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无边,有生命。人是动物,也是狼。来自远方的狼,在想啥呢?
个人资料
大江川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愚读《道德经》$(1)

(2010-03-18 15:20:28) 下一个

1 文献回顾的目的

    本章主要通过收集医学文献,分别从桂枝汤的组成药物以及近代伤寒大家的医案两个方面探讨桂枝汤的功效和治疗范围。    

 

2.2 桂枝汤组成药物的文献回顾

    2.2.1 桂枝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利水,促进化生卫气,提高抗邪的能力。文献中提到桂枝的条文选录如下: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本草衍义》:《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

    *药性赋》: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辛,有小毒。桂枝入足太阳经。

    *《本草衍义补遗》:虚能补,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今《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内经》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也。洁古云: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诀》云:渗泄止渴,去荣卫中风寒。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主治秘诀》云:桂枝性热,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去伤寒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导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脓,盖手少阴君火,厥阴相火,与命门同气者也。《别录》云桂通血脉是矣。又言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土湿,内有桂,能抑肝风而扶脾土。又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实为妙也,传云木得桂而枯是也。《别录》:桂利肝肺气,与桂枝治胁痛胁风相符。人所不知多矣。又桂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故能堕胎,庞安时云,炒后即不损胎也。

    *《本草备要》:轻,解肌调营卫。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自汗属阳虚,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出,非桂枝能闭汗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也。《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本草求真》:入卫表以除风邪。桂枝专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痛风其在《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症;《金匮》谓之历节,后世又更其名曰白虎历节,且有别名曰箭风箭袋,然总谓之行痹。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瘀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响导。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烦出汗,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桂枝透达营卫。故书皆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发,只是因其卫实营虚,阴被阳凑,故用桂枝以调其营,营调则卫气自和,而风邪莫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以发其汗也。其汗之能收,只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芍药入营以收阴,外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经曰: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周扬俊曰: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邪,以芍药和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为里患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外邪出则卫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

    *《本经疏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温通经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合营其首功也。桂枝能于阴中宣阳,故水道不利,为其非一,或当渗利,或当泄利,或当燥湿,或当决塞,惟决塞者不用桂枝,余者多籍其宣化,有汗则病愈者,有小便利则病愈者,皆桂枝导引之功也。桂枝之利水,乃水为寒结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之剂以下降而,是故水气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证,及悸,上气,振等候。

    现代药理表明桂枝有利尿,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

    2.2.2

    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功效为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文献中提到白芍的条文选录如下: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本草衍义》: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药性赋》: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健脾经。坠其胎能逐其血,损其肝能缓其中。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

    *《本草衍义补遗》: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后重不炒。又云:白芍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芍药白补赤泻。又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又云: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又云: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又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

    *《本草纲目》: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根,苦,平,无毒。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汽,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惊狂头痛,目赤明目,肠风泻血痔漏,发背疮疥。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后重。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本草备要》:补血,泻肝,涩敛阴。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行经药。泻肝火,酸敛肝,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则腠理固矣。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酸主收敛。散恶血,利小便,敛阴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谓也。缓中止痛,东垣曰:经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益气除烦,敛汗安胎,补劳退热。治泻痢后重,能除胃中湿热。脾虚腹痛,泻痢俱太阴病,不可缺此,寒泻冷痛忌用。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钱,甘草二钱,名芍药甘草汤。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白芍能伐肝故也。虞天民又曰:白芍止治血虚腹痛,余不治,以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心痞胁痛,胁者,肝胆二经往来之道,其火上冲,则胃脘痛,横行则两胁痛。白芍以能理中泻肝。肺胀喘噫,嗳同。痈肿疝瘕。其收降之体,又能入血海,冲脉为血海,男女皆有之。而至厥阴,肝经。治鼻衄,鼻血曰衄。目涩,肝血不足,退火益阴,肝血自足。妇人胎产,及一切血病。又曰产后忌用。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时珍曰: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也。寇氏曰:减芍药以避中寒。微寒如芍药,古人犹谆谆告诫,况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白芍同白术补脾,同参芪补气,同归地补血,同川芎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证,同姜枣温经散湿。赤芍药,主治略同。尤能泻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疝瘕,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经闭肠风,痈肿目赤。皆散泻之功。白补而收,赤散而泻;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产后俱忌用。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本草求真》:入肝血分,敛气。白芍专入肝。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缘气属阳,血属阴,阳亢则阴衰,阴凝则阳伏,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至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敛汗安胎,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敛虚汗。补痨退热,及治泻痢后重,痞胀胁痛,胁为肝胆二经之处,用此则能理中泻火。肺胀嗳逆,痈肿疝瘕,鼻衄目涩,用此益阴退火而自活。杲曰:白芍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利,非因通利也。杲又曰: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收敛之体。元素曰: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痢必用之药。盖泻痢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是以书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土安则金亦得所养,故脾、肺自尔安和之意。冯兆张曰:产后芍药佐以姜、桂,制以酒炒,合宜而用。倘腹痛非因血虚者,不可误用,盖诸腹痛宜辛散,而芍药酸收故耳。又曰:今人用芍药则株守前人一定之言,每于产后冬月,兢兢畏惧,及其芩、连、栀子,视为平常要药,凡遇发热,不论虚实辄投,致令虚阳浮越,惜哉。然用之得宜,亦又何忌。同白术则补脾;同参、芪则补气;同归、地则补血;同川芎则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非皆产后要药耶,惟在相症明确耳。

    2.2.3 生姜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文献中提到生姜的条文选录如下: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本草备要》: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东垣曰:辛散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这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证,姜汁和童便饮效。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疗狐臭,姜汁频涂。搽冻耳。熬膏涂。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疮痈人忌食。

