辨,不加判断与鉴别地加以转贴,其后果,如同传谣,如同专业地误导公众。。。专业人士之弊病。 
中医西医都是医,都有自己的学科理论与学术观,都有自己的医术专长,理论有不同,医学认知有不同,医术有不同,各有长短。。。但是,只能在尊重各自专业属性的前提下,方可能进行有效的专业批评与判断。。。百年以来,西方人至今并未敢于面对中医西医都是医学这个存在与现实,西方人西医精英人士有可能正视TCM么?能正视中国传统医学是伟大的人类医学么?何况,资本唯利是图,不会以人为本。 
即然讨论者皆是科学家自居,医学家自居,敢于亮出博士帽,敢于承认自己是中西医师,是官方法定的中医师,或西医师,为神马不敢承认中医西医皆是医呢? 
李灿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有理! 
秦宝贵 
西方专业人士为神马不敢正视自己,不能正视TCM这种医学专业的存在?是因为他们无知T,鄙视C,仅仅M。而医学无论中西医,它存在着,TCM成熟存在几千年,M也从传统中走出2,3百年,现在与TCM并存着,不是因为技术强大,不仅仅因为临床学效验,而正是因为中医西医皆是医学,中医学与西医学都存在各自强大的理论,没有如此强大的理论,中医学早已消亡,没有如此强大的理论,连科学都要消亡,西医亦如此。没有强大的理论,无论中医与西医依然走不岀巫术的学科与学术黑暗。 
李灿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是否这也说明全民皆医理念很好但实际行不通,除非有庞大的医源性疾病控制中心 
秦宝贵 
无论你是中医师,还是西医师,无论你是执业中西医师,或者不执业不面对病人,不想面对病人,不敢面对病人,不会面对病人。。。都要认真地熟读熟知自己所从事所攻读的专业理论,不断推敲专业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需要专注与执着,我认为中医必有其真,理论表述常常大道至简,文字跨度万千年计,有零金碎玉,有扭曲残缺,但是整体完美,指向人间正道,而且可以实证,并且可以借助当代科学工具方法创新发明与推进。。。TCM研究与普及实用空间舞台巨大,这连鼓噪废除中医的废医者都感觉到了,但是,废医就是废理论,TCM理论己经成熟存在几千年了,它的大论如今竟然还在被当代科学技术不断验证,实证着,实际上,中医西医皆是医,而理论医学上评估,中医理论是大圆,西医理论是小圆,西医理论这个小圆,是中医理论大圆之中的内置圆。中医学之存在是铁定之存在,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医术有高明之处,有可证的医学效应。。。不仅仅是某种优雅高贵巧妙,而是,中医理论与这种"传统的优良"使TCM面对铁血与磨难,1直存在着,至今令全球人类"痴狂",这是TCM"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 
秦宝贵 
做为医学问题的专业讨论者,必须首先承认1种存在,敢于面对这个存在,即:中医西医皆是医,不然的话,连讨论的专业资格都不具备,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与时间,自己就是废医。 
伍春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我觉得中医要发展。首先作为一个中医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心!中医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一排糟,而是发展得很好[Sticker]。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有了很确定的治疗方法(规范化建设)!它从坐堂医时代已经正式的登堂入室,医绩傲然!可以救助急重症病人,在慢性病症的领域更是大显身手! 
1955年,周总理亲自把治疗“乙脑”有绝招的石家庄老中医郭可明邀上天安门观礼,并发奖金1万元。 
秦宝贵 
我是1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我信中医,信上古天真论,我的理想是天下大同。 
看来,本王虽然仅仅统治自己1人,但是,亦不缺少同道。即使无人同行,本王依然1人独行,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享受清静自正,独立守神的乐趣。每1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吾同样愿意坚守自己1个人独立的精神世界,同时,尽力溶入群体海洋。中医真好! 
郭松鹏? 
您所说的就像蜂蜜[Sticker]一样,滋润我五脏六腑,好舒坦。@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秦宝贵 
经验与教训促使人类思考,经验与教训促使人类对宇宙与自己生命的进步认知,这就是医学理论,医学理论的进步需要普及,反复推敲,不断实证,在此过程中将产生医学效应,并促使人们新发现。。。这也是医学理论的真正价值,TCM理论如此重要。 
劉美嫦?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说得好!“享受讨论的乐趣,享受思想的乐趣,享受行医问道的乐趣,享受为理想而战的乐趣。享受感与知的乐趣。“ “享受清静自正,独立守神的乐趣。每1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吾同样愿意坚守自己1个人独立的精神世界,同时,尽力溶入群体海洋。中医真好!“目前,全世界都在发生鸦片战争,除了中国!中国干的好!““目前,全世界银民都读不懂中医,除了中国与中国人!中医真好!“赞祝大家新年快乐! 
伍春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王又反起说!全世界都不相信中医犹其是针灸,所以到目前为止只有150多个国家引进了中医和针灸!有些国家还很不情愿的把它纳入了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米国一年才对针灸治疗投资几十个亿而已! 
秦宝贵 
是的,伍大姐看到了,在下也看到了,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不过是需要些时间。中医西医皆是医,为神马不呢?[Smile]@伍春蓉 成中医纽约(同工)? 
吾在出售推销吾所独创的"全民皆医论"与天下大同之理想。骚蕊。 
这是西式思维方式的1种落后,但是,吾相信西方也有大智慧者,因为他们谋求中医,又读不懂我中医学的真经,这需要万里西行来到西方与美国的中医师,中医博士,中医博导教授将TCM的真经正确地,精准地传达给异邦人民与有识之士,这需要中医师打铁先要自身硬,而刻苦训练自己,努力临证读书是必须的,先尽力清静自正,独立守神。。。也是必须的。(2版) 
贺軍?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王不忘初心,敬佩!祝新一年再接再厉,歧黄之术重振有望! 
谌春亮? 
全民皆医是指普及中医先进养生理念、整体观念、先进的个体化诊疗概念,六淫七情等,病人没那么好忽悠,医学自然会进步。 
医学最不争气的一门了,其他门类飞速进步,医学在很多方面却是倒退的。 
丁志伟? 

四个蓝色圈就是皮穿支,分别为穴位:后溪、腕骨、阳谷、养老。皮穿支在深筋膜层形成之间的血管链条,就是我标记的三条绿线。绿线线走形和手太阳小肠经络线是一致的。 
各位应该能够分辨出骨头和韧带、肌肉吧。我就不讲了 
刘斌 
@丁志伟?所以说,医学的独立发展很重要! 
西医独立于医经之外,居然把这些穿支,研究出支持外科皮瓣修复的作用,在形而下的层面,实现了重器轻道的逆袭成功! 
同理,我们中医的发展,就像是打破世界纪录的那种艰难一样,很多时候感觉是事倍而功半,但其实是巨人肩上的一跃——后果是更上一层楼还是摔得更惨一些,留与后人评说啦! 
丁志伟? 
感觉大家都看不懂。然后觉得神经好懂,就又继续探讨针灸的神经机制去了。然后,学针灸的人,感觉中医理论太复杂了,还是干针好理解,就是筋膜吗,扎扎就好了,然后就都学干针去了。 
刘斌 
单一结构或组织无法全面解释复杂的生命体现象。 
研究穴位的问题,就是要五体全开,至少五大类通道呢! 
针灸里对经络穴位的热议,和经方 里对六经的热议,是一样一样的。 
这些源自经典的医学概念,如果不放回经典里去探讨,如果失去了和“五体”的互动,那就真的是西方医学上说的“经验医学”了。 
现在搞伤寒的主流也在往医经与经方过渡的阶段回归,这是一个返本溯源,叶落归根的过程,是学科长期发展和个人经验升华的必然趋势。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经络敏感人的报道和良导仪的电信号思路的提出,以及六十年代朝鲜金教授放的“凤汉氏小体”的大卫星,我国在这个思路上试探了60多个年头,终于否定了这个靠“出新”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络在哪里? 
经络不是个独立于现有认知结构以外的新东西。 
对于经络的定论,古人早已都写在“经”里面了。这就是创新,至于我们中医之后的所谓“发现”,不过都是在维护这个体系而已。 
谌春亮? 
中医体系很简单吗? 
刘斌 
源和流的问题。流派,鼓励百家争鸣。源就不一样了。 
丁志伟? 
有一个外国学者,曾经写过文章,但是我也找不到在哪看的的了。这个人认为人体组织分为五大类,肌肉、神经、内皮、血液。结缔。我觉得很有意思,不知道谁知道这个原始文献或者思想 
郭松鹏? 
我们现代人,或者说是中医科学家,所做的工作,得到的证据和数据,都是为了丰富和完善经典中医学。 
即使您不愿意,委屈,反抗,最终改变不了结局。 
谌春亮? 
我们的国画,多么美!多么有哲理!多么科学!多么有自然的科学!!!如果不懂留白,再过500年也读不懂中医经典! 
贺毅 
针灸又双叒叕登上顶级医学期刊,近期四篇针灸顶刊论文解读:治疗癌症疼痛、消除酒瘾、治疗心绞痛和偏头痛 
梁兆暉? 
论文关键是你的自身引用次数,杂志高不代表你自己的引用高。我刚写一个结题报告,我以约克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3年被引用了30多次,国内作为第一单位的,三年被引用2次,实在不要过分看杂志的影响因子,而要看自己论文的影响力。高分杂志只是证明他们发表垃圾论文的比例较低罢了。不代表没有垃圾 
秦宝贵 
科学需要理性讨论,宁静致远,医学需要1些温文,如果烦躁易怒,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肯定是害人害己。。。因此,才有持脉有道,虚靜为保这种名言,为医者应当懂得批判,也应当理智理性批判,逐渐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心烦意乱,如何正确判断病情?即使你全心全意了,尚非神仙,所以,医师最应当善于讨论,为了不沉闷,适当自嘲与幽默1下也应当出于善意。。。这些理论,在TCM经典之作里也有提及,所谓形与神俱,讨论,尽量不要失神,神沮。。。 
胡玉宁 
@丁志伟?@刘斌 骨伤 郑州为您二位点赞!科学与医学就是要拿出实证!无论是结构上的,还是功能上的!当然对实证的理解也有人为智商障碍问题![Facepalm]听不懂的就不用给他们死乞白咧滴解释! 
丁志伟? 
听不懂就问啊。捂着耳朵说我不听我不听。一点基本常识都没有,全是救国救民的大道理。 
胡玉宁 
你面对的人群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对驴弹琴,听说过吗? 
你跟TA讲技术,TA跟你讲科学,你跟TA讲科学,TA跟你讲效益,你跟TA讲效益,TA又跟你讲道德......基本上是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而是自顾自地自圆其说....... 
丁志伟? 
确实如此。海外针灸人活的不容易,在陌生的地方推广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支持和鼓励。但是一点实际工作不讲,神神叨叨的,只做白日梦,反而会带来灭顶之灾。 
在国内,是否皮穿支没有影响,因为中国人认针灸。应该让国内的西医和数学界关注。中医圈反而不看重。如果中国显微外科领域的人开始发力这个研究,一年左右就解剖清楚了。但是国外,针灸医生反而要证明针灸有实质。比如上面的论文,如果能够把穴位和皮穿支联系起来,论文会更加出色 
转播助手 
[筋膜保健操—章瑛教授 : https://www.meipian.cn/2lql9byw?share_from=self&first_share_uid=155856&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share_depth=1&from=singlemessage]
转播助手 
[经络刮疗—吴强教授 : https://www.meipian7.cn/2lqmtec9?share_depth=2&user_ 

一一一一一 
危局 


秦宝贵 
自然灾变,引发食物链的断裂,食肉的中国熊只能改以食素,箭竹过于清淡,中国熊只有不断的吃吃吃。。。方能满足于生存能量之需,而人类居于食物链的最高端,具有高级智能,于是设陷阱造大杀器捕猎,将中国犀牛吃光,将中国野马食尽,再将中国虎杀光。。。其间,人相食,易子相食。。。因为,人类思无涯,只求圣人思无邪。 
但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1种揭露与批判。 
其中,无论人类如何贪吃,其实,生命程序天造地设,是完美节能的,多吃也没用,上吐下泻,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疔。。。这是内经之论。 
人心难克服的是贪婪,人智难克服的是黑暗,中西人类,中西医师不必畏惧TCM,不必畏惧TCM经典原论,不要拒绝TCM经典原论发散出的1米阳光,阳光虽然1米,但是,并未过时,其营养价值亿年未变,因为人类生命活动精确的与阳光相连。 
更应当保护中医。 
曹曙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保护任和好的东西,都需要人去做,特别是有心爱的的好人去做! 
范延年? 
中医在中国有政府出面保护,尽管保护的工作,虽然做得仍不尽人意。毕竟,还是有政府的保护。可是,在国外,中医就沒有如此幸运了。中医人若不善自保,那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宰割,或做为别人发展自己医学的矿物,被西方人利用,也许,那也是中医的一种贡献吧? 

2019-12-12 
一一一一一 

5体的讨论 
肉之大会 

秦宝贵 
@谌春亮福建?直到现在,针灸界的主流还是认为穴位与非穴位在组织形态学上没有差异。这很可惜!也是方向性的误导。 
一一一灿兄发表的这个议论有些胡涂。1)依中医学的系统语言,针灸穴位可分为TCM经典穴与阿是穴/经外奇穴。 
2)依西医学的系统语言,是泛穴及其它。 
3)依我自己的语言,人体体表的每1个点,皆可为穴。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TCM,探索的是TCM针灸术。讨论研究TCM,离开经典穴,有多少讨论意义么?而泛穴与阿是穴/奇穴已经讨论n年了。。。经典穴,到底有多可怕?研究TCM针灸的博士博导与院士院长可以走两步,本王愿意观瞧1下。。。 

针灸及时介入,预后完全不同。 
秦宝贵 
秦王指出的对,应该优先集中在经典穴位。一一一谢谢辉兄,yes。 
穴位,如果与"经脉""经络"无关,则持针施针就无需去接受TCM的专业训练,也无须去耗时读中医理论,更无须去研究知道TCM这个学科的专业大数据与真实存在,这种学者与研究者,或挂牌医师,不过是TCM的无知者,如果有效,是虚名之效,研究中医是有名无实,西医的窃除中医之实,命名干针之类就是如此低级的劣性,不专业的作为,实不堪也。 
丁志伟? 
@秦宝贵(字怀之,号三光)?你说的很对。我也是这样想。皮穿支理论如果被推广,干针医生更容易学会针刺。而且还很容易写论文,开培训班。 
如果水平不高,或许干针人员也不会太多。如果临床水平上来了,干针医生继续沿着筋膜皮穿支发展,与中医啥关系也没有了 

宝贵 
请问各位先生:针刺后头皮下血肿,医生有没有责任?有什么责任?一一一医师有事先声明可能的责任。但是,引发感染必有责任。 
李登岭? 
医院应作好针刺后注意事项告知卡 
秦宝贵 
轻微出血,或皮下瘀血是常态,而头皮有帽状腱膜,皮下血液循环丰富,极易岀血,针刺必须严加消毒,出针后注意针孔再消毒,并按压止血。。。确认不再出血。 
可惜了,爱因斯坦和牛顿不知道中医,如果知道,也许他们会修改自己的科学理论。得出象銭学森那样的赞美中医之美的观点。@谌春亮福建?一一一范兄正论。关于钱学森对中医的研究,吾择时会多讨论之。以正视听。[Smile]@范延年广西中医维州? 
李登岭? 
皮下瘀血消散过程中会出现皮肤青紫,虽颜色渐浅,却可面积散大。 
秦宝贵 
我习惯使用头针,其手法我自己命名为"秦王栽针",主要特点是快速直刺,用针管将针弹入皮下,如同栽针,不需斜刺,不需贴皮深进针。。。不再反复提插,也有很多适应症。 
即使如此,也可造成头破血流之效,所以,我会交待给病人。。。如有顾虑,改用体针。 
李登岭? 
@秦宝贵(字怀之,号三光)不提插捻转,可部分防止出血。 
秦宝贵 
即使体针,也应知易出血部位,我主攻经典穴,习惯用原穴,井荥输经合穴,多取四肢与头面。。。比如承泣穴易出血,影响观瞻,必要用,宜声明免责,甚至请病人鉴字同意。 
另外,针灸术刺血很经典,用处随证而确定,比如少商,大椎刺血。。。耳尖刺血,需要去除疼痛恐惧感,宜快速轻巧。 
体针避免出血或皮下瘀血,应选用针质好,较锋利有韧性的针,进针要有力,越迟疑不自信越易出血,针越"肉"越易出血。 


郭松鹏? 
无论中医经典派,还是中医现代派,好像对《经典中医解剖学》有“仇恨”一样 
秦宝贵 
学术上去就事论事的互贬是学术探讨的正能量。反方意见往往比点赞更有用,所以“供批判”是本群流行语。刘斌博士这个“内经五体理论”演讲介绍精准针灸的传统渊源,谁能提出一点批判?一一一致灿辉:批判,或"供批判用"是我在吾坛首发,首倡的,如今,惹红巾万千,成吾坛1奇观,此种学术讨论方法,竟然能为辉兄等主持人诸君所乐见,所接受,本王甚欣慰!给群主加油。[Sticker][Sticker] 

相互学习,帮扶友爱,共同提高,相信气场会更加强大! 
秦宝贵 
谁能解释1下内经原文"肉之大会为谷"的"谷"字?我能排除的是,不是硅谷的"谷"字之含义。而谿字表意又为何? 
读懂"谷"字,很重要。TCM经典每1个字都很经典,做为现代科学派,必须去读它,做为"传统经典派,首先要去敬畏它,做为西方外国人,欲知TCM为何物,首先应当从0去学中国汉字。如果能忘记自己的母语了,可能深入了TCM的不毛之地一一一TCM秦定理2019-12-17。 
梁兆暉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谷,【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疏】謂山谷中水註入谿也。谿,【說文】山瀆无所通者。【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預曰:谿,亦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左傳·隱三年】谿沼沚之毛。【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查一下《康熙字典》,這個「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谷的氣血量好像不如谿? 
所以調氣血選小會可能比較好 
秦宝贵 
给说文解字做注解的1个名家是谁? 
谷字见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为玄牝。。。此谷当何解。谷字,至今没有被简化。此谷与彼谷有何不同?原因如何? 
黄帝内经的谷之大会想表何意?合谷穴为何以谷名之? 
郭松鹏 
谷,看看这字的形状像啥?合,谷,两个字长得模样差不多。 
李灿辉? 
诸君的高论凸显穴位结构和实质的多元性,皮神经出口,血管皮支出口,谿,谷...均可视为穴位不同方面的特质。 
郭松鹏? 
84年毕业后就没看过中医教材,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中医经典解剖学》这个课程。也许早就有了吧。 
范延年? 
形气神合一观才能发现。@谌春亮福建? 
秦宝贵 
自民国以来,西医传入,己将TCM之学撞碎,至今,学人不理,视为碎片,其实,TCM系统强大,难以击碎,因其理论强大,原于存在,可以实证。这是TCM的系统特征。 
2019-12-18 
一一一一一一一 

宝贵 
能够确定的是,我TCM针灸穴位的命名法是1门单独的学问(专业),是TCM解剖学的特别表意系统,同理,我TCM针灸经络图更深刻表达了TCM解剖学的特别意义,我相信它是建立在实观实测实证基础上的,它决非虚拟一一一TCM秦定理2019-12-17(b)本王首次推出上论,批判"TCM经络图虚拟论",并供同行批判用。 
丁志伟 
当然可以实测,现在超声可以测量一部分,我估计用不了十年,光电技术就会让经络线清清楚楚看个明白 
?田宝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谢谢秦老师分享,还请继续,洗耳恭听 
梁兆暉? 
希望新科技可以帮助整个针灸界搞清楚扎针有几种目的,分别应该怎样扎最好 
秦宝贵 
顺便,本王再首次推出1论:人体生命结构(形)如同1座珠穆朗玛峰,史上中国人首先从北坡登顶,并依实测记录建立了TCM解剖学,运用的是中国汉语言文字(系统符号),而后来因为工业革命,西方借科技工具又从南坡登顶,运用拉丁文(另1种系统符号)也记录了实测数据及所见,并建立了西医解剖学,如今,现场难以复制,珠峰也有长高ing,难说西人全对,而难说我中国人不精确,因为,我TCM理论是可证的,读不懂是正常的,以偏概全,彻底否定,举锤砸烂,将TCM彻底西化,是狂妄不智的,何况,当初的西行盗火者海龟们1时慌张,也没能认真读中医经典,用洋泾外国名(符号)套TCM病名与术语也弄出1堆错误,然后又自命权威,或以洋学历换权威之名,以误误人,至今知错不改,致使我TCM经典文字没几人耐力去真读,也没几人想去真知,所以,百年以来我TCM真义依然封藏于宝库中,难以有效地造福世人,甚可惜哉。逻辑如此。 
丁志伟? 
巧了,我前几天和刘斌一起聊,也是这个观点。我认为中西医结合这个词语不对,应该叫中西医会合,就是在山顶会合 
秦宝贵 
上图,是珠峰的特别景观,旗云。 

李灿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不胜寒 
丁志伟? 
此比喻不妥。珠穆朗玛峰一直在那里,大家都看见。医学的顶峰在哪,我们都在黑暗中看不见 
郭松鹏 
我也认为中西医不能结合,只能并存,最终会合。 
贺軍? 
或许说中西参合更接近实际情况。两个不同系统,角度不同,互为参照。 
李灿辉? 
@丁志伟?超声波结合多普勒 (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 应能达到对皮穿支血管链的无创性实测。如果行走路线跟经络一致,就是对经络的实测了。 
秦宝贵 
医学发现,主原于观象,生命现象,宇宙万象,群病象,个体病象,人类所获信息,>95%以上原于视器所接受摄取,当今的科技工具已可观象到n光年距离的宇宙万象,也可以观测到水分子的大致样貌(3角形),而观象所见必激发人的想象力,再不断实证,反复推敲,诉诸于系统表述,就是理论,经时空反复磨砺。。。理论可趋成熟。 
丁志伟? 

宝贵 
董老师花了20+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研究....证明皮神经卡压综合症的病理机制!有些人到是会联想,“皮神经损伤”?!哪本书能找这个病理诊断呢?@胡玉宁-北中医-加拿大?一一一新的研究不是很快能被接受的,思路要开放,并且可实证,另外,己实证的,要快速拓展,变成生产力。所以,应当大踏步前进。比如针麻的镇痛与止痛效应,即使个案,只要被确定可重复,就没有必要再去纠结神马科研程序有瑕疵之类,何况,针麻已被密集病例所证实,道理也初步厘清,为何不去快速拓展? 
丁志伟? 
@李灿辉?皮神经卡压, 

宝贵 
太平洋的海水中有多少水分子?是数不过来的,但是,需要知道,知道阿基米德定律。 
针灸的海洋是人,是人的生命体,每刺入的1根毫针都会激怒无数的人体活细胞,它们必然反抗,同时,商量对策,用的是"细胞语言",这是需要人智去破解它们的,量化到此为止。精准计数神经细胞是徒劳的。。。 
胡玉宁 
老祖宗留着什么了?毫针?九针?谁是老祖宗?各?N个? 
耿直 
思想千万种,各有各精彩,本无对错 
秦宝贵 
如果一天才治疗几个病人,是不是更加要提高质量,追求将疗效做到极致?微创为针灸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以安全为首,稳步推进,追求以最低干预取得高疗效。@李灿辉?一一一致灿辉,按以往的历史经验,应当是由中国人首发明以针穿皮刺入法的医术,之所以成为医术,是因为有了医学理论,并在医学理论指导下,TCM针灸术,本来就是1种医学的极致,因为它竟然被置于1种详尽的经络图的精确指引下。近乎同时代西方人希波可拉底们首发4液理论,也对3理1剖提出阐释,但是,都没有我TCM理论完备,其器具也精致。。。最重要的是:TCM针灸术是所有侵入性医学操作的鼻祖之术,也是最传统之术,更是最安全可靠的医术,但是,必须遵从TCM医学理论,必须谨遵传统之优良,因为这是1种系统的运作,系统运作必须遵从系统同1律。当代医师欲推陈出新,立意指向应当是以人为本,不应为广告效应,为眩而玄。不应盲目放大侵入性操作的负损伤换取1时之效。谨遵TCM经典常规,熟知TCM经络图可能使TCM服务人群更专业,更到位,更完美一一一TCM秦定理2019-12-18。 

宝贵 
依我判断,TCM的针灸术应当覆盖小针刀及更多侵入性操做,但是,必须在TCM理论指导覆盖下,至少施术者应当熟知TCM经络图及其它,至少应当会辨证论治。。。理论养成应当是首位的,而同时引进或介入西法,如西药,麻醉,阿片,外科手术,均应在理在对病人最佳选择上进行,或许在个案上比纯中纯西更佳。。。这应是中西医结合(会合,互参)的优雅点,目前,美国,西方体制并未承认中医学为医学,当然更不承认中西医结合医术,这是文明的互相对抗,不是单纯的专业讨论能解决的,但是,医学互助是人间正道,医者是无疆的。 

宝贵 
我所能强调的,TCM针灸术已经有大道至简之优质,9针各有优良特质,最重要的是施术者已经熟知TCM理论精神,并熟知经络图,会个案辨证,会程序辨病,会脉诊,并知9针之法,熟练应用,而引进西医消毒灭菌术,西医解剖学等技应当以中为本,西为标,这完全可以做到。。。至于在美国,只能仅仅遵TCM经典原论,尽力避开文明与专业冲突,选取另外的柔术去传承发扬中医。当然,如果我是美国的国王1定会强力引进TCM,并令美国医师认真立体3D全面掌握中国人的这1伟大的生存理论与经验,会令西医师先学好中文,再熟知背诵TCM经络图,按图索骥认真仔细地给我美国国民扎好每1根TCM针,而无论是干针还是湿针还是小针刀。。。中医西医都是医,专业精神不可侮,此令!哈哈哈,我想,本王上论应当是人间正道,但是,本王不是美国的国王,也没有丝毫愿意去参与管理国家。。。这个国家够衰的,还是交给神来管。哈哈哈。是为讨论,诸君意下如何牙。 

大刀阔斧地开展新技术和新工具。 
秦宝贵 
而西行上国的诸位TCM大中小师,亦应正传吾国TCM国术,不要教会"洋鬼子"搞歪门邪道,同时掌控站在话语权的权威人士,自己应当加强TCM理论修养,至少应当熟知TCM真经,应当背下TCM经络图等,如果连合谷穴名都不知道,更不能言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之医学深意。。。劝教会美国人用干针的"中医"师自己先找到自己的百会穴扎1扎,若能会阴透百会,你就更狠了。哈哈哈。干针,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 
郭松鹏? 
有很多中医人以暂时缓解几个症状作为“神奇”,耍弄几根毫针,自满自乐。 
秦宝贵 
“依我判断,TCM的针灸术应当覆盖小针刀及更多侵入性操做,”秦王这句话是金句,我也非常的赞成。但是,仅仅赞成是远不够的。要落实到可以在西方国家合法施行,首先要让法律法规允许和赞成。一一一谢谢范兄的正论,yes!支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医者规距。 
郭松鹏? 
临床治病,并非易事。自己把“疗效标准”定得那么低,便真当了“如风之吹云”。 
《黄帝内经》有九针,现代中医人干啥去了? 
伍春蓉 
@耿直 德国?比如说冻凝肩,如果粘连不严重,主要是痉挛的话,针灸一至二次治疗就可以完全打开。如果粘连严重一般在三至五治疗后也可以打开 
秦宝贵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上工伐谋,攻心为上,给病人辨证要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这个不全是老子的意思,是孙子的意思。 

关于针刀的专著近300项,学术论文近1.3万篇。 
秦宝贵 
这个群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讨论中医西医,微创,其实在德国甚至欧洲的很多学习班,学员不大去讨论这些,只要能治好病,临床上好用,就都去学。一一一因为这些初学者还处于对TCM的好奇阶段,其实,任何1种医术都受特有的医学理论支撑的,当1个中西医师经过密集的专业医学训练(也不必太过),再独立行医之后,方知大多数的病都是疑难的,手到病除,快速被治愈的病是少数,因为,上万种被命名的人类疾病,大多数病因不明,而西医是建立在病因诊断学基础上的,病因不明,只能盲治,所以,大多数的病是无所谓专业治愈的,所以,只能总是,常常,偶尔。。。医师除了宣传自己,推广推销自己,还应知道关于医技与疗效的反差,适度谈疗效,而力避夸张,TCM的医学思想与医术是1种平和美好之术,讲求自身修复,尊重自然,TCM的最高境界也许是无为而治。这是1种所谓高深之境,或许可以达到,这也是TCM不同寻常之处,需要太多经验,思想,实证,探索。。。行医的人除了养家糊口,或发达致富,为名为利所折腰,也要享受到行医助人的乐趣。。。医者爱人也自爱,我这心灵鸭汤供泼墨用。[Grin] 

。 
秦宝贵 
也要享受批判与面对挑战的乐趣,批评疾病,判断疾病,正判,才是医学家每天都要的,专业的医学判断原于深厚的理论准备,TCM经典理论之光对TCM人类应当每天都要摄取,以营养自己,使医师精神健康,身体快乐!而更多的医学正判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专业帮到病人,而医师不是神仙,或许因此入仙境,这是TCM的神仙术。 

三章,为什么要气府和气穴分开写 
秦宝贵 
@曹曙光加拿大安大略注册中医针灸师?韩院士的文章,我都读过,这两年疼痛神经机制的文章,我也读过。我的思路和他们不一样。我觉得按照神经思路,无法解决一个体表和内脏对应的问题,更无法解决黄帝内经里面丰富的内容,比如为什么黄帝内经要写经脉经水经筋三章,为什么要气府和气穴分开写一一一@丁志伟?点赞丁教授,君所论,我同感。屠呦呦老,韩济生老都是吾等的师辈1代人。吾等必须加以敬重。如果讨论TCM针灸与TCM草药药物研究,吾等在传承借鉴前辈的经验时,也要顺其自然的加以"批判",以使我TCM精神与原论得以更完美发扬。 

丁志伟?没有就更好!一张白纸,让群里才子们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空白 
秦宝贵 
零金碎玉,巧手拼图,再现新猷,舍我其谁?一一一拙句再促TCM经典研究。我,指当代有志者。亦为1群人。 

没有找到这个词语 
秦宝贵 
这个不是大问题,如果是新法,问题是:1)比旧法,比如传统的提插补泻,迎随补泻,捻转法寻感法。。。有何特别优点?如有重大突破性优点,如何对照?如果对照之后,绩效与传统之法相类,甚至不如传统之法,如何是好?2)传统施针运针手法有经典穴与阿是穴,我更看重经典穴,因为只要施针在经典穴上,必然,逼迫施针者遵从TCM理论,而更高提升与n倍放大针灸绩效,当然,施术空间舞台巨大,这是干针者们不可能做到的,干针者不过皮毛。而浮针者或针刀者,或另名者。。。如果离经脉,去经络图,不过是阿是穴的攻略,这是我反对的,因为阿是穴与奇穴是TCM初级产品,而且经典穴是更新换代产品,科技含量,经验含量,生命信息己达新高,还可以更高,我相信TCM经典并未封顶,而针麻术,己经将阿是穴/奇穴提升至今未破记录,何况经典穴也被于针麻。。。我不相信浮针者,干针者,或激痛点者,泛穴者。。。如果脱离TCM经络图能搞出TCM研究的新成果,有些缘木求魚,魚是木头魚,没魚味,也不能吃,但是眩目,好看。。 

12/20 

一一一一一一 

守正创新 


世保? 
全国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中医教育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是自己不争气。本来,中医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走入了误区。”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做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这种中医到临床能看好病吗?实验室里的老鼠能检验中医的成果吗?比如说对中医的一味药进行中药提纯。这味药在整体上没有毒性,疗效很好。提得越纯、越细,毒性就越明显,疗效就越低。那么是以疗效判定药的好坏,还是以纯度判定药的好坏?而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是以纯度为标准判定药的好坏,这恰恰说明不能用西医这一套标准评价中医。可是,我们中医科研的经费却全都浪费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其实都是泡沫。我们中医界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科研是在发展中医还是在消灭中医?中医的学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中医学得好的人?” 
范延年 
所以,两条腿走路,是为上策也。 
梁兆暉? 
西医的很多问题在于专业越分越细,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属于积重难返,所以给很多补充结合医学提供了生存空间 
补充结合医学生存的基础就是相对较低的成本,如果被各种“新中医”占山头拉大旗,卖的针又贵又不好,必然令上述成本优势丧失,危及整个行业。所以要搞新技术的,你必须回答你瓶啥敢卖这么贵 
秦宝贵 
真知灼见,吾道不孤也。 
中医必有其真,敢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惨淡",敢于坚守人间正道,敢于用智,甚至用命实证传承中医之真,乃勇士也。中医人类即应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必应当批判地明辨学术是非,使自己清靜自正,使医学清静自正,俾生命形与神俱,精神健康,身体快乐,使人类自身生命视听于8达之外,游行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共存。此令。 

12/25 
一一一一一一 

李灿辉? 
@巩昌镇 中医教育 明尼苏达?《一种医学,还是两种医学?》中西医结合是平安夜禁谈的话题 

秦宝贵 
新年伊始,本师将向当代医学宣战,向科学宣战,捍卫生命,捍卫TCM之真,是为吃饱了撑滴。 
李灿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今天不批判 
秦宝贵 
请原谅我的手机又已经烫手,新年快乐!今日不批判。 
辉兄永明你们要赔偿我1支新手机,以补偿2019年本王为你们亲手写下的几十万字。。。人类也要将涂鸦进行到底,以示做人。 
范延年? 
科学可以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让人类生活美好,科学也可以用于研制武器、核武器,用于战争杀人,毁灭人类。 
梁兆暉 
归根到底,科学不是最大,钱最大。人家大药厂做全球新药临床试验,很多肿瘤药1例按照美国标准给2万美元观察费,给少了伦理委员会通不过。很多国内的地级市人民医院发现做科研比做临床还赚,针灸姑且毋论是否可以,根本没这个财力 
范延年? 
所以,针灸科学不科学,有效与无效,实际上是个伪命题。乃是医药公司等用来把针灸,排斥出竟争市场的猫腻而已。 
所以,針灸界争权益,不在法律层面去下功夫,仅仅在学术上去与人家争论,针灸科学不科学,循证不循证,有效不有效,是难以有所突破的。 
所以,发展针灸的捷径,是下功夫去立,佛州那样的法,是进入Medicare, 而不是去争论什么,针灸循证不循证,科学不科学,有效不有效之类的。 
郭松鹏? 
在整脊与推拿之间存在一个技术性的模糊地带,潜力巨大,中医理论可以大展宏图。遗憾的是目前中医界低估了。中药师和针灸师瞧不起,推拿师不明白,中医科研界一头扎进分子生物学里了。试图指导着针灸师去扎“分子”才算科学。 
中医科研界不把工作重点放在临床实用技术上,是一大失误。盲目追求高大上,盲目搞比类取象式的实验,中医当然不能振兴。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目的是为新药开发提供依据,赚钱,而用于中医则只是为了回答“为什么”,讨好主流医学。 

12-17 

一一一一一一 

实证研究会砸烂中医吗? 

彭增福 
@李灿辉?加拿大的解剖针灸也是针灸,美国的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还是针灸,医学针灸也是针灸。其它针灸也是针灸,...!中医针灸如果能以开放心态,师夷长技,何愁冬季来临?!冬季既来,春天还会远吗? 
梁兆暉? 
中医教学和临床实践不适应,这一点上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海外,都没有异议。主要原因是思想僵化,不敢在中医上创新,而仅仅用西医对中医进行所谓“现代解释”,实质上大部分都是哗众取宠。一旦中医针灸成功在西方社会立法,终于丑媳妇终须见家翁,多年积弊无所遁形。干针、激痛点,无非是西方针灸家对针灸的实质进行抽取,去掉不必要的套路和洗脑术,直指临床要害实质的尝试,的确取得和经典针灸相类似的疗效,令传统针灸界备受生存压力。 
郭松鹏? 
毛泽东对朱琏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理论,对针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反过来针灸又能够给它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如进一步研究,一定能发挥更大的效果,丰富和充实现代医学。研究针灸对医学理论的改革将发生极大的作用。” 
李王志 
对从事针灸的医生来说没看到和体会传统针灸的魅力是种遗憾,先练好传统针灸再批判也不迟,用0.18以下毫针这挠痒痒的针器说传统针灸套路洗脑就呵呵了。 
举个例子,气到病所!扎针下去,难受的地方瞬间就感觉被一种舒服的力量冲开,用“气到病所”这么中国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给中国人听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中国的病人自己也会这么讲,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中国病人讲解剖搞不好一头雾水 
这是临床的一部分,在中国通俗易懂的语言比高大上的语言更接地气,那些是洗脑那些是套路患者自有把尺。 
丁志伟? 
@李王志-广西?没有哪一种语言是高大上或者下三滥。西医的语言和老百姓交代起来也很方便,一个炎症就够用很多地方了,否则也不会抗生素滥用。 
要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西医语言最厉害的地方是准确,只要用专业术语说,几乎很难造假 
李王志 
@丁志伟,我的意思是说要弄明白传统针灸要弄明白传统针灸的语言,看不惯不懂传统针灸又贬低传统针灸的人。 
丁志伟? 
作为西医,我说一下包括筋膜理论西医学者在内的人的心态。我也同样经历过。就是进入中医后,完全理解不了中医的概念。而且任何中医都给不出一个可以明确的实体。所以,西医就找一些思想去创立一个西医理论。原林创立了一个筋膜支持理论。我创立了一个血管体概念。 
至于中医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点西医都无能为力。因为中医的本质是用中医语言说,还是用西医语言说本身就是一个争议。但是我感觉到至少在解剖学这一块,中医是能够用中医语言说的。现在干针就是用西医语言说的针灸理论,我相信大家和我的看法一致,就是干针只用了针灸的一点皮毛。过多的使用干针,效果会很差。而且,如果干针发展好了,人家是是西医,如果发展不好,把不好用的帽子再给中医。中医是喜当爹背黑锅。 
李王志 
“徐而疾则实”我个人的理解……这个徐是说进针不用很快的运针手法,疾是说穴位局部跳动急速,意思是说轻轻一进针穴位局部表现局部急速跳动是“实”,为邪实。而现代主流的理解是说进针慢出针快为补
丁志伟 
针刺在皮穿支血管附近。有两个作用机制一个是针的抖动带来整个血管体的血流改变包括神经的营养血管扩张。另外一个就是针刺的出血。血液会成为持续刺激的一种内源因素。疾出针徐按,出血就多。徐出针急按出血少。 
所以,后来我构建一个血管体说法来解释,这个血管体理论内含有很多猜想。如果被验证,或许能够解释。那么几滴血就能起大作用的机制 
李王志 
作为西医,我说一下包括筋膜理论西医学者在内的人的心态。我也同样经历过。就是进入中医后,完全理解不了中医的概念。而且任何中医都给不出一个可以明确的实体。所以,西医就找一些思想去创立一个西医理论。原林创立了一个筋膜支持理论。我创立了一个血管体概念。 
刚才这些话如果有机会,我可以给你针灸的实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丁志伟? 
什么实体 
李王志 
经、络、脉、皮部、经筋、经别等等 
体会多了会有的,抓住那种舒服感去研究,看对您扎针的医生选穴、操作、时间等等细节,然后保证每次扎都有同样的舒服感,再研究针灸我个人觉得会比较接近传统的 
丁志伟? 
这个问题,只要看过血管痉挛扩张后血运变化,就差不多理解了 
陈国栋 
@梁兆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您总该学过吧!作为一医生还要投其所好。可以感受到您在那边的生存压力很大,但还需保住中医的魂,不忘初心! 
梁兆暉? 
抽象的气不单单是酸麻胀的针感,是你手下的针与患者基本互动的判断。 
陈国栋? 
古人云:言多必失,所以人类有一张嘴,两个眼睛,两个耳朵! 
谌春亮? 
如樊院士说“病人用科学的态度来求治”…这是不是科学出者科学返,机械来者机械往 
谌春亮? 
疾病似 

宝贵 
@彭增福針灸?@李灿辉?加拿大的解剖针灸也是针灸,美国的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还是针灸,医学针灸也是针灸。其它针灸也是针灸,...!中医针灸如果能以开放心态,师夷长技,何愁冬季来临?!冬季既来,春天还会远吗?一一一一TCM针灸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创造实证的,这种医术是与TCM理论血肉相连的。夷人只能学些皮毛,中国的中医师能跟夷人学些神马?学干针?学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学鸦片战争? 
1)美式干针不过是无知TCM理论的阿是穴次级滥用,根本与医学无关,因为,若是归属于西医,至今西医与科学并未彻底揭开针灸之谜。若论美式干针属于中医学,请问西医师学过中医么? 
2)当代西医解剖学即使已经详细到分子水平了,也无法数得清楚150亿个神经元之间的n级n次方的连接点,所以,至今还是大体解剖,而针灸理论所涉及到的结构又不仅仅是神经结构,至于1神论,本王已经批判过了,详解针灸理论,当代中西医每天都在爭论,每天都在解,但是,至今花费巨资不过是激痛点理论,神经卡压理论,浮针理论。。。最后干脆否定TCM经典的针灸理论,于是断定TCM经络图是虚拟的,这些理论与做法其实不过是借夷之锤砸烂毀弃我TCM理论与针灸临床的合理性。。。 
3)西医的神经生理学至今无突破进步,因为连巴金森病的病因都未能彻底破解,至于记忆的原理,还得需要老鼠告知,但是,诺贝尔奖给了6合理论,老鼠如何记忆方向仅仅是简单皮毛,而人类神经元复杂度是老鼠脑N元点连接的n点n次方,显然不是1个量级的生命物。我提出过神经元细胞的Fe2O3理论,或岩石/碳酸钙不降解理论,以此记忆体难以再氧化与降解,比如自然界的花岗岩,这可能解决记忆的细胞生理学本质。但是,N元降解代谢与分泌目前也是止步不前。。。己取得的成就是1960到1970年代,是神马大家都知道,但是,韩老年事己高难以再推进,可理解,但是,半世纪已经过去了,西方人至今为神马不再推进?原因在于对我TCM理论极其鄙视,根本就不相信TCM针灸术是医术,因为,在西方人眼里,TCM根本就不是医学么,哼哈嘻。这种关乎信仰的事情,中国人如何劝慰与教化西方人?当然,如同本王这种先信仰科学,再被迫与TCM结婚,然后与TCM恋爱的人可以有信仰有理想,因为历史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证告诉了自己,接受1种理念,确立1种医学信仰需要打造的过程,如今,我信仰TCM理论,并愿意亲身去诉诸于TCM临床,用1针1草1物去临证,去实证TCM理论,同时,我热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我的理想。也因此,我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如果我吃饱撑的,也愿意为理想而战!但是,我没有责任去劝慰别人接受我的信念,因为,教化不是人干的活。逻辑如此。关于研究TCM针灸术与推进TCM的学术进步,目前为止,我TCM经典理论依然高超,我TCM针灸草药依然神秘,其巨大的医学价值,经济学价值,其巨大的政治经济学价值依然存在,未能被有效研究开发造福人类,而中国毕竟是中医的故乡,目前,中国的中医师们与中西医师对我TCM的研究与医学运用依然走在世界前列,时代已经巨变,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师夷师了百余年,避免了被夷肢解,也流血牺牲,交了惨重与足够的代价。。。虽然,中国人可以继续谦卑,继续师夷,但是,我TCM必有其真,也应当让夷人知道滥用下作之痛,批判他们,砸醒他们,不必惯他们的臭毛病。关于TCM研究,中国师夷还是夷师中国?这是个问题,至少,中国人应当多师师自己的亲爹娘,多师师自己的中国老师,多师师自己的祖宗,至少,多师师复习1下自己的母语么。 
郭松鹏 
先学好汉语 
秦宝贵 
本王上论,也供屠老,韩老,陈老。。。等诸老或院士院长会长批判用,也供辉兄明弟2位李博批判用,也供潘博彭博梁博。。。批判用,也供赵老。。。诸君资深大咖们批判用。[Sticker] 
李永明 
首发 ▏清热解毒降低心肌梗塞后死亡率? 
水木清? 
炎症机制贯穿了冠心病发病始终,抗炎治疗一直是治疗环节之一,包括降脂药 
秦宝贵 
既然当代医学早已确认病毒感染或反复的慢性感染是癌病的重要病因,比如乙肝与病毒的关系,为神马不去认真研究TCM"清热解毒"法?为神马至今未能在自然草木中寻获更为有效的抗病毒物质?人们常常把免疫这个重要的医学术语挂在嘴边上,但是,人类们能够合理地表述何为免疫?何为免疫力?何为细胞免疫?何为免疫系统么?常识的复习,对每个中西医医师极其重要,因为,常识可能避免爭执浪费时间,而使讨论有效。当代医学研究如果连常识都不顾,也不过是做了太多无用功。科学已经发达,时代也在巨变,医学家者流必须将人智发挥到极致,专注于生命,跳出超越自己,或许才能推进真正的医学进步。免疫力与TCM术语的对应关系如何表述?你得去苦读内难伤,当年余岩先生苦读了,但是,他读懂了么?如果1个中医学者连个气字都读不懂,如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代的中西医人士过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果医学家永远将保护自身放在首位,常常弃病人而不顾,你这个医师再真气从之,要医学何用?医师这个行业仅仅就是用于保护自己的?医师就仅仅是追逐名利求发达之徒?其实,医师就是战士,需要在无烟的战争中求生存,医师就是救火队员,只不过是,医师需要挑战自己的人智,面对死生,面对惨烈的抗病现场,面对生命,能够宁静致远,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无论当代西方医界如何篡改几千年前的希波可拉底医学誓言,无论当代中国医界如何去攻击岐黃张李的TCM经典真言,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世人如何发达,就算天下大同了,人类依然需要尽力知道自身生命,而每1个皇帝与国王,总统与名医,小偷与技女,强盗与银行家。。。每个人类注定将成为1个纯粹的病人。。。所以,医学注定是超脱的,医学精神需要人间正气的养护,正气存内,是在表述人体的免疫力,因其复杂,而大道至简,当代医家有谁详述研究过人类免疫系统么?针灸术如何参与人体免疫的?细节如何?如果1个中西医师研究者耗费国家巨资,读了几个博士,总是后着,至今连个足三里穴都研究不明白,是令人遗憾的,也是可悲的。 
上论,收入《医学的批判》by 秦三光 [Smile] 
做为1个中西医师,国家院士连个感冒都说不明白,却天天在做高精尖的研究,不是白白浪费国家资源,同时浪费自己的生命么? 
当年的伟大研究者陈景润先生的研究资源仅仅是自己的头脑与智慧,他还要为仅仅只有6平方米的蜗居而战。。。他最爱吃面条,因为吃饭省时间,他洗脸极其快速,因为省时间。。。他生活中算术很熟练,因为省时间,他超然物外,因为省时间。。。中国的院士院长研究员在研究些神马?用心了么? 
李灿辉? 
批判马后炮式的《医学的批判》:当青蒿素得诺奖,黄连素上自然,秋水仙上新英格兰,总有一种马后炮式的批判:早干嘛去了?令人心堵。面对感冒这个人类最普遍病,传统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现代不断更新的流感疫苗,都视而不见?“国家院士连个感冒都说不明白”,不就是因为“懂”才说不明白吗?@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经典针灸内涵之深邃,令无人敢言真的“懂”。而激痛点,皮神经卡压等等实证概念,让人更感经典针灸理论的实在而并非虚拟,怎么会成为砸烂传统针灸的大石头@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三问秦王:陈景润是天才,但也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院士都像陈景润,科学院不就成疗养院啦@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郭松鹏 
有一点值得注意: 
凡是有见识和良好教养的中医科学家从来不会以自己的那点新发现而否定整个中医学。 
李灿辉? 
你从海里捞到一条鱼,就能说海里有这鱼,但不能说海里只有这种鱼。 
王山 
这就好比说靑蛙由鱼进化而来,但是青蛙肯定不是鱼。 
丁志伟? 
仔细看上图的视频截屏。第一个就是肉眼看见皮穿支血管后测量皮瓣长度,这个视频里面的用线绕回来打结叫做结扎,此动作也是对皮穿支的操作。因为需要,只留最后一个皮穿支。就是三阴交部位的皮穿支为唯一供血血管营养这么大的一 

宝贵 
三问秦王:陈景润是天才,但也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院士都像陈景润,科学院不就成疗养院啦[@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一一一灿兄错也,批判你此论。敢说陈景润白痴者亦真正的白痴也。敢说陈景润生活不能自理者实无知生活者也。。。兄此言或许是在开玩笑8? 
研究员就要宁静致远,专注于研究。要舍命舍财舍名。。。 
梁兆暉? 
那么如何有钱养妻活儿@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秦宝贵 
国家的研究院属于国家,国家的研究员属于国家,是负有特别使命的1群,民生所系,民望所归。。。当1个国家已经研究出大杀器与身披重甲之后,下1个使命就是研究出医学的重器,捍卫与维护数亿与10数亿国民的精神健康与身体安全。。。美国无法做到,中国可以做到,这是医学的使命,是研究者的使命,我向史上的欧本海默与邓稼先们致敬,也向3钱华陈们致敬,向中国50,60,70年代1代中国中西医老师致敬,当代的中西医研究者应当以人为本,应当尽快克服美国人的医学困境,应当使中国人的医学照顾更完美有力,美国人的事情吾等尽力了,不归中国人管,但是,中国的医学家研究者,中西医师有能力克服自己,超越自身,将研究有效有力地快速推进。。。不应当迟滞专业进步,而且更不应该滥用医学资源,不做为,将国民的病越治越多,当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医学家看到了这些问题,比如樊院士们,比如邓铁涛们。。。古人所谓大医精诚,院士院长会长博士博导大师占居国家医学资源高位,既是个人理想与自我的实现,更应知肩上的使命,而专业精神不可辱,说话宜慎,力避漏洞太多而误导公众,无论中西医师或科学家者流都应力避成为有意无意的骗子(鲁迅所谓)。 
丁志伟? 
@杜晓霞加拿大?这个对你们做临床试验非常有帮助。可以定位。至于机理之类的,可以往后放 
杜晓霞 
@丁志伟?应该会有助于结合血管神经解剖结构立体看待经络穴位,非常好。谢谢分享 
秦宝贵 
批判马后炮式的《医学的批判》:当青蒿素得诺奖,黄连素上自然,秋水仙上新英格兰,总有一种马后炮式的批判:早干嘛去了?令人心堵。面对感冒这个人类最普遍病,传统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现代不断更新的流感疫苗,都视而不见?“国家院士连个感冒都说不明白”,不就是因为“懂”才说不明白吗?@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一一一中国中医历史几千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史不到100年,有成功,有失败,都是正常的,做为1线与前沿的中西医师与研究者也应当都看到了,也应当具有发言权。。。所以,本师这些文字不是马后炮,是对自己曾经的专业史所进行的思考与批判,肯定是1家之言,本师相信自己的判断,医学确实应当批判,而权威既需要尊崇,也需要理性批判。。。科学,做为1种学科,做为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实证,需要尊重,但是,科学本身也是人智的凝结,也存在观念落后,观测不准,时机未到,加上人性偏执,人心黑暗作怪,也存在不少谬论与伪论。。。科学本身也在不断自证其伪,而科学进步,需要科学家除了接近火星与粒子,也要更多地接近生命,接近自身,接近自身思想黑暗的丛林。。。而TCM理论或许俾科学人士加快走出科学进步,创新发展发明的思想黑暗的丛林。这是TCM理论的另外1个重大价值。 
本王愿意首发上论,并不劝君认同,也是供批判用的。批判,因为理性,或许也可以给专业人士与世人带来快乐。 

志伟? 
总是想着把病人看作摇钱树,总是一根筋,当然就是紧张状态 
秦宝贵 
当代医学科学所认同的人工免疫疗法,或所谓"牛痘"之类,其实原于中国人的"人痘",更早被记载于TCM经典文字之中的,应当是"X痘",而人类至今对免疫系统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但是,早在内经时代,中国人早已发明了1种极其珍贵的抗病毒法,其机理颇值得研究,但是,因为有了现代化疫苗,又需要垄断专利,却完全忽视了TCM经典文字的解读,完全废弃了由我中国人生命直证的医学与医术发明,却本末倒置,重拾外国人的牙慧。。。TCM的道理,只能先用TCM经典语言加以贯通与解读。。。如果认真读过TCM经典,用心学过中医学,受过足够密集的医学训练者,应当知道本师所指的,载于TCM经典之中的这种医术,医学事件,本师将之命名为"TCM首发免疫事件"。 

增福 
本不想与你争论,但你单独@了我,不能视而不见。就你的部分言论,回复如下: 
1、 
秦第一句说:TCM针灸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创造实证的。 
彭大炮复:朱兵所长早就有论述,古代玛雅人、印度古典文献中,就有有关经络、穴位、针刺的类似记载。 
结语:秦王,劝你不仅要学中医史,而且还要多学点世界医学史。大学阶段没有学的话,可以微信多上上课。 
2: 
秦说:夷人只能学些皮毛。 
彭大炮复:这是典型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不分贵贱高低,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一样,各有优点和不足。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促进历史文化向前发展。 
结语:秦王,你有典型的民族主义倾向。你去国外,不知是去教他们中国文化,还是去捞钱去了?你是否仍在每天都教老外说优雅的中国话,穿中山装?如果口是心非,如果去教育别人? 
3: 
秦说:美式干针不过是无知TCM理论的阿是穴次级滥用,根本与医学无关, 
彭大炮复:一个理论,一种技术是否与医学有关,医学相关管理部门自然会考证。不是信口开河便能决定的。不过,明年1月1日起,美国医学会将会正式启用两个新代码:trigger point needling 和 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其次,就阿是穴与激痛点的关系来看,两者确实有许多想象的地方。如果将之划定阿是穴的次级滥用,那就无知了!!!如果形象地形容阿是穴与激痛点的关系,阿是穴象是没有点睛之笔的龙,而激痛点则是点了睛的龙。何者更有用,更吸引人?你应该可以判断。这一点,李灿辉教授也向你指明了。 
结语:知彼知己,才能 
对不起,时间有限,精力不足,无法对你的其它谬论一一指正了。 
郭松鹏 1:00 AM 
@杜晓霞加拿大?@胡玉宁-北中医-加拿大? 
胡姐姐果然超凡脱俗!无菌手套????手法娴熟清晰!英语流畅!服了 
杜晓霞 
@王世保 郑州? 

12-29 

一一一一一一 

范延年? 
请教诸位,带状疱疹会自愈吗 

一一一一一 

领先于科学机制与针灸临床现象 
丁志伟? 
第一,我讲解剖发现为主,你讲历史为主;实在是不是一回事。第二,我基本上都是论述句子,就是把一个事情说清楚,而你都是反问句,方向五花八门。实在是难以接你的话。 
贺軍?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首先确立皮穿支经络的研究目的。 
范延年? 
“经络本源的形成并非建立在准确解剖结构研究基础之上,现代若想从解剖结构或相关功能还原经络,必然会发现经络与多种解剖结构及功能相关,很难落实到具体的某一点上。为显微外科的发现点赞,但要落实到实处很难,必尽皮穿支发现与经络只是相关关系。”@贺軍 79医疗本科 澳洲公共卫生博士? 
丁志伟? 
在一片荒野目前,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信念和运气 
范延年? 
皮穿支,与神经一样,虽然可以解释一些经脉的实质,但都远不是全部。 
yi fu? 
皮穿支,神经的确可以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其实没有必要附着在传统中医理论上。 
传统中医的经络是怎么产生的,自有它的一套理论,用现代医学理论解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并不能还原传统经络的样子。自然在治疗上着力点也不一样。 
李灿辉? 
在西医看来,皮穿支血管的意义只有营养皮肤。现在丁医生观察到皮穿支位置与经络穴位吻合,因此,受中医经络理论的启示,皮穿支除了营养皮肤,是否还有别的作用?这是中医促进现代医学发展的命题。经络穴位的功能与临床与皮穿支有何关系?这是现代解剖为中医理论提供实证的命题。 
范延年? 
让经络的实质,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迷?受损害的永远是中医本尊。 
丁志伟 
是的。这么看是对的。西医完全可以在皮穿支基础上自建一套学说。既可以说是中学西,也可以说西学中。 
yi fu? 
血管皮穿支与穴位吻合,到底有多少是吻合的?有图吗 
丁志伟? 
但是,我并没有争论这一个。我始终在强调,如果不比西医早关注皮穿支,抢过话语权,未来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干针就是例子。 

手太阴 
1、?少商、鱼际穴位 


2. 腕部:列缺、经渠、太渊 


李王志 
@丁志伟?建议先研究内经时期的穴位,最初的穴位有什么共同特征?古人根据那些来做出“穴位”这个概念。是根据解剖呢?还是某些身体特征,内经时期的穴位就100多个 
丁志伟? 
什么叫内经时期 
秦宝贵 
@丁志伟?讨论有理,多有平和之论与高见。 
@李灿辉? 辉兄亦有高见,知道是哪1句话么? 
李灿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我说中医研究有促进现代医学发展的命题,也有用现代医学为中医理论提供实证依据的命题。不过这仅仅是句套话,秦王认为是高见? 

