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不听】终曲: 最明朗的日子里的芬芳-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 by 浪宽

(2009-08-28 14:08:53) 下一个


【不能不听】终曲: 最明朗的日子里的芬芳-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


“有一回我走过干面胡同,突然听到从一个窗口飘来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那热情洋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质的音响……。我久久地伫立在窗下,当传出最后乐章的时候,我哭了,眼泪和心泪一块流,流在心底,点点滴滴不能自止”—— 赵鑫珊
 

 

大概是因为我们心里有苦难、有热情、有博斗、也有朦胧的追求和希望,以及模糊的憧憬,所以才能对发有痛苦、渴望、博斗的心声有所理解,并与之共鸣。是的,当我们的心灵受着煎熬、处于焦虑、烦闷的时候,贝多芬那清明、婉转、宁静的《田园交响曲》,就仿佛一只神圣温暖的手轻轻地在我们受伤而不住滴血的心上轻轻的抚摸;而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颗充满了哲学智慧的心灵,是一首最柔和、最沉静的抒情诗。——赵鑫珊 

 

“这样的音乐使我脱离了刻板的现实生活.以至听久了以后你会不相信世间还存在战争、疾病和贫困……” ——柴科夫斯基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我的《不能不听》系列终于在今天划上一个句号了。在过去的半年里,多谢各位班长、各位有心人的回复以及广大听众的捧场。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已学习了很多,也从众网友那里学得很多。 

 

做一件事情不容易,这个系列的发布让我更加体会到这一点。虽然曲子都是现成的,但要把它们一一中英文、德文、奥文、波文对号入座、校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大部分音乐光盘资料都不是英文,更不是中文。 

 

很多音乐介绍都来自网路或书本。很多资料书本上有,但为节省码字时间,还是取自网路来得方便。有时将多家资料整合,也非易事。此中一定会有很多错误,望各位海涵。 

 

名曲浩如烟海,这里介绍的也只是我喜欢的,必然会挂一漏万。好在快递的高手如云,经常在这里转悠,一定不会空手而归的。 

 

我这个系列,只是记载我的欣赏体会,对多年的欣赏做个总结,也顺便向诸位做个介绍。我发现在快递有很多知音,很多人的留言和悄悄话让我非常感动。由于我没有能够提供出处和下载,部分网友可能不太满意,在此致歉。 

 

选择贝多芬的曲子做这个系列的终曲,因为这两部“柔美”之音,由“英雄”味十足的贝多芬写来,更加难能可贵。不管人类如何奋斗拼搏,目标仍然是幸福安乐;不管人们受到多少苦难,心中应当充满希望,爱和被爱的希望。让音乐永远照亮人们的内心世界。 

 

音乐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 博凡 

 

有什么艺术形式能像音乐那样安慰我们呢?在我们的人生经验当中,音乐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阳光,它不仅温暖我们的内心,而且在我们人生历程的最黑暗的时刻成为我们的拯救。 

 

187610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坦为托尔斯泰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当弦乐四重奏弹出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如歌的行板”时,托尔斯泰突然啜泣了,柴可夫斯基本人深受震动。托尔斯泰此时正写完《安娜8226;卡列尼娜》后半部,从“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转向他那著名的内心危机:“我懂得了,它不是偶然的病痛,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这些问题不断发生,答复它们乃是必需的。问题似乎是一些愚蠢的、简单的、孩子气的,可是我一碰到它们,尝试着要解决它们,我立刻肯定了㈠它们不是孩子气的,不是简单的,而是最重要的,最深刻的人生问题;㈡我尽力试图解决,但我决不能解决它们。” 

 

音乐在这一刻成为托尔斯泰生命当中所经历的最大精神危机的见证,也成为他伟大思想的一部分。1859年,托尔斯泰作了他漫长一生唯一的一次公开讲话,他说:“音乐像是一道霞光似的突然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大家都感到有某种力量出现,这既是‘缅怀往日的感觉’……” 

 

音乐诉诸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生中出现无可避免的坎坷与苦难的时候,它成为我们个人生命当中的精神闪耀,一种经历过精神与肉体伤痛中产生的光芒。正是这种迸发,这种瞬间的敞亮,提升了倾听者的我们,把我们从绝望与无路可走的境地导向一个光明的境界。 

 

