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高饶反党集团是冤案吗?

(2010-07-24 23:42:46) 下一个
高饶反党集团是冤案吗?
作者:
来源:网上文摘
来源日期:2009-4-28
本站发布时间:2009-4-28 3:07:52
阅读量:8661次

      高岗,原名崇德,陕西横山人,生于1905年,比毛泽东小12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西北地方部队中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发动武装起义,曾与刘志丹,谢干长等一起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陕甘红军。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当时号称“东北王”。

  与刘志丹共创陕甘,参与辽沈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时坚持东北的物资支持,彭德怀曾说,抗美援朝胜利,有赖于两个麻子:前方是洪大麻子(洪学智),后方是高大麻子(高岗)。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朝鲜战场“不绝粮道”,高岗有大功焉。

  1952年11月高岗和邓小平等各地领导被调到中央工作,时称“五马进京,一马当先”,这“一马”就是指高岗,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并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一时炙手可热。薄一波对此做了说明。《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介绍,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对周恩来的不满,不仅出言相讥,甚至两度剥夺他的总理权力。薄一波1953年春组织财政部出台新税制后,因"事先没有报告中央"等原因而受到严厉批评。不久毛泽东又认为政务院犯了分散主义的错误,强调要加强中央对政府工作机关的领导。此后,经济计划工作和八个工业部由高岗负责,周恩来事实上只负责外交事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除了总理一职,还兼任外交部长。到了1958年2月,外长一职由副总理陈毅接任。在高岗次年初受到整肃后,周恩来的总理权力才又有恢复。

  根据薄一波的回忆录可以知道,毛泽东对总理周恩来不满,计划用高岗取代周恩来。本来这场政治斗争,完全是棋逢对手的较量,甚至由于高岗有毛泽东的支持,高岗可能最终战胜周恩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二位总理。但毛泽东和高岗都被胜利的前景冲昏了头脑,把政治斗争扩大化,居然矛头指向了党和国家的二把手刘少奇。据公开史料记载,1953年夏秋,党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期间及会后,高岗、饶漱石散布流言蜚语,破坏中央威信,攻击中央书记处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硬说中央有宗派,到处挑拨离间。12月,高岗四处活动,要求由他担任党中央的总书记或副主席。他还要求改换政务院总理人选,由他担任总理。

  要知道刘少奇和邓小平个人关系很好,两人的政治路线也比较合拍,而周恩来面对自己即将失去的权力,自然也会向刘邓靠拢。这个时候,陈云在毛高和刘邓周之间,选择了刘邓周,李扬认为这很合乎情理,因为大势所趋,中共中央高层的力量对决中,毛泽东和高岗的计划已经失败,更何况毛泽东在暗处,真正在明处搞政治斗争的,只有高岗和饶漱石,而饶漱石在政坛作用不大,虽然毛泽东派林彪支持高岗,但在党内的力量对比,高岗已经完了。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倒向刘邓周,高岗被彻底击垮。

  陈云这位政客,一生都在韬光养晦,最终在毛泽东去世后,逐渐在政坛掌握权力,并和李先念等左派元老联盟,加上执政初期的江泽民以及李鹏等左派政客,对邓小平、胡耀帮、赵紫阳等右派对政客进行了抵制,这才保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激进,没有在邓小平活着时,中国就因改革而崩溃,老年陈云的政治价值就是保证了改革的平稳进行,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太平。所以,陈云穷其一生,都在避开惊涛骇浪的政治斗争。对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高岗夫人曾介绍,毛泽东警告过高岗:

  “陈云这个人是不可靠的,形势好了他就出来;形势不好他就有病了。”

  但高岗不相信,依然和陈云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哪知道,政治斗争失败时,谁也不愿意为他搭上一条命。

  当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高层政客联合在一起,对高岗上纲上线进行批斗时,不仅高岗完了,而且躲在暗处的毛泽东也害怕了,不仅自己马上洗脱自己,而且叫林彪远走南方休养以避开风头,以至林彪公开警告“高可能自杀”。因为毛泽东怕被高岗连累,不仅拒绝和高岗见面,而且在批判高岗的文件中,加上了比较负面的评语,世人认为这是毛泽东落阱下石,其实只是毛泽东先洗清自己,然后再想办法帮助高岗。可高岗因绝望自杀过,导致周恩来要求软禁高岗,毛泽东不疑有诈,也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让高岗再次自杀,所以同意软禁高岗。谁知这样一来,高岗受到严密监控,不仅失去了自由,消息也不灵通了,反倒是负面的批斗、谈话、交待材料等越来越重,让高岗越发绝望,终于承受不住压力自杀成功。读者们记住,这是中共建国后,周恩来第一次运用政治斗争,消灭掉一个高层政客。

  为什么李扬说是周恩来在里面起的重要作用呢?因为根据现在公开的史料记载,毛泽东根本没想过要严重处理高岗,还等待着风头一过,先让高岗到西北任省长,等待机会重新进中央。所以,高岗自杀的消息传到毛泽东耳中时,他仔细询问:“人死了吗?”

  当确知高岗已死时,毛泽东问:

  “怎么死的?”

