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立春了……

(2009-02-07 01:06:33) 下一个

        

  

  二月三日美国东海岸北部下雪,新泽西州雪还不小呢。那天我这个“摄影发烧友”还冒雪出去照相,在居所附近的公园的林子里趟,雪下得不小,天气也不甚冷,衣服鞋都湿了。第二天雪过天晴,而且天空是难得的晴朗,我又去照相。蓝天阳光下,雪景色调明快,令人心情舒畅。回到家一看日子,二月四日,是今年的立春,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首。

  在我印象里,立春是最冷天气的结束。此后天气将一天比一天暖和。虽然立春不是春天的开始,但寒冷的冬季渐渐会成为过去。中国的春节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春节一般应该是最冷的天气,过后天气逐步转暖。立春这个节气实际上和春节挨着。多数时间里,春节过了后很快就立春。但也有立春早于春节的时候,这是因为中国阴历闰月的关系(阴历中几年中就要闰月一次――一年十三个月)。唐代诗人王湾作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中“江春入旧年”指的就是立春在春节前。

  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搜索有关资料,把二十四节气的解释和“数九”和“三伏”的解释找出来,贴在下面。我们这些久居国外的人们温习一下吧。

二十四节气介绍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解释‘数九天气’

  每年从冬至起,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我们平时也常说“三九严寒”、“数九寒天”这些成语。这“数九”是什么意思,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数九”这种说法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数九,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这其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摸索出的冬天寒暖变化的规律。当然,也有盼着冬天早些过去,春天早点到来的意思。

  对“数九”最好的概括,当是我国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不尽相同。北方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代南方有一个数九歌是这么描述人们过冬的情形的: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俗谚有云:“头九暖,九九寒。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

  《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实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寒暖变化大,一下暴冷,身体不太适应,显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虽然温度比三九低,但温差变化小,便感觉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这么冷了。

  
        “三伏”的解释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2122)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78)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