    *《本草求真》:发表、除寒、止呕。生姜专入肺。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数端而已。姜性意义,一索尽贯。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呕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也。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他如冻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疗,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诸毒可解。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盦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书有言夜主阁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1. 生姜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2. 生姜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生姜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生姜有抗溃疡作用,其所含姜烯具有保护胃粘膜细胞的作用。2.生姜对胃肠运动有作用。其所含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少。另一方面,生姜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3.生姜对消化酶有影响,可使胃蛋白酶作用减弱,脂肪分解酶作用增强;对胰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淀粉酶和唾液酶也有抑制作用。

    4. 生姜有保肝利胆作用。生姜丙醇提取物具有利胆作用。姜酚、姜醇等对四氯化碳所致肝细胞损害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5. 生姜有兴奋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作用。生姜醇提取物可兴奋麻醉猫的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并直接兴奋心脏。生姜醇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延长心脏收缩的持续时间。

    6. 生姜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对各种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姜根茎中姜酸和姜酚具有杀灭软体动物和杀灭血吸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7. 生姜有降血脂作用。

    8. 生姜有抗氧化作用。

    9. 生姜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提取液对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

    10. 生姜可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其有效成分对环氧合酶及脂氧合酶均有抑制作用。

    11. 生姜影响血压,6-烯酮可使大鼠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的三相性作用,并呈量效关系。

    12. 生姜还有抗5-羟色胺,抑制亚硝酸胺合成、抗肿瘤、抗过敏作用。

    2.2.4

    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养血安神,滋脾生津,缓和药性。文献中提到大枣的条文选录如下: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名医别录》: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澼。

    *《本草衍义》: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中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

    *药性赋》: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二: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气厚,阳也,无毒。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经》曰:甘先入脾。《衍义》乃言益脾。脾,土也。《经》言:补脾未尝用甘。今得此味多者,惟脾受病,习俗移人,《衍义》亦或不免。小儿患秋痢与虫,食之良。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益土而胜水。又云:大枣、人参之甘以缓脾。又云:邪在半表,则荣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荣卫。

    *《本草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方矣。许叔微《本事方》:一妇病脏燥,悲泣不止,祈祷备至。予忆古治此证用大枣汤,遂治与服,尽剂而愈。古人识病治方,妙绝如此。陈自明《妇人良方》:程氏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次,医巫兼治皆无益。管伯周说:先人曾语此,治须大枣汤乃愈。程借方治药,一投而愈。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虫。故嵇康《养生论》:齿处晋而黄,虱处头而黑。

    *《本草备要》:补脾胃,润心肺,和百药。甘温。脾经血分药。补土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多食损齿,齿属肾,土克水。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大建中汤心不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成无已曰:仲景治奔豚用大枣者,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脾土以胜妄水也。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

    *《本草求真》:补脾胃中气血。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脾胃既补,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九窍:口、耳、鼻、目、前后二阴。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见肠者,用此则安。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得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内用为向导,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不似白术性燥不润,专于脾气则补;山药性平不燥,专于脾阴有益之为异耳。

    2.2.5 炙甘草

    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益气复脉,调和诸药。文献中提到炙甘草的条文选录如下: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药性赋》:味甘,平,无毒。生之则寒,炙之则温。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阳也,无毒。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

    *《本草衍义补遗》: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下焦药少用,恐太缓,不能直达。此草能为众药之工,经方少不用者,故号国老之名。国老即帝师之称也,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解百药毒。

    *药类法象》:生用大凉,泻热。火炙则温,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为力而不争。性延,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甘草甘平以除热。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之甘,以缓脾气,调中。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甘草头)主痈肿,宜入吐药。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通入手足十二经。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宏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机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

    *《本草备要》: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发明药性: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用梢,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治伤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气,喘咳之剂。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以正其失。

    *《本草求真》:缓中气不足。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楚烁害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及儿胎毒,以至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可云其补脾,而凡胃寒极,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综观以上有关桂枝汤五药的条文,可知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营卫。故无论表证里证,凡疾病涉及阴阳营卫不和的,均可以桂枝汤进行治疗。

 

2.3 桂枝汤医案文献回顾

   2.3.1 刘渡舟桂枝汤医案

   刘渡舟医案1: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12枚,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刘渡舟医案2: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刘渡舟医案3孙某,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明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气血和则愈。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l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说: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话,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就随时可能发生。

    刘渡舟医案4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淅淅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10枚,5剂。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说: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刘渡舟医案5张某,女,32岁。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经衍期,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经色黑紫,挟有血块。脉细如按刀刃,舌质绛紫,苔薄白润。证属脾之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克犯脾土。治宜平肝缓急,调和气血。处方: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姜10克,大12枚,炙甘草10克。连服六剂,腹痛止,拘急解。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

    说:柯韵伯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而桂枝汤之所以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则首先在于其能调和脾胃之气。众所周知,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则营卫生化之源充足。营卫调和则气血阴阳随之也和。从桂枝汤组方的五味药物来看,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自古以来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料,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所以桂枝汤实际上擅能调补脾胃,通过调补脾胃,然后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阴阳的目的。只有明白这一道理。然后就可以了解本案的治疗方法。重用白芍,使其能和脾阴,利血脉,又能柔肝缓急以止疼痛,临床上凡见有腹满时痛,下利,舌质偏红,苔薄白而脉弦细者,多属脾胃气血阴阳失和,选用本方治疗,每能取效。