  工作人员回答说,是吃安眠药死的,还在检查。毛泽东听后,沉默良久,说:

  “遗憾,终于留不住他。他这个人,斗争性太强,性格过于刚烈。”

  而据高岗夫人回忆,在北戴河,毛泽东从杭州回来,跟周恩来发脾气。后来他在政治局在十三陵开会时也说,有人想把高岗整死,灭他的口。后来在庐山会议,毛泽东说,对高岗的问题,我迟了一步,我要习仲勋(跟高岗)谈话,结果我迟了一步,结果他死了。过去叶子龙(注:毛泽东秘书)也说嘛,高岗死了以后,毛主席是一个多月显得心里沉重。

  那么习仲勋为什么没有接受毛泽东的命令,给被软禁的高岗传话呢?因为当时的高岗不仅被监控,而且每个找他谈话的人都有记录,加上当时党内中高层倒高岗之势汹涌,一直在查高岗联络的人都是谁,这足以吓倒习仲勋,因为习仲勋和高岗一样,都属于陕北根据地的创建人,一起欢迎来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现在追查都是谁和高岗一起搞帮派活动,习仲勋要是见被监控的高岗传达毛泽东的悄悄话,那么最终结果必将是习仲勋成为“高饶反党集团”一分子。习仲勋的谨慎和政治头脑,帮助他躲过了一劫。本来这也没什么,可没想到高岗被整死了,导致毛泽东大怒,在心中给习仲勋记下了一笔,认为他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既然毛泽东想保高岗,为什么在高岗自杀后,要给高岗扣上“反党集团”的大帽子呢?因为政治形势所迫。一位中共高层领导自杀了,人民都要问为什么,而且党和政府要给党的各级干部一个交待,要给世界一个明确的原因,总不能说高岗是被人整死的吧?!所以,面对苏联来人询问,毛泽东批评高岗变质了,因为“在革命中,他们跟着党走到一定程度,就离开了革命。高岗和饶漱石就是这样的人。”。毛泽东在1955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专门谈了高、饶的问题,其中特别提到骄傲情绪是危险的。他说:

  “不要逞英雄。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

  他告诫全党的高级干部,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李扬撰文写毛泽东是被迫批判高岗的,一些读者可能不相信。可是读者们只要想想,毛泽东不批判高岗,他能赞扬自杀的高岗吗?难道夸他“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更何况把高岗打成反党集团,又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意思,面对政治压力,他只能违心地接受党中央的决议,并公开表态以和被搞臭的高岗拉开距离。史料记载,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要是高岗不搞小动作我还是要重用他”、“其实我没想把高岗怎么样”。公开史料记载,在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后,成了孤家寡人的毛泽东曾当人面感叹:

  “要是高岗活着该多好!”

  说高岗和林彪是毛泽东的左膀右臂,有一个历史故事可以证明。当年苏联国家元首斯大林过生日时,毛泽东准备了一列车中国政府的礼物,并亲自去祝寿。可是林彪和高岗私自各准备了一列车礼物,挂在了火车尾部,算是自己给斯大林的祝寿;要知道,这是中共高层干部中谁也不敢做的事情,可林彪和高岗偏偏就做了,导致毛泽东大怒,命令“把这两节车皮的礼物卸下,一节送到林彪家,一节送到高岗家”。大家都以为毛泽东回国后,要敲打林彪和高岗两人,没想到毛泽东回国后没再提此事。可见两人在毛泽东心中的位置。实际上,高岗自杀后,被党和政府称为“反党集团”首领,但毛泽东却对高岗的家人照顾得很好,他的夫人介绍过,

  邓小平执政后,给饶漱石平反了,因为饶漱石本来就是属于起哄的角色,本以为可以趁着高岗当总理,自己也能在政坛更上一层楼,没想到错误估计了形势,一下子成了阶下囚,还把自己的家人和下属连累了。但邓小平不给高岗平反,胡耀帮做总书记时曾组织给高岗平反的小组,但被邓小平否决了,他虽然承认历史上的高岗没有反党,但强调这是党中央的决议,以这种借口拒绝给高岗平反。结果高岗的夫人到现在还在骂邓小平。为什么邓小平不给高岗平反呢?因为当年是刘邓周陈等政客给高岗下的定义,更何况回顾邓小平执政以来,我们就会发现,但凡毛泽东的亲信,很少有不被邓小平打倒搞臭的,邓小平知道高岗是毛泽东的亲信,也知道毛泽东怀念高岗,所以就铁了心不给高岗平反。

  在高岗夫人多年的上诉中,不仅得到了时任总书记的胡耀帮的同情,也得到了后来的总书记江泽民的同情,江泽民曾亲自指示,给高岗家人一个好的安置、一个好的待遇。实际上,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容基,年轻时在东北工作,也得到过高岗的青睐和提拨。李扬不明白的是,既然在党和政府内部,早就确认了高岗没有反党问题,不给其平反的原因究竟是为了什么?当然,高岗这位政客也有阴暗的一面,就是公开史料大多记载他玩弄女性,甚至有强奸的嫌疑!

  李扬最后告诉读者一句,中国历史上,中共党史上,从来没有高岗反党集团、林彪反党集团、四人帮反党集团。这一切都是政治斗争太残酷的结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