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bin

作者的话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保健杂韵》。希望感兴趣的乡亲读了之后,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一些了解。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石平太郎说几句闲话

(2025-09-18 13:47:23) 下一个

为石平太郎说几句闲话

 

石平太郎是谁?若非中国政府前些日子的“制裁”与他后来在日本政坛上露脸,大多数中国读者恐怕对这个名字依旧陌生。他出身四川,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旅日多年,入了日本国籍,也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体制外游子”。而当他因为多次公开“攻击批评“中国政府而被列入“制裁名单”时,国内舆论顿时一边倒,声讨声如潮水般袭来。

 

“汉奸、走狗、卖国贼!”标签贴得又急又狠,仿佛一夜之间,一个文弱书生成了民族仇敌。这些声讨者群情激奋,仿佛只有痛打落水狗,才能显出自己的道德制高点。

 

但“汉奸”一词,若真要认真推敲,它的定义并不含糊。《辞海》曰:“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亦如此说。《国语辞典》则更直接:“为一己利益而出卖国家的人。”好想石平并没有出卖国家机密领土吧?我们退一步讲,石平太郎的行为,是否真的符合“出卖国家”的标准?他批评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出卖国家吗?这个问题值得沉思。政府并不等于国家,政策也并不等于民族利益。如果一个人批评政府就是卖国,那许多身在国内、不吝批评之声的知识分子岂不也应“罪加一等”?“万马齐喑究可哀“,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个永远正确的大党,岂能被一个石平唱衰?

 

再说“投靠外国侵略者”一说。当今是全球化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中国与日本已经建交多年,日本在法理意义上已不是侵略者,而是一个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政治交涉频繁的国家。若因入籍外国即为“投靠”,那四十年来数以万计移民美加欧日的中国人,岂不全成了“投敌叛国”之徒?

 

至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指控,笔者查阅石平本人的原话,其实他说的是自己“在中国时从未听说过这段历史”。这话听来颇有逃避之嫌,但说他公然否认,也有失偏颇。一个当年的北大文科学生,若真对国家的近代苦难无知,确实让人难以置信;但愚昧与否认,是两个概念。

 

还有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这在中国人眼中自然敏感,而石平作为日本籍人士,是否有参拜自由?从日本宪法角度看,当然有。从感情角度看,令人不齿;但从法理角度看,倒也无可奈何。我们可以鄙视他的选择,却也无法剥夺他的权利。

 

其实再怎么说,石平也不过是个靠嘴吃饭的文科生。他没有权力、没有军队,也掀不起多少风浪。他选择了一种谋生方式——在日本政界和媒体圈中扮演“中国问题专家”,靠批评中国政府维生。为五斗米折腰,但在现实中却并不罕见。有人写字卖情怀,有人炒股卖国梦,他不过是写稿卖批评而已。石平靠骂中国吃饭,拜托,咱们自己媒体难道不是靠“歌颂”吃饭?一个靠夸养家,一个靠骂糊口,说白了不过是市场生态,非得升华成“道德审判”?那还是回到文革好了,一人一本“罪行汇编”,互相批斗个痛快。

 

有人说:“婊子也要生存。”这句话虽粗,却未必不实。在自由社会中,观点的市场本就多元,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沉默,有人咒骂。只要没有触犯法律,每个人都有选择其生存方式的自由。

 

石平的路,是他自己选的。他的代价,也将由他自己承担。但那些在键盘前慷慨激昂高喊“汉奸”的人,在国家真有风雨之时,又能否挺身而出、赴汤蹈火?

历史是观察员,在观看着每一位的一举一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一般的中国人,也不会这样做。
没有必要为了钱或者其他的东西,反过头来说中国的坏话。
无忧的秋樱 回复 悄悄话 看过他几期日本政治辩论脱口秀和一些分享家庭生活的 Facebook,感觉他很有四川人的性格,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说话带点口音,但思维敏捷,辩论时完全不落下风。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一个把最大的汉奸当作英雄和伟大领袖顶礼膜拜的国度,骂一个放弃了原国籍的普通外国人是汉奸,真的是一件很搞笑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中国,还有比毛泽东更大的汉奸么?
石敬瑭、吴三桂、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之流,完全无法望其项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