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2008-08-24 02:18:45) 下一个

        

  到美国来总觉得人家养活孩子容易。或许说中国大陆带孩子太难?就是难!人家婴儿拉“屎巴巴”了,用手托着来到水龙头前,换下DIAPER(尿布),调好水的温度,来个“淋浴”,洗乾净了。我那时在国内,坐在书桌前念书,身后妻子轻声道一句,“又拉(屎)啦。”头就“嗡”的一家伙。我那个女儿顺风长,消化起来象鸟一样快,一天拉没遍儿!每一次给她换尿布都是一场大乱。又是洗,又是擦,又是包,又是捆,十分的精心,好不容易完了事,你刚刚坐稳,那边跟着一声“又拉啦”。天!差点儿眼前一黑。

  我真有点受不了了,可妻子非得一丝不苟,好像稍有个差池,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或中国的撒切尔夫人,要不然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女艺术家必定夭折!我倒没觉得女儿是这种“毛坯”,可也不觉得她非得是块只能铸铁锅的生铁,总是不自觉地认为女儿的智商该比我高。我那夫人要是听我说女儿会比我聪明,就好像我该“遗臭万年”似地立刻得跳起来,“你?!‘上山下乡’喝酒、打架变傻了的主儿,弱智!谁都得比你智商高。快洗尿布去!”

  既然女儿这块“毛坯”特别好,她的吃喝拉撒睡就都得面面俱到,不得有半点马虎。女儿小的时候,妻子在吃的方面尤其重视,听说鱼肉里有充份的营养促进大脑的发育,她就立刻变成世界上鱼类的恶魔,天天给我们那不到一岁的胖丫头吃鱼。一天我忽然听见女儿在吃饭的房间里哭声震天,急忙跑去一看,只见胖丫头坐在妻子的腿上,一碗精心准备的面条都扣在当妈的怀里,妻子白瞪着眼。为准备这碗面条,妻子费了足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带鱼蒸熟了,精心地把鱼肉挑出来,和在煮得烂烂的面条里,再准备青菜、胡萝卜,绿颜色的、红颜色的都有,剁得细细弄熟又和在面条里,另外,不能放盐,孩子小时候吃盐多以后会得高血压。那碗面条从营养角度讲百分之百的上等,可味道真不敢恭维。每次喂女儿吃饭,她都表现得极其不合作,手脚并用地抵抗那怪味的东西塞到她嘴里。这不,胖丫头手一挥,一不留神打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饲料”。

  “算了,算了,别骂她了。”我说,心想:“饲料”大概比药好吃不了多少,赶上当年“忆苦思甜”饭了。

  “谁骂她了,她自己要哭的。”妻子叹口气,去厨房再去制作“饲料”,和刚才不幸打翻的一模一样。哎,我那“苦命”的胖闺女。哎哟,谁家又不是这样呢?

  如今国内城市里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就一个宝贝疙瘩能不寄托些希望嘛。特别是像我们经历“文革”,“上山下乡”过的那一代人,觉得自己什么都被耽误了,孩子可别再耽误,再说如今也不是没有学习的条件。你就拿我们俩口子来说,只要一觉得什么事情对孩子学习有利,立即毫不犹豫地奉为“最高指示”。中国家长都是这样,首先,孩子得会“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好嘛,不管三七二十一,各种艺术班都得上,或许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并不一定有那天赋,有些是看得出来的嘛,五音不全怎么能学音乐?倒是,爵士乐尽是半音。长得矮胖去学跳舞?专门演反派角色嘛。色盲怎么去画画儿?哎,可以去画中国水墨山水画。

  这么调侃,许多家长肯定受不了。“挤兑人,别把我们当傻子!孩子如果有那样、这样的生理缺陷,我们会逼鸭子上架?再说谁的孩子那么惨?矮胖、色盲、五音不全!”是呀、是呀,对不起,我知道家长们都是为孩子好的,但心态值得分析。有相当部份的家长就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起码比别的孩子出色。天才是先天赋予和后天训练,这个道理谁都明白。那就用各种方法让孩子苦练,简言之,“威逼利诱”。也有很多家长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某种“料”,可觉得让孩子多才多艺会丰富他们日后的精神生活。既然去学了,就得象那么回事,这也得靠练,少不得逼孩子,再说那可是花钱的。也有“起哄架秧子”的,看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各种各样的班,咱也别落空。

  中国人爱一窝蜂。中国国内,孩子们上的各种艺术班办得“如火如荼”。在国外的华人是“更上一层楼”,还很少听说哪位家长不想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然而效果怎么样呢?直率地说,是石头终于没有孵出小天鹅。哎,应该是天鹅蛋孵出小天鹅呀。对,问题那不是天鹅蛋,甲鱼蛋都不是,是个石头。大部份孩子都是被迫的,所以肯定也学不好。我的一位亲戚逼七岁女儿学小提琴,三年过去仍然拉得没锯木头好听;一位朋友让自己孩子学中国画,数年过去,你看到他孩子的中国画总联想到美国人学写中国字。这让家长们别提多失落了。也有好的一面,增加了就业领域,不然学音乐的、学跳舞的、学画画儿的人们到那儿挣外快去呀?