    刘渡舟医案6:王某,男,46岁。因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未经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菌痢。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来势甚急,常常来不及登厕就内污衣裤,但又后重下坠,大便排而不尽。伴腹中隐隐疼痛,肠鸣作响,病程逾年,曾用真人养脏汤,以及芍药汤等治疗,皆无效可言。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苔白。再三审证,辨为脾胃阴阳失调,气血不利之证。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12枚,炙甘草9克。二剂后,下利次数减为一到二次,腹痛肠呜消失。原方又进二剂,诸证皆消。

    说:本案病机要点在于脾胃阴阳失调,中焦气血不利。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本,气血阴阳之所主。脾虚则清气不升,胃虚则浊气不降,土气不和。则必然导致肝木郁滞,疏泄失常。此类病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所以用寒热之法治疗都不能取效。桂枝加芍药汤能够调和脾胃之阴阳,利血脉消瘀滞,并有平肝缓急之效,于调和睥胃中兼能疏泄肝木。

    刘渡舟医案7:崔某,女,50岁。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月发作二三次。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但按之无力。辨为心阳虚弱坐镇无权,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而消阴降冲。处方: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12枚,炙甘草6克,黑锡丹6(药汤送服)。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说:奔豚病发作的一般情况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恐怖欲死,气复还则止。这在临床上亦比较常见。但发作程度如本案这样严重的并不多见。导致奔豚产生的机理大多是由于心阳不足,不能坐镇于上,因而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奔豚病的发作特点是,凡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有效方剂,《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强心通阳,温化下焦阴寒水湿,开结气,降冲气,用来治疗奔豚病最为合拍。

    2.3.2 胡希恕桂枝汤医案

    胡希恕医案1:房某,男性,43岁。1965524日初诊。患者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此症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防。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4枚,荆芥10克,防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痒止,因有两胁痛,口苦等,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说:本症为风邪客于肌表,需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故用桂枝汤加上祛风止痒的药物,驱邪外出。

    胡希恕医案2谢某,女性,51岁。2004926日初诊。淋雨后发热恶寒,体温38.6°C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医治疗一周后,仍低热,体温37.5°C,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此症脉浮弱,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证。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4枚,炙甘草6克。结果:服一剂药后,体温降为正常,续服两剂,症除。

    说:本案为典型的太阳中风证,故用桂枝汤原方即能取得良好疗效。

    2.3.3 岳美中桂枝汤医案

    岳美中医案1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原方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说: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岳美中医案2:老友娄某某的爱人,70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416远道来京就诊。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见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此中医之奔豚气。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场加肉佳、吴萸,数剂而愈。

    说:《金匮要略》云:奔脉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痛块有或隐或现之候,脾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

    2.3.4 颖甫桂枝汤医案

    颖甫医案1: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说:仲圣之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不详言耳。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曹颖甫曰: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夫邪风外乘,乃病中风,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此非病因乎?卫不与营和,乃自汗出。风中肌肉,着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出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与腠理显分两橛,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不和者,不合也。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而营卫自和矣。

    颖甫医案2:湖北人叶某,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请复诊。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说: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本案示之外,更有,外为风袭,内为饮遏,故见证较前案多一字,可见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轨范。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观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 

    颖甫医案3谢先生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及归,夜即病下利。三日不解,反增剧。曾投轻剂乏效。今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沉而浮。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证似之。处方:川桂枝(钱半),大白芍(钱半),炙甘草(钱半),生姜(二片),红枣(四枚),六神曲(三钱),谷麦芽(炒各三钱),赤茯苓(三钱)。服后果表解利稀,调理而瘥。   

    说:本案桂枝汤证实为太阴病,盖桂枝汤为证见脉浮。本案患者虽重棉叠衾,尚觉恶寒,有似麻黄汤证,不知桂枝汤证原自有啬啬恶寒者,况脉浮而不紧,其不为麻黄汤证明矣。因下利之为食滞也,加六神曲炒谷麦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随证加减之法矣。

    颖甫医案4:王某,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处方: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酒炒),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十二枚)。病者服后,陡觉周身温暖,经脉舒畅,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后。

    说:本案桂枝汤证亦当属诸太阴。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仲师于两篇中既列有专条矣: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技汤主之。惟以此治太阳证,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阳病之系在太阴者,为人所不信,自有此验案,益可见仲师之言,初无虚设矣。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

    2.3.5  其他医家桂枝汤医案

    2.3.5.1 脑疽

    虞舜臣医案:一二八之前,闸北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云。

    说:丁甘仁先生有言,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阴。二证妄投凉药必死。今患者脉证与桂枝汤相符,试投桂枝汤。用桂枝不过五分,芍药不过一钱,姜草枣又皆和平之品,谅其为效也当仅矣。然而功出望外,毋怪虞师之惊奇。且用独方而竞全功,更可见惟能识证者方能治病。

    2.3.5.2 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说: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者,……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宜桂枝汤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2.3.5.3 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7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腠理,处以桂枝汤: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5枚。水煎5剂。服药后,唯腋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槷槷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说: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腠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2.3.5.4 畏寒

    诺予医案:骆某,男,50岁,1971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原方5剂。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3剂,痊愈。

    说;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护,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2.3.5.5 风温初起

    继学医案:吴某,女,63岁。198711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淡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桂枝15克,芍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3枚。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说: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太阳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祛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汤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2.3.5.6 奔豚气

    秦伯末医案;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予桂枝汤原方,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

    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2.3.5.7 下利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之桂枝汤原方,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

    说:下利日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和,气血紊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2.3.5.8 证(排尿性晕厥)

