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用简注明章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55章)。老子所著《道德经》全篇与“和”字紧密相扣、密切相关,这个“道经”又可以称作一部“和经”。他从“道”这个宇宙万物总规律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以及各国家之间的和谐和睦相处问题。
让我们展开这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历史画轴,看这位楚国先哲是如何弹奏这首“和之韵”的。
二
“天地合一”。人要和天地大自然和睦相处。
“天地合一说”为道家和儒家所推崇,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儒家推崇的是人化自然,人是中心和支配者,“天人合一”是天跟人合,人可胜天,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语)。道家则不同,它虽然也把人摆在比较高的位置(“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亦大;而人矣其中焉”),但人只是天地大自然中的微小部分,它的生存发展均取决于天地万物,只有遵循自然法则而行,使自己合乎自然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和认可。“人法地,地法天,人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5章),人主宰天地自然不可能,“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第29章), 天地万物有序运转,“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第29章),只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乱作为)”,不可人为改变,不能把梅花改造为夏季开放,让枣树结出梨子来。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22章),“天人合一”,则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兴旺,社会安定,反之则天裂地废,谷竭物灭,社会不稳,“侯王猖獗”(“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则恐裂,地无以清则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则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则恐蹶”(第39章)。“天人合一”是常识常理,“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和天地自然要保护爱护其资源,遵循“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玄德”(第51章);开发索取,要“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不现可欲,使民心不乱”(第3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64章)。施行节省,“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59章)。不要过多“利器”和“技巧”,(大概相当于今天可以使人类可以毁灭几十次的核武器;“克隆”,“变性技术”、“胎儿识别技术”之类),“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第57章)。提倡返朴归真,“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原始工具)而用之”(第80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第1章)。把握“无为而治”之要旨。
三
治国,要“政通人和”。
“政通”才能“人和”。“政通”在于制定与政策的执政者能和民相“合”,处理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大的平衡问题。要处理好与天下百姓的关系问题。“自谓孤、寡、不毂”的“侯王”们(第39章),不要“身轻天下”。被称为“天下神器”的国家政权是天下人的,不是哪个“万乘之主”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乱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29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第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49章)。有道之君,贵有“自知者明”(第33章)。不是以为自己如何高明,而是把自己摆在比民众愚蠢的位置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不自以为“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19章);以诚信而不以心机智巧治理,“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65章)。在执政理念上,要“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39章)。社会财富分配要均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第32章),这是“天道”,“天之道,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馀以奉不足”(第77章)。不扰民,“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第72章)。防止把“国家管理”变为“国家管制”,把民众放在“管制”的对立面上加以层层限制,“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第57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58章)。不收苛捐杂税,“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为政宽和,去严刑酷法,“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57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不把民众自己可以解决处理的行政事物都包在自己手里,“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稀有不伤其手矣”(第74章)。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不搞“政绩工程”。与民同乐,谦虚待下。“和其光,同其尘”(第56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66章)。去骄奢,“富贵而骄,自贻其咎”(第9章)。那些居巍峨庙堂之上,不管老百姓的田已荒芜,仓库已虚夸,还香车宝马海吃神摇之人,是逆道而行的强盗头子,“朝甚初,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第53章)。
老子勾画了“政通人和”的社会和谐画图:人人吃的好,穿的美,住的安,风俗淳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1章)。也描绘了一幅君民相合的活跃场景:“民”对“君”的执政水平效果很满意,不是“畏之”,“辱之”,而是“亲而誉之”(第17章),热情投他的票,“天下乐推而不厌”(第66章)。“君”受到激励鼓舞,表示再接再厉,不辜负百姓信任,全力搞好工作,将来退下的时候,老百姓说我们这些年活的挺自在,(“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第17章)。
四
“知和曰明”(第55章),和为贵。把“和之至”作为良好社会关系的标准。提出维护融和融洽社会人际关系一些道德行为准则。强调最多的是“善”。“善乃”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把亲善、友善、和善、慈善等善心善举普及渗透到社会行为关系各层面。广结善缘,广为善事。“上善若水”(第8章),向水那样善利万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第8章)。大善无疆,“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为善而不积怨,“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得以为善”(第99章),要“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63章),善待“不善”之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27章),故“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27章)。施以美好的言行,不善的人可感化过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62章)。其次是“诚信”。“言善信”(第8章),不“轻诺寡信”(第63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17章),虚假虚伪欺骗等背信行为是社会流行的最大通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第38章)。信为本,离了“信”,“仁,义,礼,智”之类全部失去光芒。再其次是“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不争“名”,不争“货”,不争“强”,不争“言”,不争“得”。低调处事,谦和待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58章),“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72章)。还有“慈”,“俭”,“啬”等原则。施行这些原则的效果是互利而双赢的,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第23章)。上述为德行道行会得到好的回报:“夫慈,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67章);善者“得善”,信者“得信”(第49章)。终身行善者,“子孙以祭祀不辍”(第54章),“天下柔弱莫若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78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不争而善胜”(第73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