疗法,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康复。 
秦宝贵 
灿兄所论很上道,其中有1句最值银。 
祝福吾坛讨论有益,学术发达,不必满足于个人意气,因为天下事殊途同归。。。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医学思考必然上知下知中知。方可为医。 
科学与技术需要有智慧的真人掌握,而科技亦可使人类自身妖魔化,而失去本真的精英与人是有悖天地自然之道的,只能遭遇群灭。。。TCM经典理论指向人间正道。目前,中西医师医技可谓高超,但是,医学理论修为太糟榚,目中无人,互相岐视,公然鄙视天地之道,尤其是中西医学博士并不敢承认我TCM是医学,为了利益与虚名,面对挑战丢弃自我与TCM专业的领地,放弃自己的专业精神世界,隨声附合西方资本的利益招唤,学中医的人,竟然从来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学术讨论不敢面对批判,遭遇有效的批判于是哭诉报寃,甚至满地打滚,喊爹骂娘,污言秽语,己经无有斯文也,其实,不过是吃饱撑的。 
医学,尤其临床医学,最需要医学正判,这极度挑战医师的人智,而不是机器人与机器猫智。医学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原于医学误导与人类的互不信任,人类的互不信任主原于利益的难以讨论,其次,人类认知宇宙与自然/生命,应对最先认知自己,这是医学知识与理论必须强力普及的极端必要性,因为,当每个国民都是专业医师,则必将可以互相尊重与同遵1理,而医学道理才是最普世的,因此,医学家与医师必然是理智的1群,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交流的精神壁垒与冲突。。。同时,如果每个国民皆具医师资格,很多疾病完全可以自治自救自己疗伤,所谓,最好的医师是自己。。。国家的医学资源完全可能闲置而成为体操房与聊天室,医师们完全可以将劳动与体操相结合,如果,再加上美好的音乐声就更不需要互相叫骂与残杀了。呵呵 
1-7-2020 
一一一一一 

现象 

强合方药之辙,难押针灸之韵 
李灿辉 
针灸临床现状:强合方药之辙,难押针灸之韵 
加州胡军老师推荐的这篇雄文还没有讨论。方药之徹真的难压针灸之韵吗? 
梁兆暉? 
总是想斗,是没有长进的主要原因 
李灿辉 
方药与针灸究竟是要合,还是要分?方药之8法(汗吐下泻温清消补)哪项针灸做不到?哪条经方的适应证针灸不能治? 
梁兆暉 
作为一个独立执业的中医,必须熟悉药、针、推拿,这是在这个市场立足的条件 
李灿辉??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的学术带头人、局级重点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主任。气场太强,连秦王都不敢批判 
黄 聲(上海)? 
针灸是一门中医综合性的科目,也是中医症状治疗学的一部分,从素问到历代医学大伽,无不知病症辨病,十二经,任督二脉,奇经八脉,还有孙络,经外奇位,《伤寒论》《脉经》等等,以针为主,以疡为辅,后四诊八纲辦症施治,如痰湿之疾,丰隆,三里。心胸之疾施以内关,通里等等,虽无方药之韵,己押针灸之平仄!施针必以四诊为首,先辨虚实,阴阳,方能取穴君使之分!遵古而不居尼于古方能伸展针灸之明!筋膜与经络何能相衍? 
李灿辉 
虽无方药之韵,己押针灸之平仄!@儒医行者 黄 聲(上海)? 
王山 
@儒医行者 黄 聲(上海)?然也。 
谌春亮? 
七八十年代初想要一辆自行车,九十年代想要摩托车,两千年想轿车,现代人想私人飞机。中医冰冻了三尺,就从自行车开始吧!一口吃不成胖子。 
黄 聲(上海) 
@李灿辉?@谌春亮福建?@王山,美国三番市?谢谢!针灸之韵来自临床!无临床怎知效果之应! 
谌春亮? 
教材落后临床,可为何我们还要注重教材的治疗方案?——因为法律注重“成文教条”。 
丁志伟? 
@儒医行者 黄 聲(上海)?讲的好。昨天两位老师讲的也非常好。就是一点经络也没有提,全是西医筋膜的东西 
李王志 
研究针灸不能靠文言文式翻译,而是要临床语言翻译。就比如飞经走气四法,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才是我们要去研究的,而不是在学校里面把文字翻译过来完事了。穴位为什么要定位在哪里?经络为什么是这样巡行?等等 
谌春亮 
过分控制与先进中医整体观的“气”“神”、高级辨证施治的个体化诊疗思路的灵活性之间矛盾尖锐,决定了中医的复兴之路无比坚难。医乃仁术,不仁难述。 
李灿辉? 
请大家集中讨论“方药之徹是否难压针灸之韵?”,形成新一集海德。无论正反意见,有理有据便是高见
彭增福 
针灸以物理刺激为主,通过内在调节而起作用。药物以化学作用为主,通过化合作用起效。两者适应症,作用机制,确实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其各自的诊疗系统,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当然也就不同。 
梁兆暉 
“针灸以物理刺激为主”正论 
李王志 
针灸与方药的辩证思维联系在一起,原因之一是“五腧穴”这个概念的出现和书本对他属性的描述。 
现实中,搞临床的都知道,大方脉辩证论治指导针灸临床的效果并不理想。是辩证论治出问题了呢还是针灸者的执行出了问题。个人觉得都有,比如文章中提到的风、寒、湿等的认识。。?腧穴中没有专属祛风的穴、散寒的穴、除湿的穴、清热的穴……如果一定要将中医方药的“辨证分型”模式作为针灸诊疗标志或法则的话,那么至少针灸的一半“灸法”(包括时下流行的热敏灸),以及针法中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有效点疗法、浮针、平衡针……这些疗效显著,广泛应用的疗法,乃至于60年前的主流针灸都将被关在“针灸”门外了!?方药……根据疾病的一些共同特征总结出风、湿、寒、热等然后用不同的药物去处理取得良好效果。?针灸操作过程中会出现针身的阻滞、粘腻、、针尖的阻挡、空虚、得气的强弱等,古人根据这些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来判断人体的状态。选取适当的操作方法去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至于当时为什么把……至少针灸的一半“灸法”(包括时下流行的热敏灸),以及针法中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有效点疗法、浮针、平衡针……这些疗效显著,广泛应用的疗法,乃至于60年前的主流针灸都将被关在“针灸”门外了!个人觉得这些疗法都有一个现代研究针灸的主流思维“阿是穴思维”,而这内经中“阿是穴”是不存在的 
李灿辉? 
感觉开始触动这个问题的实质了@李王志-广西? 
陈平青 
看来您还真的至少每天都有临床针灸患者20个以上!才能有如是的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针灸临床的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和有趣!@李王志-广西? 
李王志 
现代研究针灸基本上都是“阿是穴”思维,想去证明穴位底下到底有什么?经络底下到底有什么?反过来我们没去思考过为什么古人会有“穴位”这个概念,古人根据那些共同特征来总结的,我想绝非是穴位底下有什么这个特征。 
秦宝贵 
我上面收集辉兄8段讨论文字,以我肉眼所见,其中有1段学术意义重大。请辉兄自己再确认1下。@李灿辉? 
隨机讨论这种事,不同于整襟危坐写论文投稿,也不是1言堂做学术报告。。。更不是群情激奋造势,而是学人之间的随机思想火花碰撞,是激情与理智齐气,秋水共长天1色,思想的火花子不经意之间使灵光乍现,恐怕连自己都要佩服自己。。。 
?黄 聲 
@李王志-广西?你针灸仍缺了解,中医针灸,就是内,外,妇儿科的治疗医学,仍需辨证施治,取经取穴,迎随补泻,有阳穴,有阴穴,有手法补泻,能点燒山火,也能透天凉!术者辨证施治,选穴如同点兵选将,君臣之使,仍针灸之道! 
李灿辉 
编我的语录有啥意思,净是废话只有“科学攀登总在半山上”发自肺腑@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李王志 
@儒医行者 黄 聲(上海)?是的,一直在找更好的针灸辩证思维。这需要大量临床的支撑 
谌春亮? 
[阿是穴—搜狗百科 : https://baike.sogou.com/m/v6326117.htm?rcer=h9PEmkTxCgGVEtmX] 
李王志 
其实阿是穴是最容易发现的,为什么古人就没多大描述?它与传统经穴有什么不同? 
谌春亮? 
@梁兆暉?“针灸以物理刺激为主”正论?这话有何意义?想偷换概念?物理刺激是指针刺入的力?还是指整个治疗机体应答过程? 
梁兆暉? 
整脊也有类似的论述,针灸并不孤单,把自身孤立出世界,总是强调中医和其他医学不一样,才是最大的发展障碍 
谌春亮? 
@李王志-广西?内经与“阿是穴思维”无关?跌了俺的老花镜 
恰恰相反,是你们对中医的分裂切割,达到弱化中医的目的,借以继续维持垄断控制。 
@李王志-广西?可否聆听你对中医“风”“寒”“湿”的理解? 
李王志 
@谌春亮福建?我也想弄明白 
秦宝贵?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的学术带头人、局级重点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主任。气场太强,连秦王都不敢批判[Facepalm][Facepalm][Facepalm]一一一回复辉兄:医学必须批判,不批判不能进步。论坛无论,情何以堪?[Smile]我喜欢论坛不如说喜爱论坛诸君,因为我是1个以人为本的讨论者,所论仅仅是为学,兄的大度令我赞赏,开放之心也是上乘的。黄龙祥先生的新作解剖图谱亦上乘之作,也是心血之作,可为TCM针灸研究所用,我所能批判的是:TCM针灸研究者既应当面对标本,更应当去临床1线,去急诊室,去手术室观察观测观象活体,或借助高科工具面对活体。。。趁机,我再次批判当代TCM针灸研究的"1神论",同时,我再次重申1个TCM秦定理:TCM经络结构肯定含有神经,但是不仅仅是神经,还含有更多。。。而若实证这个TCM秦定理,需要TCM经络结构的研究者走出书斋与象牙塔,到临床现场去观象。。。当然,这种观点我己反复提示过了,因为我的直言不讳,也得罪了潘兄,赵兄,关主任诸君,哈哈哈,或许因此学术讨论树立了"敌人"是出乎我意料的。如今,我坛高手云集,引丁志伟医师加入讨论,1个西医师外科临床经验颇丰,且能对我TCM持理智客观平和之论,竟然感趣我TCM经络研究,己超然专业职业的TCMD,同令人赞赏。TCM经络图决非虚拟,它是真人实测,是TCM针灸术的"军事地图",应当由无数的中医人,无数的如同丁医师这样的有心人,临床学者不断在真人身上实测实证记录描述描画而得,TCM经络图极其珍贵,来之不易,医学逻辑如此。当然,做为1个中医师,我也无意间经历了1个特别时代,并亲手做过密集的妇产科手术,无意间也观察到了胞与女子胞,冲任2脉,及脃脉者系于肾这些TCM经典术语之所指,或许,这是实践岀真知?择机我会再讨论,今日不批判。 
秦宝贵 
我是1个中医师,自命是个临床1线的当牛作马人。。。如今己届退休年龄,却如此关注医学理论,也仅仅是出于对TCM这个学科的好奇,关于何为科学,我问过科学诸君,都语焉不详,不敢作答,但是,他们都科学地否定TCM,认为TCM不科学,不医学,其实,以我肉眼所见:科学,也是学科。只有理智地批判,才能公平地认知TCM这个学科,它是科学的,更是医学的,还含有更多。百年以来,很少有人去厘清科学,哲学,神学,数学,医学,中医学,西医学。。。这些项目之间的关系,却首先在心中在思维定势上将TCM的专业学科/科学价值同否定,近而彻底将TCM排除在医学门外,近代以来,很多中西医精英人士1直不知反思与改悔,致使中医学术进步缓慢,以致于同行之间交流都陷入1场时空逻辑不清的混乱,但是,TCM却存在着,因为它真,是生命的真实,TCM理论总体而言是上古天真论。天真,有何错误?而TCM做为1种独特的人类医学,史上中国人群赖此安身立命过,至今存在着,也不过是因为TCM拥有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讨论者应当强迫自己加大对TCM医学理论的修为,方能使TCM学术讨论更加有效而有益。 
研究TCM,方法很多,但是,TCM是个医学,医学也是1个系统,TCM系统具有普世性,也有独特性,以系统论来研究TCM,应当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1)。 
王世保 


结果。 
秦宝贵 
研究TCM,方法很多,但是,TCM是个医学,医学也是1个系统,TCM系统具有普世性,也有独特性,以系统论来研究TCM,应当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1)。我隆重地也将这条TCM秦定理送给黄龙祥先生批判用。[Smile] 
丁志伟 
@王世保 郑州?不要把政治经济学和技术理论混在一起谈论 
王世保? 
@丁志伟 谢谢丁老师建议!中医思维不是割裂的,它是整体观照的,科学技术不能从政治经济中独立出来。 
丁志伟? 
我读了黄龙祥教授的论文和书,所提出的针灸和中药的分离,也就是当前经络理论和藏象理论的分离。这一点,注意到的人很多,但是解决办法没有。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经络穴位的实质解剖。如果把穴位实质定在皮穿支上,就有可能解决 
中华文化当然有哲学逻辑和了。你也太反动了。竟然说中华文化没有逻辑。没有逻辑,人怎么思考,你可以说中华文化没有“罗格斯”,但是有逻辑。 
[解决人类问题的终极答案,老子是世界所有哲学家的归宿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843432140376825680%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from=timeline]
不管这篇文章内容怎么样,但是至少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是三位一体。 
王世保 
@丁志伟 老子是日损的为道,而西方哲学是日益的为学,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家根本归不到老子那里去,除非他们抛弃自己用逻辑编织的幻觉。 
丁志伟 
不是因为我是西医就为西医辩护,单单你提出反利益集团问题就有点乱。利益集团怎么反,拿啥反,这么多年谁反成功过。 
西医当前有问题,也有很大的利益集团。但是,不能搞政治运动式的把人家强行压下去,而是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团,搞出自己可信的东西。换句话说,自己手里先练出一个金刚钻 
王世保? 
我的论述只是基于现实的观照描述,反利益集团不是我的事情,我只是将其作为影响医学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量。 
丁志伟? 
提出问题,没有解决办法,还不如不提 
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活二百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有啥用。谁有解决思路哪 
李王志 
@丁志伟?针灸与中药的分离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很明显是不想解决 
丁志伟 
喔,倒是想听听怎么解决针灸和中药的具体方法 
李王志 
中药我不在行,针灸的教科书需要以临床为准。很明显现在是脱离临床搞空谈,出教科书的人很少从临床效果中拿出实在的方案。有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积累到一定时间。完全可以重建针灸学 
丁志伟? 
你对中药理解不足,怎么把中药和针灸融合哪 
李王志 
个人哪有什么能力融和,肯定是需要大量的人和钱 
丁志伟? 
现代大部分中医医生的任务就是养家糊口,没有这个意识,无可厚非。但是那些想成名成家,有点想法的,就应该做这些工作。有些人一边不甘心只去挣钱养家,想做点东西,一边却啥都不敢想,更不用说敢干了 
王世保? 
【中成药的资本化是中医西化的必然产物】就像中医将人类生命体置于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中进行整体性地认识一样,中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手段与中医理论也是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医具有个性化诊疗和个体化辨证论治特征,中成药从来就不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它只是作为那些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辅助用药。中成药的资本化是中医西化的必然产物,国家为了发展医药工业经济,鼓励那些中药制药企业制造中成药。制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利用各种手段在市场上推广,而中成药也被那些西医和伪化的中医当着类西药在临床普遍地加以使用,中成药的西化应用带来的不是对人民健康的改善,而是不自知的危害。比如缺乏辨证论治,中成药被当着类西药应用,不仅疗效低,而且产生了类西药的不良反应;由于中成药在制造过程中,既有企业主观上的偷工减料,也有化药工艺对中药药性的破坏,导致中成药缺乏或者丧失疗效,这两者不仅导致患者的经济损失,也会为其带来健康的损害。? 
丁志伟? 
你这个逻辑倒也是闭环了。所以,你的命题就是:打到资本在医疗中的啥 
杜晓霞 
临渊骂鱼,不如退而结网 
@王世保 郑州?中医有个体化辨证诊疗,当然也有共性。脾胃论大家李东垣观察到疾病与当时百姓战乱流离失所,劳倦伤脾,或忧思伤脾,或饥饱伤脾有关,找到“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共性,创建脾胃论。中医针灸也有按照子午流注开穴扎针之说,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另外受五运六气影响发病趋势,也都是共性的东西。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很多文章。不需要时时刻刻拿个体化作为借口。每一片叶子即使再不相同,也都是叶子。 
谌春亮 
@丁志伟?杜晓霞女士的“一网打尽”让我想到了膜,人体什么组织象网?我们可否从“膜”结缔组织下手?再沿着天地人无处不在的“水路”去研究经络学说? 
丁志伟 
我都说了几十遍了,皮穿支。你看看皮穿支解剖,就知道了。说了n遍,没有人看一下皮穿支 
杜晓霞 
单纯神经或血管解释都不是全部 
谌春亮 
结缔组织在人体无处不在,皮肉脉筋骨五体全有,结缔组织里高速流动的液体“水”在天地人中无处不在,这两个落足点具备“广大精微”的特性,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结缔组织和水能够在形气神上得到呈现。 
丁志伟? 
现在问题来了,中医古人看到了今天人看到的一切,为什么要形成藏象和经络两个学说,而且这两个学说联系性还那么远,以至于今天都完全分开了哪?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与具体治病没有关系,理解了,也只能让学习中医更加简单一点 
谌春亮 
找不到原点,是不可能学透中医经典的。 
丁志伟? 
我不懂你说的的啥。我也搞不懂中医说的很多东西。但是,西医说的啥,西医的哲学是什么,倒是比较好懂。因此,只要和中医对照就可以了 
秦宝贵 
1)TCM针灸术与TCM草本木本药物的用药技术,显然是有区别的,但是,同属TCM,理论原点是1样的,系统基因与系统语言基因是同1的一一一所以,TCM针灸之辙,与TCM草药之韵,不过是高山与流水,是阴阳,共组天赖之音,我这不是在做诗,因为我是职业专业的中西医师,讨论的是医学逻辑。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1是宇宙之存在,2是宇宙运行之规律,人类只能认知这个1与2,也可以与之作战,却无法违背抗拒它,中医人,中医学者既然事中医,涉中医,首先应当尽力去知道,这应当是中医的首要价值观与方法论。 
谌春亮? 
为什么天不谈,地不谈,阴阳不谈,脉不谈,寒热表里虚实都不谈!难道素问与灵枢无关?难道灵枢法天、法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论疾诊尺(脉诊)、那么多个五××第等等是废话?我们是中医吗?我们扛的是中医旗吗?我们対的起经典吗?我们负得起中医盛名吗? 
秦宝贵 
4)TCM技术主要是(a)用针灸的技术与(b)用草本木本药物的技术,也含有(c)炼丹化学制药用药的技术。如果说(b)(c)是专于内科的技术,则(a)就是专于外科的技术,外科手术是技术,本质上是用针具与刀具侵入机体(活体),这必将催生2个医学技术:(d)麻醉,(c)无菌与消毒,于是有9针之制,或麻沸之类,当初,或许是无麻醉开始的,相信中国人抗痛意志强大,比如关羽们或刘伯承元帅们。。。人类精神不应被医师轻忽,当代的医学研究者过于追物而罕有人去思索我这里提到的人类精神,而偏偏人是有精神的。TCM针灸技术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有关,物质结构是次要的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2)。 
如果1个中医学生学者研究者研究我TCM,却从来不想知"道",也只能开口动手便错。如果1个已经拥有了足够有力度的公众话语权与话语平台,研究表述我TCM理论与临床首先向天地之道发难,并痛贬阴阳5行之说,继而无知无视去临床现场去辨病证脉。。。则研究TCM理论与针技药技也只能是盲人骑瞎马,云雾之中在云端,焉知何时坠下而粉碎? 
李灿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王兜兜转转半天,始终在回避“方药之徹难压针灸之韵”? 
秦宝贵 
6)TCM经典原论是博大的,中医人应当深解其道,并谨言之,慎行之。而所谓辨证论治这种TCM临床学的根本道理,也是TCM针灸临床的必遵道理,否则,TCM针灸术也不过是干针乱扎,没有道理,也不过是杂耍与滥术,与医学无关,更与TCM无关,但是,你偏偏自命是中医人,是中医大师,这是可笑的,中医学术是可畏的,因为它必然要促使你去上知下知中知。。。不断地去知道,而人类常常不知道,不想去知道,于是,公然挑衅,抵制,违背天地之道。。。这是TCM人类的大逆不道,但是,TCM经典原论指向却是人间正道。 
胡玉宁 
趁机,我再次批判当代TCM针灸研究的"1神论",同时,我再次重申1个TCM秦定理:TCM经络结构肯定含有神经,但是不仅仅是神经,还含有更多。。@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同意 
1神论和1原论,让中医误入歧途!就和专制思想与民主思维一样。社会风气影响学术风气。学长容易变学霸! 
秦宝贵 
以上,应辉兄诚邀,批评1下黃龙祥首席执行官。不成敬意。纯属吃饱撑的。 
李王志 
针灸的辩证论治与内科的辩证论治有很大差别。是不能用内科的来指导针灸的 
郭松鹏? 
废除了辨证施治,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秦宝贵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王兜兜转转半天,始终在回避“方药之徹难压针灸之韵”?@李灿辉?一一一回答在此:TCM针灸之辙,与TCM草药之韵,不过是高山与流水,是阴阳,共组天赖之音。 
郭松鹏 
努力发展“针灸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否认辨证施治。成千上万的西医病名,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机器仪器,如果你愿意,跟着他们跑吧。反正我感恩古人,辨证施治十分简洁,适合中医诊所,不需要什么机器仪器。 
yi fu? 
有好的还是要用的嘛 
秦宝贵 
因为,我TCM草药再多样再百花奇放,如能被我TCM师所善用,所正用而不滥用,也不过是遵从阴阳者天地之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这是系统同1论。本王隆重推出。[Smile] 
郭松鹏? 
中医现代化这么多年,你发现那种机器仪器能帮你? 
秦宝贵 
所以,张仲景先师是我TCM医学思想与临床技术的伟大传承者,他勤求古训,博釆众方。。。治病救人常常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条原文不仅仅是单1病例的讨论,而是为我们指出确立了1个TCM临床学常规,就是,TCM行医,应当针药并举,同遵1道,必须辨病辨脉辨证,之后再谈论治。医者焉可不知乎? 
郭松鹏? 
极低成本,极少投资,中医同仁们在世界各地办中医诊所,很多人洋房豪车,富足一方,不感恩古人,你感恩谁? 
郭松鹏 
鼓励废除中医辨证施治的同仁们,你们可以去买CT, MRI,大型全自动生化仪,把自己的诊所武装起来。 
袁青? 
十七年前,为中医的发展在广州南沙…今天的人…… 


1-8 

一一一一一一 

韵 

“述而不作”与中医治学 

秦宝贵 
入坛多年,我回答过诸君很多提问,诘问,也提出过TCM的100问,罕有敢于回答者。如今,我再提1问,不吝赐教。问:为何中国先贤常常述而不作? 
郭松鹏? 
相信这一波中国中医热会造就一大批中医英才,十年后他们将支撑中医事业。 
中医在民间,最贴近百姓的地方,而不是高堂院所。 
因为他们热衷于能够帮助病人的技术,而自己也好生存下去。 
李灿辉? 
“述而不作”是中华传统,强调传承守正。西方文化相反,发文必言创新。@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秦宝贵 
而道是哲学思想,由我中国土著居民所独创首推,是独立于世的关于宇宙天地人生命的人类思想,是集中国诸子百家人智之大成的顶级人类之思,也是我中国文明的极高表述,至今存在着,难以被世人所超越。 
yi fu 
普罗米修斯圣约有没有看过 
秦宝贵 
而我TCM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深刻被道家哲学思想所浸透,这是中国人群的幸运。。。因此,我中国人群可以走向人间正道,医学繁荣,科学昌明,群繁衍昌盛,虽历经沧桑与战火,至今用之不勤,绵绵不绝。。。中国鲜活,中医不灭。 
当年的武曌为自己树立1座无字碑,是害怕被批判。而著作等身者应当注明是供批判用,否则,权威之论,1旦被权威,最容易误导公众与"消费者"。 
所以,老子默默,韩非口吃。。。因为他们愿意共尊天地之道,而时空与逻辑无国界,存在无国界,人类之思深如海,最终比如数学家,也因此人类之思讲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国家已经给足了粮食,给足了空间,身居庙所高堂象牙塔的研究员应当加紧解题。。。不是闷头发大财,而应全神贯注解决中医学术的亘古难题。 
当年陈景润拼死保护的仅仅是6平方米的思想空间,与1堆数学演算草稿,如今我中国拥有举世最大最美的医学空间与大舞台,中国的高端研究者当已经吃饱了撑的时,应当专注于解决问题,而思无涯。。。中医研究可以进步,医学必须以人为本。 
而TCM经典原理博大精深,需要人们去用心攻读,它可以给人类思想的黑暗丛林投入1米阳光,我坚信医学的人间正道。 
西方与美国早已遭遇医学灾难,目前依然无解,因为它们虽然引进了中医,却又不想珍惜,因为资本作怪与科学魔盒,民众是无辜的,他们喜爱中医,但是,西方人至今不承认中医学是医学,但是,中医学是医学,这是1种文明的存在,即使掌握了话语权,妄图否定这个存在也是徒劳的,不过是资本与强权的力量,妄图文明摧毁。。。这是文明碰撞的本质。 
杜晓霞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而TCM经典原理博大精深,需要人们去用心攻读,它可以给人类思想的黑暗丛林投入1米阳光,我坚信医学的人间正道。" 
- - - - - - - - - - - - - - -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李灿辉 
@杜晓霞加拿大?不要轻易被豪华文字迷惑,攻读经典,读而不用,述而不作,等于读死书,到头来埋怨“古人岂欺我哉?” 
梁兆暉? 
要写读书见解心得,只喊口号把所谓经典供在神台上是不够的 
杜晓霞 
@李灿辉?据说群里@付弋 加拿大?是个师古不泥,述而且作的才子,有三个针灸配方用来加减非常好用,我已经功伐一月未果,才子凄绝婉约地说,就让它盖上尘土吧。群主能否讨来? 
yi fu? 
你们慢慢聊,不要拉上我 
杜晓霞 
我们不能容忍中医的宝藏被埋没 
李灿辉? 
@杜晓霞加拿大这宝藏不能强夺,只能智取从春节红包做起感动付哥试试? 
要不,你自愿当主持,邀付哥在群里讲一课?这样宝藏就不会埋没了 
yi fu? 
@杜晓霞加拿大 干嘛对小东西这么有兴趣。都是不值一提的 
杜晓霞 
你自己告诉我干嘛,这是致命诱惑,既然说了就要负责到底 
李灿辉? 
不学经典也读过金庸吧,自古只有师傅逼徒弟学,没见过徒弟逼师傅教滴 
郭松鹏? 
付老师对国学有很深入的研究 
李灿辉 
@郭松鹏-针灸梦工厂?而且他联系临床实际,且述且作 
杜晓霞 
这才是胸怀 
郭松鹏? 
以我的看法,不能这么“空谈”,反反复复地就那么几个话题。谁空谈了两天,必须以“实用技术”换得进一步空谈的资格,否则就不再允许空谈了。 
扁鹊当年活跃在七国,门生遍及大江南北。应秦国之邀,汇集咸阳,与各大派系著书立说,终成七家医经。前309年,不幸被秦太医令刺杀,书卷被秦国强取之。 
陈平青? 
@郭松鹏-针灸梦工厂?同感!感慨!为了能在群里学到一些大咖的临床实战实践经验分享,我不得不说几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陆飚老师曾面对面对我说过,大陆某著名中医学院附院的针灸科某主任医师科主任,编书若干本,论文一大堆!查房时前呼后拥的一派风光!讲课可以三天三夜滔滔不绝!因为庙大菩萨可以不灵照样香火不断!但退休后被某私人诊所聘请驻诊,结果这个病搞不定、那个病搞不定!无奈之下只好拉下脸皮到处去虚心求教学习了!陆老师还说写书大多东抄西抄的实在太容易了!我十分认同之!还有,我太幸运能开诊所在治疗花粉病的专家、纽约的林榕生医生诊所走路才8分钟的附近!才知道他的前台来我诊所见工说她曾经诊所的工作经验是在林医生那里,花粉过敏季节她要上班到半夜一点钟才能下班,因为病人实在太多了!而季节性花粉过敏林大夫通常只需针一次即好了一个季度!一个病人大约只花两三分钟时间进针完成!我才知道花粉病赶紧向林老师学习!林医生说空谈理论误人误己!我也问林大夫为何上班时间有大夫能有这么多时间来群里滔滔不绝?林大夫说恐怕他的诊所病人门可罗雀啊!才这么有闲!很多大夫即便七老八十了经验更丰富病人应更多!仍然会花些时间看诊帮助病人充实自己啊!我也曾向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某针灸大人物讨教季节性花粉病针灸疗法,他说的条条是道!当然书上也都有,他说每天一次,连续针刺十次一疗程,一般两个疗程才可以达到本季节的疗效!我想如果他开诊在林大夫附近的结局恐怕是关门大吉!再者,如果针一个$100美元祘,一天哪怕多针一两个病人,那么一年会多帮到几百个患者,收入也会多几万美元啊!还未计祘中药在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丁志伟? 
说的好。像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医大师,没有临床水平,天天做什么分子生物学实验 
苑嗣文? 
@丁志伟?医院是挣钱的,附带着治治病 
一个月前接受一个病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先后住了三家大医院,每家住院20天,花了不少钱,但确实没解决问题。患者步行300米就要出现心绞痛。给我吃中药治疗,一个月了,恢复的很好。自己走1公里,做饭买菜洗衣服,都不再出现疼痛了。患者很感激,也很感谢。患者自己总结说,现在的医院都是挣钱的,而不是治病的,病还没有治,检查费用就将近1万了 
丁志伟? 
@苑嗣文中国济南?没错。现在医院就是挣钱而存在。想方设法,可怜的医保,全这样分光了 
苑嗣文? 
大医院的医生既是体制的受益者,也是体制的受害者。这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儿。 
贺軍? 
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王世保? 
不管是将原子实体进行内向的还原解构,还是对其进行外向的系统建构,用的思维都是逻辑思维,都是在抽象的时空里进行的认识活动。中医的形象思维是在自然时空里进行的认识活动,中医与系统生物学即没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也没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所谓的结合还是基于对中医的抽象化解读而产生的逻辑幻觉。 
丁志伟? 
有道理 
李灿辉? 
@郭松鹏-针灸梦工厂?《反对“述而不作”》反对不作,也要反对乱作。 
丁志伟? 
上午的时候,说到没有临床只写书只空谈,这件事要分两方面看。一个是很多书却是抄,抄完之后就成为成果当上教授,再,另一个就是真正的在思考。我作为一个完全外行,走进中医,看了很多很多文献,给我启发的,往往并不是当前的大家,而是一些不知名的人。比如刘斌,他写了十几篇,我几乎读了他所有的文章,我才知道中医人是怎么想的。还有很多人,就不提了。我是外科医生,年轻的时候,总爱飚谁的刀快,谁做了第一台什么手术。但是现在觉得,还是要创新,创新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产业结合,团队协作。没有一群人,一个人走不 


灿辉? 
述,复述、引述、叙述、阐述、综述。作,原始创作。价值不一样。@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古人说述而不作乃自谦 
秦宝贵 
专业自信的建立,需要艰苦的训练与探索,成功的军事统帅面对强敌有泰山崩于侧而目不瞬之意志,成功的西医师可以干凈利落地将1个命悬1线的重患救治成功,没有1个废动作。。。成功的中医师应西医会诊可以用简单的麻黄汤,桂枝汤,或4逆汤快速救治1例呼衰,心衰者,甚至用1针1穴坚定地救活1个急症垂危者。。。自信,也是1种医学现象,愿意承担责任者,多有自信,敢于面对批判与挑战者,多有自信,中西医师必须拥有专业的自信,职业的自信,密集的专业训练会打造专业自信,读书与临证,读书与实践会增加专业自信。。。而总是担心自己家门锁没锁?半路返回查看者,何止没自信,而是强迫症状。。。所谓直觉,也是感觉,所谓感觉,是难以量化与称重,度量衡的,这是当代医学与科学的瓶颈,所以,我只能说,感觉是极其重要的医学术语,直觉也是感觉,感觉是极其3D的,全世界的中西医师应当努力研究感觉,并努力相信数字的同时,努力相信并建立自己的专业感觉,相信自己本身也就是1种超级灵验的大探测器,不断运用自己,增强对感觉的相信,自信人生200,会当水击3000。[Smile] 
回复灿兄关于述而不作:述,是说话,是讲述,是表述,是专业的讲话,不是1般的8卦聊天。比如论语之类。而人类语言立体多姿,常常真伪难辨,所谓巧言令色者亦多矣。而作,是执笔为文,以文字记录思想,这是个大问题。1)需要原创思想,2)需要原创文字。3)需要书写工具。4)需要文字载体。5)需要自信。而文字为证,其实也是供别人批判用的,而人类普遍有保留自己的思想,没有几人去写惭愧录。。。 
所以,说话可以无须负责,不过是话语权的运用,而作文却是靶标,可以常为人批判之用。 
孔子述而不作,是不敢负责,图省事,害怕批判。。。拥有闲人70,弟子3千。。。希望儒雅之士与朋友见谅,其实我对孔子也是有1分崇敬的。论语是1本书,儒学经典,我翻烂过。。。显然不是吃饱撑的,而是因为饿肚子时代的无聊。。。 
李灿辉?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即只阐述古人而自己不创作。 
秦宝贵 
老子是1个坚定的自信之人,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智者,孔子不如老子,我深深敬拜老子,1般人智无法超越老子,老子述而不作,因为他已入无为而治的真人自由自然天然必然之境。。。老子之思有幸留下5000言,不过与天地对谈,是无意间留下的。。。 
周衰,老子西出涵谷关,不知所终。。。所以,老子是个独立而独特思想的人,他对宇宙天地人生命的直觉与研究应当是中国诸子百家之中最高境界的,老子之思是中国人智慧的珠峰。这是我对老子的直觉。 
老子之思被文字载于道德经1书,人们认为道字是此经典的开篇第1字,所以,老子思想被名以道字。道的意涵有2:1是宇宙存在,2是宇宙运行规律,道德经所有思想皆围绕宇宙存在与宇宙运行规律而展开,这也是我对道的定义,应当是万千定义中最精确的定义。 
孔子与老子构建土著中国人群智慧与中国文明的阴与阳,是对立互根转化消长的。。。 
李灿辉? 
秦王可继续发表,直到潘王忍无可忍 
秦宝贵 
总体而言,老子思想超过苏格拉底,2人未能碰面,当时没有高科交通交流工具,没有飞机与手机。。。当然,外国人欲读懂老子思想,须先去学好中文,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黑格尔想深读老子,做了努力,但是未能成功如愿,至今,西方人士直觉我中国文明另有博大精深与强悍的生命力,于是,引进中餐与中医,却又不承认TCM是医学,欲迎还拒,而自己的医学难题至今无解,动不动诉诸无理性战争。。。其实,也原于我中国文字之深奥难攻,其实,1国母文字也在暗中保护1个土著的人群,而中国人并不乏能读懂自己祖先思想的人。当初的黑格尔能够东行求学,自己学会中文,真切求解老子所作的1,2,或许世界无大战。 
老子的宇宙观是另类的,他否定了造物主,认为存在了,就是永恒的,所谓有无相生,也因此,老子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老子的宇宙观,被霍金们费劲地在设法表述并推演实证着,却至今无果,而人类移居火星之思却是愚蠢的,因为,我坚信地球必是最宜人类居住之地,人类反自然,功利心过强才是纷爭与中西医学纷爭的本质。 
梁兆暉?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麻烦指出上述对于老子观点的依据,道德经哪一段支持上述论述? 
秦宝贵 
@梁兆暉?道德经1共没有多少字,自己费劲去读读,就找到答案了,能背下来最好了。TCM经典与道家哲学经典是公开的,不涉及机密。 
梁兆暉 
《道德經》第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老子論道提出了「道、名、有、無」等概念,宋朝司馬光認為「世俗之談道者,皆曰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即是說,老子所說的「道」並非常人平時「常道」和「常名」,而是宇宙天地之道,恆古不變,隱含在萬事萬物變化消長之中的道。 
丁志伟? 
单独谈论道德经,怎么吹都好。问题是世界上不仅仅有中国文明,还有西方文明。老子这些思想连儒家都pk不过,遇到西方文明,直接被视为文明遗迹了 
谌春亮? 
@梁兆暉?古的么您,谈到了道,何不继续谈谈外感的道 
@梁兆暉?嗯嗯好,我们是医生,怎么让道落地呢?具体 


宝贵 
医学思想,应当是最博大而精确的人类思想,它肯定超过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也应超脱于政治经济学,医师的权力也是极其超脱的。。。医学面对人生命,时刻思索生命的奥妙,并试图挽救与维护,而不是摧毁生命,而当代大人类之思,主要是将科学用于摧毁生命,或用于战争。。。医学在天下大同之前不过2个用处:1)附属于政治经济学,2)偶尔参与国家之爭,比如输出鸦片类。。。这是另类讨论,不论也罢,这个世界上因此缺少真诚的医学讨论者,司马迁先生所谓:天下。。。天下。。。医学家面对的应当是1片精神世界,虽然处于物质世界,因为人类是有精神的,抛开此类问题不论,医学家应当有良知下的良好逻辑思维习惯。逻辑2字,是"国学大师"梁先生原创的哲学术语,其实,不过是外国语的中文译音,逻,有巡逻之意,搜索,搜逻。。。辑,有编列,整理,为文秩序之意。。。不过是将人类自己的散乱之思加以理性整合,使自己明白,使它人明白自己精神世界的结构与3观指向。如今,权威者已经有人愿意出面整合医学乱向,整合的依据如何?还在看。其实,逻辑这个外来语,不过是用来表达道理的,逻辑2字,貌似高深,其实,也就是道理,简单化:逻辑=道。道的秦定义如上,道或道理无限可分,有n种,医学,因为要面对生命,不是摧毁与杀戮,而是拯救与研究,所以医道,医学道理应是人类的最高最大之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间必然有王者,所以,王亦大。 
上文所述是医学判断,医学必须判断,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统治占领自己的那份独立的精神世界,则医师必然要对病人负责,而生命有形神兼备之性质,所以,医学判断除了有证可循,必须还应具有极其强烈的穿透力,甚至,医学之思是穿越的。。。人类之思思无涯,人类之思也许思无邪。(吾生也有涯思无涯。。。)。 
医学正判主要的解剖刀与针具并非CT与MRl。。。恰恰是道(道理=逻辑)的运用,知道多少尽力用,不用白不用,因为用心动手与动脑就是表示人类在做人。 
不想知道的医师决非好的医师,只能沦为坏病的制造者。。。医师非神仙,可以通过学医行医去知道,以此修"仙"。但是,急不得,医师需要爆炒与小火慢炖。。。甚至8卦炉中炼,你就是干这个的。。。我的老师都己近百岁,他们是我的活神仙。 
医学思想的穿透力,也许就是医师面对病人所运用的独特思考,这是1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过程,面对惨烈,面对流血或高热,面对1地鸡毛。。。面对1把生命的锈锁,不仅仅是摧毁与更换零部件的工业简单,而扼杀割除毁灭生命极容易,人生命也不过如同倮虫,其S也坚强,其生也柔弱,但是,阴阳者,天地之道。如果谁愿意与天地之道为敌,吾辈做为1介中医师只能善意规劝:请顺便。 
道,宇宙存在需要承认,自然规律需要认知,逻辑推理需要运用,不过是医学之用。所以,张仲景撰伤寒论不过是传承素问9卷阴阳大论。。。建构控病程序,同时高度重视个案,伤寒论时代并没细胞学,也没有CT与MRl,甚至连体温计都没有,医师4诊合参,常常又隔空推论,却能正判,显然智慧高妙。。。不过是道的善用。 
李灿辉? 
按秦王所论,中医只能“述而不作”了。@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谌春亮? 
用针,必先诊脉。@李灿辉?带头帅锅诊脉乎?我们是中医身份吗? 
李灿辉? 
@谌春亮福建?诊脉是规定动作[ 
杜晓霞 
扁鹊一眼,就知病在腠理肌肤肠胃骨髓 
秦宝贵 
述,是自己问自己,兼问别人。述,运用的是语言,人类思想是语言在脑中的交织,其元素是时间,空间,与存在,其中,含有方向,含有名,名就是赵钱孙李。。。甲乙丙丁。就是上中下左中右,东西南北中,就是8风,就是6合。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后玄,中土黃,就是ABCDE,就是12345,就是阴阳,就是3才天地人,就4时春夏秋冬,就是5脏6腑7情8风9州10全。。。名=符号,人类思想是符号的运作与编码/编织,人类用"名"来思维,思想的分为象思与数思,象是图形是3D的模糊的。。。数是单纯的是点阵,是精确的。医学的思想是素问,医师面对病人主要是问自己,编织思想之网,寻获1米阳光,对接逻辑,提取脑中的数据库之数据,内含学识与经验。。。然后进行医学正判,所以,医学思想是隐密的,是高速运作的脑力劳动,这是患者看不到的,只有专业的同行可以知晓其中的道理与默契,专业的火花可以碰撞,而逻辑胜出。。。医学的动作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大音希声,也许大道至简。。。医学论文,只是医学思想的训练术,真正的有效力的医学研究结果是简单的,比如青蒿素,不过是被迫走进浩如烟海的TCM经典与故紙堆中去翻1堆烂书,再进行原始的海选随机,再聚焦1种普通小草。。。然后设法提取1种物质,能够用于lV,当然,也可以直接食用此类小草草本本体,但是,不够科学,可但是,人类摄食主要应当使用自己的先天具有的消化器即原始又科学,科学不过是特别之道,用于人类生活的特别之需。。。无论如何,青蒿素的发现与制造其原料遍布全中国,其提取工艺较为简单,其溶媒不过是1种麻醉剂,而乙醚本身并不值钱,要问,还有没有更有用的青蒿素可能从青蒿草本之中自己走岀来对抗大病而不仅仅是乙知道的蒿甲醚?我相信会存在,但是需要屠老手下的博士们多1点原创与思考,己知,蒿甲醚不过是草本青蒿生物细胞之中所含有特别物质之1种,而细胞却是小宇宙,既然其中1种可以醚提取,而更有用的特别物质当然也可能脂提取,或者汽油提取。。。你要做事,去实验,去试验,去以身验药,先去吃河豚。。。 
而所有的关于TCM的发现发明与创造,必首先原于中医理论的存在。 
中国人习惯了述而不作,但是,却原创发明制造了人类史上至今最为发达的文字系统,有幸将我中国人群的生存智慧与思想较完整地书之竹帛记载于TCM经典之中,至今,如同生命秘笈生命密码令人痴迷又难以理解破解,因此,有专家大师1时气恼,竟然愤而举锤砸烂,粉碎之,但是,医学精神却是空灵存在着的。。。是难以用物质与金钱,与核武器所能摧毁的。。。 
废医验药者可以休矣,TCM医学思想与理论如何去灭绝?人命实证的原始记录如何去消灭?而TCM理论再反动落后,最终不过是叫你尊重宇宙的存在与遵从宇宙天地人生命的运作规律,也就是教人遵从天地之道,如此而已,TCM医学理论不科学不进步不光明不正确么?本王实在看不出阴阳者天地之道这种TCM经典之作的千古名言有多反动,有人为神马非要与宇宙的存在与自然规律生命的固有程序做战?你如何能摧毁宇宙与天地自然人群与所有生命? 
李灿辉? 
@杜晓霞加拿大?扁鹊那是天眼,即把握灵感直觉的规律 


1-10 
一一一一一一一 

述而不作”与中医治学 
李登岭中医思维是个什么东东 
丁志伟? 
@李登岭 山东?你这篇文章是啥意思,没有看懂。引用的都是云山雾罩的文字 
你能不能直截了当的说你认为中医思维是什么。别管别人说什么,也别反问。 
贺軍? 
@李登岭 山东?好文!您的文章间接地回答了守正与传承的关系。这个话题引申出中医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方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的现代中医师。 
李登岭 
只是试着讨论,希望引来风凰。 
贺軍? 
中医若要摆脱从属地位,就必须有学者能从理性的角度阐释清楚中西的关系。 
丁志伟? 
中医思维,是独特与西方思维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思考表述方式,其特点就是基础性名词具有一种动态性,灵活性较强,意象范围大,可以更加动态的描述一个画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中国画,中国风水学等等具有同源性。目前,只能用中文的文言文才能较好的表达。白话文难用运用。 
Rachel 
中医思维,就是从基于阴阳五行,取象比类来思考、描述和解决生命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个人愚见,见笑 
丁志伟? 
这么说,也没错。我是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对应西医思维的特点。对比为主 
贺軍? 
@丁志伟?丁老师形象地阐释了中西医的差异 
丁志伟? 
西医思维,是建立在物理学上原子与哲学上的还原论二者结合后的认知思考表述方式,其特点就是基础性名词具有对应一种结构明确物理实质基础之上,物质功能为各种物质之间活动的表示。可以精确的描述一个物质或疾病的可以观察到的特点。与现代科学关系密切,是生物学思维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使用。使用英文语系表达。白话文能够较为方便的表达。 
杜晓霞 
也谈中西医思维。 
中午吃饭,跟西医医生忽悠中医的五运六气,今年冬天太暖,怕是来年会有疫情。西医笑着说了一句,cannot kill all the bugs. 五运六气是这么简单的吗?你们说说五运六气呗,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 
梁兆暉? 
如不中西医学结合,根本看不好病 
丁志伟? 
用寒冷不能杀死病毒肯定不是五运六气的全部内容,但是至少是一个解释。人,一旦能够使用简单的,就不使用复杂的。学术理论也一样一旦使用筋膜能够解释疾病,就再也不使用中医的经筋,当皮穿支能够被西方接受,就再也不使用穴位。 
梁兆暉? 
針灸任務已近尾聲,中藥已成主旋律 
郭松鹏? 
守正创新,不盲目西化,独立自主地创建与现代医学并驾齐驱的中国民族医学。赞 
丁志伟? 
什么叫针灸接近尾声,明明刚开启好不好 
胡玉宁 
针灸只做保健,真的是干针都打不过啦!也就是给按摩做个陪衬,收点碎银子的干活啦!可不是尾声吗?! 
丁志伟? 
所以,针灸一定要突破到内科和急症,一定要找到西方的物质基础。从而逼迫西方认可中医针灸的理论先进性 
杜晓霞 
针灸方兴未艾,中药任重道远。 
胡玉宁 
喜欢跪的人,怎么也站不起来!让能站着的人挑起重担吧!@丁志伟?你来! 
@杜晓霞加拿大?你也可以!起码不崇洋媚外,也不整天价人种论...... 
杜晓霞 
@胡玉宁-北中医-加拿大?我们家不可以有种族论,我问儿子他的同学是哪个族裔的,他都要说我种族主义,坚决不告诉你 
劉美嫦? 
@胡玉宁-北中医-加拿大:”针灸只做保健,真的是干针都打不过啦!也就是给按摩做个陪衬,收点碎银子的干活啦!可不是尾声吗? 
@丁志伟?: “所以,针灸一定要突破到内科和急症,一定要找到西方的物质基础。从而逼迫西方认可中医针灸的理论先进性.” 您们說得有道理!赞同!但怎样去逼迫? 
胡玉宁 
逼迫?怎么可以逼呢?小孩子学习都要靠自觉!何况大人呢?!有的人永远不满足于已经治好的病,永远在寻找更好的治疗办法.....西医不就是这样吗?!中医人有一点点儿小的革新,就是忘了祖宗!海外现在动不动就还扣上一个违法行为!那就只好给人家揉脚了......这个最安全!还不违法! 
秦宝贵 
所以,针灸一定要突破到内科和急症,一定要找到西方的物质基础。从而逼迫西方认可中医针灸的理论先进性一一一复丁兄,1)针灸术早已突破到内科与急症,比如针刺某穴可快速止痛,比如正确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有效地帮助重症病人恢复提升生命力。比如正确针刺人中穴,中冲穴,或会阴穴,涌泉穴。。。可以用于有效的救治脑挭,脑出血,巅痫及急症昏迷。。。2)而针刺可以用于麻,用于开胸开腹手术,早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已经得到中国人的密集群证,这些病例有些是西医麻醉介入,但是,也有纯粹使用针刺完成手术的。。。因为年代敏感,所以导致中西医专业人士竟然有意避而不谈,或全盘否定,因为,这些人掌握了话语权,占领了TCM学术讨论的话语权平台。。。如果权威的中西医大师们至今仍然以西方冷战思维看待中医学术研究,为了避险,在漫天的论文与专业学术著作中无视这些登峰造极的针灸研究与实证的进步,只能说是当代中国的某些学人学者大师院士是有意的彻底追西,而无益于我TCM研究的真正进步。3)至于丁兄做为1个知慧的西医师敢于正评TCM研究,而且有谦谦君子理智之思,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君所提出的问题略显幼稚(不能怪君,因为位高权重的主流TCM研究者发表漫天论文论著多有误导),因为,西方人士早已揭露了针刺能产生医学效应的西医现代科学的道理,就是,针(灸)可以促使高级高等动物与人类体内产生特定物质,此类物质主要是神马,无须我揭示,换言之,我TCM针灸术具有物质效应,决非伪医术(巫术),决非安慰剂,决非所谓心理诱导。。。但是,目前的西方人某些西医人明知这样,却总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经济学资源,利用自己的学术阵地还在反复地鼓噪废中医验针灸,而1众中国学人却唯唯诺诺,不敢向西方美人诉诸批判,而自己发表的学术论也语焉不详,连试图守正正传的勇气都没有。。。是令人遗憾的。 
丁志伟? 
我都用上突破这两个字了,就不要老是那一套“中医祖上能够用针灸治疗重症” 
要是那么简单,我还用突破这两个字吗 
秦宝贵 
医学,决非纯粹的哲学,也决非纯粹的科学,更已经被资本与利益极度介入,这是当代地球人讨论中医必然要纷争的主要原因。但是,粗知TCM理论,应当知道TCM必有其真,而且真人直证,很多TCM正能量的道理也更被当代WM有识之士有意无意之间的在重复再证。。。但是,他们当然认为与TCM无关,因为它们至今拒不承认TCM是以人为本的医学,而当代医越趋以资本为本,利益是难以讨论的,但是,真人却普遍存在着,这就是70多亿地球人。 
丁志伟 
为什么要用突破?就是在病人获得一个明确的西医诊断的时候,中医针灸或者中药能够有一个明确方案。也就是说循证医学 
你只讨论哲学,指责中医一代不如一代,肉食者鄙之类的,有什么用 
秦宝贵 
西方人士坚定的捍卫自己的学术学科利益领地,是难以向1些人讲道理的,治本之道,只有入乡随俗,但是也要清静自正,中医人士也没有极大必要非要溶入"主流",非要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但是,美人民众大众普遍可爱,也值得吾等西行上国者同情他们。5志喜怒悲思恐,同情心还是要的。[Smile] 
丁志伟?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战场。输了,就没有了。就这么简单,美国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医学,现在啥都没有了 
中医打不过西医,取得不了突破,就是一个下场,落后的无用的医学 
秦宝贵 
百年中国,至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中国人对中医研究早己取得登峰造极的进步,其1是。。。其2是,吾已多次指出,也使吾坛有识之士开始?异与警醒。。。所以,百年以来,我中国中医研究总在进步着,但是,局部却在遭遇资本极度侵入与介入,至使本来应当突破的研究迟迟滞后,而医界充诉过多伪论,逼迫老1代中西医人士及新生代中西医人士也已经看到,难以容忍。本王不过1草介中医师,对管理国家事务没有1丝愿望,因为管理者足够多,所以,只能适度指出,轻轻批判,也是供批判用的。[Grin] 
yi fu? 
各有各的优势,相对论量子力学确定了牛顿力学的不完整,但牛顿力学平时我们一样要用 
秦宝贵 
但是,当你已经荣登榜首或学术高台,须知对吾TCM学术应当适度敬畏,尊重自己的专业精神,应当严加注意自己的偏执片面有违我TCM学术真经真义的言行所产生的伪论与对公众的误导。[Smile] 
yi fu? 
中医理论不等于真理,不一定非要用西医现代医学方式解答清楚,跟数学解答方式不同是一个道理 
丁志伟?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量子是一脉相承,是父子关系。中医和中医是两国关系,谁的强大,谁的人多,若赶上不好年头,抢一把对手国,也是正常 
秦宝贵 
同时,应当明白当代中医针灸研究与草药研究正处在1个突破的时代。。。TCM研究当然可以取得重大成功,因为,TCM研究已经有2个重大进步,但是,为什么至今迟滞?这是我这种草芥TCMD要质疑的。但是,本王对TCM相当自信,TCM重大研究成果如同旭日东升,如同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TCM将由自然王园林国进入自由王国,再重返某种天然王国,终将天下大同而进入必然王国。 
其突破点基于现代中国人所取得的TCM2大成就,目前,己经昭然若揭。。。但是,掌握国家医学资源的高端人士应当勤奋劳动而大有作为。此令! 
丁志伟? 
所以啊,前几天在讨论针灸的微信课程安排都是筋膜,很少讲黄帝内经了 
秦宝贵 
逼迫?怎么可以逼呢?小孩子学习都要靠自觉!何况大人呢?!有的人永远不满足于已经治好的病,永远在寻找更好的治疗办法.....西医不就是这样吗?!中医人有一点点儿小的革新,就是忘了祖宗!海外现在动不动就还扣上一个违法行为!那就只好给人家揉脚了......这个最安全!还不违法!一一一对胡君此言给予正评。个人意志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我认为的1条TCM秦定理,不逼迫谁接受,但是,大学时代,曽读到1书《婴幼儿的意志》,现代顶级心理学研究,3岁小儿已经拥有神圣不可侵犯之意志。所以,本王建言全民皆医,就是以国家行动保证国民认知自身生命及其细节,教育国民自幼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并自爱,使国民皆具相当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会互相尊重,有效地进行医学与生命的专业交流与互相理解与有效力,尽力完美的救治与安慰,当人人都知中西医,人人都是资格或执照的专业中西医师,国家医事已经进入无为而治之大境,何必医学灾难丛生?何必民众动怒非理智杀医。 
依我肉眼可见,实现全民皆医应当由美国先进实现,但是,恰恰美国却不断收紧医事与医学的垄断。。。而美国做不到的好事,中国当然可以去做。1国文明,1国科技进步,主旨不过是有效捍卫国民生,同时,不过是促使国民认知自身生命,敬畏生命,自己懂得自爱,同时实现国民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相安慰,常常帮助,更多的治愈。 
当然,本王仅仅统治自己1人,连统治父母兄弟老婆孩子的愿望都缺少。。。所以,仅仅是建言,我1再隆重推出我的秦王全民皆医论,并视为医学理论的贡献与进步,我愿以此理申报各种奖项,即使炸药奖也接受了,尽力避免人类遭遇大力杀伤,炸药奖的钱也可以为吾辈善用,用于全民皆医。 
在此,再次申明,本人对全民皆医论拥有原创首创首推专利权。希望诸君引用,讨论,传布,或批判用。 
正式命名:秦王全民皆医论。 
杜晓霞 
@丁志伟?量子热会过去,各种热都会过去,黄帝内经应该不会。 
丁志伟? 
哪有什么热,一直以来都是那样发展 
李灿辉? 
@杜晓霞加拿大?黄帝内经根本就没有热过。有人读了第一段,就“述而不作”地将其化为全民皆医。 
秦宝贵 
当皮穿支能够被西方接受,就再也不使用穴位。一一一讨论致丁君:1)皮穿支值得TCM研究者关注,吾对您的发现与总结给予正评。2)穴位,遍布体表有n个。但是,体表点刺入针具,应当是中国人首先发明创造的医术,因为己知施针需要医师事先通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类,甚至需要知晓月亮的盈缺(天体运行),也因此体表点(穴位)只有与医学理论相关,才是穴位,也就是说,所谓穴位是医学专业术语,应当首先独属于TCM,也只有TCM师对穴位拥有最高解释权,如今,美国人无知TCM理论,也学扎TCM针,他们自命干针,不过是:1)学术窃取。2)毁伤专业精神。3)其行为归属非医学,伪医术。TCM专业认知:TCM针灸穴位有3种,A经典穴,需要施术者熟知TCM经络图循经取穴。B阿是穴,主要取穴方法为以痛为俞(穴)。C重复穴,即阿是穴刚好与经典典重合。而西式干针所扎的"穴位"不是穴,因为与医学无关,更与TCM理论无关。是滥用,盲扎,无理。。。不过是利益所求。 
yi fu? 
秦王的这个中医从小学开始比前一段的阴阳五行进教材还要猛一点@丁志伟?丁老师指的突破是啥?中医理论盖过西医理论吗? 
丁志伟? 
如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的一样。最终医学有可能回归到越来越像中医,但是现在所说的中医只是中国古人非常天才的思考结晶,而突破后的中医是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基础之上,有清晰的可重复的形式
yi fu? 
中医思维模式就让中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向。西医解构还原,要求还原的是客观所见的真实,中医比象还原,就是印象派,可能更重视逻辑上自洽性。比如五行。中国思想一早就认识到万物可不断分下去,解构还原在古代的水平不可能了解一切事物本源,才以取象比类的方式设计阴阳五行等等理论,为的是总领认识的方向。 
当把这些理论拿进中医,可能因为推算的方式不同而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可能我们应该理多地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及完整性,而不是可重复性。 
yi fu? 
中医思维有它的独立的方式,与整个中国当时的文化是相关的。 
有没有听过一个中国古代数学的题,鸡兔同笼求各有多少动物[Grin]。古代没有二元方程的概念,一样可以算出来,而且在人力算的条件下,比解方程还快 
丁志伟? 
只有一个人体,也就是只有一个事实。中医描述,虽然不为现代人所明晰。但肯定是一个关于人体的整体画面,只要西医有一个整体画面与中医类似就可以解决@付弋 加拿大?所面临的问题。 
yi fu? 
当然现在中医特别是针灸整个理论体系少了一个取类比象的来源和应用帮理这一大块,大家都纠缠在经络实质,穴位实质这一个区间里,却往往忽视古人对经络穴位 的立意,说得直白点就是用西医的思维曲解中医的经络腧穴,等到用的时候自然也只能从还原的角度去取穴 
丁志伟? 
我找到的整 


1-12 

一一一一一一 

穴位敏化科研进展 

冷三华 
acupoint sensitization and C nerve.pdf?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对认识腧穴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宝贵 
诚请华兄先说说此文新意何在?貌似,此论博大精深,恐怕连专业编辑也难有足够耐力读完整,莫非如同华氏《堆垒素数论》,当初送给专业编辑出版发表,编辑送给世界1流数学大师审"稿,大师直言不讳,1时难以读懂,但是必须出版发行。先请华兄解其要点12,或许请出隐去的潘兄出面解其要点1,2。 
冷三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先读读再说,不然我说再多也益处不大 
秦宝贵 
当然。既然贴出,兄也有导读之责。 
冷三华 
Acupoint sensit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yperexcitability of C-type neurons. 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C神经理论的新证据 (2019) 
秦宝贵 
@冷三华,针灸、理疗,纽约?谢谢3华。神经参与经络结构的建造,但是,经络结构不仅仅是神经一一一TCM秦定理之n。其它的,本师不敢多说。 
而神经的x端已经不是N,渐变为y,设N为阴,则y为阳,则N与y对互转消。。。TCM原论:阴阳者,天地之道。 
丁志伟? 
@冷三华 

穴位敏化科研进展 

冷三华 
acupoint sensitization and C nerve.pdf?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对认识腧穴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宝贵 
诚请华兄先说说此文新意何在?貌似,此论博大精深,恐怕连专业编辑也难有足够耐力读完整,莫非如同华氏《堆垒素数论》,当初送给专业编辑出版发表,编辑送给世界1流数学大师审"稿,大师直言不讳,1时难以读懂,但是必须出版发行。先请华兄解其要点12,或许请出隐去的潘兄出面解其要点1,2。 
冷三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先读读再说,不然我说再多也益处不大 
秦宝贵 
当然。既然贴出,兄也有导读之责。 
冷三华 
Acupoint sensit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yperexcitability of C-type neurons. 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C神经理论的新证据 (2019) 
秦宝贵 
@冷三华,针灸、理疗,纽约?谢谢3华。神经参与经络结构的建造,但是,经络结构不仅仅是神经一一一TCM秦定理之n。其它的,本师不敢多说。 
而神经的x端已经不是N,渐变为y,设N为阴,则y为阳,则N与y对互转消。。。TCM原论:阴阳者,天地之道。 
丁志伟? 
@冷三华 

宝贵 
筋膜有深浅有厚薄,多用于包装肌肉,隔离肌群。。。针刺,针之所至,必穿皮(真皮)方可为刺入,否则约等于灸与按摩等等,这应当是TCM针刺术定义的首要之处,当今的针灸研究者与教科书竟然完全忽略,不作表述,后续讨论也就无法有效展开。因此,针刺与灸按,其所发生的医学效应性质有重大区别。穿皮后,针刺可以深入脂肪层,肌层,穿透胸膜,腹膜,粘膜。。。甚至刺中肝肾心脾之本体,当然,真接刺中某脏器,N结,N干以达特别良效,古今TCM皆有做过,比如天津金氏芒针等。如今西医外科手术讲求微创,其实,最简洁的医学微创技术,也可能是TCM毫针或芒针之类,不仅仅是微创甚至也可达极其精准之效。关于医学技术的侵入性操作的创伤度,TCM针刺术早已经达至微创程度,而关于TCM医术精准度,也有可能达到非常精准的程度。。。不过目前而言,无论中西医都需要真人控制工具(针具,Al机器人之类),人类尚未实现主动求医路边机器人给自己扎针,手术。。。如同随时路边提款付单1样方便,设想,将来,人类以针刺之法治病若能变成仅仅扫描皮肤2维码或3维码就解决问题,该有多好?[Tongue] 
范延年? 
哈哈哈想像力超强。秦王威武。 
秦宝贵 
人类最微薄的膜器,是细胞,是细胞膜,这比筋膜之类要薄的多,但是,1层细胞膜已经是n层,因为决定细胞的生命与代谢,当代生理学若有《膜学》,应当是1本大书。因为生命的结构同样复杂,膜同样复杂,因为,生命之膜由生命细胞建造,而不是塑料薄膜。。。细胞需要血液营养,才能鲜活有功能。。。N细胞如何被血细胞支持?如何被血管支持。。。1根N纤维如何与1根微循环血管结合的?是平行渗透,还是池浸泡。。。我认为,也可以是对接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13)。 

晓霞 
秦王威武,对于线粒体膜来说,cell is a mansion,佛观一滴水,十万八千虫,科学未至之前,思想家哲学家玄学家先行 ,中医圆了大家的诗人梦 
王世保? 
【逻辑思维正在让中华民族沦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游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认识不同世界的两种思维方式,其中逻辑思维从古希腊的几何推理证明中衍生出来,是建构抽象时空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异化认识对象的特征,造成了西 

1-16 

一一一一一一一 

武汉肺炎是热毒还是寒湿? 

