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
显然,这部号称电影史诗的编剧和导演深受何新的一些历史观念的影响,包括对孔子的他自认为是新的理解和想象,要还原一个何新心目中“真实”的孔子。自然,不管是作为研究历史还是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如何将这些认识和观点用荧幕形象表现出来也是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无论如何表现原则上都是无可非议的。
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文化现象、如何理解人,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中一个致命的弱点。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何新的观点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框架,并没有获得任何真正的重新认识和深入!这种束缚不仅仅体现在历史学家和思想家的观念中,也深深地渗透到从事这部电影创作的人们的潜意识而反映在电影表现技巧和手法中,所以从《孔子》电影中的仅仅几个片段中(笔者还没有机会也不想特意去欣赏这部史诗大作)就可以明显看出,大量的都是以现代人的理解和审美观念想象、塑造两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场景和人物形象,当然客观地说,要准确表现两千五百年前的社会氛围和人物形象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任务。这部电影通俗地说就是“整旧如新”,最好的也不过是“整旧如旧”,然而这样的“还原”却无助于重新认识孔子、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用行政手段强行将这种“还原”向今天的社会大众灌输则更是一大败笔,这已经从实际效果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反应。其实社会大众对于究竟该如何认识孔子和中国历史大多数是没有认真考虑的,这肯定不是大多数人的兴趣所在,但他们的实际感受——被“灌输”——已经造成了与编导者和资助、倡导者预期完全相反的效果!
何新的历史观念、试图“还原”孔子的愿望和研究考证,以及在《孔子》这部影片中通过编导和演员的艰辛劳动完成的体现,其实与中国大概近千年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并投入巨大人力和时间的努力——修史,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即,通过修史来证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掌控政权的合法性。正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中国文化和历史观念数千年不变的强大束缚,这种修史通常都是以符合当时统治者实际政治利益为最高标准。如此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们殚精竭虑的“修史”,中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成了一部文学史,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主观想象、修饰甚至编造,许多史书早已是面目全非,与真实历史往往大相径庭。何新则是希望更彻底的“修”,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开始修,不仅文字上修,更要借助于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何新与《孔子》的编导者更幸运的是得以借助于当今最高层在文化复兴的旗号下、以强大金融财力为后盾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雄心大志”,要努力塑造一个新的里程碑,要成就一番宏图大业!于是,近年来五千万元拍摄一部政论片,五千万元参加一个国际书展,三千万元建立一个孔子学院网站,一百多亿兴建一个中央电视台,五六十亿兴建国家大剧院,数百上千亿兴建覆盖全国的电视网,一亿五千万拍摄一部《孔子》电影,可能更有准备耗资数千亿建立覆盖全球的数字化网络计划,等等等等。而另一方面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二三十、高达数亿的社会群体人均日生活费用甚至还不足两美元、人均产值和生产效率、全国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排在世界 100 位之后,等等,这就叫文化复兴?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