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划的政变——贝利亚事件真相之二
箴 华
内容提要:苏联第二号领导人贝利亚在1953年6月26日举行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被逮捕。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贝利亚被逮捕的原因和经过,用很多具体事实说明:逮捕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精心策划、秘密组织的政变。政变后,赫鲁晓夫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而曾经与赫鲁晓夫合作打倒贝利亚的当时苏联第一号人物马林科夫和其他合作者最终都被赫鲁晓夫赶下台了。
关键词: 政变 贝利亚 赫鲁晓夫 马林科夫 布尔加宁 莫洛托夫 米高扬 伏罗希洛夫 朱可夫 苏联 共产党 中央主席团
(一)改革弊政 争夺权力 贝利亚招致灾祸
斯大林晚年最信任的领导人是格·马·马林科夫和拉·帕·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前夕,马林马林科夫已是党内的第二号人物。他主持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的各种会议,在党中央和政府中代理斯大林。苏联党和政府机关掌握在他的手中。但是,马林科夫大事糊涂、小事聪明,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根本不具备斯大林那种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和超凡脱俗的掌握大权的能力。然而,马林科夫所不具备的那些素质,在贝利亚身上却并不缺乏。贝利亚具有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做出决定的果断性,临危不惧的胆量和处理重大事件的魄力。无论是思想水平、领导能力还是在党与人民中的威信,贝利亚都超过马林科夫。斯大林逝世以后贝利亚被捕以前,争夺国家权力的斗争主要是在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之间展开的。
在这场争夺国家权力的斗争中,尼.谢.赫鲁晓夫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赫鲁晓夫无论是与马林科夫还是与贝利亚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努力将赫鲁晓夫拉到自己一边。赫鲁晓夫对他们两个人都做出了友好的反应。
还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马林科夫与贝利亚之间的友谊就开始出现了裂痕。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必须存在一个中立的调解人。赫鲁晓夫正是这样的人。最初,一切问题都是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三人联盟做出决定,然后提交部长会议和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阿.伊.米高扬回忆说:“当时,他们三个人经常走到克里姆林宫的院子里,在那里长时间地窃窃私语,而他们的同事却伫立在自己办公室的窗边,等待着这三个最高人物最终达成的协议。”
但是,“三人联盟”很快就解体了,其主要原因是:贝利亚日益活跃,咄咄逼人;尤其是,贝利亚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民族政策错误等行为危害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斯大林逝世以后,贝利亚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平反了由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等人制造的重大冤假错案,并且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以前处理的重要案件和关于民族政策问题的事件,其中包括有损于赫鲁晓夫、马林科夫以及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名誉的事实,予以公布。贝利亚还在主席团会议上提出了逮捕马林科夫的追随者、原中央书记和国家安全部长谢.杰.伊格纳季耶夫的问题。此前他已经逮捕了前国家安全部副部长М.Д.留明,准备让他提供有关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问题的供词。
另外,1953年5月9日,根据贝利亚的倡议,中央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了关于“在国家节日期间装点游行队伍和各企业、机关和组织的大楼”的决议。这个决议禁止游行队伍抬出中央领导人的画像。但是,中央主席团的多数委员明白,这个措施是针对他们的,因为贝利亚的名声很大,不需要抬出其画像来扩大他的影响。这自然引起了主席团的多数委员对贝利亚的不满和警戒。
