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与安徽大饥荒饿死人600万,刘少奇说应开除党籍

(2011-08-28 02:09:40) 下一个
主政安徽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50年代,他主持治理淮河工程时,提出了“蓄泄兼顾”的治水方针。还总结出 “三改”方针,即“改变夏秋两季收成的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耐水作物和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实行精耕细作”。大跃进中曾希圣跟毛泽东很紧,甚至处分了敢讲真话,赈济百姓的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直接导致安徽饿死人在600万以上。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曾说过曾希圣应该开除党籍。曾希圣觉得对不起安徽百姓,于是在1960-1964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冒着丢官的风险同意下边搞包产到户。为了应付中央,他在名词上动脑筋,起名为“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包工包产责任制。从1961年3月6日起,在全省推行。到秋后,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了全省的85.4%。据省里对36个县的调查表明,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8.9%。农民得到了温饱,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级干部增强了信心,遂继续普及推行责任田。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为历年来最高。“责任田”被干部群众誉为“救命田”。

调离安徽

  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他打电话叫来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曾希圣不解其意,恳求道,群众刚刚尝着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毛泽东沉默不语,但没有表示反对。
 
  毛泽东的沉默意味深长,曾希圣没有正确体会,或者他猜测这是一种默许,或许他过于沉浸在成功之中。
 
  不久风云突变,曾希圣搞的责任田遭到灭顶之灾。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所谓七千人会议),会议期间着重批评曾希圣领导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人甚多,同时批评曾希圣搞的责任制是“单干”,是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中央派人发动大家“揭发批判”。当时会议的气氛十分紧张,曾希圣连座位都没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会场边上。在会上,曾希圣做了深刻检查,但对其推广的责任制持保留态度。于是,会上有的人主张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有人提出要杀曾希圣的头……

  毛泽东没有表态。最后中共中央决定,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调离安徽,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安徽省第一书记由李葆华继任。

病逝

  1965年秋,曾希圣调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严重批斗。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都知道,安徽70年代末的“包产制”与60年代初的“责任田”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勇敢探索功留史册。

http://baike.baidu.com/view/566618.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