秦宝贵 
@李灿辉?@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那就先定阴阳,刘院长认为是阳证,仝院士认为是阴证,秦王的裁决?一一一谨回灿辉李博大神灵所问: 
1)阴阳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阴阳,推之可10,数之可100。。。万之大不可胜数,其要1也。。。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湿也属阴呀 
李灿辉? 
@邱模炎?《因体质、误治、大量输液湿热可以转为寒湿,但不能说病本是寒湿!》加上激素等抗炎药物压抑阳气。 
秦宝贵 
目前,CCTV将邀钟院士登场对此疫发生原因及防治进行权威解说,这是不够的,应当邀请仝院士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登场对此疫发生与救治做出中医学的权威解说。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对吗?应该邀请刘清泉院长或湖北的中医专家,?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李登岭 山东?寒温之辨不休呀 
古旭明? 
西医在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在他们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流行病学分析,病毒结构分析,临床病例报告等等。反观我们中医界还在伤寒与温病,寒湿与是热之间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就不重视对病的认知,只注重从症状体征和自然环境寻找病机,处方用药。《内经》明言:无问其病,以平为其。因此我认为各路英雄可以继续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记录完整数据,以便日后汇集总结,发现新的治疗规律,把中医学水平提升一步 
谌春亮? 
@古旭明 广中医本RMIT硕博 墨尔本?,因为西医思想武装的中医人一心想着“金标准”“定型”。 
秦宝贵 
西医在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在他们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流行病学分析,病毒结构分析,临床病例报告等等。反观我们中医界还在伤寒与温病,寒湿与是热之间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就不重视对病的认知,只注重从症状体征和自然环境寻找病机,处方用药。《内经》明言:无问其病,以平为其。因此我认为各路英雄可以继续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记录完整数据,以便日后汇集总结,发现新的治疗规律,把中医学水平提升一一一支持旭兄。 
房才龙 
小柴胡汤好像比较合适,特别是初中期,柴胡解热,抗流感病毒,黄芩抗流感病毒还有可能的合并的细菌感染,人参增强免疫力,促进特异免疫球蛋白生成,初期病人无高热,甘草抗炎,半夏化痰抗炎。中西医都说得通。根据病情调整药量,必要的加减。病毒是因后续的湿痰热是果。需考虑抑毒也不违反中医原则。 
梁兆暉? 
小柴胡加厚朴、茯苓、藿香 
李灿辉? 
讲单味药,藿香和苍术值得研究。 
房才龙 
目前病人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恐则气下,柴胡也有益。所有的病人中医一定要早期介入。 
秦宝贵 
钟南山们与张伯礼们应当是第1个知道,并确定第1例武汉新肺炎的人,甚至应当是知道或许首发不是在武汉的第1个病例,或者是1小群人。。。国家以重金打造国家重器,这是1个高智的专业群体,拥有最高科学利器,但是,它必须要由对民众极度负责的真人与超级勇士来加以掌控。 

西医已经是中国国家医事不可爭议的重要组成部,组成国家医事的重器,但是,中医同是中国国家医事的重要组成部,中西医可以共组国家医师,医学,医事重器,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拥有此能力建造此种特别完美的国家医事重器,因为中国天生了中医,并传承至今,依然生命力强大,中医,做为最庞大的人类医学系统,至今还坚定地存在着,似乎是静默地渗透于14亿中国人群的血液中,在维护着民族生命与繁衍。。。中医的理论已经开始被人们更多获知,更多实证其正确性,它使医学指向以人为本的人间正道,中医理论尚未被人们所尽知,未解之谜很多,尚待解,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将中医从中国国家医事中驱逐,淡化,废除,弃用的理由。。。反而应当坚定地,全力地,专业地,合理地运用中医,使用中医,研究中医,传承中医,普及中医。。。用中医抗疫,用中医治感冒,也用中医治癌病。 

中国国家的决策者立意是良善的,中西医结合的创意是个好创意,但是系统不同,各有其用,可以灵活地进行结合,根据具体的医学问题,或以西医为主,以中医为辅,或以中医为主,以西医为辅,或急则治其标开刀手术等以西为主,缓则治其本,强化免疫力生命力以中医为主。。。如果遭遇到空前大疫,西医遭遇到不可抗拒的新病毒之类,不要轻言无药可医,因为科学告诉人们,逻辑告诉人们,中医西医皆是医,中药西药皆是药,中医学习西医是有道理的,而西医不承认中医却是专业无知,也是反逻辑,无理的。西医可能治的病,或许中医不能治,而西医无药可医的病,或者决死生的大疫,或许中医可以治,而史上中国人也就是靠中医走出生存困境的,当代中国人群也是从大瘟大疫中走出来的,走出1个地球最大人群。。。中医学的理论是人直证,中医学的经验是生命铺出来的,因此珍贵有价值,可实证,中医必须得到中国人的善用,而不可被游离为医学之外,再隔离壁垒之。中医学中医师也是国之重器的组成部分,是参与者与打造者。中国的西医人士亦应当群体恶补1些中医知识。 
梁兆暉? 
强调祛湿是四版的重点,我叫国内的亲戚都要喝源吉林甘和茶,源吉林甘和茶俗称“盒仔茶”,是佛山著名的传统中成药,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自出产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为凉茶类中成药,可以疏风清热,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食滞饱胀,腹痛吐泻 
邱模炎 
划重点!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与前几版有哪些不同? 
郭松鹏? 
今天统一在“寒湿”了,西医最大的问题是隐瞒症状,不提“恶寒”。而“恶寒”正是中医诊断的分水岭。 
秦宝贵 
青蒿,青蒿,青蒿素!为什么不用?低热,如有经典的阴虚发热证,可以首选青蒿类方与青蒿素。SARS高热,此疫低热,是重大不同,辨证论治用药需要关注。以更合理。干咳,亦属阴虚之证。 
王世保? 
@郭松鹏-针灸梦工厂 这应该是仝小林院士回北京后主张修改的,他认为本次武汉肺疫发在冬季,理所当然地属于寒湿。 
秦宝贵 
武汉环境湿重,病发冬季,寒湿为病是病因,但是,病因属性与所致之病是阴阳,寒因可致热病,湿邪可致燥病。。。阴阳也是对立的。。。 
王世保? 
总结以上分析,此次疫病,外感病因主要与火邪、湿邪、风热郁闭有关。 
从病位上讲,此次疫病多以咳嗽、咽痛、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从脏腑角度上来说,初起在肺;从三焦角度上来说,初起在上焦。主要是火热邪气夹湿热郁阻上焦,郁而化火,肺气不宣所致。 
秦宝贵 
凭脉辨证,审因论治,以平为期。 
王世保? 
这是汪剑教授的结论。 
秦宝贵 
如要辨证,如何解释低热?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请解释一下四班不同期之间的中医病机演变过程 
秦宝贵 
如要辨证,如何解释干咳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请解释一下不同期之间的中医病机演变过程@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四版的分期间中医病机演变,特请教 
秦宝贵 
谢谢邱兄的讨论,兄亦有高见教我。我再想想。 
1)此疫总属TCM所谓外感病,外,指天地,自然环境之变,之巨变所引发的疾病,多是急性烈性传染性,大力杀伤人命的病,我简述为急烈传杀4个字。 
王世保?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有“少阳在泉,寒毒不生”,本次肺疫是因武汉的湿盛和少阳相火叠加火运太过所致。所以从寒湿辨治会不会误导临床治疗? 
2.记者:通过查房,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否具体分析一下? 
仝小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我之所以这样归属,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病发于冬季,而且主要是从冬至(2019年12月22日)开始,经历了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节气(2020年1月20日),这个时间段是一个高发期。按照“冬九九 


武汉肺炎是热毒还是寒湿? 

秦宝贵 
@李灿辉?@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 那就先定阴阳,刘院长认为是阳证,仝院士认为是阴证,秦王的裁决?一一一谨回灿辉李博大神灵所问: 
1)阴阳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阴阳,推之可10,数之可100。。。万之大不可胜数,其要1也。。。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湿也属阴呀 
李灿辉? 
@邱模炎?《因体质、误治、大量输液湿热可以转为寒湿,但不能说病本是寒湿!》加上激素等抗炎药物压抑阳气。 
秦宝贵 
目前,CCTV将邀钟院士登场对此疫发生原因及防治进行权威解说,这是不够的,应当邀请仝院士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登场对此疫发生与救治做出中医学的权威解说。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对吗?应该邀请刘清泉院长或湖北的中医专家,?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李登岭 山东?寒温之辨不休呀 
古旭明? 
西医在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在他们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流行病学分析,病毒结构分析,临床病例报告等等。反观我们中医界还在伤寒与温病,寒湿与是热之间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就不重视对病的认知,只注重从症状体征和自然环境寻找病机,处方用药。《内经》明言:无问其病,以平为其。因此我认为各路英雄可以继续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记录完整数据,以便日后汇集总结,发现新的治疗规律,把中医学水平提升一步 
谌春亮? 
@古旭明 广中医本RMIT硕博 墨尔本?,因为西医思想武装的中医人一心想着“金标准”“定型”。 
秦宝贵 
西医在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在他们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流行病学分析,病毒结构分析,临床病例报告等等。反观我们中医界还在伤寒与温病,寒湿与是热之间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就不重视对病的认知,只注重从症状体征和自然环境寻找病机,处方用药。《内经》明言:无问其病,以平为其。因此我认为各路英雄可以继续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记录完整数据,以便日后汇集总结,发现新的治疗规律,把中医学水平提升一一一支持旭兄。 
房才龙 
小柴胡汤好像比较合适,特别是初中期,柴胡解热,抗流感病毒,黄芩抗流感病毒还有可能的合并的细菌感染,人参增强免疫力,促进特异免疫球蛋白生成,初期病人无高热,甘草抗炎,半夏化痰抗炎。中西医都说得通。根据病情调整药量,必要的加减。病毒是因后续的湿痰热是果。需考虑抑毒也不违反中医原则。 
梁兆暉? 
小柴胡加厚朴、茯苓、藿香 
李灿辉? 
讲单味药,藿香和苍术值得研究。 
房才龙 
目前病人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恐则气下,柴胡也有益。所有的病人中医一定要早期介入。 
秦宝贵 
钟南山们与张伯礼们应当是第1个知道,并确定第1例武汉新肺炎的人,甚至应当是知道或许首发不是在武汉的第1个病例,或者是1小群人。。。国家以重金打造国家重器,这是1个高智的专业群体,拥有最高科学利器,但是,它必须要由对民众极度负责的真人与超级勇士来加以掌控。 

西医已经是中国国家医事不可爭议的重要组成部,组成国家医事的重器,但是,中医同是中国国家医事的重要组成部,中西医可以共组国家医师,医学,医事重器,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拥有此能力建造此种特别完美的国家医事重器,因为中国天生了中医,并传承至今,依然生命力强大,中医,做为最庞大的人类医学系统,至今还坚定地存在着,似乎是静默地渗透于14亿中国人群的血液中,在维护着民族生命与繁衍。。。中医的理论已经开始被人们更多获知,更多实证其正确性,它使医学指向以人为本的人间正道,中医理论尚未被人们所尽知,未解之谜很多,尚待解,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将中医从中国国家医事中驱逐,淡化,废除,弃用的理由。。。反而应当坚定地,全力地,专业地,合理地运用中医,使用中医,研究中医,传承中医,普及中医。。。用中医抗疫,用中医治感冒,也用中医治癌病。 

中国国家的决策者立意是良善的,中西医结合的创意是个好创意,但是系统不同,各有其用,可以灵活地进行结合,根据具体的医学问题,或以西医为主,以中医为辅,或以中医为主,以西医为辅,或急则治其标开刀手术等以西为主,缓则治其本,强化免疫力生命力以中医为主。。。如果遭遇到空前大疫,西医遭遇到不可抗拒的新病毒之类,不要轻言无药可医,因为科学告诉人们,逻辑告诉人们,中医西医皆是医,中药西药皆是药,中医学习西医是有道理的,而西医不承认中医却是专业无知,也是反逻辑,无理的。西医可能治的病,或许中医不能治,而西医无药可医的病,或者决死生的大疫,或许中医可以治,而史上中国人也就是靠中医走出生存困境的,当代中国人群也是从大瘟大疫中走出来的,走出1个地球最大人群。。。中医学的理论是人直证,中医学的经验是生命铺出来的,因此珍贵有价值,可实证,中医必须得到中国人的善用,而不可被游离为医学之外,再隔离壁垒之。中医学中医师也是国之重器的组成部分,是参与者与打造者。中国的西医人士亦应当群体恶补1些中医知识。 
梁兆暉? 
强调祛湿是四版的重点,我叫国内的亲戚都要喝源吉林甘和茶,源吉林甘和茶俗称“盒仔茶”,是佛山著名的传统中成药,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自出产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为凉茶类中成药,可以疏风清热,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食滞饱胀,腹痛吐泻 
邱模炎 
划重点!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与前几版有哪些不同? 
郭松鹏? 
今天统一在“寒湿”了,西医最大的问题是隐瞒症状,不提“恶寒”。而“恶寒”正是中医诊断的分水岭。 
秦宝贵 
青蒿,青蒿,青蒿素!为什么不用?低热,如有经典的阴虚发热证,可以首选青蒿类方与青蒿素。SARS高热,此疫低热,是重大不同,辨证论治用药需要关注。以更合理。干咳,亦属阴虚之证。 
王世保? 
@郭松鹏-针灸梦工厂 这应该是仝小林院士回北京后主张修改的,他认为本次武汉肺疫发在冬季,理所当然地属于寒湿。 
秦宝贵 
武汉环境湿重,病发冬季,寒湿为病是病因,但是,病因属性与所致之病是阴阳,寒因可致热病,湿邪可致燥病。。。阴阳也是对立的。。。 
王世保? 
总结以上分析,此次疫病,外感病因主要与火邪、湿邪、风热郁闭有关。 
从病位上讲,此次疫病多以咳嗽、咽痛、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从脏腑角度上来说,初起在肺;从三焦角度上来说,初起在上焦。主要是火热邪气夹湿热郁阻上焦,郁而化火,肺气不宣所致。 
秦宝贵 
凭脉辨证,审因论治,以平为期。 
王世保? 
这是汪剑教授的结论。 
秦宝贵 
如要辨证,如何解释低热?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请解释一下四班不同期之间的中医病机演变过程 
秦宝贵 
如要辨证,如何解释干咳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请解释一下不同期之间的中医病机演变过程@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四版的分期间中医病机演变,特请教 
秦宝贵 
谢谢邱兄的讨论,兄亦有高见教我。我再想想。 
1)此疫总属TCM所谓外感病,外,指天地,自然环境之变,之巨变所引发的疾病,多是急性烈性传染性,大力杀伤人命的病,我简述为急烈传杀4个字。 
王世保?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有“少阳在泉,寒毒不生”,本次肺疫是因武汉的湿盛和少阳相火叠加火运太过所致。所以从寒湿辨治会不会误导临床治疗? 
2.记者:通过查房,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否具体分析一下? 
仝小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我之所以这样归属,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病发于冬季,而且主要是从冬至(2019年12月22日)开始,经历了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节气(2020年1月20日),这个时间段是一个高发期。按照“冬九九 

宝贵 
2)当代医师总体不理会TCM的外感病概念,因为过于玄虚与简单,而重视生物学致病原的确定,这有其逻辑性,而岐黄张李们虽然抗疫有成,但是,也未能看到"小虫",仲景所见有蛔虫,但是,细菌与病毒太小,几近虚无,nm级别,光学电学要发达才可见,这是科学的作用与价值。但是,TCM早期观察者是深入医学现场的智慧者,他们发现了疫发与特定季节的密切正相关的对应关系,并实证应对之,取得了TCM的医学绩效,而这种成功与现代科学的关系1直被人们忽略,不再研究,也就使TCM理论对疫与外感病的认知与应对绩效失去了重要的价值。 
郭松鹏? 
两位专家都推荐了“ 

宝贵 
3)如今可以解开TCM关于外感病与应当外感病的理论之迷思,就是:地球生命物共居同1生物圈,其生命程序强烈地受到太阳的引力与辐射的影响,而病毒基层也因太阳引力与辐射(温湿度)影响,敏感地隨时发生变化,生命体总程序在于基因。所以,太阳决定环境温度,湿度与气体之移动,构成了风寒湿燥火。。。成为特定的TCM术语。而1类病毒在自然生态中是喜爱低温的,比如H1N1与SARS,1类是喜爱高温的,比如伊搏拉病毒。。。当然,所有的病毒都需要在细胞中才能复制,这也是抗病毒的科学难题。 

治愈的效果。 
秦宝贵 
4)TCM抗疫理论的重要价值,就是在人类尚未科学工具得见病毒时,观察得到了某病毒或细菌引发大疫与特定自然环境的密切正相关涵数,并提前预防,及正向应对,合理推论,用自然之物草根树皮应对,并取得重要经验与获得极大医学绩效。依TCM抗疫经验与理论,可以合理判定,SARS,H1N1等疫,其病毒特点是"嗜低温"的,只能在冬季高发,天气转温暖,自然会趣于安静,难以爆发致病,这是1种自然规律。而1年之中,北半球而言,通常1月份最低温,所以,此疫情多在12月,1月,2月集中爆发,以后自然趋于稳定。 

莉? 
@山中来者(邱模炎qiu motan,北京)?@梁兆暉?不用创新,会把老套路用得对已经功德无量了 
邱模炎? 
@艾美莉 加州?同意,先要继承好 
秦宝贵 
此疫初起,及时发现,并予以快速中医介入防治极其重要。1)如有发热恶寒,或未发热,体痛,舌淡苔白脉浮者,可以麻黄类。酌加化湿药化瘀药,以求快速阻断疫毒深入。使外感之邪从皮毛而解。 
梁兆暉? 
应该未病先吃,上工治没病 
秦宝贵 
2)初起,如有流涕,咽痒咽痛,发热舌红苔黃脉数,宜以桑菊饮,银翘散类,亦以求疫毒从皮毛而解,尽量使之不犯肺。同时立补充淡盐温水,热水泡脚,或使汗出愈。 
3)初起,突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可直断为温病,热势高,咳喘重,舌红脉数着,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宜麻杏石甘汤类加苍术。 
邱模炎? 
官宣心理干预措施:但好像中医心理缺位 
秦宝贵 
4)初起,低热,干咳,舌红苔少脉数者,可以青蒿鳖甲汤,或青蒿素lV。 
5)初起,低热,胸闷气急干咳少痰,舌苔白厚脉濡,可按肺痈治,宜桔梗汤与苇茎汤类,使宣肺排脓。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不理解呀 
秦宝贵 
此疫已不同伤寒学常规所述,亦不同温病学常规所见,主要特点是1)初起见证极不1致,2)迅速变化,变证百出。因为是空前的,首发"怪病",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教科书是黑白的,临床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但是,它再怪,也是外感病,只能从口鼻皮毛(粘膜)而入,所以,可以快速正判表证,尽力使病邪从表而解,截止于表证,而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潜伏期较有延长,相比SARS,己显温柔,热不甚高,肺水肿不烈,但肺血肿,再合并细菌感染是西医人应当注意到,这涉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要用也必须用,用于救急,致于苦寒药与湿邪湿因也要整体关注,诸君已经关注,吾深表赞同。吾能强调的是:病初起的特别识别与医学正判,快速介入与干予极其重要,而本疫最大的特点就是初起每个个案表现不1,而程控规律难以建立,当表证未解,变证百出。。。还是棘手的。看来,中西医师都应加强自己临床控病的训练,平时,宜从密集临证,从有效地用中医之法应对感冒做起,抗击外感病,识别正判外感病并应对之,是中医临床学所长,而疟疾也是外感病,肠伤寒,霍乱,痢疾。。。AlDS。。。甲肝,乙肝,乙脑也是外感病,天花,麻疹水痘,甚至狂犬病,也可归属外感病。。。很多外感病初起都是类感冒,所以,早期发现,知道尽时控制表证,警觉发现上报表证,可能是监测,控制大疫的1种根本办法。但是,中西医人士难得有人认真研究表证。。。而病演变需要时间,可以在初起就以医学作为扼制的。。。初起不作为,无知初起(表证)。。。待中医火神闪亮登场,西医人工肺,lCU闪亮登场,很可能将真人给悠到另1世界去了。 
@山中来者(邱模炎qiu motan,北京)?,所见有些不略同,供诸君批判用。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与伤寒和时行温病不同的疫病也 
秦宝贵 
yes。识别病在表,极其重要。 
邱模炎? 
@秦宝贵 (字怀之,号三光)?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学家都十分重视 
秦宝贵 
记得有人问过邓铁涛先生,取得抗SARS的中医经验具体是神马,邓老回答大意是千人千面,不可僵化1法。。。而我研究上述抗SARS经验用方,若有效者,也是百花齐放,集有几十个方法。。。而这种医学现象,也被载入中医学根本理论之中,所以,中医理论并不反对程控,但是,中医理论更坚信客观检测观察所见,更依据临床大数据,坚定地辨证论治,重视个案的具体医学应对,这是以人为本,医师必须用智用命。。。 
这是TCM的另类真实,所以,中医之真,其实也是很可怕的,当中医师是很难的,因为必须面对1种惨淡与血色黄昏,而这是治病救人的过程,而医师也是悲剧职业,但是,历史选择了你,你也入了医门,只好为理想而战。 