诗人王家新在谈到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时写道:“旅英两年间,当我坐火车独自在时而晦暗时而阳光迸射的英格兰旅行,或是在黄昏时再一次阅读起让人泪涌的家信,伴随着我的正是这样一种音乐。没有这样的音乐,一个人在异乡度过的艰难岁月是不可像想像的。” 

 

著名音乐家陈钢在回忆“文革”时代中受批斗,在被红卫兵押送回家的路上被迫喊“打倒陈钢”,人格与尊严受到极大的悔辱时,他想到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一刻,音乐救了他。在《马勒救了我》一文中,陈钢说,是马勒的《第四交响曲》让他的“获得解脱与升华”,他写道:“每天,当我拖着受伤的灵魂,疲惫的身躯和沉重的步伐从牛棚回家时,它都要为我倾诉,哀号;同时安慰我从绝望的峭壁上走向希望之路。就像菲锡德尼所说的那样‘对一颗受难的心,一曲悲歌是最美好的。’” 

 

陈钢在文章中还谈到作家白桦,诗人哲学家赵鑫珊所经历的“共同体验”。 

 

白桦在自己那篇《混合着痛楚的愉悦》一文中写下了一段故事:1958年初,白桦被打为“右派”分子。在离开北京前,指挥家李德伦请他去听中央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我是在绝望中寻找‘悲怆’的。我在慢板乐章停止之后,我哭了。哭泣着走向长安街,我真得意识到自己是被紧紧拥抱的人世抛弃了的孤儿,但我在朦胧间觉得还有另一个永不舍弃我的世界。……” 

 

哲学诗人赵鑫珊曾在辽西度过六年牧羊生涯,与他相伴的只有贝多芬的音乐。当他告别了散落在山坡上的羊群与紫罗兰,回到北京后,却在一家胡同里突然听到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我哭了——眼泪和心泪一起流,流在心底,点点滴滴,不能自止。……” 

 

音乐不仅在安慰着我们,也在提升着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音乐之于我们的有太多的无法言明的东西,它一方面会触动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但在另一方面又提升着我们,使我们不再沉湎于个人的悲伤与痛苦,成为照亮我们内心的精神之光。当音乐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它的言说与叙述将与我们生命溶为一体,在温柔的倾诉与心灵的照拂之中,和我们长相厮守。 

 

伟大的俄罗斯女诗人玛丽亚8226;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录《母亲与音乐》一章里写到:“母亲的重要影响是:音乐,诗歌,大自然,孤独。” 

 

母亲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句话被写在茉莉花掩映的墓碑上: 

 

“让我恋恋不舍的只有音乐和太阳。” 

 

"贝多芬之魂--德国古典“文化群落”中的贝多芬音乐"的书摘 

 

贝多芬——音响艺术王国的西西弗斯(序) 

 

只有站在德国古典和浪漫文化哲学整体性的鸟瞰高度,我们才能参悟贝多芬音乐思维的绝对美;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贝多芬旋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美和崇高美,我们才能深深感受并体验到德国古典和浪漫文化哲学那发天地之奥、明生死之变的风骨胆识。 

 

有一次,有人当面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竟出乎人们意料地回答说,死亡就是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 

 

我理解爱因斯坦对莫扎特音乐这种生生死死的酷爱和眷恋之情。因为这个“小个子的伟人”所创造的音响艺术世界正好表述了贝多芬所激赏的“高阶的秩序”所具有的“和谐的神秘性”。而努力揭示自然界中那高阶的秩序所具有的和谐的神秘性也是近代理论物理学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意境。的确,在这个充满烦忧和多艰的世界上,一个人不能没有几件生生死死为之眷恋和酷爱的东西,否则他的存在就失去了附丽,失去了依托。没有附丽和依托的人生是最最不幸的。 

 

将近30年,不论我的躯体被抛到哪里,在冷峻的旷野或荒凉的海边,在高大的白杨树下或仅8平方米的狭小亭子间;也不论是在春夏交替或晚秋初冬之日,刮风下雨或雨后复斜阳的时分,白天抑或是在沉沉的黑夜,只要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或《悲怆钢琴奏鸣曲》一响,我的心就会壮美地为之颤动,共鸣,就会因受到一种崇高审美力量的猛然袭击而暗暗落泪:眼泪和心泪一块儿流,一块儿涌将出来。在泪花闪烁中,我瞥见到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我这一生的使命。——我意识到我短暂地寄存在这个世界上自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确,贝多芬音乐就是教你萌生“自我意识”。 

 

