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万右派份子中没有平反的6位右派简介
(2010-07-02 20:09:31)
下一个
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彭文应、陈仁炳、林希翎
而在中国为右派平反时,邓小平明令有五个人不能平反,即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彭文应和陈任炳。
章伯钧
章伯钧(1895—1969年)安徽枞阳人,中国当代政治家。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今武汉大学)英语系。1920年毕业后即被聘为宣城师范英语教员并升任校长(宣城师范又名安徽省第四师范)。1922年,以安徽省公费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黑格尔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与朱德同住一室,及后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第九军党代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部副主任,1927年11月脱离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与谭平山等酝酿成立中华革命党。1930年同邓演达等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当选为中央干部会干事。1933年参加“闽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和民主活动,受聘为第一届、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与筹组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委兼组织委员会主任。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后,同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香港恢复民盟总部和与中共的合作。1947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主席。1948年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在“大鸣大放”中提出批评共产党的政治见解,被指为要搞“政治设计院”。1957年6月8日成为中国第一号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57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言;因他为右派之首,1980年时没被平反,他至今仍被扣上这顶帽子);1958年1月26日,民盟中央宣布撤消章伯钧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兼组织部长的职务,而且他在民盟的历史被刻意淡忘。
被划为右派后,章淡出政治舞台,但仍保留部长级待遇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职,他於1969年5月17日在北京因胃癌病逝。
罗隆基
罗隆基(1898—1965)字努生,江西安福人,人权理论家,政治活动家,民盟创始人之一。在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中,一身而兼有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双重身份的人很少,罗隆基是其中突出者。他才华外露,个性鲜明,敢恨敢爱,不拘小节,是一位有棱有角、毁誉交加的人物。
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历任光华、南开、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新月》杂志主编,北京《晨报》社社长,天津《益世报》主笔等职。1931年与张君劢组织再生社,出版刊物《再生》。1932年再生社改组为中国国家社会党。1941年参加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主日报》社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作为民主同盟代表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出席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5年12月7日卒于北京。
早在五四时期,罗隆基就是走在游行前列的一名学生领袖。他的清华校友潘大逵这样介绍罗隆基:“他是清华的一个高材生,中英文俱佳,中文尤为擅长,能写作,善辩论,得过清华国语演说比赛第一名。他颇有领导才能,是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
1922年7月,罗隆基与同班同学钱宗堡、闻一多、何浩若等人相伴赴美,在英美留学期间,他与闻一多等人发起组织过国家主义团体大江社。后来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从师于拉斯基(HaroldJ.Laski)教授。1928年秋天,罗隆基从英国归来任上海光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同时兼任由胡适担任校长的吴淞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系主任及教授。当年,作为“新月”派的重要人物、胡适自由主义大旗下的火枪手之一,他一度从胡适手中接编过《新月》杂志,纵横笔墨,书生言政。在民盟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中,罗隆基起草了民盟一大纲领,并积极投入民盟反国民党的政治活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政坛上,罗隆基是被国共两党竭力拉拢争取的人物。1949年之后,毛泽东也给了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民盟中央副主席诸种头衔。
1957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了整风运动的指示,并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运动,帮助中共整风。在毛泽东言辞恳切的反复邀请下,昔日的自由主义者们终于吐出了已经憋了几年的苦水。
5月22日,中共统战部举行座谈会,国家森林工业部部长罗隆基在会上发言,建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一个委员会,检查“三反”、“五反”、“肃反”运动中的失误偏差,让大家申冤诉苦。而该委员会须由执政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方面组成。
这就是著名的“成立平反委员会”的主张,它与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一起被称为最著名的三大右派言论。