在1953年6月12日的主席团会议上,贝利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纠正民族政策方面的错误的建议,包括撤换白俄罗斯党的第一书记,他是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信任的中央委员。尽管主席团通过了这个建议,但是这激起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愤慨。
贝利亚在斯大林逝世后三个多月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中央主席团多数委员的不满。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决定联合起来打倒贝利亚。马林科夫在1953年7月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承认,处置贝利亚的问题是6月12日会议之后决定的。不管贝利亚的行为是否正确,既然他得罪了中央主席团的多数成员,就必然垮台。
(二)个人谋划 集体决定 主席团开违法先例
1953年3月5日,在斯大林的逝世前几个小时确定的苏共中央主席团由11个委员组成,他们是:斯大林,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扬,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
贝利亚是在1953年6月26日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被逮捕的。会议是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
已经公开的许多官方档案材料表明,坚决主张打倒贝利亚的是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而最先提出要打倒贝利亚的也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首先说服了马林科夫。然后,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与中央主席团成员单独谈话。除了贝利亚本人、米高扬和伏罗希洛夫,其他主席团委员都同意除掉贝利亚。到6月26日会议前夕,中央主席团的全体成员,除贝利亚一人之外,都知道了即将召开的会议性质。正如В.П.瑙莫夫所指出的(文献[2]),实际上这是中央主席团的多数反对自己的一个成员的阴谋。这个阴谋具备一切因素:严格的保密,秘密起草了指控材料,制定了方案,分配了角色;由一些军官组成了武装小组负责逮捕贝利亚。
是谁特别想消灭贝利亚呢?是赫鲁晓夫。为了逮捕贝利亚,赫鲁晓夫事前就已经召集了一些军官参加会议,制定了具体方案。完全知道这个逮捕方案的除了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以外还有布尔加宁(国防部长)。
从官方公布的史料中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内部,在6月26日会议之前和会议期间,对于如何处理贝利亚并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主席团全体成员同意解除贝利亚在主席团和内务部的职务,但并不是全体成员都要求将贝利亚逮捕。米高扬和伏罗希洛夫只同意撤消贝利亚的职务,不同意逮捕他。显然,米高扬和伏罗希洛夫并不认为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理由成立,他们不相信贝利亚搞了任何阴谋活动。在6月26日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在第一次讲话时没有提出逮捕贝利亚的问题,而只是谈到关于免除贝利亚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并任命他为石油工业部负责人。这是会前米高扬的建议。
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主席团全体委员都发言了。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之后,按照马林科夫的命令,事先到达克里姆林宫隐蔽在会议室隔壁房间的以防空部队司令员莫斯卡连科为首的将军对贝利亚实行了逮捕。贝利亚被带出会议厅之后,主席团会议上有人提出关于赋予枪毙贝利亚行动以合法性的问题。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到,逮捕贝利亚是由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格奥尔基·康·朱可夫元帅亲自实施的。在宣布了逮捕贝利亚的决议之后,朱可夫走到贝利亚面前,用力地捆住他的双手。但是,对于赫鲁晓夫的这些话,朱可夫从来都没有确认过。
