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夜雨

我想知道,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实现美好的思念是怎样一个梦.....
个人资料
正文

穿看婊子吃看官

(2009-08-01 02:42:54) 下一个
         民国年间,南京人有一句口头禅叫:“穿看婊子吃看官”,以前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近看一些清末民国年间的服饰资料,对“穿看婊子”有了一知半解,但不知对否,现写出来,以请教对服饰和婊子有造诣的方家。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妇女的衣服款式是相对固定的。满人以蔽足旗袍外套马甲为主,汉人以右襟袄衫、上裳下裤或上裳下裙为主。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等地开埠,尤其是租界的设立,使西方衣服款式渐入中华。最先将中西服装式样融合在一道加以改良的,是上海滩的青楼女子。中西合璧的形成是渐进式的,所以款式不断翻新,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服装时尚,从上海向南京、北京、广州等城市及全国各地传递。妓女的职业是推销自我,所以服装的演变是沿着展现女性魅力这根主轴的。比如,把原来裙子中的许多皱褶和滚边去除,剔除了保守的拒人千里之外的含义,把原来肥大的袖子和身腰缩小,形成凸显线条而性感的特点。
  妓女改良的服装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旗袍。旗袍者,顾名思义,旗人之袍也。原来的旗袍肥大,宽袖,平领。这样的袍子一穿,再好的身段也给埋没了。于是逐步改为小袖,紧肩,束腰,高领。改的最绝的是大腿两侧的叉口,叉口一开,两条长腿或隐或现,真是扑朔迷离、风情万种。犹如文章高手的含蓄和暗示,又如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一件合身的旗袍凸显妙龄女子浑圆的双肩、丰满的胸脯、细细的蜂腰、硕美的臀部、还有修长的大腿。试想一下,霓虹灯下,面对如此美人,能不心动乎!现在的旗袍大多是平领或低领,这实在是一个缺憾。正宗的旗袍是高领的,是从西洋服饰借鉴而来的,叫“朝天马蹄袖”。高领才能更好地显出女人的颈部和肩部之美,也保证了穿的人胸部突起,头部昂起,同时也与服装整体协调。
  前几年,国际巨星巩俐小姐担任什么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主席,在开幕式上穿的就是旗袍,引得外国记者啧啧称赞,说什么“表现了东方含蓄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在电视上,每每看到一些重大场合上的礼仪小姐,不管是矜持地引路的,还是庄重地托盘的,穿的都是旗袍,大有旗袍渐成国服的行情。殊不知,这是100多年前上海滩窑姐的工作服。如果观者和穿者知道这个底细,真不知作和感想!
  现在有些女子好穿男装,妩媚之中平添几分英俊和潇洒。其实,穿男装的始作俑者也是上海滩的婊子。在清朝中期及以前,男女服装的界限是很分明的,男人穿女人服装叫晦气,女人穿男人服装叫僭越。打破这个传统的、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清末上海名妓赛月姑娘。这里有个传说,赛月看中了一位嫖客的狐裘大衣和貂皮帽子,那位嫖客说:“只要你穿出去在街上走半天,我就把它们送给你”。赛月真的穿出去了,不但没有人笑话,而且还引来阵阵喝彩。赛月自此以后,就是春秋夏季也常常身着男装,手摇团扇,一派富家公子的模样。一时间,多少妓女争相效仿。据说,鉴湖女侠秋瑾和女权活动家张竹君就是在上海妓女的启发下,外出时,常常头戴猎帽身着西服一身男装。民国后期的孔大小姐孔令侃也爱着男装,与胡宗南相亲时竟然也是男装,气得胡大将军拔腿就跑。如果你留意民国年间的女学生装,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男性化的成分。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没有了婊子,所以妇女的服装一直没有什么起色,基本上是蓝卡叽布做的女式中山衣裤。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现在依然没有婊子,为什么衣服的款式日新月异呢?显然,虽然没有了婊子,但依然有人在引领着中国女性服装的潮流,只不过我们学识浅陋,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说,有一批人在悄悄地做着过去婊子们做的事。
  至于那句口头禅的后半句“吃看官”,我就一无所知了。是当官的吃相好,值得老百姓模仿?还是老百姓吃什么靠当官的赏赐?抑或是当官的在领导着美食界的潮流?就不得而知了。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现在没有婊子一样,也没有官了。现在有的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所谓“只见公仆不见官”是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