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正文

读高适《塞上听吹笛》

(2008-08-29 06:23:19) 下一个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盛唐之人颇有豪气,就是戍边打仗,在条件非常艰苦的边疆,亦能苦中作乐,充满豪情,士气高涨。高适的这首边塞诗就恰切地表达了唐代戍边将士的风神骨气。

诗前两句写笛声飞起的环境与背景。雪净表明时间,是边地雪消草露、大地解冻的晚春时刻;胡天表示地点,指边疆胡地;牧马还,则点出由于有戍边战士的守卫边地呈一派宁和安详的气氛。正是在牧马晚归、明月高悬的背景中,不知在哪座戍楼内悄然响起羌笛。在这里,“牧马”和“月明”是羌笛飞起的动因:马归而兴起归家的念头,望月而思念起家园的温馨。

诗的后两句结句巧妙,一是将羌笛吹起的曲名《梅花落》拆开使用,加入疑问句“何处”二字,既点出了曲名《梅花落》(《梅花落》为乐府中的曲名),又转指笛声宛如飘落的梅花随风飘散弥满关山;二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使《梅花落》的笛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戍边战士由闻笛听曲而联想到故乡的梅花片片飘散,自然地烘托起全诗思乡的主题。“风吹一夜满关山”,既可指风吹笛声使其一夜之间飘散于关山,又可指战士想象中的故乡的梅花(边地是没有梅花的)一夜之间飘散于边地。从整首诗看,虽然含有思乡思归之意,但全诗的基调却感而不伤,乐观开朗。之所以能如此,一是诗前两句创造了一种澄明静谧壮阔的背景,二是诗后两句创造了一种苍茫而又高远的视界。与此诗同样基调的还有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虽然吹的是《折杨柳》那样容易引起人离愁别恨的曲调,但战士想到戍边的重任在肩,又觉得笛声何须去传达这种怨情呢?

笛声,在古典诗词中常被当作“悲情”使用。魏晋时期,嵇康被司马氏所杀,其好友向秀途经嵇康山阳旧居时,闻邻人吹笛,悲情自起,感而作《思旧赋》,表达对嵇康之死的惋惜与悲愤。闻笛而悲,或起慷慨之气,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文学母题。杜甫《秋笛》诗中有“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句;《吹笛》诗中又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句,正是闻笛而悲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闻笛思乡;又有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说的是被贬的贾谊外放长沙之事,亦是借笛声而流露出生命的感伤。在古典诗词中,“笛”的文学意象除表示思乡思归的悲情之外,也有慷慨悲壮甚至悲愤的意义。我以为这与笛声有低沉和高亢嘹亮的自然属性是相关的。高适这首边塞诗中的笛声之所以感而不伤,也与它含有慷慨悲壮的意义分不开。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小小猴儿 回复 悄悄话 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