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大江川 回复 悄悄话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二00八年六月 概 论
就说是这个书啊!前圣后贤。这个书是圣贤留下的,张仲景也算医圣了吧,这是一种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古典经文哪。那么又有一种看法呢,说这个书叫《伤寒论》,那么主要就是论述伤寒了,不能治杂病。你像李东垣说(伤寒论)是不能治内伤。说张仲景长于治外感,认为就是不长于治内伤了。还有的说《伤寒论》所载的方剂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们还有人提这个问题。这些说法呀,统统是错的。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呢,就得对这个书怎么来的(进行了解)。那么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看待的方法,那么这就不能不谈中医的发展的问题了。中医的发生、发展呢,比较久远。这个书在张仲景这个时候,距现在快到两千年了,一千六七百年过去了。那么这个书有这么完整的体系,可见中医的发展那还早的多。由于那么早,所以中医的这个辨证施治这套东西不是在某一个基础理论上研究出来的,像西医那样,它绝不是。因为什么呢?当时的时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限于科学水平它不可能,而且又没有什么好的器具,想要对病变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人身的反映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证候吧,在这个上面想办法治病,中医的开始它是这么来的。这么来的,你们想一想这是很不容易了。那么这个时间的经过它相当的长久,是经过多少个人体,很长一个时间,逐渐的观察,逐渐的实践,他也在这个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规律,这个规律呢就是一般的规律。那么什么是一般的规律呢?咱们这个书就要讲了,这个六经就是的,他说六个类型嘛。(还有)八纲,这都是一般的规律。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有一般的反映。那么古人呢经过很长的时间,他得出很多的结论,尤其首先得出的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结论,那么在这种一般的规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当然那个时候也是实验,那个时候就是先从实验来的,他逐渐的实验来实验去,做出了一种很可靠的结论。在以前记载这些结论的书最较早的就是《汤液经》。
《汤液经》这个书出的尽管晚,但是发展最早了。叫《伊尹汤液经》,说这个书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啊,这个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就是以前旧社会呀,封建时代作书的人也不知道中医是谁搞出来的。那时候结论是很清楚了,很有了啊,那么只能说是圣人,就像咱们这个《本草》呀弄到黄帝身上了。咱们讲《内经》,说是岐伯和黄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这一帮人。他们是天呀!生而知之嘛!这是错误的,这是歪曲历史。实质的作书人呢,他也不准是反动,可是他的确也不知道,他不是一个人。所以中医的发展呀,不是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某一个人了。无论是伊尹,或者张仲景,他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从经验来的,所以中医学简单的说就是经验医学,就是从这个疾病斗争中搞出来的。那么张仲景这个书呀,它是从《汤液》来的。这个在《甲乙经》中就有,他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同时在这个书,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里,全把王叔和那套东西给拿掉了。他这本书有《伤寒例》,《伤寒例》是由王叔和作的。王叔和搜集仲景的旧论,他搞了这个书。那么他也说是“仲景旧论,脉证声色,真方,有神效者”,他就是基于这些东西“拟防世急也”,就是这个时候就有的。那么仲景他也不是杜撰的,他是对《汤液经》,说他论广,他有所发挥,这是肯定的。
那么我们想象《汤液经》这个书,它就好像《本草》,比如说桂枝汤,桂枝汤底下就有了太阳病什么情况之下来用它,是这么一种德行(情况)。(汤液经)总是以方剂为主的,一听这个名呀,叫《汤液经》。那么张仲景呢他就不是用这么办法了,他是把方剂搁到一个病上,你像这个《金匮要略》就是的。像“水气病”啊,“痰饮”啊,针对一种病,那么这种病里头需要哪个方剂,他就把这个方剂拿来。可是方剂的这种应用啊,依本《汤液》,方法不一样。那么我们这个《伤寒论》也是,它是治伤寒。我们中医说的这个“伤寒”,它是不局限于伤感外寒,它是广义的,凡是这样热病之属,都叫伤寒,我一会讲你就知道了。他是拿出这么一种病,而用《汤液经》各个方剂,征引很多。那么中医它是通过实验来的,一切的方法规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说的这个是“真方,有神验者”,有神效者。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实践的结论,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古时候是这样的,现在还这样,它是客观存在,它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它不变的。我们讲这个干什么呢?所以现在学这个还可以用吗,不像他们说的古病(古方不能治今病)。
它是注重这个只要合乎这种事实,你用它就有效,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中医辨证主要是以张仲景为代表的。那么它是根据一般的规律,你想想根据一般的规律找出的方法,它就是治一切疾病的方法,它不是专对某一个疾病。因此我们对《伤寒论》总要有这么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这里头一点不诡辩呀。咱们根据发展的时代,尤其我们这几年的应用,在我个人身上,我这几十年,我所用的方剂都是根据古方,并没有说适于古病,不适于今病,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杂病,这一切我们根据实践证明,都可以把它反驳了。不是!的确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当,确实有神验。那么我们对于《伤寒论》,应该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仲景用的汤液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前头这个《序言》:“撰用《素问》……”等等的,与皇甫谧这个说法根本是矛盾的。那么根据我们看呢,当然根《内经》也是毫无关系。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 jiang,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充血,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
这我也查找西医书了,他就是这个样。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证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顶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个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我们可以拿一本书看一看,这个人身体对(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药…。所以没用…。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所以身体呢它就不能够(抵抗)。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好了,这一节先讲到这。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臭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
“脉缓”,缓者和紧脉是对脉,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这个烟卷就是缓了,你按着软不大的,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脉缓,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的风邪了,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
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像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对于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
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是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可是表虚……(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他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古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个病。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乘着这个虚,它就往里面去,到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里面,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叫发表了,这是第二条。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太阳病证啊是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的时候,有的人一有病了头疼等等的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呢,可它转手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也是,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
“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你象桂枝汤证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轻,所以也有干呕啊。而麻黄汤证他一点汗也不出,气息一点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呕逆。
那桂枝汤证身体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轻,那血管不是缓了嘛。这个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哪面充血都比中风重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
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脉,非常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名词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明显显著,所以他就叫伤寒了……(音频缺失),那么古人管这个有汗的叫做中风,没汗的叫做伤寒。这个古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我们现在就不应该这认识了,还要说什么风伤哪了,寒伤哪里,这明明白白的,现在都是常识了,不是什么科学专门的事了,还要那么讲就是错了。
可是这个“伤”和这“中”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这样。他起个名字,你看“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这个(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想发汗就好了,他就是人体的病邪浅,这叫做伤寒。
这三条,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由于这个汗出和无汗,这个证候就不同了。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
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那么不外乎在脉证。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类情况。你看他胸胁满闷,柴胡证这就来了,这个病较为重。那么二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像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像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它里头有热。里热的这种病啊,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
它也身热,身上不是不热,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太阳病,身上热,加大外边差距,他要恶寒的,这个是不恶寒。这里热是很强烈的,人身上的这个条件反射啊,这是巴甫洛夫弄得,这个我认为很好。
这种刺激过于兴奋,那一种刺激就被抑制。他是个实验,这个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那个狗呀,用很热的电线烫这个狗,这个狗当然叫唤了,甚至咬他,那时候喂它什么它也不吃,可是呢他每要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过的日子多了,狗一见到他拿电线,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实实的。后来都给烫破了,它也不动弹,直撂滚了。为什么呢?它这个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反到抑制了。这也是的,这个里热啊刺激相当厉害,要不阳明病的人说都胡话,谵语烦乱,它这个刺激相当强烈的,尤其对于大脑。所以这个恶寒他到不恶寒了,他是光恶热了,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了。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你看这个地方还这样,与上面的“中风,伤寒”的文法就不一样,那个“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
那个中风、伤寒都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它是对等的看法。这是另一种病,叫温病。所以他(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要细心读就能够知道了。那么既然是温病,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了。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他越热,象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了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像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风温这个字怎么起的,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盛啊。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
那么,它的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像头前那个中风证一样,他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他是热。
“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事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
“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辨》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上边隐伏这个身重,就告诉你辩证了,中医就这个东西,不辨证不行。“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嘛,湿还盛嘛,你为什么给他吃泻药啊?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的太甚了。吃下药为什么也伤津液?下药这个东西就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可不就是丧失津液了。所以下、发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时眼睛也发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同时这个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大便秘,下而不伤人的。里头不实,下的脏气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还就拉了,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这是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的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所以说要被火呀,这个人顶轻了,这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疸,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就是一阵一阵的发惊恐,时常的抽,身上的颜色就不只是发黄了。“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过那个颜色,所谓黄褐色了,就是熏肉那个颜色。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泻下和火攻,这个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了,有很多种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针,再如把地用火烧得非常热,人躺到上头,也就是捂大汗,这也是火攻的一种。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热东西敷,这都叫做火攻,这个火攻是必须大汗。“一逆”是指误下,人还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个样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那么这一段呢,有人就讲张仲景不讲治温病,这段很清楚。所以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火攻与吃凉药都是对待的看法了,温病能到这样子,就得清了,没别的办法了。可见这个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那么这个《伤寒论》里讲不讲温病呢?讲的。这一段在太阳病中提出来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太阳病来治疗,后来我们在阳明篇里就有了。阳明篇里讲“外证云何”呀,那就是指温病了。“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就是温病,就与这个一点不错嘛。那个用什么治,就用白虎汤,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参。他讲的这个都对的,怎不讲温病啊。这个读书,你得前后看。但是太阳病里头没有温病,温病不属于太阳病。也有把中风,伤寒,温病放到太阳病里边,这就错了,根本不是太阳病,不是在表呀,所以特意拿出一节来,讲的是太阳病啊,恐怕医家也拿这个当太阳病来治,一治这就坏了,辨证主要的一点呢,就是“渴而不恶寒”,“不恶寒”就与提纲冲突了。前头说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为了)加重恶寒的语气,才搁了个“而恶寒”。那么这个不恶寒,就不是太阳病。那么所谓的提纲啊,是太阳病的起码证候啊,他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尤其这个恶寒。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一段也很重要,它讲太阳病啊。太阳病是表证,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那么差别在哪呢?
少阴病偏虚偏寒呐,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那就指太阳病,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呀。没有热,一味是恶寒,那不是太阳病是少阴病了。就是说疾病的一始有这么两类表证,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的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个约略之词。
真正的伤寒病啊,我也得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一家子,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厉害,老太太都知道,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这个时候也减轻,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这个病就没问题了。那么这个书呢,也是约略之词。那么至于下面他说的“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一种符会之言。古人有拿这十个数,一二三四五,这几个谓之生数了;六七八九十,叫成数,这是五行学说。你们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头,六七八九十在底下,一对六,二对七,不就这样子嘛。这个“一”呀是奇数,属于乾,乾坤的乾,就是天。偶数属于阴,属于地。他说天一生水,“一嘛”,属于天了,阳嘛,天一生水。你看看对应的是六,地六成之,这六是地呀,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他是这么看的。他说天生则地成之,地生则天成之。数一摆就看出来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个“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该是地了,八,地八成之。“三”过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他这个五行啊,是瞎造的,这么捣出来的。
那么阳数七,阴数六啊,就是根据这个,这是瞎说,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个数字。这个没什么意思,但是头前的那几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一种约略之词,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那么,这个根据上面的“七日愈”。那么太阳病啊,七天愈了。那么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经尽故也”,到时候了。就是行其经尽的缘故啊,他就不再传了。假设要传呢?针足阳明,那就足三里穴了。
这个也不一定,这个就是在这个太阳病啊,在六七天的时候是要传里的时候多,那么在五六天、四五天他传少阳的时候多。他是隔个七日,一般在这个时候呢传阳明的时候多,所以他说针足阳明。那么六七天他也有时候传里的,也有啊,那你针足阳明就没什么用了,这也是就一般人倾向来说的。说这个太阳病啊,在这个七八天的时候,这是传阳明的时候,如果病不好,有传阳明的可能,那么这时候呢,你针足三里,那么可以使他不传。那么在仲景后边治疗,他不用这个法子,这也是古人有这么一种说法的,是属于针灸的,可以作参考,这个也不一定。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没有什么理性。这个巳啊,巳时到未,正是天中的时候,午时嘛这个正当中,那么午时的前边就是巳时,午时的后边就是未时,在这个期间呢阳气最盛,在这个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来看的。这个太阳病,他是旺于那个时候,热的最厉害呀,那么就在这个从巳至午这个时候,正在这个旺气的时候要好的,要好就在这个时候,这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一个,大概我想仲景,就是出自仲景手,这也根据《汤液经》上的一个照例的文字,也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事实也不一定,可也没人体会这个病是不是准在这个时候好,据我看也不一定的,这也没有什么意思。他这个中医啊,什么他都要解释,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这个五行啊,拿这个臆测啊,再嘛拿现象解释。你看我这随便举个例子吧,你看就像这个六七天这个好,那么在西医不算什么,西医他什么病都有个周期性,这什么时候要减轻,什么时候要好了,这个病啊大概的意思,他就是一个病他这个本质上的一种这个进退的变化,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中医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释不可,他解释不出来道理啊,他就像阴阳五行什么都上来了,他就是这个事,这个用不着解释的。那么这个病必好于什么时辰,因为这个时辰正他旺的时候,这哪对啊,这个就不合理是吧。还有这个,你像这个几日传变他都要解释。伤寒里头是不对的多,那么这个“巳至未上”,这个东西这个靠不住的。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犹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这也是约略之词了。有的样子呢,这个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当然他在自己消了,他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药了,但是一般说来呢,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这都是就一般说的,实质上这个病,伤寒病病多少日的都有啊,那么后头就有了,这都是就一般。
第11条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这样的,看着外边是热,而里是真寒,看着外边是寒,而里是真热。这得举个例子,也不是每一种病这样的,有的时候遭遇到这个可能,你看头一个嘛,他说这个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这是里头是真热,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么这一类呢,白虎汤证就有这个情形。这不是厥深热深嘛,外边手脚都凉,可这个人呢他是啊,烦渴饮饮啊,不愿衣被啊,正是大热。他这个寒是个假象,这人是吃了白虎汤他这个厥逆就都好了。
还有一种病里头是大寒,这个人这点浮热啊都跑到外头来了,这也了不起了,这都是大病,你像这个四逆汤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也有。那么这里头那么样的虚寒,外边呢反不恶寒,脸还有时候发红,这像是外边有热的,其实一点热也没有。他就里头那个大寒哪,他把人的一点虚热啊反倒都跑到外头来了,所以这个大夫也知道,也应该知道。我们在临证哪,不能够只就表面上看我们就来确定寒热了这也不行。他这也是举个例子,后边这个具体的情形有的是呢。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了,这就是说上边解说,然后你看太阳病的时候,你要详细的观察,那么然后他就看出形似太阳病而实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温病,这个呢不要错当了太阳病来治疗,那样治疗就坏了,不能发汗,发汗不行吃泻药,这是一般大夫常干的事啊。那么先汗后下,这是庸俗的一种套法,这更不行,他虽然里热,(但是)没到那个时候不能下,这个温热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使人卒死啊,“再逆促命期”嘛!那么,然后他又说这个疾病在太阳病的时候得加小心少阴病。有两种表病,看着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试验体温哪都有体温,不是少阴病没体温哪也有体温,可是他这个证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发热但恶寒,这个发热就人感觉热,那么这个要注意。言外呢少阴病有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就在这里就提醒了,他单有一篇论少阴病的。那么然后呢,他又说一般的情形,他说太阳病一般好啊,都在六七天,时辰呢,大概都在巳时到未时上。这个啊,也有靠不住啊,他这里我们这样来理解他也可以嘛,是吧。那么最后啊,他又提到这个有真寒假热,假热真寒,这一句在临床上要注意的。中医得讲辨证,他根据证候的反映来辨证啊。以假当真,你把人家给治坏的,是吧,所以这一个也要注意。所以他讲到这个地方呢,都讲的太阳病原则的问题,那么底下呢,太阳病应该怎么治啊,原则是要发汗的啊,怎么发汗呢,他要根据具体情形,他底下就要讲了,我们下次讲呢,就要讲到这些具体的情形。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咱们头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证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阳浮而阴弱”,指这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
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比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铣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是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嘛。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也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洁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还脏,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证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桂枝汤这个药物啊,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呀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这个去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呀,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音频缺失)。这就是十六两一斤的,它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可是古人的一付药开的一付单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克”计算就是 9 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啊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呢,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 9 克,那么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它这个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 12 枚,把它掰开。
那么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最好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啊,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那,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那,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
在《评热病论》那,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这个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与“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约略言之。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躯壳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躯壳。《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在这一块斗争。那么这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老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
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头前那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他是胃消化水谷啊。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了,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当能食”。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不再热了,这就是说机体的机能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那么,“阴阳交”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邪盛也,就是这个发烧还是邪在那儿呢。那么那个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那个外边出去的汗呐,是这个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说如果人再不能吃,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呢。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
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啊就这个中风证啊,他并不是阴阳交,还能吃啊,没到那个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这个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而还有热,那么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了,他不足以驱邪,他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对这个汗出呢?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么一种病。这么一种病怎么治疗呢?
我们根据《内经》上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力不足以驱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这个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
咱们讲太阳病也是,他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哪,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
那么这个病,中风的病啊,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虚下来,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其实他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他这个苦,这个桂枝生姜,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让他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他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时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他这个寒嘛。那么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他既是发汗、解热药,这个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精气虚,亢进卫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后边它的煎服法来说,搁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他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了。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象我们现在吃一回药一样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象小茶杯那么一杯。他们有考据的,大概是不是现在还有那么东西,他们以前还有看到的,汉时候的一升,就像咱们现在那个大酒盅,东北那块叫(…)的那种酒盅,大,个也是很大,但是没有碗大,他就那么大。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这个水就搁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搁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去。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这个汽油,煤气。
这火,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应该是要用微火,早些时候这个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你看我们要炒个菜,火候要不对头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更厉害了,要治病的。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生活条件变了,这个微火也是比较难。要是用那个风窝煤火也行,小一点呀,慢慢煎,那水就可以少搁。否则,这水就要多搁,时间就要跟上。那么这个药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服这个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要一升余,以助药力。
你看看这个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这个精气是要能盛,这些都是挺要紧的。这才足以驱邪,再一有汗,这个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要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现在两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两钟头。“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顶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发潮糊糊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阳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这个发汗伤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它尽剂是三服药,一服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得变变了。“后服小促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半天,要“令三服尽”。那么现在呢,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 24 小时,古人就是 12 个时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 24 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完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剂,一剂就是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这说都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配合这个药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了不起的药。
因为现在呀,把这个桂枝看的都是热的不得了。就我们这里也是,你开桂枝呀,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伤寒论)是吃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这是发汗之中讲(究)养胃增津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了。所以他告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就不每一个方剂都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桂枝汤呀,现在也有这个陋习,都不敢用。
在陈修园那时候就有过这个情形,福建,陈修园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陈修园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后来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咱的,大家还敢用。陈修园在闽候,闽候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那边对桂枝后来就不怕了。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个一定,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呀(认为)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
第14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赵开美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旁的应该照旧就对了。那个葛根汤啊,桂枝和芍药都减量了,这个书啊把葛根汤搁这个地方了,这不叫桂枝加葛根汤了,所以这个是错的。在书上应该把它改了,麻黄去掉,芍药搁三两,桂枝还是搁三两,那么这个方子的煎服法与桂枝汤一样,但是不必喝稀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同时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它是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这个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呀,应该另一段,这个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
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
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你经过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而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证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很重要这句话,它是一贯全书这句话。
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是,随证治之嘛。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他说还有一个同是太阳病,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咱们说那个阳浮阴弱啊,在桂枝汤,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第17条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这个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你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桂枝汤它是解热,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
“得之则呕”,里头有热,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啊,他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而不喜甘温。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要用它呢,怎么样子,反助其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这个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啊,这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那以热及热,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啊,应该戒之用这个地方,第一个提出来,就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那么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那是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我们这个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所以他头前明说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要是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哎呀!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错误的,这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没有,不是太阳病,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么他患了桂枝汤证,你打算也给他作桂枝汤服之啊,可他平时就喘,当然他得外感还是喘,这你对这个喘也得照顾,所以用桂枝汤那是必然的了,你还要加厚朴杏子才好呢。………(音频缺失)。
你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呀,他这也举个例子,他比方说吧这个喘家,那么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头前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朴、杏子较为好。
第19条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里热反倒更助热。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他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那么底下他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他说头一个从发汗,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啊,都是伤津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他伤其津液,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这个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那么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这个你们回头看看那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这个就是在这,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往上呢,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那么如果他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那么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啊,这个危害呀相当严重啊。这个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况且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与“桂枝本为解肌”那节正是相反的,那个是桂枝汤不能用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那个麻黄汤证。这个呢,它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这里含义是这样的,它这个书上倒没明写啊,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
怎么知道它是这个意思,就从一个“遂”字,这个“遂”字是一个褒贬组词法,古人用字他净在字上琢磨,“遂”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这个发汗是错误的呀。太阳病不应该发汗吗,但桂枝证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的,所以发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阳。“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根头前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光(只的意思)恶风寒了,他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证了,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难”。这个体液大量亡失,小便没有,所以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痉挛。而屈伸费劲,难以屈伸,就是弯回来,伸出去,一曲一伸嘛,这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枯燥才有这个情况,这个肌肉马上就有拘挛这种情况。
这就由于这个病发汗过了,应该用桂枝汤,用了麻黄汤了,虚极就变成阴证了。那么这个汗多体温下降的当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那么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就不行,得加附子。这个附子这个药啊,他是个辛温,是个热药,他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在临床上体会,他能够复兴这个代谢机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说下利清谷,四肢逆厥,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那么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这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后来要讲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这个法度,这里也是。这个汗漏不止还直门出汗,这个发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这么样子虚,而现阴寒的状态,你使用桂枝汤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这个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陈衰机能也能恢复。所以附子这个药啊,有这些作用。那么这个可见也是少阴病范围,但是少阴病里头,。。。。。。,也就是桂枝汤证,而现阴虚证(此处指阴证)的话,加附子。
阴虚证表证阴虚还是一种少阴,这个表证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表阳证;一种是少阴,表阴证。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证而现于阴证,就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就是这么一个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
那么我们来应用呢,比方说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证,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这个应用的标准,就是桂枝汤证而现少阴病。当然了本段的说法也可以作参考嘛,汗漏不止哪,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哪,恶风的厉害,不发烧。发烧也不一定不发烧,但人不发热。
第21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个脉促,这个各家的注解我认为都有问题,都根据王叔和的说法,说是“数中一止,谓之促脉”。就是快脉,有时候一止,我认为欠通,这个不对。凡是“一止”,脉跳跳一止,就叫作结脉。无论数中见之,或迟中见之,都叫作结脉。结脉有数有迟,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这个促脉,就是促与上,与外的意思,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上头就是寸位。所以只是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种脉象。尤其这一段,更注意说明这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一段,他说下之后,我们头前讲的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是今天讲的。
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虚其里。那么可见上实,气冲的关系,下虚。脉也应之,浮见上头下边就虚。所以这个脉与证是相应的,绝不象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就烧起来了,不是,促,都是热,他这个不是,他由于气上冲,那么上边,所以这个脉,他浮在关以上,叫寸。
而由于泻下的关系,腹气虚,所以这个下脉沉,关以下沉,应该是那个脉。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同上边桂枝汤一样,由于这个浮,虚了,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他把芍药三钱增到六钱,腹满时痛要加芍药。在这把他去了你想什么道理?腹虚,不但不满,而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药大量用,这个下腹满他就起作用,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虚的厉害了反倒,那就要去芍药,这不就这个道理。那么底下虚,上头实,所以脉也应之上浮而下沉,这不很对嘛!决不是数中一止。
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了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那么这个方剂的体会呀,就是桂枝汤证气冲比桂枝汤较为厉害一些,而胸满,脉促者,我们根据这个来用它,没问题。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桂枝汤去芍药,这个方子加减也挺管用,以这个方子为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桂枝汤把这个大枣生姜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汤,这是桂枝汤又一个变化,桂枝汤有这么三个大阶段。这是一个,这个就是胸比较满,桂枝治气上冲,那么他又是腹气比较虚,所以把芍药去掉。
第22条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段和 21 条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他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他给改成“微恶寒”,“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的话,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门子附子呀?“微寒”是对的,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微寒,没有那个恶字,赵开美本是对的,在《玉函经》是“微寒”,不是“微恶寒”,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运用很多,后头的《痉湿暍病》风湿相搏里就用这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胸满上冲比较剧胜一些,而满脉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这是一节,这一大条分成三节。头一节,他说太阳病呀,在八九天的时候,真正的伤寒病在八九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关口。这个病好也在这个时候,危险期过去了。可是病的恶化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八九天是这么一个阶段,在伤寒病里。假如这个病有了这么一种变化,“如疟状”,发疟疾大家都知道,定时发作,“发热恶寒”,有定时的发热恶寒,而且“热多寒少”。这个表证呀以恶寒为主的,所以我们以后有很多的这个解(释)的段落,(如)“恶寒者表未解”。如果这个病要是去表,这个恶寒就要少,没有表证的就不恶寒。所以每每的这个表证呀,我们以恶寒的轻重多少而来验证表证之进退有无。那么这一节就说明这个,这个人变成现在这么一个情形,定时发寒热,可是热多寒少,是不是这个病转变了呢?他底下又接着说了,“其人不呕”,他要转变这个少阳病呀,心烦喜呕,他非要呕不可,这个人不呕,证明他没传少阳。“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没传阳明。阳明,大便燥结,小便黄赤,也没有。所以这个病即没传少阳,又没传阳明,只是一天二三度发,就是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这么一个病。
看看脉吧,“脉微缓者”。这个微缓不是又微又缓,是微见其缓,微微的缓,脉不数急,脉也不紧,见着他缓弱,这个缓弱说明这个病现在平静。咱们开始就讲“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脉若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说明这个病正在发展变化,脉微见其缓弱,说明这个邪已经衰了。可是这个病现在来说是没好的,他还是发热恶寒如疟状嘛,而且热还偏多一点,但是这个热多脉应该快呀,应该数急,脉反倒微缓,挺缓弱,意思也就是当然不是快了。那么根据这个脉与这个热多寒少比较看,这个热不要紧的,不久将好了。因为这个脉见到缓弱,是邪衰的一种反应。是的,尤其这个急性病,一来这个脉来都数急呀,而且应手带紧,这个紧脉不是好现象。假若这个脉也不紧了,缓弱了,也不快了,那么这个病也就停止了往前进展。尤其缓弱,邪气已衰了,这个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说这个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这是头一段。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又是一段。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是如疟状,一天两天都发,那么他不是热多寒少,他是只恶寒,一味的恶寒。而脉微,脉微是不足的脉了,这个脉微者为亡阳啊,他是没津液呀,这是表里俱衰啊。这段也可以这么讲,就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没有如疟状以下这些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这个人是只恶寒而脉微,这是表里俱虚,陷于阴寒症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够再发汗、再吐、再下了。这么讲也可以,没有这个如疟状,不搁到上头。总而言之,他这第二段不是这一段所论述要说的,主题在下面。头一段所说的,欲愈者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寒热,热多寒少,而且脉微见其缓弱,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这一段说到八九日的时候,脉微而恶寒。无热而恶寒,这脉已深陷于里,阴寒的一种证候,所以他叫表里俱虚,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了。怎么办呢?就是用温补的法子了,用什么药呀?随证治之,后头他有,后头有的是,治这个病,现在不是主要治这个。那么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又反过来到头前了,把他太阳病八九日…。。。(音频缺失)(第四讲)。那么那个欲愈,他不会颜面赤红啊。他说如果这个人面色反有热色,热色就是红啊,面色缘缘正赤啊,要是这样的话这个病还不是要好的。为什么呢?这个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拂郁在面,阳气拂郁在表嘛。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证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体呀发痒,要出汗它出不来,那么水份含在皮肤里头,人发痒,你问问他准痒。那么这样子所以他用小发汗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你看看啊,这是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极小。为什么呢?你看那个证候我给你们分析分析你们就明白了。所以这个合方啊,是两个病合并到一起,你得有个认识。你看这段说的很好,如疟状,那就是定时发寒热,不过这个他写到头前了,后头有这个,说是啊,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时发热汗出,时发热就是定时发热,而汗出,这就是桂枝汤证。古人叫营卫不调啊,营卫不谐啊。那么这一段你们看一看,如疟状,就是定时发寒热了,定时发寒热他象桂枝汤证又不是整个桂枝汤证,定时发热汗出才是桂枝汤证,他这个虽然定时发热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汤证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么呀,不得小汗出,出不来汗,麻黄汤证的一半嘛,是不是。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合方啊,你对这个方证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这个即有桂枝汤证时发热这么一个问题在里头,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完全是桂枝汤证就不用麻黄汤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这么一种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他只能够发汗,它不能够治时发热,如疟状它不能治。所以这两个方证啊都具备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疗。但是这个病非常的轻,一日二三度发寒热而且脉微缓,这是欲愈的一种情况。就由于浮郁在表,表还没完全解,得个小汗就能解,所以这个方剂药用的非常的轻。你们看一看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一两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点啊,这都是古制啊,一两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两是四分,这是古时候度量衡的制度。不到二两,二十四株一两,十六株。底下都一样了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你看一两拿三除,古制才三钱挂点零,古制一两合现在三钱,那很轻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几分的药,很轻很轻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这是一个定则,煎药的法则,麻黄这个药啊,它这个沫子缠脑袋,所以煎麻黄都要先煮一两开,把沫子撇一撇,这现在还是应该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内诸药”,再把其他的要搁里头,煮取一升八合。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药,他不但药量轻,吃的也轻,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们头前吃桂枝汤,一回吃一升,这地方咱们在临床上都要注意了,这个轻病不但药量轻,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这是个方法,在这个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轻,量小,要少用。温服六合,三六一十八。“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这个方子本来是这么说的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他把桂枝汤也煎出来,麻黄汤也煎出来,这个里头倒三合,那个里头倒三合,三合就是 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 1/3 吗,然后两个搁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十合为一升,顿服,源起呀这个方剂呀是这么注明的。那么现在呢?张仲景就把它放到一个方子里了,它就是这个分量了。那么这个方子是小发汗的方,这个发汗很轻很轻的。底下林艺他们给算这个分量,根据源起是怎么搁的,但是这两个方子的比例数,还是搁 1/3,两个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们现在来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汤取 1/3,麻黄汤取 1/3,但是相重的药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汤有甘草,麻黄汤也有甘草,把两个药加起来也不行,合到一起,这个共有的药味呀,就根据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 1/3 取 1/3的量就行。你象桂枝、麻黄原先都是三钱呐,各取一钱就行了。再少你还可以再轻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这个东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们在临床是呢,根据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少取,就是麻黄一钱,也没有大发汗的,这不足以大法汗。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种事情不常遭遇的,本来他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侯啊,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这个桂枝汤证不是不烦,烦得并不厉害,吃了桂枝汤了,汗出身和,应该不烦了。而这里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烦而表又不解。这个不是桂枝汤有了毛病,是邪盛气滞,咱们说肌不和了,在肌肉这一层啊比较实,所以这个药力受阻,那么这个时侯呢可以用针灸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的这个方法,这也不可不知的。本来这个病人他是桂枝汤证,我们也给他用的桂枝汤,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这个作用就不好解决了,知道这个问题,哎!用针灸,刺完风池风府再用桂枝汤那就得好了。那么这种事在临床上我一生都没遭遇到,但是古人这么说就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的。
第25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杏仁十六个(去皮尖)大枣五枚(擘)生姜一两六铢(切)甘草一两二铢(炙)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这个头一节啊,“脉洪大”是错的,这个讲到后头就知道了,他这应该是脉浮,洪大呀改个浮就对了,后头有。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这个洪大是错的。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像,白虎汤证下边有啊,恐怕抄写的时侯他把下面那个脉写到这里了,这是错的。脉浮,脉浮他病在表嘛。那么已经服过桂枝汤了,服的不合法。我们头前讲桂枝汤啊,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离病必不除嘛,这个就是犯这个(弊)病了。那么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啊,人出了一身大汗,这个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脉浮者可以吃桂枝汤如前方,还像以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那么这一段,这里头也说明一个定法啊,如果是表证我们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这也是一种定法,所以桂枝汤看起来是一个平稳的药啊,它这个伤津液不重的。那么下之后也是,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那么下也伤津液啊,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这桂枝汤我们以前讲了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呢它也是安中养液,所以那个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脉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他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一阵冷一阵热的,一天啊再发,两次,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呢?他这个地方啊,说如果吃完桂枝汤之后大汗出之后,他不出汗了,而是变成疟疾似的,一天两次发寒热,这个定时发热这是桂枝汤证,咱们没讲到这个地方,头前也有了,桂枝麻黄各半汤咱们也说了,可是他没有汗,这就是麻黄汤证。但是他这一段啊桂枝汤证多,与上面那个是身必痒,那个汗啊吃药出不来那个样子,而且面有热色,那个麻黄汤证啊就要比这个汤证多一点,所以古人这个用药严的很呐。那么这个形似疟,他也没有汗,可是麻黄汤证呢上面那个对着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个少,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那个没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没有,所以这样子麻黄更少了,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呐,要拿着这个书看呐严的很,所以这样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桂枝二麻黄一这个方剂啊,也是一个极轻极轻的。你看看后头它那个方子的解释就知道,他说“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他说本来啊,他是这么一个对药物的用法,桂枝汤用二份,麻黄汤用一份,共计喝多少呢,共计喝两升,这个合法呀他古人是这么个办法。麻黄汤也煎好了,桂枝汤也煎好了,那么随便拿一个东西也行啊,拿一个匙子也行纳,你舀二匙子桂枝汤,舀一匙子麻黄汤,往另一个器皿舀,共计舀两碗,那么他们俩还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来的本云,就是这个方子仲景以前呐,是这么个办法,就是把这两个药方,桂枝汤取二麻黄汤取一,取到二升,然后分成两份服。那么现在张仲景呢,他就把这个方子啊,药物合成一方了,将息如前法,将息就是面肉五辛那个禁忌呀什么的,但是这个不要喝稀粥了。根据药物的分析啊,他这说桂枝汤取5/12,桂枝汤份量根据原方的和法啊取5/12,麻黄汤他取的是这底下也有,取的是2/9,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 比1。他这个取法呐药量更轻了,轻的很了,所以这个方子吃下去并不大出汗,稍捂一捂、盖一盖也就是微微的透表而已。
所以桂枝汤,得的桂枝汤证,服用不合法呀,也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这个脉还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么还可以与桂枝汤,像以前的那个饮服法,如果病变成这么一个病,就像疟疾似的,定时发寒热,一天发两次,那么这个时侯啊应该少发汗,它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节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第26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十六啊,这一段,就冲着这一节说的。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之后,这个变症多端啊。那么由于丧失津液,最容易,津液丧失,阳明内结,也是常有的事情。二十六呢就说这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你看这才是脉洪大呢,“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它是由于服桂枝汤,这个都不是错用药啊,都不是误治啊,这就说明,这个表证这个期间是桂枝汤证,那么服桂枝汤,服桂枝汤不应该大出汗,就是这个护理人呐没搞好,大捂大盖,他是大汗出。这个大汗出啊,这个病绝对不好的,由于丧失津液太厉害,那么反倒造成胃不和这个里热,所以大烦渴不解。这个“大烦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没有了,可这个由于津液丧失,它就动了里热了。
“大烦渴不解”,烦躁也厉害,渴得也厉害,这时候脉呢洪大,脉洪大是里热的情形,所以上边那个“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是错的,那么这也看出来了,那个应该是脉浮。这个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这个白虎汤证啊,不一定渴。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这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是津液太伤,他就要渴了。津液伤他渴的时候啊,你必须加人参兼以健胃。这个要是热,津液伤了,咱们后世就不这么治了,后世认为这个呀,都得滋阴。究竟是胃气不复,你这个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汤这个基础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响胃,所以必须加健胃的东西。咱们现在也说呀,这个人参是补气的,补气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参这个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这个胃,胃虚有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你吃人参就对头了,后面有的是加人参的这种方剂,那好理解的。一般对这个白虎汤啊,大家都知道这个石膏是个解渴药,其实它是除热药,它不一定渴,主要的这个(治)渴的是人参,这个我们在这个书上就可以看出来,凡是白虎汤没有一个说渴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连《金匮要略》带这个《伤寒论》,是加人参都是渴,“欲饮水数升”啊,“渴欲饮水”啊,象这个“大烦渴”啊,全要加人参,可见这个人参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后世说的补气呀,古人这个气分,在他的书上就是津液。这是这一段,服桂枝汤,由于大汗出,那么上边说呢,要是脉浮,还在表,可以与桂枝汤,如果“形似疟”,这个也在表,也在表不过它是桂枝(汤)麻黄(汤)共有的证候。那么定时发寒热,这是桂枝汤证,可桂枝汤证呢,它要有汗出的,“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那后头就有的,这个他不汗出,不汗出呢当然有麻黄汤证,由于桂枝汤证明显,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它这个麻黄汤少搁,桂枝汤多搁。那么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方剂,我们要用它,怎么用呢?我们遇到一个病,是桂枝汤证比较多,麻黄汤证比较少,也需要解表,让他微汗,可以用这个方子,他只能够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还能够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动了里热,而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就是大烦渴,脉洪大,就是我们方才讲的这一节。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这个方剂呢,看后头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频缺失)。
但是这个药确实还得有,烦躁,这个知母去烦躁,那么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这个石膏更寒了,那么这个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搁粳米、甘草,这两个药啊,它都是一个甘药啊,咱们说甘药补脾嘛,其实那也不光补脾。它这种甘药啊,尤其这个粳米,咱们这个一般拿这个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种胶粘质,那么西医说它这个是种粘滑药了,甘草也是,这个搁到一起煎,我们吃下去,它能把这个胃使它不吸收,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这个粘滑药,就起这个作用的,它能保护胃,它对这个知母石膏这么个大苦寒的,对胃没什么毛病,所以古人这个药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搁大量的甘药。那么如果他渴,那么你光用甘草粳米这个药,也不足以济事了,你非搁人参。这个人参它是健胃的,那么它配合甘草、粳米,那么这个胃气才能够复健起来。这两个药去热,这三个药健胃生津嘛,所以这个大烦渴,这个津液亏到这么一个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参不可。
我们一般用呢,当然是,要是不烦渴,只是口舌干燥,人烦躁,脉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汤,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参。这个药的这个煎服法,这个书说的还挺好,那么这五味药,煮米熟,这个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那么这个是这种药它煎的时间都长,它以水一斗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药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独这白虎汤它搁一斗,它就煮长时间。那么米熟了,这个汤也成了,这时候把渣子去了,温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们要是对有石膏配伍的这种方剂,那么也要多用点水,时间要它长一点,咱们现在也常常地把这个石膏单煎,也可以的,先下锅。
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一节,一般的讲的也都是错的多。
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把这个发热恶寒,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较比多而寒较比少,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证候啊。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啊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那么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发汗药呢但是它不大发汗。这个越婢汤啊,在这个《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啊《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啊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热半陷于里了,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不到那个,所以无大热呢。无大热啊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蒸蒸发热啊,那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搁麻黄。越婢汤这个麻黄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那么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啊,他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这个桂枝汤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吗,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呢,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
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啊,我们在临床上这个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啊,它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他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啊,他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啊,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啊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呢,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嘛。这个十八铢不到一两啊,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啊,药量非常的轻。那么吃了这个药啊,要是表里都有点热,可以用,但是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啊,“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的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个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啊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讲到这,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咱们头前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这两个证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桂枝二麻黄一汤呢,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这个方子尤其小发汗。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在这个地方你就看出来了,他这个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地轻,脉微弱也就是邪轻的一个问题了,同时啊这个人津液也虚。这个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热,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象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说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是这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唉!这个象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一点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
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个里边呀,他这个是古人的临床经验看出来,里气闭塞,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无论是发汗,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辩证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这里发汗呀或者下之呀,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证是有表证,你要兼利小便。他“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他肯定这是表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这个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脉促胸满,他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呀。
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还有表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这个不会“心下满,微痛”,他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那么他气上冲的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他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仍然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汤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
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这个表绝对不会解的。那么他该用哪一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这个小便不利才行的,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时解释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他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吗。他这个健脾啊,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冲血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这个茯苓这个药呀,在水气里有个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像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段是个大段。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是头一段,你看他开始就搁个伤寒,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无汗,反自汗出,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数,即自汗出小便又数,他这个书说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呀,就是频数。这个可以与上边参着看,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无汗了。那么这个小便数,它影响自汗出,虽然是伤寒,他小便数,他也汗出,他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内,这个书上没有明说。这个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大概是胃虚。咱们后世这个医书里有呀,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胃属土嘛,土虚不能治水。其实这个有道理,这个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就是虚脱那个样子,脱水那个样子,小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他这个伤寒本来是应该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数,所致津液竭于内,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自汗出”,汗出多为太过。伤寒没有汗,发汗,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太过者,阳竭于里,阳也指的津液了,那大便要干,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他这种脾约他不要紧,他是虚证,就是虽然十日无大便,无所苦也。所以这个脾约证你不能吃承气汤了,只能吃些麻仁滋脾什么的。他这个病呀就类似这个情况,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面汗自出,一方面小便频数。“心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微恶寒”,你看他搁个“微恶寒”,这个“微恶寒”呀,他说明这个,他虽然冠个伤寒,这个表要解,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恶寒”要加重这个恶寒。如果这个表征,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这个表要罢。但是这个心烦,这个里热要升。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津液丧失。或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个更不可发汗,所以他说,“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这时候你再攻表,再让它丧失津液,“此误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这是头一段。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这个小便数啊,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小便数绝不可以发汗。这个在《金匮要略》里的《水气篇》他讲过。像我们方才讲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水,是水气在表,都可汗出。惟独小便数者,他有这么一段,他说:“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这个要注意。这个小便数呀,大概都是里即虚而津液不守,你再发汗再亡失津液,这个发汗最亡失津液了,这是逆治。那么,他这段也就是说明这一点。自汗出虽然像桂枝汤证,脉又浮,但是小便数,这个津液亡失以至脚挛急,而且表证轻微之极了,微恶寒而已呀,这个病在这个时候啊,这个书上后面有,就应该这个时候吃芍药甘草汤,先治脚挛急观察观察,你看看这里头一点热都没提,他也不发热不什么的,你吃哪路桂枝汤啊,所以根本就是错误。“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第二段。
这个药用对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错了他立竿见影,马上就给你个样看看。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吃了桂枝汤马上四肢逆冷,这是什么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时这个胃也虚,这个津液达不到四末,这个手脚离心脏都远呐,所以血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方了,他就凉,这个在内经上有了,它说:“脾为胃行津液”,到脚上脚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么这个因为发汗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远处的地方啊,达不到,所以他厥冷。那么在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烦躁,吐逆,胃也不和。烦躁,比心烦还加重了,原病只是心烦而已啊,这是又烦又躁,他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一种表现。而吐逆,这都是胃的关系了,这吐逆呀,这个病根本一开始胃就虚。胃虚不能治水嘛,所以小便数。那么,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既有热,虚呀他胃里头还有些停水,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手脚逆冷,“得之便厥嘛。把这桂枝汤一吃了,马上这种情况,所以他说”甘草干姜汤与之“。这个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了,这个甘草这味药头前咱们讲过了,它也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那么,这个病相当急迫了。这个干姜呢,干姜甘草搁到一起,就是健胃,治呕,它这不是吐逆嘛。我们这个理中汤什么的都是由这个甘草干姜汤上来的。甘草、干姜再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啊。
