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的豆浆机

(2009-01-01 03:02:28) 下一个

        (随笔)

  太太下班捧来了中国制造的豆浆机,是电动的,而且制造豆浆过程自动,因为里面有个集成电路控制板。此事提了几天,她的一位中国同事知道一种中国进口美国的豆浆机,原价一百多美元,现在只卖五十,但如果按此价购买至少一次买五台。经过几天的酝酿,终于有五位中国人愿意一起购买。为什么要经过几天的“酝酿”?想必是对豆浆机不够信任,但减价很多呀,所以太太最终还是买了。

  这亮晶晶的豆浆机小巧,筒状,不锈钢的。当晚泡下说明书上规定的黄豆数量,第二天早上便尝试豆浆的制造。泡好的豆子倒进去便按了开关,电动豆浆机开始工作,并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响声,豆浆机顶上也渐渐地冒出了热气。几十分钟后,豆浆机工作完毕,跟着发出电子音乐声。打开机器的盖子一看,哈,好了。热热的正宗豆浆倒在碗里,一家人坐在厨房里喝,其乐融融。

  但在刷洗豆浆机时妻子渐渐不满了。罐子内壁上紧紧地粘了层物质,应该是豆渣吧,很难将其清除掉。“买个豆浆机就是为了省事,没想到得花这么多时间洗。与其这样还不如去中国超市直接买豆浆。”

  是呀,每次用完都如此费劲地清洗,那豆浆机的设计者有没有想到这点呢?会不会根本就不知道制造豆浆时会产生这个问题呀?否,我不这么认为。我过去在农场时就做过豆浆、豆腐。煮豆浆时锅的内壁必然会沾上一层糊嘎巴。这是显而易见的,设计者不会不知道。那就是设计者认为这个问题不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家庭主妇们尽管抱怨费时刷洗,还是喜欢喝新鲜的豆浆。这个……

  另外的问题又产生了,豆浆里仍然有不少渣子,喝到最后口感可不太好。“哎,没办法。凑合喝吧。”妻子叹口气。可我在农场时制造豆浆时怎么没有渣子呢?我们把泡好的豆子用电磨粉碎后倒进纱布里使劲挤,经过纱布的过滤,生豆浆中是没有什么渣子的。豆浆机里将豆子粉碎后用一个孔很小的铁网过滤豆渣,不过这个铁网的孔比纱布的缝隙要大得多,当然会有豆渣漏过去。铁网的孔再小些不成吗?不成,如果那样,豆浆就会过滤得非常慢。那就让我们消费者喝有豆渣的豆浆?大概设计者认为吃些豆渣有好处吧,起码防止大便干燥。或者设计者是这样想的:喝到最后有了豆渣的时候就别喝了。这不,我妻子已经说“凑合喝吧”。

  不管怎么说,你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不管怎么说,你见到一个精巧的机器在自动做豆浆;不管怎么说,你能喝到新鲜的豆浆。可……

  美国的食品超市里卖一种很普通的小机器,可以将桔子挤压成桔子汁,豆浆机设计者是否可以借鉴一下?美国人时常用煮咖啡的小机器,那里面过滤咖啡渣的是过滤纸,豆浆机的设计者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另外,我们并不想用这种完全自动的豆浆机。多些手工操作并不费很多事。那个小小的集成电路板增加了太多的成本。

  或许我这个外行正在不负责任地乱侃,人家日后还是可以改进嘛。但我在中国食品超市见到太多诸如此类的设计问题。醋瓶子上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塑料拉环,意思是你拉下这个拉环,瓶口就会出现一个适于倒醋的孔,然而我每每只能将拉环拉断,然后怒气冲冲地找把剪刀在瓶子口上乱剪。中国进口的鱼罐头味道不错,可开罐头时才发现罐头皮很厚,用开罐头刀开罐头得费九牛二虎之力。豆腐好吃,但夏天从中国超市买回来的豆腐时常是酸的,边上就有“日本豆腐”,真空包装,放很久都不会酸,为什么不去学?中国人做饭油烟特别大,可见清洗厨房是件麻烦事。然而我太太总在美国超市里买清洗剂,等等。

  我这么抱怨的时候恐怕有人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凑合、凑合得了。不瞒您说,我在生活中也是个能凑合就凑合的人,中国人嘛。可我们是“差不多就行了”,人家洋人不这么想。后来我们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便一败涂地。

  扯得太远了,而且这种话也说得太多了。其实中国打开国门后,中国人的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就拿这豆浆机来说,说不定那些有着竞争意识的设计者们正在改进豆浆机的设计,说不定新一代豆浆机已经问世了。

后记:

  这是三年前写的。这次去朋友家,见到他们从国内带来的豆浆机,已经改进了很多。希望中国来的各种商品都在不断提高质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