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戊戌变法:清朝光绪皇帝推行的改革

(2011-10-10 00:41:06) 下一个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变法仅经历103天而告终,维新派被捕杀,光绪帝被软禁,慈禧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民间支持更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传统史观多按照梁启超编写的《戊戌政变记》作基础,把变法失败归咎于保守派与慈禧太后的阻力,近代史学界对这次变法虽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但显然未全面改变一般人对戊戌变法之历史评价。

背景

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内忧外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同治年间(1861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后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證明了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行省与奉、台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燕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光绪帝。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汉代举孝廉乘公家车辆赴京师受考核惯例,对进帝都参加会试的举人又俗称为“公车”,故称“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朝廷高级官员的支持。

变法酝酿

光绪皇帝在1889年18岁时亲政,年底随即发生山东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1898年(戊戌年),康有为多番上书,要求推行新政,但康有为并非四品官,无权上书皇上。1月29日,康有为的奏折首次转呈光绪,光绪命令允许康随时上书。于同日,康第六次上书。2月,康第七次上书,再次建议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并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籍。皇帝之后每天阅读,加强了改革决心。[1]

5月29日,恭亲王奕䜣去世,死前对光绪说:“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他逝世两天后,康有为以御史杨深秀名义呈上奏折,请求明定国是。6月6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明定国是

1898年6月10日,光绪令翁同和起草《明定国是诏》,送呈慈禧审查,得到批准,于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明定国是诏》[2],表明变革决心,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然而,变法后第6天,亦即6月16日,光绪才首次召见康有为。据传康有为入殿前,碰到刚接任直隶总督任命的荣禄,荣禄问:“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康有为答:“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荣禄问:“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3][4]康有为谨见光绪时开宗明义说:“清国快要灭亡了。”光绪答这是保守官员所累,康有为指靠那些官员推动改革,等如缘木求鱼,康有为花了大量时间,力陈变革之必要。这是光绪与康有为首次会面、亦是唯一一次,数天后,光緖调任他为“总理事务衙门章京行走”,但官位仅六品,而康有为早于三年前已是六品官了。

随后,光绪又召见梁启超,并仅委派出出任六品的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启超获任命后,离开京城,没再参与新政。在整场百日维新中,作为骨干成员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仅见过光绪一次,而谭嗣同等更是从没获召见 (矛盾-见下“两宫夺权”段 9月5日 项) 。

慈禧干政

后世史家评价戊戌变法时,常形容光绪正式掌权亲政,但这一说法历来受争议。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天,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下令免去帝师翁同和的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掌握大权[5]。从6月16日到24日,慈禧又要求光绪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怀塔布掌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营,刚毅掌管健锐营,光绪并无军事大权。[6]

从戊戌年农历四月一日至七月二十八日,在117天内,光绪皇帝与太后同住69天,请安68次,侍早膳32次,侍晚膳22次,侍看戏15次。百日维新期间,光绪12次前往颐和园“请安”。其时光绪下诏书时,亦多写有“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6月11日至9月20日,军机处一共向慈禧太后上呈了折、片、呈、书等共计462件,最多的一天上呈了29件。[6]

当时几位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刚毅、钱应溥、廖寿恒、王文韶,除廖寿恒暗中支持改革外,或顽固抵制或明哲保身。刚毅甚至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哭诉,请求太后重新训政。

6月16日,慈禧太后命咸丰帝老臣刑部尚书崇礼代理步军统领。6月25日,慈禧太后再命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刚毅管理健锐营。

两宫夺权

9月1日,礼部主事王照疏请光绪帝游历日本等国,以考察各国情况。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王照弹劾他并到堂亲递,怀塔布不得已允许其代奏。许应骙则上奏弹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挟制。”

9月4日,光绪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王照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用昭激励。怀塔布老婆与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逐向太后哭诉。

9月5日,光绪召见谭嗣同 (矛盾-见上“明定国是”最后一句) ,并命谭、刘、杨、林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9月11日,光绪帝召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来京陛见。湖南举人曾廉上书请杀康有为。

9月13日,光绪帝拟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慈禧太后不允。光绪帝手谕杨锐以变法之难,命康有为等详细筹议。

9月14日,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抵燕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经天津抵京。

9月16日(八月初一),光绪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毕永年与谭嗣同议软禁太后事。

9月17日(八月初二),光绪帝再召见袁世凯,命与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光绪命康有为即离京赴上海督办官报局,传通过杨锐带给康有为密诏。

9月18日(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大同学会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葫。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于9月18日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透露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并说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也有一种说法是,袁世凯离京前密告给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7]。

9月19日(八月初四),傍晚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光绪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 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不成;又访伊藤博文,请游说慈禧太后。当晚黄绍箕劝康有为迅速离京。深夜,梁启超、康广仁等恳求康尽快出走。

9月20日(八月初五),凌晨康有为携仆人李唐离京。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袁世凯,之后袁回天津。光绪皇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亲密交谈。太后垂帘旁听,极为不满,当天深夜又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帝欲软禁太后[8]。康有为离开北京。

9月21日(八月初六),凌晨慈禧太后率卫队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涵元殿,然后下诏太后训政。当天步军统领衙门兵弁围南海会馆宅,搜捕康有为未获,但在此拿获康广仁和康的弟子程大璋、钱维骥。之后又查抄了粤籍官僚张荫桓寓所,没有发现康有为,将张逮捕。

9月24日(八月初九),刚毅奉太后谕令开始搜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杨锐、林旭当日被捕。刘光弟投案自首。杨深秀因诘问慈禧太后为何黜光绪帝,在闻喜会馆住处被捕。

9月25日(八月初十),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一种说法是袁世凯的泄密,是光绪政变失败的原因;但据近年的考证,慈禧及荣禄等早有废除新政的计划,二人在袁世凯9月20日泄密以前也已经有部署和防备。9月19日,慈禧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有溥,六人于9月28日斩于菜市口。刚毅亲自监斩。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

变法内容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教育改革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学堂,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军事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海等。据康有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变法的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近代新探此外,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9]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10]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11]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12]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13]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注释与参考文献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74页

2.^ 《明定国是诏》:“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爱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挺以挞坚甲利兵乎?朕维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是政毫无补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誉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太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傅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粹,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员司员,大内待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及大员子第,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3.^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4.^ 《晚清有个李鸿章》,赵焰著,2009年7月20日版

5.^ 学者杨天石认为光绪帝罢免翁同和不是被迫的,参见杨天石《翁同和罢官问题新探》,北京日报,2005年10月31日。

6.^ 6.0 6.1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

7.^ 姜鸣:关于袁世凯告密的新史料

8.^ 张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卷八记袁世凯初五日返天津,隔一天后,御史杨崇伊来到天津,向荣禄报告消息,袁告密时,杨崇伊已在荣禄处

9.^ 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台北:万卷楼,2004

10.^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

11.^ 杨崇伊〈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461.

12.^ 杨深秀〈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5.

13.^ 宋伯鲁〈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70.

参考书目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第6册 饮冰室专集之一:《戊戌政变记》清光绪二十四年 ISBN 7-101-00475-X/K.
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上册 中文大学出版社 ISBN 962-201-351-1
雷家圣著《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台北:万卷楼,2004年12月 ISBN 957-739-507-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