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六四”二十周年感怀

(2009-06-05 09:26:44) 下一个

(随笔)

 

  昨天已写了有关“六四”的几个字,但没敢贴到博客上,怕被说成“没心没肺”,毕竟二十年前的那次街头镇压中有很多人流了血,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应永远地记住他们。因为当年他们的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然而……

  刚在网上看到一位博友写的帖子。说当年“六四”的时候,他丈夫正在申请出国留学,“六四”的事情让他们俩口子非常的关注。他们没有生活在中国的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中,周围的人对“六四”的态度与北京的人们形成反差。笔者曾问了两位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家长,如果他们的孩子参加了反腐败要民主的示威游行,将如何看待?家长的回答是绝对否定的。我现在无法就“六四”发生时全国民众的政治态度进行统计分析,但基本上可以肯定,除了中国大陆中心城市,其他地方绝大多数的民众起码是对大学生们的示威游行的举动消极,甚至反对。这就是当时中国大陆的政治现状之一。正因为如此,北京的学生和积极参与的市民们的示威游行和绝食斗争,因为得不到全国广大民众的响应,必然地失败了。

  在“六四”这次政治事件中还有其他政治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当时中共领导阶层分成两派,都要就学生、市民的示威游行整垮对方。至此中共高层迟迟不能拿出决策迅速平息示威游行,致使示威游行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酿成流血镇压的悲剧。二是当时的示威游行虽然提出民主的口号,但实际上参与者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不甚了了,更谈不上具备多少民主思想。其实示威者并没有否定中国的领导地位,他们的想法基本上是要求共产党人自己清除腐败。冲这一点就根本不是西方民主思想的基本点。

  那么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民众的思想有多大改变呢?我认为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实施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还有非常遥远的路要走;或者说中国政治制度的逐步民主化,应该以“中国特色”的方式循序渐进。不过现在中国大陆政府层层官吏的腐败如此之严重,引起的社会问题此起彼伏,我们是否还有“循序渐进”的时间?有关中国大陆民主进程的讨论,在“六四”之后就开始了,甚至从“五四”运动后就展开了。现在我感到唯一我能肯定的东西就是:无经验可循。讨论了小一百年居然就是茫然地说“不清楚”,这正说明按照传统缓慢前进了几千年的中国,如果在政治制度上脱胎换骨谈何容易。

  另外,我还有一点比较明确,那就是民众的思想意识决定政治制度的建立。西方工业发达国的民主制度能够有效运行,就是因为有民众基础。

  再者,我现在觉得中国大陆值得敬佩的人们应该是干实事的。这要比好高骛远地喊口号要好得多。

 

附:

 

        历史是一种沉淀

 

  过了五十岁,我的睡眠就越发不好,不是睡不着,就是半夜醒来就不能再入眠。我现在的生活习惯竟然是早上三点半就悄悄起身(其实我凌晨两点就已经醒了),上上网,看看书,然后开始一天的日子。而到我晚上九点就哈气连天,必须上床睡觉了。人老得真快啊。

  今天凌晨三点半我像往常一样起身。外边下着小雨,已经下了大半夜了,稀稀落落的雨声的夜晚为什么还不能睡个好觉?今天是“六四”二十周年纪念日啊。美国东部时间凌晨,是北京时间的下午。二十年前的这会儿,中国军队在北京市区对示威者的镇压已经基本结束。六月三日夜晚到四日凌晨,沉闷而密集的枪声,示威者惊天动地的吼声和火光刚刚过去;日后又有了一个年复一年的“过去”,不得不接受的“过去”,到今天整整二十年,应该是整整一代人。“六四”前后出生的人到现在都已长大成人。二十年后我已经五十多岁,两鬓斑白。当年慷慨激昂的学生们都已四十多岁。

  平心而论,我对“六四”的看法,通过二十年的思索和现实认证,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有关政治上的看法不愿在这里赘述,只想说自己的思路已不断地趋向于理智。打开电脑在美国的雅虎上,赫然看见西方记者拍摄的录像中那个只身挡坦克的年轻人录像,内心还是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悲伤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毕竟自己身临其境,那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一页。

  我曾在“六四”纪念日到来之际写感想,但最近几年不写了。我真的淡忘了吗?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咱是个老“知青”,在“上山下乡”的年代中生活在农场九年多,接受着“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代末我一文不名地返城,知道生活又是从零开始。“文革”的结束等于宣布我们为其“副产品”――被抛弃的一代。之后我就有了一种深深的“知青”情结,觉得我们不能被遗忘,不该被遗忘。我们当年付出了自己的激情和青春。但到了“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日时却不得不承认,我们满怀激情的那段岁月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沉淀在中国历史刚刚翻过的那几页中。

  自己学会了不再抱怨。“过去的岁月就让其过去”算是从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有人说,要让今后的人们永远记住“文革”的教训(“上山下乡”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让其悲剧永不重演。这话听起来有理,但我总觉得以此为理由大声疾呼的人们,其实是让读者相信他们是“对”的,至于让“悲剧永不重演”倒成了其次。有“对”便“有错”,甚至“有罪”。我很费解,这种“对”“错”的争论到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否有帮助?

  再者,时过境迁。拿“上山下乡”来讲,今后恐怕永远不会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狂潮。从这个意义上讲,您总喋喋不休地让后人不要忘记当年的年轻人的热血激情,到底是教育后来人,还是希望大家不要遗忘自己?既然“上山下乡”已成为历史,那后人不必非要缅怀。因为现在和未来有更多的艰巨使命等待着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历史总要前进。

  “六四”也一样,已成为中国最新的历史。当年中国大陆的状况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经济、政治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民众的思想认识。希望中国进步的人们,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六四”的是是非非上,而是要注重中国的现实。谁得到了今天,才有可能得到未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