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国我都是婆家娘家各住几天,还好两家同城,有直达的公车,跑一趟不到一个小时,还可以慢慢浏览街景,一天跑个几趟都没问题。
回国先住的婆家。婆婆是老观念,当初跟队友结婚的时候,婆婆念叨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非是希望我凡事优先婆家。其实小户人家也没什么大事,逢年过节清明祭祖跟着习俗走是先婆家再娘家,所以也没什么冲突,不用婆家和娘家之间二选一。对婆婆最感激的一件事就是当年生娃,我忙得焦头烂额,婆婆帮我带娃带了差不多一年,心里很是感激。但婆婆就是婆婆,婆媳和亲生母女就是不一样,这个缘分没办法强求。在我看来,婆媳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客客气气相处就很好了。
出国前住得离婆家很近,每天都一起吃晚饭。公婆喜欢打牌,那时流行打拖拉机。周五一家人吃完晚饭,婆婆有时会试探性地问队友要不要一起打牌,我们没什么事的话会和他们打上几圈。为避免冲突,婆婆和我一组,公公和队友一组。公公在单位是个领导,但打起牌来有时会耍赖,别人出牌后,他要手中有大牌,就会吹个口哨让队友加分。可怜的队友看着老爸,再看看一边是妈,一边是老婆,左右为难,毕竟怎么做都会得罪人。现在回想起来,和公婆相处的这一段时光也是个很好的回忆。
看看婆婆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她好福气。婆婆出生在乡下,是家里的老小,上面好几个兄弟姐妹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成家了。大概小小年纪就要自食其力,婆婆没怎么读过书,她和邻村的公公的弟弟是同学,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公公。看照片,年轻时候的婆婆身材样貌应该是很出挑的,她和公公各方面都挺般配。公公后来到城里念了书,分到了好单位,把婆婆也接到了城里,在同一个单位里给她找到了份轻松的工作。
因为出身穷苦人家,根正苗红,所以公公婆婆历经各种运动也没怎么受苦。婆婆虽然读书不多,但很积极上进,队友不到一岁的时候她就响应单位的号召下乡支边,1年后回来队友见到婆婆叫阿姨,这个一直成为婆婆心中抹不去的痛。公婆第一次来多伦多的时候,婆婆指着University Avenue问我这是大学路吗?我还挺惊讶。婆婆说之前她去了老年大学学了一阵子英文,信心满满,结果来到国外一听老外说英文那是完全听不懂,心里拨凉拨凉的。婆婆这干劲啊,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挺让人佩服。
孩子们长大后工作成家,公公婆婆顺风顺水地过了几十年。前几年公公突发心梗过世,没有留下一句话,婆婆久久不能释怀。不想睹物思人,婆婆后来搬回以前的老房独居。
这次回国和婆婆同住,觉得她心态很好,整个人精力好到我都羡慕。每天早上7点婆婆出门去公园锻炼,然后去足疗店泡脚,接着就买菜回家做午饭,中午休息后又开始听各种养生课一直到晚上,一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看到网上各种老年人养生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例子,我就试探性地问了婆婆她去的足疗店还有上课是怎么回事。她说了大概就是一年交8000多块钱在足疗店买些西藏产的药材,可以每天免费泡脚,老板人很好,时不时给顾客一些鸡蛋饮料啥的,她以前的旧同事很多都去,大家可以一边泡脚一边聊天,她也觉得泡脚挺有效果。至于上课,就是一些厂家网上开课推销保健品,每个人按时上课回答问题可以一次拿个几毛一块钱。有时候婆婆也会被忽悠买些保健品,但总体没有花太多。我觉得婆婆生活能够自理,每天都有事干,能找到人锻炼聊天,其实很不错了。花点钱在健康养生方面,抛开药物疗效好不好另说,但至少多了个社交的机会,人有事干就多份精气神。
和婆婆相比,我妈妈运气就差很多。妈妈算是出生在个小高点,那时候外公开了家歌舞厅,妈妈2-3岁的时候就能打上电话,但世易时移,各种运动接踵而来,家产被充了公,外公去世了,外婆又不工作,妈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上不了大学只好早早工作,挑起了养家养弟妹的重担。后来爸妈结婚,文革中我爸还被下放了好几年,我妈又上班又带孩子的,虽然有外婆帮忙,但过得也不容易。说起来我爸妈就是2个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耽误了人生的倒霉蛋。等我们上了大学工作成家了,爸妈算是舒坦了几年。然后爸爸得了癌症饱受折磨,2年后撒手西去,留下了因为照顾病人劳累一身的妈妈。
妈妈身体一直不好,疫情期间又感染了新冠而且后遗症严重,说话不利索也写不了字,整个人被困在家里,像变了个人似的,脾气暴躁,对请来的照顾她的保姆也是各种挑剔不满意,其实在我看来,双方都有问题。有段时间每次和我妈讲完电话,我都要崩溃了。这世界上能让我崩溃的也就两人,一个我妈,一个就是娃。
这次回国和妈妈住了几天,她也是一个人独居,白天有亲戚来照顾,总体来说还好。可能是平时没什么事,妈妈就对吃饭比较有要求,平时总是投诉早餐吃得晚,好吧,我就每天早起给她买各种不同的早餐,饮食没有那么单调,她的心情也好些。
我婆婆和妈妈在吃方面真不一样,像我婆婆,冰箱塞得满满的,葱啊蒜啊有不少,蔬菜有些也放了几天,肉更是一堆在冷藏室里,每天还都另外买。我妈呢,冰箱倒是一大半是空的,亲戚来照顾她的时候就带点菜来。有时我在外边晃悠,怕我妈吃不上什么菜,干脆买熟菜回家。感谢微信带来的便利,现在我也能每周给她点个外卖,她想吃啥就点啥,她这个年龄,心情好最重要。
妈妈家的冰箱是空的,但柜子却囤满了东西,很多针头线脑的就是攒那不愿意扔。回妈妈家第一天她就翻箱倒柜的要给我东西。我看了一眼我妈的衣柜,衣服比我多,不过我俩风格太不一样,没法挑。我妈还囤了很多被子,特意挑了2床碎花蚕丝被给我,挺好看的,可是娃网购的东西太多了,实在塞不下,只好没拿。我妈的包包也不少,就是款式实在不是我的茶。挑来挑去,最后我拿了两个男士钱包给队友,还拿走了两个蛇皮袋。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我觉得以后我还是不要给娃囤东西了,两代人的审美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还是留点钱更实在。
婆婆和妈妈平时都是省吃俭用,这次见了娃也是各种塞钱,我们也没能照顾她们,心里挺惭愧的。希望婆婆和妈妈都能健健康康,寿比南山,我们也能经常回去看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