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硫磺岛战役的思索

(2008-12-22 01:17:53) 下一个

        (杂文)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傍晚,美国首都华盛顿DC冷风嗖嗖,我和老伴儿正在阿灵顿公墓北侧匆匆赶路,目的是看一看硫磺岛战役纪念雕塑。原来去DC不是错过了时间,就是没找到。这次我们终于达到目的。为什么想见见这雕塑?因为硫磺岛战役是二次大战中,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进行的最残酷的战役。此役美国海军陆战队阵亡将近七千,受伤一万九,是唯一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战役。死守该岛的日军两万三千人,几乎全部死亡(阵亡、自杀)。

  美军之所以要占领硫磺岛,是因为美国空军从硫磺岛起飞可以更有效地轰炸日本本土。日军不会不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两军都志在必得,战斗进行得异常血腥。那座纪念雕塑是根据当时战地记者拍摄的著名照片创造,是五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正在硫磺岛主峰奋勇地插美国国旗。

  我们老俩口赶到雕塑那儿还有余晖尚存,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刚毅的脸映着金色的光芒。我拍了照后久久地注视着那面迎风飘动的美国国旗……

  1945年初,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硫磺岛战役拉开序幕。当时日本海空军几乎消耗殆尽,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都牢牢掌握在美军手中。残存的日本海空军在压倒优势的美军面前已毫无还手之力。坚守硫磺岛的日军在毫无海军和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只能死守,而且是毫无希望的死守。日本守军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死抵抗后“玉碎”――全军覆没。

  他们为什么陷入绝境还要决死战斗?如果战场形势正相反,美军会怎样做?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美国军人选择投降。日本突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不久,驻菲律宾数万美军很快陷入绝境。当时麦克阿瑟将军乘坐着一艘小小的潜艇只身逃命。菲律宾的美军并没有进行绝望的战斗,他们投降的照片我见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美国官兵屈辱地举起手来。美国人当然认为那一刻是屈辱的,但他们认为,既然当时注定要失败,就不应该再无谓地牺牲宝贵的生命。而日本军人表现的则完全相反。

  天平洋战争经过几年的反复,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倾向美国。在美军进攻硫磺岛之前,谁都可以肯定日本必将惨败。在这种时刻,硫磺岛日本守军选择战死。为什么呀?不用过多解释,这是日本军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嘿嘿,日本人下围棋,在盘面上实力过于悬殊,输赢已定的情况下,会体面地宣布“中盘认输”,但在战争中他们则说“不”。

  我想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实际上这是个很艰深的研究课题,根本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当然,也可以归纳出粗线条来解释二战日美两国军人的不同选择。首先,两国军人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勇敢。但美国军人在战斗中往往是持“活着把敌人打败”的意念,而日本军人则倾向于“维护军人的尊严”或“战死是一种光荣”。更深层次地挖掘这不同的作战精神,我们还感觉到,美国,或者也可以说是西方军人,更注重生命的价值,而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实际上来源于他们一贯推崇的,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活着把敌人打败”就是具体的表现――人活着是最根本的。日本军人的武士道看起来是轻生死,骨子里是崇尚牺牲个人为民族的东方精神。这种意识会有极其强悍的感召力,让日本军人毫不吝惜个人生命。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定体现。说起来可以是“集体主义”――为民族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东方的集体主义在硫磺岛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另一个角度讲,西方人倾向于理智,而东方更注重情感。

  当然,这仅仅是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来阐述。我认为,不管何种社会意识形态,都要对人性进行各种各样的约束,或者说社会的人在不同的社会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异化。这种种的约束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社会道德规范、人文思想、不同的社会制度等等。其实人性出于最基本要求的体现是动物性。这种兽性的本质就是贪婪、自私等等,这实际上是人性的根本。这属于哲学的范畴,咱也不懂哲学,打住。

  客观的讲,日本军人的顽强作战精神是美国军人不能比的。但日本为什么很快失去了最初的优势,而后节节败退了呢?这个问题简直不用解释,是美国的经济力量比日本不知强大多少倍。日本军人是精明的,不可能总是打败仗。在战场上必定互有胜负。但美国强大的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美军武器,制造出大量的飞机和军舰补充和壮大美国的军力,而日本则正相反,军舰、飞机越打越少。看看硫磺岛战役,美国在武器装备上占据对优势,日本人再有武士道也是血肉之躯,在钢铁面前只能粉身碎骨。

  日本和美国经济力量非常悬殊,难道日本发动战争的人们不知道?知道,他们心里很清楚。但他们利令智昏,认为精神的力量可以有无限大的效力。于是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了战争。

  如果当时日本的经济力量超过美国呢?这个……请别在历史问题上来假设。事实是,上帝没那么安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