被逮捕之后,贝利亚被关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房间里,然后被转送到位于莫斯科军区司令部辖区的一个拘留所,后来是在防空部队的一个地下防空洞里。在开庭前、审判期间和审判之后,直至实施死刑,贝利亚一直被关在这里。
就这样,中央主席团第二号人物贝利亚是由国防部的军官逮捕的,并被关押在防空部队的地下防空洞里。没有任何逮捕的通告,也没有检察机关批准关押的证书。根据法律有权实施拘留、逮捕和关押的机关,并没有参加逮捕贝利亚的行动。并且,国家安全机构对此一无所知。后来,赫鲁晓夫解释说,这是因为担心内务部工作人员解救贝利亚。但是,任何说明借助武力来解救贝利亚的文件都不存在。因此,正是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操纵中央主席团做出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决议,在主席团会议上突然逮捕主席团第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时代,中央主席团(政治局)从来没有这样在会议上公然违法逮捕自己的成员。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突然逮捕贝利亚,这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开了恶劣的先例。
贝利亚被逮捕之后,中央主席团通过了一个专门决议,决定从“贝利亚的卷宗”记录里删除斯大林逝世后内务部给主席团的报告和主席团通过的有关决议。这些报告和决议对贝利亚有利而对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等人不利。
(三)捏造事实 利用矛盾 赫鲁晓夫策划政变
本文第二部分的内容来源主要是苏联和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文件、档案。但是,这部分内容留下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直到6月12日一直在中央主席团起主导作用、得到多数支持的贝利亚为什么会在14天以后成为孤家寡人;其二,赫鲁晓夫怎样说服马林科夫和中央主席团的多数成员同意除掉贝利亚。
近几年,俄罗斯民间发表了很多关于贝利亚事件的文章、书籍,其中有些材料回答了上述问题。以下内容主要来源于参考文献[3](沙舟著《克里姆林宫70年内幕》)。但是,不知为什么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未载这些内容。
(1)发现贝利亚“阴谋”,赫鲁晓夫决定先发制人
赫鲁晓夫一心要夺取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认为,马林科夫不是很强的竞争对手,而贝利亚则是最强有力、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他必须寻找机会除掉贝利亚。这个机会很快就送上门来了。
1953年5月下旬,赫鲁晓夫的一位同事从基辅来到莫斯科,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乌克兰国家内务部接到一项要求动员全体人员进入战备状态的密令。赫鲁晓夫还得悉这道密令不仅发到了乌克兰,而且发到了全国。6月上旬,两名来自内务部的倒戈者,前国家安全部副部长伊凡·谢罗夫和前内务部部长谢尔盖·克罗格洛夫,向赫鲁晓夫透露了他们所掌握的贝利亚正在策划的全部阴谋,详细描述了贝利亚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行动计划和作战部署,并开列了参与“阴谋活动”的人员名单。
赫鲁晓夫主观上未必真相信有所谓“贝利亚阴谋”。但是在客观上,赫鲁晓夫认为必须以此为借口,先发制人,对贝利亚进行突然袭击,除掉这个劲敌。
赫鲁晓夫认识到,首要的问题是要得到军队的支持,因为军队是唯一能够摧毁贝利亚领导的保安部队的力量;其次,必须团结中央主席团的多数,以中央的名义打倒贝利亚,名正言顺。
国防部长尼·亚·布尔加宁是赫鲁晓夫多年的政治盟友,早在3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时,他就与赫鲁晓夫共事。赫鲁晓夫首先去找布尔加宁,他们俩人一拍即合。谈话是在布尔加宁的别墅花园里进行的,因为赫鲁晓夫知道,不仅中央委员和主席团成员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就连他们的住宅、别墅和私人汽车里也有窃听器,电话和通信早就置于昼夜监视之中。
赫鲁晓夫再去找他的好朋友米高扬。但是,米高扬不相信贝利亚会策划阴谋。他明确表示“不赞成突然搞掉一位有功之臣”。
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的谈话出乎意料地顺利。莫洛托夫是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外交部长,他坚决反对贝利亚在东德和南斯拉夫问题上的主张。此外,在党的第19次代表大会之后的中央全会上,斯大林对莫洛托夫作了不正确的评定。莫洛托夫认为是贝利亚领导的内务部官员在斯大林面前诽谤了他,因而对贝利亚不满。这些原因使得莫洛托夫支持赫鲁晓夫反对贝利亚。