对于我,流行歌曲和轻音乐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可以喜欢,牢牢地把它记住,也可以厌倦,恶心,忘却;然而,贝多芬的音乐却是一定要听的,不会厌倦,也不会忘却的。科学、艺术和哲学世界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使人脱去胸中尘浊的理想世界。数学物理符号、普通语言文字、线条和色彩以及音响和节奏等,都是建立各自梦幻世界的砖石和材料。多年来令我惊讶的是,贝多芬的音响艺术何以能传达“世界的心声”、表述“世界的本体”呢?它又何以能容纳如此广大、精微和复杂的人类心胸呢?提出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并试图从一些每易被人忽视的深层文化哲学的背景去加以研讨观照,正是笔者撰写这本专著的主导动机之一。另一个动机则纯粹是为了表达我对贝多芬其人及其音乐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因为他的音乐直到今天还在悄悄地、无偿地给予我,支撑我,给我战胜我自己的力量。——同自己作战有多艰难啊! 

 

贝多芬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                                         

 

一提到贝多芬,我们都会想到“英雄”,“命运”,以为他的音乐总是激昂壮阔,声响如雷,充满无穷无尽的从痛苦到欢乐的搏斗。其实,乐圣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片无限温柔的情怀。除了在他那些富有英雄性格和战斗激情的宏篇巨著中也能找到的温柔动人的抒情乐章之外,他还为我们留下了西方音乐史上最为优美动听,充满欢乐和柔情,又最富有青春气息,给人以激情和信心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莫过于他在1806年完成的两部杰作。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806年完成的三部杰作:《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一年,三十六岁的贝多芬怀着与相恋情人,贵族遗孀约色芬.达蒙夫人心灵相联的期待,将他灵魂深处最深切的渴望谱写成了他的作品中最为优美动人的篇章。 

 

有人将这三部作品称之为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这个概括不仅可以突出在他在其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以“英雄”风格为主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中,温柔美丽的另一面,而且还可以为爱乐者欣赏贝多芬音乐归纳出一个完美的三种体裁的优美的交响音乐作品组合: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交响曲。尽管在这几部作品中,也的确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特有的“英雄”性格,但贯穿这些作品的主调是柔情与快乐。可以说,这几部作品名列我最喜爱,最常听的贝多芬作品和所有古典音乐作品之中。在我的爱乐生活中,他们带给我许多欢乐,留下了许多温磬的回忆。 

 

我以前已经向大家介绍了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今天帖上“柔美三巨著”的另外二篇。 

 

最美丽的钢琴协奏曲 --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是爱乐者们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体裁之一。而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更是众多爱乐者经常听的保留曲目之一。那富有歌唱性地如天堂般美丽的乐章,热情洋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质的情感,连德国上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肯普夫也不得不感叹这部作品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美丽的”。这与我的感觉完全相同。曾经无比热爱并在爱乐生活中留下印记的“皇帝”协奏曲在心中的地位,似乎已经被这部作品所取代……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悦被抒发得如此自发而透彻,如此的动人而真切,很难举出另一部作品与之匹敌,听后令人不禁感慨,原来喜悦可以和悲戚一样动人心魂。 

 

我国名音乐学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鑫珊在他满怀激情写下的《贝多芬之魂》这部书中,描述了他刚从文革被下放去放羊的生活解放回到北京之后,偶然听到这部作品时的感动。“有一回我走过干面胡同,突然听到从一个窗口飘来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那热情洋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质的音响……。我久久地伫立在窗下,当传出最后乐章的时候,我哭了,眼泪和心泪一块流,流在心底,点点滴滴不能自止”。而柴科夫斯基甚至也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这样的音乐使我脱离了刻板的现实生活.以至听久了以后你会不相信世间还存在战争、疾病和贫困……”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乃贝多芬的第四首钢琴协奏曲,作于1805年至1806年间。

 

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于18081222日首演于维也纳,由作曲家本人担任独奏。同时上演的曲目还有他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交响曲,《合唱幻想曲》《C小调弥撒》的片断,及一首即兴创作的《键盘幻想曲》和一首咏叹调——Ah!Perfido。这首协奏曲的非公开首演时间应前推至18073月。 

 

贝多芬为其弟卡尔及尤汉纳·雷斯(Johanna Reiss)之婚姻困恼不已,他们原本在1806525日结婚,但在这时,尤汉纳·雷斯已怀有卡尔的骨肉,而且这也是贝多芬唯一侄儿。他因而心灰意冷,既失去与弟弟之紧密联系,也从此失去一个得力秘书(因卡尔曾当过此职位) 

