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乌有之乡零分作文点评(上): 中国大饥荒真相(3):

(2011-10-27 17:01:11) 下一个

<引言>杨继绳关于大饥荒的长篇调查报告《墓碑》(见本系列(1)之简介)前言中, 记叙了住在湖北省浠水县的他父亲在1959年饿死的经过(见本系列(2))。《墓碑》出版后,乌有之乡找了个湖南省湘潭县的“天才”写了一篇乌有质疑。 此人根据湘潭县的情况推测浠水县的杨父不是饿死的, 并且发挥一贯的“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精神,“天才地,创造性地”穿越时空,远程为杨父诊断为"食道癌"。

正准备写这篇的时候, 网上误传乌有之乡网站被关闭的消息, 引起网友热烈讨论。有人问什么是乌有之乡? 俺忍不住调侃了几句:

什么是乌有之乡?俺粗浅的理解:乌有 = 子虚乌有,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因为这个网站的很多文章,多是意气之争,说话不但不是基于事实,而且罔顾事实,从想象出发,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既没有事实,也没有逻辑,什么都没有,所以 叫“子虚乌有”,简称“乌有”。很多“乌有”在一起,形成了势力,加起来大概有过去一个“公社”的人那么多,又想冒充与时俱进, 就叫乌有之“乡”。

看看下面乌有之乡的奇文,您就知道为什么是零分作文了。蓝色的字是俺的点评。为什么挑这篇文章? 因为前不久有左派人士引用这篇来证明杨继绳《墓碑》之不可信,引起了俺的好奇。网上一查,哇塞,铺天盖地,到处都是这篇奇文(而且在乌有之乡网站好评如潮)!



鹤龄:一个弥天大谎,《墓碑》作者父亲不是饿死的 

 

(一)墓碑是杨继绳为父亲立起的一座功德碑 

 

杨继绳这部惊世之作取名《墓碑》,据他自己解释,有四重意思:首先就是为他在1959年饿死的父亲立墓碑。上世纪80年代,杨继绳家乡兴起为先人修建墓碑的风气,特别是在外面当大官的人,修的墓碑更气派。亲戚朋友也劝他为父亲修建个墓碑。 

 

 杨继绳想,我虽然没有当什么大官,我为父亲立的墓碑一定要比当大官的更气派。然而,我想到了1959年家乡那些墓碑的命运,有的被拆来修建水利设施,有的在大炼钢铁中用来做土高炉的底座,有的则铺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墓碑越气派,被拆除的危险就越大。父亲墓碑是不能不修的,但是不能修在大地上,必须立在心里;立在心里的墓碑,不会遭人践踏,也不会被人拆除。 

 

杨继绳为父亲立的这块墓碑确实是够大的了,他拉了整整3600万条性命为这块墓碑奠基垫底!从而使他的父亲因悲惨饿死而得以享善良、正直之美誉而百代留芳而万世不朽而千秋万代永垂于天地之间永远地活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心坎里! 


我们看,曾慧燕的评《墓碑》就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骨肉亲情是杨继绳写作《墓碑》的动机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农民,1959年死于饥饿。 

 

一位善良正直的农民,这就是杨继绳为父亲立碑的目的。那么,他父亲的善良正直体现在何处呢?(点评: 这一点序言中有详细的记叙. 这位天才有意视而不见, 罔顾事实, 误导读者,见识了)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养了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 

 

由此可见,杨继绳实际上不是为父亲立的墓碑而是立的功德碑,同时,也是为他自己立的一块功德碑(另有专论)。可以说,没有这块墓碑,人们就不会认识这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更没有谁会知道这位善良、正直的父亲! 

我们在这里不想探究他父亲的善良与否,只想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他父亲有没有资格挤身于饿死者之列!尤其是有没有资格充当3600饿死亡灵的优秀代表者。下面,我们先看杨继绳是怎么说的吧。

(点评: 关于墓碑, 看看杨继绳自己是怎么说的。这位天才就知道用乌有之乡的一贯伎俩,断章取义,乱打棍子, 乱扣帽子。至于是不是饿死,后面再谈。) 

这本书原打算名为天堂之路,后来我改为墓碑墓碑有四重意思,一是为在1959年饿死的父亲立墓碑;二是为3600万饿死的中国人立墓碑;第三,为造成大饥荒的制度立下一个墓碑;第四,在写这本书写到一半时,北京宣武医院在为我体检中发现有病变(甲胎蛋白呈阳性),于是我加快了写作的速度,下决心把这本书写成,也算是为自己立一个墓碑――有幸复查时排除了病变,但写此书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如因此书而遭不测,也算是为理念而献身,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墓碑。当然,主要还是前三种意思。 

