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现在的小说真是病态

(2009-03-03 01:28:22) 下一个

        (杂文)

  这些日子我捧着“聊斋志异”挺入迷。这是赵望秦等人从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上下集,一千多页,大约一千个故事,短的聊聊几句,长的也不过几页。原作者蒲松龄写的文言文并不难懂,已经是那个时代的“白话文”了。不过原来我们看的“聊斋志异”是选集,是过去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本着“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广大的革命的工农兵服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筛选出来的。记得那时看“聊斋”的选集时还有段前言,希望读者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这本书。“毛泽东时代”的“洗脑”真是荒唐,文艺成为一种狂热的宣传,一种控制思想的工具。老毛和他的“臣子”们搞愚民政策多么的“炉火纯青”呀。 

  其实“聊斋”应该是蒲松龄编辑或改编的民间传说。故事表现鬼怪、狐仙的悲欢离合。蒲松龄编辑这本书可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因而这些故事你闻不到铜臭。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读起来自然、轻松,还真是挺“养眼”的。“聊斋”中的故事你可以说没什么“思想性”,就是单纯地讲“鬼故事”,但很多都表现着人性美好的一面。因为是写鬼,不但情节可以编得离奇,很多人世间所梦寐以求的东西也都可以安排在主人公身上,使这些故事读起来不乏味。 

  相比之下,现在很多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读起来不但乏味,而且非常病态,读着真让人不舒服。他们专捡人性不美好的那一面写。暴露“假恶丑”?让我看就是渲染,甚至可以说歌颂“假恶丑”。嘿,你还真可以说他们的小说在“暴露”,有的小说专门的写床上戏,婚外恋,上来就“脱”。是否太低级庸俗?作家不这么想,编辑也不这么想,他们还要质问你:你想让我们都吃不上饭吗?甭这儿假清高,你要当个专业作家,“荤腥”来得恐怕更多。 

  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剩下感慨。“毛泽东时代”中国文艺窒息,我没什么好的作品可以读,“假大空”横行,看那些书太多了都能变成傻瓜。现在作家相对有自由可以写些东西了,可商业化更能左右其创作。结果市面上充斥着廉价的文艺“快餐”。前些日子曾去过一个中国书市,到那儿你会发现各种书多得不得了,但就是没几本你想看的。拿人物传记来说,“名人”多得数不胜数,每个人的事业都那么“惊天动地”,真是“妙笔生花”。书的装潢往往很精美,里面满是插图,甚至字都大,让你联想到精心包装的“礼品”,好几层盒子里有那么块“点心”。我那次在中国书市找不到书看,心想就来本世界地图册吧。竟然没有! 

  如何养生,如何烹调,如何应付各种考试,等等,这类书多得目不暇给。好像人们已不需要思考。现代小说的比重很少,而且多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 

  我和朋友说起这些,大家便一起感叹中国社会的病态。说正是因为社会的病态,作家才有那么多病态的东西好写。不知是否真是这么回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