四逆汤也是啊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那么吃甘草干姜汤干什么呢?以复其阳,这个以复其阳啊是复津液,这个不是让他再发热,他根本就热了,他这个时候胃太虚又有热,你主要得恢复胃气,他这个甘草、干姜啊他是温中、健胃、缓紧迫的这么一种药,但是干姜用的量非常轻,这跟我们头前白虎加人参中讲的人参健胃生津液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胃要是不恢复,这个津液是不会恢复的,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来治疗。这个病我想要用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一吃一个死,一看这个人,咽比较干,就是津液太虚了,用点滋阴药,这个不行,他这个胃根本是不好的,也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嘛,同时用大量的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我们头前说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气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自然就温了。”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他若吃了甘草干姜汤,当然呕逆、烦躁都止了。那么“厥愈、足温”,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达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凉了。这个时候啊,脚挛急没好啊,“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这个芍药啊它是个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在桂枝汤里都是大量的用芍药再加上饴糖啊。这个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那么再给他芍药甘草汤,缓他这个挛急,其叫即伸。我说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开始他这个就是亡失津液,那么由于已经到了脚挛急的这个情形。这个芍药甘草汤这芍药这个药啊,它是苦而微寒的这么一味药,它也能够对这个,我们桂枝汤里搁芍药,它与甘药合之它也是养液的。那么开始用这个药就没有这个乱子了,这个时候啊更作芍药甘草汤,吃这个药他脚就好了。底下这个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他这个里边的胃不和不是个重要的,实际上开始心烦,他就是小便数,他是虚,这个不是阳明实结的那个厉害,经过上边的这种治疗,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之后一切病都好了。这个人呐还有说胡话,胃气不和,谵语,这个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只能少少用,以调其胃气就好了,所以“少与调胃承气汤”。这个用药啊,不是说一个方子怎么样,以量来调治这也是一个方法。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病,头前那几个方子都是啊,你像麻黄各半汤啊,才刚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啊,这种表邪非常轻,你不要用大剂药,少少给一点。那么这个调胃承气汤,虽然是一个整个方子,要少少给他一点就行,这就是调其量以适应这个疾病。这也是一个方法,不能说我们开个调胃承气汤让你整个还是一回吃那些,那他人就受不了了,他这里头不是那个实法,虽然谵语,谵语大便就干了,这个大便干是由于亡津液,不要那么攻,所以他说“少与调胃承气汤”。底下这个他是反过来说的,他说假若“重发汗”,就是说咱们给吃这个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糊涂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数,还给人吃麻黄汤,他是假设说的,假设这个病,他是亡失津液,这是个主要的,你还大发其汗,而又加烧针迫急其汗,这个出汗也最轻了,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要是这么来呀,这个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的了,那非陷于阴证不可。这个虚极呀,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阴寒重证了,那你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呢。这个是个假设,后面这一段比这解释得好,我们把方剂再看一看,然后咱们再研究下面这一段。你们看看这个甘草干姜汤,甘草是四两,干姜才二两啊,这个干姜大概都用炮姜。这个四两啊,拿着这个十六两的秤,应该是四钱,啊,这个多了,这个药分一煎两剂,他煮取一升五合嘛,分温再服,匀两次,匀两次这个量就大了,古人一两合现在三钱,十六两秤,三四一十二,拿二除呢,还六钱啊,所以这甘草,拿十六两的枰啊就是六钱。那么干姜呢,它是为它(甘草)的一半了,那个六钱,干姜就是三钱了,他以甘草为君药,为主药的。这个甘草又缓急迫,配合这个(干姜),所以辛甘并用啊,它配合干姜又是温中健胃,所以他是主要地扶胃气,养津液,治这个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没陷入阴证,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是用甘草干姜汤还不行,你还得加附子,他说这个四逆汤啊就是这个。这个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数,你可知道,所以这个小便数呀,遗尿呀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这就是说胃虚不能治下嘛,就是方才所说的这种情况。
这是个温中养液的药。芍药甘草汤,这个“白”字用不着,搁个“白”字当然也行了,旁的书上没有“白”字。芍药、甘草各四两,这个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那么对于这个下肢软,它也治,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啊又叫做“去杖汤”,去杖就是拐杖那个杖。脚,下肢软而无力,这个芍药甘草汤有治疗的机会。这个拘挛,我们这段讲的拘挛,拘挛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芍药主要是缓挛的,缓拘挛的。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加甘草。你们看这个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们这三个承气汤啊,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搁个甘草,所以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大黄、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那么搁上甘草叫调胃,所以这个甘草看起来呀,起码有护胃的作用,保护胃的作用。就像我们讲的白虎汤(的粳米)是一样的,它是甘味的一种粘滑药,所以这个泻下它不重,你要配合厚朴、枳实呀,就是不搁芒硝,这个泻下也挺重,小承气汤也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什么呢?你看它(小承气汤)没有甘草,所以古人这个配伍啊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理解。
甘草呢,据说也没有那么大作用,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所以咱们少气呀什么的都要用甘草,也许与它这种缓急迫作用也有关系,从急迫证候也可以解释得通的。你看挛急也是的,脚,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啊,冷丁就是由于丧失津液,脚发挛急,这也是一种急迫证候,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这个甘草同芍药量是一边大的,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都是18克了。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体会这个,这个甘草啊,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这个人有浮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不利,你看依着这个前后这个病啊,都挺适应的,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他本来是太阳伤寒,不应该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频数,影响他汗出,这个小便数在这一段是个主要的证候。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甘草干姜汤也是的,这个小便失禁呐、遗尿啊,这个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我们后头还要讲这个苓姜术甘汤,就是甘草、干姜,再加上苓术,这个也治腰痛,治遗尿,都有用的机会。这个芍药甘草汤也大量用甘草,所以甘草不利于浮肿啊,要是浮肿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响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他由于小便数呢,这个甘草要用。但这个病都好了,他和那开始都一样,就由于心烦,微恶寒,表欲解,而阳明有内结的情形,他多少地有点谵语不愈呀可以给调胃承气汤。那么后头这个四逆汤是假设的,没有那么治的,假设你要是那么治了,那就变成一个阴寒的一种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汤不可。
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在这药量都轻了,不像上边用得重。四逆汤在后头三阴篇当中单独讲得最多了。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啊偏于治下,像这个下利呀,那么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它是入肾了,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它是偏于治下。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都要用姜,不用附子。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呢,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那么古人也有这么说的,说这个附子啊,有了干姜,它才真热。那么就是这两个药配伍起来,这个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所以在三阴篇里头对这个四逆汤我们要着重讲的,现在理解到这就行了。在这一段,也不是用它来主要进行治疗。下边这一段,这个前后啊,又是像一节,又不像,但是后边的我认为解释得好,后边呢就把这个四逆汤抹去了。
第30条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个 30 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这是一段,这是故意设一个问答,他解释前边这个问题,这个阳旦啊,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他是根据那个证候像阳旦,像桂枝汤,那么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剧,变成“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两胫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脚挛急呀,而人也说胡话。这个呀,我们上边他是搁个,若胃气不和谵语,他是搁后头了,这个可见,开始就是经过服过桂枝汤之后,这个谵语就发生了。这一段是这个样。那么当时呀,就是这个先生这么说的,说到夜半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那么后的结果呢,同这个先生说的话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它这个病开始呀它就是个虚证,他说寸口脉浮而大,我们这个前一段只说浮了,这个浮大其外,而内里头它是没有的啊。作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说浮为风,大为虚。这个大脉呀,如果这个脉大,按着里头滑,那是实热了,是啊,脉大。它这个里头当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那么呢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那么由于虚呢,指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嘛,两胫发挛。这个病形啊由于这个脉浮、汗出,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那么就是由于他这个汗特别多呀,头前不有一个吗,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有那么一节,他就也因为那一节,他说桂枝汤他这个津液太虚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这都是错的,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桂枝配合附子,这个附子本来它是一个温经药了,那么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阳了,亡阳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
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就实在的实啊,所以他谵语烦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这里头它是简说的,没说呕吐啊。那么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他主要由于虚啊,这个虚,津液特别虚,使的胃不和,那么这个时候还是救津液要紧的,讲阳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说这个,就是这个脾约了,他古人说脾约什么意思啊?古人他是这么看的,脾为胃行津液,说胃呀光消化了,这个津液往外送啊它没这个本事,它得脾(帮助)。那么如果胃里头啊,没有津液可输送了,所以这个脾呀受了制约了,古人这么看的,这个看法当然是不一定对了,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它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这个你不要先治胃,你还是要想法子调胃而滋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汤,这个谵语都得管。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这个两足应该温了,这个“夜半阳气还”这句话呀也要不得,这古人的看法这都是,古人认为呀,一过了这个。。。。。。。。。。(音频丢失)。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好病,两足当热。那么但是这个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只是把这个四肢厥冷治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尔乃”就是不久,这个脚就好了。那么这时候这个谵语烦乱不止啊,这时候你再稍用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这与头前那个“少与”一样的意思,微微地呢大便稍稀一点,你别让他大泻下,则止其谵语,那谵语就好了。他说由于上边的这个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这个病它是可以好的。这一段它说明呢,比上一段说明得好,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小便数,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这个在临床上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这个问病啊非详细不可,你说人闹感冒,他是憋不住尿,那么频数地很,你就这个我们常遇到,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拿现在病名说,小便非常频数,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小便频数就好了。你先给他吃猪苓汤,你就先别管他那感冒。你先要是发汗啊,那非越来越坏。他这个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
至于它这两段,也都针对桂枝汤讲的,所以我们这个辨证啊,不能片面看问题。这个桂枝汤,它是治发热汗出的,但是还有旁的证候,你都得全面看问题,你不能一遇到这个发热汗出你就用桂枝汤,这也是往往治成错误的。所以他有个小便数,造成这个自汗出,虽然脉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汤,尤其他要是有了这个明显地这个津液竭于里的一种反应,那你更不能用了。你像这个脚挛急呀,心烦啊,这里它已经由于津液的枯燥,他胃不和都已经有了嘛,你还给人家攻表那还行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病啊搁在我们现在看,你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那么脚挛急先就应该使芍药甘草汤。要是不好呢?不好这个病啊,有用这个,你像咱们后头就要讲了,像用这个你看桂枝汤加芍药加人参,有用这个机会,他要有表证仍不解,那个它是治里虚的。也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病人如果他要渴呢?他里头热相当盛了,你白虎加人参(汤),这个石膏啊也治小便数啊,也治自汗出。所以张仲景他为什么在头前他不给你明说呢?他不注重这个。那么我们关于这些的方剂的治疗在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一节呀后世的医家也都说应该用什么,大家直打架。他这个有很多,它就是在一个可戒之点就是不能够发汗,它主要的这个,讲这节的这个用意,不是说这个证候应该用什么药,还没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也能够所谓育阴生津啊这个,他有甘草这个药嘛。那么,这个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张仲景这个书不注重这一点,他注重后头。他这一点提出来的最好,你像甘草干姜汤。
那么这里这个津液虚,是由于胃的关系。这个时候你不理胃呀,你光滋阴,越滋阴这个胃越坏。咱们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你越滋阴,尤其生地,它碍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会生的,哪来呢?他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只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证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那么这一段他讲得较比好,明明是津液大虚,他用甘草干姜汤,这在后世上数不尽的,尤其《医宗金鉴》上也说,他说这个津液虚,还用辛甘药。其实这个辛甘药用得是对的,你得看什么时候,你比如咱们常说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你非用甘温不可。你比如桂枝汤就是呀,咱们这个桂枝汤讲不少了,后头还有。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它有一个条件,这个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那是百试百验。随便一个大热,你像白虎汤证也是,你像大青龙汤证也是,那个他脉浮紧而无汗,你吃上桂枝汤就坏了。所以“以甘温除大热”这句话就是有毛病,它得遇到它这个适应证,是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你用它就是对了,否则就是害人。你比如说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这个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呕吐,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嘛。烦躁,他一现就现这个急迫的情况,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而且这个原病小便数始终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数,你用它不是蛮好嘛。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尤其这个书,那严得很,不像咱们随便,(大)原则上地看个问题,就来自己想方子用药是不行的。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拘急,这个“几几”是一个状词。这就是脖子(头颈)全身左右运转不自由,项背拘急的历害。这个字本来是形容小鸟学飞的时候,羽毛未丰呢,他飞不起来,伸着脑袋那个样子。就叫“几几”那个形状。那么太阳病就是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这一类的太阳病,如果项背强有“几几”的样子,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他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加葛根。本来他是个桂枝汤证,所以他恶风呢。我们用这个方剂的时侯也这样子,他这个恶寒特别历害,恶寒特别历害当然他也是恶风了。由于他没有汗所以他加麻黄,由于他项背强加葛根,它就是这么一个方剂。
那么这一段和前面那一段回头一看就知道了,那个讲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就根据这一条,这本来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应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这是葛根汤证。那个呢他不是用葛根汤,他用桂枝汤加葛根,那么桂枝汤它是发热汗出恶风。那么他那个”项背强几几“呢,就”项背强几几“来讲应该是葛根汤证。可是葛根汤证呢,他是无汗恶风,所以那一条啊搁个”反“字。他这个”反“字啊就为这两个方剂的一个鉴别点,所以他这个文字啊,我们上次讲也提到了,随便一个字都不是轻易用的,他每一个字啊都是有所指的。
那么,这个葛根汤这个方剂啊,也属于一个解表方剂。你在临床应用呢,你看他特别提出恶风、恶寒的特别历害,而且葛根这个药它是解肌,这个肌肉,尤其在这个颈背部发痉挛,这个葛根是有特效。这个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这个热伤津液嘛,津液枯燥,这个组织营养失调发痉挛,也有由于这个热。那么葛根这个药呢,他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它治那个肌肉痉挛。那么冲整个这个方剂啊,它(肌不和)是由于停湿停水的关系,这个湿也能够使肌肉发痉挛。因为他用的是麻黄汤,这个麻黄他就能够使之发汗驱水气,那么配合葛根呢,他又能够解肌,所以这个”项背强几几“啊他是可以好的,他是从这个方剂讲。
在《金匮要略》有一种痉病,痉病就是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了,不光是项背强了,全身都往后使劲了,这个拘急的相当历害了,那个就叫做痉。这个痉病里头也有用葛根汤的机会,他得现太阳病,因为这个方剂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那么这个方剂最常用了,我们在临床上啊无论是感冒啊或者流感啊,没有汗这个人恶寒特别历害。那个项背强啊,有的他就不明显,有的非常明显,无论明显不明显,要是无汗特别恶寒,有考虑用葛根汤的机会。那么这个方剂呢,就很清楚了,刚才我讲了,它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葛根麻黄,我们上面那个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那个是有汗出,这个是没有汗。
第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的应用不止是(上条)这么一个狭窄的问题,(这一条)就把它的面扩展了。他这个“必自下利”是个倒装句,他本来应该这个样子来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而且这种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
那么怎么叫做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的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呀,这个里就是胃肠之里呀。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那么这个他用葛根汤了,他是一种阳性证。他所以叫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这个里阳证与这个表阳证同时发作。那么,在这个书里头他有两个合病与并病的分析。就是表病与里病同时发作,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就是前一个病并到后一个病而发病,那就是并病。同时发作的那就是合病,这个是同时发作,就是说他既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所以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那么这种合病也是变化多端呀,如果自下利,这个用葛根汤主之。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这是常遭遇。这个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以太阳里反应出来了,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啊。
所以中医讲辩证呀,不是我们说用葛根汤就治下利,我们不要这样看,他是下利而现表证的话,如果无汗,可以用葛根汤。他这个病呀,我们头前讲太阳病,这个病,这种机制,在生理上抗御疾病的机制大致从表解。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发生太阳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实就是表证。为什么用葛根汤呢?葛根这个药呀,我们方才讲一面,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当然是,你用其它的发汗剂就是不如葛根了,因为葛根同时有作用于下利,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以发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医学解释它解释不了,西医认为用发汗治下利很奇怪。他也不是随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证,要现无汗的话,大概葛根汤。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汤了,我们后头有,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宜桂枝汤”,跟这个可以同时互参,我们讲到那时再说吧,现在不要说的太多了。那么这一段呀,主要讲的是这个下利而现太阳病的话,宜发汗为主治,用葛跟汤,古人管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必自下利”呀,不要这样来理解,说太阳阳明合病一律得下利,这是不对的。你看这第二段,他自己就说了。
第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他说个不下利,所以上面那个“必自下利”,那就是不对头了,不是吗?他是个倒装句,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这才能用葛根汤。所以下一段他这个就又说了,这个葛根汤呀他还可以加味,也是表里同时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而是“但呕”,呕就是呕吐。那么这个用葛根汤呢,就得加半夏,半夏治呕。当然这个呕也是以表证出现,以太阳病出现,也就是和我们解释上一段一个意思,就是这个病呀打算从表解。
古人把这个呕也看作里边,属阳明,所以也说是太阳阳明合病。那么我们通过临床的实践证明,这个葛根汤加半夏不止治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如果也下利也呕怎么办呢?也用这个,也行的。因为这个葛根汤呀,他就治下利而现太阳,同时如果有呕,加半夏就行了,根据这个加减的规律,也可以这么样子理解,事实呢也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呢,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个葛根汤不是治下利嘛,不过葛根这个药呀,他这个方剂是用他为主呀,量也大。这个葛根呀是一个寒性的,它是甘寒,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治身大热,消渴”,它起这个作用的。这个药于胃不这么合适,我们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这个半夏能够去水,这个胃虚爱停水的,同时它是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的时候就要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这个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这个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知道的这种问题。
那么这个葛根汤加半夏的煎服法根上面的葛根汤是一样,我们凡是有麻黄要煎的话,都是要先煮麻黄,这个葛根这个药同样先煮的,因为葛根这个药它不好在水里溶解的,所以同时与麻黄一起煎,然后把上头的沫撇出去,然后再加旁的药,凡是用麻黄都是要注意这一点。这个方剂就不用细解释了,知道葛根汤了,这个葛根加半夏是个加味的办法了,半夏治呕咱们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这个葛根汤证而呕者,我们这个样子来领会这个方剂的应用就可以了。
第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这个太阳病呀,本来是桂枝证,你看这个书,它提出个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呢?桂枝汤证。所以这个书里头呀,这一个方剂的应用,他有他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某个方剂的适应证,就叫做某方剂之证,他简言之,比如桂枝汤证就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什么适应证?我们头前讲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病就是应该用桂枝汤。这个太阳病呀,他本来是桂枝汤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太阳病,那么治病的这个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汤,而反用下法,给吃泻药,这错了。一吃泻药呀,他里边本来没病,一吃泻药呀里边就虚了,那么这个外边这个外邪乘虚就进里头去了,所以就发生“利遂不止”。这个外邪呀就是热邪呀,古人管这个叫协热利。协同下药,这个热协同下药而做下利不止,这叫协热利。那么他这个是误治造成的了,由于误治不但造成协热利,利遂不止,同时呢这个表也没解,所以这个脉促。
脉促咱们讲过了,这个寸脉浮,这个《金匮要略》上有,脉浮在前,其病在表呀。这个表证的时候,关以前的脉是要浮的。所以这个促脉呀,咱们上次讲了,他又迫近于上又迫近于外,就是寸脉独浮这么一种脉。那么现在这个脉促,这证明表还没解。他误治了,本来应该用桂枝汤汗以解之,这个大夫给吃泻药,一方面引邪入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也未解,所以脉现促。
“喘而汗出者”,这个表里俱热呀,这个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这个汗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里头热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汤证就没解,也是出汗。那么这要怎么治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们方才说了,这个葛根这个药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时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这个由于里边的热,所以。。。。。。。(音频缺失)。这个是补胃的一个收敛药,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葛根配合这个黄芩黄连呢,一方面去热,一方面治利。这个黄芩黄连咱们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
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栀子就不行,所以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黄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药了,所以苦寒药咱们也得分析。那么这个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黄芩黄连来治邪热下利,那么这甘草呢,咱们常说它是调百味,其实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们看看这个症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状,这个病现急迫之情,这个时候都用甘草,急迫啊。所以这个方剂,表不解,里有热,下利不止,它这个有里热,是热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么这个方剂,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为主药,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黄芩、黄连而治邪热下利。那么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黄去沫子是因为麻黄这味药这个沫子啊,有点副作用,上面这个沫子,使人头晕,所以用麻黄的时候要去沫子。葛根这个药呢,溶解于水的时间比较久一点,所以它先煮。这个方剂在一般治痢疾的时候,要有表证不可以用葛根汤,这种下利有用葛根芩连加甘草的机会,尤其是小儿痢疾的时候用这个方子的机会挺多。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那么,到这就开始学习麻黄汤的应用了。那么这太阳病,无汗,它与这个桂枝汤证啊,就是一个有汗无汗的关系,它也发热,头痛发热和桂枝汤是一样的。它就因为无汗,体表的水份相当的多,由于水份多,这个热也重。那么对身上的压迫,对神经的这个刺激呀是无处不疼啊,所以“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无处不疼。那么桂枝汤证它疼不疼呢?也疼,但是轻。桂枝汤证出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一部分,对外边的水份的压迫也轻,存在的毒素也比较的少,所以它疼不这么重,而且也不上波及到肺,它也不喘。这麻黄汤就不然了,它一点汗也没有,所以麻黄汤它脉紧呐,这个脉紧就是血管里有充分的液体呀,就是水份,咱们叫津液,那么它这个不但到处疼,而且它必要波及于肺的,所以“恶风,无汗而喘”。
那么就由于我们人体表啊也排泄废物啊,它这个一点也不汗出,应该由体表排泄的废物啊,都担负到肺上了,所以肺受废物毒素的刺激,它是要喘的,所以古人用麻黄汤治喘呐很有点道理,但是要没有表证这个喘古人不用麻黄的。不像这西医,一遇到喘的就爱用麻黄素,中医不是的,中医得讲辨证嘛。它无汗而喘,有太阳病的征候的话,那你用麻黄汤就对了。这个麻黄汤这个药非常简单,麻黄这个药配伍桂枝啊,发汗相当的厉害,那么配合杏仁呢,它定喘,这个杏仁咱们都知道了,起下气定喘的作用,这个甘草呢也缓急迫,喘病本身就是急迫的征候啊,那么尤其这个疼,身上无处不疼,这个甘草也缓痛啊。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太阳病,要是也发热,头痛,身疼,骨节疼痛,没有汗而喘”的话,这样的太阳病,必须要用麻黄汤,这与前面的桂枝汤是截然不一样的。咱们一般说呢,桂枝汤叫表虚证,是阳虚,阳证中的虚证,那么麻黄汤呢,叫表实证。这个麻黄汤的煎服法,也是要先煎麻黄,把上沫子去了,煮这么一两沸就行,然后把旁的药搁里头再煮。这个发汗相当有力量了,不像桂枝汤。
第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你看看这个也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吧,要冲那句话:“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所以这个“必下利”是个倒装句,我也不敢在那一段上就说它是倒装句,就因为看全书。这个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这个也不会不下利,它不是,可见那个“必下利”是个倒装句。所以读这个古人书啊,光在片段上看问题就是不对的,所谓断章取义嘛,你要整个看它就不是了。这个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病和这个满,咱们阳明篇没讲呐,阳明篇就是胃家实嘛,当然是腹满,那么这个是胸满,或者他有大便干燥,这两种病也同时发作的,所以它也叫合病,不过它另有用意呀,等我讲完了。
“喘而胸满者”,太阳病有喘,阳明病也有喘啊,阳明病这个喘呐,它由下及上,比如说胃里头实的厉害,大便不通,胃要是实,实就是停蓄东西多了,讲阳明篇有得是了,所谓宿食这一类的,它往上压迫,胃要是满了它不往上压迫嘛。压迫哪呢?横膈膜,人这个呼吸,肺是这么呼吸,横膈膜上下配合的,你要一吸气,横膈膜它往下,一呼气,横膈膜往上,肺一张一闭它与这个相配合的。那么如果底下顶上了,它吸不了气了,横膈膜往下压不下去了,所以“腹满而喘”,这是阳明病,这我们后头有的,“腹满而喘”。
那么这个是“喘而胸满”,不是阳明病,它是由于喘,这个呼吸短促,使这个胸部的内压增高,这么造成的胸满。那么这个是由于表不解,气不得旁达,往上来,波及到肺这个喘,不可下。“喘而胸满”啊,是以喘为主,由喘而造成胸满的,不是腹满而造成这个喘的,这个与阳明病没有关系,可不要下,就是大便干,也不要吃泻药,“宜麻黄汤”,应该以麻黄汤来解表。那么这段搁个太阳阳明合病是有用意的,就让你鉴别这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喘啊是表里共有的一个病,这在临床上很重要啊,他由里实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黄汤发汗,越发越厉害,要由表造成的喘,你越下越坏。咱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个表证吃泻药,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内,这个变化更多了,那就造成坏病了。他就有这个用意,让你注意鉴别。这个麻黄汤证这个喘,是以喘为主,以满为客,由喘造成胸满,它可不是往下边去。这个里实证这个喘呢,它是先满,由腹满往上压迫而后喘。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问病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看这个人喘来了,你随便给吃麻黄汤是不行,你得好好问问他,甚至于他喘,不但里边没有实证,而且大便还溏泻,你就更不能给吃承气汤了,当然是麻黄汤证,他这个书啊不是随便这么说。那么这一节看起来没有合病的问题,它就是满与喘同时发作,他特意给你搁个太阳阳明合病,就让你辨证的时候,要弄清究竟是太阳病之喘呢,还是阳明病之喘。认为太阳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胸满。阳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是腹满。但是这两个病啊主要鉴别点,是喘与满哪个为主,要搞不清就容易弄错,所以他特意搁一个太阳与阳明合病,根本呢它不是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
第37条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这个“已”不是那个“以”这个《伤寒论》本子上是错的。这一条啊我们在临床上最多见了。那么得这种这个感冒,不一定得十日已去,据我个人这个观察呀,三四天就有这个事,表没有了,但是这个脉呀还是浮,浮可是细。这个细就是津虚血少了,脉浮细就是在表的这个津液也虚了,血液也不足了,它是在表,这个人呢同时也嗜卧。
这个嗜卧呀,是这个半表半里,尤其是这个少阳病的一个特殊证候,少阳篇里他都没提,尤其他是个柴胡证,这个一会儿我们可以慢慢地讲。这个在临床上常见的,看到脉细,你再给吃发汗药就不对了,这是“外已解”呀。因为什么?脉浮细。人啊,病入里了,人就是困倦无力而嗜卧,假设又同时发生“胸满胁痛”,胸满胁痛柴胡证啊,胸也满,两胁也疼,这个我们讲到柴胡汤就明白这个了。
柴胡汤里他说是血弱气尽腠理开,他说这个病开始在表,那么人患病的这个机体打算发汗,所以把这个体液都输送到体表来了,你看我们讲桂枝汤讲麻黄汤都是这样子,就打算出汗。可是这个阶段过去了,那么这个疾病在表,(正气)支持不了了,它还与疾病不断斗争啊,但是不能在表了,就打算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就是借助这个肺呀,肾脏啊,就是各种脏器协和的力量吧,由呼吸道啊、泌尿系啊,或者是再由汗腺啊,各方面排出这个病。那么这时候这个表面上啊血弱气尽,我们讲柴胡汤就有了,血也弱,气也尽,它都撤这个防线啊,加强里头防线啊,就像打仗的话。所以在表啊这个津液血液都少,所以“脉浮细而嗜卧”就在这个时间。我们在柴胡汤证里头讲啊,讲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个邪往也就是里头走,就在这个胸胁的部位,结于胁下,所以咱们一得这个少阳病,胸胁苦满嘛,正邪在这个地方纷争。我们这段就说的这个,本来在太阳病的时候脉不细,脉虽浮但不细。脉一见细了,虽浮,在体表的这个津液血液都不足了,这个病就有入内之势,如果人再嗜卧,它波及到内脏了,人就困倦了,“外已解”,这是外头这个表证完全解除了。那么这时候看是不是柴胡证,光一个嗜卧还是不行的,如果再胸满胁痛,这柴胡证是具备了,那就是“与小柴胡汤“。
他这个书啊又怕你误于这一点,说十几天了就这样子,这不一定。他说“脉但浮者”,十几天也好,再日久也好,这个脉但浮,不细,而且也没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外证,就是嗜卧呀,胸胁满呀,都没有,那你该解表还得解表,没有汗,还是用麻黄汤,这后头也有。所以在临床上啊,不能有主观,说十几天,这个表证应该没有了吧,他就有吗,就有你还得解表。但是前边这种情形很普通,十几天表不解的也有啊,他怕你固执这个“十日已去“。那么如果”脉浮细而嗜卧“,这肯定是病传变了,这个病都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或者由表传里,仲景这个书是这样的,与内经上不一样啊。
内经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又跑到少阳去了,他这个书不是的,你们看就看出来了。这个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那么这个人呐高烧不退,可是摸这个脉啊有点细,虽浮而细,这个人困倦无力,这个时候差不多他要这些病都来了,恶心,胸胁满,也有时候往来寒热,这都是柴胡证。这个时候用柴胡汤为主,没错的。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还要加石膏,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是常见着,所以这一段书挺重要,我们常遭遇的事情。那么有的,近几年好了,大概我刚到学院的时候,用柴胡,大家还都不同意,不敢用呢。那阵儿都说这柴胡啊,升散,都怕用它,现在一般人都没有这个(想法)了,所以这个在临床上有的时候遇到这个事他不知道用柴胡汤,可是这个病始终不好,有一般的这种高烧,多少日子不退,全是这个问题,就是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这类的情况遭遇的最多。那么这个柴胡汤,主要以柴胡为主药了,你看看他用的量是半斤,这古人半斤,就是一剂分三付的话,每一付还得八钱呢。黄芩与柴胡这两个药,全是苦寒药,解热去烦。这个柴胡这个药啊,在本经上说的很清楚,它就是主心腹肠胃间结气邪气。
结气,就是结于胁下这个结,所以它治胸胁苦满,它从胸到心下就是胃到腹,胃肠中结气邪气,推陈置新,它的作用就是这个作用。所以柴胡配合黄芩,即能解热,它又能够去胸胁满和痛。那么底下呢,他用些健胃药,人参、甘草、大枣、生姜,都是健胃的,搁上半夏止呕,因为这个柴胡证啊,它是少阳病,它是必呕啊,这个书这一节还没提,但是常有恶心。他为什么搁这些健胃药啊?就是我们方才所说这个脉浮细,津虚血少了。这个津液虚,血少也是液啊,不是咱们那个现在都知道血球了,不是血球少了,血液,血里面那个液体,津液少,血里的液体它也少。那么津液的生成由哪来的呢?由胃来的。咱们讲桂枝汤讲了,所以我们这个外邪所以进里,就因为这个津液在外边不足以驱邪了,所以这个邪才往里头走。那么这个时候啊,趁着没入里,他健胃生津,还得想法来对付疾病啊,所以早先徐灵胎他说这个小柴胡汤妙在人参,就在这一点。可是这病已经进里了,这人参要不得,就不能够再健胃了。他里边已经病进来了,你把门关上了,那就是关着门抓贼吗,那还行了?它没进来,外边的气血已经虚,健胃,就是补中益气这种意思了,所以他在这个小柴胡汤里头啊,他特别用健胃有力的人参。那么另外呢有半夏配伍生姜它止呕的,这个后头讲柴胡证啊咱们再详细讲,这里略略地提一提。所以这个方剂,它即是个解热剂,同时也是个健胃剂,健胃止呕。那么小柴胡汤证啊大概都是胃不好,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常见,为什么他呕呢?所以他这个书也是,不呕就是没有少阳病,不渴没有阳明病,阳明病准渴,少阳病准呕,后头再详细讲啊,这个咱们先撂到这块。
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很不好理解,他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方才咱们讲过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关键在一个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什么应该汗出?中风应该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发烦躁,那么这是就文字上来分析了,实际他这个。。。。。。。。。。(音频缺失)。生姜、大枣,这不是桂枝汤没芍药吗。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杏仁,这就越婢汤,它这个方子啊就是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麻黄汤越婢汤合方,它这两个方子合方,就是说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啊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那么这个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由于这个越婢汤啊,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啊,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那么这个越婢汤的主治呢,是身热不断汗出。它这一段啊,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从越婢汤这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啊,由于他这个病啊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那么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它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大青龙汤证啊,只所以搁个太阳中风,这两个字啊,那么他这个证候呢,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这是就这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它要是一个麻黄汤证,他只是无汗他不烦躁,那么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那么你看看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来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啊,那么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这里头他在文字上有所区别,同时他也不写,身重是伤寒,他搁个太阳中风,他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这个方剂里头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这个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啊,“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那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大青龙汤主之”,这是在头前有了。
那么这个方剂,头前我们已经讲了,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主要的呢,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了。这个大青龙汤发汗最厉害,你看看这个用量就知道了,麻黄是六两,一剂是三付,古人开的一剂是三付药,这个六两就是六钱了,我们现在用六钱,这麻黄够重的了,同时这个麻黄配合桂枝,我们方才讲了,那是发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这都容易发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热,这个石膏啊阻碍麻黄发汗,所以麻黄配伍石膏是不发汗,但是麻黄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这个麻黄不能轻用,轻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那么这个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术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但是这个方子呢,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我也听人讲的,我也没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我们方才讲葛根汤了,那么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啊,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么就是恶寒特别轻,我那个时候给自己开的(方子),我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错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还回来,我吃了这个烧退了,第二天还有,这么两三天,我自己也是最后吃这个大青龙汤好的。大青龙汤这个麻黄非多搁不可,其实我要是开始吃大青龙汤啊,我不会后来得那么重,我住院住了二十来天。这个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这在临床上,有一个小儿的肺炎的,这个是一个学生治的,他姓刘,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推出来了吗,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这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第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依他这文章啊,给后世造成口实,他这个脉浮缓他弄个伤寒,这个伤寒冲着无汗说的,由于这个病啊他是个水气病,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所以他身不疼,而但重,人这个组织里头啊,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那么身不疼但重,但是没有汗,他也叫太阳伤寒,但是脉内不是那么样子达到充血程度,所以脉是浮缓而不浮紧,它是这么一个病,他搁个太阳伤寒。因为这句话呀,后世注家说大青龙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所谓鼎足而三嘛,桂枝汤是治风邪的,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这个大青龙汤治营卫俱伤,搞出这个来了,其实一点也不对,你们看这段也不是伤寒,哪来的伤寒,它是水气病,所以在底下他分析身不疼。真正伤寒达到那么样子充血,压迫身上一定疼。他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它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沉,挪到旁处去了,这个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无少阴证这句话,也是与旁的节目有关了,这与这个《金匮要略》有关,《金匮要略》有这么一条,说“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脉沉小”,我们讲少阴病的时候就知道了,少阴病脉微细啊。浮者为风,脉要是浮啊就是风,就是我们说越婢汤那个风,所以这个水气呀,有属于少阴的,有属于风邪的。要是没有水而光胀,虚胀者为气,要是水肿发汗就好。但是少阴病,属于少阴病脉沉小,应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要脉浮,而不小,不沉小,就应该用杏子汤。你们回去看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这一段。
那么治水气呀,要是脉沉小这个方剂用不得的,他说的这个杏子汤就是大青龙汤。但是《金匮要略》的注家都不这么说的,因为他们都不对着的看,也有说麻黄汤加杏仁的,也有说麻黄甘草汤加杏仁的,《医宗金鉴》就这么说的,也有说麻杏石甘汤,都不对的,应该是大青龙汤。这大青龙汤去水后边有,治溢饮嘛,溢饮这个指水饮溢于外谓之溢饮。那么这个治水气病,大青龙汤发水气是最好呀。那么主要你治水气的话,你看他有没有属少阴的这种情况。那么要真正要是少阴病的这种水气病的,你不能够用大量麻黄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那个量都小的很。我们讲少阴病,就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了。现在咱们讲到这个地方,不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怎么个事情,现在咱们先不说这些费话。所以他治水气病,特别提出来了,尤其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发汗的力量也重,解热的力量也重,真正阴寒的虚证,那用这个药是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药死不可,所以他特别提出个少阴病。“无少阴证者”,那你吃大青龙汤是没问题的。这不再是脉浮缓浮紧的问题了,这是水气,你看看这节,哪是什么风伤卫,寒伤营呀。所以这个注家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名,那个叫中风,这个叫伤寒,其实仲景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太阳病无汗者他叫伤寒,有汗者叫中风,那么上边这个没有汗也叫中风,他那个意思应该有汗,而这个汗不汗出,他特意这么提出来。由于不汗出,什么不汗出呀,由于里热,总而言之就是里热。这个里热应该汗出而不得汗出,还有个表实,所以这两个方剂要喝的,一个有热应该出汗吃越婢汤,一个表实汗不得出就是麻黄汤,所以他把这两个方剂合用。这个地方挺要紧,而且都不好理解。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他这里头有桂枝。
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那么由上一段的水气,这个 40 条继续他又谈到水气。这个与我们头前讲的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与那节有关系。那节我们讲了,里头是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他“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你们看看那节,这节呀就由这上来的,他说这个心下有水气呀,虽然发汗而表不解,他开始是无汗,伤寒嘛。这个表不解他就是,他搁个表不解干什么,他就是由于心下有水气,一般药发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
他怎么就没去水气,那么这个,不但表不解,由于这个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他就变动百出了。“干呕”,那么在这个《玉函经》里头没有干呕,就是咳而发热,干呕也行的,他里有水饮,逆于上他就干呕嘛。“发热而咳”,表不解他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或渴”,这个里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谢如何,如果小便不利,里头停水非渴不可。这个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们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后头咱们讲五苓散就有了。这个渴呀就咱们书上说的水不化气,水停不化气,你光喝到里头他不解渴,甚至于消渴。
“或利”,或者这个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或噎”,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或小便不利”,那么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这个征候。小便不利呢,少腹一定满。人的这个膀胱不就在这个少腹嘛,少腹就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里蓄水,这个小肚子就胀满。“或喘者”,那么这个喘,他一般麻黄汤里都有了。尤其在里头有痰饮,这个表不解,他都往上来,射于肺,不但咳而且还要喘啊,小青龙汤主之。
上边这个一切的情况,那么他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这是肯定的,这个应该用小青龙汤。那么底下这个“或”已下,或有或无,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龙汤。咱们这个书呀,每个方剂后面要有这个“或或”呀,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个不对的,所以我向来也不这么用。你们看到后头林亿也注了,这恐非仲景意。他弄的错了,你看我再找个说一下就知道,“若咳去半夏,加瓜篓根三两”,这都是错的,他这个主证呀,他这个咳不是瓜篓根治的,这个瓜篓根治这个咳他是一个燥咳呀,是津液虚那么一种咳,水不化气这个咳他不行。尤其他这个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更瞎闹了,根本这是一个解表的方剂呀,他是伤寒表不解,你去麻黄你解谁去?所以这个书后头加减方呀,每一个都这样,都不要信。用不着的,我们用小青龙汤是常用来治咳治喘,无论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所以他后头这个加减呀,不要信,也不要这么用,他根本是一个表不解为主的,由于这个一般我们辩证来说呀,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内有饮,内里头有水饮,就这么一个病,他外邪激动里饮,他这个征候有些或然的症状。看这个饮多饮少呀,人的身体强弱呀,他这个症状百出,不一定,尤其这个里饮这个水饮这个病呀,他是最没有一定。你看底下头晕呀,恶心呀,呕吐呀,这个水饮这个心悸呀,水饮的这个证候多去了。我们只要依证去水就行,那么有表证的当然宜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这个方剂呀,他是以麻黄芍药甘草来解表,其它的药都是一些温中去饮的这么一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也去饮也治咳。饮逆,你看半夏也去水,这个五味子也去水,咱们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个去水的这种镇咳药,他有收敛作用。那么细辛干姜都是温中去饮的药。那么里头去饮,你这个麻黄桂枝才能发挥解表的作用。如果里头不去饮,那伤寒表不解,那你吃这种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所以这一篇呀和我们头前那个一样。
但是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一点,它必须是偏于寒,尤其咱们说的饮呐,它是一种寒饮,那么起码这个病它不渴,这个“或渴”呀,是由于误治啊,我们给吃了麻黄汤了,他激动里饮,有这些特殊(情况)。一般不渴,因为里有水饮它不渴,同时呢口舌也不会干的,要不然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但是真正的老人这种痰喘,用这个方子的机会还是非常的多,他痰呐没有黄痰,白痰而且是沫痰,这种情况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这种痰饮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少。要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呢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这个药加石膏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了,我们方才大青龙汤不是不汗出而烦躁吗?那么小青龙汤要烦躁呢,一样加石膏。
第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就说明小青龙汤的应用,主要的证候是不渴。那么伤寒没有汗,这类的表证太阳病病型上来讲,它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气,咱们《金匮要略》里面的水肿,他就叫水气病。水是这样,津液在仲景的书里常叫做阳气。因为这个水它能化气,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阳气,后面有慢慢的讲到那再说吧,现在说多了让人更糊涂。
他说伤寒,心下有水气的病,咳而微喘,伤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里头再有饮,这个外邪冲动里饮,它咳逆微喘,这是很常见的病。发热有表证了,里头有水饮它不渴。“服汤已渴者”,服汤已就是吃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去饮,表解了饮去了,它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啊,饮没有了,他感觉胃中干他渴。这个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一个效验的表现,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几句话,“此寒去欲解也”。这个“寒”指寒饮,这个水气去了,这个病要好了。这个“小青龙汤主之”啊,应该在“发热不渴”之后。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不是吃完药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龙汤主之,这是一个叉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吃完小青龙汤了,这人渴了,这是服药有效之验了,那寒气欲解也,它是这么一个文章。
头前这几节是由麻黄汤开始,讲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那个柴胡汤啊是讲麻黄汤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它叉这么一节,它主要讲的是解表剂。他由桂枝汤讲到葛根汤,然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都是解表剂。你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那也是解表。那么在四十一条个以下,在解表两个主要方剂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他主要要分析这两个方剂的应用。
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外证其实就是表证了,他这为什么搁个未解呢?这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啊,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这个表还没解,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外证和表证是两码事,在他这个书上,这个表证啊只是不得汗出,在体表那里呢。麻黄汤的表不解常说表不解,这个桂枝汤呢,咱们头前讲的桂枝汤,本为解肌呀,它这个病在肌肉这一层,他比表深,可也在人体的外,体表、体外,所以他叫外证,桂枝汤证他常叫外证,他与表证作一个区别。
所以这一段就是这样,太阳病它外证还没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黄汤,太阳病还没解,这就叫做“外未解”。这个“脉浮弱者”,脉拿手一诊呐,虽然浮,这个脉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内的这种脉。这个还应该以汗解,应该“宜桂枝汤”。这个桂枝汤的应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丧失,再用桂枝汤,不然的话应该用麻黄汤。那么桂枝汤这个方剂,我们头前有个桂枝加葛根了,所以当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与桂枝汤证有些出入呢,就要加减了,他底下就说的是一个加味方。
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不应该吃泻药,那么这个大夫啊,误用下法,那么这个病人是“微喘者”,这个喘啊,我们头前有这么一段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这个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反映,这个气往上冲,表未解,这个邪热也拌着往上冲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们说的哮喘那个喘,这个微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表现,所以还用桂枝汤,还是表不解,那么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由于微喘,与桂枝汤证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朴、杏仁消胀定喘。这就是所说这个治病,你就用桂枝汤行不行,这个也对,也不能坏,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这个效验啊也绝不如桂枝汤再加厚朴、杏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这个病不恰好这个方子,他有些与这个方证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这个也是这样的。头前有那么一段我记得,“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也是一样。这个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这个喘非厉害不可,他是桂枝汤证,那么桂枝汤证呢也要加厚朴、杏仁才好呢,同这一样,所以这个厚朴、杏仁呀有消胀定喘的作用,在这看得很清楚。那么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我们现在应该这么来看,就是桂枝汤证微喘者,可以治这个病,但是无汗而喘不行的,那还是麻黄汤证,是不是?
第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个他把外证啊特别提出来了。他说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指桂枝汤证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头前有一个桂枝证,医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么一节吗。那么这个给桂枝汤作总结,把前后都说了。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叫“外证未解”。凡是有这种情况,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如果要给吃泻药,这就是治疗的逆治,这是错误的。那么外证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汤,外证就指桂枝汤证说的。
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那么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只所以没好的原因,到底根据现在证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那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子了。“脉浮者不愈”,你吃泻药的时候看看脉呀,脉还浮,外不解,那应该吃桂枝汤就对了,所以先发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这个大夫没这么来,他(给)吃泻药了,吃泻药的时候,脉浮者不愈,根本就脉浮,外不解,吃泻药是误治,这个病是不会好的。什么道理呢?底下他解释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这个病还在外嘛,到里边治去了,吃泻药不是治里吗,所以这个病它不好。那么现在发汗了,又泻了,这阵儿再看看这个脉呢,还浮,所以这个病仍然在外。那么在外,你就“当须解外”就好了嘛,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这里头你们看出来了没有,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
桂枝汤可见是最平稳不过的药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解,还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挺重要。就是我们给人家发过汗了,用麻黄汤,然后你再用银翘散也不行,这个薄荷还是发汗的,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经发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这个地方挺重要。这我们就看出来中医对这个外表呀,外表就是咱们普通得了感冒,这里头不是随便,现在咱们讲立个法吧,就是辛温发汗吧,我们讲这些都是辛温发汗,应该用哪个方剂呀?他提出桂枝汤证、桂枝证,就是要辨方证,原则上应该用辛温发汗,它是太阳表证嘛,所以是各个不同。我们还没讲完,这太阳篇还早呢,因发汗就是这么样子复杂。应该用葛根汤的,你要用了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用麻黄汤也绝对不行,不但无效,而反有害。所以这个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们看这个书也看出来了。这个书上方子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他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你这样才能治病。究其实这个很好明白,又好学,不是难学,你记住这个就能治病啊,记不住不行,你光谈论这些理论不行,我们看到这就看出来了,你看这个解表方剂,你看这几个都不一样。你看大青龙汤那个,很像麻黄汤证,那个证候你要用麻黄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后面说这个“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那个根本就是个水气病了,那用麻黄汤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说那个中风,他特意搁个中风,怕你用麻黄,他那一段那个语句很好啊,所以后世注家,他越好越给人走邪路,说又治风又治寒,他给这么看了,风伤卫,寒伤营,大青龙汤就治营卫两伤,哪有这些事呀,不是的,他这个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可是有麻黄汤证,同时有越婢汤证,他就是这个,你要分析这个方剂,就能明白这个,你要不分析方剂,你就不清楚。
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段啊,它就是这个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也有多日不解的。头前刚刚有一个,“太阳病,十余日,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一般说呀,它要是这个病由表传里,或者是传半表半里,这个八九天,大概都传里的多,可也有例外,这条讲的就是的,本来就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啊,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那么如果经过八九天,这一系列的证候啊不解,经过我们审察呢,表证仍在,他这个“表证仍在”不是一个废话,他这里头啊虽然说是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是个表实证,但没有恶寒,你看这里头,那么必须恶寒才是表证完全没解呢,他里头搁个“表证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说经过详细审察确认是太阳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了,而仍然存在的话,那么这样子呢你不必顾虑日数多少,仍然可以发汗。那么在这一句话后头啊就是麻黄汤主之,这麻黄汤就吃在这个时候。
那么吃过这个药之后,“服汤已”嘛,“微除”,这个病一时地感觉轻快,所以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时呢,可是这个人就发生“目瞑、发烦”,发烦就是发烦热呀,烦躁不安而闭着眼睛,死不瞑目啊说死了都闭不上眼睛,这个他当时就是闭眼睛。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病比较重,时间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那么这个要是吃药中病,常常地发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状态,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话呀,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这是《尚书》里的一句话。说假若吃药之后,没有这个瞑眩的反应,这个药好不了他的病,这是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这临床上经常见到、遭遇的,那当时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人吧,睁不开眼,闭着眼睛发烦躁,折腾不安,这个就像这个药啊不对头似的,其实这个病是必好。“剧者必衄”,他就说的瞑眩的这种情况,要如果再厉害的话,鼻子也要出血,但是这个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这个病就要好了,那么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发烦目瞑,这种瞑眩状态发作,这在临床上这个病非好不可,这个咱们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这个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应该汗出而不汗出,那么他有这种情况反应,再不然人身体素虚,得一种急性病,那么他要发生咱们说这个战汗等等的,有的是,后面咱们这书里头也有的是,那么他没明说,这个也就是瞑眩状态,就是吃药中病,一种有验的反应,就是这个药有效验的一种反应,这个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过这个事情,半夜让人去砸门去,也就是这么个事,我给他吃本来是治下利的一种药,他吃完了是下利无度。半夜砸我门去一问,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我说你回去吧,我说再连下吃就好了,这个药治下利的,它不会更下利,不过来这个人他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这个人厉害得很。后来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这个小孩子就好多了,是个小孩。后来我说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这个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剂,也不是个个方剂有这个情形。这个麻黄汤啊,如果是人体虚,病久,常发生这种情况,何以呢?底下那个所以然,为什么这个人他要这个样子呢?要有这个瞑眩状态呢?。所以这种这个体液啊充斥周身,脉也充血,所以脉紧嘛。这个说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发瞑眩,所以出血也是这种原因。他这个外边这个浅在动脉充血达到一个高度,鼻子这个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这个阳气呀,古人这个阳气,不一定就指的有热,后世不就都搁上热了,不对的。他是认为这个气分和血分分成阴阳的,凡是气分,体液也是属于气分的,古人说这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这个我们讲到后头我们再说,那么这个不是热,就是由于这个太阳病,咱们开始讲了,就是人患病这个机体啊,太阳病它这个发作呀,就是想用体表达到发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这么一种病理状态,咱们开始讲了。那么老也达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这个体液充斥体表是越来越重,越重他越发不出汗来,越不能出汗,那么这个时候一汗出的时候,咱们给他用药帮着了,由于这么样子阳气重,他要发生瞑眩而衄血的,他这个解释就是如此。咱们可见这个古人说的阳气就指的精气,精气指的什么呢?就是血液、津液,脉外的津液,脉内的血液,都叫做精气,就是养人的精气啊,以前咱们讲过了,至于这种他叫做阳气。
第47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他说也有这个情形,这个太阳伤寒啊,太阳伤寒根本就是体表充实津液了,脉浮紧嘛。也有认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说这个衄,鼻出血,是红汗,其实这话似是而非,它是这个血管里头充斥的水分相当地多,所以脉浮紧,它越实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这个体表,表气松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这个在临床上也遇到过,就是古人呢,说一个人半身不遂啊,摔一个跟头,把脑袋呀磕到石头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这事情有的是。我们头前讲这么一节,“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有这么一节,你们回头看看,那么这个同这一样,他这个太阳中风啊,吃桂枝汤是没错误的,他就由于这个病邪啊,比较深、实,阻碍药力呀反倒达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风池、风府呢,也像这个似的,同自衄一样的,使的血液舒通,这个药力反倒发挥了。那么这个呢也有这样的,太阳伤寒是表实证啊,由于鼻衄而好的,这个也有。
那么我们遇到太阳伤寒,发热脉浮紧,这类的病,那么这个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给人吃药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该吃药还得吃药,后头有。这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这一段,他说不止于多少日子太阳病不好,吃了发汗药,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这样的。根本就没吃药,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为吃药,也有这样的。这是说这个鼻衄啊,与这个病的进退好坏,有的时候有关系的,那么一般说呢,要是表实证衄血,有好的。总而言之给邪气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第48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这是一段,那么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二阳并病。那么什么叫做并病呢?仲景这个书讲表里相传,由表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那么这一段二阳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阳明,这是表里相传,由表传里。那么传里,表证还没罢,里证发现了,这就叫做并病。先表后里,表未罢,里证有了,这个就叫做并病。这个并,就是兼并的并,咱们说“秦并六国”,就这个并,吞并的并。那么头一个病,并于后面这个病而发病,所以叫做并病。
那么二阳并病,指的太阳阳明并病,那里头有个解释了,他说“太阳初得病时”,开始得的太阳表证,当然表证要发汗呐,可是发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没好,这个“不彻”就指的病没除,彻当除字讲,就是病没愈,因而转属阳明。那么这个不是说不应该发汗,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如果这个重的表证啊,你发汗合法,能减其病势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轻病那没问题了。你像我们遇到这个感冒,太阳病轻病,你喝点姜水也好,稍稍出点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来用药,有时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紧呐,多是在半表半里,在里这个阶段要好的。这个就是讲了这个情形,他说原来得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啊,发了汗了,但是病并没有好,因为这个样子呢,这个病由表进里而转属阳明。
这个阳明病啊,他搁个“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证的反映,我们后头讲到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是胃肠里边有热,热结于里嘛。热结于里,蒸发于外,所以老出汗。“续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绵绵不断地出汗,这就是转属阳明病了。那么既然并病,太阳病还存在啊,所以我们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泻药,如果我们看太阳病还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恶寒还有啊,这个就是不可下,下之为逆。你这阵儿别光看阳明病了,应该下,可是表证在,不能下,这是定法。那么必须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错了。那么这个应该用什么药发汗呢?当然用桂枝汤,它可小发汗,他“续自微汗出”嘛,咱们讲桂枝汤讲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的这种表证,全要用桂枝汤。他这个书上没说,但是言外之意告诉你用桂枝汤。这是第一段。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这又一段。他说在太阳病期间,发汗之后,有的转属阳明而为二阳并病。这也不一定都二阳并病,他底下有这么一段,这以前都学过的。他说假如这个人“面色缘缘正赤”,就是整个的面色都红,这还是表不解的现象啊,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还是不得汗出的一种问题,这与二阳并病没关系。“当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发汗法来解之,我们头前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这种情况。也可以熏之,古人啊为达到那个小发汗的方法,也有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身上覆盖了,熏,也可以出点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剂的(发汗药)发汗的方法,来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这不关乎里边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点汗就好,这个病不要紧的。这又一段。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那么这一段呐,根本就是发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这个“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那(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佛郁在表)是个微末的表证不了了的小病了,这个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说这是阳气怫郁不得越,这个要重得多了。这是当汗不汗,还应该发汗。你看这个人他也是躁烦。躁烦,以躁为主了。这个说明表不解而发烦躁得厉害,就是当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没有定处,这是表证,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时候在四肢,有时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么由于表不解,不得汗,这个气往上涌,所以“短气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着气上不来,这个热往上涌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形呀就得再发汗,“不解之薰之小发汗”都不行。这个情形咱们看出来是大青龙汤证,肯定要用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嘛,这就是咱们头前讲的那个大青龙汤就是。那么怎么知道这是汗出不彻呢?由于他这个“脉涩故知也”。这个脉涩呀大家都是根据这个经文呀,这个脉的不及,有的因为这个邪盛阻碍这个血行,而不流利,而发生涩,这是大家一般的解释,可是叫我看这个脉涩呀,总是有些问题。他这个脉涩不可发汗,你还怎么发汗,而且这个涩脉是一个关于血液在内的流行的一种反应,凡是涩脉都是虚。真正实而见脉涩的还真少,是不是这个脉涩呀应该是脉紧呀或是脉浮,我看是较对的,也许是错字,但是现在大家都是根据这个条文的解释,说是实的太厉害,当汗出不汗出阻碍了血行流畅,这也有涩的现象,但这种涩它绝对是有力的。这是各家都这么解释,这么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但是事实上我没遭遇到这种情况。拿我个人的经验,真正的这种表实证而脉现涩的,在理论上讲,讲不通,恐怕这个应该是脉浮,因为他这个脉浮还在表嘛,再不就是脉浮紧,这个是比较对的。这个脉涩,这个书里的错字很多,这个暂时先搁在这个地方,你们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头前说的那个,就由于表实的厉害,不得汗出,这个血在这个脉里头反到受了阻碍了,这么一种涩,他把这个涩呀,不按着一般涩者为血虚,津液少,不是那个解释法,我认为这是敷衍古人的论说了,这个不一定是对的,但这个不关乎重要。这个头前这种情况,不汗出而烦躁,一点汗也没有,那么这类的情形再发汗就好了,也不关系二阳并病,他这二阳并病呀就是指头一节。那么开始太阳病,后来也依法治疗,发过汗,虽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么这样子呢,因而转属阳明。表证没去,阳明病就有了,所以续之为汗出,就是一个阳明病的外证了。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治这个并病呢?并病当然是表证没好先解表。就看这个并病里证如何。他这个二阳并病,它是太阳病与阳明病的并病,如果他外边有表证,里头他是一种虚寒的这类的,你看少阴病与太阴病的并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么也有太阳病传到太阴的,也有的。那么里虚寒,你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头前有过。那么下利青谷,可是身体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治疗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也表没罢。这在他这个书里头呀,在临床上都挺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定法,咱们在临床上也是,这个人多少日不大便,他这个里实呀很清楚,很明显,但是他还发烧怕冷,这表证没罢,你不要先给他吃泻药,还要先给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给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呀,说是“下不厌迟”,说是该下的病,缓了没什么大害处。如果里边要是个虚寒的病,就是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这在临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这个办法呢,那就是为逆,那就不会好病的,这个咱们要知道。至于这块这个脉涩呀,要我看应该是个错字,可是各家都不说他错,就那么个解释法。说是太实了,血液受阻,所以脉也涩,这么个看法。
第49条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的脉,这应该是表证呀。依法当汗出而愈,根据我们治疗的这个方法呀,应该发汗,汗一出就好,这是一般的表证呀。脉浮数,浮为在表,数为有热,这个表有热的病呀就是太阳病。那么大夫不给吃发汗药,而吃泻药,若下之,这是逆治了。那么这个下之则病变多端,这是取其一例。
如果误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发汗了。那么这个头前我们讲很多了,下之后,其气上冲呢,那表证还存在,还是要解表,还要用桂枝汤了。他这都是反复地说,你不要守定一个,拿着个别情况当全体就是不对的。也有这样的,下之后,伤了里了,虚其里了,所以外边这个气郁之而为湿,身重,就是这里头有些湿,水份,停水了。咱们人身上这个营卫在体表老流行,那么停水就变成湿,身上有湿就沉。那么里虚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养心就悸就跳。
这个心悸与心下悸不一样的,这个书里心下悸都指着胃那个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们头前也讲了,心下有水气,就是有停饮了,这是在《金匮要略》上的,所以这个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这个留饮少气短,他这个压迫这个,往上压,横隔膜受阻碍,人就短气。这个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这个他说的不是心下悸,说的是心悸,就是心脏跳。这个血通于心呀,由于虚其里,这个胃气虚呀,这个津液血液都要虚的,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嘛。他要是一坏就不行了,这个是给他吃泻药,里头没病给他吃泻药,虚其里,不但外边湿郁于表而体重,而且血虚于内而心悸。这样子不要吃发汗药了,不可发汗。
“当自汗出乃解”,这个他要津液逐渐回复,他自然就出汗,这个病就要好的。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这个下之后了,“尺中脉微”,这个微是气血不足,具不足,这个脉微。“此里虚”,他是里虚造成的。“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须,当自汗出,他又一个须,当、须虚这都是含蓄的语意。是不是当大夫的就等着他自己恢复呀?也不是的。他这里头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发汗了,你要在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虚了,主要的他里不虚了,他就表里自和。所以他搁个当自汗出,须表里实,这个里头呀都有一个让你斟酌治疗,可是这个征候呢他只是指一个身重心悸,这么一种征候,当然他没举全了,这两个说明由于里虚造成外有湿郁,内有心悸,血不足。那么这个治疗后头有的,你像这个时候应该用这个,大概小建中汤比较好,小建中汤治心悸烦啊,也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后头也有。总而言之得想办法实里,里虚。补虚扶正的话,他这个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复的,那后头有,所以在这只是告你不要再发汗了,应当使他津液复,须表里实,他就好了。
第50条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那么就是脉浮无汗者,它起码有个无汗,那么这类的表证必须用麻黄汤发汗,这是简文,这书里面很多。
第52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话,要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这和上面是一样的。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同时这个人恶寒。那么这两条呢,它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那么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但它这个含在里没有明说,他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头前讲过了,在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呢,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都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简约言之。
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那这就是单独一个证了,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个汗出啊,就是咱们头前开始讲的中风证,阳浮而阴弱呀,按到脉里面才弱。那么这个汗出,这是由血管里头伤于营啊,他说此为荣气和,虽然关系到脉内之营,但是这个毛病啊,在营没有什么责任,责任应该在脉外之卫,由于这个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这是什么意思,在这我把这个气、血、营、卫跟大家说一说。
古人那,是这么来看人身的体液的,这个体液古人只能看到这么一点,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饮食入胃,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过胃消化之后,它要进血管,古人这个他知道。那么化而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进血管就是红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气,这个血与气呀都来源于饮食,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现在的意思呢,就是我们饮食入胃了,营养成份那,血管给它吸收出来了,然后输送到人的周身,这个就是拿现在话说就是营养成份。那么古人给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精气,这个精气呀就是养人的精真之气,人非它不能养,这古人也说的挺好,这个东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说的有点问题的,他说脾为胃行津液,输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东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说,饮食入胃,在血管里头色赤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头在血管外头,那叫气,古人这么看。