 

(二)杨继描述的父死惨状 

 

杨继绳在《墓碑》前言部分,详述了他父亲悲惨死去的一幕:那是19594月底,杨继绳在湖北浠水第一中学读高中,他儿时的朋友张志柏匆匆赶到学校通知他:你父亲饿得不行了,你赶快回去,最好能带点米回去。他还告诉他:你父亲没有力气去刨树皮,饿得没办法,想到江家堰去买点盐冲水喝,没想到倒在半路上,是湾里的人把他抬回来的。 

杨继绳当即 向 老师请假并到食堂停伙3天,取出他的口粮──3斤大米,然后赶回他下湾的家。走到湾里,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门前的榆树(浠水称之为油树)没有皮,白花花的,底下的根也刨光了,剩下一个凌乱的土坑。池塘干了,邻居说是为了捞蚌放干的。蚌有股难闻的腥味,过去是不吃的。没有狗叫,没有鸡跑,连过去欢蹦乱跳的小孩子们也待在家里出不来。湾里一片死寂 

他 走进家门,发现没有一颗粮食,没有一点能吃的东西,水缸里连水也没有。“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父亲半躺在床上,两眼深陷无神,脸上没有一点肌肉, 皱纹宽阔而松弛。他想伸出手招呼我,但没有伸起来,只是动了动。这只手和上生物解剖课时看到的人体骨骼标本上的手差不多,外面虽然有一层干枯的皮,但没有 遮住骨骼上每一处的凸起和凹陷!看到这只手,我心里陡起一陈酸楚和震撼:原来通常说的‘瘦得皮包骨’是这样的恐怖和残忍!他嘴里嘟啷着,声音很低,他是叫 我赶快走,赶快回学校去。” 

父亲变成这个样子,杨继绳心里充满了懊悔和自责,我为什么不早点回来挖野菜呢,为什么不早点请假拿点米回来呢?他用带回的米煮成稀饭,送到床边,然而父亲已经不能下咽了,三天以后与世长辞。 

在上述的文字中,杨继绳试图用下湾惨景和他父亲惨死的这两个特写镜头,将自己打盼成三年自然灾害的亲历者兼直接受害者,借以增加读者对他的置信度,然后,面对大众,来为他的《墓碑》揭幕剪彩,并将读者拉向他精心堆砌的那个人吃人的鬼域世界!可是,当我们一眼瞧过以后,便会马上发现,他说的并不是真的! 

 

(点评: 各位先记住杨继绳这里写了些什么, 因为后面"天才"又自我矛盾了。另外注意这里用了个含金量极高的词“置信度”。遗憾的是他想冒充天才却露出了白痴本色。置信度是个统计概念,日常语言应该用可信度。)


(三)杨继绳的乡景描写不,他的家乡没有饿死人
 

杨继绳的《墓碑》号称写史写实。那么,被他刻在碑上的他的家乡大饥荒景象是不是写的史呢,请看: 

杨继绳的家乡下湾有多少人?饿死了多少人?他没有说。是不知道吗?不可能!(点评: 杨继绳当时是高中的学生, 自己父亲快饿死了, 还是家乡朋友来喊才知道,当时他能知道家乡死了多少人吗?并且,序言写的是他自己家, 不是全村。全中国饿死的人他一概全知,难道自己的家乡反而会一概全不知!(点评: 几十年以后,杨继绳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通过调查饿死人的重灾区,查阅档案, 采访当年相关官员,知道了全中国的情况, 难道很奇怪吗?)
 

他肯定全知,但他不愿意说(点评: 因为湖北省相对来说,不是象河南省, 四川一样的严重灾区(湖北省也饿死了30万人),所以在老家没有实地调查。老毛也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说要抓主要矛盾”。   杨继绳说过, 他得了病, 感觉时间不多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家乡没有饿死人,(点评: 没有写就等于没有发生? 太唯心论了吧? 左派人士不是一贯标榜唯物主义者吗?)(与他的《墓碑》不能时刻保持协调一致,所以,他不好说!(点评:听起来像是毛派自己的一贯手法)不过,他虽不说,馅还是露出来了。 请看: 

我不知道更远地方发生的事情,我以为我家乡发生的事是个别现象。我以为父亲的死只是我一个家庭的不幸。   

这个个别现象不就是他家死了一个人吗!也就是说,他的家乡,其他人都没有死!(点评: 当时杨继绳学业在身,父亲病重,匆匆回家,有心思做调查吗?) 他的家乡,没有饿殍为他润笔增!于是,他就写景,写乡中荒景 (点评: 当时杨继绳回家的路上,看到的事情, 为什么不可以写?)

