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在上海公立小学读书一年,四个月前回到加拿大。我今天参加他的开学家长见面会,感触甚深。
参加国内小学的家长会,感觉是老师非常负责,准备充分,而且用投影仪。老师们轮番上台讲学生的成绩和不足,把各科考试前五名的同学名字报出,把最近一学期每次测验都得 90 分以上的学生名字读出,把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告诉大家,告诫没达到平均分的同学要找差距、想办法迎头赶上,老师们负责任的程度和望子成龙的态度比家长尤甚。大多数家长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成绩不好的家长拿着自己不争气的孩子的各科考试卷翻来覆去看,一时难免羞愧难当,不少人当即痛下决心回去好好管教。
我以为加拿大的家长会也是大人去的,没想到儿子说带我们去,因为所有同学都是带父母去的,也没有规定非去不可, 6 : 45 分前去到就可以了。六点来钟去到学校后,儿子领我们到学校走廊转悠,边走边告诉我们哪个是数学老师,哪个是法文老师,到自己教室后给我们介绍班主任,班主任非常热情地上来握手,然后连连称赞我们儿子真的很棒,是个天分十足的、大有潜力的学生,我为我们班有如此优秀的学生而倍感骄傲云云。我听了后内心激动不已,可不是嘛,我们儿子本来就是很优秀的,在上海的一年就没被发现,整天愁眉苦脸的,老师也一再教我们帮孩子提高的方法,可这不争气的儿子总不能考前五名,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多。。。。。没想到来这几个月人家就慧眼识英才,儿子总算出息了。正暗自得意,太太提醒我这里是加拿大,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倍感骄傲的,不信你一会儿再听听她怎么对后面来的家长说的,我这才如梦方醒。
他们班每个人都有一张拼贴画作品整齐地摆在墙外,图画都是同学自己的照片放在作品正中间,四周贴满了自己喜欢的、从报纸或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数字。这是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投射法的应用,在做市场研究时,为了弄清楚消费者不能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比如品牌形象问题、个人价值观偏好等,我们都喜欢使用投射法。这些孩子的作品很有趣,比如有同学在自己的照片周围全贴人脸,有人则大多选用汽车、鼠标、手表之类的图片,有的女生多用手袋、项链、别墅,有的多是自然风光、野外动物,看多几眼就基本猜测到每个孩子的平常喜好、志向、将来的工作方向,比写什么自我介绍都清楚。
儿子继续带我们参观,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电脑室,他们同学之间见面互相叫名字打招呼,要好的就单独站一旁说话,我感觉这儿子离开上海几个月忽然长大了很多,像个大人似的。
六点四十五分,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集中在礼堂,校长和老师分别自我介绍,感谢家长支持,七点准时散会。
在国内,大人被当小孩,老师教我们这些“小孩”怎么做家长,回家后如何管教孩子。在这里,小孩被当大人看,老师鼓励大人与小孩平等沟通。因为国情不同,教育的目标不一样,东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也就大异其趣,教育的方法因此有天壤之别。对这种差异,家长们和教育家们的看法或有偏颇,但就我所知,身边几乎所有接受过两种教育制度的小孩都强烈要求留在这里,而且这里读书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工作技能、生活技能、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点不比我们牺牲多几倍的快乐、付出多几倍读书时间代价的同龄人差,这实在令人深思,我个人对国内家长的忠告是:老师的工作要全面配合,因为压力大,更需加倍给孩子爱,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孩子,和他们说话,专门给他们过生日、上街买礼物,专门带他们去看电影,反正把孩子当大人,当朋友,给予孩子因为在学习上巨大的、几乎不成比例付出的补偿,而且是力所能及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