接着,赫鲁晓夫马上去找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知道,马林科夫对贝利亚想取而代之十分不满。当赫鲁晓夫刚一提到贝利亚的问题时,马林科夫马上表示同意除掉贝利亚。这使赫鲁晓夫喜出望外。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仔细地商定了一个与其他主席团委员密谈的次序表。
(2)利用矛盾,团结中央主席团的多数成员
赫鲁晓夫选定的第一个密谈对象是伏罗希洛夫。从1918年保卫察里津的战斗起,伏罗希洛夫一直是斯大林的得力臂膀;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才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赫鲁晓夫认为伏罗希洛夫早就对深受斯大林信任的贝利亚心怀嫉恨,选择他作为突破口定能成功。但当赫鲁晓夫刚刚谈到贝利亚,伏罗希洛夫就唱起了贝利亚的赞歌:“赫鲁晓夫同志,贝利亚是一个多么出色的领导人啊!真是太出色了!”伏罗希洛夫的话封住了赫鲁晓夫的嘴。
随后,赫鲁晓夫到马林科夫家里吃饭,告诉他与伏罗希洛夫的谈话结果。当赫鲁晓夫向马林科夫说完情况之后,他俩商定由赫鲁晓夫再找莫洛托夫深谈一次。
赫鲁晓夫对莫洛托夫的谈话非常坦率,可以说是彻底交底。他告诉莫洛托夫说:“我今天是代表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来与你谈话的。对于贝利亚的问题,我们已经交换过意见了。”莫洛托夫表示:“我完全支持你们。”
赫鲁晓夫与萨布罗夫的谈话简单明了。萨布罗夫欣然同意赫鲁晓夫的意见。
接下来,赫鲁晓夫约请卡冈诺维奇到中央委员会去交谈。卡冈诺维奇刚从外地视察回来。赫鲁晓夫诉他莫斯科发生的新情况,并说:“我们准备采取对策。”卡冈诺维奇马上问道:“你说的‘我们’是指谁?”赫鲁晓夫回答说:“我们的力量有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莫洛托夫、萨布罗夫和我,而且我们的意见非常统一。”这等于告诉卡冈诺维奇:“我们”在主席团占多数。卡冈诺维奇表示:“我也与你们站在一起。”
在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商量后,决定改由马林科夫去找伏罗希洛夫。伏罗希洛夫表示不反对撤消贝利亚的职务。
别尔乌辛的态度一度暖味,但后来也表示赞成撤消贝利亚的职务。
至此,除了米高扬以外,中央主席团委员全部同意撤消贝利亚的职务。
(3)欺骗军队,制定逮捕贝利亚的方案
在主席团多数成员的意见统一之后,新的问题是:由谁来执行扣押贝利亚的任务?国家政治保卫局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主席团的卫队都是服从贝利亚的。赫鲁晓夫决定求助于军队。
赫鲁晓夫提出把扣押贝利亚的任务交给国土防空军莫斯科军区司令员莫斯卡连科以及其他的5位将军,后来又把朱可夫元帅等人包括进来,一共有11位元帅和将领参与其事。莫斯卡连科是赫鲁晓夫交往多年的挚友。行动之前,赫鲁晓夫把贝利亚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阴谋活动”告诉这些军事将领。他们对此无比愤怒,都表示坚决服从中央主席团的命令。
那时候,所有的军方人士进入克里姆林宫的时候都必须接受检查并把武器留下,只有经过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特别批准,元帅和将军们才能允许佩带武器进人克里姆林宫。因此,确定由布尔加宁事先做好安排,允许元帅和将军们携带武器,在计划召开会议之前隐蔽在会议室隔壁的房间,一俟马林科夫发出信号,他们就马上进入会议室,把贝利亚拘留起来。
赫鲁晓夫编制的罗网已经张开,伺机引贝利亚自投罗网。正在这时发生了“柏林事件”: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和民主德国的其他许多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和暴动事件。根据斯大林时期的有关规定,柏林事件自然应由贝利亚去处理。贝利亚根据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决定立刻飞往民主德国处理柏林事件。在贝利亚前往柏林的第二天,6月18日,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就在莫斯科召开了几个关键人物参加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商定了逮捕贝利亚的详细计划。他们决定在举行主席团会议时逮捕贝利亚,这一行动安排在苏军夏季演习开始的时候。莫斯科军区举行演习时,要有几个西伯利亚师参加,这样就有借口把可靠的部队调进莫斯科。为了不引起贝利亚的疑心,这次会议定名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扩大会议”,同时邀请苏共中央主席团全体成员出席。一旦会议开始,由马林科夫宣布为“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这样就可以讨论党内问题了。会议把国防部长、副部长和参谋长报告演习计划列人议程,因而邀请了几个军官列席会议也就顺理成章。和往常一样,会议日程和各种决定的草案等文件提前送给了部长会议的成员,似乎这真是一次工作会议。对于这些阴谋,贝利亚被蒙在鼓里。
