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Joseph..." />
Joseph Haydn - Sring Quartet No. 1, Op. 76 - Menuetto
Why is he great? He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composer to establish sonata form as the nexus point of composition for the following 100 years.
What’s his story? Haydn was the father of 107 symphonies, 83 string quartets, 45 piano trios, 62 piano sonatas,14 Masses and 26 operas,among countless other scores. Cut off from the musical mainstream working for a Hungarian noble, he reasoned that’ there was no one to torment me, so I had to become original.’
Defining Works: The Creation: Symphony No.104,’London’; String Quartets, Op.76.
( Classicfm)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全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4月1日,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一生中共完成了107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和45首钢琴三重奏,14部弥撒,24出歌剧,以及两部神剧等等作品。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以制造和修理马车为生,母亲是个厨娘。尽管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岁时被著名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与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干过家庭教师,写过
1760年,他娶凯勒为妻,犯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为自己招来莫大的痛苦。凯勒体魄强壮而智能低下,性格凶狠暴躁,素质极差!她不仅在生活上虐待海顿,还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创作的音乐手稿随便擦桌椅、包糖果、制点心盒等等。对此,海顿只有仰天长叹,而这又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后来,他们终于分道扬镳了。
1961年,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在此,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统裤袜,头戴歌剧,作过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1759年,他成为波希米亚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 假发或梳辫子,脸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此外,还要监督乐队的纪律,看管好每件乐器,给新歌手上课,提高乐队水平,等等。海顿曾悲哀地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尽管有时宫适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我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我与世隔绝,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我被迫成为‘独创才'."
海顿在宫廷供职的30年里,埃斯特哈齐王宫两易其主(召海顿进宫的保罗·安东王子于1762年去世,继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于1790年病故),1790年继位的新主人只聘请他作挂名的音乐指导,海顿从此得到自由,于是他移居到维也纳。
1791年,应英国之邀,海顿前往伦敦访问。在此期间,他出席了纪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尔的音乐会。当大厅里回响起亨德尔的名作《哈里路亚》时,年近60岁的海顿激动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接着,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来,全场听众无不肃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遗体被葬于圣麦斯公墓。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
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 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海顿的一些趣事:
出生日期:
1732年4月1日,车轮匠马蒂亚斯·海顿的老婆玛丽亚·科勒在罗劳(位于下奥地利,接近匈牙利边境)生下一个儿子。这孩子出生证明上登记的日期是4月1日,起名叫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约瑟夫·海顿曾对自己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迪斯这么说:“我生于4月1日,我爸爸的日记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我兄弟米夏伊尔(另一位大作曲家)总说我生于3月31日。这是因为他不想说我生在。” (也有说法为海顿生日是3月31日,因为,海顿一辈子都否认他是在4月1日出生的,原来是他不希望别人说,他是在愚人节出生的呆子。)
海顿爸爸