 

贝多芬因而寄情作曲,写下无数作品,除第四交响曲、“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卅二首钢琴变奏曲及小提琴协奏曲外,还写下此首被冠以“第四”的钢琴协奏曲。此协奏曲一如既往,于18081222日由贝氏本人于维也纳作首演及弹钢琴。首演完成后,《环球音乐报》(Universal Musical Gazette)大赞该乐曲为“作曲家最独特的作品之一”。此外,观众亦为贝多芬的创意啧啧称奇。 

 

此首合共32分钟之协奏曲,共分下列三段乐章: 

 

1.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本段以钢琴展开乐曲,一反以往乐团奏出较长乐段后引领独奏部份之风格。此外,在乐团将近正式演出之际,曲调突然一转,使乐章带来奇异及疏离之感觉。 

 

跟一般协奏曲不同,这部协奏曲没有惯用的乐队引子,而是由钢琴直接奏出第一主题。这个钢琴引出并由乐队重复的第一主题轻柔而温暖,沁人肺腑。之后由乐队引出的第二主题则优美如歌,非常富有歌唱性。整个乐章是如天堂般的美丽,时而是第一主题的轻缓温柔的诉说,时而是第二主题优雅的歌唱……  

 

据贝多芬的一些笔记,这个主题与第五交响曲开头那惊心动魄的动机——即所谓的“命运叩门”——源于同一思想。但在这里,这个主题却十分温存,描绘出一个抒情形象:我们先是在钢琴上听到它轻声细语的陈述,然后由乐队在弦乐器上柔和地回答着,似乎是来自远方。这时候,音乐从G 大调转入B 大调,调性色彩形成了对比,钢琴的一些轻快的三连音句也使色彩有所变化。然后钢琴就转入更富有即兴式的发展。在钢琴奏出的格外有表情的连接段之后,音乐的进行就失去了开头那种静观、沉思的因素,越来越热烈昂扬,于是,在小提琴上出现了第二主题的第一支旋律。钢琴独奏返回时,弹了一个沉思般的华彩式经过句乐段,和乐队一起再现井发展了一些基本主题。在充满着旋律的开头几页中,美丽的乐句一个跟着一个。尽管这些旋律都开展得十分壮阔雄伟、有冲刺的琶音、辉煌的音阶,和突然的力度对比,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乐章仍是非常抒情的音乐。 

 

2.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此乐章带给人喜出望外的感觉,并跟庞大的钢琴及乐团构成强烈对比。非常短小的第二乐章,却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精致的一个乐章之一。 独奏钢琴和乐队的对答,如抗争的两方,机智而激烈。 

 

关于第二乐章之典故,众说纷纭。很多人将这个乐章与希腊神话中奥尔菲斯(Orpheus)进入阴间要将死去的爱妻重新带回人间的故事相联。奥尔菲斯的妻子,美女尤丽狄西(Eurydice)死于蛇咬。他痛不欲生,决定冒生命危险进入阴间,要将爱妻带回人间。奥尔菲斯以自己的音乐天赋迷住在环绕地狱的冥河中摆渡的凯雷神(Charon)和守卫冥府的三个头的狗(Cerberus),得以进入阴间冥府。甚至阴间的鬼魂都被奥尔菲斯的歌声所感动。主宰阴间的冥王哈得斯答应了他要将爱妻带出阴间的请求,但有个条件:在完全离开阴间冥府进入人间之前,奥尔菲斯决不能回头看尤丽狄西。然而,就在要进入地面人间前,思念爱妻心切的奥尔菲斯在一丝光线中瞄了尤丽狄西一眼,致使她又变成鬼魂并回到阴间。 

 

有音乐学者认为,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以钢琴代表奥尔菲斯,乐队代表冥府的守卫。乐章由乐队威严的齐奏开始,钢琴从哀求开始逐渐增强,而乐队的音乐则由强悍开始逐渐衰退,表征最后奥尔菲斯感动冥府的守卫进入阴间。这个美丽的故事配上这段动人的音乐,无论是否与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的意念相符,都是非常贴切的,让人感动。 

 

