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夜雨

我想知道,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实现美好的思念是怎样一个梦.....
个人资料
正文

往事并不苍老

(2008-10-12 19:14:48) 下一个

  人在他乡异地,或是上了一定的年纪,总爱怀旧。暑假去一个插友处,他拿
出了许多旧日的照片,深情地回忆起许多往昔插队当知青的事,连一些细节他都
记得非常清晰。其实,我们那个青春年代是不堪回首的,可以说毫无诗意可言。
可是,在朋友娓娓动听的声调里,那段岁月被镀上了一层温馨的色彩:那弯曲的
田埂间的小路,暮霭中摇曳的芦苇,远村中袅绕的炊烟,还有遍野的金色的油菜
花……而当时真实的情况是,对这乡间一切我们熟视无睹,更多的是青春的焦虑
和前途无望的烦恼。而当我们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时,我们甚至有一种胜利大逃
亡的喜悦。
  可是,事过境迁,我们却产生了另一种感觉。是我们忘却了青春的痛苦,去
有意粉饰那段岁月,还是往事已经苍老?如果仅仅从审美的距离学来解释,认为
距离我们远的事物就会感到美好,未免失之简单。距离产生美感,是因为记忆中
本来就是美的东西:如幽曲小巷中传来的母亲的呼唤;或是童年时在牛背上将一
支竹笛横吹,抑或看见一朵野荷在池塘中悄然盛开……但是,岁月锈蚀了我们的
意识,我们对曾经经受的苦难也当成了一种诗意的回忆,这实际上暴露了我们意
识的麻木与思维的滞后。
  这种思想的状况常常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如果我们提及精神归栖的话题,大
家几乎不假思索地会想起自然,想起远古的家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的那首百唱不厌的小令,像一道夕照的回光,又一次折射出现代文人墨客
的灵魂。于是,流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赞美诗,又一次以现代的形式被反复咏唱。
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些远古的幻象纷至沓来,模糊了历史的时空,也迷乱了现代
人的双眼。在鸡声茅店月中,我们忘却了杜甫在石壕村的惊魂;在人迹板桥霜上,
我们看不见李白散发弄扁舟的无奈;在明月松间照里,我们闻不着苏轼惟有泪千
行的悲泣;在清泉石上流中,我们听不见岳飞怒发冲冠的呐喊……因为我们只注
意那个时代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其它内容,历史被抽去了本质,而剩下一个虚幻的
空壳。
  早些时候,读一些曾经被打成“右派”的作家的作品,不少人把1957年那场
历史的悲剧轻描淡写化了。在他们的笔下,那些苦难的知识分子,或将那场灾难
变成了浪漫的诗意之旅;或将之变为英雄挥斥方遒的战场。他们不是在青山绿水
中找到了爱情与慰籍,就是在大漠荒野中找到了真理与光明。将自己经历的痛苦
游戏化,欺骗一下自己的情感倒没有什么,如果将之作为文学作品硬塞给读者,
就有些恶劣之嫌了。我们并不否认,1957年的自然山水依然明丽,那时的城市化
程度远没有现在这样高,举目皆是竹篱茅舍山桃花,白云深处有人家。但是,一
代知识分子的苦难呢?就这样随着桃花流水化为乌有?这显然不是公正的历史态
度。如果我们后代子孙若干年后,读到这样的作品,从“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的古训出发,误认为那个时代真能锻炼人,并要将之视为精神的家
园,这岂不是贻害后人?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我们只是从精神需要,去寻觅一种历史的遗
存。可是岁月更替,时世沧桑,社会外部环境也在不停地变更,历史的陈迹大都
灰飞烟灭。崔莺莺送张生的十里长亭早已颓圮,古驿道上长满了离离荒草;李香
君与侯朝宗的秦淮河桨声依旧,穿越的不再是昔日的烟柳画桥;薛涛的胭脂井已
经干涸,柳永风流的小舟停泊在哪一个杨柳岸的渡口?到处是伪造的古迹,你又
能寻到几许真实的痕影?风干的历史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岁月的峥嵘、人生的苦难
与生命的思考,这或许是我们从如烟的往事中得到的最好的精神收获。
  往事虽然如烟,但往事并不苍老。让历史不加粉饰地走进视野,在现实红尘
中寻觅生命的坐标,这才应该是我们对待生活积极而又真实的态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