从未有人对海顿的音乐天才表示怀疑,但却发生过面对着艺术家本人而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顿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爱海顿音乐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见到他时竟失声问道:“你是真正的海顿吗?......” 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一见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诚地请求道:“尊敬的大师,我最亲爱的小女儿即将举行婚礼,对我来说,这是重大事件。我满怀感激之情,请您为我写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请求,除了向您提出,还能去找谁呢?”善良诚恳的海顿立即慨然允诺。到了约定之日,他果真写成一首典雅的屠夫千恩万谢地取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几天之后,正当作曲家伏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埋头写作之际,窗外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混杂声响,着实把海顿吓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应过来:这是有人在奏乐。是什么曲子呢?......大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仔细听了半天才终于恍然大悟:天哪!这不正是自己前几天作的那支《C大调小步舞曲》吗?他赶紧跑到窗口向外张望,只见台阶上立着一头强健的公牛,牛角上还挂有金色的彩带,喜笑颜开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后是满面春风的女儿女婿,一支由流浪艺人组成的我队正在起劲地吹吹打打!屠夫庄重地走上前来,恳切地说:“尊敬的大师,对一个屠夫来说,用健壮的来对优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谢忱是最好不过的了。”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年)在评论海顿时曾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墨蝉现实发动猛攻。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弦乐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呜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 摘自互动百科)
部分作品简介:
D大调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
把交响曲这种体裁推向古典主义风格形式的第一人、交响曲之父——海顿的交响曲集,音乐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博大的气度、明朗的色调,不仅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也是交响曲形式最完美的体现之一。曲式结构恰到好处的表达手法与海顿特有的机智和幽默融合到一起,这些都无疑将永远对人们有吸引力。自第九十三首至第一零四首的最后12首交响曲,无疑是海顿一生的精华所在。因为是应一位英国音乐会经纪人约翰·扎洛蒙的约请,海顿两次(1791年和1794年)旅居伦敦时写的,并且都是在伦敦的音乐会上首演,故而这12首曲子的总称也叫“伦敦交响曲”或者“扎洛蒙交响曲”。它们不仅是海顿那浩繁惊人的交响音乐中被演奏最多、最热门的曲目,也足以代表早期古典交响曲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的海顿是真正炉火纯青了。
海顿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D大调的《第104交响曲“伦敦”》。虽然我们习惯将作曲家的12首交响曲统称为“伦敦交响曲”,但No.104无疑是最为“正宗”的一部,也是作曲家为自己数量庞大的交响曲作品、漫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所作的一个出色的总结,因此其标题和音乐作品本身内容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乐曲以一个相当震撼人心的、具有强劲力度的引子开始,这个长达两分钟之久,缓慢却富有底蕴的引子显得独特而具有标志性意义,随后乐曲转入欢快的、充满音色对比变化的舞曲段落,隐约中显现出一丝诙谐和幽默的气质。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曲,宁静而明朗,但又略带一些忧郁和妩媚。第三乐章风格接近于玛祖卡舞曲,用复三段体写成,轻盈而平稳。作品的终曲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形式,其第一主题据说取材于当时一首相当流行的克罗地亚叙事民歌,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作曲家是以一种英国街头叫卖为旋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不过无论真相如何,这个充满着民歌风味的乐章是令人激昂而振奋的,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之后,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海顿交响曲处处充满妙趣,但真要想捕捉到它们可不省劲。演奏海顿交响曲,要求乐队有滑润悦耳的音色,管乐手得保持机警,有幽默感,弦乐队有极好的合奏力,能在保持每件乐器清晰质感的同时,又将大块音响处理得细密、精致。海顿常有那种近乎恶作剧的突如其来的“大喝一声”,这时候光靠弦乐也得铿锵豪壮,势如惊雷。
