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文

聚会交流(33)–大道汜兮

(2013-04-25 19:29:42) 下一个
终于要结束道德经的学习了,还有两篇总结没有写完。这次简单将道德经最后四章综合在一起总结。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道德经多次谈到这样的的看法,似乎有一种神奇无法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你向后走,反而会到达前方;如果你能往下走,反而会抵达天空。比如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这真是一种神奇吗?如果我们用一种习惯性的视角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就无法同意道德经的判断,似乎这种看法也与西方的文化相冲突。但问题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本人并没有从道德经中看出这种文字的神奇,反倒觉得道德经只是在讲述一个普通的道理。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躁和意志之妄前来到达目标,道德经只是说,从躁和妄中,你无法找到智慧和持久的力量支撑,所以你必须用静和谷,来让智慧显现,使能量流入。从躁妄之冲的角度看,似乎道德经的态度是后退的,但其实质却是一种超越式的前进。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种超越式的前进,那么从文字角度看,它就是一种后退。那么这种后退式的理解也是好的,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后退的,所以我们也不会去执行这种后退式的策略。这种错误的表面理解,的确也不需去执行它。所以如果你理解了其深刻的含义,那么你就会去执行它;如果你只是理解其表面含义,的确也不需去执行它。两种角度所做出的决定,都是正确的。
执大象,这的确是智慧之语。但要注意,不要把大理解小了。至少要将其理解为参天地之大,这是最小的大了。道言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为什么无味,不足见,不足闻呢?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初读此文,的确无味,不足见,不足闻。但问题是,并不是道言无味,而是读者难识其质。我6年前初读道德经时,大部分都是无味无见,而此次阅读,突感其光明之耀。过去的平淡之语,此时却变得神奇。所以即使在短暂的时间里,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以此,我不将其无味之责推卸给道德经,但我也不认为我有什么过错。我只是还没有走到那里,走到了,一切都会自然的呈现。所以接受自己,参加一个鼓励personal growth的团体,然后宁静的前行,生命自会结出它的果实。
道德经最后一章强调朴之重要。同样,似乎一平淡之字,其中蕴含的智慧,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去揭示。人们一般会认为精神成长是到达某种境界,但从道德经的角度看,精神的成长不是去发现高处的存在,而是移走虚妄和障碍,让自身的朴去行使它的生命。汉文字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在当前的语境之下,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其过去的重量和辉煌。All the rich and deep meanings within those words are already lost. We cannot recover its value within our current culture context. 所以读到朴,我们必然用普通意义的朴素来理解它。朴,是指去掉几千年的文化习俗雕琢,外在欲望和躁动,清空知,摘除各种眼镜,甚至去掉时间和空间的镜框,然后以一种纯净的敞开和生命直触。如此,你会体验朴之妙,之实,之灵。也许精神的成长就是朴之开发,就是让生命的本质呈现出来,而不是去达到别的什么地方。这种朴有着一种自然进化的过程,它具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给它什么,而是不去阻挡它的步伐。
以此,我结束道德经章节的评论,我还会做最后一次体会总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