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想请老驴喝杯茶

(2020-09-22 07:31:15) 下一个

先说一下,不是要帮小丸子收编老驴才故意同他套近乎。大家知道,老驴与我虽无新恨,却有旧仇。这个有点像下面的故事:

若干年前中学同学聚会,话题说到“暗恋”。一剑没有暗恋,因为那时候就公开追过某女同学。那个女同学也在场,所以我为了打击她,就说我暗恋另外一个。自然谁都不相信,然后就问那个女同学当初为何不跟我好。她说: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遇到一剑和几个小顽皮在路边玩脏水,把她的新衣服弄脏了,于是她牢牢地记住了一剑,下定决心要讨厌一剑一辈子。 

所以老驴和我在茶轩是不可能做朋友的。但是,我和老驴完全可以在小丸子的码头上共同当护法。原因是,老驴这个人虽然倔强蛮狠,但专业还是不错,说话写字颇有章法。

本不想对他那篇《茶垢》的文章说三道四,但是我看到了为人父在他文章后的跟帖: 

-----------------------------

题目: 最无厘头的就是这个茶文化,茶道什么的,那个装模作样的劲简直难受死我了。

内容: 可挡不住有人还真把那当回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表演,和店小二反手倒茶的杂耍没啥两样。

估计你也是京剧票友,雪晶版主唱阿庆嫂估计唱不过你。如果是安静出山的话,你就亚历山大了。:)

-------------------------------

于是我就有了救人脱离苦海的念头。直接对老驴说吧:赶快投靠核桃小丸子,跟着为人父混确实没啥前途。 

为人父同学以前的文章我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那些做菜的。虽然他做菜没有小艾妈妈做得好,但他做菜做饭的那股认真态度我喜欢。据说文学城好几个美女都喜欢吃为人父蒸的馒头。这就厉害了,你搞一个麻辣猪耳吸引人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你用对调料就行。靠馒头把别人馋住,那不是一般功夫。内中必有功夫,内中也必有文化。 

好了,你可能嫉妒为人父靠馒头在文学城把妹,然后你酸酸地说: “最无厘头的就是这个蒸馒头,揉面放酵母注意火候什么的,那个装模作样的劲简直难受死我了”。正嚼着为人父蒸出来香甜馒头的美女们一定要骂你粗俗无知加虚伪了。

给为人父同学上一节扫盲茶课吧,说说这个茶是如何进入文化的。 先抄一段讲义: 

---------------------------------------------------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

为人父同学请注意这句话: 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举个例子,比如文字。大家知道腓尼基字母吗?腓尼基字母是地中海乃至欧洲文字的始祖,阿拉伯字母,希伯来字母,希腊,拉丁还有现代的英法德意西葡语言都是从这套字母发展出来的。腓尼基字母的自然功能是什么?是用来记账的,第一个字母(英文字母A)就是一个牛头。比方说我在腓尼基开店,为人父在伊拉克那地方养牛,一天他赶了100头牛放到我店里帮他卖。怕忘了,我们在账本上画下100个A。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有人就把这个字母自然使用功能搞成了文化。用“那个装模作样的劲”拼出单词,把人们平时说的话记录下来。更“装模作样的”,还搞出什么诗歌,让大家陶醉。 大家乐在其中,后来觉用“牛头马尾”描述这种东西有些不敬,就把这个说成是文化。说白了,文化就是这种现像: 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网络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论坛的,大家想分享信息,搞个公共信息版面叫BBS。就像没人管理的菜市场,牛肉马肉西红柿西瓜摆在一起卖。后来有人觉得这不行,就把分享信息分类。比如喜欢开玩笑的和特别认真的不能弄一起,一个叫"难得一笑",另一个叫“冷暖人生”。

“冷暖人生”说冷暖,本身也有自然使用功能,可是有个叫虫二的人特别喜欢风月,觉得这名字太俗,于是就把它改成了“品茶小轩”。

哈,我怎么说起茶轩历史了?这个不算,按照为人父同学的说法,那只是“历史的偶然性”。

还是讲茶吧,说说这东西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讲义中说了,以前文化人聚在一起是喝酒的。虽然那些酒不是现代的高度酒,但喝多了还是会醉。另外,中国人喝酒还要弄点下酒菜,不一定大鱼大肉,但麻辣猪耳朵还是要的。这东西也能和饮食文化(为人父应该是同意的)和酒文化联系的很紧,但大家都觉得这习惯对身体不好,“社会功用”的长处压不住“自然使用功能”的短处。怎么办?很简单,抛弃呀,找新码头呀(老驴听到了没?),于是人们开始喝茶。 

怎么喝? 弄个油乎乎的吃饭大碗,把树叶放进去,然后煮开了,张开大嘴开灌? 不行,一旁拿着筷子夹着猪耳朵喝着杜康的人一定笑话你:没有文化的生瓜蛋子!

这难不住我们,我们难道不会“装模作样”一下,整一个茶道出来,弄几套泡茶步骤,造几种茶壶茶碗,还特别让木匠打几套茶几茶凳子,茶文化就飘香了。 

当然还要有诗词歌赋。这个好办,因为诗人除了喝酒,也喜欢喝茶。 给为人父同学列一个,看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多有文化气息!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估计这个说教没什么效果,因为为人父同学对玩诗词的和对玩茶道的是一个看法。在他的眼里,除了做饭和蒸馒头,其他都“和店小二反手倒茶的杂耍没啥两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