    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岁,19876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3—5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厥。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脉点滴刺五加、参附汤、四味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4枚。3剂,水煎服。服药后晕厥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说: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内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2.3.5.9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4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几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汤、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祛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l0克,生姜3片,大4枚,葛根50克。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

    说: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2.3.5.10 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

    俞世伟医案:黄某,56岁,1984618日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日加重。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哽噎,食后胃中干,嗳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12枚,乌药10克,沉香10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剂,诸症皆除。

    说: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鸣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汤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2.3.5.11 经疹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1020诊。l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复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12枚,甘草6克。3剂。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说: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肌肤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凡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2.3.5.12 妊娠发热

    节医案: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后热毒上升,达38许,历十数日而未治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浮大而弱,并不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证明有浸润。余投以桂枝汤原方,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

    说: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

    2.3.5.13 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7枚。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说: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腠疏松,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张,手掐目吊,《索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祛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2.3.5.14 小儿尿

    卫东医案:刘某某,男,5岁,19865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患儿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固涩,投缩泉丸加味。服药3剂凑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药: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3枚。水煎服,1l剂。服6剂,畏寒、自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

    说:《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内而尿频;又温养不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汤则使营充卫固,协调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2.3.5.15 聚星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魏承朴医案: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9903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06,近视力0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治宜疏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5枚,蝉衣6克,每日l剂,水煎服。服6剂,远视力0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0,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见复发。

    说:聚星障属目障范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浮缓等症。故用桂枝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它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2.3.5.16 目盲

    彭履样医案: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18克,甘草9克,6剂。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随访,未复发。

    说;《灵枢大惑论》云: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2.3.5.17食后嗜睡

    谢富晋医案:邓某某,女,18岁,198726诊。从1986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倦怠思睡,渐至出现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时以上不可,醒后又如常人,经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汗,舌苔白而微腻,舌淡红,脉濡缓。处拟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5枚,3剂,日l剂,水煎服。服药后仅伏案20钟即醒,再予原方5剂,服后能坚持食后不睡,但仍有食后困倦思睡,又服8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说:人之寤寐与卫气的运行和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云: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本案嗜睡发作于食后,醒后一如常人,乃食后多寐也。其因与脾阳不足影响了卫气运行有关,何以言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肚不温,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而愈。

    2.3.5.18呃逆

    宋建中医案:常某,男,5l岁,1986228日初诊。自诉五年前曾因胃脘胀闷不舒,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近二个月来,胃院时有不好,半月前又因受凉而见呃逆,日渐加剧,伴腹胀,纳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进中西药,而无显效。近两日呃逆颁发,故前来求治。刻诊:证如上述,见其呃逆频作,音低声微,面黄体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邪侵袭,胃气上逆。治当补脾胃,祛寒邪,降逆气,用桂枝加桂汤加味:桂枝20克,白芍、党参各15克,甘草6克,干姜、生姜各9克,大7枚。服2剂后,吨逆次数明显减少,腹胀、纳呆也有好转。又服2剂,呃逆消失。上方桂枝减为9克,再3剂而愈,随访无复发。

    说:久患胃病,脾胃已虚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冲气上逆而发呃逆。桂枝汤能外和营卫,内调脾胃。加桂枝者,为其味甘,故又善调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冲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医学哀中参西录》)。又加党参、干姜温补脾胃,待阳复寒去,脾胃调和,则呃逆自除。

    2.3.5.19 痢疾 (急性中毒性痢疾)

    辅周医案:陈某,男,4岁半。1963826日初诊。九天前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四小时内抽风两次,昏迷而急诊入院,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等措施,而四肢一阵阵发紧,翌日面色更灰暗,寒战高热更甚,曾突然呼吸暂停,经人工降温十六小时才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日开始每日败血症样热型,上午寒战,肢凉发绀,午后高热42-43 一直谵语躁动,下痢脓血日十至二十余次,里急后重。化验:白细胞总数600/mm³,中性细胞3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尚能食半流质,腹胀不硬,不呕吐,无汗,四肢清冷,神志不清,呈半昏迷状,膈部煽动,呼吸促,面色灰暗,小便黄,脉右沉濡,左弦大急,唇淡,舌质淡不红,苔薄白腻,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里结表郁,以至升降阻滞,营卫不通。病已八日,而午前寒战,午后高热无汗,若单治里,伏邪不得外越,必然里结,邪越结而正越虚,正虚邪实,以至严重阶段,幸胃气尚存,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肌表汗孔之闭,达邪外出,以解里急,拟用桂枝加葛根汤。处方:桂枝一钱,白芍一钱,葛根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另用炒粳米加荷叶煮稀粥药后服。服药后,是夜汗出,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已无寒战。

    语:此乃正虚邪实的严重阶段,借用桂枝汤和营卫以开闭,即可解里急之危,使内陷之邪由表而出。

    2.3.5.20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10l0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1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未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方: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5克,生姜3片,大3枚。水煎服,3剂,日1剂。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l0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说: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汤加减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2.3.5.21 痹症

    患者男, 56岁,左侧肩臂疼痛半余年,手指麻木,得温或活动后稍缓解,曾多次治疗无明显改善。主诉患病前因劳作后淋雨而出现上述症状。患者脉弦缓,舌边稍紫,苔白。辩证当属风寒湿痹,营卫不和。处方:桂枝,白芍,红花,当归各10克,黄芪,鸡血藤各30克,甘草5克,大3枚,生姜3片,水煎分两次温服。服四剂后疼痛明显缓解,守方再进15剂痊愈。

    说:劳作汗出,腠理疏松,骤遇淋雨,而致风寒湿邪侵袭,引起气血不调,营卫不和之痹症,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用红花,当归,鸡血藤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使风邪得以宣散,气血运行畅通,筋脉得以濡养,故病愈。

