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bin

作者的话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保健杂韵》。希望感兴趣的乡亲读了之后,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一些了解。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临朐煎饼

(2025-04-09 00:16:02) 下一个

临朐煎饼

 

每次回国探亲,我都会带我们临朐老家的煎饼回来。我觉得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愁。我们临朐人的爱恨情愁,都摊在这一张薄薄的煎饼里。

 

记忆中,娘在早晨的阳光下,熟练地摊煎饼,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薄薄的煎饼在鏊子上发出轻微的滋滋声,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现在想起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整个世界只剩下那份永存的温馨与幸福。

 

临朐煎饼据说起源于明代,到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临朐及其周边地区的每一个家庭中扎根;养育、造就了了世世代代的临朐人。

 

制作煎饼是一门工艺,一门艺术。你可以选用几乎任何五谷杂粮,玉米、小麦、高粱、谷子、豆子、地瓜等粗粮,经过浸泡,然后上磨磨成细糊状后,发酵或不发酵都可,摊在先擦过油的,热烙铁一样的鏊子上;烙熟后从鏊子上揭下来,就可以吃了。听起来简单,但摊煎饼从选材、磨糊、到火候的掌握、技巧的运用,都是对摊煎饼者的考验。从前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成年姑娘,把会不会摊煎饼作为会不会持家之道的标准。

 

临朐煎饼根据原材料的不同,发酵与否和发酵时间不同,种类繁多;甜、酸、酥、油、糖酥等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求。正如生活的多样性,每一种煎饼都是一个家庭故事的延续,讲述着自己家庭的历史,人生百态,喜怒哀乐;记录着临朐人心灵深处对不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常言道:吃什么补什么。煎饼的大小,当然受到煎饼鏊子大小的限制。有人就说,吃煎饼长大的临朐人,思维与眼界也受到限制,似乎狭小了。然而,我认为,煎饼恰恰代表着包容,它汇聚了五谷杂粮的精华与百味人生的体验。每吃一口煎饼,都诠释了我们临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蔑视,对人生百态的理解。临朐人如同这张煎饼,虽然外表简单,锋芒不露,却蕴藏着无尽的深度、圆滑与包容。

 

离乡的临朐人对煎饼的怀念,不单单是对一种儿时食品的馋嘴。临朐人走过千山万水,穿越繁华与喧嚣,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娘的思念,会在一张热腾腾的煎饼上找回,咬一口煎饼他们能品出故乡泥土芬芳,能吃出娘的爱来。

 

我想,对于一个思乡、想娘的临朐人来说,世界上最优美的姿势莫过于,这样的春天里,清晨明媚阳光下,‘股墩’(squatting)在东墙根下,拿一张娘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煎饼,卷上一棵新拔的大葱,咔嚓咬一口的瞬间。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