这一乐章的突出特征,是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这体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所喜爱的对话原则。乐队奏出严厉恐怖的断音主题,而钢琴独奏叹息般的答句优雅动人。李斯特曾把这对话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斯用音乐驯服地狱里的魔鬼。无论与否,对话中所用的命令式的八度和钢琴回答时所用的温和而祈求的语气,确实像是代表了两种对立的力量,或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人。最后,对话的双方取得了妥协,乐队严厉的音响缓和了,钢琴叹息般的音型越来越宽广有力。齐奏的主题在低音区神秘地隐约可闻,在乐队的持续和弦的背景上,钢琴最后一次露面,就在这轻微的持续音中,音乐不间断地直接转入第三乐章。 

 

3、第三乐章回旋曲—甚快板(Rondo - Vivace): 此乐章以回旋曲为题材,有时更被旋律化。在连系G小调前,也曾连系至C大调。第二乐章动人的伤感情绪被下面这个由弦乐轻轻奏出的轻松活泼主题打断。这个主题就是未乐章回旋曲的叠句。钢琴用优美的变奏回答了由弦乐奏出的一些乐句。在这个谨慎而周密的开场之后,全乐队突然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重复了这个主题,因此,这首回旋曲充满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接在慢板乐章的深刻阴郁之后的强烈的狂欢,使人回忆起关于贝多芬在他朋友面前即兴演奏时心潮起伏的一些故事:有时,当他弹完了以后,回过头来看到他的听众万分激动时,就会大笑起来,嘲弄地说:“我们艺术家不要眼泪,我们要的是喝彩。” 

 

回旋曲的终曲乐章,充满喜悦,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悦。这里充满着出人意表的对比,忽尔妖冶迷人,忽尔咆哮,忽尔闪耀着火花。回旋曲主题听上去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这个乐章中,喜悦的情感抒发得如此自发而透彻,如此的动人而真切,我很难举出另一部作品与之匹敌。每当听到这个乐章,我就深深感到,原来喜悦可以和悲戚一样动人心魂。 

 

古典中的浪漫之最——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来源:古典音乐网 

 

这是我最喜爱的钢琴协奏曲,我爱她的浪漫,爱她的优雅。  

 

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创作一首乐曲是要受多么大的限制呀!写交响曲要写四个乐章,协奏曲要写三个乐章……,往往看到一下这样千篇一律的事:XX作品: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内容要有朝气,轻快。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内容要温柔。第三乐章,极快板,回旋曲式,内容最欢快……。这样,束缚了多少作品?扼杀了多少乐思?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以最冷静的方式悄悄的改变了这一切。  

 

人们总说小贝的第八交响曲是最来源于生活的,但如果仔细听听这首G大调钢琴协奏曲,你会发现什么呢?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作品。 

 

似乎相对于小贝,他的后辈们的描写功力更强。在小贝开创的浪漫主义以及他的分支­——民族乐派中,我们能听到鳟鱼发生的不幸,能感受到沃尔塔瓦愤怒的浪涛声,甚至能感受到中亚草原的一草一木。但耳朵有点不好使的小贝也做到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东西,日出,爱情,生活,田园……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是描写得相当真实的作品。这部作品究竟……  

 

打第一乐章的一开始,小贝就与传统抗争上了——已开始竟让钢琴领奏,这在1805年以前是前无古人的,钢琴的轻松与从容使整个作品的第一乐章充满了浪漫与安逸的迷雾,随后,贝多芬又开始展现它的拿手本领——超远关系的调式并用,第一主题是G大调,乐队马上已B大调做出回应,然后,希望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于是人们满怀希望的忙碌起来,这是钢琴也醒了,开始了第二主题。奏出了生命中的愉悦,随后是展开部,你可以看到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实际的情况,其中不乏钢琴与长笛的互相嬉戏,与单,双簧管的娱乐协作,钢琴追逐着乐队像个顽皮的小姑娘……,随后是再现部,这不是简单的再现,我们可以想象,那是贝多芬靠在一颗非常非常大的树下作曲时在打盹中预见的梦境:在钢琴的再次协奏主题的情况下,一样的第一主题却把我们带入了不同的梦境:那是贝多芬的回忆,那是美丽的海利金斯塔特,漂亮的琪夏尔笛,温柔的约瑟芬……,也是对他最爱的,他的母亲的回忆,在这美妙的回忆中,铜管乐器却不和人情的宣布太阳下山了,钢琴却不满意一天只有这末短,开始了华彩乐段,(我最喜欢博恩.阿勒特那个版本的)最后,慢慢的,当浪漫的气息漫布了听众的整个心田后,第一乐章终于结束了……  

 

突然,命运,噩神敲响了贝多芬的大门,在强大的大提琴的合奏下,钢琴的哀求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善良(钢琴)与邪恶(大提琴与乐队)开始了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呢?是贝多芬让死神放过它的母亲?是贝多芬向他的命运求一个女人,琪夏尔笛?约瑟芬?特莱莎?还是他的耳聋?后来,钢琴声越来越越小,大提琴率领的乐队也生息尽无,那是为什么呢?那是贝多芬决定了要反抗,向命运反抗!  

