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教材】戊戌变法及其失败原因

(2010-11-15 13:48:21) 下一个

本讲教育信息

一 . 教学内容:

第七节 戊戌变法

●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

1.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

2.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学们可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有: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895 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也是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早期的维新思想可作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条件。在这次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是其中的代表。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维新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运动,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一批有识之士逐步觉察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然涉及到其他领域,于是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1. 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人物

内容

王韬 郑观应

经济思想

振兴工商业

爱国思想

以“商战”反对侵略

教育思想

提倡西学

政治思想

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家都出身洋务官僚并与洋务派上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并没有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但他们又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靠吸取西洋的制炮造船,绝不能达到富强的目的。因此他们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虽然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维新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 康、梁的维新思想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从而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

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做了哪些活动?他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一是十分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招徒讲学,培养立志变法的新人。二是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他所作的理论著作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代表。他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主张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他的思想还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康有为是理论体系的创始人,而梁启超则是维新思想的宣传者,梁启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更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他在《变法通议》论文中的一段话“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认为中国只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变法图强才是惟一的出路。他笔锋犀利,饱含激情,又通俗新颖,深刻打动了大批知识分子,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3.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康、梁组织在北京应试的举人,向光绪帝上书,被叫作“公车上书”,它表明维新变法运动已由一股社会思潮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他们所建立的强学会,是一个传播维新思想、积蓄维新力量的阵地,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的时候,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两派论战的内容是什么?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这一场维新与守旧的争论,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这场论战,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中学和西学之争。维新志士们坚信“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这种新的社会思潮,有力地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涨。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与理解,我们比较洋务派、顽固派、维新派的异同点。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阶级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清朝统治阶级,都要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不同的是策略,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向西方学习的形式上是一样的,但维新派比洋务派向前迈了一步,它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他们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洋务派兴办洋务,维新派维新变法,虽然都因为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而失败,但他们都在为近代中国寻求强国之路而探索。

19 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海外的殖民掠夺更加激烈。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大大助长了列强的嚣张气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处于瓜分豆剖的时刻,康有为痛感国难深重,再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四、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什么?《应诏统筹全局折》

1. 《应诏统筹全局折》

《应诏统筹全局折》这篇奏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它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大集群臣,革旧维新:表达了康有为等维新派要求变法的决心,同时说明他们想依靠皇帝的权力来进行变法;

( 2 )设对策所,广征贤才:这是要求朝廷让资产阶级维新派参预新政;

( 3 )开制度局,重定章程:这是要求改革旧的政权机构,也是为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精心设计的途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倡设学会,保国会的成立。

请大家回忆 1895 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的同时在北京成立了什么学会?强学会。

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而保国会成立于 1898 年,有自己的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有总会,有分会,所以它已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出现了各种救亡团体,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光绪帝在康有为的敦促下,也深感“非变法不足以图强”,于 1898 年 6 月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并起用维新人才,从 6 月 11 日 到 9 月 21 日 推行新政,共 103 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2. 戊戌变法

变法的内容可归纳为四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教。

政治方面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既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又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

经济上保护工商业,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发展环境;

军事方面要求采用西法编练陆海军,增强军事力量,以挽救危亡;

文教方面,对西方技术文化传播有利,由此可以得出变法诏书在当时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诏书的内容与康梁的维新主张作比较,可以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虽然使社会一时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被形容为“举国鼓舞欢蹈”。但毕竟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

五、戊戌政变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的?

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在加强控制军政实权时,各地督抚实力派也进行了阻挠。当光绪帝觉察到局势已严重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时,他让康有为商量对策,他们寄希望于袁世凯,但袁世凯是一个惯于看风使舵的野心家,在权衡利害得失后,终于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从而出现了 9 月 21 日 的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于南海的瀛台,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害,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当作为它对立面的旧思想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当比它更激进的社会思潮还不能完全取代它时,它还会发挥特定的历史作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教训。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 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所以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变法不是对陈年老屋的修修补补,而是保留老屋外壳前提下对内部结构全方位的升级换代,所以它具有进步意义。

2. 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相结合的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 变法失败的原因

发动戊戌变法运动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既不想推翻清朝反动的封建政权,又不敢触动帝国主义,他们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幻想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碰得头破血流,遭到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他们看来,历史是由少数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创造的,也只有“圣君”“明主”和像他们这样的“贤人”“智者”才能拯救中国。因此他们找不到真正打破旧势力的力量源泉,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结果只能依靠一部分封建官僚为后援,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思考: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针对上述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史学界给予两种说法都以支持。一种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一种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际上是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大家无论坚持哪一观点都可以,但要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它的失败同时也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