至此,赫鲁晓夫策划的逮捕贝利亚的政变一切准备就绪。
(四)台前主导 幕后指挥 突然逮捕贝利亚
(1)赫鲁晓夫主导主席团会议,贝利亚在会上束手就擒
1953年6月26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议名义上是马林科夫主持,实际上是赫鲁晓夫起主导作用。
那天,赫鲁晓夫提前驱车驶往克里姆林宫,先走进马林科夫的办公室。他们交换了情况,然后到会议室就坐。贝利亚手里拿着公文包走进会议室了。他把公文包放在身后的窗台上。在会议室隔壁的房间里,以朱可夫、莫斯卡连科为首的11位将领已经荷枪实弹地等在那里。
按照事先的安排,马林科夫宣布“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开始。机敏的贝利亚立即露出惊奇之色,因为原先通知的是“部长会议主席团扩大会议”。更令他吃惊的是坐在他左边的赫鲁晓夫首先发言,提议讨论贝利亚的问题。贝利亚一把抓住赫鲁晓夫的手,惊慌地问道:“干什么,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名字)?你在咕噜什么?”赫鲁晓夫回答说:“你马上就会知道的。”
马林科夫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接着,赫鲁晓夫作了长篇发言。他回顾了在斯大林逝世以后,贝利亚在党内外干的一些活动,包括破坏民族团结,以内务部干扰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党组织的活动,等等。但是,赫鲁晓夫没有谈贝利亚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阴谋活动”。最后,赫鲁晓夫断言“贝利亚决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而是一个混进党内的、投机钻营的野心家”。
随后,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人相继发言。
马林科夫在主席团委员们发言期间做了简短的讲话。指出了贝利亚的几个问题。他说应该免除贝利亚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让他去从事工业工作,而没有提出要逮捕贝利亚。
每一个委员都发了言,批评了贝利亚。贝利亚也发了言,为自己辩护。最后一个发言的是米高扬,他认为贝利亚会虚心接受批评,并能够坚决改正,因此不要立即认定贝利亚有罪。米高扬在苏联政治舞台上是个有名的不倒翁,在这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是很难得的。
大家发言完毕,马林科夫本应及时总结,得出一个最后的结论。可是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他却临阵手软,紧张得不知所措,因而会议出现了冷场。赫鲁晓夫当机立断,立即要求发言,提出一项动议:立即撤销贝利亚在党和国家中的一切职务。马林科夫在慌乱之中,还没有将这一动议付诸表决,就按响了秘密电钮。
朱可夫第一个冲了出来,随后莫斯卡连科和其他军官也冲了出来。马林科夫这时惊魂稍定,用微弱的声音对朱可夫说:“我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名义,命令你把贝利亚扣押起来,听候调查和处理。”
“举起手来!”朱可夫厉声喝道。莫斯卡连科和其他军官也都把手枪拔了出来,莫斯卡连科把枪对准了贝利亚。这时,贝利亚似乎伸手要拿放在身后窗台上的公文包,赫鲁晓夫立即揪住了他的手臂。其实,包里没有任何武器,贝利亚伸手拿包仅仅是个条件反射。贝利亚在武装监护下被押进马林科夫办公室隔壁的房间里。
(2)当事者披露真相,布尔加宁具体组织逮捕行动
民间中流传着很多有关贝利亚被捕真相的传闻。最近,参加这一逮捕行动的唯一健在者、退役少将、原莫斯科军区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伊万·格·祖布接受了俄罗斯记者的采访。他的回忆说明了事件的真相。当然,他的回忆也未必绝对可靠。
“那是一个炎热的日子,我在别墅里。”祖布少将回忆道。“突然我的副宫打电话通知我,说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紧急召见我。”
祖布少将接着说:“首先,布尔加宁详细了解我的履历,询问了身体状况,最关心的是我使用武器的能力怎么样。最后问我是否准备完成政府赋予的重要任务。我严格地按照条令作了回答。”他还说:“我推测,是赫鲁晓夫提议由莫斯卡连科来完成此任务,因为早在战争年代他就十分了解莫斯卡连科。”
记者问:“你们是怎样进入基本上是由贝利亚的人守卫着的克里姆林宫的?”
祖布少将答道:“布尔加宁和朱可夫用自己装有暗色毛玻璃的卧车将我送进了博罗维茨大门。为了不引起怀疑,我们装扮成随同部长们来开会的人,待在马林科夫的办公室里。”
“事件后来是如何发展的?”