    2.3.5.22 荨麻疹 

    患者女,28岁,全身风团一个月,多处联合成片,瘙痒难忍,时隐时现,每遇冷水或受风寒加重,得暖则减,诊为荨麻疹。病者脉浮,舌红苔白。证属卫外不固,营卫不和。处方桂枝汤加防风,刺蒺藜各15克,蝉10克。服6剂,疹退痒止。

    说:荨麻疹其病在肌肤,而病机在于卫外不固,风邪侵袭肌表,郁于肌肤。以调和营卫,解肌祛风的桂枝汤加祛风止痒的防风,刺蒺藜,蝉蜕,故获良效。

    2.3.5.23 肠易激综合征

    患者女, 40岁,主诉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三年,经结肠镜检查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大便日行34次,大便溏薄,伴腹胀腹痛,乏力,稍恶风,舌淡红,脉浮细,证属营卫不和,脾胃失调。处方:桂枝汤加葛根15克,白15克,枳壳15克,山15克,元胡6克。服3剂,症状减轻,守方又进一个月,腹胀腹痛消失,大便日行一次,为巩固疗效又续服一个月。随访无复发。

    说:肠易激综合征多由植物神经紊乱及肠道功能改变所致,是各种内因外邪致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水谷精微运行受阻,滞塞中焦,脾胃运化失司,腹胀便秘交替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桂枝汤对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

    2.3.5.24 过敏性鼻炎

    患者男,14岁,确诊过敏性鼻炎1年,自诉每天清晨和傍晚睡觉时即打喷嚏,流清涕,受凉或遇风时加剧,无发热,咳嗽。病人右寸脉细缓,舌淡苔薄白,证属肺卫不固,风寒入侵。处方:桂枝汤加黄芪15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荆芥9克。服3剂后鼻炎发作明显减轻,续服半个月,诸证悉除。

    说:病人由于肺虚卫气失固,风寒乘虚入侵,故引起证以打喷嚏,流清涕为主的过敏性鼻炎。桂枝汤既可护卫气,又可疏风宣肺,一举两得。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汤具有抑制超敏反应的作用。

    2.3.5.25 产后自汗

    李某,女,25岁,干部。1991118日因产后自汗23天就诊。自诉剖宫产术后出现涔涔汗出,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每日更衣数次,伴头痛、恶露量少、色黯,面色苍白,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缓。证属产后营血亏损,卫阳失固。治宜甘温扶阳,调和营卫,固表敛汗之法。方选桂枝汤加味。桂枝6克, 白芍10克, 10克, 益母草10克, 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6克;水煎服。3剂后自汗十减七八,恶露少,色淡。守原方加金樱子10克,麻黄根10 以固涩止汗。又8剂, 自汗止,恶露净。

    说: 本案乃手术产后耗气伤血, 卫阳失固,腠理疏松, 阴津妄泄所致。血汗同源, 汗出日久则亡血伤阴, 阴虚不复, 阳气虚弱, 阴阳失调,故汗出益甚。治宜甘温扶阳, 养血益阴, 调理营卫为法。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助阳, 白芍、甘草酸甘益阴; 更佐当归、益母草补血化瘀、养血和血,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全方重在扶阳摄阴, 调和营卫,使卫阳密固,营阴内守,而无自汗之虞。

    2.3.5.26 落枕

    刘某某,女性,32岁,工人,长沙市人。时年冬天,晚上睡觉被子盖得较厚,枕头垫得较高,姿式睡得不好,晨起觉得头不能转侧,转则疼痛难忍,项背亦感拘紧,即到医院就诊。询问病史,诊察现在,别无他症,唯落枕而已。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拟方:桂枝10g,白芍、炙甘草各 10克,生姜15克,大15克,葛根30克,3剂,水煎2次分服。服前2剂后其夫来院代诉妇病已愈。

    说:其实单纯落枕,到针灸科针刺落枕、肩井、阿是穴即可解除;嘱按摩医生用手法提捏,亦可矫正;予桂枝汤加葛根,效果亦佳。

    2.3.5.27 感冒

    宾某某,男性,20岁,农民,遭县人。患者三代单传,祖父、父亲早逝,母已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十八岁时娶妻,要他早生贵子,为宾家继承香火。因日夜操劳,体质渐弱,以致白天不能下田耕耘,晚上不能与妻子性交,否则头昏疲倦,恶风出汗,有时还要发烧,不思饮食,只想睡觉,有一天在田里劳动时间较长,第二天就出现畏冷发烧,不能起床,祖母急派人求诊,症现发热,恶风寒,自汗出,头昏头痛,流清涕,口不渴,饮食欠佳,二便调,脉浮弱,舌淡红,苔薄白,四诊合参,证属阳虚外感,拟方:桂枝l0克,白芍l0克,炙甘草l0克,生姜15克,大15克,2剂。服法如方载。服完一剂后热退症轻,他祖母派人来问第二剂药还服否? 继服调和营卫之该药。

     2.3.5.28 经性感冒

    马某某 ,男性,50岁,南下干部,北方人,他每天看文件,看报纸,慢慢出现头昏昏,脑胀胀,流鼻涕流眼泪,到医务室开药吃不见效,又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说他是患的经性感冒,只要少用脑,不看书,不看报,多睡觉,多休息,就会好的。回家他按医嘱果真好了。但他还得去上班,上班就得看文件,看报纸,长文件不能看完,报纸不能看完一版,否则就会头昏昏,脑胀胀,流鼻涕,流眼泪,只得请余诊治。诊其脉和缓,观其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营卫不和,应服调和营卫之桂枝汤。拟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15克,3剂,水煎2次分服,服法如方载。1剂证减,3剂病除。迄今40年未发。