那么气是什么样呢?我说的这些都是《内经》上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灵枢营卫篇》上就有。这个气如雾露之盖,就像下雾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润泽皮毛,也都是气的作用。如雾露之盖,那就是指的津液。不过它不在血管之内,在血管外头。古人也知道这两个东西它互相起作用,这《内经》上也有啊,说: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内外通透,这个他知道的很,你看你发汗大了血也没有了,失血的人也没有汗,再不能发汗。那么他说的营卫是什么呢?他说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营,营以周身嘛,也叫做荣,咱们这个书上是荣。那么血管外气的作用呢,他叫做卫。所以就这个本体上说,就是血与气。就作用上来,就是营与卫。就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不要有四个,它就是气血,在基础上就是气血,就是我们饮食水谷化合物。当然在《灵枢》上讲,也吸收天气了。所以怎么这个气来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说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着天气。王冰那个注他说先天,搞到肾上去了,不对的,那在生理上也讲不通的。古人也知道这个气的成输,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气的氧气,这与现在讲的生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是它不够细致,不像西医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养人的,作用在血管外头的气的作用叫做卫,在血管内的作用叫做营,古人这么个看法。
那么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而自行于脉内。这个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
古人说那个协调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没明说,说得不像现在西医解剖生理学那么仔细。那么这段呢就说明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常自汗出,他说营气本来是没毛病的,这是外不谐,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出,由小便排出,这种液体废物。古人对这个也知道一些,不是一点不知道,但是这个话说的呀非常笼统,不够细腻。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调和了。它在脉外,咱们讲营卫这个阴阳啊,古人讲的很好,他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他没说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说这个来说明,但是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所以中医就应该参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释得非常细腻、具体,明明这段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对生理上的情况更细致地了解,我们应该看看解剖生理学。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这是头一节,说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类的病啊用桂枝汤可以解决的,这是由于卫气不和。
第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个病最常见了。
脏无他病,就是指的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现在的话说,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这么一种证候,“时发热自汗出”。这个“时”呀就是定时,定时发热自汗,那么经久不愈。“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也同上条一样,也由于卫气不和。那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好的。先其时者,他定时嘛,假设说一天两点钟,下午两点左右,要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厨子,二十年,就是这个病,就是到时候发烧,完了出一身汗,过去(以后)像好人一样。他那个时候啊也研究一点中医,他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回头高兴极了,他说这回可好了。这种病,二十年也太多了,这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那么现在呢大家有这么一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我在农村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到 4~5 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烧,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长时间了。这还是在那边我给看的这个病。我给她开三付药,吃了两付药就好了。这个很多,要注意这个。这就说明桂枝汤啊,不止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调理营卫,营卫不和呀,他举这么两个例子,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这两种情况全是营卫不协、营卫不调,那么这个书说是卫不和。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那么用药的方法呢?他那个不定时那个没办法了,那还是根据一般,早晚吃了。他这个有定时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为这个地方你们回头看看咱们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第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这同上边啊,“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那一条可以对照着看。那么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就由于不发汗而致衄,那么这个血管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头前那条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该吃麻黄汤还得吃麻黄汤,这个就是,这个就补充那条的不足了,那条这不是在这呢“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不是个决对的,我方才讲也这么讲的,所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种表实证,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么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发汗,那么他这个充血是越来越盛,里头就阳气重了,越不发汗,阳气越重,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自衄,这由于不发汗所致呀。那么这个时候啊,病虽然衄而不自愈,你还要用麻黄汤治疗。这两节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没有一个它是一个,它不是固定的,这个病它是瞬息万变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办呢?该治还得治。这个就是补充那条。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的,那么这个,他说这个原起是伤寒啊,就是表实证啊,就是无汗这种伤寒,已经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这个头痛有热呀,大概就是里实的问题了。这个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们饮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这个样子,它不知道有毒没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头痛的。他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么头痛有热,按着常规上看,这是里实证,与承气汤。这个“与承气汤”,他也不是说“主之”啊。他这个书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与之”,比这个“宜”的口气更轻,“宜”就是当,应当,也不是“主之”。这个“与”是大有商量余地的,“与承气汤”,这个承气汤也多种啊,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的吧,可以与承气汤,就是你根据他这个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着用吧,它是这个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热,那个小便呀它要红赤的,这个是很要紧的,这是辨证的法子了。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不但阳明病有,太阳病也有。那么如果阳明病,他里热,里热了小便红赤。那么“小便清者”,色不变,“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么这个虽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这个不大便,这还是表证,它要是阳明病,小便绝对变色。“当需发汗”,那么这个呀你还是要发汗的。这就是这个病啊有疑似之间,我们找这个特别的鉴别的一种方法,尤其这个表热里热鉴别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们在临床上要问,不问不行。
那么这个表热里热,最容易辨的莫过于小便,你问问小便怎么样,小便一点颜色也不变的,里头没有热,你别给人吃承气汤了,这还仍在表,当须发汗。这个发汗,可能它是麻黄汤,他说的是发汗,而且开始他用的是伤寒,没有汗。“若头痛者,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他必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的主要的证候,所以治头痛啊,这个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可是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啊大概(用)桂枝汤的多。他说无汗,你不能吃桂枝汤,先要吃麻黄汤,可吃了,头痛还仍然不好,那个就是与桂枝证上冲有关,不但头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汤”,那么这个时候啊应该用桂枝汤,再小发汗就好了。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这个验其小便以知表里,这个汗下异法呀,这个很重要,该发汗的吃泻药不行,那么真正阳明病发汗也不行啊,越发汗,里头热结得越厉害。那么假若发汗,不好,脑袋疼得厉害,鼻子出血,你以为解表解错了,也不是的。那是因为久不得汗出,阳气重一方面,同时气冲得也厉害,气往上冲,这时候你再更发汗,这个表还是没解嘛。
第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个他就接着上边一节,怎么头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汤呢?这也是定法。这个头前我们讲过了。本来他是太阳伤寒,发汗已解,但是半日许呢复烦,他这个表解了人就不烦了,烦就是有热才烦呢,还是热没除,他又烦,这时候你看他脉啊还浮数,还是表热呢,可更发汗,这个时候啊再发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黄汤了,宜桂枝汤。
这就是说,我们讲了这些,全是对于麻黄(汤)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应用方面反复地来申明。他说麻黄汤吃过之后,如果病不解,这个病还在表,那你还得解表,还得发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在这他特别地郑重其事地点出来,头前都没说明啊,可是我讲了。那么上边那个也是,本来他是头痛有热,小便清这是表证,可是他是伤寒,没有汗的病,当然先用麻黄汤。可是使麻黄汤也对呀,但是头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么这个时候脉当然也还是浮数的,你再吃桂枝汤就行了。这是定法,这在临床上也是一样的,这个麻黄汤不能连续用,凡服过麻黄汤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汤。你服过桂枝汤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还得使桂枝汤。这是定法,所以桂枝汤这个药啊最平和不过的,绝不象后世这个说法,他就用一句话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那正说明麻黄汤证,这个头前有了,说桂枝本为解肌嘛,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这种太阳伤寒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我们上边方才讲这个,阳气重的这种病,阳盛则毙就是指阳气盛,他这个表实证,不得汗出。这个桂枝汤怎么个药呢?桂枝汤,它是甘温,虽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这么一种作用。他已经是体液充实体表了,你还增液,你还让他,实上加实了嘛。所以这个麻黄汤证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这个阳盛指着阳气盛于表那个阳盛,不是有热,桂枝汤(麻黄汤)哪个不治热病啊,都治热。
后世给曲解了,凡是热就不能吃桂枝,这都是错的。桂枝汤这个药啊非常平稳的药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钱这么用,怎么也不怎么的,哪有那回事呀,该用你就得用,不该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么这是一种定法。他说伤寒发汗,本来是药对证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过它又来了,脉还浮数,还在表,你就换个发汗的法子,用桂枝汤就好了,不能用麻黄汤。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一下就是发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问题。他这个是个泛论,无论什么病,我们治疗啊汗、吐、下这是一个攻实去病的一个大法,在中医上说,汗吐下都是攻实去病,可是用不得当,都足以害人,起码是亡血、亡津液。这个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么这个汗法,发汗最亡失体液得厉害。那么这个吐下也是一样的,他本来吃些东西,胃消化之后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泻药下去了,身上体液也是不能够补益,不能够继续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指着表里,表里没有他病,我们经过发汗,或者吐、或者下,损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里自和,这不要紧,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乱治,“必自愈”。那么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里不和的现象发生呢?那你得治疗,没有(不和)不要紧的。所以人的这个身体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坏的,但是这个是不合法的发汗吐下,损失人的津液体液,亡津液亡血液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后,吃的这个重下剂了,尤其巴豆这类的下剂,病不好而复发汗,这有这样的大夫吗。这个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没有这个先治里,大泻之后还有表证的,很少了,就有表证也不能再发汗,那个发汗起码也是要用这个解肌这类的药物,像桂枝汤这类的,不能再用麻黄汤,他这个说的是用麻黄汤。那么这个汗下倒置,这种治疗啊没有个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体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呀。
这是误治,这就告诉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临床上不能(见)一个症状(治一个症状)。我们遇到小便不利,当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体液造成的这个结果小便不利,他没有水分,(你如果治疗)反倒为逆了,所以他说是“勿治”,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复,小便自然利的。这一节就是承着上节说的,就是阴阳自和,表没有什么病,里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这个大下、复发汗,体液亡失太多了,造成这么一种情况,没有其他的关系,这个你不要瞅着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据这个阴阳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个不和呀?这个不和没有关系,还算自和之内的,所以这个不要治,他这个津液会恢复的。如果不恢复怎么办?当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这个 59 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种种的疾病变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是顶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那么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都是加减的方子。那么回头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头得有个体会,因为桂枝汤它是解肌,它既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他这里头甘温嘛,这个胃是喜甘、喜温、恶寒、恶湿的这么一个脏,所以桂枝汤这个甘温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它是这么一种发汗药,所以我们用桂枝汤啊必须以津液丧失为先决条件,你像我们头前讲的这个开始有这个表证,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自汗者就丧失体液,我上面给引征内经那一段,阴阳交,本来这个表证就是人体利用这个精气,想达到出汗的目的把这个病邪驱除出去,就是这么一种病机,我们根据这个症状分析也是这样的,可这个桂枝汤证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证他这个精气呀力量不足,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阴阳交那么一个严重的状态,他能吃,没到那个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紧,但是我们治疗啊可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养津养液的桂枝汤,这是桂枝汤。这个麻黄汤呢你看正相反,麻黄汤治表实证,由于表实,体液一点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压迫人身上哪都疼,头、项、关节、腰,无处不疼,桂枝汤也疼,他比桂枝汤严重得多。同时,由于表气一点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这两个方剂在太阳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汤,里头既有桂枝汤,又有麻黄,所以葛根汤(证)一定恶风,因为有桂枝汤的关系,他也恶寒特别厉害,他有麻黄汤的关系。所以葛根汤这个方剂是一个清凉性、滋润性的一种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汤的问题了,同时葛根这味药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项背强几几。太阳病也头项强,但是背不强,所以葛根汤能治痉病,如果这个项背强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这个人就要抽,叫痉病,这个葛根汤也治,那是刚痉了,在《金匮要略》里有的。这个方剂呀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没有汗,恶风寒得厉害,觉得怕冷得厉害,无论他项背强几几还是不项背强,都可以用葛根汤。第四个就是大青龙汤了,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他这个方剂就是不汗出而烦躁,要不怎么咱们方才讲那个二阳并病,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我怎么说是个大青龙汤证呢?就因为这一点。本来应该出汗,而汗不得出,这个人就烦躁,这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是大发汗药,麻黄用 6 钱啊,恶寒也相当的凶。大青龙汤与葛根汤这两个方剂的主证啊,全是表实无汗,而恶寒较比严重,可是这两个好辨,一个有石膏,这是大青龙汤证,必烦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内热,这葛根汤没有。葛根汤有项背强,大青龙汤没有。这两个方剂啊全是恶寒较比厉害。这个小青龙汤证就是咱们平时所说那个外有风邪、内有痰饮的病,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嘛。那么这个方剂偏于温,它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些药,他有咳喘,咱们说这个痰饮咳嗽这类的病。同时大小青龙汤都能发水气,那么这也治溢饮那,这个是在《金匮》上。我们讲完这些,(就知道)所以中医这个发汗啊,你拿这几个方剂(来讲)是各个不同,所以在临床上错了,错了就不行,你像我们方才讲这个二阳并病,他也先发汗,他用这个发汗方法不合适,所以还有大青龙汤证发现,他那个病可见开始就是大青龙汤证,他也许用桂枝汤了,也许用其他的方剂,都是没达到目的,所以这个汗出不彻,与一般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还出大毛病。这是我们上面讲这些发汗剂里头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剂,这几个主要的方剂你心里要有个数,那么其他几个加减方剂你就容易理解。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自和这就自愈,上次这个 59 条啊,就是一个自愈的一个例子,说“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则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这个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这就是 60 条。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这个汗下乱用啊,那么下之后没有再发汗的。那么一般的要是个太阳病,如果吃了泻药,表不解,那么气上冲者嘛,那是表不解了,还可以吃桂枝汤,但是不能用麻黄汤。那么这条说的就是用麻黄汤发汗,他这个书说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可是下之伤其里,就是里虚了。复发汗,又虚其表。那么这样子治疗啊使表里俱虚,所以“必振寒,脉微细”,这是个倒装句。那么表里俱虚了,表虚,这个表虚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颤颤,他说打颤颤地怕冷,这就是虚得厉害。脉微细就说是里虚的情况。那么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后头就有了,这个在原则上说,他说下之后复再发汗,往往造成表里俱虚,这个人起码要振寒,而脉微细的。他这个书啊,因为我们讲的太阳病,太阳病的治疗呢依法当发汗,他讲的这些。那么就是虽然讲的是太阳病,如果要是这个人汗下失法,或者是发汗不当,这都属于误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谓逆证呀,就是治坏的病啊,那么这个呢我们研究太阳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这一系列方子并不都见于太阳病,这个我们要理解。底下就说了关于表里俱虚的治疗。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这就是接着上一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个他没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个脉,脉沉微。那么这种的病就是,这条主要的意思,让你学辨证,正面的反应太少,所以从正面来辨这个证啊比较困难,(所以)他从侧面来,那么西医的办法了,这个除外,那个除外,那就是他了。这段讲的就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讲烦躁的。咱们讲烦躁,三阳病都有烦躁,这个三阴病也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栀子豉汤这个烦躁的话,那么他不会夜而安静,是昼夜全是那么烦躁,所以这个就说他不是栀子豉汤证。
不呕,这个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是要呕的,那么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不渴,里头有热,人是要渴的,阳明病啊,他不渴,所以这个烦躁啊也不关乎阳明。无表证,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他没有表证,尤其是脉沉微,身无大热,这个大热呀有两个看法,一个就是表热,表热我们头前讲过了,“淅淅发热”,感觉这个热呀笼罩体表而不开,这么一种热。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他这个无大热呀,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这个纯阴证啊有时候外边带点热,我们后头学四逆汤证的时候就有了。
那么他这个呢一样一样都给除外了,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也不是,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
这阴证的这个烦躁最坏了,那么古人这个看法全是说这个阴阳绝离,这是个术语,就是正不胜邪了,就是脏器胜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烦躁,这个还是躁多而烦少,躁者乱也,这个在阴证里头最危险的一个证候,所以他用这个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他这个书从多方面给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证候太少,就是一个脉沉微,一个发烦躁,发烦躁这个病症啊关系方面太多,那么当时确诊不了啊,怎么用药呢?所以他就从侧面(了解),正面反应太少。所以他一样一样(排除),是不是虚烦啊,是不是少阳病啊,是不是阳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么说明什么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虚阴寒证,这么一种烦躁。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他是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着虽然一两干姜,但是这回是顿服,就一剂,一剂 1 两那么合后世 1 两就是 3 钱,3 钱干姜配合 1 枚附子,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汤都重。所以阴寒的证候见到烦躁不宁,这不是好现象,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这就是精气欲脱的这么一种反应,所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他的这个病啊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的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搁甘草。你象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证候,用甘缓的药,搁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都搁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现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论个了。一个没法考据的,大个的附子都 1 两 8 钱的,小的 3~4 钱 2~3 钱,我们现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们得另学用,同时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这个原方是生用,咱们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药不死人啊,不能说药死人,但折腾人,常常使人头眩,头眩冒,常有这种情况。大量用也能死人的。这是一节,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下之后再发汗,没有这个治法,没有不虚人的。虚到极点了,就转变阴证,那么脏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个在《玉函经》上没有分量,也没有新加两个字,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这本书搁上这个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都可以通。“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了,那么发汗之后,身还疼痛,那么表没解呀。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是不是,但是呢那个脉可是浮,脉沉迟者不行,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加芍药生姜,照原量再加 1 两,另外加 3 两人参。你们看看头前这个 50 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个脉不足啊,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不是这个脉迟,它准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那么这个发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虚了,这个虚你不能够再(发汗),所以我们头前也讲很多了,假设说要有里虚证,也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那么这个里虚不太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他的证候。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丧失人的体液,夺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所以这得知道变化,那么这怎么办呢?
我们讲桂枝汤,桂枝汤这个方剂呀就是安中养液,就是鼓舞胃气,那四味药都与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几味药鼓舞胃气不够了,用人参大力而来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参,加上 3 两这个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这个生姜,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合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芍药是育阴,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样的,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它是养阴,那么这个血少就是阴不足啊,后世这个说法了。所以这个脉沉迟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条说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脉迟。这样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这个用药讲丝丝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汤还是不要紧的,如果你要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你再大发其汗,他本来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这个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对,用桂枝汤也不行,你还得想办法健胃,这个胃,我们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我们寻常说这个津液虚、血液虚,都要壮水嘛,滋阴、养液,都用这个法子。这个在临床上咱们得看,他这个,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证啊,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生地、麦冬就往上上,那么见到这个见到寒呢就阳虚,就附子、肉桂,这是错的。他这个书啊,真正的津液虚、血液虚,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了,这个时候津液虚,那个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复,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总而言之就是健胃。这个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这个在后世的医书里呀,这一点不谈,一看到阴虚就想办法滋阴,那就错了。他这个书就是这样,这所以搁个脉沉迟,脉沉迟虽然说是营气不足,血少,在他的书上这么说的,但是也是虚寒,里边多少是虚寒,要不这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这样我们就不能够用解热滋阴的药,那个根本就是不对的,所以他用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啊,但是这个脉沉迟,由于发汗,里头津虚血少而有些虚寒的反应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参,而且还要加生姜,生姜这味药是温中,是一个温性药啊。所以这个方子,他叫个新加汤,就是这个意思,还得用桂枝汤,需新加这几种药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另外呢把芍药、生姜都增量,我们看这个方子就治桂枝汤的原方证而胃更比较需,加生姜,里头也有恶心,张仲景这个书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一般都不提,其实这应该有呕,应该有恶心,这里的人参也不是万能的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证候,这个书后面大概有,理中汤我记得就有,什么时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说得明白,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的证候,它治胃虚,胃虚到什么程度上呢?我们讲泻心汤的时候就有了,胃虚呀,这个邪气,客热邪气,都往胃这块来,客气动膈嘛,膈就指着心下胃这块了,这样子胃就硬了,无论是水饮或者是邪热之气,都跑到胃这了,这就合乎《内经》上说的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块虚,邪就往哪块去,你用下或者发汗,虚其胃了,那么这个邪气就往胃这块跑,于是胃、脾,脾这块感觉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着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这阳明篇就有了。那么我们用人参呢要注意这一点,人参不是万灵的,当然人参与附子啊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拿现在话说就是代谢机能沉衰了,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真正现虚寒的这种证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呐,他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要是没有这个证候呢,用着是有害无益,用什么药都这样。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第63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个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这个发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汤,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汤不是治汗出嘛,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用桂枝汤了,那么这个喘呢?我们头前也讲了,喘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如果有气上冲的反应当然可以用桂枝汤了,唯独这个不行的,这个什么道理呢,咱们好好把它解释一下。
这个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那么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这不跟这个意思一样嘛。其实他这个意思不是,他这个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啊,这个汗出是这个汗多得很,而且这个汗相当地稠、粘,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这个表不解,表邪也盛,这个热往上壅得厉害,他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我们讲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嘛,是蒸汗外出。这个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所以这个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这个汗臭味也重,咱们闻着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较比稠、粘。这个喘最厉害,麻杏石甘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假设这个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无大热我们上头也讲了,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情形蒸蒸发热,那非用承气汤不可了,不到那种程度,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这样子呀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这个里热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就是根据麻黄汤一种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这个方子咱们也常用,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够用一次,你不能连续用,假设这个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热没完全去,这时不要一直搁麻黄,变其他解热清肺的药还是好的。这个方子是最常用了,我们一般治这个哮喘也有时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确实里有热。他这个方剂后头,本云,后头,黄耳柸,这个大概是错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说明这个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这么一种话。他弄个黄耳柸,这个黄耳柸,有注家说它是个器皿。要是个器皿,这个本云黄耳柸就没有意义了,大概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搁个黄耳柸。这个书的错误是有的,你象这个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那么前边两个全是发汗药物,这不一定是误治你可知道,那么发汗后,这个病重,他当时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汤。那么看他有些虚象,就是这个津虚血少啊,脉沉迟啊,可以用新加汤。那么也有病人内热素盛,虽然表证发过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热壅,这个麻杏石甘汤证了现这个证,这个也有。这都是不一定是治错,这种情形也可以发的。
那么底下这个呢,就是发汗不得法了,这是错误的,发汗过多,所以咱们讲桂枝汤,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们用麻黄汤也是一样,不要大捂大盖,你把人弄得大汗流离,这个病不会好的,而且这个伤人体液太甚。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发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这个就是单说这的,这就由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着心下这个部位。
那么发汗太多啊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啊,尤其咱们吃药啊,这个发汗,上体部这个水分呐骤然间丧失太多了,这个上下体的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这是准的,这个就是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他这个叉手自冒心啊,一个是心悸,一个是这个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那么这个呢,当然就用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这个桂枝这个药啊,它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这个我们在治心脏病啊,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你要用个三钱二钱一点不顶事,你看看这个方子用多少,你看看,这个桂枝他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它是顿服啊,顿服这个量大着了,这个桂枝就顶一两二,拿到现在度量上,这个甘草是六钱了,这个桂枝我一两是用过,就是这种心脏病啊,特数的这个特殊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咱们现在把它形容得,简直是了不起的一个大热药,简直动不得,不是这个事,你看这个就看出来了。这只是一个发汗过多,造成这个心悸,加上心下这气往上冲,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这个时候呢赶紧降冲气,治心悸。这个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们对这个心脏病常用的法子。你看这甘草大量用,也是搁六钱,它就是急迫,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都用这个,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样的,该多用他真多用。这个主要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用这个单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这个发汗过多,这个表还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汤你们看看方后语就有,说如果大汗流离啊,病必不除,他表还不解。那么这个方子呢倒不能发汗了,没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个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搁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这桂枝甘草(汤)也治身疼痛。后来,你象这个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协热下利,后头也有。这就是桂枝汤的最简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这么大量,这非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可以用这么大的量。你们遇到这个心悸,你们试验试验,这个桂枝用到六七钱,一点问题没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个也由于气上冲,同时这个发汗,他里头有停水的话,只是发汗不行,咱们头前,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那一条你可以参看。那么这一段也就是这个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这时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这时候你发汗就是错的,所以发汗之后,这个病不是不可以发汗的,表病吗,可是马上就出来了其人脐下悸者,脐下就是关元膀胱部位了,那么这个地方跳,这就是水之欲动的一个貌了,一个应证了。欲作奔豚,这就要发作奔豚证了。
这个奔豚是怎么个情形呢?这是《金匮要略》上的一个病名,他说这种病啊,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它这个往上冲啊,那么这个人当时就是受不了,发作起来人反倒要死,可是复还止,它一会儿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样,定名一个奔豚病。那么由于这一段后头就给定了明堂了,说这是肾气往上来,其实也不光是肾气,哪光是肾气呢。这个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么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气上冲,只是气上冲,那也是奔豚,携带水上冲也是奔豚。这个就由于误发,虚损人的病,误汗,那么这个呢应该利水表自解,就是你这个解表的药里头合用利尿的药,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这个,就用发汗药,激动里饮那是病变百出,这是一个,那么我们方才讲了,由于发汗导致气上冲,这个气上冲也能诱导着水往上冲,所以心下悸也是个预兆,这就是水伴着气要往上来了,所以他搁个“欲作奔豚”,那么就真正发作奔豚,这个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气冲,桂枝甘草,这个也是桂枝甘草这个方剂了,另用茯苓、大枣以利水。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所以这甘草不行。这个桂枝虽然也用 4 两,甘草也用 2 两,这个方剂可不同于上个方剂,上个方剂是顿服,这个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这是 3 剂,这个量不大了,这个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钱,这个心的悸动不像上边那么厉害。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脐下悸,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那么真正奔豚,脐下悸或者腹挛痛,这个方子也好使,这大枣也治肚子疼,也治挛痛。这个方子煎法用甘澜水,什么叫甘澜水呢,他底下有个注解,“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了,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气总是用甘澜水好,其实现在这个药谁也不这么做,用不着,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这么一种(方法)。古人的方剂里有一些言语习惯吧,认为甘澜水较比好,它在水的上头,是泡,使水化气呀,这个水好,其实不然的。
这一段讲的是误发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发这样人的汗不行。我们遇到里头有水饮,在上头这类的,你象咱们说这个小青龙汤吧,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那么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搁利水药不可。谈到心下有水气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当然是用半夏、干姜、细辛这类的温性药,不然的化这个病也好不了。这个地方都很好,帮助临床啊,你象咱们临床遇到一个感冒,小便不利,这时候发汗白发呀。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那么他又有个泌尿系感染,他同时也有感冒,这时你别管他感冒,你就给他吃猪苓汤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对了,这个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这振儿要发汗准错,这个要注意。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来,撒一点一点的,次数挺多,没有大泡尿,窝臊子挺疼,里面也有热。他水不行,你发汗没用。
第66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这个地方啊有几种原因,一种这个人由来脾胃虚,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发汗呀,发汗之后常余留下来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所以不用大黄,不是实满。这个方子治这种病非常地好,这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他因为原来消化不良,那么发汗,我们说了这个津液来源于胃,可是你大量丧失津液也影响胃,互相影响,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响胃虚,他本来胃就不好,由于发汗之后,产生虚胀虚满发生。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参、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气健胃,去水饮,另外再加厚朴消胀,是这么一个方剂。这个方剂呀,这个病也有时候遇到,不是说发汗之后遇到这么一种虚胀虚满用这个方子,不是的,在临床上常有的,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你按他腹啊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咱们说这是气胀。我是遇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上海来咱们这来看的,这已经好几年了,那还有个石家庄白求恩医院西医大夫跟着我。那个人是上海人,来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寻思有腹水呢,我让跟着我实习的人,你看看这个人有腹水吗,他检查半天说没有,就是气。我就给吃的这个药。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这个方剂呀是健胃消胀的药,当然是多少有恶心,你看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他是腹胀满不欲食,有些欲呕,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非常好使。我们方才说了人参是健胃的,这个人参用的量并不大,因为不明显,在胃的这种证候,这个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胀。他吃了 3付药,他的腰围下去相当显著,吃几付药就好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
这个挺多这种病。不必发汗后,发汗后影响这个呢当然也更行了。所以中医就讲辨证嘛,有这种情况就可以这么用,你象我们方才上面讲这个,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个药,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凡是脐下悸,或者是少腹挛痛而有奔豚的这种情况,你用它就好使。这个临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这个书啊,这些方剂,那么他讲的是伤寒论了,在这个伤寒治疗的过程上,有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介绍,这是一.二一样呢这种方剂呀不在这种情况之下,合乎这种方剂的适应证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汤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得病来就是这种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们读这个书啊不要死于句下。
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他搁个伤寒,伤寒就是无汗的这种太阳伤寒了,依法当发汗呐,是吧,不能够吃吐下的药,“若吐、若下”都属于误治。那么这种误治,表不解,气上冲。那么里有停水呢?那么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原来是太阳伤寒,你吃泻药,他表不解,气上冲,所以气上冲胸。那么携带着水,那么心下,就胃这个地方呀逆满。
你这个吐下,我方才讲了,都伤胃气呀,胃虚,这水就往胃上来,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这逆满这两个字搁得很好啊,满是满,逆是从下往上来。“起则头眩”,一动作脑袋就要晕,这是胃有停水一个主要的证候,胃停水呀头晕头冒,脉沉紧,这就是里有水呀脉沉紧,咱们讲《金匮》就有了,说里有水饮,这个脉大概都沉,脉搏如沉,当责有水,就是进胃里头。紧呢?紧也主饮主痰。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本来这个病啊也是里头有停水,那么大夫在伤寒这个阶段给吃泻药吃吐药,这全错误的,那么影响气上冲,水也伴着气上冲,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个证候。
这个病怎么治呢?就应该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就是桂枝甘草降冲气呀,咱们头前这个方子。加茯苓、白术呢就是利尿,就治了。“发汗则动经”,这更不能发汗了,你看这个他也照顾这一点,我们方才说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他这个本来是伤寒,他吃了吐药吃了泻药,气上冲,说明什么呢?表没解。表没解得解表,不是吃发汗药嘛?可是这个情形啊不能吃发汗药,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应该后面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吃这个就对了,哎,这再发汗啊错上又错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气冲,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发汗的话,则动经,使着这个水毒,咱们说水邪了,动悸经脉。这怎么讲呢?我们发汗,也是夺脉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们身上内里头有水,水借这个机会也渗透到脉管里去,你要不发汗这个问题不大,咱们讲这个调协营卫呀,营卫不和,一发汗使它们符合。那么假设有停水的话,一发汗,那么使着水毒啊必乘虚而入到经脉里头去,就指着血管说的,所以说发汗则动经,动经就是动悸经脉。
“身为振振摇者”,动悸经脉了,就是身上振振摇,就是战振而摇摆,“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怎么治呢?也得用这个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个同上面那个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的,那个加茯苓、大枣,这个加茯苓、白术,那么这个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个有力量,因为有白术了。但是治这个悸烦不跟上面,上面那个茯苓用量是独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个茯苓是半斤,这个茯苓才 4 两。可这个就因为头眩晕得厉害,胃蓄水多,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据西医说也是有一种刺激性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不是这个健胃药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这个是胃有停水而气冲、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种情况,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发汗后,不是吐下后,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子,尤其心跳,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显,那么这个方子再加上泽泻挺好。
如果他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还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的情形,你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也行啊,当归芍药散合这个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啊,经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单独守这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你要是加上泽泻呢,那么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嗯……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下面也是,
大江川 回复 悄悄话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一下就是发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问题。他这个是个泛论,无论什么病,我们治疗啊汗、吐、下这是一个攻实去病的一个大法,在中医上说,汗吐下都是攻实去病,可是用不得当,都足以害人,起码是亡血、亡津液。这个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么这个汗法,发汗最亡失体液得厉害。那么这个吐下也是一样的,他本来吃些东西,胃消化之后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泻药下去了,身上体液也是不能够补益,不能够继续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指着表里,表里没有他病,我们经过发汗,或者吐、或者下,损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里自和,这不要紧,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乱治,“必自愈”。那么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里不和的现象发生呢?那你得治疗,没有(不和)不要紧的。所以人的这个身体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坏的,但是这个是不合法的发汗吐下,损失人的津液体液,亡津液亡血液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后,吃的这个重下剂了,尤其巴豆这类的下剂,病不好而复发汗,这有这样的大夫吗。这个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没有这个先治里,大泻之后还有表证的,很少了,就有表证也不能再发汗,那个发汗起码也是要用这个解肌这类的药物,像桂枝汤这类的,不能再用麻黄汤,他这个说的是用麻黄汤。那么这个汗下倒置,这种治疗啊没有个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体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呀。
这是误治,这就告诉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临床上不能(见)一个症状(治一个症状)。我们遇到小便不利,当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体液造成的这个结果小便不利,他没有水分,(你如果治疗)反倒为逆了,所以他说是“勿治”,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复,小便自然利的。这一节就是承着上节说的,就是阴阳自和,表没有什么病,里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这个大下、复发汗,体液亡失太多了,造成这么一种情况,没有其他的关系,这个你不要瞅着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据这个阴阳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个不和呀?这个不和没有关系,还算自和之内的,所以这个不要治,他这个津液会恢复的。如果不恢复怎么办?当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这个 59 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种种的疾病变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是顶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那么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都是加减的方子。那么回头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头得有个体会,因为桂枝汤它是解肌,它既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他这里头甘温嘛,这个胃是喜甘、喜温、恶寒、恶湿的这么一个脏,所以桂枝汤这个甘温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它是这么一种发汗药,所以我们用桂枝汤啊必须以津液丧失为先决条件,你像我们头前讲的这个开始有这个表证,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自汗者就丧失体液,我上面给引征内经那一段,阴阳交,本来这个表证就是人体利用这个精气,想达到出汗的目的把这个病邪驱除出去,就是这么一种病机,我们根据这个症状分析也是这样的,可这个桂枝汤证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证他这个精气呀力量不足,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阴阳交那么一个严重的状态,他能吃,没到那个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紧,但是我们治疗啊可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养津养液的桂枝汤,这是桂枝汤。这个麻黄汤呢你看正相反,麻黄汤治表实证,由于表实,体液一点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压迫人身上哪都疼,头、项、关节、腰,无处不疼,桂枝汤也疼,他比桂枝汤严重得多。同时,由于表气一点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这两个方剂在太阳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汤,里头既有桂枝汤,又有麻黄,所以葛根汤(证)一定恶风,因为有桂枝汤的关系,他也恶寒特别厉害,他有麻黄汤的关系。所以葛根汤这个方剂是一个清凉性、滋润性的一种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汤的问题了,同时葛根这味药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项背强几几。太阳病也头项强,但是背不强,所以葛根汤能治痉病,如果这个项背强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这个人就要抽,叫痉病,这个葛根汤也治,那是刚痉了,在《金匮要略》里有的。这个方剂呀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没有汗,恶风寒得厉害,觉得怕冷得厉害,无论他项背强几几还是不项背强,都可以用葛根汤。第四个就是大青龙汤了,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他这个方剂就是不汗出而烦躁,要不怎么咱们方才讲那个二阳并病,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我怎么说是个大青龙汤证呢?就因为这一点。本来应该出汗,而汗不得出,这个人就烦躁,这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是大发汗药,麻黄用 6 钱啊,恶寒也相当的凶。大青龙汤与葛根汤这两个方剂的主证啊,全是表实无汗,而恶寒较比严重,可是这两个好辨,一个有石膏,这是大青龙汤证,必烦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内热,这葛根汤没有。葛根汤有项背强,大青龙汤没有。这两个方剂啊全是恶寒较比厉害。这个小青龙汤证就是咱们平时所说那个外有风邪、内有痰饮的病,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嘛。那么这个方剂偏于温,它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些药,他有咳喘,咱们说这个痰饮咳嗽这类的病。同时大小青龙汤都能发水气,那么这也治溢饮那,这个是在《金匮》上。我们讲完这些,(就知道)所以中医这个发汗啊,你拿这几个方剂(来讲)是各个不同,所以在临床上错了,错了就不行,你像我们方才讲这个二阳并病,他也先发汗,他用这个发汗方法不合适,所以还有大青龙汤证发现,他那个病可见开始就是大青龙汤证,他也许用桂枝汤了,也许用其他的方剂,都是没达到目的,所以这个汗出不彻,与一般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还出大毛病。这是我们上面讲这些发汗剂里头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剂,这几个主要的方剂你心里要有个数,那么其他几个加减方剂你就容易理解。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自和这就自愈,上次这个 59 条啊,就是一个自愈的一个例子,说“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则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这个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这就是 60 条。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这个汗下乱用啊,那么下之后没有再发汗的。那么一般的要是个太阳病,如果吃了泻药,表不解,那么气上冲者嘛,那是表不解了,还可以吃桂枝汤,但是不能用麻黄汤。那么这条说的就是用麻黄汤发汗,他这个书说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可是下之伤其里,就是里虚了。复发汗,又虚其表。那么这样子治疗啊使表里俱虚,所以“必振寒,脉微细”,这是个倒装句。那么表里俱虚了,表虚,这个表虚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颤颤,他说打颤颤地怕冷,这就是虚得厉害。脉微细就说是里虚的情况。那么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后头就有了,这个在原则上说,他说下之后复再发汗,往往造成表里俱虚,这个人起码要振寒,而脉微细的。他这个书啊,因为我们讲的太阳病,太阳病的治疗呢依法当发汗,他讲的这些。那么就是虽然讲的是太阳病,如果要是这个人汗下失法,或者是发汗不当,这都属于误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谓逆证呀,就是治坏的病啊,那么这个呢我们研究太阳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这一系列方子并不都见于太阳病,这个我们要理解。底下就说了关于表里俱虚的治疗。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这就是接着上一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个他没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个脉,脉沉微。那么这种的病就是,这条主要的意思,让你学辨证,正面的反应太少,所以从正面来辨这个证啊比较困难,(所以)他从侧面来,那么西医的办法了,这个除外,那个除外,那就是他了。这段讲的就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讲烦躁的。咱们讲烦躁,三阳病都有烦躁,这个三阴病也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栀子豉汤这个烦躁的话,那么他不会夜而安静,是昼夜全是那么烦躁,所以这个就说他不是栀子豉汤证。
不呕,这个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是要呕的,那么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不渴,里头有热,人是要渴的,阳明病啊,他不渴,所以这个烦躁啊也不关乎阳明。无表证,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他没有表证,尤其是脉沉微,身无大热,这个大热呀有两个看法,一个就是表热,表热我们头前讲过了,“淅淅发热”,感觉这个热呀笼罩体表而不开,这么一种热。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他这个无大热呀,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这个纯阴证啊有时候外边带点热,我们后头学四逆汤证的时候就有了。
那么他这个呢一样一样都给除外了,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也不是,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
这阴证的这个烦躁最坏了,那么古人这个看法全是说这个阴阳绝离,这是个术语,就是正不胜邪了,就是脏器胜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烦躁,这个还是躁多而烦少,躁者乱也,这个在阴证里头最危险的一个证候,所以他用这个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他这个书从多方面给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证候太少,就是一个脉沉微,一个发烦躁,发烦躁这个病症啊关系方面太多,那么当时确诊不了啊,怎么用药呢?所以他就从侧面(了解),正面反应太少。所以他一样一样(排除),是不是虚烦啊,是不是少阳病啊,是不是阳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么说明什么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虚阴寒证,这么一种烦躁。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他是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着虽然一两干姜,但是这回是顿服,就一剂,一剂 1 两那么合后世 1 两就是 3 钱,3 钱干姜配合 1 枚附子,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汤都重。所以阴寒的证候见到烦躁不宁,这不是好现象,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这就是精气欲脱的这么一种反应,所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他的这个病啊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的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搁甘草。你象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证候,用甘缓的药,搁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都搁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现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论个了。一个没法考据的,大个的附子都 1 两 8 钱的,小的 3~4 钱 2~3 钱,我们现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们得另学用,同时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这个原方是生用,咱们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药不死人啊,不能说药死人,但折腾人,常常使人头眩,头眩冒,常有这种情况。大量用也能死人的。这是一节,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下之后再发汗,没有这个治法,没有不虚人的。虚到极点了,就转变阴证,那么脏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个在《玉函经》上没有分量,也没有新加两个字,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这本书搁上这个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都可以通。“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了,那么发汗之后,身还疼痛,那么表没解呀。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是不是,但是呢那个脉可是浮,脉沉迟者不行,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加芍药生姜,照原量再加 1 两,另外加 3 两人参。你们看看头前这个 50 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个脉不足啊,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不是这个脉迟,它准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那么这个发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虚了,这个虚你不能够再(发汗),所以我们头前也讲很多了,假设说要有里虚证,也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那么这个里虚不太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他的证候。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丧失人的体液,夺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所以这得知道变化,那么这怎么办呢?
我们讲桂枝汤,桂枝汤这个方剂呀就是安中养液,就是鼓舞胃气,那四味药都与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几味药鼓舞胃气不够了,用人参大力而来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参,加上 3 两这个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这个生姜,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合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芍药是育阴,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样的,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它是养阴,那么这个血少就是阴不足啊,后世这个说法了。所以这个脉沉迟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条说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脉迟。这样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这个用药讲丝丝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汤还是不要紧的,如果你要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你再大发其汗,他本来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这个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对,用桂枝汤也不行,你还得想办法健胃,这个胃,我们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我们寻常说这个津液虚、血液虚,都要壮水嘛,滋阴、养液,都用这个法子。这个在临床上咱们得看,他这个,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证啊,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生地、麦冬就往上上,那么见到这个见到寒呢就阳虚,就附子、肉桂,这是错的。他这个书啊,真正的津液虚、血液虚,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了,这个时候津液虚,那个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复,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总而言之就是健胃。这个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这个在后世的医书里呀,这一点不谈,一看到阴虚就想办法滋阴,那就错了。他这个书就是这样,这所以搁个脉沉迟,脉沉迟虽然说是营气不足,血少,在他的书上这么说的,但是也是虚寒,里边多少是虚寒,要不这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这样我们就不能够用解热滋阴的药,那个根本就是不对的,所以他用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啊,但是这个脉沉迟,由于发汗,里头津虚血少而有些虚寒的反应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参,而且还要加生姜,生姜这味药是温中,是一个温性药啊。所以这个方子,他叫个新加汤,就是这个意思,还得用桂枝汤,需新加这几种药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另外呢把芍药、生姜都增量,我们看这个方子就治桂枝汤的原方证而胃更比较需,加生姜,里头也有恶心,张仲景这个书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一般都不提,其实这应该有呕,应该有恶心,这里的人参也不是万能的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证候,这个书后面大概有,理中汤我记得就有,什么时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说得明白,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的证候,它治胃虚,胃虚到什么程度上呢?我们讲泻心汤的时候就有了,胃虚呀,这个邪气,客热邪气,都往胃这块来,客气动膈嘛,膈就指着心下胃这块了,这样子胃就硬了,无论是水饮或者是邪热之气,都跑到胃这了,这就合乎《内经》上说的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块虚,邪就往哪块去,你用下或者发汗,虚其胃了,那么这个邪气就往胃这块跑,于是胃、脾,脾这块感觉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着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这阳明篇就有了。那么我们用人参呢要注意这一点,人参不是万灵的,当然人参与附子啊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拿现在话说就是代谢机能沉衰了,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真正现虚寒的这种证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呐,他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要是没有这个证候呢,用着是有害无益,用什么药都这样。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第63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个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这个发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汤,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汤不是治汗出嘛,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用桂枝汤了,那么这个喘呢?我们头前也讲了,喘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如果有气上冲的反应当然可以用桂枝汤了,唯独这个不行的,这个什么道理呢,咱们好好把它解释一下。
这个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那么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这不跟这个意思一样嘛。其实他这个意思不是,他这个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啊,这个汗出是这个汗多得很,而且这个汗相当地稠、粘,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这个表不解,表邪也盛,这个热往上壅得厉害,他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我们讲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嘛,是蒸汗外出。这个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所以这个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这个汗臭味也重,咱们闻着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较比稠、粘。这个喘最厉害,麻杏石甘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假设这个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无大热我们上头也讲了,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情形蒸蒸发热,那非用承气汤不可了,不到那种程度,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这样子呀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这个里热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就是根据麻黄汤一种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这个方子咱们也常用,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够用一次,你不能连续用,假设这个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热没完全去,这时不要一直搁麻黄,变其他解热清肺的药还是好的。这个方子是最常用了,我们一般治这个哮喘也有时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确实里有热。他这个方剂后头,本云,后头,黄耳柸,这个大概是错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说明这个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这么一种话。他弄个黄耳柸,这个黄耳柸,有注家说它是个器皿。要是个器皿,这个本云黄耳柸就没有意义了,大概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搁个黄耳柸。这个书的错误是有的,你象这个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那么前边两个全是发汗药物,这不一定是误治你可知道,那么发汗后,这个病重,他当时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汤。那么看他有些虚象,就是这个津虚血少啊,脉沉迟啊,可以用新加汤。那么也有病人内热素盛,虽然表证发过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热壅,这个麻杏石甘汤证了现这个证,这个也有。这都是不一定是治错,这种情形也可以发的。
那么底下这个呢,就是发汗不得法了,这是错误的,发汗过多,所以咱们讲桂枝汤,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们用麻黄汤也是一样,不要大捂大盖,你把人弄得大汗流离,这个病不会好的,而且这个伤人体液太甚。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发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这个就是单说这的,这就由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着心下这个部位。
那么发汗太多啊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啊,尤其咱们吃药啊,这个发汗,上体部这个水分呐骤然间丧失太多了,这个上下体的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这是准的,这个就是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他这个叉手自冒心啊,一个是心悸,一个是这个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那么这个呢,当然就用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这个桂枝这个药啊,它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这个我们在治心脏病啊,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你要用个三钱二钱一点不顶事,你看看这个方子用多少,你看看,这个桂枝他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它是顿服啊,顿服这个量大着了,这个桂枝就顶一两二,拿到现在度量上,这个甘草是六钱了,这个桂枝我一两是用过,就是这种心脏病啊,特数的这个特殊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咱们现在把它形容得,简直是了不起的一个大热药,简直动不得,不是这个事,你看这个就看出来了。这只是一个发汗过多,造成这个心悸,加上心下这气往上冲,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这个时候呢赶紧降冲气,治心悸。这个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们对这个心脏病常用的法子。你看这甘草大量用,也是搁六钱,它就是急迫,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都用这个,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样的,该多用他真多用。这个主要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用这个单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这个发汗过多,这个表还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汤你们看看方后语就有,说如果大汗流离啊,病必不除,他表还不解。那么这个方子呢倒不能发汗了,没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个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搁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这桂枝甘草(汤)也治身疼痛。后来,你象这个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协热下利,后头也有。这就是桂枝汤的最简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这么大量,这非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可以用这么大的量。你们遇到这个心悸,你们试验试验,这个桂枝用到六七钱,一点问题没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个也由于气上冲,同时这个发汗,他里头有停水的话,只是发汗不行,咱们头前,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那一条你可以参看。那么这一段也就是这个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这时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这时候你发汗就是错的,所以发汗之后,这个病不是不可以发汗的,表病吗,可是马上就出来了其人脐下悸者,脐下就是关元膀胱部位了,那么这个地方跳,这就是水之欲动的一个貌了,一个应证了。欲作奔豚,这就要发作奔豚证了。
这个奔豚是怎么个情形呢?这是《金匮要略》上的一个病名,他说这种病啊,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它这个往上冲啊,那么这个人当时就是受不了,发作起来人反倒要死,可是复还止,它一会儿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样,定名一个奔豚病。那么由于这一段后头就给定了明堂了,说这是肾气往上来,其实也不光是肾气,哪光是肾气呢。这个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么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气上冲,只是气上冲,那也是奔豚,携带水上冲也是奔豚。这个就由于误发,虚损人的病,误汗,那么这个呢应该利水表自解,就是你这个解表的药里头合用利尿的药,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这个,就用发汗药,激动里饮那是病变百出,这是一个,那么我们方才讲了,由于发汗导致气上冲,这个气上冲也能诱导着水往上冲,所以心下悸也是个预兆,这就是水伴着气要往上来了,所以他搁个“欲作奔豚”,那么就真正发作奔豚,这个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气冲,桂枝甘草,这个也是桂枝甘草这个方剂了,另用茯苓、大枣以利水。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所以这甘草不行。这个桂枝虽然也用 4 两,甘草也用 2 两,这个方剂可不同于上个方剂,上个方剂是顿服,这个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这是 3 剂,这个量不大了,这个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钱,这个心的悸动不像上边那么厉害。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脐下悸,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那么真正奔豚,脐下悸或者腹挛痛,这个方子也好使,这大枣也治肚子疼,也治挛痛。这个方子煎法用甘澜水,什么叫甘澜水呢,他底下有个注解,“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了,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气总是用甘澜水好,其实现在这个药谁也不这么做,用不着,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这么一种(方法)。古人的方剂里有一些言语习惯吧,认为甘澜水较比好,它在水的上头,是泡,使水化气呀,这个水好,其实不然的。
这一段讲的是误发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发这样人的汗不行。我们遇到里头有水饮,在上头这类的,你象咱们说这个小青龙汤吧,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那么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搁利水药不可。谈到心下有水气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当然是用半夏、干姜、细辛这类的温性药,不然的化这个病也好不了。这个地方都很好,帮助临床啊,你象咱们临床遇到一个感冒,小便不利,这时候发汗白发呀。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那么他又有个泌尿系感染,他同时也有感冒,这时你别管他感冒,你就给他吃猪苓汤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对了,这个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这振儿要发汗准错,这个要注意。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来,撒一点一点的,次数挺多,没有大泡尿,窝臊子挺疼,里面也有热。他水不行,你发汗没用。