走到湾里,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门前的榆树(浠水称之为油树)没有皮,白花花的,底下的根也刨光了,剩下一个凌乱的土坑。池塘干了,邻居说是为了捞蚌放干的。蚌有股难闻的腥味,过去是不吃的。没有狗叫,没有鸡跑,连过去欢蹦乱跳的小孩子们也待在家里出不来。湾里一片死寂 

树皮树根全啃光了,这是一幅无以复加的大饥荒景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大饥荒吗,没有了。因为树皮树根啃光后的大饥荒,只剩下泥土石块可以啃的了。 

我们再看他父亲那个买盐冲开水喝后面的背景,这不也是树皮树根啃光的乡景反映吗。盐本是用来烹调食物的,如今连熬树皮树根的用场也派不上了,只能冲开水!多惨呀。

点评:俺的家乡就在湖南省,听我妈说, 那几年, 草根, 树皮都被人吃了, 还有人吃观音土, 饿极了肚子难受, 啃棉絮的都有。农村的人认为吃了盐,就会有劲, 没什么奇怪的

 

这个榆树,实在是饥荒时百姓的救命树。榆树的榆钱可以吃,树叶可以吃,树皮可以吃,嫩的树根也行。香椿树叶也可以吃,味道比榆树叶好。但是香椿树没有榆树常见, 树叶也不多。

杨继绳的乡景想象描写倒也非常的逼真。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个树皮草根啃光的并非个别现象与他家死了父亲的个别现象又打起架来了。你的家乡树皮树根都啃光了,只出现了你一家遭遇不幸的个别现象,而你描写的其他地区树皮树根啃光,为什么遭遇不幸的就是普遍现象,就是几乎家家饿死了人,甚至全家死绝甚至整个村子死光呢!你能解释得了吗!

点评:这个人脑袋又充水了。在他们村,树皮树根都啃光了是普遍现象,正因为啃了树皮树根, 才没有更多的人饿死。这位天才, 难道认为饿死的人还不够吗? 

给这个天才普及一点逻辑:

树皮树根啃光了是饿死人的必要条件,所以饿死人的地方
树皮树根都啃光了。
树皮树根啃光了不是饿死人的充分条件,所以树皮树根啃光了的地方不一定饿死了。


不过,逻辑对天才可能不重要。还是来点常识: 你要是想幸福那就一定得吃饭,可是你吃饭
不一定就幸福。

再说,树皮树根啃光的地方,居然还存在着集市和正常买卖(买盐),奇事!人们怎么不去抢?

点评: 到现在可以肯定,这位“天才”是城里人。盐是国家专卖,在农村只有国营的供销社才有卖。 你敢去抢, 活腻了吗?杨继绳的书, 提集市了吗?  
 

杨继绳在这里还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大错误,他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超人想象力的时候,忘记了还有一个不可谩侮的时光老人就站在自己的面前。他父亲死的时候是1959年的四月底,这个时候,真正的大饥荒还没有起动正常程序

 
点评: 这位“天才”自己犯了 好几个无法弥补的大错误:(1)大家公认的大规模饿死人的年份是1959-1961年(但是1958年已经开始饿死人了--见下面统计局人口死亡率)。(2)这位“天才”完全没有青黄不接,春荒的概念.什么是青黄不接?头年的粮食(知不知道稻谷是黄的?)吃完了,  今年的青苗还没有成熟, 接不上了。 因为发生在春天, 所以叫春荒。


中国国家统计局报告:1959 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 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 负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五:人口总量适度增长结构明显改善》)

 

 

年度 

总人口(万) 

死亡率 

1954

60266

13.18

1955

61465

12.28

1956

62828

11.40

1957

64653

10.80

1958

65994

11.98

1959

67207

14.59

1960

66207

25.43

1961

65859

18.13

1962

67296

10.08

1963

69172

10.10



 就算杨继绳的乡亲行动迅速,提前跨入了大饥荒。点评: 不是乡亲们行动迅速, 而是这位“天才”自己一贯罔顾事实!    ) 杨继绳又面临了一种更加尴尬的局面。19594月底,他的家乡人就把树皮树根啃光了。

 
点 评:

 

至于为什么是4月饿死, 这位“天才”(不行, 得叫他"白痴”了)越来越发混/昏了. 他以为农民每个月/星期从国家粮店买粮啊?农民的粮食, 收一季,分一次口粮, 自己放在家里。要等到下一季夏收秋收以后,才有补充。每年收割以后, 就有了吃的。所以每年粮食不够吃的时候,都是春天。当你们城里人春暖花开盼望着春游的时候, 是农民挨饿,最难熬的时候。有的困难人家,刚过完年,就揭不开锅了。农民最恐惧的就是春天的饥荒!

