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死于文革暴徒之手的航天奠基人(光明网)
(2010-08-31 19:21:05)
下一个
赤子心系航天情
拳拳强国心,依依航天情。
少时济世志,弱冠游远瀛。
神火铸干将,腾空起长缨。
清风学舟苦,净宇若胸襟。
未捷惊噩耗,妖氛摧柱倾。
旌表堪慰藉,英魂浩宵灵。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有23位科学家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包括已故去31年的姚桐斌。这位杰出的航天材料和工艺专家虽在动乱中不幸遇难,他的卓越功绩和爱国激情却始终为后人所怀念。
生平
在江西高中会考时获全省第一,靠打工读完大学,又考入官费留英生。在英国成为进步学生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主席,又赴德国工作,在海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国11年间,主持了几百项开拓性的课题研究。中国腾飞于太空的火箭导弹,其铸造材料上凝聚着他的心血
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因生活困难曾辍学两年,靠摆摊卖日用百货和打零工维持生计,读完了小学并考上中学。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烽火燃起后,15岁的他不愿在民族敌人的铁蹄下生活,也加入了逃难行列。他到江西未沦陷区读高中后,会考时获得全省第一的成绩,有七所大学要录取,他选择了迁到贵州的唐山交通大学。
在交大期间为解决生活费,姚桐斌干过打扫实验室、发邮件等零活,也当过家庭教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1945年,他到重庆北碚的矿冶研究所工作,随后考入了官费出国留学生,1947年赴英国。在英学习期间,他节衣缩食,将拿到的两年学费匀成三年用,获得了伯明翰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他身在异国,却牵挂着祖国的解放和振兴,与国内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还担任了主席。1949年,当得知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中国留英学会主席(总务干事)向毛泽东主席发出致敬电,并得到回电。姚桐斌因领导爱国活动被英国政府宣传为不受欢迎的人,随即赴德国从事金属研究,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海外的爱国志士,引起周恩来总理的重视,经专门安排,姚桐斌于1957年同妻子彭洁清回到祖国。
回国后不久,姚桐斌便到刚刚成立的国防部五院(七机部的前身),领着十几名大学毕业生开始创建中国自己的航天材料研究机构,担任了材料研究室主任。七机部成立后,他又担任了材料研究所所长。从1958年至1968年这十年间,姚桐斌主持了几百项具有开拓创新的课题研究。特别是中央确定“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卫星)继续上马的决策后,迫切需要解决制作导弹的材料不过关难题,他于1962年组织制定了导弹材料工艺的研究规划。除了在科研院所中从事研究外,他还经常亲自深入车间,同工人们一同改进生产工艺。由于深入第一线,他发现工厂生产的电解锰的质量不稳定,是由于生产环境差,没有贯彻文明生产,便身体力行用三个月时间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姚桐斌的领导下,中国不仅解决了高温钎焊合金材料,还在高强度钢、难熔金属、高强铝合金及焊接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他所留下的研究成果直至1985年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特别进步奖。
姚桐斌回国后的11年间成果斐然,与他忘我的工作学习精神是分不开。一次,他被组织安排到北戴河休养,却带了一箱子书刊资料,同去休养的钱学森看到后笑着说:“哪有像你这样休养的?”1966年“文革”风暴卷起后,七机部内陷入一片混乱,姚桐斌却仍然按时上班研究课题,并对人说:“‘文化大革命’过了以后,我们还要大干一场。”可惜在1968年他在46岁时便遇难,经中央批准被追认为烈士。遗留下的《研究工作方法》一文,对指导科研长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背景
参加国际会议时向提问者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西北戈壁大漠腾起的蘑菇云和刺破苍天的凌空卫星,使整个世界都不能不重新估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够创造这样的世界奇迹,是由于有着一批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爱国赤子,姚桐斌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时,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有人问他,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而回中国去,姚桐斌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会强盛起来。”经历过旧中国重重苦难的人,最期盼祖国的腾飞,像姚桐斌这一代奔向海外的赤子,正是怀着这样的报国之心,把国外学到的知识奉献于祖国自然是应有之义。
科学与祖国的事业相结合,又离不开政治这一中介。姚桐斌曾说过:“我从国外回来,第一件大事就是补习政治。”他特别注意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用以分析社会和科研中的问题。他与其他“两弹一星”的精英们超乎世界科技界意外的种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用政治因素来解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正是在这一辉煌领域中充分显现出来。
故事
从中国金属工业只能生产楼房用材料的低起点出发,几年间便研制出耐几千度高温的导弹用材料
他认为研究过程就是re+search,把这个表示“研究”的英语单词的词头re分割开来,就是“重复寻找”之意
1958年,姚桐斌创建航天材料研究机构时,我国的金属材料工业还只能达到楼房建筑用材的水平,而导弹或卫星在发射时会产生几千度高热,需要高温钎焊合金材料。中国曾向苏联有关方面询问这类材料的成分和工艺,对方为保持核导弹等尖端武器方面的垄断地位,一直不肯提供,甚至带着轻蔑表示:“材料成分,就是告诉你们也没有用。这样吧,你们需要时,向我们订购好了。”为了使中国的国防尖端工业摆脱依附于人的地位,姚桐斌率领科研人员进行了两年的刻苦攻关,1960年,中国发射第一枚国产的地对地导弹便用上了他们研制出的新材料。此后,他在这一领域不断努力,为中国的系列火箭不断腾飞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当之无愧地成为“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杰出贡献者。
姚桐斌在总结科研规律时,曾提出一个生动的比喻——re+search。他说英语中这个表示“研究”单词若把词头re分割开来,就是“重复”之意,加上词根search表示“寻找”,科研的过程就是反复寻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1968年,姚桐斌在办公室刚批改完文件便不幸被暴徒打死。周恩来得知后,因震惊而将手中的茶杯滑落到地上。
熟悉姚桐斌的人都说他身上充满激情,热爱生活又一片坦诚。他虽是工科出身,中文诗词也写得很好,并喜好古典音乐且爱画画。姚桐斌出差时给妻子写信常常要赋诗,有时还附上一幅风趣的素描画。
“文革”风暴卷起后,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对归国知识分子的歧视心理,对姚桐斌进行了种种攻击,姚桐斌却襟怀坦荡,说自己没有历史问题,党组织和周总理都是了解自己的。尽管工作条件恶化,他仍坚持继续研究国家急需的导弹和卫星的保温材料。1968年6月初,七机部内发生持续的严重武斗并造成不少伤亡,家人和朋友都劝姚桐斌不要再去上班或躲一躲,他却回答:“光拿工资不做事,于心不安”,仍到车间设法恢复生产。不幸的是,8日那天他刚刚批改完卫星保温防热材料的文件,便被仇视“反动学术权威”的暴徒毒打致死。当时,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因震惊而将手中的茶杯滑落到地上,气愤地说:“姚桐斌是我从海外要回来的专家,国家需要这样的专家!”他马上让协助自己工作的粟裕前往七机部调查,严办凶手,并要部军管会开列了一份对重要科学家的保护名单。(作者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