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葱

有生活,有情感,有美景
个人资料
KKAA62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看懂上海人的“吃相”

(2015-03-10 07:36:37) 下一个
上海人喜欢吃,喜欢美食,但是喜欢归喜欢,上海人相当注重台面上的规矩,引申开来,上海人把人的行为举止统称为 “吃相”, 现在我们就来聊聊上海人的“吃相”。

 就跟长相一样,每个人的吃相都不同,有的斯文,有的精细,有的豪放,有的粗鄙。后来,上海话里将人的行为举止统称为“吃相”,如果一个人做事情“穷性穷活”,就会被指为“吃相太难看”,就会被人指责。

现在“Table Manner,餐桌礼仪”是一个时髦的词,在老上海的嘴巴里,这叫“做规矩”。在家吃饭要守规矩,出去下馆子更要守规矩。老底子,在知书达礼、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既是大人议事的当口,也是训诫小孩子的良机。

客堂中央放一张结结实实的八仙桌,长辈坐北朝南,儿子媳妇两边坐定,老祖宗最疼爱的小孙子享有特权,坐在他们身边。餐具也有所区分,条件好点的人家,祖父有专用的象牙筷,祖母则用系着细细链子的银筷子,其他成员就用乌木筷或红木筷——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
比如:

菜上来了,最好的菜摆在长辈面前。

老人不动筷,其他人是不能开吃的。

吃饭时,小孩子不能说话,嘴巴不能发出粗鄙的吧嗒吧嗒咀嚼声。

当你夹了一块食物就不能再更换了。

筷头不能像无人侦察机那样,在菜碗上游移盘旋,也不能一手执筷一手执匙左右开弓。

更不能用筷子敲碗,也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

饭粒掉下来,得马上拾起来送进嘴里。

肚子再怎么撑,最后的“饭”必须要吃一两口意思意思。

 

这些都是关于“吃相”的老规矩。当然,不同地域来的人,还有一些规矩上的不同,但总而言之,为的是一个“吃相”好看。

像图片里小辰光吃饭,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如果不扶着碗,就会挨外婆一记打,随后,宁波老太还会跟我讲道理:“吃饭手不放在台面上的,老底子是旧社会的白相宁(注:指“不用干活就来钱的”那种人)”——30多年过去了,这个道理我一直记得,每次吃饭都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手挪上来”。后来,轮到我丈母娘跟我儿子做规矩了:“筷子不能插在饭碗里”,原来,在本地人规矩里,这叫“插香烛”,是很不吉利的举动。

所以,在上海人的逻辑里,“卖相”非常重要,“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吃有吃相”,这才是看一个人修养的标准。

姆妈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富翁,家里金山银山,唯一的遗憾就是老婆生不出小人。后来领养了一个小瘪三,给他穿新衣,住新房,教他吃大菜,还请了家庭教师教他讲英文、弹钢琴、跳交谊舞,一心想把他打造成“上海滩小开”。

这个“儿子”在蜜糖罐里慢慢泡大了,看上去蛮像样子了,过十八岁生日那天,富婆请了许多人来开派对,将这个新贵隆重推出。“儿子”满面春风,得意洋洋,跟人家的千金小姐跳舞,还当众弹钢琴。好了,宴会开始,主宾入座,音乐起,上冷菜,这个“儿子”拿起筷子朝自己胸前一戳,对对齐——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一位老太婆捕捉到了,马上跟身边一贵妇人说:这个小赤佬是叫花子出身。为什么?因为叫花子流浪街头讨饭吃,哪来桌子凳子,筷子有长短,只能在自己胸口上对对齐。

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身份。再说一个“毛脚女婿”上门的故事:过去外婆家住弄堂,正宗72家房客,互相之间没有隐私的。贰层楼黄家伯伯,今朝“毛腿女婿”上门,用不了一个钟头,全世界都会知道,大家还会评论,毛脚带了点啥,机关枪、手榴弹、炸药包自然一个不会少。(注:当年上海“毛脚”上门的标配,看不懂的朋友,赶紧谷歌去)


后来去打听,黄家伯伯穷摇头,“个小赤佬,屋里厢没啥教养”——吃饭两只手臂,像大吊车那样支在桌子上,还不停地抖腿;筷子夹菜,兜底翻;台面上头,两口小老酒下去,就欢喜吹牛皮;喝高了,最后跑到灶披间里呕,一股酸胖气直冲云宵,叫四邻八舍摇头叹息。一个看上去时髦的小青年,因为吃相难看,暴露了自己,原来是“洋装瘪三”!