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Surprise" 本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本曲在贵族文库与图书馆中埋没了将近二百年之久,直到一九六一年,捷克音乐学者蒲尔克特才在布拉格国立图书馆发现了海顿时期的手抄分谱,之后由科隆的海顿研究所学术主任费达透过谱纸的水印判断,认定此谱为可信度极高的手抄谱,同时进一步确认此曲谱就是海顿所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它不仅具有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共有的典雅乐风,而且还在演奏技巧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堪称为那一时期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品。本曲也是“交响乐之父”海顿对大提琴艺术的巨大贡献。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C大调,3/4拍子。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不过总奏与主奏形成尖锐对比的手法,反映了复奏形式的痕迹;从单调的伴奏音形中可以感觉到巴洛克的余风。而进入总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的绚丽的结尾部终结,充分显示了由巴洛克的复现形式进入古典派奏鸣曲形式的协奏曲过渡期结构;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是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器呈示的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剧作上独具的功力;第三乐章甚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与保留有巴洛克余风的第一乐章采用几乎相同的结构。全曲与巴洛克协奏曲同样,总奏部分总是简洁地呈示主题,主奏大提琴出现的部分发挥了主奏者的技巧。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这首小号协奏曲是海顿的最后一部协奏曲。海顿第二次赴英国旅行后返回时,是在1795年的夏天,小号协奏曲便是次年(1796年)写的。此曲为小号协奏曲的典范之作,经久不衰。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着以全合奏方式来结束第一主题。然后出现下行的第二主题,旋即进入全合奏的终结乐句,简洁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号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题开始的;第二乐章,行板,降A大调,6/8拍子。首先由弦乐器奏出西西里舞曲节奏的主要主题,主奏小号跟着重复一次。在本乐章中,小号与全乐队交相辉映,而造成调性的变化;第三乐章,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两个主题回旋奏鸣曲形式。三个弦乐器合奏主题,接着由全乐队重复主题一次,然后乐曲转为第二主题,藉着很起劲的乐句来结束乐队呈示部。接着由主奏小号轻松地吹奏出欢快乐观的主题,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号在高音区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发挥出这一乐器的特色。结尾再现第一主题,直接把乐曲带进终结部。
弦乐四重奏:
海顿弦乐四重奏的重要性仅次于他的交响曲,他写下80余首弦乐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内容大多是欢乐、热情的抒发,因而他同时也享有“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50年代所写的10余首弦乐四重奏,在它们5个乐章的排列中清楚地显示了古典舞蹈组曲的影响。从《第十七弦乐四重奏》(1771)开始确立了4乐章的形式,此后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间两个乐章调换。1781年他为俄国皇储保罗大公爵所写的《小鸟》、《你好》等6首《俄罗斯四重奏》(1781),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2乐章。1772年所写的6首《太阳四重奏》中,复调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复杂的赋格结束。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形成“对话的原则”,即把主题的叙述分置在各个声部,如同4个人的谈话,具有在主调和声基础上产生的复调性,改变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声部,而把其余声部处理成单薄伴奏的机械状况。90年代创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乐四重奏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华彩,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与“伦敦交响曲”相媲美。他的四重奏(特别是后期所写的)更富于抒情性,在创作手法和复调的运用上也更大胆些。在他所写的77首弦乐四重奏中一作品3号、20号、64号、76号、77号等最有名、最重要。在这种四乐章的弦乐四重奏中,四件乐器个有自己的个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D小调“纳尔逊弥撒”:
《危难时代弥撒》(Missa in angustiis, in D minor)作于1798,标题是海顿自己写的,作曲家在两个月内一挥而就,标题也体现了海顿对当时拿破仑战争动荡时局的忧虑。巧合的是,该曲在1798年七月份创作的时候,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在阿布基尔一举击溃了法国海军,解除了法国人统治海洋的威胁,这个好消息是在曲子完成后两周,才传到了维也纳。《降福经》中戏剧性的小号花腔,或许就是海顿听到好消息之后加上去的。这部弥撒和纳尔逊有不解之缘,两年后,纳尔逊造访埃森施塔特的艾斯特哈奇亲王,出席了这场演出,所以这部弥撒后来以“纳尔逊弥撒”而为后人所知。据说纳尔逊听了音乐后,大受感动,曾赠给海顿一只金表。不过这只是一个未经考证的传说而已。
海顿弥撒的管乐编制都各不相同,完全看作曲家手头能有多少可资利用的乐手。1798年,他的主人尼古拉斯亲王因战时经济紧张,缩减了宫廷乐队的编制。海顿手头就更紧了,不过对大作曲家而言,条件限制往往能激发出他更大的潜能,他充分利用古老的管风琴,迭加在弦乐之上,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演奏。管风琴的给纳尔逊弥撒增添了特殊音色,尖锐、粗犷,D小调时显得阴郁不祥,D大调时又平添庆典气氛。纳尔逊弥撒同样显示出亨德尔清唱剧的影响,戏剧感十足,配之以圆熟的乐队写作,同时又照顾到经文歌词的情绪表达,实在是一部杰作。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整理 | 感谢原创资料提供人)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50341/ (-《极致:海顿选集》(Ultimate Haydn) DECCA极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