六月二十一日,罗隆基从锡兰公差归国,他没能料到,等候他的,竟是最后置之于死地的暴风骤雨。
七月一日,中共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批判该报为资产阶级右派充当“喉舌”,指控民盟和农工民主党“反共反社会主义”。而右派的进攻,“其源盖出于章罗同盟(后被称章罗联盟)”。
这是一纸混杂着谎言和怨毒的最高当局的终审宣判,没有律师,不容分辩。其中最荒诞的公开的指鹿为马,就是所谓“章罗联盟”。章罗关系形同冰炭,在民盟可谓无人不知。
罗隆基对此的反应,是咆哮章门,并以手杖击地,折成三段,拂袖而去。这是最后展示罗氏个人性格的戏剧性镜头。
在当年反右之后的黯黯长夜的1962年,大英百科全书刊载了中国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的条目,指出:章伯钧,罗隆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虽然罗隆基晚年凄苦孤寂,郁郁而终。但是,一条永远的“未改正右派”,一条大英百科全书简洁公正的历史结论,只此两条,自诩为自由主义左翼的罗隆基当可以死而瞑目了。
储安平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生于1909年。1928年入光华大学政治系,1932年毕业。1935年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师从费边社员拉斯基教授。在英国期间,担任《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无固定薪水,只领稿酬。
1938年归国,到《中央日报》任主笔兼国际版编辑,其后到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41年,到湘西“国立兰田师范学院“教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1945,抗战胜利,随学校内迁到重庆,自11月始主编《客观》周刊。1946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同年9月1日出版《观察》。《观察》社文章多以精英知识分子放言论事,以犀利的笔锋,对政治、军事、经济的焦点问题作了尽可能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时局艰危亦不避让,自许诩“实亦因为今日国家这仅有的一点正气,却寄托在我们肩上,虽然刀枪环绕,亦不能不冒为之”。1948年12月24日,《观察》被国民党查封。
1949年11月,《观察》正式复刊,依旧由他主编。1950年5月16日,《观察》终刊。储安平随后任《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4 月1日,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57年6月1日,在统战部召开的整风座谈会上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的发言,即“党天下”,从此成为大右派。
1966年10月,储安平失踪。
彭文应
彭文应(1904—1962), 字爵园,江西省安福人。1917年,考取留美预科清华学校,曾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学生评议部部长。1925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深造,专攻政治学,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任上海法学院及光华大学教授。思想左倾,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写有《社会主义之路比较可通》、《剿民乎?剿匪乎?》,曾资助过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周恩来。1949年5月初,解放军解放上海前夕,上海警备区司令汤恩伯下达密令:“不择任何手段,立即逮捕史良、彭文应。”彭文应四处躲避,迎来解放。
1957年遭受批判,其病妻邓世琳受惊吓身亡,1958年4月,彭文应被撤销民盟上海市支部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委等一切职务,并取消原有的工资津贴。生活陷入困境。彭文应拒不认错。1961年,其次子彭志平自杀。1962年12月15日,因心包炎败血症,死于上海广慈医院,终年58岁。临终前曾写致毛主席党中央的万言书。“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结束反右斗争,摘去全部右派分子帽子。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文革时期被掘墓。
陈仁炳
陈仁炳(1909-1990), 湖北武昌人,著名基督教人士陈崇桂之子。幼年在湖北荆州就读瑞典行道会所办的教会小学,1925年去北京,就读于基督教美以美会(美国差会)创办的北京汇文中学1928年去上海,入读基督教美北浸礼会和美南浸信会联合创办的沪江大学。后赴美留学1936年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与民盟盟员共同创办《展望》杂志。1949年3月,解放军渡江前夕,陈仁炳出版有文集《走向民主社会》,批评国民党统治。解放后,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年划为右派前,还兼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委员。他提出“反对乡原态度,提倡贾谊精神”。陈仁炳当时被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张春桥,在其写的题为《陈仁炳的“另外一条道路“是什么?》一文中点名。后来又在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中被点名。1980年代,绝大多数右派分子获得平反,而他是5名中央级未获平反的右派之一,也是5人当中唯一一个活着看到自己没有被平反的人。12月9日,陈仁炳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林希翎,原名程海果,1935年出生,浙江温岭人。1949年夏在杭州上中学时,参加了解放军第二十五军,曾任师文工队员。五十年代前期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可是她却“不守本分”,从当时文坛几个“热点人物”林默涵、李希凡和蓝翎三人姓名中各取一字,合成“林希翎”三字,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论文,引起争论并受到批评,她不服,进行反驳,这就出了名。1957年开始“鸣放”时,她在本校和北大,连续发表了几次“惊世骇俗”的演说,从而“一鸣惊人”,一度被誉为“勇敢的化身”、“带刺的玫瑰”。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中,她遭到全面批判,成了“学生大右派”、“反党急先锋”和“带着天使面具的魔鬼”等等。由于她“顽固抗拒”,被定成“极右分子”,开除学籍,留校监督劳动。后又被作为“反革命”逮捕判刑。其本人从此在社会生活和新闻媒介中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