    2.3.5.29 喘息性支气管炎

    余某某,男性,40岁,农民,黑龙江人。患者从黑龙江老家来长沙省亲,时值农历六月,经长途火车上颠簸,甚觉疲困。本是无病之体,因南北温差较大,气候不能适应而患病。其兄延余诊治。见患者发热,恶风寒,有汗,头痛,口不渴,咳嗽痰少兼有喘促 ,食欲不佳 ,二便调,脉浮略数,舌淡红 ,苔薄白。证属外感风寒,肺胃受邪,应予微汗加平喘为治。拟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15克,厚朴 10克,杏仁10克,2剂,水煎2次分服,服法如方载。1剂寒热罢,2剂咳喘平,复诊,更六君子汤2剂善后。

    2.3.5.30 阳虚自汗

    肖某某,男性,50岁,木工,澄县人。此人素体阳虚,一年四季喜出汗,夏天和吃饭时出汗更多,颈上总是搭条毛巾,时时擦汗。有天来我家作工,发现此人吃中餐时头部和脸上汗流如雨。就问此情,他说 30岁后出现此毛病,先只微微出汗,后来慢慢加多,直到现在吃饭时汗流如雨 ,幸好夜间睡后不出汗。平素喜欢喝茶,回家后懒动少言,身感无力,别无他疾。收工后请余诊治此病,诊其脉虚弱无力,观其舌淡苔少。证属营卫不和,阳虚自汗。法宜调和营卫,温阳止汗。拟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15克,熟附10克,5剂,水煎2次分服。5剂尽后,他在附近作工回家前来我处诉说药已见效,请复诊。余曰:药已见效,勿庸更方,原方再服 5剂。1周后来诉,劳动和吃饭时仍有微汗,不似前汗流如雨。医嘱:1、原方再服5;2、多食温补之品以养阳气。

    2.3.5.31 产后发热

    范某某,女性,28岁,小学教师,长沙市人。患者戊申三伏天在医院妇产科病房足月顺产一女婴。第二天下午天气突变,刮北风,下暴雨,住在窗户边的产妇,因久为高温所困,不忍关上窗户,图其凉爽。第三天即感微恶风寒,继则发烧,出汗,头身疼痛,医生给感冒药出院。回到家中,服感冒药病不见减,反有加重之势。急延余诊治:询问病史和现在症,患者仍感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出汗,食欲不佳,二便调,恶漏未净。脉浮弱略数,舌淡红,苔薄白。此乃产后气阴两虚,风雨之邪外袭,营卫失和之故,法宜调和营卫 补益气阴,鼓邪外出。拟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15克,西洋参10克,2剂,水煎2次分服,服法如方载。服1剂后恶风寒已罢,头身疼痛减轻,仍有微汗,体温接近正常。继续服2剂,诸证悉除,恶漏量减少。嘱其按新产之妇调养,以防复感。

    2.3.5.32 冻疮

    黄某某,女性,15岁,五中学生,长沙市人。患儿从小一到冬天,手足就生冻疮,母亲爱护有加,脚穿厚棉鞋,手戴棉手套,还请医生给她开药煮水泡手浸脚,用冻疮膏搽,效果均不明显。母亲陪同来我院门诊,将双脚上的包裹和双手上的手套除下,见其肿处皮肤均呈乌青色,幸未溃裂,白天不疼,晚上睡觉后脚手转热时方感四末疼痛带痒。诊其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别无他症。此乃手足厥寒而为时已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治之。拟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15克,当10克,细辛5克,通草10克,5剂,水煎2次分服,每天将药渣煮水洗手脚冻疮处,以加速药效。5剂药尽,其母来诉,患儿手足冻疮处皮肤颜色转红。双手肿消已过大半,夜间不感疼痛。余曰:药已中的,原方再进 5剂即可。10剂后,星期天,其母带她来家诊视,四末冻疮均愈,母女欣喜。余嘱:再将原方服 5剂,继续保暖措施,以防复发。

    2.3.5.33 冷空气过敏

    谭某某,女性,16岁,学生,长沙市人。患者从读小学时起春冬两季就不能吹北风,一遇吹北风,脸上手上就起鸡皮疙瘩,感到痒就搔抓,搔后就起风沱,起了风沱还是痒,心里感到很难受,就用热水洗脸洗手 ,有时全身起风沱,那就得洗澡,洗也没有用。请医生开药吃,医生说是对冷空气过敏,吃扑尔敏,打脱敏针,就是不能根治。余详询病史,诊察现在症,女孩身高体质量发育正常,没有他病。月经初潮至今每月都行,除日期每月往后推迟35天外,经斯、经量、经色均正常,没有白带。脉觉细,舌淡红,苔薄白。证属卫阳不固。法当温经散寒以固卫阳,卫阳固则风寒难入矣。宜当归四逆汤为治。

药用:桂枝 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当 10克,细辛5, 通草10克,大15克,紫背浮萍30克,5剂,水煎2次分服。3剂而风沱灭,5剂而心静矣,复诊,嘱其原方再服5剂。追踪两个冬春未复发,且经期不衍。

