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2010-12-19 16:39:28) 下一个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基础,而气至病所则可显著地提高疗效。气至病所针感的产生,一方面与病人对针刺的敏感程度有关,更主要的则是由施术者决定的,如手法熟练、取穴准确等。所以,若要做到气至病所,首先要针刺手法熟练,做到无痛进针,所谓如蚊虻止。以免因进针疼痛造成病人紧张,影响感传的产生。只有手法熟练,才能运用各种手法,促进得气的产生,进而做到气至病所。 

在手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则要求做到治神、守神及以意和之。治神主要是指施术者要控制病人的,亦即精神状态,使之朝着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转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守神则是指施术者在针刺之时要精神内守,如是才能体会到针下之虚实,气血之有余与不足,进而控制针刺的感传,以调节气血,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 ( 以意和之 ) 的目的。而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的修炼,与以上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推手对人的控制与针感的控制亦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真正做到气至病所及治神与守神,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确实不易做到。 

关于气至病所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取穴,二是邻近取穴,三是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如太阳穴痛取太阳,耳疾取翳风、听宫,胃痛取下脘等。此种情况较易操作,得气后稍加刺激,便可使气至病所,故许多病种都首选局部腧穴。邻近取穴:如目疾取风池,痛经取次等,其针感分别要求抵达眼球及小腹,较单纯局部取穴效果要好。远道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太溪等,由于路线较长,跨越关节较多,针感传导遇关节处易阻滞,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气至病所,只有通过长时间实践,临床创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才能够做到气至病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