五
“致虚守静”,“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保持心理平衡与精神上的宁静平和。老子是位心理医疗大师,善于抚慰心灵,消去人的“心病”和隐患。指出病根,对症下药,(“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遇事提倡“放下自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善摄生”而不“厚求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生生之厚也”(第50章)。不追求过多物质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伤)”(第12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9章)。欲望无止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乐矣!”(第46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第44章)”。“见素抱朴”(第9章),淡化名利地位,“居其实,不居其华”(第38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26章)。心若止水,“宠辱若(不)惊”(第13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16章),人和万物都要“落叶归根”的。况且人生短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何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23章),因此要格外珍爱属于生命自身的东西。“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44章)。开阔胸怀,“旷兮其若谷”(第15章),保持乐观人生。对世道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第38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善恶美丑等矛盾现象是永久存在的,有时“明道若晦,进道若退,夷(平)道若檑(崎岖)”。对各种灾祸和挫折要承受得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贵柔守雌,知荣守辱,“曲则全,枉则直,凹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22章),树立合适抱负水准,不满、不急、不燥(“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夸,故功;不自矜,故长”。
六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战争)往来”(第80章),老子给我们描画了一幅千古迷人的国与国和平关系的美好画图。春秋末期的老子对你杀过来我杀过去的“春秋无义战”深恶痛绝,强烈反对战争,强烈呼吁和平。战争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灾难,“和平年间,战马悠闲田间耕田;战争,连怀孕的母马也被征用,以至生驹于路上”(“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46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第30章),所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30章),他反对恃强凌弱,痛斥“强梁者不得其死”(第42章),“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发动战争者,“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31章)。
战争是“不道”的,制止战争要明道修德,“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60章)。要“修德于国,其德乃丰,修德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第54章)。国与国要相互“谦下”,“大国以下(谦下)小国,则取(悦)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或下而取,或下以取”(第60章)。大国要像江海那样虚怀若谷而纳百川,“大国者下流”,“两交各得其所欲,大国宜为下”(第60章)。
七
“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也”(第2章)。
两千多年来,老子这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及思想史上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千古绝唱”。
《道德经》在西方传播数量巨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外,就是《道德经》。从1816年至今,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二百六十多种,召集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一本问世。在德国,平均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本《道德经》。大哲学家黑格尔称老子是“东方哲学家之父”,称其说“据有超越精神”。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赞《道德经》使他看到中国文化源头的透彻清纯,是“最动人的篇章”。美国总统里根在当选后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话语。
在我国,以老子《 道德经》为旗帜的道家文化被称为“根文化”(鲁迅),在长期皇权专制社会中,其思想理论似一股潜流,一直起着经世济民的积极作用。以《 道德经》为经典的道教是同佛教,儒家并为中国古代文化三大思想支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专门做了《解老》书。另一位道家文化代表人物楚人庄子唯老子马首是瞻,潜力研究并发扬光大。历史上一些开明统治者重视从中汲取治世之道。如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其远组,号召朝野研读〈道德经〉。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以静养民”方略,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社会繁荣局面。盛唐之际,唐玄宗亲自逐条注解《道德经》八十一章,诏令士庶家藏老子本,置“崇玄学”博士,其生徒皆令习《 道德经》,而社会经济之繁荣亦达到唐朝鼎盛阶段。
《道德经》文笔洗练,立意深远,其思想已深入而广泛渗透到历史与当代思想文化之血脉中。其中的一些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如“出生入死”(第50章),“天长地久”(第7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自知之明”(第33章),“大智若愚”(第45章),“大器晚成”(第41章),“功成身退”(第9章),“根深蒂固”(第59章),“宠辱不惊”(第13章),“祸福相倚”(第58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73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常乐”(第46章),“顺其自然”(第25章),“无为而治”(第3章),“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等等,即使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耳熟能详,这些话语中的思想已作为人们日常的行动准则,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话是老子说的。在老子研究中也存在不和之音,包括一些杂音和噪音。他被些人带上好多的“帽子”,如“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表”, “复古派”,“保守派”,“权术阴谋家”,“愚民政策”等。有些“批评”叫人不知所云,一些人把老子的一些自嘲自贬的幽默风趣话、调侃话也正言厉色批评嘲讽。《道德经》本身也难白璧无瑕,包括一些难弄清弄懂的语言。但无论赞誉毁贬,老子是不会去打什么官司的。从《道德经》的思想及文风中,我感到这是位非常慈善富有人情味的老人,不仅是一个“学者老子”,一个“平民老子”,还是一个“和气老子”。
老子是楚国人,《道德经》是绚丽楚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弥足珍贵的两种《道德经》手抄本(最早抄写时间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亦均在“楚国”故土出土,(1970年湖南长沙和1993年湖北郭店),给人以“血浓于水”亲密感。影响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道德经》,是楚人和楚文化为中华和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是楚人的骄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创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我们应更好学习研究《道德经》,让其精华发扬光大。古老《道德经》所奏出的和韵将会获得新的知音,开出绚丽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