  当然,家长对孩子学校的功课,确切地说是数理化,就更重视了。从小学到中学,不断地上各种辅导班,请家教,花多少钱也心甘情愿。到时候上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怎能不让孩子“小灶”吃够?但大部份家长对孩子最后是“恨铁不成钢”。本来是可以“学而优则仕”的,结果孩子自己不争气。“他(她)就是马虎!马大哈!结果……”我听到很多、很多家长叹息着解释为什么孩子名落孙山。少数孩子有幸过了“独木桥”,家长们就沾沾自喜,以为孩子“耀祖光宗”有望。

  既然认为孩子是某块“料”,溺爱就不由自主了。在国内时,每当我看见家长们不辞劳苦地送孩子上小学,然后又大群地挤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回家,心里就感慨。六十年代我正在上小学,那时上下学自己要走两站路,大人从来没有怕孩子自己走丢了。回家后完成那点家庭作业后就玩,在院子里打闹,直到下班回家的父母嚷嚷着去干家务活。而现在,孩子到了高中根本不干家务活很常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还见照孩子到了十二岁还让妈妈给洗澡的呢。整个一个伺候!家长成了孩子的“奴隶”,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

  那孩子们是否很满意?不是!他们厌倦,对什么都厌倦,尤其对待学习。在家长督促他们学习时,他们就说“我是为你们学习的”,非常的不满。孩子的性格往往懦弱、自私,“耗子扛枪窝里横”。在我看来这是家长最大的失败,可悲的是人们还浑然不觉其中。我的一位亲戚的男孩儿,小时候很是聪颖,被寄托无限的希望,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每天就是督促他“一心只读圣贤书”。但这个男孩子越大就越不爱学习,对父母也越冷漠,最后索性什么话也不和父母讲,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人也极其孤僻。父母伤透了心,但还是认为这都是“孩子的学习环境不好”造成的。孩子没有了应有的童年不说,为将来奋斗的勇气都不存在。这该是个典型的悲剧。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人对子女的教育和中国人大相径庭,其实这是不确的。他们和中国人比较起来好像不那么仔细照顾孩子。孩子刚生下就放在自己房间的小床里独自睡,过几天就敢放在一个篮子里带出去逛。孩子学步,大人并不寸步不离地跟在后面,吃东西时也没有追在后面喂的。他们家长有话,“孩子饿了自然会自己吃。”不过这并不说明他们对孩子不寄托什么希望,父母心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是家庭主妇,丈夫是个小律师,膝下两对儿女。她在孩子小的时候也为他们功课着急,也逼他们学钢琴。但她有一点,从不过份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她的大儿子从小学钢琴,但到了上初中就没了兴趣。她写信告诉我,“伯比(她的儿子)不想学琴了,可我还是逼着他学到这个学期末。他听了不太高兴,我心里也不好受。但伯比自己说起码学到这个学期末。他要说话算话。……”这位做母亲的只是要孩子兑现他的诺言。后来伯比迷上了足球,并踢得相当不错。于是当妈的就开车拉着伯比到处进行训练和比赛,甚至还去过巴西。在伯比的影响下,弟弟、妹妹也都喜欢踢足球。他们一家人甚至在周末和别的家庭队比赛,踢得十分认真。那时,我的美国朋友说,儿子伯比可以因为会踢足球而取得大学体育奖学金,没准能成为美国的足球明星!然而后来,伯比没有出名,功课也很一般,只是到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读商科去了。当母亲的会不会很失望?不得而知,她只是不断来信说,“伯比是我们夫妇的骄傲,因为他是那样的健壮,还有着不少朋友。当然,在他身边转的女孩子多了些,但我相信他会自己管好个人的事的。……”是不是得笑话这位美国家庭主妇呀?总觉得儿子是块“料”,结果什么也没干成,可还没完没了地夸奖。怎么自我感觉就那么好呢?最好别这么讥笑。伯比的自尊心是得到母亲真诚爱护的,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再说伯比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年每每感受着家庭温暖,人生难以忘怀的家庭温暖。

  我上初中的女儿有个很要好的女伴叫伊里莎白。这个白人女孩儿的数学成绩很好,新学年开始时学校给她分到了高班。然而她却不想去,“在低班我总是全班第一,但到了高班我得花很多时间学数学,还不见得取得好成绩。”如果是中国家长听到孩子这么说,一定非常的不以为然,大加训斥。但伊里莎白的父母却郑重其事地说:“我们希望你能上数学高班,但这事你自己决定。”他们可不是假惺惺,是
真的尊重子女的想法。

  我妻子的同事戴丽娅是个漂亮、可爱的白人姑娘,父亲是退伍军官。她是老大,从小帮着干很多家务,特别是带弟弟、妹妹。到她十八生日那天,全家都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开她的生日聚会。她那个退伍军人的老爸笑眯眯,郑重其事地送给她一个很好的空箱子。言外之意:你独立了,可以自己走上社会了。真的,从那以后她就离开了家庭,到大学上学时她没拿家里的钱,申请了些贷款,平日再打工挣生活费。她现在已结婚生子,并声称,要象父亲当年教育她那样教育儿子,培养他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我和妻子刚来美国时结交了一对美国老夫妇。老汉是个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复员后就在邮局工作,直到退休;老太太是家庭主妇,没有正经工作过。给孩子们请家教、“吃小灶”?想都不要想。他们的三个子女上大学都是靠贷款,打工读下来的。我们认识老夫妇时,子女早已远走高飞,家里是人走巢空。但那些原先孩子们住的房间还保持原来的样子。我们登门拜访时,老俩口愿意领着我们到这些房间转,聊当年的往事。他们是否很寂寞?或许。得,培养了子女的独立性,亲情就淡漠了。不是的!他们的子女们有机会就来带着老俩口宠爱的孙子、孙女来热闹。父母是子女们的骄傲,子女也是老俩口的骄傲。“他们是我的骄傲”总挂在嘴边让咱们中国人好像说不出口,但你有没有真的认为父母是你的骄傲,父母也为你感到骄傲,并一代接着一代?

  也许我举的中国家长的例子都是些反面的,美国家长的例子都是些正面的。但你得承认:美国家长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中国家长正相反。结果呢?“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