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文明极难传扬,糟粕随意横流 --- 过年习俗随想

(2024-02-15 07:45:11) 下一个

本想春节前聊这个,但害怕破坏大家过年气氛。

小年那天,有朋友转给我这个:

-------
小年的来历

        朱元璋年轻时是一穷光蛋。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想在肉铺里賖几斤肉过年,老板不肯,他说那賖一个猪头吧(古代猪头很便宜),老板猪头也不赊。朱无可奈何,随手在街道墙壁上写上一首打游诗:
可怜可怜真可怜!
别人有年我无年,
赊个猪头要现钱,
有朝一日当皇上,
老子要过二个年。
        想不到朱后来真当上了皇帝。这一年快过年了,他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游诗,为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颁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祝万事顺遂,小年快乐!

------


前面那部分可以当段子乐一下,后面完全胡扯。朱元璋的皇城在南京,传圣旨怎么能传出个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 

实在忍不住,就将上面的疑问回复给朋友。他没吭声,估计生气了。

前面那个段子其实也是胡扯,朱元璋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小时候读过私塾,当和尚时钻研过佛经。后来当了皇帝,诗词也能搞一搞。看看这首:

燕子机兮一秤砣,
长江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可能按照严格的格律,诗有不少毛病。但意境和用词很不错的。大家想,他老人家怎么会弄个“可怜可怜真可怜。。。。老子要过二个年”的东西。 可能有人狡辩,说这是年轻时写的,当时没有当皇上后那么有文化。胡扯不是,老朱当皇上后有了文化,难道他不知道那个打油诗有损他的文化现象? 如果他知道有人传扬,会不会立刻下令封杀这个打油诗的传播? 更进一步,会不会就不让大家过小年了? 

研究历史的人通过朱元璋批的奏章,还有他留下的墨宝,得出结论:老朱和文化人交流时,运用适当文明文字一点问题都没有。书法方面,康有为还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看看他的字:

 


昨天初五,还是那位朋友又传来一个视频,那是一帮人跪地磕头的镜头,说是接财神爷。

本想也给他说几句的,但新年不该破坏他的心境,只好在网上发发我的牢骚。

中国过年(小年大年)好多习惯都基于下面的故事。

每家都有几个神照看着你的生活,其中有个叫灶神,又叫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 还有传说他的管制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说白了,就是管你的吃。 

可是逻辑有点混乱,既然他有单一职位,应该是一个神。但是他必须到凡间每户人家上班。只能理解是他老人家给每家安装一个摄像头加数据存贮器。但咱中国人不崇拜那个神,而是崇拜这个摄像头。

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五。这些在每家每户上班的灶神(摄像头加数据存贮器)要上天给玉皇大帝述职,报告这家人一年的吃的情况。所以这天大家这天过小年,给灶王爷送行。

是不是太落后了? 玉皇大帝混这么多年,连个星链网络都没有。没有倒也罢了,腊月这几天他老人家要去看这好几亿的每家每户一年的资料,用电脑不? 不用的话,他老人家怎么忙得过来? 

你说他躺平不管? 不行,因为他必须给每家每户弄个指示,让灶王爷分发下去。还没有电脑,用毛笔写。靠,几十天不睡觉也弄不完对不对?

财神呢,故事虽有不同,但脉络差不多。我懒得介绍了,抄一段吧:

财神在中国道教中是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中国民间习俗中,除夕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现在,以正月初五日迎财神最为盛行。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等;文财神为比干、范蠡等。除此以外,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其中文武财神、五圣的信仰最具广泛性。


看见没? 和灶神一样,每家每户都有有一个或好几个财神。你家有个赵公明和关公,我家也有个赵公明和关公。我就不知道,如果你我两家这一年因宅基地起了民法官司,我家的关公是不是要和你家的关公打一架? 

当然还有很多神啦,逻辑都那么矛盾,但上千年来没有人去质疑这个。

可是有逻辑的东西呢,传播起来非常困难。传着传着,还走入了歧途。

说说关于礼仪和跪拜的事。好像以前听人讲过(论坛或者微信群), 东周列国依旧后来春秋战国那时候官员或文化人见面的“拜”是一种很自然的身体礼节。 那时候没桌子和凳子,大家都席地而座。 哥几个聊了好好的,外面又来个朋友,你至少要用身体语言表示一下尊重。如果你席地而坐,站起来和来人握手,太麻烦了。怎么办, 你讲腰弯一下,头抵着点一下,非常好操作。于是“拜”就成了礼仪,其实和你站着鞠躬差不多。

为什么要一拜二拜还三拜呢? 其实就是为了不同时刻礼仪的区别。外面来个表哥,你拜一下没问题。你老丈人来了,是不是觉得拜一下不够?于是你拜两下。要是来个女明星,你是不是有某种拜三下的冲动? 

还有那个“叩首”,也就是现在的磕头啦。其实也是席地而坐时极容易完成的动作。说白了,就是现在的“点头”。但是既然弄成标准礼仪,你点头需要个规范。要不就会有以下的麻烦。例如以下场景:

大家知道山水苍茫是我的老师,我该对他尊敬。一天,一剑召来几位朋友在自家炕上盘腿而坐围在一起吃花生喝茶聊天,这时山水老师来了,一剑我“拜了” (动作很大,大家都看见了),也“叩”了点头了。但有些人觉得我没“叩”,因为动作不明显。腰上肌肉动一动,你身体上面怎么也得有几十公分得位移,但脖子上动一动,头也只有几公分的变位。有些人眼神不好,很有可能开不出来。怎么办? 大家就弄个标准姿势,将“叩”这个动作弄得明显一点。


大家想一下,回到古时候,这个“拜”“叩”是不是很一种很自然又很得体的身体礼貌语言? 

后来大家站起来了,坐到椅子上。你还要去做这样的动作,是不是很奇怪?

你首先要跪下去(模仿席地而坐), 然后去搞“叩”和“拜”。问题是,你已经不在客厅席地而坐,地上就没古时候那么卫生了,你扑通跪下去,裤子是不是弄脏了。

好,不多说。大家有兴趣去看这个文章吧: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53505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