 

在小提琴奏出回旋曲的主题后,第三乐章开始了,在小提琴之后,钢琴也附和了一次,然后便开始了越来越精彩的变奏,在他与命运抗争之后,小贝又重新发现了生活的乐趣,像是重生了一样。最后,这部作品的结尾的结构,和命运交响曲是一样的,但不是胜利的凯旋,而是淡淡的,非常中性的结局,代表什么呢? 

 

整部作品是具有革命性的,第一乐章写成如此浪漫的,在此之外我还没见到第二部,而在人们印象中,第二乐章倒应该是轻松的,但小贝的第二乐章让人喘不过气来,还有那部回旋曲,既不像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那样动听,也不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那样大力宣扬他的民主自由观,他只是求实的一种描写而已。整部作品在当时看来是不合理的,但现在的评价呢?我认为在钢琴协奏曲当中,它是能排在前三位的。(另两位我认为是“皇帝”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还感觉,这也为贝多芬那些伟大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开辟了思路,比如说是第2830钢琴奏鸣曲,朋友们可以体会一下。  

 

据说贝多芬的老师海顿在听过这部作品后,“和像听了“命运”一样震撼”。  

 

我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有威廉。肯普夫的,吉列尔斯的,还有博恩.阿勒特的。我还要收集更多的。  

 

知道贝多芬是由于“命运”,了解贝多芬是由于“英雄”,佩服贝多芬是由于“合唱”,感谢贝多芬是由于“田园”,陶醉于贝多芬是由于“月光”,而听了第四钢琴协奏曲后,你才会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小贝…… 

 

回旋曲的终曲乐章,充满喜悦,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回旋曲主题听上去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这个乐章中,喜悦的情感抒发得如此自发而透彻,如此的动人而真切,我很难举出另一部作品与之匹敌。每当听到这个乐章,我就深深感到,原来喜悦可以和悲戚一样动人心魂。 

 

我国名音乐学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鑫珊在他满怀激情写下的《贝多芬之魂》这部书中,描述了他刚从文革被下放去放羊的生活解放回到北京之后,偶然听到这部作品时的感动。“有一回我走过干面胡同,突然听到从一个窗口飘来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那热情洋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质的音响……。我久久地伫立在窗下,当传出最后乐章的时候,我哭了,眼泪和心泪一块流,流在心底,点点滴滴不能自止”。 

 

最明朗的日子里的芬芳——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朝气、充满浪漫情趣、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明朗欢快气氛的新型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性格中主要的特征和精神面貌,贝多芬对爱情充满着信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爱心。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从形式上看完全是海顿、莫扎特的传统,但内容和精神面貌,已相去很远,完全是贝多芬式的。  

 

这部作品“保存了他一生中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 ­——罗曼·罗兰 

 

第四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过程中突发灵感,用很短的时间一气呵成的,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 

 

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正深深眷恋着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这也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第四交响曲》则正是贝多芬眷恋丹蕾莎那段日子满腔诗意的投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这部作品“保存了贝多芬一生中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这不仅指的是第一乐章那个经过摸索突然迎来阳光灿烂日子的开头处,更是指第二乐章中那不断出现的关于美好回忆的旋律,这旋律反复吟唱所达到的令人陶醉程度,即使在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也是很少有的。 

 

【欣赏指南】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他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首《第四交响曲》。这首作品于1807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诺夫斯基宫。这首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全曲分4个乐章: 

 