 

农民的口粮K由以下因素决定:


 

(1)当年的收成(A)(干部瞎指挥,收成下降);(2)上交国家统购的粮食任务(B)(越左的地方,57年胡夸越厉害的地方,上交的任务就越重!); (3) 集体留下的种子(C)。

 

口粮为:K = A - B - C (交足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即使丰收了,一样可以饿死人!所以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59年的时候, 杨家父亲已经快70岁,丧失了劳动能力。而杨继绳自己在上学不能挣工分,他家分口粮的份额,与别人家比,是很少的! 这样一来,家里还有一个长身体要上学的高中生,杨父一定是把本来就不多的口粮让儿子带到了学校(学校会要求农村学生开学报到时带多少米才能入学搭伙!), 自己却饿死了!)


     小时候俺妈告诉我,在大跃进后几年搞人民公社大食堂,后来一天每人能吃二两米就不错了。这二两米,还是16两的秤(那时一斤 = 16两,所以有半斤八两的说法。)每天的感觉就是饿!

 

这几天给俺爸俺姐打电话,了解了更多的情况。58-61年我们那儿还在办食堂,全大队集中在一两个地方吃饭, 家里的锅碗都集中到食堂去了,家里根本不开伙。58年59年还好,只是饿,还没有饿死人。到了60年61年,俺老家大队就有人饿死了。俺奶奶就是61年春天饿死的。一般来说老年人吸收不好,幼儿长得快营养需求高,很容易出事。要想知道幼儿如何因营养不良饿死, 想想安徽的大头娃娃就明白了。) 

 

 

接下来还有漫长的三年啃什么?若是真的啃上三年泥土石块,那么,他家乡的人必定全部死绝,一个不剩。 

 点 评: 真不知道"白痴”是怎么想的。59年的春荒熬过了,到了夏收/秋收,又有粮食了。然后,又是春荒(60年),夏收/秋收,年复一年。只是春荒一年比一年重啊!难道左派只知道毛泽东秋收起义那年的秋收? 头昏到春夏秋冬季节变换都忘了?)

事实呢,就死了他父亲一个,而且,是否饿死,尚存疑义。现在,我们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了:杨继绳的乡景,究竟是直书的,还是曲笔的?毫无疑问,他写的是文学作品,乡景只是他动用了文学的艺术手段描绘出的一幅画! 

我的家乡可能也有这种个别人遭遇不幸的个别现象,但绝对没有人啃过树皮树根,山中的树叶照样绿,路边的野草照样青,只有山上的土茯苓是确确实实挖尽了,还有栗树子也确实成了一种美味,甚至还有人发明了栗子做的“豆腐”,集市上也有买的。

点评: 这位"白痴”是城镇户口,当然可以享受美味了。再说, 当时饿死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地理条件相似,不等于左倾的程度也相似啊!

要是粮食够吃,为什么“山上的土茯苓是确确实实挖尽了”。土茯苓平时只拿来做中药,没人拿它当粮食。另外,你这里有山,可以靠山吃山,杨家那儿有山吗?


照这位白痴的想法,吃
栗树子不是一般的美味,跟现在的人怀旧吃
窝头,游农家乐一样。却不知道正是粮食不够吃,才吃起了 栗树子。俺也吃过那东西,不加工一下,是不能吃的(难吃极了)。发明了栗树子豆腐,那是没有办法。如果是美味,为什么以前没有吃?偏偏等到大跃进后才发明?而且现在也不吃?

 

再看(杨继)走到湾里,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门前的榆树(浠水称之为油树)没有皮,……”。 

可是,大家知道杨继离家多久了吗?从学校开学到四月底,还不到两个月!他离家之前,没有一点饥荒象征,不到两个月就“一切都变了样”,连树皮都剥光了……。变化如此之神速,你信吗?

点评: 为什么不信? 就算你住在城里,三,四个月给你一个月的口粮,我看一个月树皮就要剥光了! 知道什么是春荒吗?!