    2.3.5.34 慢性盆腔炎

    陈某某,女性,28岁,银行职员,韶山冲人。患者身体素健,21岁结婚。结婚后不久发病,自感轻微怕冷,低烧,微汗,腰部酸痛,两侧少腹有时也疼,小便次数比原来增多。经妇科医生检查诊断是急性盆腔炎、尿路感染,留院观察。用支持疗法和抗感染治疗后,自觉症状已好,要求出院。出院后一直再未急性发作。结婚7年不生育,特来请余诊治不育症。望其色面颊不红润,眼周有黑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问其症自诉无不适,只坐久了腰部有些酸痛,纳可,二便调,月经经期推迟,少腹有轻微痛感,经量不多,色淡,平素少有白带,不臭。切其脉沉细。证属血虚寒凝,宜用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为治,

归四逆汤主之。药用:桂枝10克,白芍l0克,炙甘草10克,大15克,当10克,细辛5克,通草10克,石榴壳15,椿根白皮10克,7剂。水煎2次分服。复诊,腰和少腹疼痛消除,白带量较前少,余无不适,再进7剂。三诊,脸色转红润,眼圈黑色褪。药已见效,勿庸更方,原方再进7剂。四诊,来时经期已过,经期不推迟,行经期准,经量增多,色转深红,白带净,原方再进7剂。五诊,病已告愈,嘱再服原方7剂后停药观察。半年后其夫来报喜,说内人已怀孕。再后足月顺产一男婴,母子平安。

    2.3.5.35 夜游症

    张某某,女性,15岁,学生,涴江县人。患儿从小有夜啼史,幼儿时喜欢动,从11岁起出现夜游症,用医药、施巫祝均无效,经友人介绍来长沙请余诊治,其母代诉:小孩经常睡到半夜时自己起床,穿好衣和鞋,开房门,到室内走动一会儿又去睡觉,次日问她半夜起来到堂屋去干什么,她说没有的事。有时到了堂屋还开大门到天井走一转,再回去睡觉 ,大门房间门都不记得关,次日问她她还是说没有的事。白天吃饭、上学、上课都好,没发现她有其他什么毛病。诊其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白。余谓夜游症,也叫梦游症,乃营卫不和,心神不宁所致。拟桂枝汤加龙骨、牡蜘治之,药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 15克,大 15克,龙骨 15克,牡砺15克,5剂,水煎 2次分服。母女当即到医院药房检药带回家服用,没有复诊。几个月后她叔叔来长沙开会,顺便告诉我他侄女的病服5剂药后至今未复发。

    2.3.5.36 奔豚症

    谭某某,男性,35岁,湘谭市某厂工人。患者在一次工厂某车间发生火灾时,工人们前去救火,因消防车未到,大家只好用盆和桶打水去灭火。进进出出,不慎被一根木头掉下打在右肩上,吓了一跳。火灾扑灭后,不久,只要听到工厂上下班的钢板撞击声,人就一惊,阴部突然一紧,好像有个沱从小腹往上滚,一直滚到胸口上,就想吐,心里很难受,得马上坐下来休息,待平静后就好了。经常如此,去医院检查,未见何病变,恐怕是那天精神受到刺激所致。开了药吃也不见好,特来医院就诊。四诊诊察之后未发现异常,沉思良久,始有仲师,《伤寒论》中有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金匾要

略》谓得之惊发,惊恐刺激之谓。中医所称奔豚症者,筑筑然气上冲胸,若江豚之上窜。按仲师之意,应用桂枝加桂汤主之。余认为此病虽由惊恐而起,然起因乃是救火,桂枝汤可用,不能再加倍桂枝以助火.桂枝辛温之品。余以味苦性寒之李根皮代之。拟方:桂枝 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15克,李根皮鲜用20克,干用10克,5剂,水煎2次分服。药尽后复诊。患者说李根皮用的鲜的。自采洗净后放入,服药后效果很好,现在听到上下班钢板撞击声后心里平静,小腹亦无沱上滚,为了巩固疗效,特前来复诊。余曰:药已对症,原方再服5剂即可。

    从以上五十余例桂枝汤类方医案可以看出桂枝汤除了治疗太阳中风之外,还能治疗如过敏,下利,风疹,痹症,产后发热,出汗,无汗,脑疽,奔豚等各种形形式式的现代疾病,可谓表证,里证及多种疑难杂症皆可用桂枝汤予以治疗,应用十分广泛。

 

 

 

 

 

2.4 研究架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桂枝

温阳利水

 

养血调经                                        脉象:脉浮,缓细

平肝止痛   白芍

敛阴止汗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生姜                     桂枝      舌象:舌淡胖

温肺止咳

 

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                                        其他症状:汗出,发热

 

补脾和胃

缓急止痛   炙甘草

益气复脉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本章简介

    本章主要讲述本论文医案收录的标准,以及本论文运用何种方法,工具对收录的桂枝汤医案进行整理研究。本章在最后提出了对桂枝汤适应证的假设。

 

3.2 医案收录标准 

    3.2.1 医案纳入标准

    1. 清以后到现在的伤寒名家医案。

    2. 凡在医案或按语中明确说明用桂枝汤或桂枝汤加减治疗的医案。

    3. 医案中没有明确标出所用方剂的名称,但处方中包含了桂枝汤全方的药味组成。

    4. 医案中处方属于桂枝汤的后世衍生方,并且包含了桂枝汤组方的全部药味,仍然按桂枝汤对待。

    5. 录医案必须明确每味药物的剂量。

    6. 选医案均为桂枝汤个案报道,不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

    7. 所有医案只取一诊的症状和处方。因多次诊断、复诊后,难免出现对症状内容记载粗略的情况,症状描述、处方等可能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原貌,故收录时将此种情况排除。个别医案因初诊时用他法效果差或无效,明确记载转用桂枝汤或处方中含桂枝汤全方者,亦可纳入。

