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文

聚会交流(26)–古之善为道者

(2013-04-06 18:58:10) 下一个
关于志和不成

15章详细的表达了善为道者的体验。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认真的解释感性的文字,而是更热衷于理性的文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不可志,无法只用心和思想到达的地方,的确是个微妙玄达的世界,所以只能强为之容。既然是强为之容,那么必定会带来误解。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误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去慢慢的验证出真实的本质。

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这是善为道者之容。但是这种为客,若冬涉水,若畏四邻的样子,真的就是善为道者的内心世界吗?如果天天如此,我看还不如放弃道。这样的感性描述,其实是在描述外人观察为道者的体验,而不是为道者本人的内心驱动心理模式。这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不可能是为道者的内心情绪状态。但是当外人观察为道者的时候,似乎有这种犹豫,畏邻,谨慎的迹象。但是后面的句子描述了,是什么样的内在心理模式导致了这样的外在表象。旷谷中混沌的冰释之水,冷静不燥,重而不浮,没有经过人为意识的扭曲(朴),也没有孤独你我之分离(混)。这种混沌之态,能够放出智慧之光,它有创造之能力。这种智慧产生于无分之静(浊而静之),创造来源于无为之哺育。所以为道者的内在心理并不是犹豫畏邻的,而是一种无限真理之上的冷静和广阔。这种广阔的外在表现不是燥而妄动,它犹如天地之静,无为而无不为,它创造了万物和生命。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为什么为道者不欲盈呢?我的感想是,这句话不是在劝诫人们不欲盈,而是前面混沌凌泽状态下的真实体验。如果你有了前面的内心体验,你不可能找到任何欲盈必成的躁动。所以这种不欲盈不是压制自己的欲盈,而是没有盈成之欲。这里有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首先可能是因为智者的教育,而警戒自己不欲盈,不执守成,这是一种suppress,但内心里还有欲盈之藏。经过不断的精神探索,你理解了一点,那就是我们通过不欲盈而盈,通过不成而成。这个时候你会主动的不欲盈,而不再是一种压制。但这也不是精神探索的终点,渐渐的,欲盈与否不再是你关注的问题了,这种意识不再耗费你的能量,正如天地之静,无为而华育万物。成,盈只是头脑之动,在头脑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于没身不殆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16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从道之路,那就是致虚,守静,这是道家的修炼之路。然后通过观万物而知天道,天造(物)芸芸万物,然后万物又复归其根。以此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然后又走向哪里。这是哲学和宗教的主题。静,是谓复命。这种复命不仅仅是指死后之路,也是指活着时候的复命。生前之静,生后之静,死后之静,静以贯之,一气贯穿所有空间和时间。通过静而知永恒,通过永恒而走向光明。此章提出了知常,容,公,王,天,道,和永恒的成长道路。令人深思的是,这种超越和提升不是显身,而是没身,然后通过没身而不走入危险之地。但事实却是,人们总是喜欢显身之路,然后通过显身而走入危险,通过危险而体会人生之波折和悲剧,然后再通过巨大的痛苦而觉醒。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它要传递的信息,如果痛苦发生,不要逃避,而是面对。黎明之前,总是有一段冷冷的黑暗。

If you get the kiss of bliss, follow it; if you feel the hurt of pain, just challenge i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