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燕子矶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对外号称“万里长江第一矶”,另外还有乾隆写的“燕子矶”碑。其实它也就是个码头。码头嘛,功能就是停船, 明清时期,由于南京是个大城市,货物进出量大,燕子矶自然很热闹。
可还是有人开发出燕子矶别的名声或功能。比如你到南京走过一次船,运过一次货,回来跟乡亲说经历,人家虽然羡慕,但没激动。可是你把燕子矶添到故事里,效果不同了。 燕子矶哟,大码头,皇帝走过的地方,诗人看晚霞的地方,窑姐弄姿的地方,大侠们喝茶的地方,大师们思考写贴子的地方。。。。
发现没有,没人会想到码头大哥。其实码头大哥才是最实际的存在。可以这么说,没有大哥就没有码头。今天一剑就讲个码头大哥的故事。
洪武年间,当时南京叫金陵,是皇城首都。燕子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北京火车站。在燕子矶码头当上大哥,那地位老响了。来往商贾,上下官绅, 都不敢小看他。 有时候为了点个人私利,他们也需要客气地跟他说好话。
码头大哥姓吴,籍贯陕西,父家直隶。 念过几年私塾,略知一点诗文。 说是略知,也就是翻过几本诗书,一知半解,连字都没认全,但常常喜欢跟人显摆,说自己读过什么什么书。由于常念,所以报书名都赶上贯口了。
燕子矶边上有个观音阁,上面常有文人骚客停留,为的是在那里看长江美景。看得激动了,就借着感慨搞点诗词。有人据此看到了商机,在此卖纸卖墨,好让那些人把诗词记下来,免得回去忘了。 也有慷慨的,写了就留下来送给卖墨卖纸的。 于是,卖墨卖纸的还有了另一份收入:卖字。 这些诗人骚客自然也是鱼龙混杂,生意人为了不得罪人,一律以大师相称。
码头大哥老吴为了表示自己是读书人,常身着长衫摇着折扇到观音阁来。遇到有人写字,也和其他人一样在边上观看,时不时也点头赞上一两句。生意人虽知道他是码头大哥,却也帮他巩固人设,也称他大师。
一天观音阁来了个新人,中年人,略瘦,仙风道骨,看上去就有学问。
新人走到阁中,看见只有码头大哥老吴在里面,就拱手打了个招呼: 兄台好!
“兄台好?”, 老吴心里纳闷,这里不都是称大师吗? 他居然称我兄台,是不是看出我什么破绽?
老吴回答: 大师弟好!
本来老吴想说“大师好”的,但既然对付称自己为“兄台”,不加个弟弟又点不妥,得,干脆叫“大师弟”,两不耽误。
现在轮到新人嘀咕了。噫,师父一直说我是大弟子,现在怎么出来个师哥? 难道师傅留了一手,怪不得到现在还不传我鸡尾酒调制绝技,原来如此。。。。嗯, 我先探他一下。
新人说: 兄台现在是独立码头,还是代师拓展江湖?
老吴一听,啊, 这人知道我底细了,算了,不瞒了。说: 独立码头,我是大哥!
这次新人听不懂了,用折扇轻敲自己脑袋不语。 老吴一看,啊,这家伙到底是个大师,开始思考了。
一会,生意人来了,问那个新人: 大师,需要纸墨留墨宝吗?
新人: 纸墨? 什么纸,什么墨?
生意人答: 我这里什么都有,价钱不同。
老吴跟着说:没错,他什么都有,这些你看不上,他还可以去取。
新人:都要留墨宝?
生意人说:来这里的大师们都这样。
新人无奈,只好说:既然如此,那就,那就红纸黑墨吧。
生意人在一旁的石桌上铺好纸墨,新人上去龙飞凤舞地写了几句,然后潇洒地扔了一两银子走了。
老吴上去看, 由于字体是狂草,看不明白。生意人上去辨认,也看不懂。不过两人都觉得字写得好,夸: 绝对大师,绝对大师。
一会,有个读书人过来,两人忙问他红纸上到底写的是什么,那人一看,字写得不错,但内容却是首打油诗:
燕子码头薄雾间
大哥师弟水连环
京城包子调鸡尾
火线大钟响南山
读书人给码头大哥读了这个打油诗,码头大哥忙赞:“哈哈,这诗写得好,押韵,亲切!”
生意人没说话,读书人感叹: 哎,真难分清什么是低级红,什么是高级黑呀。
这下生意人不干了,说: 大师你可别胡说呀, 我这红纸和黑墨质量都是顶级的,凭啥说是低级红?
码头大哥点头,说: 有啥了不起的,不就能认识几个字吗?居然看不上这红纸。知道红纸是怎么来的吗? 那是无数。。。。用那啥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