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黄昏
(2008-10-12 19:17:29)
下一个
尼采写过《偶像的黄昏》我也来模仿一下这个题目就是:秋天的黄昏。对于
秋我本来不想说什么的,情随事迁感极而悲。那个《故都的秋》写得不是很悲凉
吗?
杏花春雨的江南一直是我梦里的江南,江南对于我只是个文学意义上的江南,
我最近又翻开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浆声灯影的秦淮河》,六朝的古都不过是文
化意义上的。历史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个骗子。但朱先生的散文写的真的是很美的。
一个秋天的黄昏,我站在凄凉的大学校园突然间眼泪落了下来,原谅我的多
愁善感,我一向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对于文字我能说些什么,也许它是艺术的
符号,可是我又不懂艺术。我一直是个“门外汉”。一个懵懂的秋日我闯进了一
个大学,接着闯进了一个有着380多万图书藏量的“天堂”。对于我那是个天堂
之门!记得: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写过《天堂的门》。我知道我也许我不算
他的一个知音,但对于这个比喻我还是欣赏的借用了。
我不知道文字有什么用?她之于我不过是我一个人梦中讫语!或许有人以为
文学是艺术之中的最上乘者,可惜我自己觉得我真的不适合搞文学的。对于我不
过是业余的爱好!难道一个人想打篮球就一定要成为“姚明第二”吗?对于一个
女孩子爱吃零食不算什么缺点吧。那么对于一个男生看点书不算罪过吧。佛祖说: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中国文化大致如此。
我本来是不够资格来评论中国文化的,可是这个秋天的黄昏我突然间发现原
来所谓的中国文化从孔子以来就注重“人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缺乏就是理
性精神!这个精神在遥远的西潮的海岸,古希腊最注重的文化传统。可惜我们就
没有?今天“国学”的重提旧梦。我不知道是不是中悲哀!因为中国最缺乏就是
理性的精神。没有人怀疑过孔子的地位。因为直到今天中国人性的深处的“中庸”
仍旧受孔子的控制!所以西方人也佩服孔子,一个人影响几千年是值得注意的。
但孔子就一定是对的吗?“惟女子与小人是也”。“女人是祸水”的观点也是我
们可爱的“孔老夫子”的高见!当初那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老头突然间成了
“圣人”。我不知道这个是怎么回事,也许我真的无知。今天值得注意的一点就
是“五四”,为什么我今天还要重提“五四”呢?仅仅是由于“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吗?我自己断言“五四”的文化意义以后将是个闪亮的光芒!几千年被孔子
一个人所控制的思想终于在“五四”稍微反省了一下。可惜在“转瞬间就消失了
踪迹”。“五四”对于我们是个遥远的梦想!
扯远了,下面我引:“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
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
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
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
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
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
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
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
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
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
《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
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
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
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以上是郁达夫的文字,秋天终究在文人眼中不是个好的季节!我没有什么可
说的,目前而言我不是文人我也不够资格来说。所以我还是来欣赏一下历来描写
秋的文字。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
梧叶日明中。”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叶“夜深风竹敲
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味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尼采《偶像的黄昏》中说:
在一切时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作了相同的判断:它毫无用处……无论何
时何地,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同一种声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
满对生命的厌倦的声调。连苏格拉底在临死时也说:“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
病:我欠拯救者阿斯克列比亚斯(Asklepios)一只公鸡。”连苏格拉底似乎也
厌倦了生命。——这表明什么?这指点人们走向何处?—从前人们会说(哦,人
们确实说了,而且理直气壮,我们的悲观主义者带的头!):“这里无论如何有
点东西是真的!consensus sapi-entium①证明了真理。”——我们今天还要这
样说吗?我们可以这样吗?“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患了病的。”——我们这样
回答。这些历代最智慧的人,人们应当开始就近观察他们!也许他们全都不再站
得稳?都迟暮了?都摇摇欲坠了?都颓废了?也许智慧之出现在世上,就象一只
闻到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
严格的说来我接触尼采已经很久了,最早是从周国平先生的著作中知道的,
后来相继的看了尼采的一些作品,哲学家写文学作品是件很可爱的事情!作为哲
学家又写的如此美丽的文字者如克尔凯郭尔。这两个人又是我极佩服的。鲁迅先
生曾经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大量购买过
克尔凯郭尔的作品。而且鲁迅先生的《伤逝》就与克尔凯郭尔的《影子》描
写的很相似。二者都是描写爱情的,值得注意的鲁迅是作为文学家来写的,而克
尔凯郭尔是作为哲学家来写的。很有意思的。
恰好我回到老区的图书馆借《罪与罚》这个天才的作家。我简直要用妒忌来
形容我的心情,如果列夫托尔斯泰结束一个时代,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启了一个
新的时代。我最佩服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打开了描写人类心灵的一个窗户,他发现
了人类心灵无序的潜意识的流动。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伟大的天才,
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他相媲美。”
值得关注是尼采的评价:“尼采说《罪与罚》引发他的感到震撼的因素当然
很多,但让我们稀奇讶异的是拉斯克里涅科夫的确说出尼采的"强力意志"观点。
在尼采的"强力意志"观点底下,人类的确是有上等人下等人的阶序的,只是这阶
序不是用道德价值来区分,而是用强力意志来区分。在这样的区分底下,敢有大
胆的支配力、敢有大胆的实现自我主张,就是强人。反之,牺牲奉献无我的道德
宗教精神,是颓废的、懦弱的、奴隶的下等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完全没有与尼采接触的背景下,能够透过普遍弥漫的各式
各样的纷陈学说,预先透过拉斯克里涅科夫指出"伟人的福音"观点与尼采相应,
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同被评为"时代先知"的原因。
这个秋日的黄昏我的心灵偶尔与两位人类的大师偶遇了一下。当记忆的穿堂
风穿过。那偶然间的邂逅是智者的声音!邂逅一种美丽!美丽在于她的一次性,
可是我觉得读这些书不会是偶然的邂逅。它注定是内心的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