 

农村的饥荒惨烈到了如此程度,而坐在教室里的杨继承却好像生活在世外桃园,竟然一无所知。

 

点评:  当时电台不播, 报纸不报, 课本不讲. 杨继绳在城里上学, 周围是吃皇粮的城里人, 如何知道? 

 

那几年俺村也饿死了人。俺老爸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湘南的零陵地区林场, 老家俺奶奶饿死了他都不知道!

 

不要说当时的杨继绳, 到了21世纪的今天, 有多少人还不知道呢!)

  

直到父亲死后别人把他喊回家,这才回到人间,发觉“一切都变样了”。这不是在写《西游记》吗!

点评: 是父亲死后杨继绳才回来的吗?请看原文(”天才“自己在第二部分刚刚引用过)。 乌有之乡人士这么简单的眼前的事实都搞不明白,你还能指望他从湖南湘潭推算湖北浠水几十年前发生的事?! 

1959年4月底...我儿时的朋友张志柏从湾里匆匆赶到浠水第一中学找我,急急忙忙地说:你父亲饿得不行了,你赶快回去,最好能带点米回去。... 我当即放下手上的工作...立即赶回家 睡虎下湾。 
   

 父亲半躺在床上,两眼深陷无神,脸上没有一点肌肉,皱纹宽阔而松弛。他想伸出手招呼我,但没有伸起来,只是动了动。

 (四)、杨继绳的家况描写不实,他的其他家人都没有死

 杨继绳说,发生在他家的悲剧,同时发生在全国上千万个家庭中。他把自己家中的悲剧,当成了千万个家庭悲剧的缩影。但是,他写自己的家庭,除了父亲外,却没有提到其他家人。
 

当时的我,在湘潭县五中读初三(杨读高二),与这个在湖北浠水一中读高中的杨继绳可以说是近龄当时我的家庭有:祖父母,父母,姐弟妹妹七人,还有两个未出嫁的姑妈,全家人口十三个, 

这个杨继绳,他有没有兄弟姐妹?有没有母亲?有没有祖父母?如果没有兄弟姐妹,也还勉强说得过去,算是独子,不过,那时不搞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很少,三兄四弟的居多。如果没有母亲,就应该有个交待!是死了还是离了?是死了的话,又应该有个交待,死于何时?是病死还是饿死?


(点评: 杨继绳没有提到家人吗? 请看杨继绳的原文。杨父母没有生孩子,过继了弟弟的孩子。所以杨家原本三人,母亲去世,还剩两人。乌有之乡人士罔顾事实到了何种程度?

  父亲杨修身,字毓甫,号洪源,生于1889年(光绪15年)农历66。他实际是我的伯父,也是养父。从我出生三个月起他把我养大成人。我母亲(养母)1951年去世后,我就和父亲相依为命。


如果没有祖父母(其祖父母应该与我的祖父母上下年纪,当时六十岁左右),也该有个交待,他们死于何时?是病死还是饿死?

(点评:俗话说没有最大的白痴, 只有更大的白痴! 杨继绳的父亲生于1889年,“天才”自己也说杨父到1959年快70岁了,怎么杨继绳的祖父母才60岁左右?不知道是发昏还是发混!乌有之乡怎么找了个小学长幼不分的白痴来?! 


如果杨继绳和我一样,也有十几个亲人,那就又有新的问号出来了。

(点评:这胡说八道俺评都懒得评了!只听说过样板戏,没听说过样板家庭!不过,考虑到有些左派人士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不妨套用白痴的逻辑多说几句:

 

(1)我们假设大家家里都像这个白痴家有很多兄弟姐妹。现在我问你, 你的兄弟姐妹到哪里去了?什么?你不能回答?!那你一定是在撒谎!

(2) 我们假定中国人都会说西班牙语。我用西班牙语问你几个问题。什么?你听不懂?! 那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没有比这个白痴的问题更混帐的了!)

 

我们看,杨继绳的家里没有一颗粮食,没有一点能吃的东西,水缸里连水也没有。看这个样子,是不是他所有的亲人都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

如果是,那他所有的亲人应该也都逃不掉他父亲的命运,杨继绳带回来的三斤大米顶多可以让他们多活两三天而已

如果不是大家都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那么,他的家里就应该还有挑水的人,不至于水缸里连水也没有的了。

如果他还有其他家人却又只字不提其他的家人,那么,就说明他家里并没有闹饥荒,说明了他家的其他人都没死!都还占有一个生存的空间。

(点评:白痴给自己造了一个 罔顾事实的假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了! 杨继绳明明白白说过的事情,他样样搞不清楚。没有说过的事,他能猜出来吗?)