第66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这个地方啊有几种原因,一种这个人由来脾胃虚,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发汗呀,发汗之后常余留下来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所以不用大黄,不是实满。这个方子治这种病非常地好,这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他因为原来消化不良,那么发汗,我们说了这个津液来源于胃,可是你大量丧失津液也影响胃,互相影响,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响胃虚,他本来胃就不好,由于发汗之后,产生虚胀虚满发生。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参、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气健胃,去水饮,另外再加厚朴消胀,是这么一个方剂。这个方剂呀,这个病也有时候遇到,不是说发汗之后遇到这么一种虚胀虚满用这个方子,不是的,在临床上常有的,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你按他腹啊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咱们说这是气胀。我是遇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上海来咱们这来看的,这已经好几年了,那还有个石家庄白求恩医院西医大夫跟着我。那个人是上海人,来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寻思有腹水呢,我让跟着我实习的人,你看看这个人有腹水吗,他检查半天说没有,就是气。我就给吃的这个药。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这个方剂呀是健胃消胀的药,当然是多少有恶心,你看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他是腹胀满不欲食,有些欲呕,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非常好使。我们方才说了人参是健胃的,这个人参用的量并不大,因为不明显,在胃的这种证候,这个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胀。他吃了 3付药,他的腰围下去相当显著,吃几付药就好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
这个挺多这种病。不必发汗后,发汗后影响这个呢当然也更行了。所以中医就讲辨证嘛,有这种情况就可以这么用,你象我们方才上面讲这个,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个药,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凡是脐下悸,或者是少腹挛痛而有奔豚的这种情况,你用它就好使。这个临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这个书啊,这些方剂,那么他讲的是伤寒论了,在这个伤寒治疗的过程上,有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介绍,这是一.二一样呢这种方剂呀不在这种情况之下,合乎这种方剂的适应证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汤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得病来就是这种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们读这个书啊不要死于句下。
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他搁个伤寒,伤寒就是无汗的这种太阳伤寒了,依法当发汗呐,是吧,不能够吃吐下的药,“若吐、若下”都属于误治。那么这种误治,表不解,气上冲。那么里有停水呢?那么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原来是太阳伤寒,你吃泻药,他表不解,气上冲,所以气上冲胸。那么携带着水,那么心下,就胃这个地方呀逆满。
你这个吐下,我方才讲了,都伤胃气呀,胃虚,这水就往胃上来,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这逆满这两个字搁得很好啊,满是满,逆是从下往上来。“起则头眩”,一动作脑袋就要晕,这是胃有停水一个主要的证候,胃停水呀头晕头冒,脉沉紧,这就是里有水呀脉沉紧,咱们讲《金匮》就有了,说里有水饮,这个脉大概都沉,脉搏如沉,当责有水,就是进胃里头。紧呢?紧也主饮主痰。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本来这个病啊也是里头有停水,那么大夫在伤寒这个阶段给吃泻药吃吐药,这全错误的,那么影响气上冲,水也伴着气上冲,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个证候。
这个病怎么治呢?就应该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就是桂枝甘草降冲气呀,咱们头前这个方子。加茯苓、白术呢就是利尿,就治了。“发汗则动经”,这更不能发汗了,你看这个他也照顾这一点,我们方才说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他这个本来是伤寒,他吃了吐药吃了泻药,气上冲,说明什么呢?表没解。表没解得解表,不是吃发汗药嘛?可是这个情形啊不能吃发汗药,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应该后面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吃这个就对了,哎,这再发汗啊错上又错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气冲,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发汗的话,则动经,使着这个水毒,咱们说水邪了,动悸经脉。这怎么讲呢?我们发汗,也是夺脉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们身上内里头有水,水借这个机会也渗透到脉管里去,你要不发汗这个问题不大,咱们讲这个调协营卫呀,营卫不和,一发汗使它们符合。那么假设有停水的话,一发汗,那么使着水毒啊必乘虚而入到经脉里头去,就指着血管说的,所以说发汗则动经,动经就是动悸经脉。
“身为振振摇者”,动悸经脉了,就是身上振振摇,就是战振而摇摆,“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怎么治呢?也得用这个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个同上面那个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的,那个加茯苓、大枣,这个加茯苓、白术,那么这个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个有力量,因为有白术了。但是治这个悸烦不跟上面,上面那个茯苓用量是独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个茯苓是半斤,这个茯苓才 4 两。可这个就因为头眩晕得厉害,胃蓄水多,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据西医说也是有一种刺激性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不是这个健胃药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这个是胃有停水而气冲、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种情况,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发汗后,不是吐下后,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子,尤其心跳,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显,那么这个方子再加上泽泻挺好。
如果他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还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的情形,你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也行啊,当归芍药散合这个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啊,经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单独守这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你要是加上泽泻呢,那么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嗯……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下面也是,
第69条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这都不象话,他说这个发汗,或者又下,这病还不好,如果烦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汤吗?这也不对。这个茯苓四逆汤,这个人参,就是胃虚,津液虚。就是四逆汤证有人参证,就是四逆汤证心下痞硬嘛,同时烦悸,这个茯苓治烦是肯定的,治烦治心跳。那么张仲景也没这么说明,总而言之他是发汗,若下之,这人虚极入阴了,而这个烦躁跟上边那个干姜附子汤的烦躁是一样的,阴证的烦躁,那茯苓四逆汤你得分析了,那么在霍乱篇有这么一节,他说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人参四逆汤主之。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本来讲的是霍乱呀,霍乱是上吐下泻,耗损人的津液是最厉害了,损津液就损血液。那么后来这个人就是虽然不泻利了,脉微,恶寒得厉害,说这个病没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脉微而恶寒,而又复利了。霍乱好了,现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补充说了,利止,说是呀霍乱这个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现在的话就是脱水,他没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当时利止,但是病没好,所以脉微恶寒,霍乱篇里要详细讲的。那么这个呢是亡血了,我们方才讲了,这种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阴寒呐,恶寒脉微而复利,以前霍乱这个利止呀,那就是无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没有什么可利,当时是止住了,可是这个病没好,所以脉也极微,脉微者亡阳也。这个亡阳指着津液。那么现在又利了,那就是这个病不但有阴寒,而且阴血也虚到家了,所以这个地方你要想法滋阴,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这不是阴寒证嘛,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只是能加人参,那生地、麦冬简直就是不行啊。
所以这个地方就拿《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太医院那些吃俸禄的人,他们也瞎闹啊,他们说这不对,他们说附子、干姜为大热药,亡血怎么能吃这个东西呢。其实他是不明白,这个亡血要看怎么一个证候,他是阴寒的证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阴药啊,那还不让他死呀,所以就拿《医宗金鉴》也这么说,那正是阴寒的津液虚血液虚,同时还得治阴寒不可,回阳啊,还得用四逆汤的基础,那么血液哪来呢,即健胃,他胃气不复嘛,胃气一复,水谷之气一行,血液马上就恢复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汤加人参汤,治阴寒而血如注,他用这个方子。咱们这个呢又加上茯苓了,那么在这个人参四逆汤证又加上一个烦躁心悸这类的情况,你只是用人参四逆汤不够了,还得加茯苓。茯苓这个药啊,睡觉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烦,心跳,烦,它同茯神差不多。应该有这些问题,那么他这个书也没明说。他没明说这个道理,就是四逆汤,你们看去,四逆加人参,后头也有,那么茯苓,这一段都讲茯苓呢,都讲这个利尿药呢,他就不明说,这个与一般的四逆汤证的不同点就是烦躁。那照着本文说呢这两段都要不得,一个病,发汗不好,恶寒,那你就给吃芍药附子甘草汤,这也不行。这一段也是一样,发汗,若下之,若烦躁就给吃茯苓四逆汤,也不行。所以他这个内容啊不这么简单,文字是一个简文,可这个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话,我们遇到这个病就根据这个,照这条文来用就错了。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这个在这一点就看明白了,他讲这个发汗能造成虚寒的这种情况,头前讲的都是,这是由于虚,虚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转入阴,转入阴寒证。“不恶寒,但热者”,一点也不恶寒,但热,就是反恶热,这是实,实指着胃家实那个实。虽然这个发汗,能得到两种问题,一个由于虚极而入阴证,上边讲了,另一个由于丧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转阳明病,这个底下要讲这个。所以主要讲的就是为这个,所以这个发汗不可等闲视之,要是不得法,造成这个疾病相当地多,上边这个虚寒的这种,底下还能够转成实热证。实热怎么治呢?就是调和胃气了,可以与这个调胃承气汤,这也是一个概要的说法,所以搁个“与”,不说“主之”。那么但热者,实也,也有白虎汤证,热结于里,也是但热不寒呐。也有调胃承气汤,真正实了,有潮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要说大实呢,当然还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他这个意思呀不是在太阳病、太阳篇里头,专讲这个调胃承气汤,不是,和上边这个芍药附子甘草汤、茯苓四逆汤一样,不是专为讲这个,因为我们讲太阳病依法要发汗,但是发汗你得守规律,该用哪种发汗药用哪种发汗药,而且就是该这么用,也常常地发汗之后,由于他素日身体的关系,也兴许有这个那个的后遗症发生了,也有这种情况,也得知道啊。要是错了,错了更不行,错了不为虚,就为实,这个虚寒上面举两个例子,芍药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汤就是。那么实呢,也举一个例子,调胃承气汤就是,和胃气,他是这个意思。主要的意思还是讲太阳病为主,那么调胃承气汤不能说是这样子,不恶寒但热就使调胃承气汤也不对的,因为后头还要讲的,咱们到阳明篇的时候就要详细讲了。这个发汗,根据头前那一条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当,也属于亡血液亡津液,那么这个结果呢?由于这个津血虚极,必转为阴寒虚证,所以他要怕冷,头前讲这个就是了,“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和那一条也是,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全是由于发汗,亡失体液,体液亡失一个相当程度,转为阴虚证,所以恶寒。那么也有呢津液丧失太多了,胃中干,转成为里实证,就是阳实证了,那么这个就是不恶寒但恶热,“不寒但热者,实也”,我们后头讲阳明篇就知道了,这是胃家实这个实呀,就变成阳明病了。那个虚寒呐就是属于太阴病的范畴,这个书上没明说,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转向实证怎么呢?虚证头前都有了,当和胃气,那就得调理胃。调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么他也是举一个例子而已,“与调胃承气汤”。那么只是不恶寒但热,也不应该用调胃承气汤,所以他说“与”,不搁个“主之”,这就是明证了,还要加以细审啊,当然一般是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多,所以他说个“与调胃承气汤”,可以与调胃承气汤的机会,那么在什么情况之下呢?我们后头是有的,在这都没明说。那么在这个书上呢,在《玉函经》上说是小承气汤,一样,小承气汤是以胀满为主,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热的力量差,没有芒硝啊,这个调胃承气汤啊偏于去热,对这个胀满作用不大,没有厚朴、枳实。这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其他的证候,有用小承气汤的机会,当然也有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他说个“与调胃承气汤”,就让人啊临证细审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么一般说呢可以有用的机会,因为我们上次讲过,他不是专为调胃承气汤立论的,他讲的是太阳病,那么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是发汗不合法,可以转为虚证,也可以转为实证,主要的意思在这一点。实证就要攻实呀,所以调胃承气汤是攻实之法。那么这个方剂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黄这三味药,这是一个泻下,它叫调胃承气汤,就是调和胃气呀,其实这个药呢泻下力量很重,这个大黄与芒硝合用,根据药物配伍的关系呀,这个大黄能加强肠子的蠕动,肠子蠕动就使着大便往下走。这个芒硝能稀薄大便,尽是干便,怎么蠕动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软坚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黄这个蠕动就了不得了,大黄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话,说是大黄没有芒硝,就像快刀不开刃一样,它这个攻破的力量还是差的,所以搁一起呢泻下比较重。但是里面配伍大量的甘草,这个甘草啊,在病情上缓急迫,可是它也缓弱药力,所以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的关系,甘草这味药啊你象我们用泻下药啊,有甘草不会有虚弱的情形,所以甘草这味药也能缓和药力,所以叫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里都没甘草,那就是急攻。那么这个药啊就是里实证,大便不通,发潮热,这个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没有泻下作用,这个芒硝有泻下作用,这个药是咸寒的药,解热的作用相当强。也就是说里实证,发潮热,热得厉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调和其胃气。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这一条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条说的,说太阳病当然可以发汗了,如果发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这个发汗,头前讲了,不要大汗,这与护理也有关系,你不那么大捂大盖,不会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着大汗出,身上水分丧失太多了,那么这胃中水分也被夺,外面舍水分,胃里头水分也被夺,所以胃中也就是干了。干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干,胃气就不和,烦躁不得眠。那么这个时候啊没有其他的病,也没有大便干等等这些情况,也不谵语烦乱,光是人烦躁而渴,这个时候可以“少少与饮之”,他就是胃缺水。“少少与饮之”这是个重点,不要大,这个胃中干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坏了,那人非喘不可,因为渴得厉害,喝的水存到胃里头,压迫横膈膜就要喘的。那么少少给他,一点一点给他,胃得了滋润了,胃气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烦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常遭遇的,那么发汗后,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于胃中干,他有这么一种反应,人是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那么这个时候不必给他吃药,少少给他水,胃气和就好了,这是一个。那么底下这一节呢,与这个就不一样了。底下这一节就是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这根据头前啊,头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觉着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有停水,这个发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么就即便发汗汗出而脉仍浮,“脉若浮,小便不利”,他原来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热消渴者”,这个表不解,还有微热。消渴就是随饮随渴,叫做消渴。那么这种渴就与上边不一样了,上面那个渴,喝点水就好了,这个不对。要是小便不利,脉浮微热这种渴,这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那么里有停水怎么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独这个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非渴不可。这个也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我们身上这个废水呀,应该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么你再喝水呀也没法吸收,这个物体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们静脉里头充斥一种废水,分解到肾脏,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么达到一个饱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没法吸收了。可是组织上缺少水的营养,他渴,反应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这种渴相当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么喝,这水还在胃肠里头,它不吸收,而这个组织还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当厉害。这五苓散的渴是两个内因,这是一个,由于小便不利。另一个就是热不除,有热,那么各组织细胞又缺少水的营养,他渴,同时有热,他烦渴。这两个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这个微热消渴,这是五苓散证。我们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那么就逐其热了。那么同时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谢机能整个恢复了,旧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在后面注的有几句话,“即猪苓散”,这个是错的。猪苓散在《今匮要略》上有,猪苓、茯苓、术这三味药,就是白术了,这个叫猪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这后头五个字大概是注错了,“即猪苓散是”这错了。你们回头找一找《今匮要略·u21589X吐哕下利》那一篇里头有猪苓散,是呕吐而渴者,吃猪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这个地方还是吐,这个恶性循环。那么这个怎么办呢?这个猪苓散利小便,还解渴。他要是不渴,里头也不停水了,这个里头也不能再有了,你们看看《今匮要略·u21589X吐哕下利篇》。那么这一节后头注的这五个字是错的。这个五苓散啊,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这都是利尿药,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搁半两啊。那么这个方剂,桂枝也治气上冲,桂枝汤里是主药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热。我们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气上冲,所以利尿药都搁桂枝的多,搁桂枝呢镇其气上冲,不让气往上来,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那么另外寄利尿药的群力,达到小便行于下,利尿。这个在利尿药里是相当重的一个方子。那么这几味药虽然都是利尿药,在临床上应用是不相同的。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利尿之中还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药,你们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话,都有猪苓。这个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这个白术也入胃,白术偏于温,这个泽泻偏于寒,那么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这个泽泻,凡是胃有水,都是致头晕,泽泻、白术,这个药都治头晕,所以也是个利尿药,它还治头晕。在临床上,由于里头有停饮而头晕,那么我们用一样利尿药,小便不利,有头晕,白术、泽泻这药我常用。这个茯苓呢咱们讲过了,这个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烦,象肉跳,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咱们现在说神经官能症,关于神经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药,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搁茯苓都不行的,它对神经官能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这几个药啊,共同的作用――――――――――――特殊的作用并不一样,就像方才我说的那个。所以五苓散,少加桂枝,即能解热,又能利尿,又解渴,当然也治头晕了。这个利尿药里种类用的比较全。我们现在用面药的也有,不过常常用汤药。我们用汤药,一般说来,头前这四味药都可以用 9 克,桂枝可以用 6 克。但是这个水逆,饮水则吐,叫水逆,后头有。这个还是用面药好,汤药不大适宜,这是通过临床上的观察(得的结论)。现在我们常用汤药,这个分量大致可以这样,头前的各 9 克,桂枝搁 6 克。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株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就是方才说的了,凡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发汗表不解,那么这个也重复,这个很要紧啊,在临床上一个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给他吃解表药是决不行的,必须利水。这一段他又重复这么一段,他说发汗以后,脉仍浮数,这表不解嘛,而现反而烦,渴。也烦,烦就是有热的烦,也渴,这就是误发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给五苓散就对了。当然这里头可要注意,他应该有个小便不利,因为上一段他说了,这一段他简略了。假设没有小便不利,你们看看这个脉证,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脉浮数而烦渴,这与白虎汤证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浮数,烦渴引饮,那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嘛。他有小便不利,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让你与白虎汤证做比较。白虎汤证口舌干燥,烦渴,脉也浮数呀,但是他没有小便不利。这个五苓散证啊,有小便不利,虽然也烦渴,脉浮数,他有小便不利,那么这一段应该有个小便不利,因为详说在头一条了,那么这一条就简略了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那么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这个,他这个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让你看头前,他这个书啊就是这样。假设要没有这些话,那么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这一段给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头前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这个茯苓甘草汤啊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这个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顶少得搁三两,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他说的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这个茯苓甘草汤,他说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药物组织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这个水气冲逆,水往上合气冲的气,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这块呀,这个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就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那么这个在这段都没明说,这个在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我们用这个方剂,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主要得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这个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他不渴,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响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这个方剂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汤,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那么他有这个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 12 克,一样搁 12 克,很好使。这个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 4 两,4 两就多了,4 两就是 12 克,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这两个方剂的比较啊,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么同时五苓散治消渴,这个不渴。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他说“六七日不解而烦”,原起这个人得的是中风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么一个过程,当然是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还不解,这个人啊反而烦。不解指着表不解了,“有表里证”,表证就是上面说的不解,还是中风发热那种证,里证就指着下面这个水逆,饮水则吐这个水逆。他说“有表里证”,这也是倒装句,先把结论搁头前了,底下详细解释。“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这五苓散证就渴,渴,喝还渴,这叫消渴嘛,你怎么样子喝,也不吸收,这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吃东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么专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么这叫作水逆证,当然也用五苓散治之。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发热,微热,那么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这个时候再延迟,不利小便,一直喝,这个水喝到相当程度,再喝就要吐了,这叫做水逆。这个水逆还是五苓散证的继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下面应该是另一段。“未持脉时”,就是这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那么这个人“叉手自冒心”,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头前讲过了,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们看着这个病人就看出这种情形了,不用诊脉就知道他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师因教试令咳”,他看看这个丧失津液血液这个程度,如果要厉害的时候,他闭耳聋,所以要试验试验,“因教试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聋他听不着啊,他也不咳嗽,从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来发汗太厉害了,不但心还必须得按,耳朵,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所以血不荣于哪,哪就不好使呀,他两耳已经聋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望闻问切了,你不用诊脉,在这个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这个误治的结果。这是一节,主要的是由于发汗太过,亡津液亡血液,气冲、心悸、耳聋,造成这种情况。我遇到这个病,那耳朵聋得一半时好不了,他总得津液恢复之后,逐渐逐渐就好了。底下这是又一条了,“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就根据那一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就根据那条来的。由于发汗,丧失水分太多,胃里头水也被夺,胃中干,那么这个时候给他喝水,一点点给他喝,不要大灌,“饮水多,必喘”,这就是根据那条来的。所以他一时猛喝,他渴嘛,可是这个水汪到胃里头,一半时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么在胃里头停水,压迫横膈膜,他呼吸就困难,他就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个方法,拿水浇身,这就现在西医用冰袋是一个方法。他是本来里头有停水,就根据五苓散那地方来的了,发汗,表不解,身上发热。那么这个去热的法子,古人用浇水的办法,拿水灌之,这个也不行。凡是这个表证啊,如果表不解,详细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来,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这个热不得外出,热壅于里一定要喘的。所以这一点都是非法的治疗,现在在中医没有拿水灌之的了。他这个病在临床上必须分表里的,那么这个病人发热,他是表证,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从外往里头治,越治越坏。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风湿这类的病,它也在表,应该由里吃药,让它由外解,所以这个烤电啊,这我可不是随便反对西医了,这种治疗都是违背治疗原则的。你们观察吧,凡是由外治关节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来治去都是这个病越治越往里,出来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证啊,这个表证咱们讲太阳病,头一回就讲了,这个表证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疾病在人体的良能上,愿意由表来解除疾病而发生的病,发生这种证。那么这个大夫呢应该因势利导嘛,这个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设法让它由表解,你要往里头捂,越捂越坏,这是违背治疗的原则。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法子也是不对头,所以他也喘,他这个热不得却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第76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这也是一条,以下另一条。这个说的水逆证,本来他是小便不利,那么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发汗不行,那是误治。发汗后,那么就得五苓散的这种水逆证,微热、消渴,直门儿喝,他就“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个所谓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们治疗给造成的逆证、逆治,由于逆治造成的,就是误发了里有停水人的(汗)这种病。这样你再发汗,越发汗表越不解,“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你再发汗,激动这个里水,这个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泻不止,所以这个逆证啊只能用五苓散之类的办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发汗,这个水上下而为上吐下泻这种病。在这是给五苓散作总结,五苓散这样很多了,水逆到这个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这个水逆证更不可发汗,发汗能为上吐下泻这类的恶变,这个当医者不得不知。
底下这个他又另起炉灶了,另讲一个问题了,与上节是不相关的。底下讲的是虚烦这类的病。“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他说也有这么一种病,在汗吐下之后,也发了汗了,也吃过吐药了,吃过下药了,那么这个人呢虚烦不得眠,这个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虚了,虽然用过发汗、吐下药之后,他比原来还发烦,这个发烦不是有实证,也吃过吐药、下药,没有实质的证候,表也没有象我们说的麻黄汤那种表实证,也没有,这个虚就是指着这个虚,不是一种实证的虚,可是这个拿着现在话说就是一种炎症,发汗吐下之后遗热不出,热在里头还有,那么这个人烦躁不得安眠,这个病很多呀,这种病一般说就是虚烦不得眠,要说厉害的话,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反覆颠倒就是睡不着觉,翻转不安啊,翻来覆去的,等他厉害的时候就是辗转反侧,不能安卧在床上,而心中懊憹,这个懊憹是烦躁剧烈的一个状态。这个懊憹,烦恼谓之懊憹,说这个烦躁,人啊不可名状,叫心中懊憹。那么这都是这个热冲击人的脑子,影响心脏的这种情况,才能发生这一系列的毛病。
这都是热,在中医说是热毒啊,虽然吃过发汗、吐下的药了,但是这个热还不尽,拿着现在话说就是里头有炎症,那么这得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这个药也是很常用的药,它是以解烦为主,解烦去热,不是真虚,真虚用不得苦寒药啊,象咱们说那个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不行。“若少气者”,所以这个热盛啊人气就短,内经说壮火食气嘛,那么这个少气也是呼吸短嘛,这个是一种急迫状态,并不是真正的虚,为什么搁甘草啊,就是这个热烦陷入急迫状态,呼吸短促,这个在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缓急迫嘛。同时这个甘草啊,多少都有点补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没有这么说的,根据临床上的应用来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药都有补益作用,甘药补脾胃。“若呕者”,就是上边那个证候啊,我们还用栀子豉汤,但是要加生姜,生姜治呕。这个栀子豉汤啊就是栀子、香豉这两味药,这个药虽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凡是这个胸中啊说不上来的烦躁,大概都是栀子豉汤证较比多。这个方剂后面的注解有错误,他说是这两味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错的,这个栀子豉汤我常用,差不多用到这么大岁数,我一回也没遇到吐的,没有这个事,这个药不吐。这都是这个书注家这么搞的这个。
瓜蒂散这个药啊里面搁的豆豉,总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栀子豉汤中也有豆豉,就寻思这个是吐药,不对的。这个豆豉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大豆做的东西了,那个东西不能使着人吐啊,根本也不使着人吐啊。这个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这个就是不经临床,这个临床试验,谁吃栀子豉汤吐啊,没有一个,哪有这个事呀。而且这一段,文章你们看看,他说发汗吐下后,你还给吃吐药啊,哪有这个事呀。这个本文,在发汗、吐下之后遗留下来的虚烦不得眠,你再给吃吐药,哪有这么治疗的?在这个文章上讲也不行。那么在这个方剂本身,通过实践,它也不吐。所以这个不是吐药。这个书流传时间比较长了,但是也没有给它更正,这个决不通。栀子甘草豉汤,就是栀子豉汤加二两甘草,也不吐,后面也是“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也是错的。后头这个栀子生姜豉汤更错,怎么说呢?栀子生姜豉汤本文明明这么说的,栀子生姜豉汤它治呕,好嘛这个方子还吐哇,这不是瞎闹嘛是不是。所以这个地方啊,讲书人怎么能在这个地方讲下去,我就纳闷。它治呕啊,怎么能吐啊,所以这是错的。这个我们不要信这句话。那么方剂好明白,这个栀子和豉全是解烦去热的药,消烦,去热,止烦。这个栀子豉汤是好药,在临床上最常用了,别看药少。后头的比较重要。
第77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无论是发汗,或下之,烦热,胸中窒,胸中就是当间,就是胸部中间,就指着食道说的了,人发烦热,感觉这个地方啊堵得慌,滞塞,这个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这种情形。我治一个食道憩室,他就是这么种病,我就给他吃栀子豉汤就好了,西医也是奇怪,中医就是辨证,他有这种证候,你用这种药是准行。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这种证,他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这块觉得滞塞,这个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栀子豉汤证很多很多。这个胸中指着当间这一道啊,不是整个胸,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个胸中就是指着食道说的,这个很要紧啊。也不吐,我们治食道憩室那个人啊,他吃了栀子豉汤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来再拍片就没有憩室了。可是我们遇到这种病啊,象头前说这个,“发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会使郁热不除而产生这种病。假设不是发汗或下之,也有烦热,胸中窒,也可以用这个方子,不必非得发汗或下之之后。那么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不一定是发汗或下之之后见这种证候,就象方才说那个(患者),没吃过发汗药,也没下过,他就有这种证,你就用这个方子就行的。那么这个书呢(这个地方)讲的是太阳病啊,太阳病当然讲发汗。他说发汗之后,又吃过泻药,他意思说呀不是实证,不是胃肠里头有实,也不是表不解那种实,这种烦热大致都是咱们说的这种炎性的这种证候,所以搁个虚烦。
第78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也是给治错了,伤寒没有给吃泻药的,五六日表不解,还得解表啊。这个“大下”,下就错了,大下就更错了,这时就指着邪陷于里了,热邪被陷,所以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这个心中不是指着心下,大概这个可能指着心脏,他这个书啊是指着心中的这个话,都是指着心脏这个部位。“心中结痛”,心中有支结疼痛的感觉。那么这个病我是没遇到过,据我的体会呀,可能类似心囊炎的这类的病,由于这个表热,他吃泻药,使邪热内陷,影响到心囊发炎,可能是这种情况。心中结痛啊,“未欲解也”,说这个不是好病的样子了,不是要好了,这个可以用栀子豉汤。但是我用栀子豉汤治这个急性心囊炎的时候,我治过,是有效应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栀子豉汤,我配合旁的药物。那么根据这段象心囊炎的这种情况,我也不敢说,因为主人没有明说呀,不过我们这么研究的。他写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
第79条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病也很多,同是误下,使着表热内陷的一种病。“心烦腹满”,心烦就是上面虚烦的这种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胀满,卧起不安。卧起不安就说明心中懊憹的这么一种状态,剧者必反覆颠倒,他不能安卧嘛,起来,爬下,起来,爬下,就这样。那么这个用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这个病也很多,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我方才说了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第80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大下呀,古人这个大下就是指巴豆剂。这个巴豆剂古人常用的,究其实是个好药,但是巴豆剂呢是一个下寒的(方剂),它是个热药。所以经过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药用的不对,不应该用这个热药来去热,热还是不能去的。
“微烦者”,这搁个微烦,这个烦是栀子证,但是这里头搁个“微烦”这两个字就是暗含着有“干姜(证)”这种寒证。这个病由于这个大下呀,这也是误治了,寒热错综,所以既用栀子,又用干姜。那么栀子证是烦得最厉害了,他搁个微烦,当然这里头有干姜,由于大下伤中气了,伤胃了,同时寒也生了,这个方剂里头,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所以他用栀子、干姜,寒热并用,两个药,那么这个方剂呢,既有栀子证,又有干姜证。这个干姜证我们知道了,呕逆呀,胃虚于寒呀,或者有下利,这个干姜都可以治疗的。那么栀子呢,当然就治烦,烦热。所以经过误治之后,寒热错综,那么这个药也是寒热并用,这是不相悖。现在有人说呀你看你既用栀子,又用干姜,这没关系的,他只要有这种证,你这么用就不会错误的。他没有干姜证,你当然不能用干姜,没有栀子证,你不能用栀子。
这个段落呀都说得太简单,不够清楚,那么这个道理呢,他讲的是太阳篇,象这个方剂呀,你象干姜附子这类的方剂在三阴篇都有详细的说明的,在这里就本段,他说栀子是一个苦寒药,但是要有寒热错综的话呀,也可以与温性药配伍,意思不过如此。
第81条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是苦寒去热的药,所以用栀子为主药的这种方剂,这个病人旧微溏,有习惯性的大便溏泻,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这个栀子是万万用不得的,尤其这个栀子与黄连,都治烦了,黄芩,它们不同的,这个黄连、黄芩呢能治泻肚,栀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药都不用栀子,所以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栀子这味药啊,它是解烦,同时也去黄,咱们讲到黄疸,栀子茵陈蒿汤里头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第82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节可与苓桂术甘汤那一节互看,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就这一条,这个就是里头有停水,所以吐、下,这都是误治,非利水不可,发汗更不行。上面那个他说是呀,“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停水,表不解,吃泻药,或者吐药,表不解就气上冲,气上冲就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嘛。 “脉沉紧”,上面这个病要是发汗则 “动经”,一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只是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那么这一节呢他是重了,你们好好看看,这个是不会发汗来的,“太阳病发汗”,这个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这个就是,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发热”,表不解嘛,还发热。 “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导致心下悸呀。 “头眩,身瞤动”,这个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 “身瞤动”,这个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是虚的现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个 “身为振振摇”,只是站不安稳而已,这个呢,振振,打寒战,要倒下,这个是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证候了。振振就是打颤颤,就是头前说那个“虚故也” 。那么这个用苓桂术甘汤不行,得用真武汤。
真武汤也是利小便的一个药,但是它利于阴虚证,那么苓桂术甘汤还是阳虚证,阳证之中的虚证,这个是阴证之中的一个虚证。由哪来的呢,都由于小便不利,而里头有停水,这是给发汗误治了。真武汤方药是这样的,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那么茯苓、术是利尿药了,咱们头前都讲了。那么生姜,他这个水往上逆,甚至于人也有恶心,这个生姜的量用的也挺重,3 两,所以搁生姜,心下悸嘛,我们方才讲这个苓桂姜甘汤,就是茯苓甘草汤啊一样的,那个也搁姜。这个水气往上冲逆,但是这个不搁桂枝,没有气冲,并没有心下逆满这种情形,可能有恶心,这一段没说,我们从方剂中分析可能有恶心。搁芍药,这个水陷于阴证,恐怕里头也有腹痛,这个芍药治腹痛。另外呢由于陷于阴虚证,得搁附子,有振寒,恶寒得厉害。
那么真武汤整个看起来,不但能够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这种情况,也能够治里头有停饮,有下利的机转,我们看芍药也是的,而腹痛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这个真武汤啊共附子汤,这个我们讲到三阴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气,但是这个全是陷于阴虚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恶寒得厉害,尤其有这个振振欲僻地,打寒战,必振寒呐,这个振寒都是阴寒证的一个反映,若是这种的小便不利,头晕,那么你用苓桂术甘汤就不行了,苓桂术甘汤没有阴虚的证候,没有阴寒的证 候,这个在后面少阴篇对这个证候还要详细讲的。
所以里有停饮而发汗,这个变证多端啊,你看这都是的,必须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证上必须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发汗法是绝不行的。这个根据桂枝去芍药(汤)那篇以下到这,对这个反复来说明,小青龙汤也是的,小青龙汤虽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剂是不行的,必须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够达到表解的目的,换个法就不行。这个在咱们研究的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客观事实,这是中医的一种特别发现,那么小便不利,有表证,在临床上很容易找到,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吃发汗药啊,吃吐药、泻药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这个方剂呢不是一种,不是随便哪个利小便药就行的,这方面的药很多了,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这很多。
底下这些是另一个段落,不可发汗的集中到这个地方说明。
第83条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这个咽喉干燥啊,一方面有热,咽中干嘛,燥,就是有热象,一方面是缺津液,津液枯燥。这个发汗啊,胃热不能发汗,表热才能发汗呢,发汗是个解热的法子,但是对里热、内热都不行的。
津液虚,不能发汗。那么这一条呢,既有热,津液也虚,这么一种证候,尤其在咽喉。 这一段就说明,咽喉肿痛这类的病,当然也不可发汗了,凡是咽喉肿痛都是有炎性证候的多,但还都咽喉干燥,所以咱们对咽痛,都搁到少阴篇是有道理的。
开始时都象外感似的,但是呢咽喉干燥,所以这个是不能发汗的。可是也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在临床上我们遇到外感,以外感为主,这个咽痛不可发汗,一般象这个用葛根汤啊加桔梗,也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以咽痛为主的病,那就是有些形似外感也不能发汗,这个要注意啊。小孩子这个病最多,常由感冒,再到咳嗽,嗓子疼,有这个情形,但是不是以嗓子疼为主的,那个嗓子疼也不重,你该用桂枝汤啊,你桂枝汤加桔梗也行,该用葛根汤,葛根汤加桔梗也行。但是确实是以咽痛为主的这种病,那么大概都不能发汗的,这种我们要注意,所以搁到头一条。你象这个小孩子病啊,出疹痘,那么最后余热不尽,回到嗓子了,那么这个时候发汗差不多就能死,非这个发汗封喉啊,所以有一些咽痛之类的病,所谓急喉风这类的,也是嗓子特别干,这个痰干巴到嗓子上,疼得特别剧烈,这种病啊都不能发汗,所以这一段搁到头一条,很有意思。
第84条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那么这个淋家也是一种炎症,是亡津于下,那么再发汗夺其津液,必伤阴血,所以发汗 汗出之后,这个便血不是小便便血。这个淋家,现在这个病少见了,旧社会这个病多得很呐,是前阴发炎,我遇到过这个病,也有淋血的,出血的,总而言之是伤阴啊,就是伤阴血了。他久伤阴血于下,已经阴血就虚,你再竭其津液,那么阴血受伤,必要便血的。
第85条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所谓疮家,不是起一个小疮就不能发汗了,所以说疮家是颈带疮、瘘啊这种恶疮,这也是丧失人的精血最厉害的,这个疮没有不出脓出血的。“虽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证候了,虽然有身疼痛也不能发汗,汗出则痉,他阴血虚,你再夺其汗,这个肌肉组织更枯燥了,完了就要抽。痉,这是一种病名,就是现在咱们说抽,厉害了就是背弓反张,这都是肌肉不和了。肌肉不和有多种原因,这个就是津液、血液枯燥的这种不和。
第86条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鼻子常出血的人。衄家,不是鼻子一次出血,是经常,搁个“家” 了嘛,所以这个不是说鼻子出血就不能发汗,而是经常鼻子出血的人。这个是津液亡于上,与淋家正好相反的,那个是阴亡于下,这个是阴亡于上。再一发汗,他额上这个地方,上面血平常就伤耗得挺厉害了,那么你再夺其汗,上部血更少了,额上这个地方没有血液了,就要塌陷,就是这个肉,也可以说是脉管,也可以的,但是还是指着肉,人的体重啊体液占最大的,在人 身上占最大的部分,哪个地方体液特别的消失,哪个地方特别显出瘦削的样子。这个人久衄,再夺其汗,那么这个地方更消减了,所以额上陷。那么这个脉呢失去柔韧了,所以要急紧。眼睛失去津液,组织枯燥啊,光能直视而眼球不能动。那么这个脑袋不动,光拿眼球瞅人,古人叫做动目失视。这个地方是眼球不能活动,因为组织枯燥,血液不足以流散了。由于上面这个特殊贫血,血液不足以养心就睡不着觉,“不得眠” 。
第87条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就是大失血的人。那么这个虚,头前有了,所以发虚人之汗,虚厉害了,要寒栗而振,就是打寒战,就是虚极必要陷阴证的,就是阴寒证。
第88条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方(方佚)
汗家,就是平时出汗的人,老盗汗呐,身上老喜出汗。那么这个不是一般微微有汗,就不能发汗了,不是的。所谓这个汗家,就是久久体虚出汗的人。你再发其汗,那么夺汗者亡血呀,血不足以养心,所以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这是组织枯燥的表现。 “与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根本就没有,你看这几段都没有说怎么治疗,是发汗禁忌,举一种证候不要发汗而已,不是一个治疗。那么这个他特殊提出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没有,可能是一个错误,这句话不应该有,根据前后的行文,都没有,单独这条搁个禹余粮丸,没意思。
第89条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发汗,是解热的一种手段,非热不能发汗。这个“病人有寒”,尤其内寒、里寒,象下利清谷就是虚寒在里了,那就不能够攻表,本来就有寒,再退其热,以发汗的法子,那么如果这个寒在里,那里更冷了,就是 “胃中冷”,就有蚘啊,就是蛔虫,迫于寒而往上跑,所以蚘上入膈,在厥阴篇有这一段,那一定要吐蚘的。蛔虫由于胃中太凉,迫于这个凉要往上跑。要是入膈了,人就要吐,一吐,这蛔虫就吐出来了,所以必吐蚘。
那么以上这几条啊虽然是举的各种不同(不可发汗)的情况,概而言之一个就是津液虚、血液虚、有热、组织枯燥,这都不可发汗,再一个就是淋家、疮家、亡血家呀,无一不是这种问题。如果热在里,那更不可发汗了,只能用撤热的法子,发汗不可,当然用寒性药就可 以了。那么这几段,在临床上,这个病人似有可发汗的样子,但有这几种情况就不可发汗了。那么怎么治疗呢,就要因证而施了,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他不讲治法。咱们在讲太阳病,主要是以发汗为法的,表证应该发汗。但是有不可发汗的,不得不知。所以我们治病就是这个样子,在正面看这个问题,比如遇到一个病要发汗,这个病人应该发汗,总要考察不可发 汗这些方面。那么有不可发汗的,你不能冒冒失失发汗。由于这个汗吐下这三种法子都是攻病的法子,用之得当,那是立竿见影,用之不当呢?危害也相当严重。所以我们头前也讲了 很多了,在这他就是集中说了一下。
第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因为这个病啊本来是应该先发汗的病,而不发汗,而反下之,这就是施治之逆了。如果先发汗呢?治之不为逆。这是一个讲法,还有一个意思,本来先应该发汗,而先下之,这是施治之逆。如果先发汗了,那么发汗之后有可下的证候而下之,治不为逆。这么讲也通的。但是底下这一条啊就不行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那么应该先下的病,而反发其汗,这就是治逆。如果先下之呢,“治不为逆”,这个就不能这么讲了,根据上条说本来应该先下,而反先发汗,这是施治之逆。要是下之后,有发汗的机会再发汗,这是治不为逆,这么讲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在实际上没有,没有一个病啊先可以泻下的病,象阳明病了,泻下完了还发汗,没有那个事。所以根据这一条知道上面那一条啊,也不能作那个解释。
本先温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温之,治不为逆。先温,后再解表是可以的,这后头都有的。但是这个下,是没有这个例子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没有这种实际的病的反应,也没有这个样子的。所以这段讲还根据头前那个讲对,就是病啊有宜汗的,有宜下的,那么古人说了,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阳虚阴盛,下之则亡。所以该下的发汗了,或者该发汗的下了,都是逆治。别看刚才说的是后世的说法,其实是内经上的。这个地方阴阳啊,阳就指着热,阴就指着津液。阳盛阴虚,就是津液亏,他还去伤津液,这个津液不能让它亏。这个书不这么讲,这个书这个阴阳啊与内经上所讲的阴阳是不同的,他这个阳常指着津液,咱们头前有很多条文了,回头看看。他说这个阳盛就是热盛,阴虚就是津液虚,这个不能发汗。热不盛,而津液特别充分,可以发汗,他这么说的。这个是有语病的,我们讲这条可以的。能真正阳虚,真正没有热,也不能发汗,你可知道啊,所以这句话有语病,所以甚至于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都指着热盛。其实桂枝汤治的病哪一种没有热?都有热,那个热是表热,不是说是有热就不能用桂枝,这是错的。表有热,还是非用不可。所以拿内经来注解伤寒论,有的地方就注得不通。
底下就承着这一条,说这个汗下先后的问题。
第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呀没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面说本应汗之,而复下之,此为逆也。看起来是伤寒,法当发汗,而下之,这是错误的,因而造成底下这种情况,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就继下药之后没完了,继续下利,同时呢排泄物是清谷不止,清,我们解释过,如厕叫做清,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完谷不化,清谷的“清”在这块是个动词,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那么本来这里头没有病,这就是诛罚无辜了,由于泻药,里边虚,里为热,由于这个误治,反而为虚寒下利清谷之病了。那么这个时候表还不解,“身疼痛者”,那么这个要是里虚寒,而有表证,应该舍表救里,这是定法,头前也讲了,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他不是由于这个误治,那么这个人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而里证需要温补,你就要舍表救里。如果里证需要攻伐,象太阳阳明这种并病,那你得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定法,是我们要知道的。
“后身疼痛”,然后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调者”,虽然误下,但是清便自调,清便自调就是大便正常了,没有续得下利而清谷不止,没有这种情况,这个身疼痛还是表没解呀,那你还得解表,别管里了,他里没有问题嘛,这是一个解释法。这还可以这么解释,那么续得下利清谷不止,经过救里而清便自调之后,这时候你再解表,也讲得通。这一段啊也有两个看法,一个说的虽然误下,没有上边的情形而清便自调,那要有身疼痛,急当救表,这个讲法也行;另一个呢,就是已经有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急当救里,里救之后,已经清便自调了,这阵你再救其表,都讲得通。对于这段文字,这两种说法都有理的。究其实作者着重哪一点,也不得而知。
据我看呢,还有我们头前讲的那个对,一个是应该发汗而误下,误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谷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谷呢,这就是虚寒了,这里的定法就是先救里后解表,否则,没有这个情形,身疼痛还是表没解,该解表还得救表。那么救里呢一般用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为什么用桂枝汤?这头前也讲得很多了,桂枝汤的应用啊,都是根据体液有丧失之后了,发汗后,下之后,头前有嘛,亡血,亡津液,这个时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黄汤,这 个在临床上很重要啊,这也是定法了。在临床上,无论他吃了其他的发汗药,或者吃了泻药,这个表没解,虽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黄汤,要使桂枝汤。所以这个地方他说救表宜桂枝汤,非常地肯定了,这要注意。那么开始得病就没有汗,那你当然用麻黄汤,在伤寒这个阶段。
第92条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应该“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 字。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 。应该有个“宜” 字,不是“四逆汤方” 。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我看看多少节,哦,301,你们看看,少阴篇301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他开始得的时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所以这个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临床上 要注意,它就来了,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所以这个发病开始,不发热,只 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那么这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
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就指着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就指着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还可以有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那么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 × 中。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象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一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那么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
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 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第93条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这个太阳病,法当汗解呀。这都根据这头一条,就是“本发汗,而复下之”,“本先下之,而复发汗”,就根据这一条,所以呢这个治误就是逆治。太阳病依法当汗解,当发汗,那么先下,那病不会好的,“而不愈”,一看,不好,又给人发汗,这是错误的。那么太阳病误下,表不解,也不能再发汗,只能用桂枝汤,所以桂枝汤要特别记住桂枝本为解肌,我们方才也讲了,汗下之后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汤。他说多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那么这个大夫就乱来 了,先吃泻药就错了,而表不解应该用桂枝汤以解肌,不应该用麻黄汤以发汗。”因复发汗”,他又用麻黄汤来复发汗了,一误再误,这个下之虚其里,发汗呢虚其表,以使表里都虚,表也虚了,里也虚了。”其人因致冒”,这头前不有嘛,”发汗,若吐、若下,” 这都能够亡津液 亡血液。这个就是由于表里俱虚,人丧失了大量的体液,就是贫血了,这个”冒”,就是昏冒,就是现在咱们说脑贫血,这是一时的,不是素日贫血了,由于治疗的关系,一时他脑贫血而昏冒。”冒家汗出自愈”,那么没有其他的毛病,他一时的现象,津液恢复就好了。津液恢复,表和了就要出汗,这个就是自愈的现象。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让你发汗,这个汗出说明津液已和了,营卫已调了,恢复了,津液恢复,血液也不贫了,这冒就好了。那么底下这有个解释,为什么呢?就是”汗出表和故也” 。这个汗出啊,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一时津液血液都虚,一时地眩冒发作。那么如果他要是出汗了,津液已恢复了,表和了,表和了,津液也恢复了,他这个冒就自然好了嘛,就这么个道理。如果这时候你看还没和,丧失体液太多了,那么大便也干,那么你再”然后复下之”,再和其胃,底下这一段都是接着这一段讲的。
第94条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这个就是接着那一段,本来是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这个太阳病还未解,这个未解也不是随便搁个未解呀,本来就是太阳病,“脉阴阳俱停” 下来就完了呗,搁个“未解” 干什么呢?他要澄清这么个道理,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阳病还未解。那么这时候看他的脉,“脉阴阳俱停”,阴阳啊就是外以候阳,里以候阴,脉阴阳,咱们在太阳中风头一条就讲了,“阳浮而阴弱”,浮取这个脉就是候其阳,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那么浮沉这个脉“俱停”,咱们说这个停停当当地,停停当当,就是没有什么偏差,就是脉无论浮取,无论沉取,脉都停当,也可以说都挺宁静,这就是阴阳自和了,那么这个“发汗吐下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就是表里内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形,这个脉也阴阳自调,这个停不是停水那个停,有的给解释错了,说有停水,那是怎么成自愈呀。这个古人有这么一个讲法,停停当当。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那么这个暗含着也有这个“冒” 啊,就是头前这个,这个我们看看《金匮要略》就有这个,所以亡失体液太多就那么病。那么这个病还是没好,但是这个脉呢阴阳自调,”必先振栗汗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津液恢复了要自汗出,但是必先振栗汗出,振栗汗出就是咱们说的战汗,那都是冥眩状态。所以有病或者是误治之病,这个人虚了,如果要是治愈的话呀,要发作冥眩,他恢复的时候,本来津液恢复要出汗的,但是这个出汗以前要颤抖,战汗,打寒战,振栗,打战战,然后复以大汗,好了,这是说这个脉阴阳俱停。
“ 但阳脉微者”,这个微也不是脉微欲绝这个微,这个微当作弱字讲,阳脉微者就是浮弱的脉,浮缓浮弱的脉。浮缓浮弱还是在表嘛,就是桂枝汤证。但是这个脉不象有毛病了,它是脉浮但是弱,这不是太阳中风脉嘛,桂枝汤证了,”先汗出而解”,这个不是自愈的样,得让人再出汗,用什么法子?用桂枝汤。这是在言外用桂枝汤了,书上没有写,但是我们要理解。
“ 但阴脉微者”,浮取没问题,脉沉而缓弱。那么仲景这个脉呀,浮缓为中风,沉缓为亡血呀。咱们开始讲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阴弱,你死劲按,脉内不禁按,那血少。这个血少那是里不和呀,这个书这是简略,那么怎么个里不和呀?就是胃中干,胃有热,丧失人的阴分,所以按着缓。但是在临床上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条,你总是要问的,这个人口干啊,大便秘结不通啊。他的书可都没提,但是我们在临床上也不能光凭脉,必须脉证结合起来看。那么一般上说,根据这一条,汗下失法而造成这个病不解,有可能脉浮缓,这是个表证;脉沉缓沉弱,这是里不和,病在里,一般说是宜调胃承气汤。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呢不能说是遇到一个沉缓的脉,不问证候就给开调胃承气汤,那是不行的,你必须要证与脉对照起来,头前这个也是,脉浮缓,也得有证候,他这个没详细说,这是个略笔,这一段接着前一段。
第95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本来是太阳中风重出了,他主要是让你认识脉的阴阳候愈的问题。“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他搁个“此为荣弱卫强”,你们看看头前那个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阴就指着荣,阳就指着卫,那个是阳浮阴弱,这个搁个荣弱卫强,这是互词,他是特意让你在这明白,我们说的阳浮阴弱,也是卫气向外,他在底下解释好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营之所以弱,由于汗出,或者汗出于营啊。那么这个 卫不共营协调往外跑,所以它强,脉也浮,这个就告诉你阴阳,所以在《金匮要略》上有的,他说是”浮缓之为中风”,我们轻取脉浮,这是中风脉,沉缓则为亡血,就是浮而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那么就这两个分开呢,外以候卫,内以候营。就是脉的阴阳,要不搁这一节没有用啊。搁这一节就告诉你,营卫诊法就是阴阳,就是轻取沉取而已。
那么这是太阳中风证,那么这一节也是说上面一节”脉阴阳俱停” 那个阴阳的问题。在这他又重申阴阳以候营卫的问题,要不然的话,搁这一节就一点意思没有,就是重复太阳中风证嘛,发热恶寒,阳浮阴弱。
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 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 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个头前讲了,也有病的转变,都是一个误治。那么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这个病一般地说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他说“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了又中风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个逗点,他说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五六日,他这个口气呀就是无论伤寒和中风,在五六日的时候,一般这个病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这一般是这样的。
“往来寒热”,这个太阳病啊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为“必恶寒” 嘛,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 这个阳明病在里头,是不恶寒但发热。这个半表半里呢,是寒热交替出现,“往来寒热者” 就是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交替出现。那么这个道理呢,后面要讲的,现在先不说这个所以然。那么就这个寒热来分析呀,表与半表半里有这么些不同,发热恶寒太阳病,不恶寒但发热这是阳明病,往来寒热,这个热型啊也不一样,根据热型啊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胸胁苦满”,胸、胁,这个半表半里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胸腔、腹腔,就在这个大部位里,那么外接近表,内接近里,胃肠也在胸腹腔间啊。那么这个地方有邪气结之,所以胸胁苦满,就是胸胁这个部位,苦满,就是以满为苦,当作苦,劳苦,意思就是苦 于劳动。
“ 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在这个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这块有热,这个热郁于胸腹腔间,头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
“心烦喜呕”,凡是热都往上炎,这个火往上来,所以这个胸腹腔间有热呀,这个热也是容易波及到心脏,心烦。那么这个热呢,也能够激动胃肠的,胃肠啊尤其这个胃,是水谷之 海了,那么激动这个里水里饮,他要呕。
那么这四个“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这是柴胡汤应用的四个主要的证候。那么底下有些或然的证候,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是诸脏器的所在,如果这个地方,这个邪热郁结在这个部位,能够影响很多脏器,失去常度的,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证候的反应,所以这个相当复杂。”或胸中烦而不呕”,一般是要心烦喜呕,如果这个热不太重,只胸中觉烦热,心中不烦,也不激动里饮,所以不呕,这个是较比轻,这个邪热轻,也或者是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渴,咱们都知道了,渴属阳明呀,那么这个热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肠子,涉及到肠子了,那肚子疼。“或胁下痞硬”,这个胁下就是两侧了。痞,有痞块谓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块也是的,硬,从这个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方,这就是肝和脾了。那么涉及到肝脾而胁下要痞硬,所以这个小柴胡汤,柴胡剂,我们治肝病常用的。这个人的胃有停水嘛,他又不渴,但是身上有微热,这头前他都讲了,所以小便不利,内有停饮,表不解,表热不除。”或咳者”,或及于肺,那他就要咳嗽,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都用小柴胡汤主治之。
那么这个方后呀弄这些加减都是错的,这都要不得,所以这个书啊可以说是,谁出的咱们也不知道,但这里头绝对是不对的。那么这个方剂呀咱们看一看,柴胡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上只是说它味苦平,苦不大苦,平,不是象黄连那个苦法。微寒,它是一个寒性解热的药,苦味、寒性解热的药。那么它主治什么 呢?《神农本草经》上说是主治心、腹、肠胃间结气、积聚,就是心到腹,肠胃之间的结气,或者是有积聚。结气,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那么有形的就是积聚,成痞块的东西,寒热邪气它也治,它能解热嘛。推陈至新。在《神农本草经》上就这么几句话。那么结气也好,积聚也好,都是在心腹这个空间,所以它治胸胁苦满,那么在仲景这个书上看是治胸胁苦满。那么根据《神农本草经》上的证侯分析呀,也是绝对有胸胁苦满。那么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呀,那么这两味药都是解热,去烦。
底下这一系列的药都是健胃的药,这个半夏、生姜,这是小半夏汤,能够逐饮止呕的,柴胡证里头常有呕的,这个呕因为什么呢?因为胃虚呀,搁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胃,所以这个方,小柴胡汤既是一个健胃止呕的药,也是一个解烦去热的药,那么据论还有一个说法,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也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到半表半里呢?这个我们得回头研究那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阶段啊,人的这个机体,就是人体呀,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所以类型,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介绍了,邪气交争于骨肉呀,外邪、人的精气在骨肉这个地方交战,到四五天的时候,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那么怎么没有机会了呢?就是正气不足以驱邪了,主要的是由于里虚,就是胃虚呀,那么这个时候柴胡、黄芩是能够解热驱邪的的,但是里虚呀,这个病只能由半表半里再往里来,所以必须要加强正气,所以这个时候用人参是对的,徐灵胎老先生还是看得挺清楚的,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个时候不能够在第一道防线,退到第二道防线了。退到第二道防线,你正的力量没有增强行不行,还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搁人参,健胃,咱们说是补中益气了,这就是补中益气,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力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这么个问题。那么下面这一条,就说明这个问题。
第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一节非常的好。“血弱气尽”,这就是开始的时候,太阳病,讲麻黄汤(时,讲的)“阳气重故也”,脉浮紧,那么表证的时候呀,人体以大量的精气往体表来输送,就是津液,那么这种东西哪来的呢,它来自于胃了。那么这个时候没得汗出而解除疾病,而且这个身体呀越来越不能支持了,人这个身体同疾病是永远斗争的,要不然的话人活不了,外界害人身体的病菌病毒有的是呀,这个是个自然的。这个时候在机体,要防里了,一防里,外边这个体表血弱气尽,不像在表证的时候,咱们都得过感冒,血管非常充涨,那不是血弱气尽,正是体液充实在外,那么在半表半里的时候就不是了,在表血弱气尽,这么个血弱气尽,不是无故地这个人就虚起来了,不是的,他把这个力量都撤到里头去了,在里头抵抗疾病。往里头撤这个体液津液,“腠理开”,皮肤谓之腠,理者肌肉纹理嘛,这个地方都疏松了,人体血气充斥这个地方,它非常致密,津液往里一撤,这个地方就虚了,虚了这个病就往里头来了,“邪气因入”,邪气趁机往里头去了。到哪去了呢?“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个正气呀在里头预备另一道防线,集中力量在胁下这个地方,胸腹腔间中间这个地方,就是募原这个地方,与正气相搏,邪还要往里头进,但是机体不答应它了,在这个地方啊,相拒于这个地方,结于胁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这个地方都好得很,那么正邪作战场的地方,就是胁下这个地方,纷争,就是交争,那么正往前进,这个邪退,邪进于表了,就要怕冷,这个太阳病必恶寒啊,那么有的时候正气弱了,邪气进了,邪进于里则恶热,不恶寒,所以这个往来寒热是这么来的,时而进表,时而进里,就是正邪纷争造成的,纷争的时候往来寒热,一阵儿冷,一阵儿热。有的时候不老这么争啊,不争的时候也可以休止,所以“休作有时”,争的时候,一阵儿冷一阵儿热,不争的时候就不见往来寒热。
“默默不欲饮食”,你想在胸腹腔间这个地方,正邪纷争到这么个地步,所以这个人,少阳病是个热病,人昏昏然不愿意吃东西啊,这个热,这个胁下,胸胁这个地方,就是膈这个部位,一定要碍于食欲的。“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半表半里这个部位呀脏腑相连,一切的脏器呀都在这块儿,上有心肺,再往下就是肝脾,再往下胃肠,肾,子宫,都在这呢,脏腑相连啊,虽然结于胁下这个部位,这个热没有不波及到胃肠的。波及到胃肠,胃肠是水谷之海了,激动里边水,其痛必下,胃肠这个部位一定要疼的。“邪高痛下,”邪在胸胁这个地方,高啊,而疼在肚子,在下边这个地方。上边有热,底下有水气被激动的腹痛,这人要呕了,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主要这个呕还是激动里饮,热激动里饮,它往上撞。“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段就解释上边一切的证候,这个很好啊,那么是不是吃柴胡汤,这个病就整个好呢?也不一定,就看这个病,一般说是能好的,这个病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如果这个病是相当的厉害,它还往里头传,但是无论在表也好,在半表半里也好,如果治疗得当,都使着病逐步减轻,但是不一定在这时候好,尤其真正伤寒病,它还要往里传,大概都在白虎汤这个阶段,渴者属阳明。吃完小柴胡汤,那么这一切的证没有了,但是它转成渴了,渴就是胃有热了,这就变成阳明病了,这个阳明病就是所谓白虎汤证了。在临床上这个时候常常就是小柴胡加石膏证最多,也是渴,同时柴胡证不罢,我们就用小柴胡加石膏就行了,这个方子是经常用的,所以这个时候啊的确是一个,最实在,这是通过实践来的东西。
第98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一段啊很不好懂,就这本文,这里头意义含着太多。一般的太阳病,五六天,六七天,都是内传少阳的时候。“脉迟浮弱”,迟和弱脉见浮,这就是气血不足于外了,这与上条“血弱气尽”是一个意思。那么这个病要传少阳啊,体表气血就不足了,所以迟和弱都见于浮,脉迟浮弱就是脉浮而迟弱,那么六七天见这个脉,这个病就有内传少阳的一种情况。
“恶风寒”,这是表证还没罢,表证还存在。“手足温”,手足温是与四肢厥冷相对待的,四肢厥冷是里虚有寒,四肢逆冷,厥冷啊,那么这个手足温呢就是内有热,里有热,手足温。但是这个手足温呢在本书里讲的都是“系在太阴”,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阳明病不光手足温,身也热而出汗,甚至于手足也是濈然汗出,这是阳明病。这个手足温当然是里热,那属于阳明病了,他说“系在太阴”,这个热呀不是身热,只是手足温而已,那么说明里面不是光有热,还有湿,就是有水呀。那么这一个病位呀,就是同时里位有两种不同的病,一个就是胃实热,就是咱们说胃家实那一类的,胃实,热结于里,有实,也热,这就阳明病。这个太阴病什么样子呢?太阴病与这个正相反的,也在里位,也就在这个胃肠之里呀,它是一个里头停水,胃虚停水,正与阳明病相反,而且这个水还没有力量收拾,所以吐泻,它是这么一种病,所谓系在太阴,本来是阳明病,可是里头还存在着湿,所以叫系在太阴。在这个书里头啊共有两段“系在太阴”,你们看看这个阳明病里头,187,你们看看这一段,来理解系在太阴这个问题,要不不容易理解,“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你看这说明什么呢,是在这个里位上开始有热,这个水火这两个东西它不并立的,热盛了,小便数,汗自出,里头马上就是水分尽去而变成热实。那么这个太阴病呢,是水盛,火就要消失,那么这个在里证,表证传里的时候,那么这个水火是互相进退的,如果阳明病,这个热越重越实,这个水分越丧失,如果阴寒的方面盛,那么饮就重,那么要腹痛下利的,这就叫做太阴病。那么这个太阴病,没有热是没有问题的,有热同时存在的时候是阳明病而有湿,所以他说系在太阴,这个系,咱们拴东西谓之系,与这个太阴病有联系,说明这个阳明病啊,咱们这一段讲的是阳明病了,我们介绍这一段,阳明病要有湿,他说这与太阴病有关系,系在太阴,有湿嘛,这时候水火是互相进退的,如果湿盛,小便也不利,一定要发黄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关于发黄我一会儿再给讲。
那么小便要是利呢?这个热盛啊,就把津液尽量往外排出,不但小便利,而且汗也出,那大便就要硬了,那就变成阳明病,所以在病初传于里的时候,又有热又有湿,也可以为阳明病,也可以为太阴病,在这个阶段就叫做系在太阴,阳明病没完成,但是里头有停湿,所以他搁个系在太阴,里头有与太阴有关系的问题,他搁个系在太阴,我们方才这一节就是的,这个病六七天啊,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而又传于里,传于里呀虽然手足温,这个里有热了,但是它是系在太阴,里头也有湿。
那么这个情况,表证不可下,少阳证不可下,里有湿,更不可下,所以他才说“医二三下之”,这是一个错误啊,这个大夫由于手足温,认为里头是有热了,而二三下之,就是接二连三地给吃泻药,这是错的。那么伤了里,当然就不能吃东西了,伤了胃气了,那么同时这个少阳病也很明显,这个伤了胃呀,胃气一虚,邪热,客气都往胃这块儿来,当然是半表半里的热,表热都往胃这块儿聚,那么湿呢,这个水气也往这块儿聚,所以“胁下满痛”,胁下,连心下这个部分都有了,胸胁满,胁下满,这就是胸胁苦满的少阳病的那个证候,由于邪热、客气都往这块儿聚,所以他也疼。
“面目及身黄”,那么又有热又有湿,非发黄不可。那么古人认为这个黄啊,这是由湿热,郁热在里造成的,由于这个系在太阴说身必发黄,古人这么个看法,这是个错误,古人认为脾属土,土色黄,那么这个它是个错误,现在黄疸都是胆道受了障碍,一般这样的多了,这是很清楚个事情,不在乎脾土色黄,这是胆汁的色。可是虽然这么说,古人这种治疗所掌握的规律是对的,你象咱们用这个茵陈蒿汤,或者是茵陈五苓这类的药啊,去湿去热,那么这个治疗呢,永远也是对的,古人只是掌握这种规律,那么这个脾的关系是没有的,古人没法那么认识,不知道有这个物理的障碍而使着人发黄,他不懂得这个,所以古人一看到这个黄啊都是属太阴,因为太阴是运湿呀,太阴有病不能运湿了,再要有热,他一定发黄的。古人这么个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古人说郁热在里,那么治疗的方剂这都是非常正确的,现在我们这么用还是有效嘛,所以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呀,我们要掌握这种规律方法,那么至于这个古人这种说法,咱们现在这个辨证,尤其拿脏腑辨证,很成问题的,因为他搞不清,古人限于科学水平啊可要知道,你比如这个书吧,也就是一千好几百年,两千年了,那个时候科学还是没有这么样的进步发展,没法来认识,疾病的这个问题,它都关于生理病理呀,这是一种基础科学的问题,那个时候没有,没有怎么办呢?人他也想解释,他就是让脑子想,或者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个土色是黄的,这个黄就是,咱们根据五行来说,脾属土,土色黄,就这么样来看。尽管看的错误,那么这个规律是一点不错,尤其发病的这种情况,比方底下他说“小便难”,那么在这个太阴病,我们方才讲那节也是,如果小便利,这个湿热能够外跃,他不发黄,我们现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大概的黄疸病啊都是小便不好,那么我们治疗呢也是去利小便,去热,湿热,那么这一类的治疗的手段,多咱都是对的,这是规律,古人对这个规律的这种认识法可是不对的。“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这种内里头有湿热,那么柴胡这个药啊有点疏泄作用,同时它去热,解热剂嘛,你再撤其热,你再加以疏泄,这个湿热下注,“胁下满痛”,“颈项强”,这个颈项强,颈就是两侧,项就是后头,人这个脖子两侧谓之颈,两侧颈属少阳,项,后面呢属太阳,由于这个病,太阳也没罢,少阳病也发生,所以他颈项强,根据这个胁下满痛,颈项强,可以用小柴胡汤,这个证候啊颇象小柴胡汤证。
但是这个情形之下,什么情形?“本渴,饮水而呕者”,这个是水逆证候,本渴,可是一喝水就要吐,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五苓散证,水逆。这个水逆里头这个水相当地多呀,而且这个水冲逆于上,那么这个时候使柴胡是不行的,非用这个五苓散治这个水逆才行的,他这个就是茵陈五苓(散)来利水去黄,这就对了,这个柴胡汤不能用,要是用的话,不但后必下重,而且食谷则哕,这个水停得非常地多呀,水往上冲逆,你咽东西咽不下去,要哕逆的。这是个倒装句,他说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尽指着这个本渴欲饮而呕者,上面说这个不能食,里头就有个呕啊,而且饮水也呕,上面没说这个证候,底下说清楚了。根据上面这个证候,他就柴胡汤了,也治黄啊,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黄疸篇就有,他说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那么这里也呕,尤其这个证候正是柴胡证,胁下满微痛,颈项强,这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他是注重在底下这一句话,是个倒装句,他说是本渴饮水而呕者,这么个呕,水逆,本来他渴,想喝水,一喝水就吐,这不就是水逆证嘛。要有水逆这类的黄疸,虽然有柴胡证,不能用柴胡汤。假设要用的话,就有后重和食谷则哕,因为这个柴胡汤啊不能治水逆,同时有疏泄胸胁的作用,去心腹间结气、积聚,有疏泄的这么一种作用,同时一撤热,水势更泛了,所以食谷要哕逆的。
这段书包含的意思非常地广,那么我们离开这个本文,这倒好理解这一段,根据上边五六日,无论伤寒或中风,全要传入少阳,这么一个时期,那么六七天更是了,五六天、六七天嘛。而且这个脉呢,已经有内传少阳的一种征象,脉迟浮弱,不但传少阳,而且表证也没罢,还恶风寒,虽有里热,手足温,手足自温,但是里热不重的,还系在太阴,只手足温而已嘛,里头还是有湿。那么这一系列的情形,少阳病不可吐下,后头有的,我们讲到少阳篇就知道了,表不解,更不能用下药,那么里头有停湿,不是有实热,也不能用下药,所以以上的这种情况,一概不能用下药,而这个大夫反接二连三下之,这都错误,所以少阳证就该明显了,胁下满且痛,因为表证还有嘛,表证有,用药不对头,一定导致气上冲的,表也不能解,所以不但颈强,项也强,头项强痛那个项,所以太阳病也没罢。那么由于气冲,水往上不往下,所以小便不利。那么既有热,小便又不利,非发黄不可,所以面目及身黄,本文的意思就这个。可是这个时候呢,这个水往上逆得厉害,同时人渴,但是饮水则吐,这是水逆证,这种发黄,应该用茵陈五苓就对了,就是五苓散加茵陈,一方面治水逆,一方面去黄,而柴胡汤是不能用的,不能与。要是与的话,下利后重,而且食谷则哕。所以这个水逆证,虽有柴胡汤证,不能用。这还是论述小柴胡汤的应用。这段相当地大,内容相当地复杂,那么古人啊对表、里、半表半里,古人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呀,发现疾病万变,在病位的反应啊,不出三个,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半表半里。可是每一个病位的反应,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咱们开始讲太阳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在一个表位上,也有两种,一个太阳,一个少阴。里证,根据我方才讲这个,在里位上也有两种,一种阳明,一种太阴,所以在阳明病里头常有系在太阴的关系。所以这一段啊,不这么详细说不好理解
第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你看看这一段同上面那一段证候差不多,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多传少阳病,在临床上也是,这个感冒一过去,头两天,到三四天,四五天,它就传少阳。“身热恶风”,这个身热不光传少阳,里头也有热,就是身热,都是发热了。恶风,表还没罢。“颈项强”,你看他也搁个颈项强,两侧谓之颈,后面谓之项,这就是既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所以颈项俱强。“胁下满”,这就是胸胁苦满了,这是有少阳柴胡证了。“手足温而渴”,手足温又渴,里有热,但是也不到整个阳明病的情况。在这个情形,所以是三阳并病的样子,就是由表证传入半表半里,又系于里了,里头也有热了。
这个三阳并病啊,也应该取少阳治之,所以他用小柴胡汤,这是个定法。怎么讲呢?表证是可汗,少阳病不能发汗。里实证,里有热可下,少阳病不能下,我们讲到少阳篇里都有,所以这个三阳并病,既有少阳病存在,又不能汗,又不能下,只能够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形,表证过去了,表证还存在,也还怕冷,怕风,可是呢少阳病相当地明显,尤其胸胁苦满,这是少阳病的部位,那么他又渴,手足也热,或者身热,这里头也热了,里盛也有了,那么这时候我们要用啊,就用小柴胡加石膏最好了,这一段也是的,不光他没说,就说个小柴胡汤主之,我们在临床上呢一般都用小柴胡加石膏,这个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这个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况。
那么这个同上面不同的在哪,你们看一看,就是一个渴饮水而呕,这个没有,他渴,不是饮水而呕,不是水逆,所以这个可以用小柴胡汤。那么这个他没说发黄,就即使发黄,有小便不利,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没问题的。那么就是上面那个只用小柴胡汤不行,我们通过实践,用小柴胡汤合用茵陈五苓,我认为是最好了,这是上面那个,“柴胡不中与也”那个,那个用小柴胡汤与茵陈五苓合用最好了,因为什么?因为柴胡证还很清楚嘛,但是只用小柴胡可不行。那么这一段呢,就是小柴胡汤证,所以就用小柴胡汤就行了。所以这个他就怕你上面不明白,他在这里又附这么一节,99条就这样了。那个“柴胡不中与也”,不是根据上边的柴胡证而不得与柴胡汤,是因为有个“渴饮水而呕”,这是水逆证,小柴胡汤不能够用的,指着这一条来讲是不行的。在这里,这一节就证明前一条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汤的意思。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阳脉涩”就是脉浮涩,谓之阳脉涩。阳就指着外面,浮取脉涩,但是按着呢脉弦,上下弦直有力,那么这类的脉呀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虚有寒,那么营卫不足于外了,所以阳脉涩阴脉弦,那么这个是小建中汤的脉,中气虚嘛,虚者生寒嘛。那么中气一虚,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营卫气虚,阳脉涩,涩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脉也涩,这是一个说法。那么根据这个,“依法当腹痛”,但是这个弦脉呀也为少阳脉,阳脉涩,真正少阳病,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气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气尽嘛,咱们头前也讲了,阳脉也是涩,那么按着脉弦,这是少阳病,那么小柴胡汤证呢也是腹痛,所以这类的脉,“法当腹中急痛”,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这个急痛啊也可以说是拘挛痛,拘急痛,现于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呢,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脉也弦。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这是小建中汤证,那么这个脉同时都存在。这个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我们讲很多了,里要是需要温补的,必须先救里,这个是先里后外,这个少阳在半表半里,里之外呀。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既有小建中汤证,也有柴胡证,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点没好,总是这个疼没完全好。没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为这个脉,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那么根据这种脉,这个病人的肚子疼,这种脉应该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当急痛”。那么既可能是建中证,也可能是柴胡证,得先怎么治呀?得先温里。这个里需温需补都得从里治,这个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我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一段也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是阳脉涩阴脉弦,根本这个脉呀既有建中证,也有柴胡证,在这个治疗的结果上来看,所以先与小建中汤,这也是一定的治疗的步骤,要是没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汤主之,绝对能好的。