    8. 尽量选取桂枝汤原方。若加药,药尽量控制在一到两味以内,不超过原方味数。即桂枝汤加味治疗,加药不能超过五味;桂枝汤加减治疗,加药不超过原方剩余药味数,以此类推。

    3.2.2 医案排除标准

    1. 凡医案中或按语中注明,主治方不是桂枝汤或其后世衍生方的医案不予纳入。

    2. 没有剂量的医案,或个别药物不标明剂量,比如专为引姜麦少量这样的医案不予纳入。

    3. 医案中无桂枝或芍药者不予纳入。

 

3.3 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根据医案录入标准,尽量搜索清以后的伤寒名家成功运用桂枝汤原方进行治疗的初诊医案,并根据病人的舌象,脉象及其他症状,如:汗出,恶风等,对这些医案进行分析,尝试找出这些医案的共通之处,以达到今后在临床上一旦遇见这些症状就可快速选取桂枝汤进行治疗。

 

3.4 采用的研究工具 

    论文采用整理分析及少量列表统计作为研究工具,对第二章中收集到的五十余个近代桂枝汤医案分别从舌象,脉象及其他症状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并通过简单的统计工具,印证桂枝汤有哪些具体适用的症状。

 

3.5 研究假设说明

    3.5.1 设适用桂枝汤的患者一般有浮缓的脉象。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桂枝汤主之。故假设适用桂枝汤的患者一般有浮缓的脉象。

    3.5.2 设适用桂枝汤的患者一般有舌淡苔白的舌象。

    据《伤寒论》记载,桂枝汤主要用于表证,故假设适用桂枝汤的患者一般有舌淡苔白的舌象。

    3.5.3 设适用桂枝汤的患者一般有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

    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故假设适用桂枝汤的患者一般有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

 

3.6 资料搜集与研究时程

    论文主要以近代伤寒名家医案,如:刘渡舟医案,胡希恕医案,岳美中医案,曹颖甫医案等,及期刊和知网作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来源。根据医案录入的标准进行搜索收集相关的桂枝汤医案。本论文共录得相关桂枝汤医案共五十余例,其中有十九例为使用桂枝汤原方的医案(对桂枝汤原方的判定为桂,芍,枣,姜,草五药具全,并只有这五味药,且桂芍两药比例为11的方剂)。

    论文从201710月开始定题目,接着资料收集,到最终于20187月定稿,研究时程共计历时十个月。

 

 

 

 

 

 

 

 

第四章  资料分析

 

4.1 资料分析简介

    本章主要对在第二章所收集的五十余例桂枝汤医案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整理分析总结桂枝汤能治疗哪些疾病;并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在这些桂枝汤医案中,有哪些舌象,脉象及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从而找到适用桂枝汤的一般症状。

    

4.2 释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从舌象,脉象及主要症状三方面着手,对文中收集的五十例桂枝汤医案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找到适用桂枝汤病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脉症状,为今后在桂枝汤的临床使用上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

 

                                               舌象:淡,胖

 

 

              桂枝                           脉象:浮,

 

 

                                               主要症状:汗出,发热

 

 

4.3 设检定

    4.3.1 桂枝汤主治疾病统计

    论文共收集桂枝汤方医案50则,共计主治疾病23种。其中,出现频次较

高的疾病有8种,见表1  

桂枝汤主治常见疾病 1

病名

频次

总医案数百分比%

感冒(发热恶寒)

7

14%

皮肤瘙痒

5

10%

自汗

4

8%

恶寒

3

6%

痢疾

3

6%

奔豚气

3

6%

发热汗出

2

4%

腹痛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见《道德经》第一章


道——道路,道理,规律。。。此处还是指所有的存在,宇宙运作的形态。
对道,国人观天,观地,观人,观万物。。。人始生即开始,肉眼凡胎看宇宙,边看边思之,不奇怪。
国人观察宇宙,观察道的历史应以万年计。

可道——
可,是可也,可能,或许,应该。。。之意。
道,是名词作动词用。
可道,可以被认知与遵循。

道可道——
此句指宇宙的规律,是可认知,可掌握,可被遵循的。

非常道——
宇宙的运作规律即可知,又无涯。
无涯也是神秘不可知。
因此,宇宙既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这才是宇宙真象之一部。
人对宇宙的认知也无可穷尽。
常与恒字意相近,有常规,常存,固定,静止等意涵(恒改常,为避讳,愚遵此说)。
非常道,指宇宙规律是永恒的,也是运动的。
愚见。
(解起来,还是很费劲滴哈)


名——

名,与道相对而言。
名,是人对事物的标示,命名,表达,表述。所谓“不可名状”,“名不正,言不顺”等句,都有此意涵。
既然,道,是存在,是宇宙,是宇宙的运作规律。
那么,名,就是人对存在-宇宙-规律的感觉,认知后的表述。
人类“名”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语言表述。
二是,用文字表述。
三是,用动作表述。

可名——
此与“可道”,解法同。名变动,名词活用。

名可名——
此句是指人类有可能表述宇宙的规律,或表述对存在的感知。
感与知,是人类的生命的主要形态,人生就是感与知,感觉与知道。
人所有的努力,奋争。。。最终为获取某种感觉。
人永远在思索,学习。。。最终想得知某种真相。

非常名——
类同“非常道”之解。
此句指人对宇宙的认知是永恒的,也是无极的,更是变化的,因此,也是多元的。
这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真实形态。
真理待深化,科学待发展,表述待精确,认知待改进。。。
同时,宇宙的大道,人类永难以(用语言,文字)全部准确地表述之。
孔子也说过:天何言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