从他还可以读书的情况看,估计他们家比起其他人家的情况可能还要好一些。因为那时读书并非免费教育,(如果杨继承不享受助学金的话)每期学杂费加上伙食费也要五十来元钱,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点 评:(1)白痴怎么知道杨继绳没有助学金?(2)1959年的事俺不清楚,但俺知道70年代俺学校的价钱供参考:高中学杂费每学期5元。寄宿生伙食费:小 菜3分/份,豆腐9分/份,肉2毛/份。冬天,春天很多时候中午就吃红薯,一顿就2分。自己带米到学校,学校免费蒸饭,一钵3两。一般一个月有一次腐,两三个月有一次肉(你可以不买),周末回家吃。学校放寒假,暑假,春耕秋收假。十多年后, 一个学期多少钱,大家自己算。“天才”的数学,历来是不靠谱的。)


究竟有没有其他的亲人?杨继绳没说,但我认为有。如果没有。他的父亲死后,他上学靠谁供养?

 

还有,杨继绳1959年上期在读高二,推算他的启蒙时间应是1947年。解放前念得起书的应该不是一般的农民家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杨继绳的家况描写不实。他搞的是以点代面,用父亲一人的死,喧染全家受饥的惨!挨饿的悲!并以此为起跑线,延伸到全国。


(点 评:我们清楚地知道杨家不是“不一般的家庭”(杨继绳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因为家穷在县城上初中要走读。)! 而且我们现在也知道,“天才”自己可能是来自不一般的家庭。因为杨继绳一定是“像我一样”! 要是杨继绳真是来自不一般的家庭,那就更完了:地富反坏右,不是优先饿死就是优先打死。白痴以为不一般的家庭是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啊?!)


(这篇奇文总共有八部分。其余部分在下篇点评,好戏还在后头。)

(下篇链接: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0&postID=20016

 

***************************************

各位尊敬的读者,看到这里,您有何感想?有没有以下的感觉?

过去学了很多“历史”,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宣传。近来上网看到很多“信息”,最后发现原来是忽悠。  

您要是左派,是不是觉得这篇奇文实在是给乌有之乡抹黑(也有可能是添彩,因为本来就是乌鸦之乡)? 您要是右派,是不是觉得左派人士的水准实在是不敢恭维?您要是中间派,是不是觉得这个点评还有一点娱乐价值?

***************************************

您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到乌有之乡去看看这篇奇文。在那里,好评如潮啊!

(乌有之乡奇文链接: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01/211773.html

乌有之乡读者对该文的部分评论:

 1 楼天才】 于 2011-1-26 20:01:16 评论说
问题是,人家右派就喜欢这个,不论破绽如何明显。

 2 楼1027063038lin】 于 2011-1-26 20:33:53 评论说
此文逻辑推理慎密,支持。<墓>作者为了向社会泼脏水,不惜向自己的父亲泼脏水。

 3 楼mihunshou】 于 2011-1-26 20:36:17 评论说
这文章有理有据。
12 楼taltlxc】 于 2011-1-26 21:26:50 评论说
但愿看到更多的此类文章!

 13 楼ak123456789987】 于 2011-1-26 21:30:22 评论说
所谓“精英”,猪狗不如!
 20 楼水立方】 于 2011-1-26 22:21:59 评论说
楼主分析得很仔细,非常有说服力!

 21 楼jalzq】 于 2011-1-26 22:25:02 评论说
坚决支持鹤龄打杨继绳的假!

 23 楼孙昭】 于 2011-1-26 22:41:26 评论说
很钦佩鹤龄先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分析得很正确很在理。用科学的逻辑揭穿了扬继绳的谎言。

 44 楼taijiquan】 于 2011-1-27 18:16:00 评论说
哈哈,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鹤龄先生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分析的很有道理。

 45 楼星星火炬】 于 2011-1-27 19:27:32 评论说
请方舟子来给杨继绳的{墓碑}打假。
 57 楼 --【老是故意 于 2011-1-30 16:20:36评论说:
好文!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揭穿谎言的唯一办法就是常识性推理。
而很多受骗上当的人就是因为“不过脑”。



**********************************

中国大饥荒真相系列请见: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5721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ThatIsDifferent 回复 悄悄话 俺用老ID(ThisIsDifferent)写的这篇文章, 已经有了新版本(上下合订):
[我的中国]: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588161.html
[太浮闲话]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1&postID=4858

原来的ID因有人捣乱累及被封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