小建中汤这个药啊,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原来芍药是3两,现在是6两,这个芍药就治拘挛痛,腹发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是不行的,得搁饴糖,大量饴糖,他搁1升啊,这个1升啊拿现在说是1碗,就那个茶杯呀1杯,我们平时开药都搁1两半,这个饴糖甜,是甜都能补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是解表的,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中虚有寒而腹急痛,它是这么一个用法。那么这个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里虚而表不解,腹痛,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咱们说甘温除热呀,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肠结核腹痛发烧,我用这个方子治过,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呢,不是整个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
第101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一段,下面应该还另有一节。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是两段。无论伤寒或中风,如果发现柴胡证,但见其中主证中一证,就可以用柴胡汤。这个主证是什么呢?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那么不是说柴胡证这四个都具备,他意思是这个,其间有一个主证,就有机会用小柴胡汤。他这个话我们要活看,这一证也需要结合其他的脉证而来观察,后头有例子。并不是说非得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具备才用柴胡汤,不是的,不要这么样子看,而这四个主要症状其中有一个,再观察脉证可以用小柴胡汤的一样可以用,不必都具。这是一节。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这个柴胡汤证不应该下,如果误下,那么这个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柴胡汤证还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呀给后世造成很大的问题,这就说柴胡汤是发汗,它哪发汗呀,这个“蒸蒸而振”,蒸蒸是热象,那么服完柴胡汤之后,先蒸蒸然人感觉发烧,蒸蒸然,继而打战战,“而振”,振就是就是振战,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这不是出汗嘛?其实这是冥眩状态,哪有这么出汗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病,邪盛正虚的时候,我们吃药要中病啊,常常发生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咱们头前也讲了,就是“若要不冥眩,厥疾不疗”,这是《尚书》上一句话。所以服了药之后,有一种特殊的反应,不正常的反应,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也很吓人的,折腾人啊,蒸蒸而振,这个蒸蒸不是个好发热的样子,这个人感觉里头啊其热蒸蒸的,然后打寒战,完了出一身大汗。可是这样,这叫冥眩,这就是药中病发冥眩。不是说服柴胡汤都这样的,下之后,这个要注意的。那么这个病误给下了,挫伤人的正气,体力虚衰了,可这个病还存在,这个时候与柴胡汤常发生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假设这个病人原起就是柴胡汤证,已经吃了泻药了,柴胡汤证还存在,给柴胡汤常发生冥眩,这时候你得告诉病人,不告诉他,非上急诊不可。
蒸蒸而振,出一身大汗,他就吓坏了。你告诉他这是冥眩,有这个情形这个病马上就好。这个不是柴胡汤能发汗,柴胡汤不能发汗的,这是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常有这种情形。这个柴胡汤啊有这么一个问题,常有这种反应。人要不虚,没有这种反应,或者久不治,再者就是给吃错药了,伤人体力了,那么这个时候柴胡汤证还存在,当然得与柴胡汤,可这个时候就常常地发生冥眩状态。这个要告诉病人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他吃这个药,说你加小心,吃这药有这种反应,可有这种反应非常地好,这个病马上就好了。也有时候不发生这种反应,你身体不那么虚,就不发生这种反应。发生反应不要害怕。它不是发汗药,这个一般注家呀就根据这句话,说柴胡啊升散,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不是的,他就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可以与柴胡汤,没有问题的,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发生冥眩状态,蒸蒸而振,然后发热汗出,但是病马上就好。
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那么小建中汤也不光治肚子疼,那么伤寒二三日,表还不解呀,但是中虚,血也少,血不足养心,心才悸,心中悸,悸就是跳。这个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中悸。表不解这就补充上边这个小建中汤,不是光治肚子疼,小建中汤治腹痛那是如神,那非常好使。那么无论是虚寒性的胃溃疡,或者其他一般的腹痛,小建中汤都好使。但是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证而来的,它也解表,如果中虚有寒,血气不足,这种表不解可以用它。那么证候呢就是心中悸而烦,一般表证心都不悸。
第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太阳病已经十来天了,“十余日”,他也就暗示已经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了。“反二三下之”,那么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而反一再吃泻药,“二三下之”嘛,到四五天的时候了,就是泻下两三天,接着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证仍在者”,这个仍在者,可见经过十余日的时候柴胡汤证就发现了,所以他这个文章都这样子。那么经过十余日,我方才讲,已经传到少阳,怎么知道的呢?这句话就知道了,“柴胡证仍在者”。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已经传入少阳而发生柴胡证了,那么这个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他反二三下之。那么下后了,到第四天、第五天了,柴胡证还不差,没因下而罢,还仍然存在,那么这个时候呢先与小柴胡汤,还是柴胡证嘛。但是由于这个误下,把半表半里的邪呀,大部分都引入到里去了,他病于里了,所以表有邪,你吃泻药,虚其里,中医讲这句话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里虚了,这表邪也趁里虚而入里。半表半里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没到胃肠里头呢,吃泻药,也虚其里,半表半里之邪也陷于里,这个就是的。
虽然柴胡证仍在,但是已经病于里了。先与小柴胡汤,呕还不止,心下急,这个心下就是胃这块,胃这块儿实得厉害,心下坚痛,又硬又疼,甚至于不可触按,那是胃实得厉害。心下急就是觉得这块痞塞不通,痞塞,急。急这个字,急是紧啊,里头没有地方,感觉外边急,心下这个部位不是。所以注家对这个集解是很多了,李东垣说是心下急就是那块儿不宽绰,不宽快,这也通,反正。这个急呀就是不通,觉着这个地方小,不宽快,就像挺肥个人穿个小衣裳,紧,不宽绰,所以叫做心下急,也就是里实较比轻微的,不到大承气汤那个心下硬还疼,不到那个程度,只是心下急而已。“郁郁微烦”,也不像阳明病那个烦躁得厉害,郁郁也就是默然,烦得不太重,说明这个病陷于里,里不是那么个实法,所以他不用承气汤。“为未解”,虽然与小柴胡汤,旁的证都解了,“呕不止,心下急”还存在,这个病还是没好呢,应该与大柴胡汤,下之就好了。半病于里也,这就是由半表半里由于吃泻药,而又病于里,就是少阳阳明并病。
那么为什么吃小柴胡汤而呕不止呢?大柴胡汤这个呕比小柴胡汤这个呕原因更复杂,小柴胡汤这个呕只是胃里头有停饮而已,有热激动胃里头的停水,所以往上逆呕。大柴胡汤两个问题,一个与小柴胡汤这个原因同时存在,另一个关键是大便下不去,气不得下行,都往上攻,所以心下急呢,这个呕只是用半夏、生姜是不行的,你还得想办法通大便,导这个气下行,这个呕才能除。所以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都有呕,但是大柴胡汤这个呕用小柴胡汤不行,呕不止,因为什么?心下急解决不了,非用枳实、大黄不行。本来是小柴胡汤证,由于大夫误治,二三下之,把这个邪又引到里头去了,那么小柴胡汤证还存在,但是大柴胡汤证已经就有了,所以吃小柴胡汤那是对的,不是错误,但是由于呕不止,心下急,这还有一半没治,还得吃大柴胡汤泻下就好了。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不同的,没有人参了,大柴胡汤把人参去了。由于呕得厉害,生姜加量了,你看生姜是 5 两呀。由于心下急,他搁枳实、芍药,芍药也有点缓下的作用。那么另外呢应该有大黄,这个书上大黄没搁,不对,有大黄,大黄2两,应该有,方后注的有,他说“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他说还有一个方子是有大黄的,“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这是林亿他们在后头注的。所以这本书有些错误,那么缘起这个本不是一样的,有的本没大黄,有的本就有大黄。这个本就没有了,其实应该有的。你看看小柴胡汤不搁人参,为什么?在小柴胡汤这个阶段啊,这个病由表往里传,就因为里虚,血弱气尽,所以加人参。加人参两种意思,一个由于里虚嘛,加人参使着病不能再往里传,同时也扶助正气驱邪。这个大柴胡汤就不然了,这病已经进到里头去了,里实了,里实是病实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再补里不行了,你补里了,就像咱们现在比方就是关门抓贼,你得想法去病了,病在那块你补那块就不行了,所以这块儿非去病不可,这个人参反倒碍事了,不能搁。他搁枳实、大黄、芍药,这是必要的。所以那个地方虚,邪没到那你要补,邪已经来了,邪在那成实了,你非驱邪不可,那你还补什么,补了,越补病越实,那就坏了。所以大小柴胡汤的药物不同,主证则各异。头一个,小柴胡汤这个阶段,胃里头一点病没有,邪没进到胃里头去,那么加强胃气,使得邪不往里头波及,而且扶正以去邪,那是对的。邪已入于里了,你再补里就坏了,补里也是补邪了,所以这阵儿非去邪不可。邪去了,邪一去,病治了。所以这个用药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表证,表实的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也是年头很多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名医呢,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啊,那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给加鲜生地。北京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这个药,说解热。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强壮性的一种寒性解热药,那当时这个表实证的时候你搁上就不行,所以这个人啊后来这个病用得相当得重,就这个生地,他用得相当的重,用了 8 钱吧,我记得,后来我给看的。所以这个表实,你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里实,病实于里,也不能够补,所以里实证这个实都是这么实的,我跟你说说。病实人虚了,这就坏了。你是补,这个病不受补了。攻病,人受不了了,这要死人,我们讲阳明病的时候就有了。阳明病的死呀,他这个本病的病实,一攻就好,所怕在哪呢?怕人虚,人虚得厉害了,那你动不得手了,所以这个阳明病有急下证嘛。这个病来得非常的猛劲,非及时攻下不可,稍一延误,这个人体力虚衰得厉害,这个病来得非常的猛,这就是不能救治了,你再攻人受不了,这后头讲的。
在这我们讲的大小柴胡汤的问题,大柴胡汤为什么,病传进去,当然人也虚了,为什么不搁人参呢?搁不得。这个贼进屋子了,你把贼得撵出去,关上门子还行嘛?关上门好,它和你拼了。这是用药的一种规则呀,你看古人这个方剂就明白了。
第104条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下之以不得利”,这个以是错的,应该是而,把以改成而字对。本来是太阳伤寒,已经十三天了而不解,当然这个病是传入半表半里,而又系于里了。“胸胁满而呕”,这是柴胡证,传入少阳,所以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病。日晡所就是日将暮的时候,古人说就是申酉时了。这个胃里头要是实,热结于里,常在日暮所的时候特别发热。这个潮热啊也有两种解释,古人把潮热解释成什么呢,解释一个定时,日晡所嘛,在这个定时来热叫潮热,不对的。这个潮热就是其热如潮啊,潮热它厉害,其势来得汹涌,阳明病就是这样子,这个热,其热如潮。它要日晡所发热谓之潮热,那它就不叫日晡所发潮热了,所以两种说法还是我后头说这个对的,潮热就是其热汹涌,所以阳明病蒸蒸发热,蒸蒸,这个热从里头往外蒸,蒸蒸发热。“胸胁满而呕”,说明病已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日晡所发潮热”呢,病由半表半里又传于里了,而有阳明病的这种情况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已而两个字也是多的。日晡所发潮热,微利,在《玉函经》上大概都是微利,没有已而。已而就是然后,就是日晡所发潮热之后下利,这么讲也行,不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意思呀,就是既有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利。这个微利也是阳明病啊,它是热利呀,可是在这地方还不知道是热利,底下有解释,这个是吃错药的关系。那么根据上面那个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我们方才讲那个,既有少阳病,又有阳明病,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也就是大柴胡汤证。这个微利一会儿再讲,现在先不要(讲)。“此本柴胡证”,那么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少阳病没完,阳明病就发生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那么这是大柴胡汤证了,这个“此本柴胡证”就指着大柴胡汤证说的。而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会得利的,下之而不得利,这个下之就指着用大柴胡汤。“今反利者”,那么现在微利是为什么呢?在这提到微利了,“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是由于这个微利不是这个本病应该有的,就是既便吃了大柴胡汤也不会微利的,这是医以丸药下之,是非法的治疗。这个丸药下之指着温性泻药,指着巴豆,古人常有这个巴豆下剂。这个巴豆是热,本来是个热病嘛,吃巴豆哪行,所以非其治也,但是巴豆的泻下非常地剧烈,所以药后啊,这个丸药一半时是不完的,这个人还是有微利,它是这么来的,这是非法的治疗的结果。
那么现在这个病人还潮热,说明还是里实,那么当然还是有胸胁满而呕了,他既有柴胡证又有里实证,还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可是他吃过巴豆了,里虚了,他微利,那么这时候大柴胡汤不大怎么适宜了,要缓一缓,“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先治这个胸胁满而呕,这个少阳共里来说,少阳在外,阳明在里,这个外不是解表了,这是指着少阳与阳明这个位置上来说的。“后以柴胡加芒硝汤”,那么然后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去潮热。这个胃家实呀只是实、满、胀,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气汤就行。有潮热,你非用芒硝不可。这个芒硝共这个石膏都是大寒药,解热,那么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所以他不用大柴胡汤,这个时候就因为泻下之后,人虚了,还以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通其大便,解其潮热就行了。这个柴胡加芒硝汤也是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就因为吃完泻药之后的关系,不然的话就是用大柴胡汤就可以,那么如果热甚,可以加石膏。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这不就是小柴胡汤嘛,另外加上芒硝。
这个份量啊,你们看这个份量与原方不同了,古人是这么用的,把小柴胡汤煎出来了,吃一煎,吃二煎,最好那一煎,古人一煎三剂,他吃了两次,最后那次加上芒硝,就是这个份量。就是柴胡证啊取三分之一加芒硝,先用小柴胡汤。我们现在用呢,就是小柴胡汤里头加芒硝。可是应该先吃小柴胡汤,先服小柴胡汤,你先不要加芒硝,小柴胡汤吃完了,你再另开一个加芒硝的。古人这个方剂的药量啊不是把这个量缩小了,他那个一煎三剂,一剂是分三次吃,吃了两次,最后一次,一回吃一碗啊,一升嘛,把那一碗药留着,后来他搁 2 两芒硝,再拿锅温温,他是这么一个办法。所以这个方子就治小柴胡汤证,大便不通发潮热,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你看后头写的,这八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把渣子去了,然后搁芒硝,是芒硝都要这样,芒硝不要煎,可是搁里头不化呀,再上锅温温让它开就行了。
第105条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这里的丸药就指着巴豆剂了。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那种丸药不行,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也不行,那个是下寒的。“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发谵语了,发谵语了就是里头有热了,以有热也,就是胃中有热,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胃不和。“当以汤下之”,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那么看这个病人现在呀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多呢这个水份从前阴夺去了,这个大便当硬,大便应该干。“而反下利”,这个病人这个挺奇怪,他反倒下利,这值得研究了,就是我方才讲那个,阳明病初起的阶段,大便不干的时候,热越来越亢盛,人的体液越来越丧失,一方面汗出,一方面小便数,所以他辨证为阳明病。那么这个呢,谵语说明是胃有热,而且小便也多,大便应该干才对,而反下利,看看他脉吧,“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脉不会调和的,后面讲三阴篇里也有,如果真正的阴寒下利,谵语是相当危险的病,那个谵语不是只是说胡话了,属于躁扰不安,那是阴阳绝离的迹象了,病要那种情况脉一定微绝(厥)的,微细而且四肢厥冷。那么现在这个人脉调和,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这是大夫给吃错药造成的结果,里头并没有虚寒,所以脉调和。下利还脉调和,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那么现在这个谵语,脉调和,说明还是实,不是虚寒的问题,“调胃承气汤主之”,这个还得给吃承气汤,他只是谵语,胃气不和而已,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他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
那么这个是接着上面讲的,所以这个丸药,是非法的治疗,所以中医用药不是光让他通大便,咱们现在大便不通了,让他通通大便,那么你灌灌肠也行啊,不是那样,得去病,他是热结于里,你非得用寒性的泻下剂不可,尤其用承气汤这个汤剂。那么里头有寒实,那可以用巴豆剂,它是温下药,所以不只是通大便为目的,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热结于里得用寒性的泻下剂,巴豆这种丸药是吃不得的。这个是接着上边,他说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这个药不行,就是真正的里实,承气汤证,你吃这个药也是不行。而且这个脉上呢,如果不吃这个泻药,脉也不是调和呀,脉绝对大,阳明三日,其脉要大,而且大实有力,不会调和的。由于吃泻药了,这个脉才调和。那么虚寒下利呢,脉也不会调和的,要微绝(厥)。他既不微绝(厥),说明他不是自下利,阴寒下利,不是的。他是由于误下,误下脉还调和,所以说不是误下,脉决不会调和,是实的,实而有力的脉,大。那么“今反和者”,说明里头还是实,所以他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头前有了。
第106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在这个阶段上,不好,就是不愈、不解,那个有的时候,一般说传里了,这个病有表传到半表半里到里,到里,它就无所不传了,一般是传里而发生阳明病的,但是也有热结膀胱这个部位的瘀血证,热结膀胱不是热结到膀胱里头了,而是部位,古人说关元、膀胱,冷结关元等,它只是部位说的,这个瘀血证常在少腹这个地方,因为人它是一个站立的液体的东西都向下尤其咱们现在说这个瘀血,那西医所说血栓这一类的,这一类的东西最常结在腹骶,所以这个腹骶盆腔这个地方,你看这个结构生理缺陷就有,静脉网血丝就那一点,当然女人指子宫了,男人也就指那个地方,也就是说膀胱与大肠夹的那个那个地方,所以,打架小肚子不是全是血,为什么呢?就是胆内出血那个地方的静脉网呀,血液相当的多,因为血性就下,那个地方老存血,由于血液常在那个地方,所以热结膀胱呀!不是膀胱里面有,这个病呀,不是那个事,咱们也说这个东西,病太阳之腑,这是错的,膀胱一点都没病,哪里是那个事呀,太阳之腑有病了简直就是瞎胡扯,其人如狂,就是这个有瘀血证呀!与这个脑系上大有关系,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我也曾经用这个法治很多,所以精神病呀!它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瘀血他这个东西,随着血液循环呀,这里头有这个,古人管瘀血叫恶血,晦恶之气呀他最容易冲击大脑了,所以其人如狂,甚者发狂。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这个方子也较好使也很多,血自下,下者愈,也有这样的,有了瘀血他自己就下,如果瘀血下去,这个病也必好。如果血不是下,虽下而也没完全下,下得不够,这个病也不能好的。那个也得用药下,用药下总的来说桃核承气汤,可是一样,它讲的是表证呀!太阳病呀,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它和阳明病一样,阳明病也是其外不解尚未可攻,这个它不在胃在少腹,那么如果有外证呢,你先解外,那么解外就用桂枝汤了,如果有麻黄汤证你可以用麻黄汤,没问题。外解已,没有表证了,但少腹急结者,其人如狂,而少腹的地方又急,急就方才讲那个急,就这个地方觉得撑的慌,为急,我们常讲的心下急,一样,同时也结,拿手按着有抵感,乃可攻之,这个时候只是少腹这个地方有毛病,可以用桃核承气汤。
这个方子是调胃承气汤,还是攻里呀!里有热加上桂枝桃核桃仁,这个桃仁这个药是祛瘀血相当有力量的药,我们最常用了,因为桂枝,又其人如狂了,他这个晦恶之气往上冲,这个桂枝,降冲气的。不然的话脑袋好不了他以调胃承气汤加上治上冲的桂枝祛瘀血的桃仁所以这个方子,他在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有承气汤证,就是调胃承气汤证,气上冲内有瘀血其人如狂者,回到少腹急结,这都是调胃承气汤的证侯,就是调胃承气汤证、气上冲,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就是这样子就可以用了,这个其人如狂呀,在这个瘀血证里头,尤其是急性发作的最多,那么我们再讨论讨论这个病是不是这个瘀血就是在这个太阳病的这个阶段上呢?造成的呢,不一定,这个瘀血呀都是在人体里面有潜伏,这个多种原因的。但是热病的时候也能够使之有,里头有瘀血,就是内出血了,伤寒论由内出血的情景,但是呢,不能用他桃核承气汤当时这个出血不是瘀血,他不如狂,他只是便血,肠伤寒有便血的咱们用桃花汤那种方子,后头在少阴病里有的用桃核承气汤的机会没有,这个瘀血呀都是人们内平时有所潜伏,那么在这个伤寒也好,一般外感也好,也能够诱发瘀血瘀热的发作,所以这个古人呢,说这个热结膀胱,尤其这个书也有这个话说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这些话是古人一种测度的说法也都靠不住了,是不是这个瘀血治疗不对?那是对的,这种规律就是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你用桃核承气汤都会用都对,这种规律方法是毫没问题的,古人从经验里得出来的。是不是由于太阳随经瘀热在膀胱啊?这值得研究,有的是不得太阳病,瘀血证也发作,也有这种情况,那你怎么说呀?不是,现在咱们居然间把这段他说是太阳腑证,太阳腑证就是膀胱病呀,你看看这个是膀胱病吗?与膀胱一点没关系呀,不是膀胱病。
第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这又一个柴胡剂,那么伤寒八九天,全是五六天之后了,言外的意思就是传入到半表半里,而为柴胡证的怎么一个阶段。那么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不能吃泻药,下之胸满烦惊,这个你的看少阳篇,少阳篇有这么一段: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这个少阳病在胸腑腔间,热邪在这里,你要吃吐药或者泻药啊,我刚才讲了:虚其里,里面没有病,那么这个热啊尽往里边去,不但热往里去,若里面夹着饮,这个饮也要往上攻,胃虚嘛,都往那边凑。那么这个就是由这个胸满烦惊知道以前是柴胡证。误下了,这个少阳病所以胸满,就是胸胁苦满而不去,而且烦而且惊,这个惊呀都是热攻冲头脑的一种情况。胃虚了,那么邪热客气都往胃上面跑,所以这个水也能上不下,小便不利,谵语,热到里头了所以就说胡话了,所以胃中燥则谵语,胃气不和了,一身尽重,这个水往上,不往下走,一身都沉,而不可转侧,转侧相当困难。这就是给治坏的病,本来他是个柴胡证,吃了泻药又引邪入里,而且里饮邪热之气跑到胃这块来了。小便不利,身上停水,精神虽不是如狂也是惊恐,这都是一种精神官能症,和脑系有关系。这就是热,他往上攻,所以他用了柴胡加龙骨和牡蛎来治疗。
那么这个方子呀是小柴胡汤加的是龙骨牡蛎,铅丹,桂枝,大黄这些药,那么还是用这个柴胡剂,还是这个胸满而烦的,这个惊的用镇静药,龙骨牡蛎铅丹都是这个,龙骨牡蛎治这个精神失常呀、神经官能症用龙骨牡蛎机会最多,尤其人这个烦惊呀,胸腹跳呀,用的机会最多了,这个铅丹与龙牡一样也有镇静的作用。这个铅丹我不常用,这个铅丹是有毒的,你用这个药分量你要注意,其实不搁铅丹一样有效,我就常不搁,他由于有谵语,有热所以用大黄,那么气上冲呢就搁桂枝,那么这个就治小柴胡汤证,气上冲,有烦惊这种情况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在一般精神病里头也有用的机会。不纯粹是瘀血证,也有精神失常,用柴胡剂,柴胡剂这类的药与脑系就有关系,你看看小柴胡汤证,默默不欲饮食,这个默默就是浑浑然,所以用小柴胡加味我们对神经官能病呀,尤其加龙骨牡蛎大黄之类的药。用大柴胡汤加这个和小柴胡汤加这个都行。也看情形了,这个是小柴胡汤加这个药,这个铅丹呢但能不用可以不用,用他普通开3克也毫无问题,你要大量开容易中毒的。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了,在我们的应用中几率,柴胡剂应用比较少,我们治神经官能病呀假设这个惊,心悸,惊惧有用的机会。
第108条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这一条和下一条都有问题的,那么就这个证候呀,腹满谵语,是阳明病,胃不和者谵语嘛,腹满他里实,开始得的是太阳伤寒,腹满谵语就是传里了,传里发生阳明病了,但寸口脉呀还浮而紧,太阳伤寒表还没撤呀,还没罢,那么说明是太阳阳明并病,就是说太阳伤寒传里已经发生腹满谵语了,但脉还是表证没罢的脉,仍脉浮紧,那证侯来分析呀,这是太阳阳明并病,那么这么闹的肝乘脾这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不可理解的,名曰纵。刺期门。那么这一段呀在《医宗金鉴》中说这个一定有错误,我认为也有错误,前后语言不通俗,那么刺期门穴就好理解了,去胸隔的邪热,那么这一段没有胸隔的症呀,他有胸胁苦满可以勉强说,只是腹满谵语这是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脉,那么只能说是太阳阳明并病,下面的话有错,有遗误,这个《医宗金鉴》就这么说,那么各家说法也有不一的,不一的也说不出道理来,这我也都看过。
第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太阳伤寒,发热,表证呀,啬啬恶寒病在表,咱头前讲过了,伤寒发热恶寒嘛,啬啬恶寒就是表证的就是然啬啬恶寒,表证一个名字,大渴,里有热才大渴,本来太阳伤寒他要大渴也是病于里,渴而欲饮水所以其腹必满,他是大渴欲饮嘛,饮的多肚子就满,那么由底下这些症状,自汗出,这个伤寒是没汗的,自汗出当然这个表就自解了,小便利,这个水也有出处了,虽然有渴饮,一时腹满,但是小便利,水有去路了,这个满也自能消的,这样子其病欲解,这个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底下弄个肝乘肺也不可理解,这与肺也没关系,名曰横。也刺期门。
这俩段你们回去看看《医宗金鉴》就有,他说这里头绝对有遗误,各家也没说出个子丑寅来,所以这个书错误也是有的,而且搁到太阳篇里有没有意思,以后也没提到肝乘脾、肝乘肺的证治。这俩段根本都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没罢,阳明病显了,只能看到这个,那么说这个纵与横,都是肝移热于脾,移热于肺,有问题的。
第110条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以前的书也谈到火攻的危害,以下这些段落呀都讲的这个火攻对治疗的危害。“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这句话是个倒插句,接着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这一段呢主要内容是火逼取大汗,伤津液。太阳病,二日反躁这头前咱们讲过,发病一日,太阳受之嘛,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一般说太阳病在一二天的时候并不传,那么这个在二日反躁,这个躁,就是胃不和者躁,烦躁,那么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表多热,所以传里迅速,在第二天的时候就有传里的这么一个预兆,人就是烦躁,那么这说明里头有热了,里头有热更不能用火攻,而反熨其背,所以搁个烦躁,他不经常,经常这个太阳病呀在一二天里不这样,他不传里,也有特殊,这一段就是说这个胃伤多热的人,所以说二日就有这种情形了,既里头有热更不能用火攻,而已凡熨其背,古人有这么一个用砖和瓦,把他烧热,那布把他包了,也有搁醋的也有不搁醋的,在人身上熨,用热的力量使人出汗,这是古人的一个……就是说胃中干啊,胃中干而不和,一定要躁烦,而发谵语,所以躁烦,必发谵语。原来就躁,那么由于这个火热入胃,胃中干,那么这个躁更加重,以至于说胡话,谵语就是说胡话。底下这句话,他说这个病的预后,那么到十余天的时候,这个病主要由于胃中干,丧失津液太多了,大汗出;那么津液恢复了,那么这个病自然就能够好。
等到十余天之后,如果这个津液恢复,可是仍要这个发生冥眩状态,振慄,就是打寒颤,战栗。自下利,那么津液达到下面,所以,它就胃干,胃气不能布于,尤其不能往下布。那么要是胃气恢复了,津液也恢复了,那么气由上注于下,发生振慄,而自下利,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一个倒装句,这句应该搁在后头。“顾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这是接着上面,躁烦,必谵语,这说明胃中干,而且有热,火热入胃,胃中水竭,所以汗,底下没有,只能够从腰以下不得汗,只能上头有汗,他由于津液枯竭,不足以利下。欲小便,不得,老想要小便,但是小便没有。“反呕,欲失溲”,这个反呕有两个问题,一个它是热往上涌,一个是由于下面还是有一种水饮、饮是饮,津液是津液,津液是由胃所生的,就是谷气,那么人的身上的水分是相当的多了,人身上的重量以水分为最多了,由于热往上,激动人身上的水气也往上逆反,所以也呕。那么冲着这段的治疗,哦,这个没有作出治疗,这段后头有。凡是呕啊,都是有水往上逆。所以这个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热涌,一个由于这个热激动里水而呕逆。“欲失溲”,水火这两样东西是不并存的,热上,那么排出一定的水分,所以汗多。所以阳明病就有了,阳明病发过汗,小便也数。
那么,欲失溲,其实没有多少,欲失溲者,这有两种问题,一个是谷气不能下,不能布于下,下面虚,那么小便失于溲者,它要小便不解的,但是又没有津液,所以欲失溲,老象要失溲,但是而无溲可失,就是没有尿。足下恶风,那么人身上的体液不到哪儿个地方,哪儿就虚啊,所以津液不布于下,所以足下虚而恶风。大便硬,这也由于胃中水结啊,而大便是硬的,大便硬的医法,小便当数,这是定然的,常常说水谷不别,肠子里有水,大便溏,小便不利。反过来,大便干大概要小便频数的,按一般的前后二便的规律,那么这个情况不是,小便不但不数,而量也不多,欲失溲就是从这句话,既不多,那为什么呢?就是谷气不得下流。大便已,就照了这句话,十余日,振慄,自下利,此为欲解也。这句话它放到头前了,就接着十余日,十余日,发生振慄这个人同时他下利,在这以后,头卓然而痛。头卓然而痛,骤然间,卓然,突然也,也是很明显,就是这个人到这个时候,津液恢复了,胃气扶正的时候,振慄,自下利,头卓然而痛,这是一句话,一起的文字,分成了两份,前后倒插句。其人足心必热,这时候这个人啊,底下不恶寒了,而还感觉足下热,其下必寒冷而足心有热。谷气下流故也,所以这个病就好了。这时候胃的津液恢复了,谷气也下流了,病就痊愈了。这一段主要是说明这么个问题,他有表证,如果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如果用火攻的话,亦助其热,实际上表还未解,那么由于热迫使大汗出,丧失津液,里面的水分更枯竭了,尤其是胃,这时候这人胃气不和了,一定要躁烦,谵语。由于津液亏损,他的汗只能在上半身,腰以下没有汗,我们人身上的一切的机能全仗津液与血液(内经上的话),胃气嘛,脾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到哪,哪能行,所以到手,手能握,到足,足能行。这个津液不能到下面,所以小便也失禁,但是没有尿,欲失溲,不是真正的失溲,足下也寒,津液达不到那,这是这个病理的前后的情况,可是这种病看看,但是没有特殊,没有什么特殊的险恶证侯,他是一时的大汗出,里有热,津液虚。这种病能够治好的,自己好的。如果自己好的话,也不是三天两天能恢复,十余日的时候,津液恢复了,胃气和了,谷气也能下顾了,可是他要发生明显。凡是虚证,我们先前说了他自愈的时候,用药对头了,好了,都要发生冥旋,冥旋?是病欲愈的一种反应。这个病症愈冥旋的样子是振慄,自下利,头卓然而痛,这个病也就好了。这段主要讲这个,火攻啊,使内热加甚,胃中水干,而为上面所述的一系列证侯。
第111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一种是中风,有汗的。太阳中风这种证候啊,他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证侯没有不发热的。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肉桂心以火劫发汗迫使大汗出。邪风,就是风邪了。风邪这句话,有语病,等将完了在谈,外邪使人发热,他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以被火,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重火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这四个字也挺复杂,它是血流散,而气溢出。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气呢,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是气,而气逸失于脉外,逸失于脉外就是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一定的时候是有常度的,这种物质,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为热,用火攻,火也是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
本来有风邪,又被以火攻,这就是两阳。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火熏的呀,我们通常讲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薰黄,像火熏的发黄。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一定要出血。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和上面的一样。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它指气血来说的,那么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且少。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都一个。津液丧失,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当中,热气往上攻尤其津液虚,他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剂颈而汗。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列于腹,压迫腹膜,就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甚者至哕,这个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这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了这种极其危险程度了。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体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侯,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是病实证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危乎殆的。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那么这一段与上面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头一段只是里有热,并不虚。如果是太阳中风,要是用火劫排汗,更危险,这段主要是这个问题。
第112条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段说的是太阳伤寒了,上面说的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他不虚,表实证。伤寒,没有汗的太阳伤寒的这种类型,如果以火迫劫之,劫之,就是劫汗,劫使大汗出。亡阳,必惊狂。如果是大汗,汗出太多就亡阳,亡阳,就是亡失津液,那人一定要惊狂。为什么要惊狂呢?这里头过一会儿再讨论。方才的风邪我要说还没有说呢。由于大汗出,桂枝加甘草汤的“心下悸,欲得按”,大汗出,伤津液就亡失血液,津液丧失血液中的液体也丧失了。血不足以养心,心气虚,他就微惊微悸,这是一。第二呢,他本来就是伤寒,而以火攻迫出大汗,邪热返助,火热返助邪热,热更加重,又由于大汗出而导致气上冲,上下体液骤然间失调,下边的体液就往上,冲气、邪热攻于脑,也发于惊狂,所以这个惊狂不仅属于心脏,脑系也有,所以亡阳必发狂,亡阳两字用得相当的好。由于火热,不到亡阳的这种程度,未必惊狂。如果达到这种程度,一定要惊狂。第一个,血不足以养心,心怯则惊。另一个导致气上冲,气上冲,不断热往上冲,也导致水也往上来,影响脑系,也使得惊。惊狂已经达到卧起不安,这个要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就这个方子来看,我们知道惊狂也与水有关系,因为它用的是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这个方子是以桂枝去芍药汤为基础,可见这个胸满,张仲景讲这个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那么这个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绝对不是胸满,它这个胸满就我方才说是汗出太多,导致气上冲,下边的水也伴随气往上冲,胸满动悸而卧起不安。它这个表未解,以火排泄大汗,所有呢,仍然用桂枝汤,伤寒原本是无汗的,一定是大汗出,到亡阳的阶段了,这时候表虽然未解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它由于气上冲的厉害,上边冲下边虚,所有去芍药。用桂枝去芍药汤还是治胸满表不解,另外有些神经症状,他加安神镇静药,里面用蜀漆、龙骨牡蛎。也就是说这个方剂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精神失常,有惊狂而卧起不安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这个方剂来分析这个证侯。
上面我说的风邪的问题,作个讨论。可见仲景这个书啊,它也说邪风在人身上似的。所以也是错的。这在中医的理论上,中风伤寒,我讲了,不要以为真有什么风中到我们人体了、有寒在人体了。中医啊,这句话有语病,其后是很多的不科学的说法吧。说桂枝是祛风的药,麻黄是散寒的药,其实是不是由风带来的,由寒带来的啊,没有。即可是我们这个病由于受风而发作,它不过是个诱因而已。这个风是诱因,这个风不能呆在人身上,就像我们触了电,触了电有什么证侯你就治吧,不能说电还在你身上啊。没那个事。所有研究中医,它的规律对不对,仍然是对的,到现在也是。我们对这个太阳病,两个类型。一个类型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古人叫中风,我们现在叫中风也可以啊。还一个类型,就是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甚至于不汗出而喘,这种情况,这个就叫伤寒。就这两个类型。现在人在临床上这个类型还存在,这个规律是古人通过实践发现的一个客观存在,多年也不会变。我们治疗也不会变,桂枝汤的确就是治发热恶风汗出脉缓这一类的表证。是不是有祛风的,这个值得研究。所以我们研究中医,这些个地方要注意的很。那么这些理论站不住脚,站不住就不要这么来认识它,我们现在应该重新认识。我认为研究中医应该这样,要不然,就是不好的,明明是不科学,咱们还是说那就是风,就是风邪在身上,这个药还是驱风的。这个东西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无法认识它。恶风,中风病它是恶风,恶风就是风,风邪在身上的,伤寒的恶风和恶寒差不多,没有汗的,古人就认为是寒。后世的温病说夏天的酷热也跑到身体上来了,药治疗也是祛温祛热。这个也值得考虑,不能说发病这东西,而且这也不是主因。现在知道的伤寒是有病菌的,身上潜伏病菌了,因风因寒而诱发,仅仅是诱因而已,主要还是伤寒杆菌。这个地方研究中医,古人错了就是错了,认为风邪,后世多了,风为阳邪,甚至脑溢血,也认为是风,也得祛风。医学上很出了一些个偏差。这个地方,我们研究中医呢,古人掌握的规律是对的,多少年也是对的。通过实践,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那时候限于科学水平,他满脑子在想,在从现象到本质,我们说的中风伤寒就是拿现象当了本质了。中风由于出汗而怕风,他就说这为风邪他就起名叫中风。伤寒就是恶寒。古人的这种说法当作术语来看呢还行,真就认为风在这呢、寒在这呢是值得研究的。我不那么认为,证侯是自然存在的,风邪的说法是值得研究的。
第113条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
形作伤寒,他的病形像没有汗的伤寒,也发热恶寒,但是脉呢,它不弦紧,伤寒是表实,脉浮紧,弦紧这个脉是很不好分的。弦,从上下绷之叫弦,绷直力非常强,脉管紧数有力叫做紧,这两个脉,脉紧无弦,这个脉不很好分的。跟这个缓弱一样,弦对这的这个脉就是弱,就像琴,才上的弦,用手弹弦,琴弦非常的直而有力,日久而不上弦,弦就软了,用手一按就弱了。缓是对紧说的烟卷卷的松一按就是缓,卷的紧按就紧,就。紧和缓,弦和弱,是对着的。但是缓与弱是不好分的,所以书上太阳中风有时候是缓,有时候是弱,在理论上是存在,在指下上很难分清。不弦紧而弱说明什么问题呢?津液虚,很好理解啊,脉管里充血脉管就紧,血少,松,脉就弱。这个我们讲过,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治法?头前有这么一句还记得不记得?“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有这一节吧。这里是脉弱,脉弱说明没有津液,它不是阳气重于表,就是体表津液不舒。所以发汗是不能的,更不能用火攻。所以津液虚,人要渴的。所以脉像前后看就知道了。热多寒少津液虚可以治。被火必谵语,所以津液虚以前就有了,这时候用火攻,那一定火邪入胃,胃中水结,发热,一定要谵语。弱者怎么治呢?弱者要是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解之,不是要你大汗,这跟我们那节一样,“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解之”,用小量药清肃内外,解之就可以了。你们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个药量非常轻,石膏多少?此无阳也,阳不是热。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个此无阳也不是没有热,无阳也就是津液没有。麻黄汤解之于表也是津液失于表。
所以这一段,注家都注错了,尤其是《医宗金鉴》就说这个弱者错了。弱者不能发热啊。其实是没有看到头上的那一节。这本书啊,熟读一遍是不行的。我19岁开始念伤寒,我今年80多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改变。你要不整个看下去,没个明白。这一段就是,我一说那一段,你们回头看看就明白。前后一看,原来是这么回事。像这段,形作伤寒,文字就前后不一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形作伤寒,也是没有汗,脉不弦紧而弱。其实是一个东西,两种说法。读书呢要前后对照,单看一段,越看越糊涂。你们看各家的注都注错了。这就是说有表热,津液虚,脉就弱。甚至于微,这发汗就不行了,用麻黄汤都不行。用火攻更不行。那怎么办呢?脉弱的,解之,当使汗出。不能发汗。微微解之就可以了,稍微出点汗,病非常轻。
第114条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以火熏之也是一个取汗的一个方法。古人把那个地烧的很热很热的,然后在热地上躺下,熏而出汗。这叫火熏的方法。咱们用热炕多烧火也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以火熏之,不出汗的很少。但是如果津液亏,津液虚,他就没有汗。他这个不得汗就是指津液素虚,以火熏之,不得汗,但痞是太阳病,不得汗而邪出不去,而火热攻于里,其人必燥。燥,就是烦躁了。乱者为之燥,烦者为之热。热烦燥扰,燥比烦厉害。太阳病自愈的话都是七天,前面有啊。太阳病,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在表的病自愈都在六七天。到时候不愈,而且外邪火热壅然不解,久之必伤阴。所以必清血,热不得外越,表证好的不好的,伤于阴血,一定要便血的,这种便血不是因为其他的问题,是火攻造成的,所以叫火邪。可见这个血用一般的止血法不行,应该去火热为要紧的,但这里没有说治法,有表不解,还得解表。表要是解了,像竹叶石膏都可以。但他不讲治法,这个火攻,没有提具体的证型,有的只是提及危害,不提证治,只提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证治之。
第115条
脉浮,熱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浮,熱甚,这也是太阳病了,太阳病,脉浮,热越厉害,应该用清凉解表的,解表药里头也要用石膏了。而反灸之,火攻了,这个灸,就是我们常用的灸法了,这里不利于热实,脉浮,热甚表实证了。实以虚治,热实之证而以虚寒的方法来治疗,灸就是来治疗虚寒的方法,因火而动,必然要吐血,本来就热甚,继之以灸火,反助其热,热因火动,必咽燥,吐血。凡是热都往上涌。尤其在表证的时候。嗓子干,甚至吐血。这个热病不必用灸。有些热病,你用热药也可以使人吐血。治病,火攻与用药也有关系,所以必须知道寒热虚实,必须掌握这个。热要用寒治。热要是用热攻,必造成误治。
第116条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
微数,脉微而数。微者,血不足。数是有热。这就是虚热的一种病,津液虚而有热。慎不可灸,火也是邪,热邪,火与原来的证侯之热,火更助其热,一定要烦逆。逆,也是多种,渴逆,呕逆。热要往上,热逆于上,追虚逐实,本来这个病是虚,因灸火的关系,越灸越虚,本来热实,继以灸火,更助其实。微数之脉,一方面是正虚,津液虚;数者,热,一方面是热实。这两个问题,津血越少,血散脉中,火气虽微,灸火之气,看着不怎么的,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正因为血热伤阴,这个血很难恢复。这在《金匮要略》痉湿遏里面有这么一段“痉病,由灸传者难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津液枯燥,肌肉不和,发痉挛。津液恢复,痉挛就好,由灸传,就是太阳病的时候,虚热的证候,灸者,血气难复,痉就难好。他和这一段是有关系的。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脉浮,病在表,太阳病,无汗的用麻黄汤,有汗的用桂枝汤,都是以汗解。如果用火灸之,用火来灸,邪无从出,这个邪,本来汗从表解。因为灸,邪不得从表而出。灸不能发汗,反而因火而盛,外邪因火反倒更热。刚讲了,麻黄汤证,体表充斥津液不得汗,热不能解,津液也不得出,热上亢,人身上的体液也不得汗,湿邪下注,所以这个病变成腰以下必重而痹,重,沉重,痹,痹而不仁,也可以疼,这是湿,这个湿哪儿来的?本来表证的时候体液大量壅于体表,太阳病的时候讲,机体让大量体液壅于体表以发汗解除疾病,用火攻不得出汗,热不能解,体表的湿,体表的水分只能到那儿去呢?只能注入下半身,为痹。这是因火而造成痹证。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这个病可以自己好,这个也是一时的情况,不能出汗,先前讲过:阴阳自调者,必自愈也。表里没有什么大问题,仅仅是腰以下重而痹,没有其他的问题,如果津液恢复了,自然出汗就好了,所以欲自解者,必当先烦。这也是凡是误治之后,身体要好过来多少要发冥眩状态,这个烦也是冥眩状态的反映。烦乃有汗,烦躁之后出身汗就好了。何以知之,为什么知道是这么出汗而好呢?脉浮,故知汗出解。由于火灸之后表不解,脉浮,病还在外,所以它要自解,总得要自汗而解。如果不自解还要治,也得解表。据我看还用桂枝汤。如果吃完桂枝汤,热解了,腰以下还重而痹,那你得想法治这个,大概得用苓姜术甘汤。苓姜术甘汤治所谓肾着汤,主要治腰以下沉和痛。这段脉还浮,表未解,邪无从出,当时就有这种情况,如果自愈得话,也得出汗。烦躁,出身汗就好了。如果不自解,那得治,怎么治呢?解表,也得出汗。不然的话,身上的水气去不了。原文没有说治疗,但是治疗也在其中。
第117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烧针令其汗,这是从表证说的。针处被寒,这个针处被寒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针处被风寒了,这就是感染,拿到现在的话说就是感染。核起而赤者,这个被针炙的地方肿了,核起,肿的意思,其肿如核,色为赤。那么这个必发奔豚,这个奔豚呢。通常地讲,这个奔豚就是剧烈的一个气上冲,在《金匮要略》这样讲:“气从上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了就好了。这个病叫奔豚。这就是一个神经症状,气上冲,病人感觉气上冲,那也是个神经,我们头前讲的气上冲也是指这,感觉有气上冲,其实就是一个自觉的一种神经为上走性的这么一种证侯。
这怎么必发奔豚呢,这就得根据《金匮要略》奔豚那一章了。奔豚那一章说的奔豚病呀,皆从惊恐得之。这个惊恐得之,并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事刺激发作奔豚,这个不是,这个就是在机体的身上,它有这个惊恐证侯的基础上,那根据这一段最好讲。这个用烧针还使大汗出,这个人神经受剧烈的刺激,要发惊,发惊狂。那先头说的,加温针必惊狂,后面还有一段,它说亡阳,必惊狂,大汗出,这个烧针呢就是一个发惊那么假如说表未解有气上冲,上面汗出得多,气上冲也剧烈,那么在惊恐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这又给病人一个严重的刺激,再有气上冲必发奔豚。那么就在这个惊恐的基础上,这个神经症状再高涨,就容易发生奔豚。这一段说明,烧针令其汗,所谓亡阳,上面那个出汗太多,这个气,趁上也虚,底下这个水和气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那么一定更是因惊而发生奔豚证。那奔豚证是什么样的呢,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就是这个。感觉有气呀从少腹上冲胸心,这个我在临床上遇到好象两次吧,不多,但也有的。而且这个方子也相当好。“炙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这个感染,治针处感染,那一块红肿的,炙之。“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我们由这一段上,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气上冲的。桂枝汤的原方加桂枝,就治气上冲了。所以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更加桂二两也”,就是原方它是三两桂枝,更加桂,再加二两。也有人解释,这个桂是肉桂,这是错的。这个我用过,我知道。这个还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十五克了。赵绍琴遇到过这个问题,他问过我,我说用用这个,他用过后就好了。他这个呢,桂枝汤的原方他就是桂枝汤的。桂枝汤也治气上冲呀,头前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桂枝汤也治气上冲,这个气上冲达到一定高度,就是奔豚。达到一定程度的高度,所以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到那个情形。它还是个桂枝证,另外还有脉浮,还有发烧,还有恶寒,桂枝汤的……所以用桂枝汤原方加桂。如果没有桂枝证呢,象头前讲的苓桂芍甘汤,脐下悸,那个是以水为主了,这个是以气为主。这个气也不是深呼呼气的气,感觉,感觉有气上冲。这就是桂枝汤原方,把桂枝原先三两变成五两。
第118条
火逆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逆,就指头前那个“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这个病就叫火逆。这个火逆呀,跟头前说,解之当汗出,哦不不,是欲自愈者它一定汗出。还脉浮呀,还是病在外,所以这个火逆病,还是应该解表不应该下,所以下之属逆治,更不能再烧针。下之,又用烧针,这个人反而烦躁。他起先不烦的,它就是腰重而痹,那么这时这个人为什么烦躁呢?烦躁就是胃气不安那种情况。他还是表不解啊,它还是用桂枝,桂枝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这个桂枝汤的变化,在这个书里头呀主要有三个变化:一个是桂枝去芍药,一个是桂枝甘草,一个是桂枝汤。也起桂枝汤的作用,但是解表作用不如原桂枝汤,但是也身疼,也解表,也是辛甘合用,桂枝辛甘草甘,龙骨牡蛎就不用解释了。它就是这个狂、恐惧、精神失常、心腹动悸,龙骨牡蛎都好使,神经官能这方面的都好使。就是桂枝甘草汤证而现烦躁不安的,或者如狂等,加上龙骨牡蛎。
这一段呀,火逆下之,根据头前,也有把火逆单独说是因火而逆之病,这是错的。要不它哪来的表证呢。它就是根据那一个,脉浮本应汗解,用火者它不出汗,它的表还没解,因而造成表热不出而发生腰以下痹重而痹的火逆证,它是根据这个来的。不是说另外因火逆之症下之用烧针,它一错再错。火逆就是因火而造成身重痹这一个病。可病还在表,又用下,
又用烧针,一误再误,造成这个。这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我们上面讲的桂枝去芍药加蜀膝牡蛎龙骨汤差不多,上面那个呢解表的力量同是桂枝汤比桂枝汤稍有力一点。因为它那有姜,姜也是解表药。但这个方子桂枝用的相当少,你们看这方子,桂枝只有一两,说明这个表呀,它用下,这个表比较少了,那么只是烦躁不安表现突出,所以桂枝也少了,用得相当少。从我们临床上呢,如果表证还突出,气上冲还比较厉害,那桂枝可以多用,可以还搁三两。这几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都是差不多。今天就讲到这。
第119条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与112条个一样,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伤寒脉浮表不解,和这个一样。几是无汗的伤寒的那种证侯,就是太阳伤寒。这上(如果)要用温针,温针就是烧针,烧针迫使大汗出得厉害,汗多就是亡阳,亡阳就是亡津液,那一定要发惊狂。这个惊狂,上次讲到两个意思,一个是多津液就多血液,血虚不能养心,心虚则惊。但是这里还不只是一个血液在心脏的问题,这是由于大汗出气上冲得厉害,气上冲表不解,这个冲气挟热影响脑系,这是为什么呢,回头看一看就知道了。你看太阳中风,用火针不惊狂。太阳中风它本来就津液虚,只能够造成焦枯伤津血气来复这种情况,它不造成惊狂。头前也有一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就是111条,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这个能致人死,最后说了,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原本小便不利津液虚到家了,这人有可以死亡的不能治疗了。前后观察起来呀,伤寒用温针亡阳而造成惊狂,心脏它不能说没影响,主要它是脑系,要是血液受伤之大而影响心脏,而太阳中风影响的更加厉害,你看太阳中风各节没有这个情况,都不说惊狂。所以只说太阳伤寒,因为太阳伤寒表实,实以虚治,用温针的治法,一方面使大汗亡阳,气上冲得厉害。所以容易使得这个头脑--总之这方面的问题多,与心脏也有关系,血脉通心嘛。血液虚影响心气。
这些节呀,给这个火攻作个总结。太阳病本来是依法当发汗,犹其是热病,古人对这个伤寒哪皆属热病。热病更不能用温针治疗,所以火攻根本就是错误的。头前的有的用酒,这都是火攻了,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这都是造成火攻逆治的情况。到这里这个火攻就说完了。主要意思这些节,全是在太阳病这个热病,犹其是实证,虚证不可攻,实证更不可攻。所以表实证更不可攻。他为后头做了个铺垫。
第120条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只能汗不可以吐下。这本书从侧面来说的情况相当多。太阳病,吐,也可造成很多问题,这个最常见是下面两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由于误用了吐药,虚其胃而邪陷于里,那么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阳明病的外症呀就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呢,自汗出不恶寒而发热,就是说有阳明病胃不和的现象。一般的阳明病都脉大。关上的部位呀侯心下,候胃。它关上的脉细而数。细者虚,由于吐伤了胃气,所以细。但有热,未能从表解而陷于胃,有热所以数。这个清楚了,这不是真正的表证传里发生阳明病。要是真正的阳明病,关上的脉不会细数。细数者是胃气因吐而虚,同时有热,这是因吐之过了,这是当大夫在太阳病时误用吐药所致的情况。我们看看,如果要是吐的话,一二日吐之者,靠这一剂,刚吐完,这个人一定老是温温欲吐,这个胃气不下降反而上逆。他一吐后是有这个情景,他的胃气就要往上来。药力没过,一二日,它还是心里温温欲吐。由于吐而里边空虚胃中空虚,所以腹中饥,里边空虚,没有东西,都吐完了嘛,想吃但口不能吃,一吃就想吐。要是三四日吐之者,就时间久一点,久一点虽然没有温温欲吐之形,但是吃热的东西还不行。它胃不和呀还有热呀,不喜糜粥,热粥呀还不能吃,愿意吃冷东西。要是热的言外还是要吐。就是愿意吃冷食,它的胃气还是往上,没恢复,也要朝食暮吐,早上吃进去,晚上还得往外吐,
胃气还是不纳。这是以医吐之所致也,不吐就不会形成这样了。此为小逆。这是太阳病吐之为逆。但是这个只是胃气微有不和,有虚热而已,为小逆,造成的问题不大,过两天可以好,吃点调胃承气汤也就行了。底下这个就不是了。
第121条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这个陷底下热比较严重。那么太阳病,宜发汗不宜吐,而医误吐者。太阳病在表哇,它应该发热同时恶寒,现在反不恶寒。所以这个太阳病一罢不恶寒,这个病全陷里了。而且这个病人不欲近衣,热得厉害,烦热得厉害,此为吐之内烦也。这全是因为吐,造成邪热陷入里而为内烦。这个内烦,不等于上面的小逆了,比那个厉害。c这就说明,本来里边没有病,因为吃吐药,虚其胃气,外边的邪热趁胃虚而入于里了,入里就变成阳明病。
第122条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这个脉数,数主热,一般这个脉的证侯是如此的。那么热能化食,当消谷引食呀,它里头有热,能吃。所以如中消症呀,就是里头热盛,能吃。但是这个不然,“而反吐者”,它不但不能吃东西,一吃就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底下就解释了。这是因为发汗发得太过,令阳气微,阳气虚于外,就是津液外虚,津液外微。而膈气里虚。膈气就是指胃气说的。那个津液哪来的呢,生于胃,化生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嘛。由于发汗夺其外围的津液,发得太过,也影响胃气,所以夺其内气。这个数脉,也不光主热,也主虚,所以脉乃数也。数呢是客热。由于胃气虚,膈气虚,外邪趁膈气虚而动膈了。这句话很重要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发汗太多,外边丧失的体液太多了,影响到膈气虚,就是胃气虚。外邪,邪热也趁胃虚而内入于胃。这个脉所以数,这个脉数是由于胃虚,邪热客之造成的。所以它不是胃里真有热,并不是胃气强,它并不能够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是什么道理呢,就由于胃中虚,而寒饮乘之。这个胃中虚冷这句话呀这个冷当饮来看待。由于胃中虚,邪热往里跑,同时内饮也往里跑,所以胃虚再有饮,它非吐不可。所以“故吐也”。根据上面那个,它吃吐药……膈气虚,这时候呢客邪、水趁胃气虚而进入胃,也能造成人的吐证,主要的意思就在这。那么后边有这个例子,你象咱们讲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由于胃气虚,不但邪热往那去,水饮也往那去,所以心下这个地方非常的硬,那就是人参证呀,所以这个时候都要用人参的。后边有,现在属于概论了,它没讲证治。这个虚冷呀,不是咱们讲的那个太阴病胃虚寒,它是胃虚寒饮乘之,所以说胃中虚冷,而致吐。
第12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这个极吐下,就是大吐下,用猛峻的药吐、下的意思。由于这个病本来是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病有陷于里之势,所以说过经,就是离开太阳病了,这个病由于极吐,吃了峻烈的吐药,所以心下老是温温欲吐,吐得厉害了胸中也疼,郁郁微烦,全是头前那个吃了吐药之后的那种情况,内烦哪。这个病一定入内了,这全是由于极吐所致。之所以温温欲吐,这个胃逆而不降。它不应该大便溏,所以搁个“大便反溏”;腹微满,这个大便溏的腹大概也不满嘛。要是腹微满,大便反溏,这是极下所致,就是吃了峻烈的下药而造成这种情况。一问病人,果然是“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在得这个病之前,病人自己极吐极下,就是吃了峻烈的吐下药,这个大概就是巴豆。巴豆这个药呀,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而且吐下都是相当猛峻。如果这样的话,可与调谓承气汤。这个吐后,胃不和,大概都用调胃承气汤。为什么用调胃承气呢,本来吐后呀,胃气上逆得厉害,老温温欲吐,吃了调胃承气汤就好。可是不要多吃,这也算是个定法了。一般这个吐下之后呀,全要吃调胃承气汤,才能纳食,要不然是不行的。如果“不尔者”,如果不是极吐下而成的上面那个证侯呀,这可是柴胡证了,它应该
过经了,它是由表传于半表半里的情况,那“不可与”调胃承气汤。就这节来看,“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这都是柴胡证,为什么咱们不说是柴胡证而说“非柴胡证”呢,就有这一点。所以说临床辩证很重要。这个病人老是温温欲吐,柴胡证呢是心烦喜呕,它不是温温,这个温温,是愠愠,就是烦恼,难过得老想吐。小柴胡汤证没有这种情况。由于病人老有温温欲吐的情况,参考腹微满大便溏,所以才知是极吐下所致而不是柴胡汤证。一问果然,那就是与调胃承气汤。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临床问病呀得祥细点。如果病人说唉呀我老要吐,又有胸中痛,这都是柴胡证,那马上用柴胡汤,那不对,得仔细。它这个心烦喜呕是柴胡证,喜呕就是好呕,呕得频繁的意思。那么它不是温温欲吐的情况。所以这个证侯呀,古人的文字也有个障碍,咱们掌握得不好也不行。温温欲吐呀,烦恼得很,什么也不能吃,所以这个我们吃吐药.那是什么也不能吃就象头前讲的,“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好一点,但是也不能吃热东西,“欲吃冷食”,可是早上吃,晚上也会吐,它三四日,药力过去了点。吃吐药都有这个情况。怎样治疗呢,“与调胃承气汤”。调理这个胃气,胃逆而不下,调胃承气汤呢一方面去热,一方面使胃气不上逆。
第124条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这是要传里了。四五日,它要传半表半里,六七日它要传里了。可这个时候呢表证还有,这个表证是指表热说的,还有外热。可是脉微而沉。表脉应该浮呀。脉微而沉者,沉为在里,微,血液有所阻碍,里有所结,结实很深了,所以脉沉微。里头实呢,它的脉沉,不会有微。脉微而沉,所以结的程度相当深了。后头有,结胸脉,结胸就是里实得很厉害的病了。结胸脉是寸脉促,关脉沉。那么这个结实如此之深,依法应该结胸,而反不结胸,它没结在上头。“其人发狂者”,这个与头前讲的桃核承气汤都是瘀血证不一样,那个是如狂,这是发狂,比那个厉害,干脆就是发狂,就是现在精神病人样子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不只是热结的问题,这是血结的问题了。“以热在下焦”,就是热和血结于下焦。结于下焦的部位呢,“少腹当硬满”,小肚应该硬满,它结在那个地方了嘛。小腹硬满有两种情况,一种小便不利,影响到膀胱的蓄水,所以小腹硬满。如果是小便自利,那与水没关系,纯粹是血瘀的问题了,所以“下血乃愈”。这是“瘀热结于下”。“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这句话有问题了。古人看问题未必真。这个瘀血哪来的呀,古人认为下边的血受点邪热就结在那个地方,这是有问题的。这个瘀血证,我们在临床上的观察呀,大概总是这样的多,这个病人平时就有瘀血,旧有瘀血,在少腹的地方最多了,拿现在的话来说呢,就是静脉有所瘀滞。因人老是站着坐着,液体它往下,我们可以看看解剖生理学,在盆腔这个部位,膀胱、大肠这里有很多的静脉血管。打架呀怕伤小肚子,伤了就会出血不止。所以古人叫这个地方为血室,这是指男人,女人就是指子宫了。瘀血呀沉淀在少腹的情形最容易最多了。它平时就有,但是没有诱因它也不发作,偶而赶上外感了,发生太阳病的时候要传里的时候,这才可能瘀血证发作起来,人就发狂,这时候用桃仁承气汤或者抵挡汤,就得看情形了。如果是病比较重,瘀血难解,用抵挡汤的机会多。如果这个人病不那么严重,象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也不是硬满,这个少腹硬满,结的东西也坚固,那个急结而已。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它有时还下血,这个绝不下血,所以这个瘀血证比较顽固,只是用桃核一味是不行了,所以它给水蛭虻虫。同时它也不用甘草,甘草这个药缓哪,它能缓药力。所以大黄芒硝泻得厉害,你加上甘草就叫调胃承气汤,你看它们两个挺厉害,加上甘草这个东西呀它能缓这个药力。想用大力的驱瘀下血,甘草它不合适,所以把甘草去掉。热不象桃核承气汤,所以芒硝也去掉。搁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水蛭虻虫这两个药,作用差不多,都是驱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所谓解凝就是解那个结实。它对这个能起作用。我们对它的医疗作用呢就是顽固陈久的瘀血,我们是要用水蛭虻虫的了。象干漆庶虫,都是这个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挡汤,抵挡汤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挡的意思,重一点的瘀血呀,得用这个来驱逐。
第125条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那么这个辩的是血瘀水瘀之辩。太阳病身黄,这是黄疸证,有一种这个血瘀性黄疸,这在临床上也是遇得到的,你不去瘀血,这黄也是去不了的,它这个不是一般的黄疸。脉沉结,沉者为在里,结,就是结代的结,由于里有所阻碍,所以脉沉而结。少腹硬,跟我们前面的少腹硬满也是一样,就是里有所结了,在下面。“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如果小便不利,膀胱蓄水也会使得少腹硬,那你尽管利小便就行喽。小便自利,所以这个少腹硬有这么两种情况,瘀血症,轻者急结甚者硬满,这是瘀血病了,小便可自利。小便要是不利是水。所以这一段哪,是蓄水瘀血的辩证。如果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这个发狂,所以这个瘀血证呀,十有八九影响脑系。这在临床上要注意了,有很多特殊的头痛、癫狂、女性癫痫,属淤血证的都不少,所以淤血证最容易影响头脑。其人如狂,血证谛也,这是清清楚楚的是瘀血证。那它是要用抵挡汤。这就是深入的来说明这个少腹硬满与蓄水鉴别的方法。这个很重要,要是蓄水证当瘀血证来治,那就坏了。
第126条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这个也很重要。伤寒有热,不是表不解而有热,有两个问题,以前咱们讲了,里有停水,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伤寒有热,你非利尿去水气,才能见效。那有瘀血的也影响热不解,它的道理是一样的,里有所结,它的里气不通畅,影响内外的条达。这是互相影响的。古人有句话的意思是:北边你不打开,南边的风就进不来。这个人体是个密闭的东西。它还里气不通呀,表气也闭上,所以发汗没用,伤寒有热,这不白搁了。后面还有一节,说是病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有那么一条,咱们也讲完了,利用这个伤寒有热呀能体会到这个问题。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它说病人就是发热,虽然脉浮数,虽不是表证者可以下。它假如说下后,脉数还不解,说明这个热还不退,那你要用抵挡汤,那是瘀血。热得消谷善饥,这个瘀血呀瘀热,这个人也“嗜睡”,所以咱们治那个“嗜睡”证呀,有用抵挡汤的机会。也有用那个桃核承气汤的机会。把这个搞清楚,在临床上才能够联想到一切,不然的话是不行的,这一段呀有这么个问题,所以表证不解,热不退,有蓄水和瘀血,有这么两种问题。蓄水就是小便不利,或者里面有停饮,这在头前讲很多了。这一段呢就是里头要是有瘀血证,也有一样的情况,少腹满,影响小便不利。这个小肚子满,如果蓄水的话,应该小便不利,所以伤寒热不解。既然利了,那就不是有水的问题了,“为有血也”,为有血也影响伤寒有热而不解,它是这个意思。所以文字非常的简,你如果不注意还看不出来。“当下之,不可余药”。不可余药,大家的解释有些是一点药也不要剩,那是错的。不可用其他的药。它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伤寒有热。无汗伤寒而热不退,你再发汗,或其他治疗,那是错的。不要用其它的药,你得着眼在“为有血也,当下之”。它不用抵挡汤而用抵挡丸的道理,它这证侯呀,不那么急没那么剧烈,这个人也没有如狂也没有发狂,只是热不解而已,所以不要大下。它用抵挡丸,这个丸药跟汤药这药物是一样的。份量少,虽然是丸,它也是用煎法。跟汤药是一样的,你们看看后面就知道了。上面那个水蛭、虻虫各三十个,这二十个,用量少了,桃仁稍多二十五个,那二十个,大黄一样。可是每次服的少多了,那个分三次服,这分四次,药量少,次数多。你看看底下这个说明就行了,“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有的注家说什么那是重证,不可余药连渣吃,那是胡说八道。它就是伤寒有热一句话掼在这里,用其他解热药还不行哪,只能够下瘀血。由于病不那么峻烈急迫,所以用丸药,用的量非常的少。所以病有轻有重,用药也有大有小这个量。“卒时,当下血”,卒时就是一周。古人是十二时辰现在是二十四小时,你头天晚上吃,第二天当下血。如果不下,再吃第二丸。
第127条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它还承上条那蓄水说的。那小便利者,里头也能停水,“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因为饮水多,胃里停水,胃停水,就心下悸。这在《金匮要略》里有,说病人饮水多,心下有留饮,甚者则悸,危者短气。为什么太阳病第17讲……小便少者,如果小便少,那样的膀胱蓄水一定苦里急,这个里急就是少腹里急,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少腹满,那么这就是说里有蓄水,有这么两种征候,那么就不是由于饮水多,心下悸,那也是停饮,胃有蓄水,如果膀胱蓄水,一定少腹满而里急,它是这样的.里头停饮,太阳病有影响的,前面讲很多了,那么在辩证上这也是挺重要的,)他要是胃蓄水绝对xx的心下悸,甚至说要短气,这个前面也都有了,那么要是由于小便不利造成下焦蓄水呢,就是膀胱蓄水了,他一定少腹里急,小腹发硬满。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28条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这是一个以问答的口气来解释这个结胸证,他说,病有结胸,结胸者,实质是结于心下,而上及于胸膛,是这么一个病,什么结啊,水与热结,(后头有的)。那什么叫做藏结呢,就是脏器本身而有邪结,邪结于脏,就是结于内脏,谓之藏结。他说,病有这么两种,有结胸,有藏结,那是什么样子呢?他说,按则痛,按则痛指的心下,寸脉浮,关脉沉,他主要结在胸膈这个地方,尤其是心下部位,还是胃的部位,他在这块解释了,格阳在上,所以寸脉浮,我们人体大气都来源于胸鹰,心肺所主的地方,这个上下的阻隔,所以这个阳气不得交于下,所以寸脉浮,关以下,所以沉,气不得往下走。我们前面讲的促脉,所以下之后脉浮者,不结胸者,此为郁结也,不是有那么一条么。这个促脉,就是寸脉浮,关以下沉,就是这个脉,这就叫结胸,这种脉加上按之痛,结胸证痛得相当厉害,要是重病不按也痛。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沉紧,不是沉结,我说错了。)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这个藏结,跟结胸状差不多,也是拒按,按着也疼,但是它呢,藏结多阴证,少阳证,时时下利,这就是阴寒下利,寸脉浮,也是这样子,中有所结嘛,寸脉是浮,而关脉不但沉而且小细紧,小细言极虚,紧者言其寒所以关脉也指胃,就是说也影响到中气的虚衰,所以关脉小细沉紧。中气虚衰而且有寒,那么这个呢,叫做藏结,内脏发生问题了,邪结于藏,在这本书里,这个藏结大家都不能知道,据我的体会,恐怕说的是肝癌这一类的,我们课本后面就有。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这种藏结,大概都是有寒有热之象,白胎滑,这个苔啊,舌有苔都是热象,但是滑,它是一个湿,那么,总是多湿多寒,而夹杂着有热,所以是白胎滑。那么这种是藏结也好,结胸也好,都得攻,那么如果是有虚,再有寒湿夹杂不能攻呢,所以一定是难治的。
第129条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这个藏结无阳证,全是阴证,不往来寒热要活看,他在底下还有亦云寒而不热,它不是发热恶寒,但也没有往来寒热,就是只寒而无热的意思,不往来寒热,它是偏于阴证,其人反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证都静,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他在这解释了,藏结属于实,就是不可攻,胎滑就是多湿之象,就是不可攻。
第130条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就说的是太阳病,病发于阳,应该散解,而反下之,这是误治,那么虚其里,热趁虚而入,所以常常造成结胸证。病发于阴,而反下之,阴证没有下,所以病发于阴,阴证大概都用温补的时候多了,没有用下法了,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痞,不是咱们讲心下痞那个痞,他用这几段都论的结胸、藏结,这个痞是痞块儿,就是藏结。
我们后头这个太阴篇就有了,太阴篇,腹满而吐,时腹自痛,前面有,下之是痞下结硬,胸下,泻下结硬,有那么一个,所以那个也是一个,这个痞大概就指的这些说的。(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所以阴证不能下,下之伤及脏器要促成硬块,痞块。这个痞,不是心下痞,因为什么呢,没有一个阴证下的而为心下痞的,所以书啊,要前后看,要有依据可以那么解释,那么注解这个地方,这么说的,伤寒,太阳伤寒下之即作痞,这是不对的,有好多伤寒下也成结胸的,有很多中风下之,也有结胸,也有痞,所以,这个不是指的伤寒中风说得,阴证根本没有下法,所以下之而促成,大概这个痞就指藏结。那么这个,本来藏结是不能治,他这个书啊,这一段是以说结胸为主的,所以底下把这个藏结就撇开了,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那么这个病该下应该下,所以成结胸,就是表证未罢,下之太早的缘故。那么至于这个阴证下而为痞,阴证就干脆无下法,不论早晚,不论迟早,那么阴证下之,什么时候也不可下,没有早晚之说。这个阳证在表就下,那是早,已经陷于阳明,陷于里了,那下的就对了,在这解释的是这句话,第一个说治疗的,所以与这一段不是一起的。
第131条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他说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这个柔痉,这个书啊,都是用的这个病字旁和一个至字,应该是这个痉,《玉函经》都是这个痉,就是痉挛的痉,《难经》也是痉,赵开美本,一个至字,有问题这个字,可是大家都管它念痉,那么这个柔痉,这也是柔痉、刚痉,这是《金匮要略》痉湿也病那一篇里头的,这个痉,就是肌肉骨骼发痉,甚则背弓反张,就是咱们见的抽,在表证就这么两种,有刚痉,有柔痉,以伤寒没有汗这种证型出现的叫做刚痉,就是用葛根汤治,葛根汤,就是项背强几几,几几的样子,如果项背强达到高度,他就要抽,就要背弓反张了,叫做痉,没有汗的那种痉那就是葛根汤证,用葛根汤主治,要是自汗出的那种痉,叫做柔痉,就是形如桂枝汤了,形如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加瓜篓根,桂枝汤本身不能治痉,桂枝汤那个痉,就是组织枯燥,津液丧失多,组织枯燥,肌肉失和,就发痉,那个痉挛很轻,所以身体殊殊然而已,觉得全身发紧,那个不象刚痉。那么这个结胸,这个面扩展的大了,也觉得沿袭到太关上了,这个结胸证呢,主要是水和热,那么也能使这个象柔痉那样身上发强直,他说项背也强,就像柔痉的那种情况,这个,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这个大陷胸汤、大陷胸丸这个药相当的厉害,但是这个丸药还是比较缓滞,他这个只是强而已,但是结胸按着当然也疼,不象陷胸汤那么涌峻,来的暴烈,所以他用丸药不用汤,那么这个药,他是这个,主要用的甘遂,他这个方子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那么大黄、芒硝都是攻里的,他这个主要还是有热结于里,同时也有水,葶苈子、杏仁都是祛水的,那么另外呢,他用甘遂,甘遂呢,这是个毒药,但祛水的力量相当的有力量,看看底下这个,这个甘遂末是另搁的,又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就是大黄、葶苈子这两味捣筛了,然后把杏仁、芒硝搁到里头,合研如脂,杏仁,这个东西和我们讲的桃仁是一样的,它一研如脂,和散,把那两个药面也搁里头,取如弹丸一枚,这个弹丸,就咱们指那个弹弓子那么大,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他这个药用的很轻,上面那四味只弹丸那么大,那么加上甘遂末也非常地少,一钱匕,这个一钱匕,这是古人的一个,这个匕是一个勺的意思,它是一个,古人舀这个药用的一个器皿,一钱匕,它是指古时候一钱,一勺则是一钱,古时候一钱合现在很少了,他一两合现在三钱,他一钱合现在三分,量很少很少了,然后加上蜜,那么这个蜜,我们刚才说的是甜的都缓,它也缓疼,也缓药力,煮取一升,把甘遂末和那个丸药搁一起煮,煮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所以这个药用的量轻,你看大黄、芒硝又加上甘遂,但是他用的轻,所以,一宿乃下。如不下,可以更服,取下为效。这个大黄、芒硝这个药啊,只能够攻下、祛热,它配上什么它起什么作用,你象前面那个讲瘀血,它配桃核、水蛭、蟒虫、丹皮这类药物,它就下血,它配上黄连、黄芩这类药物,它就下热、解烦,它配上祛水的药就下水,那么这个呢,它既下湿祛热又下水,所以,对这个结胸证,在这个用药就看出来了,它不但有热湿,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这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我是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的很,我们讲这条,大陷胸丸这个证侯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的,重的不得了,我见过一个病人,但是一定要住在医院,我到医院人就死了,我不必说哪个医院了,他医院给诊断错了,所以结胸证容易死人的,他一看那样子疼啊,从心下到肚脐,脐硬如石,他里头有东西了,这是在解放以前了,解放以前旧社会,小医院,给人家剖腹,一剖完人就撩下了,所以结胸这个病啊,后头有,后头讲大陷胸汤的时候有的是,我再讲两个小段。
第132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这个结胸病,脉浮,浮者是有外证,表证,有表证,不可下。大者,结未实才大,大者为虚嘛,所以脉浮且大的时候,不可下,下之则死。可见这个结胸证也不能下的太早了。
第133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但是你要给耽搁了也死,第二一段就是根据这个说的,结胸证悉具者,那是很深入了,就像我说的那种情景,按之如石硬,疼得不得了,那个时候,你还不给陷胸汤,那么待其烦躁,那也非死不可,这个烦躁,光烦不至于,这个躁者,就是乱,所以烦只是热而已,要是烦躁并存,那也必死。咱们今天就讲到这,这个结胸呢,现在我这么说也不容易理解,到后头咱们讲讲才行的。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这节啊,就承着前边,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就接着那段陈述其证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是说这个太阳表证的时候,脉浮,病在表,脉浮嘛,动,也是一个脉,动啊,王叔和说它这个关脉如豆遥遥谓之动,其实这个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这个动,就是脉跳扑摇摆,这就叫做动,也就是滑的厉害,这个脉啊,跳扑摇摆,不论在哪一个部位上,都象在动,不一定得限于关上。数就是快了,底下这几句话就解释这几个脉经常所主的那个病证,浮则为风,脉浮在表,这是风邪的意思,数则为热,脉数就是有热,动则为痛,这个脉要是动,就是摇摆跳扑这种脉都是疼,主痛。数则为虚,数主热,热盛伤及阴液,也主虚,那么这个在肺结核的末期,这个脉都细数无度,那就是数在那时候主虚,所以数脉又主热,又主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那么病在表者,头痛,发烧,微盗汗出,这个症侯和这个脉正相应。浮则为风,所以这个病也象外表的证侯,头痛,发热。数则为热,这个数也是热,头痛,也就是动则为痛,微盗汗出就是虚了,那么根据这个证侯与这个脉是正相应的,大概这几句话,不搁也挺好,就是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本来就是这样的,中间搁这么一段,注家有说是王叔和搞的,我认为也是,解释这几句话也没什么大意思,那么也就是说,与这个证侯相应,那么什么证侯呢,就是太阳病在表,而还未解呢,表还未解,他仍然恶寒嘛,那么太阳病在表未解,依法当汗解,大夫而反下之,动数变迟,下虚其里了,那么虚其胃气,所以这个动数(无声音),正邪纷争,这个拒痛就是正与邪相争而疼痛,在哪呢,在膈内,膈内就指胃,胸膈的膈,就指胃说的,底下就相应解释了,这就由于误下胃中空虚,这个客气就指邪气,趁胃中空虚而动于膈,也就是说这个表邪,热邪乘着下后胃中虚,邪内陷而动膈,这个意思,那么邪到里头了,所以心中懊恼,烦躁的意思,烦躁焦虑,甚至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这个结胸证只是热它不结胸,同时由于阳气内陷,在表证的时候,阳气是重于表,那么由于吃泻药,这个邪气乘虚内陷,外边的体液、水分,阳气就是水分,就是咱们说的精气了,就是人的体液,我们讲太阳病开始的时候讲了,表证的时候尽量把体液往体表输送,那么由于这个病入里了,体表的精液也往里面撤,所以阳气内陷,那么既有邪热,又有水分,所以心下因硬,就是水与热结,就为结胸。心下里边硬痛,大陷胸汤主之,那么这就属于大陷胸汤证了。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假若虽然热内陷,阳气也内陷,也有不结胸的,如果不结胸的话,但头汗出,这个热是从里面往上攻了,光头汗出,只是头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身上没汗,余处无汗,那么从脖子以下全没汗,齐颈而还,如果再小便不利,这个湿热,咱们说阳气内陷,水分也到里头去了,这个湿又不得外泄,那么这个湿与热相郁于里,身上要发黄的,他搁这段干什么呢,就说明这个结胸证也是水与热的问题,这个发黄,就是黄疸,也是湿与热的问题,如果湿热结于上,结于胸膈,那就结胸,如果湿与热郁于里而不结胸那就要黄疸,用的黄疸的说明,是作为一客,借客以明主,用这个说明这个结胸证也是湿热的关系,他不是在这讲黄疸,那么这两个病统统是湿与热、就是水与热,水热相结,结于胸叫结胸,湿与热相郁于里而不结胸者那就要发黄,结胸的时候要用大陷胸汤,发黄,这个里面没讲发黄的治疗,后头有的,这个大陷胸汤这个药啊,就是一个猛峻的药,比大承气汤还凶,大黄、芒硝用的量都特别重,大黄是六两,这个去皮有的书上没有,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钱匕,甘遂这个药不能多用,这是个毒药,这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这个芒硝不要多煮,内甘遂末,然后把这个一钱匕甘遂末搁到这个药里头,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那么这个药大概吃都是得快利,他就泻下相当的厉害,不要让人连着吃,这个结胸这个病是个大病,这个病是重病,这个大陷胸汤也是个峻药,所以前面有那么两段,由于这个病是个重病,治疗得抓紧得及时,可是药太猛峻,用之不当能造成这个祸害,所以132、133这两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就是说用这个大陷胸汤,那如果结的不到那个程度,而脉还浮大或浮滑,那都不能用这个大陷胸汤,可是结实之后,人体又发生烦躁不宁,那再吃这个药也不行了,晚了,所以也死,虽下之,也死,所以这个,这种病是少见的,但是我们要是遇到这种病的话,机遇要掌握好的。(这个西医的肝硬变见到,这哪是肝硬变,不是,肝癌啊,恩,肝癌,肝癌哪是肝硬变?不是,我说肝癌见到这种症状,奥,相当于这种症状?奥。)底下还有相应的解释。
第135条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那么这个结胸证不仅是下多少的关系,也有自发的,底下这两段全是,这个伤寒六七日的时候,就是由表传半表半里传里的这么一个时间,那么人体内根本就有水气,同时邪热内传的时候,也容易发生结胸证,这段就说明这个,结胸热实,既结胸有热实于里,脉沉而紧,沉,病在里就脉沉,沉以候里嘛,紧者,实,这个紧脉这都是有郁的脉了,所以病实脉也紧,你看表证,这个表虚证就是桂枝汤证,脉浮缓、脉浮弱,这个麻黄汤证就是表实,脉浮紧,那么内实这个脉也紧,但是限制于沉不限制于浮,心下痛,心下就是胃的部位,痛,这个痛是自觉症状的痛,按更不行了,也就是说又硬满也疼,按之石硬者,你按就像石头似的那么硬,大陷胸汤主之。那么这个就是说结胸,外边水与热结,里头还是真正的实,他这个前后两段是相互反映的,这段他说的热实,底下这段就不是了。
第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他说,伤寒十余天的时候,一般说的都已经传里了,已经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但反而还有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这说明少阳阳明并病,虽然热结于里了,但还有半表半里证,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阳明病已经发现了,少阳病还存在,所以他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那么,但结胸,结胸他这个热结于里,外面他不现什么往来寒热了,无大热这句话啊,那么有两种看法,一种无大热就是外无大热,就是无表热的意思,往来寒热仍然外有热,但结胸,这个整个结于里,外不现大热,但是并不是不热,不象表证的那个大热,半表半里、往来寒热的那个热,不是不能说没有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为什么他这个热外面不现呢?他胸胁有水结在那个地方,他气不得旁达,所以只是脑袋微微出汗,这个热从里往上冲,他不能往旁边散,他水结在胸胁,那么这是结胸证的必然的一个证侯了,所以也得用大陷胸汤主治,这个注家呢,他这个说是水结在胸胁,上边是结胸热实,所以分开了,上一条说的是热结胸,这一条说的是水结胸,他是错了,这两段是相互反映的,头一段说是热结于里,结胸热实,结胸没有不热实的,不热实怎么能用大黄、芒硝那么大的量呢,那么这段呢,特别提出水来,那个热实也结胸,也是水结在胸下,那么这一段水结胸下,也是热结于里,一样的,用这两条把这个结胸证说得非常清楚了,不是说这个是水结胸,那个是热结胸,那是错的,那是片面看问题了,不对。大柴胡汤方,这个前面有了,应该有大黄,他这个没有大黄,错了,他这个方后也说了,他说,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主要有大黄,这个没搁,那么这一段呢,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一个鉴别点,大柴胡汤是必有柴胡证,那么这个结胸呢,结胸是外边没有往来寒热,同时没有柴胡证,结胸与胸胁苦满是绝对不同的,后面还要讲的,这个柴胡证呢,胸胁苦满,两胁特别的清楚,这个结胸证呢,是中间,心下硬满,甚至及于腹,当然胸也满,他必陷于胸下,所以在上一节按之石硬,这与大柴胡汤证都不一样,可是把这两条同时搁到这个地方,不但病的出入有关系,也让你容易鉴别,你别拿大陷胸汤证当大柴胡汤证,也不要拿大柴胡汤证当结胸证,那错了是不行的,大柴胡汤证前面讲的很清楚,也有心下急,心下急不等于心下痛,他不痛,而且也没有石硬,那个急,咱们讲过了,就觉得这个地方发窄,就是不宽大,它与这个心下石硬是不同的,临床上要注意,错了是不行的,大陷胸汤证当成大柴胡汤证那问题不大,要是大柴胡汤证当作大陷胸汤证就不行了,那就治坏了。
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来是病在表,伤寒也不能重发汗,这个重发汗也是发错了,比方说,是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了,或者用大青龙汤这都错了,重发汗,那么重发汗这个病常常不解,所以太阳病应该微微似汗出才能好,假设大汗流离,病必不解,病不解,是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不能用泻药,而复下之,这也说明是个错误,一再治疗上是有问题的,那由于津液亡失,尤其这个复下,表证复下,病必陷于里,亡失津液,胃中的水分也被夺,所以不大便五六日,胃中的水分也被夺,他大便就要干,五六天不大便,那么舌上燥而渴,津液虚了,所以舌上燥而且渴,那么不大便五六天,舌上燥而渴,这说明是陷入阳明病了,阳明病应该发烧,他仅仅日甫所小有潮热,稍稍有一点,什么道理呢,就上面这个结胸证,水结在胸胁,外面不会大热的,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实是相当实了,从心下到小腹这个地方统统硬满,不可触近,你稍稍的手接近,他就疼的不得了,那么这样的实,一定是大发潮热的,唯独在结胸证不,小有潮热而已,所以这个也肯定是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这个是个重症的,他这个结的面太大了,从心下到少腹全硬满而痛不可近,疼得也剧烈,结的面也相当大,那么到这个地方,这个大结胸证差不多就是从各方面都了了说明了。
第138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那么还有一种小结胸,这个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也痛,这个《玉函经》是,小结胸者,这个者也行,病也行,没什么大问题,那么这个小结胸与大结胸就不一样了,他这个面结的非常的小,正在心下,就在这个胃部一点点,不象大结胸面积大,这个结的也不那么深,不那么重,所以按之才痛,你不按他不痛,脉浮滑者,你看这个有个浮,他这个病结的比较浅,所以脉还浮而且滑,那么前面讲了,脉浮大者,下之死,就是小,就是有结胸也是小结胸,小结胸用大陷胸汤那是不行的,那有下利不止而死亡的可能。那么这个病既轻这个药也不能重用,所以他用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和大陷胸汤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们看这个药,黄连、半夏、瓜篓实,这个瓜篓实这个药,它是一个大量用也多少有点解凝宽下,但是它这个不是大下,所以这个量也特别重,这个半夏呢,是祛水的,这个瓜篓实啊,那么后来有的变成瓜篓仁错了,这个实是果实的实,就是整个的,就是咱们现在用的全瓜篓,他用一个,一个量很大了,这个大瓜篓一个啊,那起码也有好几两,这个黄连与瓜篓都是苦寒,祛热,解凝祛热,半夏祛水,这个大陷胸汤也是用苦寒泻热,用甘遂祛水,可是半夏不等于甘遂,半夏没那么大毒,也是个毒药,但是它这个常用的药不是那么毒,而这个黄连、瓜篓实只是能解凝润下而已,不是那么一个大泻下的,所以这个药轻得很,也祛热逐水,但是比大陷胸汤,这个力量是不同了,这个小陷胸汤的药也常用,所以咱们治这个咳喘有时候宽胸祛痰可以用,但是也得有热,没有热是不能用的,这个药都是常用的药,很好,但是瓜篓要注意,不要用几钱是一点用都没有,我们经常用的,我常用的都是一两,就是四十五克,少用效率不大。这个小结胸病,结的面小,病邪也较轻,结的程度也比较浅,所以用的药也是轻药,只是祛热逐水而已。
第139条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四日复下之,《医宗金鉴》改作复下利,我认为这是对的,复下之也当下利讲也可以的,不是再吃泻药,没有这种大夫,下利不止还给吃泻药,太阳病在二三日的时候,一般说不传里,那么这个人,不能卧,但欲起,不能卧,但欲起大概都是气短,喘,那么小青龙汤证就是那样的,咳逆以息不得卧,靠着东西坐着,他里头要是有停水他是怎样的,水就下,你要是坐着,这个水往底下去,沉于下,一躺下就往上压横膈膜要喘、短气,那这个病人呢,他是不能卧,但欲起,这肯定要两种问题,一个说心下有所结,阳明病里实也能压得喘,要不咱们现在治喘,每每用下药,他里实,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发生障碍,他也要喘的,以腹满而喘,凡是不能卧,但欲起者,他心下一定有东西,为结,有东西是两个问题了,一个是实,一个是有水,那这要看他脉吧,要是实,脉沉紧,或者是沉滑沉大那种的,他脉微弱,不是那么实,实在的实,可见就是水,所以他说,此本有寒分也,那么在心下部这个地方啊,他是有水的成分在,所以他的脉不那么实、不那么大,而微弱,反下之,这个有水饮的不能吃泻药的,若利止,假设说吃泻药之后不利了,那就说明他不但有水,也是有热了,必作结胸。未止者,这个下利不止,二三日吃的泻药到第四天还继续下利,此作协热利也,不能结胸了,水协同泻药而为下利,协热利是古人对热利的一种名称,协热也叫夹热,就是表的热协同下利起而为利,叫协热利,也叫夹热利,这种利夹热,没有热,这种利就好了,头前的葛根芩连汤就是这样,去热下利就止。反复说了,里头只是热没有水,不会结胸,又有热又有水容易结胸,不结胸,水由于泻药的关系,加上协热利不止,叫协热利,这个协热利提出来与上面提出黄疸是一样的,都是借这个说明结胸证是由于热造成的。
第140条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下边这个要不得,此为欲解也,就完了,以下都是以脉定证,这个是不可靠的,如下者脉浮,就结胸没那事,头前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用桂枝汤,怎以叫必结胸?所以底下可能王叔和加的,脉浮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寸脉浮关脉沉,头前有,脉紧也不一定咽痛,
当然是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不一定必咽痛,所以以脉定证靠不住,故底下的不管它。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是结胸证的脉,此寸浮关沉一样的。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还是表不解。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要结胸,促脉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下面的是以脉定证了,下后的各种变证可以为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