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这得体验一下!”

(2009-03-20 01:17:52) 下一个


             (纪实)


  早春还很冷,大学校园的草坪上忽然放上了不少巨大的纸箱子。这些纸箱都侧放着,边上插个写着“HOMELESS(无家可归)”的大牌子。这是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无家可归的体验。我在这儿几年里,每个春天都看到。纸箱子各式各样,也不知道这些学生们到哪儿找来的。到了夜晚,体验者就拿着些被子钻到纸箱中睡觉,大清早龇牙裂嘴地从箱子中爬出来上学,大姑娘、小伙子都有。这叫什么体验?应该到大城市的街头找那些无家可归者一块儿住去。别说三道四,你大夜里钻到这潮乎乎的纸箱中哆嗦几夜试试?“无家可归者”们还相互较劲,看谁住的时间长。赶上这个春季总是历历落落地下小雨,箱子都被淋得歪七扭八,这就更显著饥寒交迫的气氛。住得最长的一位是被校方好说歹说劝走的,他一个人在纸箱中坚持住了一个多月左右。这太有点胡闹的味道,校方怎么不管呀?真让人纳闷。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为:美国法律和大学管理规则上没明文规定,住在草坪上犯法。


  校园里忽然嘻嘻哈哈地走过一队女孩子,她们都用毛巾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手里拿根杆在地上指指点点。不用说,这是体验失明的滋味儿。她们要从教室到公共汽车站等车。乘车到家后,再摸着回宿舍。她们连续好几天都要“盲”上一段时间。不知道下次她们是不是要装哑巴?那就不能吱哇吱哇乱叫了。

  中午放学,学生们行色匆匆,忽然看见学校行政大楼的台阶上有个小伙子演讲。他旁若无人,高谈阔论。没人理他呀!最多看他一眼。他发精神病啦?一会儿又换了个“发精神病的”。另一个小伙子接着他演讲,声嘶力竭。再仔细一看,台阶上坐着一大串男孩子们。他们都要感觉一下无人理睬是什么心情,同时试试能吸引什么人能对他们的讲话感兴趣。说好不用扩音器,结果一个个喊哑。真希望他们别这么练。

  有一阵子还出现了一队专门唱歌的。他们唱得可真难听!远远听起来和鬼哭狼嚎没什么两样。这也是体验他们的自信能力。他们讲话,首先得相信自己。“鬼哭狼嚎”持续了几小时就受到学校警察的干涉,因为他们不是在下课时间搞这种体验。他们古怪的声音影响了其他学生上课。

  此外有人还有在烈日下,或人最多的地方看书的活动(有点像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城门洞里看书);有时会有一帮人在上下学的时候向过路人大谈各种“主义”。一年冬天忽降大雪,一些楼顶上的雪扫下来在楼边堆了有好几米。男女学生们就爬到屋顶往雪堆上边跳要体验一下自由落体的感觉,直到有个学生摔伤。大夏天的,买来好些西瓜相互往对方身上砸,直到每个人浑身都是红呼呼的西瓜汁,所有的西瓜都摔成碎片。听说别的大学还有男女学生们当众脱得赤条条,看谁不怕羞,男孩子们穿裙子来上课的尝试。

  以上所述的行为确实有些出格,大部份美国学生也并不感兴趣。但美国年轻人什么都想试一试的心态比中国人强烈得多,不然美国中学生、大学生怎么会有令人头疼的性滥交、酗酒和吸毒问题?似乎干什么都无所顾忌。有人会说,中国大陆的青年人也是如此,但毕竟是步美国社会思潮之后尘。

  很多美国大学生寻求的体验让我不能讥笑,甚至还得赞许。人们都知道,众多美国大学生是靠打工挣钱上大学的。但其中很大比重的年轻人无需如此,他们家里多是上层中产阶级,家长有义务为子女支付大学学费,而且做父母的也是甘心情愿。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早日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独立生活。他们多说:“给你们学费、生活费,好好给我每读书。”可他们的孩子们往往像很多别的大学生那样辛辛苦苦地去打工,就是要自立。这些年轻人有话,“别人能打工读书,我也行!”这是多么可贵的自尊心。

  我的邻居曾是一夥大学生。他们五、六个人合租了一套房子。他们只要放学回来就热闹非凡,吵得我无法安心看书。有时周末的聚会会来上二十几个年轻人,一闹就到后半夜,我在床上只能“翻饼”生闷气。暑假刚开始,他们都在收拾行李。我以为他们将各自回家,或到外边打工,一问才知道是毕业了。

  “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了?”我好奇地问。

  “我们都没找工作,准备去(另一个州)经营一个麦当劳快餐店。”回答者头也不抬地回答我。

  “你们原来干过吗?你们怎么会又这么多钱去买一个快餐店?你跟我说,你是学语言学的,你的专业和经营饭馆有联系吗?你们几个人以后就打算干这活……”

  “哎呀,哎呀,长话短说吧,”小伙子有些不耐烦。“我们都有兴趣尝试、体验一下。你知道,凑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点什么不容易,我们(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现在有幸都有同样的想法。就这样。”他信心十足的样子。

  我是哑口无言,转身刚要走,他又把我叫回来,带我去他们的房间里,指着他们不想要的家具,“想搬哪件就搬哪件!我们不打算要了,也许你会有用。我们将有个新的开始!”看着他那兴奋劲,真让人嫉妒。那强烈的进取心,那对理想率真的追求,你该不会说这些也是胡闹吧?

  西方教育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特别是美国。小学五、六年级就要写“论文”,孩子们必须自己独立地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一忙活就是几个星期。课堂上同学之间互判对方的作文,吵得不可开交。上了中学就有选修课,校方鼓励学生按个人兴趣学习,充份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中学,校方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学生辩论会”、“学生法庭”等,在校外,学生们被鼓励地去做各种社会工作,甚至有的中学还出钱让学生经营股票;盈亏虽然是学校的事,可学生们都大为兴奋,“什么我们都得体验一下!”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美国年轻人当然是资本主义的“沃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