1. 第一乐章 柔板,活泼的快板。开头有一个平静、漫长的引子,一种宁静、朦胧、沉思、探索的意境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营造出一种用于对比的气氛,在漫长的引子之后,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强烈的对比,弦乐齐奏,光芒四射——打破了朦胧冷峻的意境——洒向广袤的大地,霞光万道,明媚、温暖、畅快、洒脱和带有几分幽默的主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强烈的意境反差和让人目不暇接的画面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整个的第一乐章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给人以活泼、风趣和充满朝气的心理感受。柏辽兹描述:“其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疑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间不见了;它离开水底的河床仅仅是为了以浪花四溅的瀑布形状咆哮地直泻而下。”这个乐章用开头主题,在喜气洋洋中结尾。 

 

2. 第二乐章,抒情性的柔板,像是一首夜曲,以抒情为其主要目的,温柔、纯洁、善良、充满着对爱情的幻想,旋律非常优美。这个夜曲般细腻的慢板乐章的主题几乎完全由下行的缓慢降E大调音阶构成。一支美好的旋律出现4次,4次出现和其间3个插部以及木管上精美的对比乐句构成回旋与奏鸣由式的天作之合。按柏辽兹的评介:“它的旋律表现是这样富于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致使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 

 

3.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是一首轻快而新奇的小步舞曲,也是一首流畅而变幻莫测的小步舞曲。在这里,调性的变化十分频繁、随意,就像人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舞蹈,舞姿的随意、自由,清晰可辩。在随意之中透现出无穷的新意。给人们以新颖优美之感,同时也融入了浓厚的幽默情趣。这个谐谑乐章是万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现,在抒情的三声中部中,以木管演奏为主。 

 

4.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是一幅描写青春火焰的画面,在快速的演奏和上下飞舞的旋律中,充分地展现了青春的朝气和勃勃生机。在快速的调性变化中再次强调了青春火焰的感染力和思想情感的无拘无束。从小提琴的无穷动旋转开始,最后是整个乐队的旋转,如野蜂飞舞,也如神话中小精灵的舞蹈。

 

【创作背景】 

 

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 

 

很多朋友都知道,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略带悲剧色彩。有人说,艺术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没错!贝多芬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然而贝多芬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说表面印象却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很多文献资料都这样形容作曲家的外貌——杂乱的头发、宽大的额头、凶蛮的目光、并不美观的鼻子。这些描述足以表现出贝多芬并不是那种容易引起少女爱慕的“白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为“狮子脸”。同时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节,说的不好听一点,简直有一点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还是无法抗拒来自贝多芬身上的那种英雄气质和艺术修养,而和贝多芬谈着或长或短的恋爱,但是这种关系最后都没有终生保持下去。 

 

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著的。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贝多芬喜爱追求过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贵族的小姐,有些则是自己的学生,也有女作家。在诸多次恋爱中,曾经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与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的一段感情,双方曾经订婚过,但是最终婚约被毁。此前,他热恋过特雷泽的姐姐朱丽叶,而后又与特雷泽的妹妹约瑟芬发生了爱情,可悲的是依然没有结果。与这一家三姐妹的恋爱,可以说是贝多芬爱情悲剧的典型——因为门第、因为金钱,因为一些世俗的观念,美满的婚姻不能成为现实。其实失败又何止这些,贝多芬用心去恋爱,用文字、用旋律来赞美自己心中的最爱、赞美美好的爱情,但最终总是因为世俗的偏见乃至陈旧的观念,而遭到失败。虽然贝多芬相貌并不英俊,举止算不上潇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真诚、他的才华,他的善良打动过很多女子的心。最终很多女子没有和贝多芬结为夫妻,却和他保持了很长的友谊。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贝多芬逐渐失望了,他对于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人感到迷茫和悲伤。而能够最好的表达作曲家当时这种心态的文献被保留下来,后人誉之为《致永恒的情人》。这其实是三封没有发出的信件,一直到贝多芬去世后才被发现。没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没有邮寄的地址、具体写于哪一年竟也无从考证。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长长的、饱含真挚情谊的信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体是写给哪个情人的,研究学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封信表达出贝多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现状的悲叹。记得前些年,曾经有过一部讲述贝多芬爱情生活的电影,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去欣赏一下,应该会比看我上面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正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第四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曲的过程中于1806年间创作的。当时,贝多芬开始酝酿《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撰写似乎非常顺利,但是作曲家在这里却停止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转而去写一部全新的交响曲。当时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温馨,状态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所以从落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顺利流畅,而且旋律中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这正是《第四交响曲》!这部降B大调交响曲,虽然创作在后,但完成在先,故编号为第四交响曲,而创作在先、完成在后的《命运》交响曲,则编号为第五交响曲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