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正面战场在何处?
(2015-07-27 13:40:35)
下一个
77芦沟桥事变之后,鬼子借侵占实控东北未遭遇国军抵抗,而搞定中国的信心大增,于是明火执仗,大举进村烧杀抢。。。
此时,距离918事变,双12西安事变与国共两党再合作已经有年。。。
中国生死存亡之际无法再科掩饰,国府必须对日宣战,因为之前所有美梦都成魇。
国府与国家最高领袖无法再有它说。
。。。
庐山宣言,蒋委员长终于慷慨激昂。。。战端1开,则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
我对委员战此话高度赞赏!极端拥护,我尊重国家领袖,尊重国家的老板,老板不弃船,草民船上坐,即使身居舱底烧锅炉,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提。
。。。
如今,政治大中小人,国府国军高级将领,红白123代们终于又在达成共识,我看着也是好的,但是,战士争功,不知当年中国抗战的正面战场在何方?这让我等中国草民错愕!
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到地在何处?或者所谓正面战场在何处?是1种可爱的集团意识形态之争,但是,却是1种必须指出必须确定的国家战略与集团正说。
其实,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或正面战场,是中国的每1存国土,中国的每1片国土都是抗战的正面战场,没有大前线,也没有大后方,更没有共管与国管区,更没有所谓陪都,国土沦丧国都沦丧,但是,国破山河在,1国国民必存坚定的战斗意志,只要有此民族精神,必将与敌血战到底,重整河山。
也因此,每1个不屈服的中国人无论以何种形式与鬼子周旋战斗,都可以直面鬼子,都是在正面面对中国的敌人,所有的抗战者所处的中国国土,都是抗日的正面战场!
。。。
总观国军抗战,大兵团作战有之,也毙敌甚重,但是,因为最高当局战略失误,指挥不当,也造成不应有的重大伤亡,我会再论。暂不提。
光是上海之战,南京之战,长沙之战,决黄河阻敌之战,弃东北囚张杀扬之举。。。都饱含最高战略家者之不智,因为,都与蒋氏所言相违逆。。。自相矛盾之举措,看来,委员长所言论,多属表面文章,抗战决心难下,抗战意志并不坚,我宁可相信委员战是为陈布雷先生背书稿,我宁可相信布雷先生是接受了陈公主的建议写出了这种话。
。。。
当时的中国战略家,最有知识的人们1定看出了中国虽危难,但是不必亡,而只需去做两件事:1)完成全民战争动员。2)坚定地立足于持久战,最后的胜利1定是中国的。
国府与国军当然也可分兵于全中国,全力组织动员每1个高老忠,每1个芳林嫂,每1个王2小。。。当然,这些也都由共匪共党土8路,敌后武工队们给包办了。。。但是,据说这不是正面战场,或许不是抗日战场,是给抗日添乱,捣乱?
但是,中国抗战,受惠于民之血肉,打造集团与党国英雄,但是,党国精英与集团却说是为了人民而不惜西生了自己。
其中的逻辑对接,还是需要党国高人,大人,英雄们,中国占居话语权平台的红白123代精英们自己对接1下。
希望对得起抗战之中亡去的数千万,可以亿计的中国草民,据说他们也可以称为中国人,与中国人民。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8月12日 08:27:46 来源:中国国防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军事科学院 刘庭华
浴血奋战
坚守阵地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战场。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特别是粉碎日本法西斯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抗战进入完全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的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为粉碎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曾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10月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的确,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基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人的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5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和平解决中日战争的希望破灭,终于使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对日逐渐强硬的态度。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当局颁发《战争指导方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以转换优劣形势,争取抗战胜利。为此遂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3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进攻;同时在上海开辟战场,迫使日军改变作战方向,避免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在华北与我决战。
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2战区集中了第2、第6、第7、第14、第22五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约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蒲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
“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第一阶段,国民党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多次围攻,战役中期坚决抗击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中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和广大士兵与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如在上海市苏州河北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88师第524团8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毛泽东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型”。淞沪抗战前后阻敌达3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企图。
太原、上海失陷后,中日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到1938年2月,国民党第5战区的防御地域,已缩小到以徐州为中心,南北与日军对峙的纵深仅各200余公里。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采纳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指导方针,采取“北攻南守”的战法,集中67个师(旅)计45万余人的兵力,从2月12日起,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攻击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3月中旬,日军第10师团沿津浦路南下,逼进台儿庄,企图从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国民党军一部在台儿庄拼死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当面之敌进行反击,歼灭日军2万余人,迫使日军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4月中旬,日军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回的战法,对徐州展开猛攻。国民党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最终放弃了徐州,但也取得了消灭日军3万多人的重大战果。
1938年6月l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的预备命令,同时集中了11个师团25万余人的兵力及大量飞机、舰艇,发动了对当时国民党军指挥中心——武汉的进攻,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为保卫武汉这个华中腹地及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国民党以第5战区、第9战区的部队共约14个集团军,124个步兵师,49艘舰艇,700余架飞机,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支援下,进行了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在武汉地区坚守3个多月,毙伤日军2万余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1年零4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而且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万余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拉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客观上也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因而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主要实行线式防御阵地战,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作战样式呆板,从而使其组织的几次大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最后都被日军击破,出现大溃败局面,国民党中央政府被迫迁都退守重庆,在15个月内丢失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共13个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极大失利,其原因主要是蒋介石战争指导水平的拙劣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在此阶段,虽然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由于国民党政府仍坚持抗战,因而,侵华日军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还没有转移主要兵力到敌后战场上去。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1939年3月~5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1940年3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11月)、绥西作战(1939年12月~1940年4月)和枣宜会战(1940年5月~6月)等。这7次战役的规模都很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特别是1939年“冬季攻势”和绥西作战,国民党军先后调动10个战区132个师、9个独立旅,共100多万人投入对日作战;国民党军在枣宜会战中亦先后调集第5战区55个师40万人,抗击日军第11集团军8个师团10万余人的进攻。它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
不过,国民党在武汉失守后,其政策亦发生了变化,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如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秘密颁发《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但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仍然对准正面战场,因而,国民党的积极反共还无力并难于付诸于军事行动上,这在客观上逼迫这一阶段的国民党仍须用主要力量来抵抗日军的进攻。
可见,正面战场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与1937至1938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仍较积极的一个表现。
我看有些今人太小看昔人,太高估计自己,自己傻子而不自知。
分析历史,不要轻易推诿于昔人傻子,某某狡猾 -- 名言:不是我军不英勇,全因敌人太狡猾,呵呵
当年蒋公就是坐在领袖位置上,借大公司的光而不是光大其公司产业。
蒋公后期“胜利转进”到了台湾,抗日反共局势尽在掌握之中。
现今蒋公神魂仍在,徒子徒孙神勇,如同当年“日记强国地图开疆”,会有你好看 :-)
或说:胜者通常诚实(胜者不受谴责,即使不应声也不会撒谎),败者通常找借口(找心理安慰,还在一路继续找)。另方向讲,对人对己诚实者,得正道,得成功。信乎。
chrissummers 发表评论于 2015-07-27 19:06:34
真实的历史还没有机会读多少,就胡写了一通。主题是什么?先给你一点启发:蒋介石把日本人引到上海和江南水乡开战的大战略,连国民政府也只有5个人知道;蒋公制定了打持久战的总方针。毛泽东通报全党:一分抗日,两分应付,七分发展!
党国给足了鬼子里子,自己面子也不要了。
呵呵。
然后自己又说8年抗战。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