“休息时,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来到我们的房间,讲明了任务。我们要在预定信号——铃声响后进入会议厅。当我们听到铃声后,端着手枪从三个门走了进去,每个门各两人。一些主席团同志惊慌地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看来,远非所有的人都知道可能发生的事件。后来事情就很简单了。马林科夫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当时建议表决:‘谁赞成逮捕贝利亚?’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朱可夫走到面无表情地坐着的贝利亚跟前说:‘举起手来,您被逮捕了。’我们准备应付他的一切意外举动,但奇怪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显然,贝利亚还未弄清事情的严重性。随后,贝利亚由参加逮捕的六个人押着,被送进一个单人房间。”
(3)国防部军队突击行动,内务部机构土崩瓦解
逮捕贝利亚以后,主席团会议继续进行。会议讨论了贝利亚的未来命运问题。
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贝利亚被武装押送到莫斯卡连科司令部的一个防空洞里严密看守起来。同时,由布尔加宁、朱可夫指挥的国防军部队取代了由贝利亚控制的克里姆林宫和党中央大厦等处的内务部卫兵。
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国防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封锁了内务部中心大楼——捷尔任斯基广场大楼,忠于贝利亚的几个最重要人物被就地击毙,其他约有几十名内务部官员和内务部队各师的指挥员被逮捕。这个逮捕行动同时迅速扩展到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内务部机关首脑,他们从办公室、公寓、别墅、甚至是医院的病床上被抓走。顷刻之间,内务部机构土崩瓦解了。
(五)马林科夫成反党头目 赫鲁晓夫是最大赢家
1953年7月2日至7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马林科夫代表主席团作了关于贝利亚“反党反国家罪行”的报告。会议决定把贝利亚开除出苏共中央委员会,并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同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发表公告,解除了贝利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并把贝利亚的罪行案件提交苏联最高法院审理。
无论是6月26日的中央主席团会议,还是7月2-7日的苏共中央举行全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都没有提到贝利亚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一事。这说明,所谓贝利亚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阴谋活动”根本不存在,完全是赫鲁晓夫及其心腹死党编造的故事,其目的是欺骗主席团的多数委员和军队的有关将领,以便消灭贝利亚及其支持者。
尽管清除贝利亚是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联合的结果,但是最大赢家是赫鲁晓夫。在斯大林之后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马林科夫与贝利亚的关系最密切,并在一系列问题上观点一致。特别令马林科夫难堪的是,就在贝利亚被捕的当天,贝利亚给马林科夫写了一张便条:“叶戈尔(马林科夫的名字),你还不了解我吗?我们难道不是朋友吗?你为什么去相信赫鲁晓夫呢?是他教唆你干的这种事,对吗?”在逮捕贝利亚的政变中,马林科夫出于想保住“领袖”地位的目的而充当了赫鲁晓夫的挡箭牌。
清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中最大胆、最果断的行动之一,他由此在苏联全党全国的威望大增。清除了贝利亚,赫鲁晓夫对马林科夫的态度也变了,他没有必要与马林科夫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了。在1953年9月,赫鲁晓夫成了党的第一书记。他此时形式上虽然还不是党的第一号人物,但实际上已成为党的象征。相反,马林科夫这颗明星日益暗淡,后来他成了赫鲁晓夫的傀儡。到1955年2月,在赫鲁晓夫的操纵下,马林科夫被解除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降为部长会议副主席兼电力部长;布尔加宁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朱可夫任国防部长。
伴随着贝利亚的灭亡和马林科夫的陨落,赫鲁晓夫登上了克里姆林宫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赫鲁晓夫并不感谢曾经大力支持过他的同事;相反,他向不顺从他的同事开刀。在赫鲁晓夫做了大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之后的1957年6月,赫鲁晓夫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三人打成了“反党集团”,受牵连的有布尔加宁、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他们都是斯大林信任、重用的领导人。他们都反对赫鲁晓夫污蔑、攻击、全盘否定斯大林。1957年10月,朱可夫被解除了国防部长职务。1958年3月,布尔加宁被解除了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并被剥夺了元帅军衔;赫鲁晓夫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以此同时,为了加强党对军事部门的统一领导,成立了最高国防委员会,赫鲁晓夫任主席。就这样,赫鲁晓夫集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于一身,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然而,赫鲁晓夫还不满足。在1961年10月举行的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把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伏罗希洛夫作为“反党集团”成员清除了,由米高扬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赫鲁晓夫在大会的讲话中列出的“反党集团”主要成员是: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别尔乌辛和萨布罗夫,以及谢皮洛夫(1957年作为“反党集团”成员被清除的前任外交部长)。至此,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的中央主席团委员除了米高扬以外,全部被赫鲁晓夫作为“反党”分子清除了。
赫鲁晓夫清除了忠于马列主义、忠于社会主义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最终导致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
参考文献
[1] 鲍里斯.斯塔尔科夫:《“卢比扬卡元帅”的一百天》,苏联《文献资料》1993年第4期第82~90页。
[2] В.П.瑙莫夫:《是否存在过贝利亚阴谋——关于1953年事件的新文件》,(俄)《近现代史》杂志1998年第5期,方琼译。
[3] 沙舟《克里姆林宫70年内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4] 时殷弘:《权力欲望与改革尝试:贝利亚在1953年》,《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5] 柳植:《贝利亚事件真相》,《合肥晚报》2002年11月7日。
[6] 左凤荣:《赫鲁晓夫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7]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91年出版。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