这也应证了老上海说的,“什么吃相,什么人”,虽然此话未免苛刻,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总是亘古不变的。后来在上海话中,“吃相”被引申为人的行为举止,迭个当口,“吃相”就和吃喝无关了,只和态度有关。

当年,朱镕基同志当选上海市市长,作为候选人发表演讲时,自我批评“对下属,态度不好,批评疾风骤雨”,江泽民同志在主席台上,就用上海话回应:“吃相难看,但是没有坏心”——我们上海的市领导当年就做出了表率,市府礼堂隆重伐?台面上用上海话又如何?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是“某些人群”,有的不懂什么礼仪,更别说什么“吃相”了。笔者的爷叔离开上海多年,前些年从美国回来看望我爹爹,竟然当面感叹的第一句就是:上海硬件是越来越漂亮了,但是,哪能像陆家嘴噶漂亮的地方,也要开始贴“请勿随地大小便”,我以为这些早在上海绝迹了,还有,地铁里哪能嘎许多人吃零食,嗑瓜子都来了。

是呀,地铁禁食这种问题还要摆到大众媒体上来讨论,侬想想,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8)
评论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c0864' 的评论 :

看来你跟匆匆客离得不远,呵呵,不是上海吧?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匆匆客' 的评论 :

原来是这样,上海大部分说吃饱啦,慢慢用。。。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angzizi' 的评论 :

我们还有句话就是好习惯要从小养成,等大了再改就比较难了。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灜客' 的评论 :

无所谓是哪儿的人,就像前面的Xiaomiao说的,这些规矩不仅限于上海。以前的规矩比较多,西方比较随意一些,俺个人希望有些规矩能被一直保持下去。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rdong' 的评论 :

哈哈,迩冬说的是哈,俺还想告诉你,上次去你家学做葱油饼,俺真的试了,里面加了点Bacon,真的很好吃呢,谢谢迩冬。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匆匆客' 的评论 :

明白,用饱听得不太多。问好。
nc0864 回复 悄悄话 记得我家的饭桌上,"慢用“,”用饱“是必用词语。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匡吉' 的评论 : 也许和祖籍有关,也可能和年代有差别。我们家是说这两句的。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匆匆客' 的评论 : 也有“您慢慢吃”,“吃饱啦?”的说法。“用饱”没听说过,不好懂。
wangzizi 回复 悄悄话 老北京也是这样,但对规矩不好的人宽厚一些,给予改过的机会。
灜客 回复 悄悄话 现在城里好的房子里住的一般不是原来的城里人,一般都是乡下来的挣到钱的人,其中一部分是土财主、暴发户,他们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甚至要到他们的下一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所以,近期城里的风气变差与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人的迁徙有一定的关系。
erdong 回复 悄悄话 要有老一辈的压台面,才能管住小巨头的“吃相”:))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KKAA621' 的评论 : 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每天在饭桌上要说几次。先吃好的人要其它还在用饭的人“慢用”,在餐桌上还在用餐的表示关心地询问“用饱”。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0862' 的评论 :

网上感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在言行举止和文字中也能体现出很多来。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鱼迷' 的评论 :

慢用倒是经常被用,用饱不太听到。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鱼迷' 的评论 :

慢用倒是经常被用,用饱不太听到。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osy' 的评论 :

有道理。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德州渔夫_2010' 的评论 :

家乡话也会忘记吗?就是变成文字后有时要想一想,有点别扭呢。
0862 回复 悄悄话 这些规矩描写得不错,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在乎了。没大没小的。包括在网上也可以看出一些没教养的人用语令人汗颜。
鱼迷 回复 悄悄话 吃完饭离桌前要向没有吃完的说“慢用”。 还在吃的会说:“用饱”。
nosy 回复 悄悄话 黄家伯伯穷摇头,“个小赤佬,屋里厢没啥教养”
----------------------------------------
这个黄伯伯自己应该也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出口就叫人"小赤佬"的. 还好意思说别人.几句话就可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德州渔夫_2010 回复 悄悄话 嘿嘿, 上海话你倒还记得不少哦。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eader' 的评论 :

感觉欧美要简单一些,相对比较随意,也可能是俺不知道太多他们的规矩。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呵呵,同感。
KKAA6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miao' 的评论 :

是的,还有吃饭不能留饭碗头,要把碗里的饭都吃完。
reader 回复 悄悄话 還是西餐比較實用,自己吃自己盤裡的。當然也有西餐台面上的规矩。
波城冬日 回复 悄悄话 好像回到了小辰光!真咯是格能额。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这些饭桌上的礼仪在全中国通用,不仅限于上海。吃饭时嘴里有食物是不可以高谈阔论的;胳膊不可伸的老长去夹菜;不可使“定海神针”--如倒数第三张图;不可在菜碗里翻来翻去的找自己喜欢的食物,等等。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意礼仪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